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种设备事故案例汇编一

合集下载

起重机械典型事故案例选编

起重机械典型事故案例选编

起重机械典型事故案例选编起重机械是在工业生产和建筑施工过程中常用的一种设备,但由于操作不当、设备老化等原因,容易发生事故。

以下是典型的起重机械事故案例选编。

案例1:起重机坠落事故2024年,建筑工地上,一架塔式起重机突然发生倾覆坠落,导致多人受伤。

事故发生时,起重机正从地面上起吊一个重型构件,但由于操作不当,起重机失去平衡并迅速倾覆。

初步调查发现,起重机在安装过程中没有按照要求进行固定,并且操作人员没有正确操作起重机导致倾覆。

案例2:起重机翻车事故2024年,港口码头上的一台起重机在进行堆积货物作业时突然发生翻车事故,致使多人死亡。

事故发生时,起重机正在将货物装卸到一个船上,由于货物超出了起重机的额定载荷,导致起重机失去平衡并翻车。

经调查发现,事故的主要原因是操作人员没有正确评估起重机的承载能力,以及没有按照操作规程进行作业。

案例3:起重机维修事故2024年,工厂内的一台起重机在进行维修时发生事故,导致一人受伤。

事故发生时,维修人员正在对起重机的电气系统进行维修,但由于未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工人触碰到高压线导致电击伤害。

事后调查发现,事故的主要原因是工人没有按照维修规范操作,未切断电源和通风设备。

案例4:塔吊溃落事故2024年,工地上的一座塔吊突然发生溃落事故,导致多人被埋压。

事故发生时,塔吊正在进行高空作业,突然出现横歪并迅速坍塌。

调查发现,事故的主要原因是塔吊的结构缺陷以及施工方没有及时检测和维护塔吊设备。

以上案例反映了起重机械事故的一些典型情况,这些事故都给工业生产和施工带来了较大的伤害和经济损失。

为了避免这类事故的再次发生,必须加强起重机械的操作培训,确保操作人员熟悉设备使用要求和安全规程。

同时,需加强设备的维护和定期检验,及时发现和排除潜在的安全隐患。

另外,应加强对起重机械的设计和制造质量监督,确保设备的安全性能符合标准。

只有全面落实安全措施,才能有效预防起重机械事故的发生。

最新特种设备典型事故案例分析资料

最新特种设备典型事故案例分析资料

案例一2013年6月21日江苏常州嬉戏谷“环形过山车”游客高空滞留事故(一)事故概况2013年6月21日12时30分左右,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嬉戏谷,环形过山车游乐项目。

载有11名游客的列车在回站前最后一次冲上提升塔架刹车段时,未按正常流程回站、滞留在刹车段,同时主控面板报356号故障。

在此情况下,操作人员立即按下急停开关,并启动了应急救援措施。

第一套救援方案为采用链条放车,由于在操作台尝试进入特殊模式失败,进行了第二套救援方案:采用绞车放车,但尝试下来绞车也未能提起列车,第二套救援方案也失败,于是园方正式请求消防支援。

在等待消防支援的过程中,操作人员尝试切断设备电源后重新上电,并采用手动模式提升列车,可以上提但不能下降;再试,在提升一段距离,仍不能下降,此时列车位置已经接近螺旋段,由于担心再提会进入螺旋段更难于救援,于是只有放弃尝试等待消防到来。

接事故报告后,武进区立即启动突发事件应急救援预案,公安、消防、卫生、质监、旅游、安监等部门和太湖湾度假区管委会等部门立即组织抢险救援和应急处置,紧急调来大型云梯车和救护车。

14时55分,第一名女性乘客被消防云梯车安全转移至地面,至16时53分,乘客全部安全返回地面。

(二)事故原因分析经查,造成列车滞留的直接原因是:传感器故障导致控制系统无法判断车行方向,系统保护将车停在提升塔架顶部刹车段。

而江苏嬉戏族有限公司虽建立了紧急救援预案,平时也进行了应急演练,但是预案中对紧急情况预估不足,紧急救援操作不当造成自救不能正常进行,致使乘客滞留时间过长,也是致使此次故障被扩大为事故的重要原因。

