从唯识、中观角度看念佛法门所含摄的禅观理论与方法
唯识学——转识成智的理论和方法

唯识学——转识成智的理论和方法在浩如烟海的佛学经纶中,唯识学可算是最容易为现代人所接受的,最有哲学意味的一脉。
本贴将所接触的各位法师、学者的有关唯识学讲义、文章,摘要编辑如下,以便大家对唯识学有一个大体的认识。
如有不当之处,还望各位前辈不吝指正为感。
在此,向释正刚、郭元兴等法师和前辈致以诚挚的敬意和感谢!一、唯识大意在茫茫的大千世界中,山川日月、草木云霞、流水落花、飞禽走兽,本都是无情之物,然而奇妙的是,在诗人或作家的眼中笔下,草木有忧乐,飞星能传情,明月伴人舞,春风知别苦,落红叹流年,流水似浓愁,蜡炬况垂泪……如此等等,这些自然万物,生气洋溢,处处都表现了人的生命与活力,如郑板桥竟与院中翠竹有如此深厚的感情:修竹数竿,石笋数尺,其地无多,其贵也无多也。
而风中雨中有声、日中月中有影,诗中酒中有情、闲中闷中有伴,非唯我爱石竹,即石竹亦爱我也。
那么,试问,是什么使得这没有性灵的自然事物有了性灵,没有人情的事物有了人情呢?是什么使得大自然仿佛受到一种生气的贯注,成了有灵有肉的生命体?很明显,这是人的思想、人的感情、人当时所凸显出来的心理,是人内在的感情向大自然放射的结果。
人,是生活在自然界及社会人群之中的。
我们对于自然界及他人的认识,是通过自己的心来感知来了解的。
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已生活了几十年,而这个世界所给与大家的感受,有时是带有负值的极为短暂的喜悦,有时是充满着烦恼与苦痛;其内心,时常受着外在的环境的挤压与煎熬。
于是这就给大家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何现实的世界,给了我们如此多样的感受?这种感受是取决于外在环境,抑或我们凡夫的自身的心理问题?关于此问题,一般人都会认为,这主要取决于外在的环境,因为绝大多数的环境,在当时,凡夫的我们是无法改变的;其心,只能随境而转。
然而,唯识认为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人的种种感受乃是由于“情执”作祟而出现的产物,具体体现是烦恼心所与有漏的善心所,或者说是人法二执、烦恼障。
这“情执”是凡夫众生的心理,也可以说成是,那能感受的心,附着有污秽的东西,于是都有了种种多样色彩的感受。
唯识与中观(25-30)

唯识与中观(二十五)从佛法的实修角度而言,再高深的定境,都不是修行者的终极目标,而只有在定的基础上依靠观照的力量,开发自己本自具足的般若正智(佛经所言“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无上正等正觉),才是修行佛法的终极目标。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类心识的分别才是让自己处于某种程度的催眠状态的真正原因,只有无分别的观察才能彻底解除催眠。
而无分别的观察即是中观。
只要每个人有或多或少的无意识状态,那他就必然是处于某种程度的被催眠状态。
无论患有疾病还是表面上认为是正常的人,都无不是受到自己身体症状、与症状紧密相连的固有信念、受局限的生命体验所催眠的结果。
催眠治疗的真正意义就应是为解除催眠而服务,而只有解除催眠才能让我们发挥那受桎梏的潜能。
催眠其实是让观察者意识窄化与局限在特定的状态之中,而中观者则是处于扩展的“无分别”的观察者意识状态,也即是与当下同在的观察者意识状态,也称之为“如是”,这是没有任何语言名相所能概括诠释的,是言语道断的,意即“就是当下这个样子”。
