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128山东建筑大学地源热泵研究所简介 (1)

合集下载

地水源热泵系统介绍1(1)

地水源热泵系统介绍1(1)

2.2 水源热泵系统工作原理
• 水源热泵系统是一种可同时实现采暖和制冷的高效节能空 调系统,它主要是以地下水中的热能,作为热泵夏季制冷 的冷却源、冬季采暖供热的低温热源;即在冬季,热泵把 水中的热量“取”出来,供给建筑物室内采暖;夏季,把 建筑物室内的热量取出来,释放到地下水中去,达到建筑 物制冷目的。
• 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能效比高一般都在4.0以上, 通常热泵机组消耗1单位的能量,再加上土壤中储 存的3单位的能量,用户可以得到4单位以上的热 量或冷量,节能效果明显。
地源热泵系统原理示意图
地源热泵系统原理示意图
一、 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介绍
• 3. 地源热泵系统发展背景
• 2005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 高技术产业化专项”重点支持了一批风力发电、 太阳能光伏发电、太阳能供热和地源热泵供热 (制冷)、氢能等方面的产业化项目。在太阳能 供热和地源热泵供热(制冷)方面,开展新型太 阳能热水器和地源热泵系统产业化。包括高可靠 性新型真空管集热器、大面积中高温太阳能热水 系统、全天候太阳能热水系统、高效地源热泵及 其配套系统。
一、 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介绍
• (3) 节水省地 • 1)以土壤为冷热源,向其放出热量或吸收热量,不消耗
水资源,不会对其造成污染。 • 2)省去了锅炉房及附属煤场、储油房、冷却塔等设施,
机房面积大大小于常规空调系统,节省建筑空间,也有利 于建筑的美观 • (4) 环境效益显著 该装置的运行没有任何污染,可以建造在居民区内,在供 热时,没有燃烧,没有排烟,也没有废弃物,不需要堆放 燃料废物的场地,不会产生城市热岛效应,对环境非常友 好,是理想的绿色环保产品。 • (5) 运行安全稳定,可靠性高 • 地源热泵系统在运行中无燃烧设备,因此不可能产生二氧 化碳、一氧化碳之类的废气,也不存在丙烷气体,因而也 不会有发生爆炸的危险,使用安全。燃油、燃气锅炉供暖, 其燃烧产物对居住环境污染极

地源热泵系统工程简介

地源热泵系统工程简介

地源热泵系统工程简介一、系统介绍(一)、系统介绍地源热泵系统是一种利用地下浅层地热资源(也称地能,包括地下水、土壤或地表水等)的既可供热又可制冷的高效节能空调系统。

