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学区位优势分析

合集下载

经济地理学讲义.第2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

经济地理学讲义.第2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

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第一节经济活动区位的基本概念一、区位与区位理论(一)区位―区位‖源于德文的―standort‖,1882年W.高次首次提出的。

1886年被译为英文―location‖。

区位的主要含义是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而区位定义中的某事物限定在人类为生存与发展而进行的诸活动,即人类活动或人类行为。

从这个意义上讲,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二)区位理论1. 区位理论:是人类选择空间活动区位的理论/ 是关于人类活动所占有场所的理论。

基本涵义:第一层是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第二层是空间内人类活动的有机组合。

2.区位主体:占有某区位(场所)的事物(人类活动)。

3.区位理论的类型与体系由于研究区位论的着眼点不同,区位论可分为多种类型:(1)广义区位论与狭义区位论从狭义上理解区位论,认为区位论就是个别工厂最佳区位的规模理论,属经济地理学理论。

从广义上理解区位论,认为区位论是关于人类空间活动的区位及土地利用类型的说明理论,属于人文地理学理论。

(2)微观区位论与宏观区位论从微观上看,区位论是研究个别对象或者群组对象某一侧面的最佳区位,例如某一工厂的运输区位,或者劳动区位等。

从宏观上看,区位论是研究多种对象集聚的空间类型,即从一个地区或者一个国家来研究整体的区位或类型。

例如德国鲁尔工业区的钢铁工业区位,日本关东地区的石油化学工业区位,我国西安的历史旅游网点区位等等。

(3)静态区位论和动态区位论从静态与动态上看,一般认为20世纪40年代以前为静态区位论,即以个别因素抽象孤立地分析区位,尤其是以距离因素孤立地分析区位。

以杜能的农业区位论和韦伯的工业区位论为代表,这是静态的均衡模式的区位论研究。

20世纪40年代以后为动态的区位论研究,即从发展上进行多因素的综合研究,而且与行为科学和区域科学结合在一起,利用计量方法寻求多因素的最佳区位,以廖什(A. Losch)的―经济区位‖、奥托林巴(E. Otremba)的―一般工业地理学‖、艾萨德(W. Isard)的―区域科学导论‖等著作为代表。

区位优势对地方产业发展的经济效益分析

区位优势对地方产业发展的经济效益分析

区位优势对地方产业发展的经济效益分析地理位置和区位优势对于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地方的区位优势往往会决定其在全球经济格局中的地位。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区位优势对地方产业发展的经济效益。

首先,区位优势可以带来交通成本的降低。

交通成本是一个企业在运输产品过程中所需支付的费用,包括物流费用、燃油费用等。

一个地方如果具备便利的交通网络和优越的地理位置,可以使企业的交通成本大幅降低。

比如,一个位于海港旁边的城市,将会享受到便宜的海运费用,从而吸引更多的企业在该地投资或设立生产基地。

这样一来,该地的产业规模将会得到扩大,带动了就业增长和税收收入的提升。

其次,区位优势还可以促进产业集聚效应。

所谓产业集聚效应,是指相似的产业聚集在同一地区,形成供应链、产业链的整体优势。

这种集聚现象方便了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减少了交易成本,提高了效率。

例如,苹果公司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硅谷地区,该地聚集了众多的IT高科技企业,形成了有利于技术创新和人才互动的环境。

这种区位优势不仅为苹果提供了众多的合作伙伴和供应商,也加速了硅谷地区的经济发展。

此外,区位优势还能够吸引外资投资和引进先进技术。

一个地方如果具备良好的区位优势,可以吸引外国企业到该地投资。

外资的投入不仅可以带来资金的流入,还能够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

以中国广东深圳为例,深圳位于珠江三角洲中心位置,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

深圳之所以能够快速发展,与其区位优势密不可分,吸引了大量的外资企业并引进了先进的技术与管理经验,推动了深圳的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

最后,区位优势对于地方产业发展还具有环境效益。

一个地方如果具有区位优势,可以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和旅游业来推动经济增长。

例如,位于中国西南地区的云南省,地处中国的西南边陲,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民族文化。