也只有这个状态才是与万物的本来面目真正有所连结的状态,否则,我们就只是与万物的名相有所连结,而活在各种各样的名相所编织而成的梦幻世界里。
禅宗大师都是深谙打破催眠状态的人。
在中国古代的禅宗公案里面,我们总是可以看到祖师们是如何用别具一格的方式为弟子打破催眠的(形象地比喻为“打破漆桶”)。
善静禅师南游参学,参礼洛浦元安禅师。
洛浦禅师对他很器重,并收他为入室弟子,让他当园头,负责种菜等杂务。
一天,有一位僧人前来辞别洛浦禅师,欲往其他地方参学。
洛浦禅师问道:“四面是山,你要向什么地方去?”(无非是想要勘验一下这位僧人对佛法的了悟程度如何。
)那僧被问得无言以对。
洛浦禅师道:“限你十天的时间,下一转语回答我的这句话,若能契旨,即放你离开这里。
”那僧回去后,在寺院里,冥思苦想,虽搜肠刮肚,也想不出一个合适的回话来,后来不知不觉走进菜园子里。
善静禅师见他这副模样,便问:“你不是想要离去吗,现在又为何在此?”那僧于是便把老和尚问他的事情详细地告诉了善静禅师,并要善静禅师代他下一转语。
唯识与中观

唯识与中观————————————————————————————————作者:————————————————————————————————日期:ﻩ唯识与中观(一)唯识与中观的思想是佛学思想的最重要的两大基石,它们是佛法修行实践的理论基础。
可以说没有唯识与中观,也就没有佛学、没有佛法。
今后的日子里,我想跟大家重点分享这个部分内容,希望有兴趣的朋友来了解,我会尽量用最简单易懂的语言来表达这两个佛法中最深奥的学问。
大凡一门学问思想要形成为体系,那它一定回答了某些问题。
那唯识回答的是什么?我想唯识回答的是:●什么是现象?●一切现象该如何认识?●一切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即缘起)?●人的心灵意识机构如何划分?如何认识?●人的内心与外境又是如何交互作用?●主体与客体、本体与现象的关系如何?●心识如何转变?……中观回答的是什么?我想,中观回答的是:●什么是宇宙万物存在的最高本质(真相或实相)?●如何认识真正的自己?生从何来,死归何处?什么是自己那个永恒不灭的本来面目?●一切现象与本质是什么关系?(空与有、缘起与性空是怎样的关系?)●一切众生如何究竟觉悟成佛?●什么是佛陀究竟解脱的智慧(即开发般若正智)?……唯识可以说是佛法中的现象学,中观可以说是佛法中的本体论。
从整个系统的佛法思想的角度来看,唯识里面其实包含了中观,中观里面也包含了唯识,只是两者阐释的重点有所不同。
这两者其实都是告诉我们如何看待这个世界?世界如何产生的?怎么认识自己?如何认识自己与世界万物的关系?简单地说就是关于宇宙真相、万物终极的真理。
当然细分起来说,也就包含了自古以来各种根本的哲学大问题:心与物,也就是说我们的心灵跟世界万物是怎样联系的?内心与外境如何互相影响?本质与表象之间又是什么关系……唯识和中观阐述的重点各有不同,但前者重点在于认识现象,从现象入本质;而中观则重点在于观照事物的本质;唯识侧重于“有”,中观则侧重于“空”以及“空有不二”(“空有”之间互相依存、互相转换的关系。
唯识中观五百年辩论

唯识中观五百年辩论(最新版)目录1.唯识中观五百年辩论的背景和起因2.唯识中观五百年辩论的主要内容3.唯识中观五百年辩论的结果和影响正文【唯识中观五百年辩论的背景和起因】唯识中观五百年辩论,指的是我国佛教史上关于唯识宗与中观宗两大学派长达五百年之久的辩论。
这场辩论始于公元四世纪,终于公元九世纪,堪称佛教思想史上的盛事。
唯识宗,又称法相宗,源自印度瑜伽行派,主张“万法唯识”,强调一切法因心而生,唯有识才能显现万法。