地源热泵通过输入少量的高品位能源(如电能),实现低温位热能向高温位转移。

地能分别在冬季作为热泵供暖的热源和夏季空调的冷源,即在冬季,把地能中的热量“取”出来,提高温度后,供给室内采暖;夏季,把室内的热量取出来,释放到地能中去。

热泵机组的能量流动是利用其所消耗的能量(如电能)将吸取的全部热能(即电能+吸收的热能)一起排输至高温热源。

而其所耗能量的作用是使制冷剂氟里昂压缩至高温高压状态,从而达到吸收低温热源中热能的作用。

通常地源热泵消耗1kW的能量,用户可以得到4kW以上的热量或冷量。

目前,地源热泵已成功利用地下水、江河湖水、水库水、海水、城市中水、工业尾水、坑道水等各类水资源以及土壤源作为水源热泵的冷热源。

(二)、系统分类1、按系统冷热源分类。

(1)、地表水热泵系统封闭式地表水热泵系统适用于地表水资源丰富或者人工水景水量较大的地方,利用地表江、河、湖或人工水景中的水来提供冷热源。

前提条件是水有一定的深度,地表水与地温有热交换。

地表水热泵循环系统示意图(2)、地下水源热泵系统地下水源热泵中央空调系统是利用地下浅层地下水地热资源,既制冷又制热,还可以提供生活热水的空调系统。

它不需要锅炉和冷却塔,但要求有一定数量的深井,提供一定量的地下水。

抽取的地下水通过一个完全密闭的金属管路系统和热泵机组进行热交换,将水中的能量提取出来,然后又将水原样灌回地下,不消耗水,也不污染水。

地下水源热泵循环系统示意图(3)、地埋管热泵系统地埋管热泵系统(地下耦合热泵系统)是利用地下岩土中热量的闭路循环的地源热泵系统,通常称为地埋管热泵系统。

地埋管系统无需打井,而是将水循环的管路埋入30-100米深的地下。

通过管内换热介质的循环将地下土壤温度提取出来,以满足热泵机组制冷制热的需要。

4.地源热泵技术介绍

4.地源热泵技术介绍



浅层地能与相对恒温区

浅层地热与深层地热 的区别

建筑物供暖能源中浅层可再生能源比例可达60﹪以上 热

户式水源热泵系统示意图


2.地埋管方式


水平埋管
水平管安装现场


竖直埋管


竖直U型埋管地热换热器示意图


a 单U型埋管
b 双U型埋管
地源热泵地埋管水系统设计


竖直U型埋管的管网设计-枝状管网
地下热交换的收支平衡问题



全年冷热负荷不平衡对换热的影响 全年冷、热负荷平衡失调,将导致地埋管区域 岩土体温度持续升高或降低,从而影响地埋管 换热器的换热性能,降低地埋管换热系统的运 行效率。 应对措施——辅助冷热源 冷负荷大于热负荷:加冷却塔——混合系统 热负荷大于冷负荷:加辅助热源
混合地源热泵系统
免费的可再生能源。
空气源热泵



空气源热泵还是地源 热泵?
空气源热泵受环境温度的 影响,效率较低 除霜问题 空气源热泵初投资较低 空气源热泵公众认知度高
¾
¾ ¾ ¾
水源热泵


HP

地下水热泵还是 地源热泵?
地下水热泵效率较 高,初投资较省,但 受地下水资源限制. 地源热泵不利用地 下水,适应性更广.
280 54.8 2.1
说明: 1、冬、夏季运行天数为 140 天和 90 天计,每天运行 10 小时,负荷系数取 0.7。 2、机房和冷却塔运行费用均指水泵等用电设备运行费用,表中为概算值。
影响初投资的因素

地源热泵技术集成及其推广应用

地源热泵技术集成及其推广应用

地源热泵技术集成及其推广应用方肇洪山东建筑大学地源热泵研究所地源热泵技术应用于建筑供热空调中可以有效地提高一次能源利用率,减少CO的2排放,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节能新技术。

地源热泵空调系统是利用地下土壤温度相对稳定的特性,通过输入少量的高品位能源(如电能),运用地下土壤与建筑物内部进行热量的交换,实现低品位热能向高品位转移的冷暖两用空调系统。

地源热泵空调系统在向建筑物供热的时候,70%的热量来源于地下岩土,30%的能量来自电力。

因此它要比电锅炉加热节省三分之二以上的电能,比燃料锅炉直接供热可节省一次能源二分之一;运行费用为各种采暖设备的30-70%。

地源热泵空调系统大大提高了一次能源的利用率。

在冬季供暖时不需要锅炉,可大幅度降低温室效应气体和其它污染物的排放,很好地保护了大气环境。

以地下水为热源的“地下水源热泵”系统对推动热泵在建筑空调中的应用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这种系统因过多开采地下水资源而受到限制。

地埋管地源热泵技术通过在地下埋管,构成“地热换热器”,使大地成为热泵系统的冷热源。

它有不受地下水资源限制的优点,可有效地保护地下水资源。

山东建筑大学地源热泵研究所在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坚持基础理论的研究创新和工程技术的开发应用并举的方针,在地源热泵领域不断探索,取得了一些国际领先水平的成果,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关注和好评,作为第一参编单位参与编写了国家标准《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出版了专著《地埋管地源热泵技术》。

在省内外推广应用地源热泵工程30余项,技术支持和技术输出的单位十余家。

该技术成果多次获得山东省和建设部的奖励,2009年又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成果的主要内容有:1. 地热换热器传热理论及设计和模拟计算软件地热换热器设计是否合理决定着地源热泵系统的经济性和运行的可靠性。