云南盛产茶叶、花卉、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投资者。

这种区位优势不仅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还促进了生态环境保护和旅游业的繁荣。

经济地理学讲义-第2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

经济地理学讲义-第2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

经济地理学讲义-第2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第一节经济活动区位的基本概念一、区位与区位理论(一)区位“区位”源于德文的“standort”,1882年W.高次首次提出的,1886年被译为英文“location"。

区位的主要含义是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而区位定义中的某事物限定在人类为生存与发展而进行的诸活动,即人类活动或人类行为。

从这个意义上讲,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二)区位理论1、区位理论:是人类选择空间活动区位的理论 (或者:是关于人类活动所占有场所的理论)。

基本涵义:第一层是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第二层是空间内人类活动的有机组合。

2、区位主体:占有某区位(场所)的事物(即人类活动)。

3、区位理论的类型与体系由于研究区位论的着眼点不同,区位论可分为多种类型:(1)广义区位论与狭义区位论从狭义上理解区位论,认为区位论就是个别工厂最佳区位的规模理论,属经济地理学理论。

从广义上理解区位论,认为区位论是关于人类空间活动的区位及土地利用类型的说明理论,属于人文地理学理论。

(2)微观区位论与宏观区位论从微观上看,区位论是研究个别对象或者群组对象某一侧面的最佳区位,例如某一工厂的运输区位,或者劳动区位等。

从宏观上看,区位论是研究多种对象集聚的空间类型,即从一个地区或者一个国家来研究整体的区位或类型.例如德国鲁尔工业区的钢铁工业区位,日本关东地区的石油化学工业区位,我国西安的历史旅游网点区位等等。

(3)静态区位论和动态区位论从静态与动态上看,一般认为20世纪40年代以前为静态区位论,即以个别因素抽象孤立地分析区位,尤其是以距离因素孤立地分析区位。

以杜能的农业区位论和韦伯的工业区位论为代表,这是静态的均衡模式的区位论研究。

20世纪40年代以后为动态的区位论研究,即从发展上进行多因素的综合研究,而且与行为科学和区域科学结合在一起,利用计量方法寻求多因素的最佳区位,以廖什(A. Losch)的“经济区位”、奥托林巴(E。

经济地理学基本理论与实例分析

经济地理学基本理论与实例分析

经济地理学基本理论与实例分析导言经济地理学是对人类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和演化进行研究的学科。

它通过分析经济活动的地理特征和影响因素,揭示经济发展的空间规律,并为区域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经济地理学的基本理论涵盖了区位论、中心与边缘理论、核心-边缘模型等,这些理论在实例分析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区位论区位论是经济地理学的一项重要理论。

它研究的是企业为了获得最大的利润而选择所在区位的原理和规律。

根据区位论,企业会选择离供应市场和消费市场近、交通便利、资源丰富的地方建立生产基地,以减少成本和提高效率。

同时,区位论还强调了地理因素对企业决策和产业结构的影响,例如地形、气候、交通等,都会对企业的选择产生影响。

实例1:深圳经济特区的区位优势深圳经济特区位于中国广东省,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者。

深圳之所以成为中国经济腾飞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它的区位优势。

首先,深圳接近香港,这为深圳提供了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也方便了货物的进出口。

其次,深圳离珠江三角洲经济区非常近,该区域是中国最发达的经济区之一,为深圳提供了大量的资源和市场机会。

此外,深圳还拥有良好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这对吸引国内外企业和人才来深圳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实例2:亚马逊的配送中心选择亚马逊是全球最大的电子商务公司之一。

在选择配送中心时,亚马逊会参考区位论的原理。

首先,亚马逊会选择离消费市场近的地方建立配送中心,以便能够快速将商品送到客户手中。

其次,亚马逊会考虑交通便利的地方,以确保商品能够迅速高效地配送出去。

此外,亚马逊还会根据所在地的资源情况和竞争环境做出决策。

例如,在美国亚马逊的配送中心分布广泛,覆盖了全国各地,这样可以更好地满足不同地区的客户需求。

中心与边缘理论中心与边缘理论是经济地理学的另一项基本理论。

它研究的是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集中和分散规律。

根据中心与边缘理论,经济活动会在中心地区集中,而边缘地区则相对较弱。

这是因为中心地区拥有更多的资源和市场机会,吸引了更多的企业和资本。

经济地理空间分布及空间变化规律

经济地理空间分布及空间变化规律

经济地理空间分布及空间变化规律一、引言经济地理学研究了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及其变化规律。