这一观点在我国得到了广泛传播,尤以唐代玄奘法师翻译《成唯识论》为重要标志。
中观宗,源自印度中观派,主张“一切法空”,认为万法皆无自性,应观照诸法缘起性空的实相。
中观宗在我国的影响同样深远,以龙树菩萨、提婆菩萨为代表。
这两大宗派的辩论,源于对佛教核心教义的不同理解和诠释,进而引发了长达五百年的争论。
【唯识中观五百年辩论的主要内容】唯识中观五百年辩论的主要内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心性与万法的关系:唯识宗主张一切法因心而生,认为心是万法的本源;中观宗则主张一切法空,强调心与万法无直接关系,万法皆因缘而生。
2.唯识与空的关系:唯识宗认为万法唯识,空也是识的一种表现;中观宗主张万法皆空,空的观念是破除执着的方便,并非绝对存在。
3.唯识观的层次:唯识宗将唯识观分为四重:业识、转识、现识、分别识;中观宗则批评唯识宗过于细分,认为应直接观照万法性空的实相。
【唯识中观五百年辩论的结果和影响】尽管唯识中观五百年辩论旷日持久,但最终并未分出胜负。
然而,这场辩论对于我国佛教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首先,辩论使得佛教教义更加丰富和系统。
两大学派的争论促使他们对佛教教义进行深入研究和阐述,推动了佛教思想的发展。
其次,辩论也促进了佛教与我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在辩论过程中,我国佛教学者逐渐将印度佛教教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
最后,辩论使得佛教在我国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在长达五百年的辩论中,佛教教义得到了广泛传播,信众日益增多,对我国社会、文化、政治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法相唯识学研究

法相唯识学研究一、法相唯识学的历史渊源太虚大师在《我怎样判摄一切佛法》一文中写到:佛灭度以后,初五百年,是小行大隐时期,这一时期经有四阿含,论说有《毗婆沙论》《俱舍论》,重点阐扬四谛十二因缘。
第二个五百年,是大主小从时期,以马鸣菩萨写《大乘起信论》为标志,阐发一心开二门,“心生灭门”就是凡夫生死流转的境界,“心真如门”就是闻法以后逐步解脱,进入圣者的境界。
这个时候,大乘佛教开始发扬。
到六百年间,龙树菩萨发扬大乘空义,依据《大般若经》写《大智度论》《中论》《十二门论》,他的弟子提婆菩萨写《百论》。
到公元四世纪无著、世亲兄弟发扬光大,无著菩萨根据弥勒菩萨讲的《瑜伽师地论》,写《摄大乘论》等,宣扬大乘唯识。
他弟弟世亲菩萨受其感化,回小向大,写了《百法明门论》《大乘五蕴论》《摄大乘论释》《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论》等许多论著,被尊为“千部论师”。
这一时期还涌现出以十大论师为代表的解经论师,进一步以严谨的学风、细密的思辨,组建起“万法唯识”的庞大思想体系以解释宇宙万象及解脱成佛的原理,成为印度大乘佛学高度成熟的标志。
第三个五百年。
是密主显从时期,由于当时印度王朝日趋衰落,婆罗门教复兴,佛教遂借助婆罗门教,以密法方式阐述大乘中观思想,以密宗为主,显宗为辅,至此,印度佛教开始衰落。
佛教在汉哀帝到汉明帝时期,由印度传入中国。
此后,经过三国、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以弘传大乘佛法为主。
