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记叙文答题技巧 表现手法

合集下载

记叙文答题技巧

记叙文答题技巧

6、谈谈句子或段落、标题的作用: (1)句子或段落的作用: 结构上的作用:句子或段落在文章的开头, 作用是总起下文(或总领全文);句子或段落 在文章的中间,作用是承上启下;句子或段落 在文章的结尾,作用是总结全文。 内容上的作用:写出了……(扣住 中心来写) (2)标题的作用: 作为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不一定每篇文章 都是这样),表面意思,深层含义。
记叙文答题技巧
一、答题原则: 1、答案一律在文中寻找,尽量用原文 回答,除非需要自己概括的题目。 2、踩点得分。 3、扣住作者的情感答题。
二、各题型答题技巧:
1、概括事件:谁+干了什么+结果怎样。 (或者的写作手法(也叫写法、表现手法):借 景抒情、托物言志、先抑后扬(也叫欲扬先抑)、 对比、想象等。 5、描写方法: (1)人物描写方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 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作用:突出了某个人 物的某种性格或某种心理。(人物描写角度:正面 描写、侧面描写。作用同人物描写方法的作用。) (2)景物描写角度:视觉、嗅觉、听觉、触觉、 味觉。 景物描写(也叫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渲 染了……的氛围;衬托出某个人物的某种心理;为 下文写……(情节)做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2、赏析句子:先找修辞,没有修辞再找用的好的形容词、 动词、叠词(叠词的作用:增强节奏感,写出了……)等 等。 附: 常用修辞及作用: 比喻、拟人,把……比作……(或:把……当做人来写)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对偶(两句句式相同的句子)、排比(三句以上句式相同 的句子),增强气势,读起来朗朗上口,写出了…… 反复,强调了…… 对比,将……和……做对比,突出了…… 夸张,写出了…… 反问,增强语气,写出了…… 3、理解句子(或者理解文章的标题):先理解表面含义, 再扣住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深层含义。

记叙文的答题技巧(全部)

记叙文的答题技巧(全部)

记叙文的答题技巧一、标题题型:辨析题目的含义及作用1、含义:先分析基本义,再揭示比喻义、引申义、象征义。

2、作用:贯穿全文线索;概括主要内容;揭示文章主旨(情感或哲理);制造悬念,吸引读者(激起读者的注意、思考、兴趣等)二、内容题型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格式:某人或某物+干什么(怎么样)方法指津:抓住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题型二:分析故事的情节叙事散文:起因、经过、结果小说: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方法指津:如有示例,一定要严格按照示例的字数、结构等要求,归纳出与此形式相类似的情节题型三:分析文章段落在内容上的作用①开篇:开篇点题;开门见山;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时间、地点、季节、天气);交代故事发生的原因;吸引读者;激起读者阅读的兴趣②中间:表现了……人物的……形象特点(或性格特点、心理活动、思想感情、精神品质);与上文……相呼应,与上文……形成鲜明对比;为下文……作铺垫(埋伏笔);推动……情节的发展;③结尾:画龙点睛;点明中心;深化中心;升华主旨;耐人寻味,留下想象的空间;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给读者以深刻印象;激起读者强烈的感情共鸣。

三、主旨题型一:概括文章的主旨1、答题模式:内容+主旨(情或理)本文记叙了(描写了、叙述了、介绍了)…………(人或物)…………的故事(事件、事迹、经过),表现了(表达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讽刺了)…………的感情(现象、感悟)。

2、方法指津:抓关键句,抓关键词如:标题、开头段,结尾段、过渡句(段)、抒情句、议论句、反复出现句、标题相关句、照应句题型二:分析段落在内容上的作用答题示例:点明主旨,揭示主题,升华主旨,深化中心。

四、结构题型一:划分文章的段落,并概括内容方法指津:(1)按事件的发展过程(2)按空间的转换(3)按时间的变化(顺序、倒叙、插叙)(4)按感情的变化(5)按内容的逻辑变化(如总分总)(6)按表达方式的变换(叙事、抒情、议论)题型二:分析文章的线索1、类别:人物线索、事件线索、事物线索、时间线索、空间线索、情感变化线索、明暗两线2、方法指津:①文章的标题;②文中段反复出现的词语或事物;③文中议论抒情句;④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 ⑤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行踪3、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接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结构严谨。

中考记叙文阅读考点十一—— 分析表现手法(练习+答案)

中考记叙文阅读考点十一—— 分析表现手法(练习+答案)