经济地理空间分布是指经济活动在地理上的分布情况,而空间变化规律则是指这种分布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变化。

本文将从人类的视角出发,探讨经济地理空间分布及空间变化规律的一些重要方面。

二、经济地理空间分布的基本特点1. 地理环境的影响:地理环境是经济地理空间分布的基本条件,包括地形、气候、水资源等。

不同地理环境对经济活动的发展有着不同的影响,例如,山区多为农业生产,平原地区适宜发展工业等。

2. 交通网络的作用:交通网络是连接各个地区的重要纽带,对经济地理空间分布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交通便利的地区通常更容易吸引投资和人口流动,形成经济发展的热点区域。

3. 区位优势的影响:区位优势是指地理位置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力。

地理位置优越的地区往往具有更好的资源条件和较低的运输成本,能够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人口流动。

三、经济地理空间变化规律的主要特点1. 区域发展不平衡:由于地理条件、资源禀赋等方面的差异,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

这种不平衡发展往往会导致资源的集聚和流动,加剧地区间的差距。

2. 中心-边缘模式:经济活动在空间上呈现出中心-边缘的分布模式。

中心地区通常具有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较多的产业集聚,而边缘地区则相对较弱。

3. 空间集聚效应:经济活动在空间上具有集聚的趋势。

同类产业往往会集中在某些地区,形成产业集群,这种集聚效应能够带动经济的快速发展。

四、经济地理空间分布及空间变化规律的影响因素1. 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水资源等自然因素对经济地理空间分布及其变化规律起着决定性作用。

不同的自然条件会对经济活动的选择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2. 政策因素:政府的政策也是影响经济地理空间分布及其变化规律的重要因素。

政府的政策导向、税收优惠等都能够影响企业和人口的流动。

3. 技术进步:技术进步是推动经济地理空间分布及其变化规律发生变化的重要动力。

高中地理说课教案:分析区位优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高中地理说课教案:分析区位优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高中地理说课教案:分析区位优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次课的教学,学生将能够:1.理解“区位优势”的概念及其与经济发展的关系;2.掌握地理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步骤;3.了解不同地区的区位优势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4.训练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基本概念的讲解:了解“区位优势”的含义及其特点;2.地理分析方法的讲解:掌握地理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步骤;3.地理实例的分析:通过实际地理案例的分析,了解不同地区的区位优势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区位优势的概念:对于学生来说,理解什么是“区位优势”是比较困难的,需要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来加深理解;2.地理分析方法:地理分析是一种系统的分析方法,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实践经验才能掌握。

四、教学内容1.什么是“区位优势”区位优势是指由地理位置、交通设施、天然资源、劳动力等因素形成的一系列地理条件所带来的优势。

区位优势是一个区域在经济、政治、文化以及其他领域方面相对于其他区域的优势。

在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中,区位优势是产生竞争优势的重要原因之一。

2.地理分析方法地理分析方法是通过分析地理信息,进而得出地理现象规律和事物间的联系的一种方法。

地理分析常使用的方法有三种,分别是统计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和综合分析法。

3.区位优势与经济发展地球上每个地区的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各不相同,因此区位优势也不同。

因此,区位优势对于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以下是几个具体的案例:(1)东京东京城市地理位置优越,为日本发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东京港是亚太地区最大的港口之一,自然条件优越,冬暖夏凉,气候适宜。

此外,东京人口众多,教育发达,有促进市场活力和科技创新的有利条件,为东京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长江三角洲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处于中国东部经济发达区域,为全国最富裕的地区之一。

该区域有着非常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同时还拥有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外向产业,如电子、信息技术、机电等行业。

区位优势条件总结报告

区位优势条件总结报告

区位优势条件总结报告区位优势是指某个地区相对优于其他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资源条件,使得该地区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以下是对区位优势条件的总结报告:在全球化和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各个地区都在争夺经济资源和投资机会。

区位优势成为了各地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区位优势不仅包括地理位置的优势,还包括人力资源、交通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优势,并且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形成了不可忽视的发展潜力。