建立较为准确的地下传热模型是合理地设计地热换热器的前提。

由于地下传热的复杂性,地热换热器传热模型的研究一直是地源热泵空调系统的技术难点和应用基础。

地源热泵系统简介

地源热泵系统简介

地源热泵系统简介一、地源热泵原理地源热泵系统是一种由双管路水系统连接起建筑物中的所有地源热泵机组而构成的封闭环路的中央空调系统。

冬季,地源热泵系统通过埋在地下的封闭管道(称为环路)从大地收集自然界的热量,而后由环路中的循环水把热量带到室内。

再由装在室内的地源热泵系统驱动的压缩机和热交换器把大地的能量集中,并以较高的温度释放到室内。

在夏季,此运行程序则相反,地源热泵系统将从室内抽出的多余热量排入环路而为大地所吸收,使房屋得到供冷。

尤如电冰箱那样,从冰箱内部抽出热量并将它排出箱外使箱内保持低温。

循环水泵地源热泵机组地下埋管图2地源热泵系统图地源热泵机组优点高效节能性夏季高温差的散热和冬季低温差的取热,使得地源热泵系统换热效率很高。

因此在产生同样热量或冷量时,只需小功率的压缩机就可实现,而且冬季运行不需要任何辅助热源和除霜,大大地减少电能消耗和除霜的损失,从而达到节能的目的,其耗能仅为普通中央空调加锅炉系统的50%-60%。

地源热泵技术在很大程度上为国家节省能源,缓解电荒,同时也为用户节省了大量的运行费用。

下面是北京一项目中,提供的各种采暖制冷费用比较:从下面两个分析图中可以看出,与其它供暖制冷产品相比,地源热泵技术运行费用是最便宜的一种,很大程度地为最终使用户节约运行费用,也保证安全,健康。

一个采暖季(北京为125天)各种采暖方式的采暖费用比较表0.005.0010.0015.0020.0025.0030.0035.0040.00地源热泵电缆地板采暖天燃气集中供暖壁挂炉电热膜系列1一个制冷季(北京为90天)各种制冷方式的费用(元/m2)比较表0.005.0010.0015.0020.00地源热泵家用空调中央空调直燃机系列1● 环保、零污染地源热泵系统高效节能的优点,决定了它的运行费用低。

维修量极少,折旧费和维修费也都大大地低于传统空调。

据专家预测,在未来50年,世界将释放160亿吨CO2,对人们的健康和自然环境形成直接的影响。

地源热泵与水蓄能复合系统研究(可编辑)

地源热泵与水蓄能复合系统研究(可编辑)

地源热泵与水蓄能复合系统研究山东建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题目地源热泵与水蓄能复合系统的研究计:学位论文页表格个插图幅评阅人:指导教师:楚亡盟学院院长:盈乃仨学位论文完成日期:一生垒且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取得的成果。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论文中不合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山东建筑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承担本声明的法律责任。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巨彪乙一日期?旌卫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山东建筑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即:山东建筑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山东建筑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声明。

日期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童毖翌生:导师签名:整立型】日期望:臣龌.,■山东建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摘要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能源消耗的持续增长,合理、高效的能源利用方式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低碳环保逐渐成为一个趋势。

建筑的高能耗使得人们期待能够通过采用新的节能技术来降低建筑能耗,改善能源使用状况。

地源热泵利用可再生的地热能,水蓄能技术削峰填谷,两者明显的优势使其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将它们结合在一起,通过合理的设计必然能够达到令人满意的社会、经济效益。

本课题主要研究地源热泵与水蓄能系统联合运行的系统形式,系统对不同类型建筑物的适应性,系统可以采用的最佳末端形式以及系统利用消防水池蓄热时,各种因素对热水温度分层情况的影响。

首先,对地源热泵与水蓄能系统联合的必要性和特点进行分析,确定复合系统的形式及系统工艺流程。

其次,根据不同的建筑分类选取典型建筑包括体育建筑、办公建筑、酒店建筑、住宅建筑,利用动态负荷模拟软件模拟不同类型建筑的全年冷热负荷变化,根据变化趋势分析该类型建筑采用复合系统的可行性,可采用的运行策略和最佳空调末端形式。