唐玄奘法师去印度留学,主要学瑜伽(法相唯识),回国后设立译场,在弟子窥基的提议下,依护法论师的观点汇集糅合十家之说,译出《成唯识论》。
法相唯识学从印度传入中国后,由于玄奘法师、窥基法师、慧沼法师、治周法师的继承,论述更加完备,意义更得发扬。
当时译经的首都长安,也是一个世界文化中心,越南、日本、朝鲜的僧人都到此处留学,使得佛教各宗派,特别是法相唯识学能得到很好的国际传播。
与此同时,更多的唯识经典得到译传。
唯识典籍相比其他宗派更加完备、更有系统,也尤为精深,以唯识为旨归的有宗(相宗)遂成佛教主流。
唯识与中观

三境与三量(摘录于南师讲述之《唯识与中观》)我们现在先把这个《八识规矩颂》了解一下。
第一首哦,「性境现量通三性,眼耳身三二地居。
遍行别境善十一,中二大八贪瞋痴。
」所以有些同学我要你们背啊,觉得很痛苦。
别说你们觉得背书痛苦,我的记忆力背书方法比你们都高明,当年背这颂也花很多时间,因为它不是诗很拗口。
但不论用什么方法,必须把它背来。
这个不像诗或好的文章,可用情感去背,很容易就背来。
这个要用理性去背,要分析去背,你就背来了。
所以往往看到似诗八句,你也像读诗一样……用感情去背,绝对背不来。
现在看下面注解。
性境,比如现量,前五识哦,通三性。
我们先拿现量这个名词来讲。
唯识学有三量,这个「量」有三量,必须记住哦。
「现量」、「比量」、「非量」。
这三个量要记得。
实际上还有个名称,三量以外还有「圣教量」,这圣人的圣,教育的教。
这是三量。
我们晓得现量,量是个什么东西?量是逻辑上的一个观念,量是逻辑上的观念。
勉强拿现在观念来讲范围,也可以说内含的意思。
拿逻辑来比方,量是这么个意思。
这个是眼睛当时的现量。
等于照相机备好了个镜头,哦照相机会全显出来。
这个叫现量。
现量境。
这个就呈现出来。
好了我们晓得现量是这样。
(现量)「现量」在唯识学上的名词,用处最多是意识方面的比方。
意识方面这个三量比方较多。
因为我们这个意识的现量,意识比如讲我们打坐吧,我们拿证成道理来讲,作功夫求证,一个人打坐,坐起来六根一摆,身体腿一盘,这个时候也不要念佛哦,也不要修气功、也不要念咒,什么都没有,这一剎那一摆的时候,心里头什么都不会去分别,这一剎那之间,就是六根的现量摆在这儿,里头没有思想。
可都知道,这是意识清净的现量,意识呈现的现量。
所以说我们参禅的或修密宗的,或者是修净土的,比如净土宗经常讲一句话:念佛念到,念而无念,无念而念。
南无阿弥陀佛这句话念到阿弥陀佛都没有了,念不起来了,想不起来,不是想不起来,是没有阿弥陀佛这一念了。
可是你说我睡着了?不是睡着,很清醒。
唯识宗认识论

唯识宗认识论唯识宗认识论是佛教理论中的一个分支,其关注点在于所谓的“识”与“法”的关系。
认识论是哲学中的一个基本问题,早在古希腊哲学时期,就已经开始探讨了。
而唯识宗认识论,则是在佛教禅宗中发展起来的一种对认识问题的哲学思考。
唯识宗认识论的主要观点是:我们的认识来自于我们对于外界事物的感知和构建,而外界的事物本身是不存在的。
也就是说,我们能够知道的事情仅仅是我们的感觉和思维构造的结果,不是客观实在的存在。
因此,唯识宗认为我们具有唯识知识,即只能认识自己的意识活动,而不能认识客观实在。
然而,这个观点也引发了许多争议和质疑。
下面列举了五个例子,来分析唯识宗认识论的优点和缺陷。
1. 梦境中的认知我们在梦境中所看到的事物,其实在现实中并不存在。
但是,当我们在梦境中看到的事物,其感觉却是十分真实的。
那么,这个感觉来自于何处?是来自于梦中的我们自身,还是来自于外界环境的反映呢?唯识宗认为,这个感觉其实是我们自身通过感知和思维构建出来的结果,而不是源自于外界。