记叙文阅读考点十一分析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也可称为表现方法(或:写作方法、艺术手法),凡是能使文章整体或部分产生鲜明强烈的印象,达到感染读者的艺术效果的手段或方法,都可视为表现手法。

记叙文阅读中对表现手法的考查,主要是分析文章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达到了什么艺术效果等▲命题形式本文(某部分)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写作方法、艺术手法)?作用是什么(有什么表达效果)?▲解题思路分析文章的表现手法,首先要掌握各类表现手法的概念和作用。

常见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如下:1.铺垫:为主要情节做准备或酝酿高潮到来之前的一系列非主要情节。

可以显示情节发展的必然性,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可以制造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关注。

2.象征: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使文章更含蓄;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耐人寻味。

3.对比(对照):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做对照,互相比较。

突显对象的特点,使形象更加鲜明。

4.衬托(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

有正衬和反衬两种。

突出所要表现事物的特点,营造氛围5.先抑后扬(欲扬先抑):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然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

通过前后对比,形成起伏之势,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7.托物言志: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含蓄地寄托作者的主张、哲理。

能给人留下思考的余地和想象的空间。

8.融情于景: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

营造意境,含蓄蕴藉。

9.以小见大:抓住看似平凡细小却包含典型意义和生活哲理的小事件来叙写,体现大主题。

感人且具有社会意义。

10.设置悬念:在情节发展中设置某种疑端或矛盾冲突,使人产生关心事物发展或人物命运的心理活动,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引人入胜11.伏笔:对作品中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在不大引人注意的地方预先做出暗示或提示,到适合的时机给予呼应。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1:1.内容概括的形式命题:做这类题目,要抓住核心要素----人物和事件。

当然,有时候,重要的时间、地点、人物的身份,事件的起因和结果也要体现在答题中,同时,要注意题目是否有字数方面的限制,在字数范围之类,尽可能详细,字数超过要删去次要信息。

2.记叙文的人称及作用: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可以增添__的真实感。

第二人称,如同作者和读者对话,读起来给人一种亲切感。

第三人称,不受时空的限制,能从多方面自由叙述。

3.记叙的详略:考试中,常以这样的形式考查:“什么内容为何要详写或略写?”,回答的基本格式是“什么内容与什么中心或人物关系不大,所以略写。

或者是什么内容与什么中心或中心人物关系密切,能够更好的表达什么中心或更好的表现什么中心人物,所以详写。

”4.记叙的顺序及其作用:常见的有四种:顺叙、倒叙、插叙、和补叙。

顺叙的作用是:按事情的发展为序,使叙事的层次更清楚。

倒叙的作用是:构成强烈的悬念,吸引读者阅读下文。

插叙的作用是:对主要的情节起纯托或补充作用。

补叙的作用是:起补充、丰富、深化叙述的作用,使叙事更严谨,有时也起到突处强调的作用。

5.记叙的线索:记叙的线索可分为:以人为线,以物为线,以事为线,以人物思想感情变化为线(考查的较多),以时空转移为线。

(这类题时常以填写题目出现)6.记叙文人物形象刻画多样性:概括描写和细节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等。

一般是以这样的题型出现:怎样的人物形象?对人物刻画的具体方法?并用例句进行分析其作用是怎样的?(比如:“————”句就是通过什么描写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7.记叙文里的环境描写及其作用:(以自然环境描写考查的多)自然环境的作用:表现了人物的心理活动;渲染气氛;为下文做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这几种考查的都较多)比如:划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表现了人物的什么心理(表现了人物的什么性格?渲染了什么气氛?为下文做了怎样的铺垫?)8.记叙文语言评析:可以从语言本身的风格来评;可以从修辞格来评(这个方面考查的比较多:时常是回答例句用了怎样的修辞?其作用是怎样?这类题型是:某句话中加点词语为何使用好?答题有三步:第一,这个词表示什么?是表示范围?是限制?或是估计等等;第二,联系本句内容做答;第三,使用了加点词后产生了怎样的效果?如果这个词或是句子好也可能是因为运用了什么修辞?首先回答运用了什么修辞,再回答其作用。

最全的初三语文记叙文答题技巧

最全的初三语文记叙文答题技巧

最全的初三语文记叙文答题技巧最全的初三语文记叙文答题技巧中考现代文阅读常见答题误区及满分答题技巧是对同学的阅读题解题力量有很大提升的方法,我在这里整理了相关资料,盼望能关心到您。