螺旋埋管地热换热器的线圈热源模型及其解析解

螺旋埋管地热换热器的线圈热源模型及其解析解
在以往提出的实心圆柱面热源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虑实际螺旋管热源在轴向的不连续性提出了无限长和有限长的线圈热源模型在保持二维导热假定的条件下揭示了介质中特别是节距之间轴向温度分布的规律以及螺旋管节距对传热的影响使理论模型更好地反映了螺旋埋管中实际的传热过程
第 26 卷第 4 期 2011 年 7 月

该模型在分析桩基螺旋埋管和钻孔埋管换热器 “空心” 圆 的传热时都明显优于传统的线热源模型和 柱面模型。但是, 圆柱面热源模型把螺旋盘管简化为 无法讨论管壁温度与热源面平均温度 连续的圆柱面, 之间的温差( 或热阻) , 也不能反映螺旋埋管的节距 对传热的影响。考虑到实心圆柱面热源的不足以及 桩基螺旋埋管换热器工程应用的实际需要, 进一步提 出线圈热源模型, 将螺旋盘管简化为高度方向上间隔 相等的不连续的圆环形线热源, 即“线圈” 热源。与 为了考虑地埋管 线热源模型和圆柱面热源模型一样, 换热器在长度方向为有限尺度的影响, 该模型也有无 限长线圈模型与有限长线圈模型之分。
[
]
exp - 1. 2
[
R2 + 1 ( Z - Z' ) 2 ·exp - dFo' ( 4 ) 4 ( Fo - Fo' ) 4 ( Fo - Fo' )
]
[
]
1
线圈热源模型的温度响应
作为理论分析及工程应用的基础, 首先讨论无 做如下假定: 限长线圈热源模型, ( 1 ) 地下土壤近似为均匀的无限大介质, 介质 的热物性不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 ( 2 ) 介质中有均匀的初始温度 t0 ; ( 3 ) 把螺旋盘管简化为在圆柱面高度方向无数 间隔相等的不连续的圆环, 节距为 b, 螺旋盘管的加 热假定为从 τ = 0 时刻开始连续均匀发热的圆环形 线热源。 在以下的表达式中, 以初始温度 t0 作为过余温度 , 的零点 统一记过余温度 θ = t - t0 , 下标 r 表示线圈热 源模型; i 和 f 分别表示无限长和有限长的线圈热源。