然而,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确实能够使用感官来认知外界,例如我们所看到的阳光、听到的声音等等。
这些感官的反映会在我们的大脑中被处理,并形成我们的认知。
如果这些感官反映本身就不真实,那么我们如何能够判断任何事情是真实的呢?2. 常识的存在唯识宗认为,我们存在的认识仅限于自身的感知和构造,而没有办法认识外部的实在世界,这与人们日常的常识相违背。
例如,我们知道火是热的,水会湿,这些常识知识是否就都是由我们的感觉和思维构造而来?事实上,一个人通常是通过多个人的交流和理解,习得常识知识,这也可能包括了许多外部的实在存在。
因此,唯识宗对于客观存在的否定观点也为此带来了一定的问题。
3. 词语的意义我们在交流中使用的词语所描绘的意义是什么?是我们自身的构造,还是反映着外界存在的真实性质?唯识宗认为,所有的言语都是基于我们的经验和思考而构成的,因此不可能表达外部的真实存在。
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交流和理解,在不同的语境下定义和解释一个词语的含义。
体方法师讲中观唯识

20体方法师:中观与唯识对「空」的不同见地10-08-28 02:22:12来自: 平净(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体方法师《中观今论》讲义节录:中观与唯识对「空」的不同见地(前后皆有删节)/group/topic/13644978/……经部师说十二处──根境非实,即成立了所观的境是非实有的。
后来大乘的唯识学者,极端的使用此观空,如说∶「鬼、傍生、人、天,各随其所应,等事心异故,许义非真实」。
如鱼见水为舍宅,天见为琉璃,鬼见为脓血,人见为清水,这可见水或舍宅等境界,是不实的,是随各自业报的认识不同而转变的。
经部师,是一切有部中,萨婆多部更后面的一部,比较先进的。
这个就是境空,外面的境界是空的、非实的。
但是,心是有的,由心识的认识不同啊,产生外境而已。
不然的话,鱼看到水为什么像房子一样悠游自在?天人看到水,像琉璃一样的透彻;鬼看到水,就以为是浓血;我们看到的就是清水而已!这表示什么?众生的业报不同,看到的外境也不一样!表示外境并不是实在不变的,是随着众生的心性而起,来判断、认识的。
这样子的话,心境反而是实在的本源了,外在不过随着心境的认识而变化而已。
所以外境是非实的,由这样的观想,明白这个叫观空,唯识家都用这种方法。
『阿毗达磨大乘经』,瑜伽师,都是依此法以明外境的非有性,成立无分别智体证离言自性的。
这个地方就可以看出,瑜伽师是学唯识这一部分的,还有前面阿毗达磨的大乘经,差不多都依据这样一个观念在抉择。
知道外境的非实,是用这种观空的理论,才成立内在有无分别自体的离言自性。
这个离言自性啊,是进一步的方法!比如,从唯识的立场,心有境空,外在非实;第二步心境是相依相缘的,外境非实,那心是实在的吗?心也是非实的!所以,进一步会破除心性的实在论,超越了心跟境的实有,体证的就是空性,这个空性叫离言自性。
大家注意听!唯识学也一样的,最后还是会破心性的部分,但是,体证的叫离言自性。
