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记叙文散文手法赏析(上课)
中考语文复习考点16记叙文阅读散文重点难点(原卷版)

记叙文阅读(散文)关于“散文阅读”的要求为:(1)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2)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已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一、散文阅读综合【考点讲解】一、知识点讲解1.散文的概念散文是泛指那些侧重于直接表达作者对生活的感受,注重于主观抒写的,不讲究骈偶押韵的文体。
狭义的散文,专指用凝练、优美、生动的文学语言写成的叙事、记人、状物、写景的短小精悍的文章。
2.散文的特点散文最突出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
所谓“形散”,指的是散文的取材十分的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在同一篇文章中,可以从一个人物的某个侧面或者一个先进事迹的片段谈起,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作者可以根据中心思想的需要,随意选择,精心安排。
“形散”还体现为表达方式的灵活多样,叙事、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都能在中心思想的统率下,得到尽情的发挥。
所谓“神不散”,指的是散文的立意高远,主题集中。
无论散文的内容如何广泛,表现方式多么灵活,都应围绕文章的中心展开,为文章的中心思想服务。
3.散文的分类(1)叙事散文:以写人叙事为主的散文,通过写人叙事抒发作者特定的感受和情思。
特点:通过某些生活片段,场景和细节描写以及人物最突出的性格特点,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揭示事件的审美意义。
如:朱自清的《背影》,鲁迅的《藤野先生》。
(2)抒情散文:主要是抒发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激情和意愿等。
特点:寓情于景,寓情于物,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包含较多含蓄和象征的成分。
如:张晓风的《行道树》,茅盾的《白杨礼赞》。
(3)哲理散文:以议论为主,借助某种形象的说理,直接发表议论。
特点:议论、抒情和描写三者相结合,近似于杂文,但比一般的杂文更具有文艺性。
如:周国平的《落难的王子》。
4.散文的线索线索,是贯穿文章始终的脉络。
02中考散文之叙事性散文写法技巧+散文语言锤炼(1)

02中考散文之叙事性散文写法技巧+散文语言锤炼(1)中考散文之叙事性散文写法技巧+散文语言锤炼课程目标:1、把握什么是叙事散文2、了解中考叙事散文的主旨3、学会变换散文的语言4、学会如何叙事中点出主旨横向叙事纵向叙事散文语言锤炼主要事件与次要事件次要事件------蜻蜓点水例如,有个学生写了这样一件事:近三四年,我的家庭和自身遭受了很多挫折,内心伤痕累累,悲观、绝望的情绪一直深深地困扰着自己。
某一天,一个好朋友为了帮助自己摆脱困境,邀请我去爬山,一路上,他想尽了办法,苦口婆心地劝自己,安慰、剖解的话说了千千万,但是我仍然无法摆脱这种恼人的心境。
“蜻蜓点水”:“再冷的冬天也会过去!”一天,好朋友杨光约我去爬山,在登上山顶的那一刻,他重重地砸了我一拳,满眼、满脸闪着兴奋的光,昂首挺胸,意味深成地望着远方,宛如一位横刀立马,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将军,在指点江山。
他的良苦用心,我懂。
但一天的阳光普照怎么能够融化几个世纪的冰霜,我能回答他的,除了沉默,依旧是长长的叹息。
方式:具体写法剖析(一)第一句,作为叙事的开始,一般要抓住最能体现人物性格(也是这件事的写作目的)经典语言来刻画。
(二)第二句,交代整个事件发生的时间和事件。
形式要求:A时间必须在前;B事件必须用高度概括的写法一天,好朋友杨光约我去爬山。
(三)第三句,必须直接点明我们所选择的,要详细刻画人物的时间点(顺便交代所处空间)在登上山顶的那一刻。
(四)第四句,围绕写作目的,抓住这一瞬间,人物的动作、神态、心里进行生动刻画。
宛如一位横刀立马,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将军,在指点江山。
(五)最后一句,交代事件的结果。
这一部分要换一自然段,先沿着前面的人物行为,做好衔接他的良苦用心,我懂。
例文:②“静霆啊,苦禅兄走了啊……”第二天,许老到我家来,进门就嚎啕起来,这回是在“家”里哭,而且当着我和我妻子的面儿。
许老失去了大师兄,那种绝望的悲伤,那种真情的倾泻,让我永生永世都忘不掉。
2020浙江中考语文总复习课件:(散文阅读)专题二 第四讲 写法分析

8.托物言志:即借对某种事物特性的描述,寄托作者的看 法、态度等。
10.欲扬先抑:要赞美某种事物,先表达对它没有好感; 想歌颂某个人物,先说他的不足等等,然后根据情节的发展, 达到赞美与歌颂的目的,而且使这种赞美与歌颂得到强调。
4.反复:反复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所重复的内容,表达作 者××的感情,升华主题。
5.渲染:用各种手段对环境、人物、事件等多方面进行浓 墨重彩的描写,以突出××的气氛、刻画人物的××特点、表 现文章的××主题。
6.伏笔:在文章的前面将下文要表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做 出暗示,然后在相宜之处做呼应,使故事情节发展得更加合情 合理,使读者感到巧妙有趣。
第四讲 写法分析
1. 了解散文常见的写作手法。 2.明确写法分析的基本思路,掌握写法分析的基本方法。
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较灵活的记叙类 文学体裁。