一、常见考点1.筛选整合信息。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分析结构,理清思路;2.赏析作品的语言、表达技巧,理解文中重要词语或句子的含意;3.分析、评价人物形象;4.拓展延长,创意表达。

二、命题角度1.整体感知概括故事情节;2.人物形象分析概括;3.语言品尝;4.主旨把握;5.作品感悟等。

三、语段阅读题答题总规章1.先读题干再读文章。

读题时留意从题干中找出“题眼”(答题关键点),带着问题读文章;2.读文章时要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3.预备作答时,再次细读题目,找准“题眼”;4.答题时,详细题目涉及到相关段落,就要对相关段落反复研读;涉及全篇,就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和思想并做概括。

四、题型及答题方法1、概括文章或某一段的主要内容或故事内容常用格式:(时间+地点)+人物+大事(1)记叙类:必需包含两个要素:①人物+大事;②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月)、地点、环境假如有某种特定意义,大事的整体进展状况都应做概括。

留意点:这里的人通常指仆人公,因此要分清文章中的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

比较取巧的种做法是,看用哪个人物的笔墨多,也可以把题目中所提到的最多次数的人物作为推断仆人公的依据,并做相互印证,确保万无一失。

(2)描写类:景物+特征(3)抒情类: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1)以时间推移、空间的转换为线索;(2)以详细的人、事、物为线索;(3)以人物的思想感情(或感情的进展变化)为线索。

3.品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命题角度:(1)对人物描写的详细方法;(2)概括指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或对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包括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

从两个方面入手:(1)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来理解人物形象;(2)通过对人物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等)方法的分析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与答题模板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与答题模板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与答题模板一、基础知识要点梳理。

(背诵)1.四种文学体裁:小说、诗歌,散文,戏剧。

2.五种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

3.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4.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5.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6。

两种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7.六种人物的描写方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

8.记叙的四种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9.六种常用行文线索:人、物、时、地、情、事。

二、记叙文阅读十八个答题技巧及答题模板1.标题含义?答题模板:表层义十深层义(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情感、主旨) 2.标题的作用?答题模板: ①概括文章所叙之事。

②标明文章行文线索。

③点明文章的中心思想④指出文章的主要人物⑤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⑥富含哲理,引人思考⑦确定文章感情基调3.以XXX为线索?(1)答题模板:①人物线索。

(人物的见闻感受或事迹丿②物品线索。

(某一有特殊意义的物品)③感情线索。

(作者或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④事件线索。

(中心事件)⑤时间线索。

⑥地点变换线索找线索答题模板:①文章的标题。

②各段反复出现的事物。

③文章中议论抒情的语句。

④作者的思想感情。

⑤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

(2).以XXX为线索,有何作用?答题模板: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4.记叙顺序及作用?答题模板:①顺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或时间先后写。

) 作用:使文章条理清晰,脉络清楚。

②倒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然后再按顺序进行叙述。

)作用:设悬,吸引读者,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③插叙(在叙述过程中,由于内容的需要,中断原来情节的叙述,插入有关的情节或事件然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作用、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5.人称及作用?。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3篇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3篇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3篇一、概括内容要素归纳法(抓住“二主要”:人+事)(2)做了什么事或怎么了(3)补充起因、结果、时间、地点(有必要交待哪个便交待哪个)要求:语言简洁。

可以用反推文章内容的方法检验正确与否。

答案模式:××人+为了××目的(在××情况下)+××时间××地点+做了××事+结果二、明确中心(1)看标题(2)看首尾(3)看议论、抒情句三、记叙的线索(1)时间(2)行踪(3)人物(4)物件(5)事件(6)情感变化(7)见闻和感受找线索的方法:标题;反复出现的一些词语或一些事物;抒情议论句出现的关键语句。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答题模式:文章以“……”线索,中间串写了“……”、“……”几件事,组成一种“冰糖葫芦”的“串”式结构,选材典型,脉络清晰,主旨鲜明。

四、分析词的含义和作用在分析时应贯彻这样的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五、记叙的顺序及作用(1)顺叙:即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果的时间顺序来写。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把事情的结局或一些最突出、最重要的情节提到前面来写,然后顺着事件的发生、发展的次序往下记叙。

作用:造成悬念、引人入胜、吸引读者,使行文曲折,增强文章的生动性;突出中心;内容集中,对比鲜明;(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补充交待了……,使叙述更加充分,内容更充实;为下文的……做铺垫。