最后,虽然破了心性的实有,但是,离言自性——唯识学讲的圆成实性,认为这个不能没有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圆满之至教是大乘佛法,中观与唯识就是大乘佛法的两轮。中观创自于文殊大士,唯识则创始自慈氏菩萨。中观依空,唯识诠有,空有不二实为一体。从广义上讲,教理就在于唯识中观,行果则就在于念佛法门。体用事理能所自他皆是不二法门也。依此理而解念佛法门,则知念佛乃佛法之极谈,最终之归趣也。念佛之法是诸宗共奉之道,是成佛必经之路也,本不可专立一宗。全体佛教都是以念佛为宗。时下之净土宗则有些狭义化了。《金刚经》于理体而论一切法时云:“是法平等,无有高下。”9四种念佛之法也如是。唯缘启用,性体无高下之别也。中观与唯识理同事别。若依至教而论,两者有融通之秘也。只有中观与唯识得到彻底地融通,则念佛法门之义方能尽显。几前年来的历史,基本上是争论的历史,所以念佛法门之义实无定说。执理废事,但讲见体,不及妙用。执事废理,但想依用回体,不专见性。这都是边见。只有事理圆融,才是中道。事何曾离理而独存,理又何曾离事而自有。事是理的事,理是事的理,事理一如也。从中道理性上讲,中观与唯识是必然趋合的。两者合有理有事事理圆融,从而行持方法有依有则。中观与唯识之义理为念佛法提供了有效性的理论根据。在中土的禅净之争与禅净之合都是没有能够依据中观与唯识的理念而观待此事也。若依中观与唯识之理看禅净之争与禅净之合,皆无实义之举,性本无二,虚妄分别有二故。原为一性,遍计所执为合。一与谁合。说合说分,皆是边见。离是两边,即是中道也。
一、念佛法门的本义
全体佛教都是起源于释尊的金口,念佛法门也不例外,它是释尊亲口宣讲的妙法。众所周知,佛教有大小乘之分,小乘只信一佛,即唯有释迦牟尼佛是佛,并无多佛多净土世界之观念,在小乘佛教中,念佛法门只是六随念之一,所谓六随念者,一念佛、二念法、三念僧、四念戒、五念施、六念天。念是不忘记之义,常念六法有自净其心之功,故六随念法是小乘道人都必须行持之法。与小乘佛教不同,大乘佛教信奉多佛多净土世界,在大乘经典中,常常看到佛陀称赞念佛功德,劝教世人念佛求生净土。念佛法门的深广含义在大乘法中得到充分阐扬。不论是在大乘佛教中,还是在小乘佛教中,念佛法门都是学佛者的共同必行的法门。佛教主张心为法本,心净则土净,心染则土染。净其心意是佛教的基本修道原则念佛法门中蕴含的道理很深,主要可以从能所自他之关系中得以阐释。心为能念,法为所念,心能念佛,心即佛,能可摄所,所归于能。念佛法门主旨就在于修心转识。佛者正觉之名,佛有二身:一是法身,二是生身。法身者是一切法之实相,在一切众生心中,即是佛性,这是人人本具的。自念佛就是自念佛性法身实相,这属于自力转依之法。生身佛如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等是人具足无量智慧神通,有摄受一切众生之法力,念生身佛名,可以得受庇之益也。中国化佛教的净土宗主要弘扬的就是念生身佛名。根据净土宗讲,念佛有四种:一是实相念佛,二是观想念佛,三是观像念佛,四是持名念佛。以这四种念佛法来看,它们都可以摄入禅观学范畴内。所谓禅观者,实是华梵合词,禅者是禅那之略称,其义是静虑、思维修、弃恶、功德的业林等。禅那以转一为定,故又称为禅定。观者梵语毗婆舍那,其义是智慧之观照也。禅与观结合为一词,就是定慧合一。念佛法门也是定慧合一之法,所以它可以摄入禅观范畴。实相念佛是慧学,观想、观像、持名皆是定学,唯因要求一心不乱为成就故。以上是念佛法门的本义略说竟。
六、念佛法门是最为殊胜的禅观方法
禅观之法无量无边,所谓百千三昧,也难概其数。但从究极而论,念佛法门之禅观是最为殊胜,此禅观是念佛三昧,也称真如三昧,也就是一行三昧。《文殊说般若经》云:“欲入一行三昧,应处空闲,舍诸乱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专称名字,随佛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续,即是念中能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如是入一行三昧者,尽知恒河沙诸佛法界无差别相。”11又如《大集念佛三昧经》卷七中云:“当知如是念佛三昧,则为总摄一切诸法。”12由此我们可以得知,念佛三昧(一行三昧)实是尽知一切法,尽摄一切法的总摄法门。故可得称为禅观方法中最为殊胜者也。一行三昧之禅观是以般若空观为能相智,以一切皆唯识为所观境,总摄一切法必唯识故,尽知法界无差别相,必般若空性故。般若与唯识在一行三昧法的观行中得到有机的统一,也自然表现出究竟理趣的殊胜来。