一、常见的表现手法 1.象征: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或通过某一特 定的具体的形象来表现与之相似的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其表达效果是既含蓄又形象地表现了被象征对象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特点。 2.对比:用××与××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形象地表现 了事物(或:道理)的××特点,突出作者对这一事物(或:道理) 的某种感情。 3.衬托:用相似或相反的事物做陪衬,烘托出主体事物
2.议论的作用:散文中的议论,往往揭示文章的主题或者和 抒情结合在一起,目的是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此考点一般不单 独出题。
3.抒情的作用:要注意作者的思想情感倾向,一般不单独出 题,往往和词语表达结合起来进行考查。
4.记叙的作用: (1)散文中的倒叙:制造悬念,引人入胜。 (2)散文中的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 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3)散文中的平叙:“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使思路更加清 晰,相互照应更加得体。 另外,散文中的修辞方法(常用的有比喻、拟人、排比、对比、
中考散文阅读答题技巧精品课件(ppt)课件

知识清点:
散文的分类
叙事散文 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 根据该类散文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又可将它区分为记事散文和写人散文。 例如:《羚羊木雕》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提示:解释词语要根据该词语所在的语境来推断。
(2)词语妙用
考题形式:品评加点词语的作用(妙处)或加点词语能否删除。
解题思路:第一步,解释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第二步,分析词语的表达作用,要结合语境或主题思想来回答,要答该词语对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或主题思想的作用,有时也可以考虑词语对景物描写意境的作用或人物性格等方面的作用。第三步,点出体现了词语的准确性或生动性。
散文阅读答题技巧
亲爱的同学们,记一记啊,有好处的啊
散文:四大文学体裁之一,是一种自由的、灵活的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按表达方式侧重点不同,一般把散文分作记叙散文、抒情散文和议论散文三类。
内容上:散文是作者把自已对生活的感悟或至深的生活经验,通过状物、记人、写景等方式表达出来。
陈述句:语气平稳,不温不火。 疑问句:吸引读者,制造悬念; 设问句:提醒注意,引发思考;如果出现在篇首或段尾,则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反问句:加强语气。 感叹句:抒情强烈。 排比句:层层深入,增强语势(气势磅礴)。 品味不同句式的表达效果,就能更好地体会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 答题句式:这是个 句, ,表达了……
(2)把握顺序
解题思路:理顺序
理顺序的方法:要注意审题,有的题是不能颠倒顺序的,有的是可以颠倒顺序的。一要善于利用题干的暗示作用;二要善于推敲材料、段落、词语之间的关系。不管能还是不能,都要谈为什么。思路是分析材料、段落、词语之间的逻辑关系。
中考记叙文散文手法赏析(上课)

选文为刻画胡屠户这个人物形象,主 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范进中举》 答:对比(明确手法)。将胡屠户对范进 中举前后的态度进行对比(结合文本 具体阐释),突出了胡屠户的市侩势 利、嫌贫爱富、趋炎附势,从而更加 表明封建科举制度下,形形色色人的 嘴脸的丑恶。(结合人物、中心简述作
用)
(七)托物言志
• 是指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和刻画(托 物),来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 趣(言志)。 • 例如周敦颐《爱莲说》,将莲人格化,赞 美她是“花之君子”,在莲的形象中寄寓 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思想感情。
• 【类题训练】 • 光长荷叶,当然是不能满足的。荷花接踵而至, 而且据了解荷花的行家说,我门前池塘里的荷花, 同燕园其他池塘里的,都不一样。其他地方的荷 花,颜色浅红;而我这里的荷花,不但红色浓, 而且花瓣多,每一朵花能开出十六个复瓣,看上 去当然就与众不同了。这些红艳耀目的荷花,高 高地凌驾于莲叶之上,迎风弄姿,似乎在睥睨一 切。幼时读旧诗:“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 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爱其诗句之美,深恨没有能亲自到杭州西湖去欣 赏一番。现在我门前池塘中呈现的就是那一派西 湖景象。是我把西湖从杭州搬到燕园里来了。岂 不大快人意也哉!前几年才搬到朗润园来的周一 良先生赐名为“季荷”。我觉得很有趣,又非常 感激。难道我这个人将以荷而传吗…… •