(三)预防同类事故的措施1.制造厂家应立即分析导致该传感器发生故障的原因,并评估今后发生故障的概率,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相应对策。

对于特别重要的几个传感器(尤其是传感器本身一旦发生故障可能会导致列车悬停空中的)应增设传感器自诊断模块,主控系统在每次发车前需确认这几个传感器的健康状况。

特种设备事故案例4篇

特种设备事故案例4篇

特种设备事故案例4篇篇一:特种设备事故案例2000年1月17日8时,蒸球车间2名操作工上班后与二楼切草人员配合开始给3号蒸球内加料,下午1时30分加料完毕,开始送汽。

约1个半小时后,球内压力达到0.6MPa开始保压正常运行,同时,由于2号蒸球内出料口堵塞,生产安全技术员,维修工,操作工等3人正在现场维修;17时40分,3号蒸球出料管伸缩节突然错位脱落,球内大量蒸汽纸浆向西方向迅速喷出,这时正在2号蒸球工作台上抢修的三名工作人员由于躲避不及,当场烫伤、昏迷,事故发生后,伤员当即用车送到就近的磁县医院抢救,由于伤势过重,经抢救无效,相继死亡。

篇二:特种设备事故案例1986年2月22日5时9分,常德市桃源县某乡一造纸蒸球在运行中爆炸。

爆炸时蒸球内气压为0(7兆帕,爆炸所产生的冲击波使整个厂房毁坏,绝大部分机器设备遭到严重的破坏,其中蒸球的基础钢筋水泥墩2014年1月1日16时许,永昌县瑞丰贸易有限公司供销大厦三楼掌上明珠家具城业主李松年乘坐该公司载货电梯往三楼运输货物,电梯往上行驶中突然出现故障停止运行,导致李松年被困电梯中,其立即打电话求救。

其间,电梯被困人员李松年进行自救,用手拨开重力锁致二楼电梯层门打开,得知消息前来施救的李松年之父李世文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不慎从层门外踏入电梯井道坠落,经抢救无效于当日死亡。

李松年于当日17时30分许从轿厢救出。

篇四:特种设备事故案例2010年3月29日,公司上班的行车工卢某在3月27日晚上经人带班后,于当日独立操作行车。

她所操作的行车为地面操作,比原先她所操作的行车多了一个液压翻滚装置。

和她一起进行吊运模具作业的辅助工严某也是该公司新招工人,当日是第二天上班。

他们的任务是将行车北侧经在模具里静养后的砌块由严某拉出并拨放至相应位置后由卢某吊放到东边,经行车翻滚动作后卸出模具,将砌块送往下道工序切割,再由行车将模具空壳吊放到行车西侧。

当日15:00左右,卢某操作行车,在准备起吊模具时,发现严某仍站在模具处,就叫其让开。

特种设备事故案例汇编一

特种设备事故案例汇编一

特种设备事故案例汇编一一、事故概况及经过 1979年9月7日13时55分,浙江某电化厂,液氯工段一只容积为415升、充装量为0(5吨的液氯钢瓶发生了猛烈的爆炸。

爆炸气瓶的碎片又撞击到其附近的液氯钢瓶上,加上爆炸时产生的冲击波,又导致4只液氯钢瓶爆炸,5只液氯钢瓶被击穿,另有13只钢瓶被击伤和产生严重变形。

爆炸时不但有震耳欲聋的巨响,而且随着巨响发生的冲天气浪高达40余米。

强大的气浪将414平方米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液氯工段厂房全部摧毁,并造成周围办公楼及厂区周围280余间民房不同程度的损坏。

爆炸中心水泥地面上留下了深1(82米、直径为6米的大坑,爆炸碎片最远的飞出830余米。

爆炸后共泄出10(2吨液氯,其扩散后共波及7(35平方公里面积,由于爆炸以及爆炸后散溢氯气的毒害,共造成59人死亡,779人住院治疗,420余人到医院门诊治疗,直接经济损失达630000余元。