地源热泵简介地源热泵概述

地源热泵简介地源热泵概述

地源热泵简介地源热泵概述地源热泵是一种利用浅层地热资源(也称地能,包括地下水、土壤或地表水等)的既可供热又可制冷的高效节能空调设备。

地源热泵通过输入少量的高品位能源(如电能),实现由低温位热能向高温位热能转移。

地能分别在冬季作为热泵供热的热源和夏季制冷的冷源,即在冬季,把地能中的热量取出来,提高温度后,供给室内采暖;夏季,把室内的热量取出来,释放到地能中去。

通常地源热泵消耗1kWh的能量,用户可以得到4kWh以上的热量或冷量。

地源热泵由来"地源热泵"的概念,最早于1912年由瑞士的专家提出,而该技术的提出始于英、美两国。

北欧国家主要偏重于冬季采暖,而美国则注重冬夏联供。

由于美国的气候条件与中国很相似,因此研究美国的地源热泵应用情况,对我国地源热泵的发展有着借鉴意义。

编辑本段地源热泵的热源地源热泵目前,地源热泵已成功利用地下水、江河湖水、水库水、海水、城市中水、工业尾水、坑道水等各类水资源以及土壤源作为地源热泵的冷、热源。

编辑本段地源热泵组成地源热泵供暖空调系统主要分三部分:室外地能换热系统、地源热泵机组和室内采暖空调末端系统。

其中地源热泵机主要有两种形式:水—水式或水—空气式。

三个系统之间靠水或空气换热介质进行热量的传递,地源热泵与地能之间换热介质为水,与建筑物采暖空调末端换热介质可以是水或空气。

不得用于商业用途主要特点(1)地源热泵技术属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

由于地源热泵是利用了地球表面浅层地热资源(通常小于400米深)作为冷热源,进行能量转换的供暖空调系统。

地表浅层地热资源可以称之为地能,是指地表土壤、地下水或河流、湖泊中吸收太阳能、地热能而蕴藏的低温位热能。

地表浅层是一个巨大的太阳能集热器,收集了47%的太阳能量,比人类每年利用能量的500倍还多。

它不受地域、资源等限制,真正是量大面广、无处不在。

这种储存于地表浅层近乎无限的可再生能源,使得地能也成为清洁的可再生能源一种形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建筑大学地源热泵研究所简介1.基本概况本研究所成立于2000年初。

由5名教授、4名副教授、3名高级工程师和十余名研究生组成。

采用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技术路线,系统深入地研究了地埋管浅层地热能利用中地热换热器的传热机理与优化设计方法、岩土热物性测试及地埋管传热强化等关键技术,开拓出大空间多维非稳态地下传热分析与工程应用的新途径。

经过近十年的潜心研究与技术开发,形成了系统的地埋管浅层地热能利用技术体系。

该技术体系的核心是:首次求得地热换热器传热分析中钻孔内准三维传热模型、钻孔外有限长竖直和倾斜线热源模型以及有渗流时导热与对流复合作用的二维非稳态传热模型的解析解,创建了基于这些解析解和叠加原理的地热换热器传热分析方法;基于这些解析解和新模型,开发了地热换热器优化设计模拟软件;研发了能够用于现场确定深层岩土热物性的测试方法和测试仪;深入研究了地热换热器强化传热技术,探索了各种组成物对水泥砂浆回填材料导热系数的影响规律,开发了基于水泥砂浆、石英砂和改性添加剂的高性能回填材料。

所长方肇洪,教授。

196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动力机械系。

1981年和1987年先后取得清华大学工学硕士和工学博士学位。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热能动力分会理事。

美国供热制冷空调工程师协会(ASHRAE)会员、国际地源热泵协会(IGSHPA)会员。

方肇洪教授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理工学院、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进行合作研究各一年,在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学习考察地源热泵技术三个月。

副所长刁乃仁,教授,获清华大学博士学位,山东建筑大学热能工程学院院长。

山东省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专家、国际地源热泵协会会员、山东建筑学会暖通空调分会与热能动力分会副主任委员。

曾赴法国进行合作研究一年。

2.工程应用初步统计本所研究的地源热泵技术体系在12个省市300余项浅层地热能利用工程中应用,研究所承接的部分应用项目情况见表1;设计模拟软件被清华大学、香港理工大学以及北京华清集团等100多个高校和企业采用;研制的热物性测试仪对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奥体网球馆及济南奥体中心等重点工程深层岩土热物性进行了测试。

初步统计产生直接经济效益10亿元。

该技术比传统空调节能约30%,由此每年节约能源折合标准煤约8万吨,减排二氧化碳21万吨,节约建筑供热空调运行费用6400万元。

研究主要成果编入国家标准《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出版了专著《地埋管地源热泵技术》,先后与30多个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将项目成果进行技术转让或服务,促进全行业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提高;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 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V AC&R Research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80余篇。

这些成果促进了浅层地热能利用技术在我国建筑空调中的应用。

在国际上产生重要影响。

理论和实践上有重要创新,为工程热物理学科的发展和地埋管浅层地热能利用这一节能减排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作出重要贡献。