答: 不是赘笔,这里运用了衬托的手法。 (明确手法) 写仙台医专的职员对我的优待,是为了下 文写藤野先生对我的关心和帮助作正面陪衬。 而写日本“爱国青年”对我的寻衅无礼, 则是为了反衬藤野先生的正直无私,毫无民族 偏见。 (结合文本具体阐释) 以此更加突出了藤野先生的高尚品德以及我 对先生的崇敬怀念。 (结合中心简述具体作用)
记叙文(散文)类题型及解题技巧赏析

我们计划用药赶鸟——(② 母亲搭起荆棘棚赶鸟 )
问题二:2.结合语境,根据要求赏析句子。(6分)
(1)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选文第②段画线的句子。
萝卜缨子似涨潮般覆盖了裸露的泥土,青菜向着天空举起长长的叶子,顶部绑着一根稻草的白菜,身子也一个劲地胀起来。
二、出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考点2.信息提取与概括 考点6.句子理解与赏析 (句子赏析)
考点5.词语理解与赏析(词语赏析) 考点9.人物分析 (次要人物)
考点7.句段作用
三、全班齐读阅读题答题总原则:
1.先读题后读文。读题时注意从题干中找出“题眼(即答题关键点)”,带着问题阅读,使阅读具有明确的目标。
2.读文时,要注意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
教学设计
九年级 语文 授课时间
课题
记叙文(散文Leabharlann 类题型及解题技巧赏析授课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明确记叙文(散文)阅读中考考点;2.让学生初步掌握记叙文(散文)类题型及解题技巧赏析方法。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在练和写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答题原则和记叙文(散文)的相关答题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掌握记叙文(散文)类题型及解题技巧赏析方法,答题格式和一些常用语和公式。培养同学们对记叙文(散文)阅读的热爱。
真题补充
1.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3分)
可没过两天,它们就识破了这个招数,把稻草人晾在一边,毫无顾忌地飞到地里啄食菜叶,好好的菜叶被啄得到处是洞,七零八落,母亲心痛不已。
2.品析选文第⑦段中加横线词的表达效果。(3分)
我和哥哥一下子蒙了,没想到这样一件小事,竟然会招来母亲的盛怒。
初中语文现代散文鉴赏(含学习方法技巧、例题示范教学方法)

初中语文现代散文鉴赏第一篇范文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散文作为一种自由、灵活的文学体裁,以其真实、自然的情感表达和深入浅出的思想内涵,成为了初中语文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欣赏和分析现代散文,我们可以领略到作家独特的文学风格,感受到作品中所蕴含的人性光辉,进而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本文将以一篇初中语文现代散文为例,引导学生欣赏和解析作品,从而提高他们对现代散文的鉴赏能力。
一、作品概述《荷塘月色》是我国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创作的一篇描写荷塘月夜景色的美文。
文章以作者夜游荷塘的所见所感为线索,运用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描绘了一个宁静、美丽的荷塘世界。
文章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充满了诗情画意,给人以美的享受。
二、作品鉴赏《荷塘月色》的语言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词汇丰富:文章中运用了大量形象、生动的词语,如“袅娜”、“静谧”、“朦胧”等,使描绘的荷塘景色更具立体感和生动性。
(2)句式优美:文章句式长短不一,错落有致,既有长句的舒卷自如,又有短句的明快简洁,使得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
(3)修辞手法丰富:文章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如“荷叶上的露珠,像珍珠一样晶莹”,形象地描绘了荷塘的美丽景色。
《荷塘月色》的情感美主要表现在作者对荷塘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文章中,作者以真挚的情感描绘了荷塘月色的美丽,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
在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心灵的宁静和愉悦,这种情感之美让人陶醉。
《荷塘月色》的意境美主要体现在作者对荷塘夜景的描绘。
文章以月色为背景,通过对荷叶、荷花、荷香、荷波等景物的细腻描绘,营造出一个宁静、淡雅、朦胧的荷塘世界。
这种意境之美让人产生无尽的遐想,引人入胜。
三、作品解析1.主题解析《荷塘月色》的主题是表达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
文章通过对荷塘月夜景色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之情,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
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记叙文阅读(散文、小说)课件(共20张ppt)

四、默读全文,圈点勾画——有两点提示:一是思考问题要瞻前顾后, 一是准确圈定答题区域。
五、深思熟虑,精确表达——表达时,一要整合筛选重要信息;二要剔 除可有可无的字句;三要用词雅致精确。