七、念佛禅观的心识转依及其它
佛出现世间为一大事因缘故,就是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众生学佛修道其目的也是为一大事,了生脱死,究竟成佛。目的动机正见是成就道果的主要因缘,但是还必须要有充分的助缘,才能成办此大业。什么是成道的充分助缘?那就是有效的可以操作的契机契理的实践方法。念佛法门就可以堪称这样的实践方法。我们仅从禅观性,或者仅从念佛法门中的禅观之理论与方法来看念佛法门,那是不够的。禅观理论揭示了生命自变升华之原理,但是对这种方法的实践前提要给予确证。那就是自变的目的、动机及正见,如果不以这个为自变前提,那么修道自变之成果,就是外道天魔,而不是佛。佛是定慧立庄严,是两足尊。智旭大师在《教观纲宗》开首就云:“佛祖之要教观而已矣。观非教不正,教非观不传,有教无观则罔,有观无教则殆。”13这里所说的教就是慧学的教义。明了学佛的目的意义动机是善意的,正见是彻见事理因果之法,具足如是正因再加上有效的观行,那么果地必至矣!禅观的作用在于能够转变心境。心念专一久久功成,心相转依这是一个实在之规律,外道也知道这个理,所以他们也用禅观来开发心地神通。但由于他们不具足正见故,所以不能出离三界。唯有佛教的禅观可以堪为度彼岸的禅波罗密。小乘的法是佛法的初级,大乘法才是佛法的终极,大乘法广大无边,圆融无碍,在大乘见地上行持念佛之禅观,必须全提向上。一法不落,四种念佛齐修,四即一,一即四,一多含融,相即相入。舍一法不是佛法,取一法也不是佛法,不取不舍,圆持具足方是大法。自力与他力是不二的,因同一法界故。往生与无生是一理,因皆是心地故。念与无念皆不离唯识所变现故。一切唯心,万法唯识,从心地起修,就是转识成智。由自心净,则佛土净。唯识学认为念佛禅观就是自净其意(心)。禅宗也认为佛在性中作,莫向心外求。《观无量寿经》云:“是心是佛,是心作佛。”14《华严经?离世间品》云:“以自心应真是佛,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皆佛,无心外国,无心外佛。”《华严念佛三昧论》云:“自性念佛者,无佛外之念能念于佛,念自性佛者,无念外之佛为自所念。”这些都足以证明,一切唯心造的道理是念佛法门的基本原则。《华严经》云:“心佛众生,三无差别。”15心生则法生,心灭则法灭,《大乘心地观经》云:“三界之中,以心为主,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永处缠缚。”16念佛法门就是最为殊胜微妙的观心治心的禅观之法。学佛信佛必念佛,念佛是学佛信佛,学佛信佛不念佛,其心是外道魔。
二、从唯识学看念佛法门的禅观理论及功效