二、事故原因分析最初爆炸的液氯钢瓶,是9月3日由温州市药物化工厂送到温州电化厂来充装液氯的。

温州药物化工厂的液化石腊工段是以液体石腊和液氯为原料生产氯化石腊。

该工段由于生产管理混乱。

设备简陋,在液氯钢瓶与生产设备的联接管路上没有安装逆止阀、缓冲罐或其它防倒灌装置,致使氯化石腊倒灌入液氯钢瓶。

电化厂液氯工段无安全操作规程和管理制度,操作人员缺乏严格的技术培训和安全教育,在液氯充装前没有对液氯钢瓶进行检查和清理,致使液氯钢瓶内倒灌入氯化石腊,在再次充装液氯时,氯化石腊和液氯发生化学反应,温度、压力骤然升高,致使钢瓶发生粉碎性爆炸。

可见,爆炸的主要原因是管理混乱。

三、防止同类事故的措施 1(企业领导必须树立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思想,提高安全生产意识,承担安全生产责任,以科学态度加强安全管理,对生产人员进行安全教育。

2(液氯钢瓶及液氯的使用单位,要制定安全使用的管理规定,在液氯钢瓶与生产设备的联接管线上,必须安装逆止阀,缓冲罐或其他防止倒灌的装置,以避免生产系统内的物料倒灌进入液氯钢瓶内。

特种设备事故案例(举例)

特种设备事故案例(举例)

重庆天原化工总厂压力容器爆炸氯气泄漏事故2004年4月15日21:00,重庆天原化工总厂氯氢分厂1号氯冷凝器列管腐蚀穿孔,造成含铵的盐水泄漏到液氯系统,生成大量三氯化氮。

4月16日凌晨发生排污罐爆炸,1:33全厂停车;2:15左右,排完盐水4h后的1号盐水泵在停止状态下发生粉碎性爆炸。

16日17:57,在抢险过程中,突然听到连续2声爆响,经查是5号、6号液氯储罐内的三氯化氮发生了爆炸。

爆炸使5号、6号液氯储罐罐体破裂解体,并将地面炸出1个长9m、宽4m、深2m的坑。

以坑为中心半径200m范围内的地面与建筑物上散落着大量爆炸碎片。

此次事故造成9人死亡,3人受伤,15万名群众疏散,直接经济损失277万元。

事故分析经调查分析确认,事故爆炸直接因素的关系链是:氯冷凝器列管腐蚀穿孔→盐水泄漏进入液氯系统→氯气与盐水中的铵反应生成三氯化氮→三氯化氮富集达到爆炸浓度→启动事故氯处理装置因震动引爆三氯化氮。

事故直接原因:1、设备腐蚀穿孔导致盐水泄漏,是造成三氯化氮形成和富集的原因。

根据重庆大学的技术鉴定和专家分析,造成氯气泄漏和含铵盐水流失是1号氯冷凝器列管腐蚀穿孔。

列管腐蚀穿孔的主要原因是:1)氯气、液氯、氯化钙冷却盐水对氯气冷凝器存在的腐蚀作用;2)列管内氯气中的水分对碳钢的腐蚀;3)列管外盐水中由于离子电位差对管材产生电化学腐蚀和点腐蚀;4)列管和管板焊接处的应力腐蚀;5)使用时间较长,并未进行耐压试验,对腐蚀现象未能在明显腐蚀和穿孔前及时发现。

1992年和2004年1月该液氯冷冻岗位的氨蒸发系统曾发生过泄漏,造成氨进入盐水,生成了含高浓度铵的氯化钙盐水。

1号氯冷凝器列管腐蚀穿孔,导致含高浓度铵的氯化钙盐水进入液氯系统,生成并大量富集具有极具危险的三氯化氮,演变成16日的三氯化氮大爆炸。

2、三氯化氮富集达到爆炸浓度和启动事故氯处理装置造成振动引起三氯化氮爆炸。

调查证实,厂方现场处理人员未经指挥部同意,为加快氯气处理速度,在对三氯化氮富集爆炸危险性认识不足情况下,急于求成,判断失误,凭借以前操作处理经验,自行启动了事故氯处理装置,对4号、5号、6号液氯储罐(计量槽)及1号、2号、3号气化器进行抽吸处理。