第二讲 记叙文文体知识
• 记叙文的概念: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文 章。散文、小说、童话、寓言都属于记叙文。 • 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 记叙人称:第一人称《我的叔叔于勒》以当事人叙述,亲切真实
引起下文,为下文写腊梅、人物做铺垫。内容上表明文章主旨,既指 山城腊梅淡雅质朴的香味,又指老人和儿媳腊梅一样淳朴的心灵。
结构上和内容上
2.第三段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一声苍老的吆喝,在雾里翻了几个跟斗,就稳稳地立在我 跟前”这一句中“翻”字为什么用得好?
拟人手法。把吆喝声人格化,生动形象地表现声音时高时低,时隐时
现,由远及近。
象征、对比、衬托、联想、想象、夸张、讽刺、拟人、白描 作铺垫、埋伏笔、过渡照应、开篇点题、卒章显志、以小见大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抑扬结合、虚实结合、动静结合 • 概括故事情节: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语言要简洁明了。 • 分析文章题目:理解题目含义、点名文章线索 • 理解文章主旨:分析文章标题(分析开头结尾、分析议论抒情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照应
• 是一种前有所呼、后有所应的结构手法。在一篇 文章中,如果前后的某(几)个句子、某(几) 个段落意思相同,写的是同一件事,我们就说它 们相互照应。 • 作用: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而 且能强化某些关键内容,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或启示。 • (3)照应的种类。 • 1)首尾照应。开头与结尾的照应。 • 2)扣题照应。围绕主题反复照应。 • 3)伏笔照应。先设伏笔,后予交代的照应。
• 2.结合内容。答题时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比如说 答“用了对比,起强调突出的作用”是不能得分的。我 们要把表现手法着力表现的抒情形象的具体内容揉合到 答案中去。 • 3.明确情感。作者使用的表现手法描绘抒情形象的最 终目的是为了表情达意。因此,我们需要在答题时点明 抒情形象在作者笔下的意义。 • 综上所述:“作者描写小枣树的意图”一题的答案应该 是:①作者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 ②将小枣树与杨木桩的外在的生存条件和内在的生存态 度形成鲜明对比; • ③突出赞美了杨木桩表现出的积极、顽强的生活态度。 • 完成选择题时,应先判断选项在表现手法上表述有 没有错误,然后再判断内容和情感方面的分析有没有背 离原文主旨。
• 常见的方式是简答题。如《倾听生命行走的声音》中有 一题:文中的小枣树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描写小枣树 的意图是什么? • 有时也以选择题的选择项出现。 • 【答题策略】 • 简答题在作答时,往往需要扣住“写法→内容→情感” 三个要点。 • 答题公式=表现手法名称+该表现手法作用的关键词+表 达效果(句子内容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 1.明确写法。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试卷中很少出现 “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这样的术语,而往往是问文中 的某处描写起了什么作用。我们看到这样的题时,先要 明确其写法。
表现手法的相关题型
• 提问方式: • 1、文段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艺术技巧、表 达技巧)? • 2、作者是如何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效果、作用)? • 3、“„„”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好处、妙处)? • 2、赏析某段画线文字。 • 4、赏析某段文字的艺术手法或者表达效果。 • 5、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考点三:把握形象 赏析技巧
——写作手法赏析 (一)
• 写作手法 的鉴赏与分析,包括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 体会作品的结构特色。 • 1、分析表现手法:如想象、联想、象征、渲染、衬 托、对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融情 于景等,指出运用这些表现手法的优点。 • 2、体会结构特色:如烘托、铺垫、前后呼应、伏 笔、照应、悬念、承上启下等,指出这些表达技巧 的作用。
真题再现
• 1.本文在写鼓神奇迹般的表演之前做了多处 铺垫。请细读原文,指出其中两处并作简 要分析。(广东2007考题) • 2.第4段极力渲染“我”在游戏中的迅猛威 风,请指出这样写的作用。(2008) • 3.本文开头写“抓白军”游戏,其作用是什 么?(2009) • 4.文章多处为母亲修复母子关系埋下了伏笔, 请找出两处,并作简要分析。(2010)
课本举例:
《爱莲说》以“菊之爱”正衬“莲之爱”, 以“牡丹之爱”反衬“莲之爱”。从而表现 君子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保清白操 守和正直品德的主旨。
解题三步骤:
1.明确手法. 2.具体阐释该手法在文章中 的体现. 3.结合人物、结构、中心等, 简述该手法的具体作用.