首先,地理位置是区位优势的重要条件之一。

处于沿海地区或交通便利地区的地区,往往具有更好的发展机会。

沿海地区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和良好的港口条件,可以进行大规模的海洋经济活动,如渔业、航运等。

同时,沿海地区可以便利地与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贸易和交流,具备更大的市场潜力。

交通便利地区则可以更好地连接内外部市场,提供更好的物流支持,降低企业运输成本。

其次,人力资源是区位优势的关键条件之一。

一些地区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具备较高的人口素质和技能水平,成为吸引投资和发展产业的重要因素。

人力资源的素质和技能水平直接影响着地区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一些地区还拥有优质高校和科研机构,为企业提供了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的支持。

再次,交通和基础设施条件是区位优势的重要保障。

交通网络的发达程度直接影响着地区的发展速度和质量。

现代的交通和基础设施条件可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运输效率。

良好的交通网络可以更好地连接内外部市场,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

同时,一些地区还具备丰富的能源资源和优质的基础设施建设,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供应和良好的生产环境。

综上所述,区位优势是地区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包括地理位置优势、人力资源优势、交通和基础设施优势等。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形成了地区的发展潜力和竞争力。

在全球化和经济发展的时代,各地区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区位优势,吸引投资和发展产业,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分析区位优势范文

分析区位优势范文

分析区位优势范文区位优势是指一个地区或一个企业所具备的独特的地理位置条件和资源,能够为其发展提供一定的竞争优势和利益。

区位优势对于一个地区或一个企业来说非常重要,它直接影响着地区或企业的发展潜力和竞争力。

区位优势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估:1.地理位置:地理位置是影响区位优势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地理位置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地区的交通、物流、产业发展等方面。

比如,位于交通枢纽附近的地区可以更方便地与外界进行交流和贸易,具有较好的交通区位优势。

同时,地理位置还决定了地区的自然资源、气候条件等,能否对地区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2.交通条件:交通条件是评估区位优势的重要指标。

交通条件包括公路、铁路、水路和航空等交通设施,这些设施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地区的物流运输能力和运营成本。

交通设施完善、交通网络发达的地区,可以更便捷地进行物流运输和人员流动,提高地区的经济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

3.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区位优势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然资源包括土地、水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等。

具有丰富自然资源的地区能够为地区的产业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

比如,具有丰富矿产资源的地区可以发展矿产开采和加工产业,从而带动地区的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

4.人力资源:人力资源是评估区位优势的一个重要因素。

人力资源包括劳动力素质、人员数量、人力成本等。

具有丰富高素质人才的地区可以吸引更多的投资和创新资源,从而推动地区的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

同时,人力成本也是企业选择区位时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人力成本相对较低的地区可以为企业提供成本竞争力。

5.政策环境:政策环境是评估区位优势的一个重要方面。

政府在产业政策、税收政策、市场准入等方面的支持和引导,对地区的发展起到重要的引领作用。

政府提供的优惠政策、投资环境、政策稳定性等都能够为地区或企业提供较好的经营环境和发展机遇。

综上所述,区位优势是一个地区或企业在地理位置、交通条件、自然资源、人力资源、政策环境等方面所具备的竞争优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荆州区位优势分析
荆州是以三国时期的荆州城而得名的。

荆州市位于东经111°150—114°050,北纬29°260—31°370,地处湖北省中南部,江汉平原腹地,长江自西向东横贯全市,全长483公里,东望武汉,西接三峡,北临汉水,南极潇湘。

全市国土面积1.41万平方公里,占湖北省国土面积的7.6%,其中平原湖区占78.7%,丘陵低山区占21.1%。

荆州市辖荆州区、沙市区、江陵县、松滋市、公安县、石首市、监利县、洪湖市等8个县市区,总人口640.09万。

中心城区面积58.3平方公里,人口63.8万。

荆州人杰地灵,物产丰富,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自古就有文化之邦、鱼米之乡的美誉。

荆州资源丰富,基础设施完备,是国家重要的农业综合商品生产基地,粮食、棉花、水产品产量均居湖北首位,形成了优质粮棉油、畜牧、水产、平原林业等优势产业。

荆州工业形成了汽车零部件、轻工、化工、纺织、电子等五大工业门类,是湖北省重要的纺织、化工和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