特种设备典型事故案例分析

特种设备典型事故案例分析

案例一 2013年6月21日江苏常州嬉戏谷“环形过山车”游客高空滞留事故(一)事故概况2013年6月21日12时30分左右,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嬉戏谷,环形过山车游乐项目。

载有11名游客的列车在回站前最后一次冲上提升塔架刹车段时,未按正常流程回站、滞留在刹车段,同时主控面板报356号故障。

在此情况下,操作人员立即按下急停开关,并启动了应急救援措施。

第一套救援方案为采用链条放车,由于在操作台尝试进入特殊模式失败,进行了第二套救援方案:采用绞车放车,但尝试下来绞车也未能提起列车,第二套救援方案也失败,于是园方正式请求消防支援。

在等待消防支援的过程中,操作人员尝试切断设备电源后重新上电,并采用手动模式提升列车,可以上提但不能下降;再试,在提升一段距离,仍不能下降,此时列车位置已经接近螺旋段,由于担心再提会进入螺旋段更难于救援,于是只有放弃尝试等待消防到来。

接事故报告后,武进区立即启动突发事件应急救援预案,公安、消防、卫生、质监、旅游、安监等部门和太湖湾度假区管委会等部门立即组织抢险救援和应急处置,紧急调来大型云梯车和救护车。

14时55分,第一名女性乘客被消防云梯车安全转移至地面,至16时53分,乘客全部安全返回地面。

(二)事故原因分析经查,造成列车滞留的直接原因是:传感器故障导致控制系统无法判断车行方向,系统保护将车停在提升塔架顶部刹车段。

而江苏嬉戏族有限公司虽建立了紧急救援预案,平时也进行了应急演练,但是预案中对紧急情况预估不足,紧急救援操作不当造成自救不能正常进行,致使乘客滞留时间过长,也是致使此次故障被扩大为事故的重要原因。

(三)预防同类事故的措施1.制造厂家应立即分析导致该传感器发生故障的原因,并评估今后发生故障的概率,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相应对策。

对于特别重要的几个传感器(尤其是传感器本身一旦发生故障可能会导致列车悬停空中的)应增设传感器自诊断模块,主控系统在每次发车前需确认这几个传感器的健康状况。

违反特种设备安全法的案例

违反特种设备安全法的案例

违反特种设备安全法的案例随着特种设备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特种设备安全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违反特种设备安全法的案例时有发生。

本文将列举10个违反特种设备安全法的案例,以提醒大家重视特种设备安全问题。

1、2018年5月,湖南省岳阳市发生一起由于特种设备安全问题导致的爆炸事故。

当时,一家生产玻璃钢储罐的公司因为使用了过期的材料,导致储罐发生爆炸,造成2人死亡,3人受伤。

2、2019年3月,江苏省淮安市发生一起由于特种设备安全问题导致的事故。

当时,一家生产化工设备的企业因为设备老化,导致一台反应釜发生爆炸,造成1人死亡,6人受伤。

3、2019年5月,山东省济南市发生一起由于特种设备安全问题导致的事故。

当时,一家生产电磁炉的企业因为设备老化,导致一台电磁炉发生爆炸,造成4人死亡,13人受伤。

4、2019年7月,福建省福州市发生一起由于特种设备安全问题导致的事故。

当时,一家生产锅炉的企业因为设备老化,导致一台锅炉发生爆炸,造成1人死亡,1人受伤。

5、2019年9月,湖北省十堰市发生一起由于特种设备安全问题导致的事故。

当时,一家生产化工设备的企业因为设备老化,导致一台反应釜发生爆炸,造成3人死亡,3人受伤。

6、2019年11月,上海市宝山区发生一起由于特种设备安全问题导致的事故。

当时,一家生产锅炉的企业因为设备老化,导致一台锅炉发生爆炸,造成1人死亡,1人受伤。

7、2020年1月,河南省南阳市发生一起由于特种设备安全问题导致的事故。

当时,一家生产化工设备的企业因为设备老化,导致一台反应釜发生爆炸,造成3人死亡,1人受伤。

8、2020年3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发生一起由于特种设备安全问题导致的事故。