选段写到了“几个职员”和“本级的学 生会干事” ,这对于表现本文的主要人物 藤野先生来说,是否属于赘笔?为什么? ——《藤野先生》 解题三步骤: 1.明确手法. 2.具体阐释该手法在文章中 的体现.(结合文本具体阐释) 3.结合人物、结构、中心等, 简述该手法的具体作用.
理解并欣赏文学作品中
对比、铺垫、衬托的
表现手法
对比: 将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进行 比较,从而突出某一事物特征,表达 作者情感。
课本举例:
《雪》 :把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进行对 比,突出朔方雪的独立、张扬、富有抗争 精神。也表明作者更欣赏朔方的雪。
铺垫: 铺垫是指“在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事件发生、 或高潮到来之前,先对次要人物、事件、事 物(如环境、情绪、气氛等)进行铺陈描述 的一种表现手法。铺垫能使行文构思更加严 谨。
课本举例:
《皇帝的新装》开头极力描述皇帝如何 喜爱新衣服,这就交代了他被两个骗子所骗, 最后光着身子举行游行大典的原因,为故事 的发生、发展作铺垫 。
• 例如,鲁迅在《孔乙己》中写道:“中秋过后, 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 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文中这里通过自然环 境的描写,暗示当时天气已经很冷了(秋风越来 越凉,初冬,靠着火,穿棉袄),为下文写孔乙 己的悲惨遭遇作了铺垫。 • 又如刘鹗的《明湖居听书》主要表现白妞出神入 化的说书艺术,但文章先写琴师的弹奏和黑妞的 演唱。俩人的精彩演出更衬托出白妞说书技艺的 高超,为主角白妞的出场作了绝好的铺垫。衬托 式铺垫使文章收到“水涨船高”的艺术效果。
第②段中,作者为什么极力状写樱桃 花开之盛和“我”对樱桃的憧憬? 答:写樱桃花开之盛和“我”对樱桃 及我“护花”作铺垫,(明确手法、结 合文本具体阐释)。使得前后照应,行
——《抽打心中的樱桃花》
的憧憬是为下文写母亲“抽打樱桃花”
文构思更严谨.(结合结构简述作用)
1、未能掌握各种常用手法的一般性特征,因此 不能明辨手法。 2、不能结合文本内容对手法作具体阐述,答案 内容空洞或不完整。 3、在阐述其作用时,不知该从文章中心、人物 形象、结构特征等角度具体考虑,只答出其一 般性作用。 4、表述杂乱无条理。
选文为刻画胡屠户这个人物形象,主 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范进中举》 答:对比(明确手法)。将胡屠户对范进 中举前后的态度进行对比(结合文本 具体阐释),突出了胡屠户的市侩势 利、嫌贫爱富、趋炎附势,从而更加 表明封建科举制度下,形形色色人的 嘴脸的丑恶。(结合人物、中心简述作
用)
• 判断一篇文章是否运用了铺垫手法,首先 要弄清文章的主旨,再根据主旨判断文中 哪些是主要材料,哪些是次要材料,用在 前面的次要材料往往是铺垫,比如那些交 代缘由、描写环境、陪衬烘托、铺陈渲染 的文字。但我们不能简单的回答“用来作 铺垫”,而应具体地答出“用什么内容作 铺垫”。
衬托: 分正衬和反衬。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 的、有差别的次要事物作陪衬,从而突出 主要事物,强化思想感情。
(七)托物言志
• 是指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和刻画(托 物),来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 趣(言志)。 • 例如周敦颐《爱莲说》,将莲人格化,赞 美她是“花之君子”,在莲的形象中寄寓 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思想感情。