其区域优势主要有:
1.地理优势
从地理上看,荆州东连武汉、西接宜昌、南望湖南常德,北毗荆门、裹樊。

荆州市以平原地区为主体,海拔20—50米,相对高度在20米以下。

丘陵主要分布于松滋市的老城、王家桥、斯家场和荆州区的川店、八岭、石首市桃花山等地,海拔100—500米,相对50—100米,低山主要分布于松滋市西南部,海拔500米左右。

平稳的地势使得交通运输较为方便,运输业逐步发展起来。

从气候上看,荆州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光能充足、热量丰富、无霜期长。

全市太阳年辐射总量为104—110千卡/平方厘米,年日照时数1800一2000小时,年平均气温15.9—16.6℃,≥10℃年积温5000-5350℃,年无霜期242—263天,多数年份降雨量在1100—1300毫米之间。

有足够的气候资源供农作物生长。

4-10月份降水量占全年80%,太阳辐射量占全年75%,≥10℃的积温为全年80%,水热同步与农业生产季一致的气候条件,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发育,成就了“鱼米之乡”。

荆州农业经济发达,是我国重要的粮棉油生产基地,每年有近百万吨的粮、棉、油等农资出口,畅销全国各地。

2.交通运输优势
在荆州市境内有318国道\207国道、G50沪渝(原汉宜)高速公路\G55二广(原襄荆)高速公路呈十字状交汇,有荆州长江大桥、荆岳长江公路大桥(在建)、荆岳长江公路铁路大桥(已规划),还有14条省级公路以及多条县乡公路。

荆州市的公路交通网络总通车里程近一万公里,城区内客运站主要有沙市区的长途车站、红门路沙市汽车客运站、江津路车站、燎原车站和荆州区楚都车站(江陵等车站合并),由于地处江汉平原腹地,荆州市的公路交通十分发达,已在全省率先实现交通现代。

全国国土开发一级轴线(长江)与二级轴线(京广、焦柳铁路)在此交汇,长江483
公里黄金水道穿越境内,207国道纵贯南北,318国道和宜黄高速公路横跨东西,横贯荆州城区的汉宜高速铁路作为国家的“四横四纵骨架客运专线”之一的沪汉蓉快速铁路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已经全面开工建设,预计2011年底建成通车。

另外荆(州)——岳(阳)的铁路定于2009年底开工。

荆州从此将结束没有火车客运的历史。

沙市港是长江中游的重要港口,是目前国家交通部拟定建设的对外开放的内河一类口岸。

沙市机场(已拆除)为国家二级机场,构成了荆州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等多种方式相衔接的现代交通网络;已建成的襄(樊)--荆(州)、荆(州)--东(东岳庙)高速公路,特别是2002年10月1日竣工通车的荆州长江公路大桥,使荆州承东接西、连南纳北的地域和交通优势更为明显。

荆州是湖北省第二大信息枢纽节点和信息传输中心,通信技术装备、通讯能力、用户规模、业务总量等四项指标均居全省第二位。

国家规划的八纵八横“信息高速公路”光缆干线有一纵一横两条骨干光缆从荆州通过,全市信息、通信业已具相当规模。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98抗洪胜利后,国家投入55亿多元巨资,实施荆江大堤和长江干堤加固工程,现在,雄伟壮观的千里江堤已成为荆州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随着长江三峡的截流,荆州防洪保安和抗灾减灾能力显著增强,昔日受洪水威胁之地即将成为一片充满希望的投资热土。

3.资源优势
①土地优势
荆州市土地总面积折合140.93万公顷,属人多地少的地区。

据第一次在农业普查资料显示,全市已利用的农业用地为72.77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51.6%,在已利用的农业用地中,耕地占82.3%,人均占有1.41亩.养殖水面8.0%,林地占8.1%,园地占1.6%。

全市土场由近代河流冲积物和新生代第四纪粘土沉积物形成,以水稻土、潮土、黄棕壤为主体,土层深厚肥沃,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发育。

近年来,全市依法加强了土地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制止乱占滥用耕地,确定了基本农田保护区,实现了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

全市水域面积大,以洲滩、湖泊为主的湿地资源独具地域特色,全市有大小河流近百条,均属长江水系,主要有长江干流及其支流松滋河、虎渡河、藕池河、调弦河等;荆州湖泊众多,全市有千亩以上湖泊30多个.总面积8万公顷,其中洪湖为湖北省第一大湖,总面积3.5万公顷,长湖次之,总面积1.2万公顷。