当时,一家生产化工设备的企业因为设备老化,导致一台反应釜发生爆炸,造成7人死亡,1人受伤。

9、2020年5月,重庆市南岸区发生一起由于特种设备安全问题导致的事故。

当时,一家生产锅炉的企业因为设备老化,导致一台锅炉发生爆炸,造成2人死亡,1人受伤。

特种设备事故案例

特种设备事故案例

武汉工地电梯突坠19人死亡2012年9月13日13时10分许,武汉市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东湖景园还建楼C区7-1号楼建筑工地,发生一起施工升降机坠落造成19人死亡的重大建筑施工事故,直接经济损失约1800万元。

查明“9·13”重大建筑施工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是:事故发生时,事故施工升降机导轨架第66和67节标准节连接处的4个连接螺栓只有左侧两个螺栓有效连接,而右侧(受力边)两个螺栓的螺母脱落,无法受力。

在此工况下,事故升降机左侧吊笼超过备案额定承载人数(12人),承载19人和约245公斤物件,上升到第66节标准节上部(33楼顶部)接近平台位置时,产生的倾翻力矩大于对重体、导轨架等固有的平衡力矩,造成事故施工升降机左侧吊笼顷刻倾翻,并连同67-70节标准节坠落地面。

湖南长沙施工电梯坠落致17人死亡1人重伤长沙市韶山南路643号湖南东方红建设集团上海城19栋项目部发生一起建筑施工升降机挂篮坠落事故,事故已经造成17人死亡1人重伤。

据工地工人介绍,发生事故的19栋计划建33层,现盖到了30层。

发生事故的升降机限载12人,但工人们称事发时升降机上乘坐的工人严重超出了这个数目。

“还有5名工人在17楼时下了电梯,后来升降机在继续上升过程中才发生事故。

”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工人介绍。

乌鲁木齐米东区施工电梯从十楼坠落4人遇难新疆米东区府前中路阳光公寓建筑工地上,一部施工电梯从高空坠落,电梯厢里的5名工人仅有1人生还。

6月23日下午,记者从乌市和米东区在事发现场联合召开的现场会上获悉,据初步调查,当日16时09分左右,这5名工人乘坐出事施工电梯前往17楼干活,在电梯上行至10楼时,电梯厢发生坠落。

塔机司机、起重工(指挥司索)违规操作引发的安全事故案例一:2 0 1 0 年6 月2 日,在承建的杭州万银双子中心工程发生一起QTZ250塔机倒塌事故,造成司机一人坠落死亡。

出事时该塔机安装高度49.5m,按使用说明书规定临界最大独立高度51m。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特种设备事故案例汇编一一、事故概况及经过 1979年9月7日13时55分,浙江某电化厂,液氯工段一只容积为415升、充装量为0(5吨的液氯钢瓶发生了猛烈的爆炸。

爆炸气瓶的碎片又撞击到其附近的液氯钢瓶上,加上爆炸时产生的冲击波,又导致4只液氯钢瓶爆炸,5只液氯钢瓶被击穿,另有13只钢瓶被击伤和产生严重变形。

爆炸时不但有震耳欲聋的巨响,而且随着巨响发生的冲天气浪高达40余米。

强大的气浪将414平方米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液氯工段厂房全部摧毁,并造成周围办公楼及厂区周围280余间民房不同程度的损坏。

爆炸中心水泥地面上留下了深1(82米、直径为6米的大坑,爆炸碎片最远的飞出830余米。

爆炸后共泄出10(2吨液氯,其扩散后共波及7(35平方公里面积,由于爆炸以及爆炸后散溢氯气的毒害,共造成59人死亡,779人住院治疗,420余人到医院门诊治疗,直接经济损失达630000余元。