表1 研究成果应用情况一览表(不完全统计)注:技术集成中包括热物性测试。

3.近期发表的主要论文[1]Nairen Diao, Qinyun Li and Zhaohong Fang. Heat Transfer in Ground Heat Exchangers with GroundwaterAdvec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rmal Sciences, 2004,43: 1203-1211.(SCI、EI收录)[2]Nairen Diao, Heyi Zeng and Zhaohong Fang. Improvement on Modeling of Heat Transfer in VerticalGround Heat Exchange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V AC&R Research, 2004,10 (4):459-470. (SCI、EI收录)[3]刁乃仁,曾和义,方肇洪. 竖直U型管地热换热器的准三维传热模型. 热能动力工程,2003,18(4): 387-390[4]刁乃仁,方肇洪,过增元. 地源热泵空调系统的研究开发与应用. 节能与环保,2002,No.1:23-26.[5]刁乃仁,方肇洪. 地源热泵-建筑节能新技术. 建筑热能通风空调,2004,23(3): 18-23[6]Diao N R, Cui P and Fang Z H. The thermal resistance in a borehole of geothermal heat exchanger. Proc.12th International Heat Transfer Conference, France, 2002[7]Nairen Diao, Dengchao Su and Zhaohong Fang. Heat Transfer Analysis of Vertical Ground HeatExchangers. in Proceedings of the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ustainable Energy Technologies, Nottingham, U.K., PRT007, 2004[8]Zeng H Y, Diao N R and Fang Z H. Heat Transfer Analysis of boreholes in vertical ground heat exchanger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2003,46(23): 4467-4481.(SCI、EI收录)[9]Zeng H Y, Diao N R and Fang Z H. Efficiency of vertical geothermal heat exchangers in ground source heatpump systems. Journal of Thermal Science, 2003,12(1): 77-81[10]方肇洪,刁乃仁. 地热换热器的传热分析. 工程热物理学报,2004,25(4): 685-687.(EI收录)[11]Fang,zhaohong, Diao nairen,Cui ping. Heat Transfer analysis of geothermal heat exchangers inground-coupled heat pump systems. Proceedings of the 13th International Heat Transfer Conference, HEX-01, Sydney, 2006[12]Yu MZ, Peng XF, Li XD, Fang ZH, A simplified model for measuring thermal properties of deep groundsoil, Experimental Heat Transfer, 17(2): 119-130, 2004. (SCI: 000220328200003)。

[13]Zeng H Y, Diao N R and Fang Z H, A finite line-source model for boreholes in geothermal heat exchangers,Heat Transfer – Asian Research, 31(7), 558-567, 2002。

EI 收录;INSPEC(科学文摘)收录。

[14]Fang Z H, Diao N R and Cui P, Discontinuous operation of geothermal heat exchangers, Tsinghua Scienceand Technology, 7(2): 194-197, 2002. CSA(剑桥科学文摘)收录:200206-62-5133;INSPEC(科学文摘)收录。

[15]Ping Cui, Hongxing Yang, Zhaohong Fang. Heat transfer analysis of ground heat exchangers with inclinedboreholes. Applied Thermal Engineering. 26(2006): 1169-1175. SCI收录。

[16]Zeng H Y, Diao N R and Fang Z H, Efficiency of vertical geothermal heat exchangers in ground sourceheat pump systems, Journal of Thermal Science, 12(1): 77-81, 2003[17]曾和义,刁乃仁,方肇洪, 竖直埋管地热换热器钻孔内的传热分析, 太阳能学报,25(3):399-405,2004。

(EI 收录)4.近期的专著[1] 刁乃仁,方肇洪著. 《地埋管地源热泵技术》.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 徐伟,邹瑜,刁乃仁等起草《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 50366-2005.[3]. 马最良,吕悦,刁乃仁等编著《地源热泵系统设计与应用》,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4]. 李东毅,王春堂,刁乃仁等编《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技术》,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6.[5]. 朱颖心,金招芬,亢燕铭,刁乃仁编著《建筑环境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5.近期获奖项目[1]王崇杰,刁乃仁,方肇洪等. 太阳能和浅层地热能在建筑中利用的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200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方肇洪,刁乃仁,于明志,曲云霞,李晓东,崔萍,苏登超等. 浅层地热能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2008年教育部高等学校科技进步二等奖.[3]方肇洪,刁乃仁,苏登超,曲云霞,李晓东,于明志,崔萍. 地热综合利用关键技术. 2004年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4]方肇洪,刁乃仁,王恩琦,于明志,刘巧玲,贾立群,吴建华,赵强. 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技术集成及其推广应用. 2009年度济南市技术发明二等奖.[5]徐伟,邹瑜,刁乃仁等. 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编制,2007年建设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山东建筑大学地源热泵研究所2010.11.2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