历史上水产生产以天然捕捞为主,1952年养殖水面只有0.1万公顷,随后水面开发利用逐年增大,1998年全市养殖水面7.29万公顷,其中池塘占48%,湖泊占37.7 %、水库占5.4%。

水产业为荆州带来了丰厚的收益,荆州也在不断地改进水产养殖,想要创造更大的财富。

②矿产资源
全市已发现矿产35种,其中探明有一定工业储量的13种,已开采利用的20种。

主要能源矿产有石油、煤炭;化学矿产有岩盐、囱水、芒硝、硫铁矿、重晶石;建材矿种有大理石、花岗石、石灰石、粘土、河道砂、卵石;冶金辅助材料有白云岩、优质硅石、耐火粘土;新型矿种有膨润土。

此外还有砂金、脉金等。

荆州地质构造单一,矿床赋有条件好,围岩性质稳定,除石油、煤炭外,非金属矿产绝大部分裸露地表,便于露天开采。

矿产分布集中,全市大多矿产资源分布在低山丘陵地区,散布在城镇周边,交通便利,矿产开发外部条件优越。

③生物资源
全市生物资源十分丰富,具有种类多、分布广、南北兼备的特点。

全市栽培作物品种千余种,还有不少地方良种,浮游生物、维管束植物和鱼类资源是全市的一大优势,并且中国4大家渔种质资源库设在监利县老江河。

荆州市坚持政府主导,
上下整体联动,形成了发展水产业的强大合力。

2006年上半年荆州市水产品产量达29.3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1.5万吨,居湖北省各市州之首,全市精养鱼池面积达到72万亩,平均单产达到525公斤。

另外荆州市通过租赁、承包、兼并、联合等多种形式,对74家国有渔场实行产权制度改革,对999家集体渔场进行民营化改造,形成了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格局。

4.集聚优势
2009年,荆州国民生产总值707.81 亿元.同比增长13%以上,位列湖北省第四位。

完成全口径地方财政总收入50.25亿元。

荆州是一座充满商机的城市。

自古以来,荆州就是商贾云集之地。

早在汉代,荆州就是全国十大商业都会之一;近代,荆州又是我国最早对外通商的内河港口城市,荆州沙市早在中日甲午战争后就与重庆、杭州、苏州一起被定为通商口岸。

今天的荆州市,地处中西部大开发的前沿阵地,区位优势独特。

为全国“四大增长极”十字轴线的交叉区域,距北京、香港、上海、重庆均为1000公里左右。

荆州市是国家重要的农业综合商品生产基地和轻纺、化工基地,是一座充满商机和活力与希望的城市。

经过多年的建设,荆州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目前,荆州工业特色鲜明,形成了机械、轻工、燃化、纺织、电子等五大门类,涌现出沙隆达、天发、车桥、凯乐、洪城、神电等一批重点骨干企业,井有7家公司实现上市融资,其中沙隆达集团在全国农药行业排名第一,凯乐科技是全国塑管排头兵,洪城公司是中国低压大口径智能阀门企业的龙头。

荆州市农业产值约占湖北省的13%,粮食、棉花、油料、水产品总产量均居湖北省第一位,建成了天荣、银欣、吉象等6家国家级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荆州开放开发势头良好,全市现有三资企业474家,先后成功引进了荷兰飞利浦、美国德尔福、法国法雷奥、德国美洁时等一批大型跨国公司落户荆州。

荆州商贸流通繁荣,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一直稳居湖北省第二位。

国家级商品市场蓝星商贸城是湖北省最大的建筑装饰材料批发市场,两湖平原农副产品交易中心是华中地区最大的物资集散地,洪城商港是湖北省重要的工业品市场,连锁经营、物流配送、量贩店、电子商务等新型生态不断涌现,荆州已成为湖北江汉平原、湖南洞庭湖平原的重要商品流通中心。

同时,荆州科技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全市高新技术涉及精细化工、电子、新材料等领域,拥有除武汉市以外全省最丰富的教育资源,建有高校9所,在校硕士研究生、本专科生达10万余人,可为荆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