二、事故原因分析最初爆炸的液氯钢瓶,是9月3日由温州市药物化工厂送到温州电化厂来充装液氯的。

温州药物化工厂的液化石腊工段是以液体石腊和液氯为原料生产氯化石腊。

该工段由于生产管理混乱。

设备简陋,在液氯钢瓶与生产设备的联接管路上没有安装逆止阀、缓冲罐或其它防倒灌装置,致使氯化石腊倒灌入液氯钢瓶。

电化厂液氯工段无安全操作规程和管理制度,操作人员缺乏严格的技术培训和安全教育,在液氯充装前没有对液氯钢瓶进行检查和清理,致使液氯钢瓶内倒灌入氯化石腊,在再次充装液氯时,氯化石腊和液氯发生化学反应,温度、压力骤然升高,致使钢瓶发生粉碎性爆炸。

可见,爆炸的主要原因是管理混乱。

三、防止同类事故的措施 1(企业领导必须树立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思想,提高安全生产意识,承担安全生产责任,以科学态度加强安全管理,对生产人员进行安全教育。

2(液氯钢瓶及液氯的使用单位,要制定安全使用的管理规定,在液氯钢瓶与生产设备的联接管线上,必须安装逆止阀,缓冲罐或其他防止倒灌的装置,以避免生产系统内的物料倒灌进入液氯钢瓶内。

3(液氯充装单位要制定严格的充装前检查制度。

操作人员必须严格培训后方可上岗操作,并严格执行各项制度。

液氯钢瓶在充装前应认真进行检查,对不符合要求的气瓶应先进行清理并符合要求后方可充装。

1999年5月13日下午13点20分,徐州铸造总厂发生了一起二氧化碳气瓶爆炸事故,所幸的是该瓶爆炸发生在午休,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但爆炸现场的破坏程度相当严重。

这次爆炸事故反映了气瓶在充装、销售、使用中的薄弱环节,值得引起我们的重视。

1999年5月13日上午10时许,徐州铸造总厂收到本市金陵气体供应站送来的15只二氧化碳气瓶,该批气瓶由江苏泰兴二氧化碳充装站充装。

直接卸存在其露天仓库内。

下午13点20分,其中一只气瓶发生爆炸,瞬间产生的冲击波将15只气瓶全部推到,其中一只气瓶向南飞出52m,砸在机修车间的大门上,旋转进人车间,冲坏地坪,打翻工作台,翻落在墙根下。

一只气瓶向西约15?角飞出43m,撞击在西墙上落地。

一只气瓶被气浪冲倒后,向西南方向飞出15m,翻越1(2m矮墙落地。

还有一只气瓶向南飞出11(3m造成瓶阀折断,落地泄压。

此时现场一片白雾状,飞沙走石,气浪附近砖墙8mX2m被推到。

距爆炸点lorn处有二层楼机房,门窗玻璃全部震碎,紧靠存瓶处有一砖瓦结构平房,工人在房内午休,所幸的是平房外停放一辆3吨铲车,缓解了爆炸产生的冲击波,使平房没有倒塌,避免了人员伤亡。

现场确定已有5只气瓶报废。

爆炸气瓶残体距爆炸点西南方向约5(6m,落在块石结构的墙根下,残体瓶口向上,瓶底向下,呈直立状,瓶体展开,内壁面向东。

爆炸气瓶的基本情况:气瓶编号02265,水压试验TPl8(8,公称工作压力WPl2(5,重量W45(1,容积V41(3,瓶体壁厚S4(5,气瓶制造代号JP,制造年月97(2,制造厂检验标记检。