依唯识学观一切佛法,皆是观心治心转识成智而已。在印度佛教中。唯识学也称为瑜伽行学,所谓瑜伽者,就是相应之义也,能所合一,就是瑜伽。唯识学讲唯识无境,一切法相唯识所现,识是缘起能相之识。相由想生,能想与所想皆不离识,故心外无法。唯识就是自观其心性,唯识性就是圆成实自性。唯识学的禅观之理就是讲心识自缘自性的瑜伽相应。它的功效在于转识心为智心,由凡成圣。它的功效在于能够实现佛法的终极目的。根据唯识学的禅观之理,我们再看念佛法门之实质就会明了,念佛法门就是唯识学禅观之理的实践方法而已。转识成智的禅观方法是多样的,于理性层次划分,有所谓的五种唯识观法。唯识观在于证得圆成实性。于事相上下手,念佛法门确实最为捷径。事中寓理,事由理成,依事悟理。念佛法门的观想念佛、观像念佛和持名念佛都是从事相门下手修行。欧阳竟无居士曾云:“唯识学诠用义为一大要旨”。所谓用者,就在于能观行也。“约观心说唯识”。心观佛想、心观佛像、心持佛名,这都是摄心念于一定处,久久功成,能所同化,自性佛光显照。《维摩诘经》云:“随其心净则佛土净。”1《成唯识论》云:“云何为念?于曾习境,令心明记,不忘为性,定依为业。谓数忆持曾所受境,令不忘失,能引定故。”2念是不忘的记忆力。在唯识学中,念佛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强化念佛之记忆力。念力坚持专一为定。定能引生慧,慧可知一切法性。在唯识学中念佛的义趣就在于由念而定,由定而慧,最终实现心识转依。唯识学是禅观之学,它主要从能所两方面来讲因缘转依,也就是自力观行。大乘佛教其它学系有从自他增上缘转依来讲念佛法门,净土宗就是。念佛法门若从增上缘转依上讲,那就是一种生身佛加持力令得念佛观行者受庇,往生净土,受佛摄化,殊胜无边也。增上缘就是他力。因缘就是自力,修行佛法应是自他兼顾,能所不二,方能成就大业。念佛法门的禅观应具有能所自他之义也。
从唯识、中观角度看念佛法门所含摄的禅观理论与方法
胡晓光
普陀山佛教文化研究所研究员
提要
本文依大乘佛教唯识、中观义理来抉择念佛法门的深层意蕴,从理论与方法两个层面阐释念佛法门的有效性与合理性,并且认为唯识与中观与念佛法门是圆融的,只有以唯识与中观义理来解释念佛法门,才能契合念佛法门的本义。
关键词:
唯识中观念佛法门禅观
三、从中观学看念佛法门的实相念佛之禅观
中观学以解空为旨,空是诸法实相。《阿含经》云:“见缘起,即见法3,见法即见佛”4。诸法实相就是缘起性空,也就是诸佛法身。中观学以观照般若去体悟实相法性,这就是念佛。如《菩萨念佛三昧经》云:“正念诸法真实之相,是名念佛。”5《佛藏经》云:“见无所有,名为念佛。念无分别即是念佛,复次,见诸法实相名为念佛。何等名为诸法实相?所谓诸法毕竟空无所有,以是毕竟空无所有法念佛,无有分别无取无舍,是真念佛。无觉无观寂然无想,名为念佛。”6如上诸经所讲念佛都是实相念佛法。用中观学的话讲,就是真谛念佛。中观学认为佛常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二谛者,真谛与俗谛是也。真谛是理体,俗谛是事用。唯识学是从事用上讲法,是摄用归体。中观学则是从理体上讲法,是从体起用。《般若心经》云:“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7这就是从体起用也。中观学是佛法的本体论,而唯识学则是佛法的存在论。唯识学的存在论含有两部分:一是现相论,二是本体论。唯识学的现相论就是讲方法之相,也就是法相学。唯识学的本体论是心为法本的心识。中观学的本体论的核心问题在于诠解法性真理。所以唯识学是可以包含中观之义理的,而中观则不能诠解法相与唯识。从念佛法门来讲,唯识学可以摄尽四种念佛方法,而中观学则只能摄实相念佛法。这是空宗的特质所决定的。从禅观角度看中观学,中观学就是一种空观之法,是无上深妙之禅。《大集经.贤护品》云:“若人专念阿弥陀,号曰无上深妙禅,至心想像见佛时,即是不生不灭法。”8以不生不灭之空观,行专一念佛,就是最上乘禅观,也就是实相念佛法,证得无生法忍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