• 【类题训练】 • 光长荷叶,当然是不能满足的。荷花接踵而至, 而且据了解荷花的行家说,我门前池塘里的荷花, 同燕园其他池塘里的,都不一样。其他地方的荷 花,颜色浅红;而我这里的荷花,不但红色浓, 而且花瓣多,每一朵花能开出十六个复瓣,看上 去当然就与众不同了。这些红艳耀目的荷花,高 高地凌驾于莲叶之上,迎风弄姿,似乎在睥睨一 切。幼时读旧诗:“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 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爱其诗句之美,深恨没有能亲自到杭州西湖去欣 赏一番。现在我门前池塘中呈现的就是那一派西 湖景象。是我把西湖从杭州搬到燕园里来了。岂 不大快人意也哉!前几年才搬到朗润园来的周一 良先生赐名为“季荷”。我觉得很有趣,又非常 感激。难道我这个人将以荷而传吗…… •
答: 不是赘笔,这里运用了衬托的手法。 (明确手法) 写仙台医专的职员对我的优待,是为了下 文写藤野先生对我的关心和帮助作正面陪衬。 而写日本“爱国青年”对我的寻衅无礼, 则是为了反衬藤野先生的正直无私,毫无民族 偏见。 (结合文本具体阐释) 以此更加突出了藤野先生的高尚品德以及我 对先生的崇敬怀念。 (结合中心简述具体作用)
• 连日来,天气突然变寒。好像是一下子从夏天转入秋天。 池塘里的荷叶虽然仍然是绿油一片,但是看来变成残荷之 日也不会太远了。再过一两个月,池水一结冰,连残荷也 将消逝得无影无踪。那时荷花大概会在冰下冬眠,做着春 天的梦。它们的梦一定能够圆的。“既然冬天到了,春天 还会远吗?” • 我为我的“季荷”祝福。 (节选自季羡林《清塘荷 韵》)
• • •
【考题再现】 本文主要采用了哪种抒情方式?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去年,在一个阴沉沉的冬日,我来到了北京香山脚下,拜谒曹雪芹 故居。天空飘起了雪花,我在故居的门前踯躅。雪,飘飘洒洒地紧了 起来。我带着几分忧伤、几分思古的仰慕之情步上台阶,走进了故居。 雪还在不紧不慢地下着,雪花已经染白了时间和空间,甚至连同我的 情感。曾记得,曹雪芹著书的地方叫“悼红轩”,在我将要离开故居 的时候没有忘记寻觅,但是找遍了这不大的几间屋子,并没有发现题 在何处。正如这部伟大的著作,终于由于作者“泪尽而逝”未完稿一 样,不免留给人们以深沉的遗憾!一股寒风吹来,吹起满天满地的雪 花,我走出曹雪芹故居,故居消失在一片白茫茫的世界中。 • (节选自胡序和《曹雪芹故居感怀》) • 【思路解析】 • 阅读借景抒情的散文,务必要品味情、分析景,唯其如此,才能正 确领悟到散文的内涵。具体解答时,我们应先找出作者所借之景,然 பைடு நூலகம்深入理解作者在景物中所寄寓的情感,最后再用恰当的语言表述出 答案。比如这道题,通过细读文章,我们便会知道,“雪”就是作者 用以抒情的凭借物。再由此及彼生发联想,进而得到答案:主要运用 了借景抒情的方式,文章的首尾以及其他几处都写到了雪,目的是渲 染凝重的氛围,使文章笼罩在一种淡淡的凄凉忧伤中,并且用雪的发 展变化来烘托作者的感情变化,使作者的感情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六)借景抒情
• 即作者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 在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 • 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在所描写的景物 之中,饱含着作者悲怆、孤寂的心情以及对漂泊 天涯人的深切同情。 • 如:《春》作者生动描绘五幅春景图,把春天比 喻娃娃、小姑娘、青年,突出春天的美丽和活力, 表达人们向往喜爱赞美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