气瓶标注字样明显、清晰、完整。

材质为碳锰钢、钢号为37Mn2A。

对爆炸气瓶从轴向、,径向进行了密集点测厚,其数据见表1。

编号壁厚加mm 编号壁厚mm 1 2 3 4 5 6 7 8 5.1 5.7 6.3 7.3 6.4 4.9 6.86.7 9 10 11 12 13 14 15 167.1 7.5 7.3 6.3 5.3 5.2 5.5 5.6 1最小壁厚处于钢瓶腰部,即瓶口向下500mm处的断口边缘。

2最小壁厚处在同一横截面上,断口边缘处的壁厚由于爆炸瞬间的拉伸作用明显减薄。

3断口形态分析:?断口呈撕裂状态,颜色呈暗灰色纤维状,端口不齐平,而且与主应力方向呈45?夹角。

?爆炸瓶体没有产生碎片。

?气瓶内、外无明显腐蚀。

?实测壁厚均大于气瓶标注壁厚。

光谱分析表明:爆炸气瓶的材质基本符合《规程》要求。

气瓶爆炸的原因,一是气瓶超装;二为曝晒。

1原始钢印很清楚地标明,该瓶工作压力是WPl2(5。

我国1979年4月25日公布第二版《气瓶安全监察规程》已取消了设计压力12(5MPa的二氧化碳气瓶规格。

该瓶的流通已埋下了事故的隐患。

2原国家劳动总局1979年5月8日下达了79劳锅字31号文件《关于加强二氧化碳气瓶安全管理的通知》,重申取消1980年1月1日起设计的压a的二氧化碳气瓶规格,制造厂不得销售,充装单位也不准以压力降为力为12(5MP12(5MPa的气瓶改充二氧化碳。

3按上述文件和《气瓶安全监察规程》规定,此类气瓶不应流通使用,更不能按工作压力为15MPa二氧化碳气瓶规定?南凳?(6kg,L进行充装,否则将会严重超压。

4气温较高。

当日气温33?,且气瓶在露天仓库存放,时至中午阳光曝晒,使瓶内压力急骤上升,成为爆炸的触发源。

此次爆炸事故显然是由严重违反了《规程》要求,超装、超压、曝晒而引起的。

1法规和标准已经明确规定,这种工作压力为12(5MPa的二氧化碳气瓶已不准生产、销售,但该类气瓶仍在市场上流通。

要加强检验力度,从制造、销售、充装、使用、储存环节把关,杜绝不合格的气瓶在市场上流通使用,一经发现坚决销毁。

2加强法规、标准的学习和宣传,要将新的规定和要求普及宣传到基层,不能束之高阁。

此次爆炸的责任单位、销售单位、使用单位除对法规、标准缺乏必要的学习之外,对新的规定要求一片空白,意识淡薄,增加了事故的概率。

3严格执行气瓶充装前的检验工作,是保证安全生产、防止事故发生的重要环节。

这次二氧化碳气瓶爆炸事故,反映出充装单位基础工作薄弱,质保体系运转不正常、不健全。

气瓶大循环、大流通使用状况很普遍。

4二氧化碳气体充装一般都不被重视,普遍认为二氧化碳气体危险性小,压力相应低,不易发生爆炸事故。

但据笔者了解,将12(5MPa的气瓶充装二氧化碳的也为数不少。

更有甚者,收集报废气瓶充装二氧化碳,这是很危险的,呼吁不要为利而干这些冒险的事情。

5近年来,气体供应站增加,但经销人员缺乏一定的培训和必要的安全知识教育,更谈不上有一定的气瓶知识;且气体供应站条件简陋,气瓶混存,管理混乱,什么样的气瓶都敢收。

这次事故调查中发现,事故气瓶的产权、档案、登记编号缺乏追踪记录,无法确定气瓶的来源和产权单位,使事故调查没有划上圆满的句号。

6尤其是夏季,气温偏高,事故发生率相应提高。

一定要按照《气瓶安全监察规程》第九章的要求,在运输、储存和使用中避免曝晒,妥善保管。

超装隐患既存,曝晒一触即发,我们要从这次事故中接受教训,提高执行《规程》的自觉性。

2002.9.1541 一事故概况2002年9月15日9时15分,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山东峄山化工集团有限公司金乡尿素厂发生一起压力管道泄漏重大事故,造成4人死亡,1人重伤。