插叙和倒叙的区别:(1)把中心事件的结局或一些重要情节提到前边来,然后再顺着中心事件的发生、发展的次序往下记叙,是倒叙。

这种写法是先倒叙,后顺叙。

如果全文的结构是顺叙,中间插入了另一件事,显然它也可能是以前发生的事,但在全篇中仅是一个片段,而不是全文的中心事件,那么插入的这段事情就是插叙部分。

中考考点:记叙人称和写作手法(表现手法)类考题答题格式和模版

中考考点:记叙人称和写作手法(表现手法)类考题答题格式和模版

中考考点:记叙人称和写作手法(表现手法)类考题答题格式和模版(一)记叙文中使用的人称不同,其表达作用也不同,阅读中应仔细体会。

(1)第一人称:以当事人的身份叙述,写来亲切、自然,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第一人称的“我”有时是作者本人,有时是作品中的一个角色,即经过艺术加工的“我”。

经过了虚构,就不是作者本人;把生活的真实的我记录下来,这就是作者本人。

作用:便于直抒胸臆,读来有亲切感和真实感。

(给人以真实可信之感)(2)第三人称:以第三者的地位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

作用:不受时空限制,能够从多方面自由叙述。

(3)注意:有的文章中运用了第二人称代词,一般多是出现在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里,实际上仍是站在第一人称或是第三人称的角度写的。

作用:可以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的交流。

(便于抒发强烈的感情。

)(二)记叙类文章常见表现手法及作用:写作方法(手法),也叫表现手法(方法),是指在文学创作中塑造形象、反映生活所运用的各种具体方法和技巧。

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联想、想象、象征、托物言志、对比、衬托、反衬、烘托、以小见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伏笔和铺垫、前后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等等。

(1)对比:把两种对应的事物对照比较,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

(2)衬托:以一些次要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一主要事物,常与对比一起使用。

(3)象征:把抽象的思想感情用某一特定的具体事物来表现,使之形象化,使所要表达的意思更为含蓄、深刻,即“寓理于物”。

(4)夸张:一种故意“言过其实”的形象化手法,可以突出人物,强化感情。

(5)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

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

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

“托”借、假托的意思,可以从志向、情趣、理想、追求、来描述物表现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记叙文答题技巧表现手法一、知识梳理表现手法及作用:(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作用?)对比、烘托、欲扬先抑、巧设悬念、以小见大、开宗明义、卒章显志、托物言志(即象征)、寓事于理、情景交融、夹叙夹议…… 答题套路:文章采用“XX”的手法,作者通过“……(文章相关内容)”使文章“……(表现手法的作用)”(1)象征(托物言志):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2)对比: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3)衬托(侧面烘托):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衬托,同类事物衬托是“正衬”,相反事物衬托是“反衬”;以次衬主。

(4)讽刺: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5)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6)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7)设置悬念:能引起读者注意,引出文章的说明内容等。

修辞方法及作用:答题套路:这段话运用了“XX”的修辞手法,使(能)“……”(套修辞作用)(1)比喻(略)(2)拟人(略)(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使语言更有表现力,更有气魄。

(5)对偶:使句式整齐,结构一致,形式优美,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更能突出文章主题,观点鲜明。

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

(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 )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9)引用:使内容更真实、准确、深刻、精密。

(10)反语:增加讽刺意味,使表达更深刻,更有力度。

(11)对比:形成强烈反差,加强读者的印象,突出文章的中心。

(12)文章用典:一是丰富文章主题,二是增添文章情趣,使文章有文采。

二、金题演练别踩疼了雪⑴我和女儿在焦急地等待一场雪的降临。

⑵雪,只在女儿的童话和梦境里飘过。

我一直这样认为:没有触摸过雪花的女孩,永远也做不了高贵的公主。

我领她到雪的故乡来,就是要让她看看雪是怎样把人间装扮成宫殿,把人装扮成天使的。

⑶带女儿来北方,就是为了让她看雪。

因为我无法为她描述雪的样子,而她又是那么渴望看到它。

⑷雪开始零星地飘起来,我和女儿激动得手舞足蹈!⑸它多美啊,轻盈、飘逸、纯洁,让人爱不释手。

⑹女儿伸开手掌,发现我们的手掌虽可以接住雪花,但雪花却无法随我们的爱意长时间停留。

它只亭亭玉立了那么一会儿,转眼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⑺但女儿并没有收拢她的手掌,她依然执著地积攒着手中的白色花瓣。