该厂尿素车间5楼氨冷器B的下液管至缓冲槽之间的法兰短管管于直径108mm,长度1OOmm分别于2002年7月31日、8月22日发生2次泄漏,尿素车间主任组织人员进行处理. 9月13日该滑点又发生泄漏,该车间主任又组织人员进行抢修堵漏,泄漏无法制止,9月14日报告厂部,厂部安排抢修,抢修工作直到15日9时15分,该泄漏点突然断裂,造成现场5名维修人员受伤送人医院,经抢救无效4人先后死亡,1人重伤。

二事故原因分析违反安全技术规程,违章指挥,违章作业,带压堵漏。

三预防同类事故的措施 1. 加强管道安全管理工作,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

2. 制定应急预案,针对有害介质,维修人员落实自身的安全预防措施。

1987.4.7 一事故概况 1. 南方某气体厂,1987年4月7日5时25分,氧气瓶充装结束,操作工关闭了来气总阀,在逐只关闭已充好的13只气瓶的瓶阀时,一声巨响,1只气瓶爆炸,爆炸气瓶飞起擅到墙壁上,将瓶阀打断后又撞上房顶天花板,后落到一操作女工脚边。

另有4只气瓶翻倒窜位。

爆炸气瓶炸成数块,一块25mmX25mm的碎片炸飞不知去向,收集到的残片比原重少3. 5kg。

爆炸时喷溅在墙壁上的痕迹表明,爆炸前瓶内存有灰黄色的水溶液。

对爆炸后的残片检查,瓶内表面腐蚀严重,最小壁厚4. 8mm,且腐蚀的纵向沟痕处剩余壁厚仅为2. Imm。

爆炸未造成人身伤亡。

2. 同一企业,1989年11月30日7时05分,当氧气瓶内充气压力达11. 8MPa时,突然1只气瓶发生爆炸,爆炸气瓶成抛物线飞出数米之远,一块重o. 6kg的爆炸碎片飞出,冲破房顶天花板落到地面。

爆炸气瓶邻近的1只气瓶被爆炸气流推高原位置20米后撞到墙壁上坠落。

其余已充好的气瓶都被冲击波擅倒,整个充装车间顿时乌烟瘴气。

3. 同一企业,1990年8月9日0时35分,氧气瓶充装至12.7MPa压力时,1只气瓶发生爆余米。

在砖墙上撞出一条宽30mm,炸,爆炸气瓶飞起4m高擅到墙壁上,又飞出20长500mm,深50mm的沟. 爆炸后气瓶屉成一块平板。

气瓶内部腐蚀严重,离底部200—250mm处腐蚀最为严重,最小壁厚为仅0. 9mm。

二事故原因分析同一单位、同一操作及工装条件下,先后发生3只气瓶爆炸。

这些爆炸气瓶的共同点就是气瓶内均有严重腐蚀。

腐蚀是由于瓶内长期积有含盐氯化钠溶液所致,事故单位对3只在用气瓶内的积水取样分析,在不到半年时间内,气瓶积水最多的为8.7ks,最少的也有1.5kg。

水中C1-含量已高出GB9251及国家有关标准规定的数值。

含盐氯化钠溶液进入气瓶的原因是,该单位以简陋的装置制取所谓“软化水”含有较高C1-作为氧气压缩机的润滑液,通过压缩机随着高压氧气进入气瓶。

三预防同类事故的措施 1. 切实改进软水制取生产工艺和操作方法,严格控制软水质量,对软水中的C1-含量进行定期检测,口—含量超标的水不得使用,或以蒸馏水作为压缩机润滑液,断绝腐蚀源。

2. 对所有在用的气瓶进行检验,逐只拆卸瓶阀,按照无缝气瓶定期检验的项目和常规要求进行技术检测。

检验合格者,方可充装、使用。

此项检验工作,应由有一定经验的、有资格的无缝气瓶检验员担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