雪渐渐大了些,女儿小心翼翼地捧着她的雪花,她说把它带回去,在妈妈的坟墓旁边堆一个大大的雪人。

⑻女儿的话触动了我。

原来,女儿一直嚷嚷着要来北方看雪,真正的目的还是为了她的妈妈。

⑼我不忍提醒她,我们永远也无法将雪花运到南方去。

我总是提醒自己:孩子的心灵是最纯洁的一片雪地,在他们心灵上经过的时候,一定要小心、再小心,不要弄脏了孩子的世界,不要踩疼了他们的梦想。

⑽女儿没有见过她的妈妈,在她出生的那一刻,她的妈妈便因为难产离开了我们。

仿佛一切都有预感一样,在妻子的日记里,我看到了她写给自己未出生的孩子的信。

她说:即使有一天她离开了人世,她的魂魄依然围绕在孩子的身边,春天就是她早上第一缕吻着孩子脸颊的阳光,夏天她就是那大树底下的阴凉,秋天她就会变成一朵朵云彩,冬天的时候她就会变成雪花……⑾每当女儿问我她的妈妈在哪里的时候,我就会对她说,你妈妈离开这个世界了,但她爱我们。

春天的晨光,夏天的绿荫,秋天的云朵,冬天的雪花,这些都是你妈妈变的,她一刻也没离开我们。

女儿记住了我的话。

在春天,总是太阳刚一露头就醒了,她说妈妈在唤她起床了;夏天,她总是习惯把书桌搬到那棵大树底下去做作业;在秋天,她总是趴在窗台上,托腮凝望天上的云。

我知道,她那颗小小的心在用她自己的方式怀念着母亲。

⑿可在冬天的时候她找不到与母亲的联系了,因为南方没有雪。

⒀这就是她要来北方看雪的原因啊!⒁雪花在天空舞蹈!⒂天空阴暗得仿佛是大地,大地晶莹得仿佛是天空。

⒃夜晚再黑,也压不过雪的白。

⒄第二天清晨,女儿轻轻推开门,小心翼翼地踩出了一行小脚印,她对我说:“爸爸,顺着我的脚印走别踩疼了雪。

”⒅那一刻,我看到的世界全都是洁白的,包括人的心灵。

(选自《今日教育》)1、阅读全文,说说女儿为什么要到北方去看雪?(4分)在女儿的心中,雪花是妈妈变成的,她想通过看雪找到与妈妈的联系,以此怀念妈妈。

2、品味语言。

①分别品味第⑼段和第⒄段划横线句子加点的词“踩疼”不同的表达效果。

(4分)第一个“踩疼”变抽象为具体(答成“形象生动”也可,1分)表现出父亲对女儿梦想的呵护,对女儿的爱。

(1分)第二个“踩疼”用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赋予雪以生命,表达出女儿对母亲的爱,展示出女儿纯洁的心灵。

(1分)②选文第⒃段划线句子“夜晚再黑,也压不过雪的白”有什么深刻含义?(3)人生有再大的不幸(或“困难”“磨难”等,紧扣“黑夜”理解,1分),只要我们拥有纯洁的心灵(紧扣“雪白”,1分),就能乐观地面对,就能战胜不幸(紧扣“亚”理解,1分)3、联系全文,说说“雪”在文中有什么象征意义?(4分)①象征母亲美好的形象(2分)②象征女儿纯洁的心灵(2分)柳思①凭窗望去,窗前的几株柳树变黄变绿了,细软的枝条在暖融融的微风中摇曳着轻柔的身姿,似乎在告诉人们:春天来了!②说实话,我对柳的喜爱正是从窗前的这几株柳开始的。

它没有松树的挺拔、伟岸,没有杨树的修直,更没有迎春、连翘那鲜艳的颜色。

在许多人眼里,它不过是一种极普通的树,但正是这种普通和平凡,却深深地吸引了我,让我在四季的变化中感受到它的魅力和君子风范。

春天,嫩绿的柳芽有序地挂在一根根柔韧的柳条上,给人以勃勃生机;夏季,柳以宽阔的胸襟宽恕了蝉的聒噪,给世界以清凉;秋天,许多树都在炫耀自己的果实,惟独柳默默地低头不语;冬季,万物凋零,是它最早传递春的信息,把漫长的冬天变得短暂。

所以,柳在平俗中露出的高雅远比粉饰平俗而自以为高雅要真实可爱得多,不愧为树中之君子。

③柳作为君子,有谦逊的美德,它总是长条低垂,以平和的心境待人待世,也从不邀功请赏;相反,随和地任人评说,全不计较其得失,把自己对生命的理解融会在实实在在、平平淡淡的追求中,乐观向上,积极进取,这本身就是何等的超凡脱俗呀!④说柳是君子,还在于它大度宽容,与世无争,即便生存条件再差,哪怕是戈壁荒滩,也处之泰然,随遇而安,从容豁达,不讲怨言,认认真真过好每一天,以坦然的心境走自己的路,并总能驾起希望之舟。

现今仍然健在的位于河西走廊的“左公柳”大概就是最好的说明。

所以,柳活得最动人、最惬意,没有点君子的气量是很难做到的。

⑤柳是无私的。

它将生命的种子藏于轻絮之中,随风飘撒,却从不选择明天的归宿,仅凭一节枝条,几捧沙土,便能重抖生命的旗帜,让春天得以延续。

“无心插柳柳成荫”,从这句俗话里,我们足以看清柳的普通与平常,而柳所具有的顽强生命力和它那勃勃生机也在这句话中得到了更直白、更充分的评价。

柳也在无私中实现了自身的价值。

⑥柳的普通向我们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

1、第②自然段把柳树与其他树作比较,请联系全段思考,这是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好处?(2分)①表现手法:先抑后扬②好处:突出柳树的不平凡、不普通。

2.作者赞美了柳树那些高贵品质?请用原文词语加以概括(每方面不超过4个字)。

(3分)①谦逊②大度宽容(与世无争)③无私3.根据你对全文的理解,请在下面横线上补写出第⑥自然段柳的普通所揭示的道理。

(2分)人必须养成谦逊、大度宽容、无私的高尚情操,争取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柔软的硬币居委会主任致电于我,让我去他办公室一起商量出期“迎世博”的黑板报。

我早早来到他的办公室,门开着,可里面却没人,心里琢磨着主任可能是临时出去办事,便坐在沙发上看起报纸。

大概过了一刻钟,办公室来了一位45岁左右的中年妇女,凌乱的头发,微微喘着气,着一条褪色了的牛仔裤,和一双褶皱不堪,鞋面上还沾着几处泥土的球鞋。

她手里拎着一个白色塑料袋,里面装着苹果和橘子。

令人吃惊的是,现在只是初秋,而她脖子上却围着一条厚厚的手工缝织的米色的围巾。

她朝我难为情地笑笑,似乎是在问主任去哪了。

我示意她先坐会,主任应该马上就到。

她会意后就在我的旁边坐下,把袋子放在一边,身上散发着一股怪怪的难闻的水果味。

我有些不自然,用手半遮捂着鼻子,再也无法集中心思看报纸,一直用余光注视着她,心想着她应该是来找主任拿生活补贴的吧?她似乎觉得有些热,无意之中掀去了大半的围巾,可又马上意识到不对,把围巾遮回了原处。

恰好,在这样一个动作的瞬间,我瞅见了她黑色外套上的两处显眼的补丁。

难怪,这样的时节却围那么厚的围巾,原来她是用那围巾刻意遮住了丑陋的补丁。

哎,女人啊女人,总是那么虚荣和矫揉造作。

过了一会,她从外套里面拿出一个布袋,解开时,不小心从她手中滑落下来,里面的硬币散落一地:多是一元的,也有一毛和五毛的。

她见布袋落地,忙蹲下身去捡。

有一枚硬币滚落在我旁边,我假装没看见。

主任回来了,一眼就认出了我,赶忙说着对不起。

她起身走向主任,主任一见到她,惊讶地说:“哎呀,您也到啦?我刚开始还没认出来,请原谅我的疏忽,来,来,一起喝茶。

”“您别忙了,我还有事,一会就走。

这些是我的心意,那张大妈前些天不是生病住院了吗?您给她送去,别提我名字。

”她递上那一袋硬币,又指了指沙发旁边的水果。

“这……您这已经是第三次了啊。

况且您也有三个女儿……”主任显然有些过意不去。

这一幕,让我预料未及,从他们的对话中,我知道了她是个个体户,两个大女儿在读大学,小女儿读中专,生活很是拮据。

但她信教,心地善良,总是会将平时买卖中积攒下来的硬币,捐助给有困难的人们,不留名。

“对了,您今天怎么穿得那么讲究啊,挺干净的,和平时不同啊。

”“这不,您电话中告诉我今天有个贵宾来嘛,我总得以最好的形象出现,不能扫了大家的兴啊。

”她笑着看了看我,似乎准备转身离开。

原来遮住衣服补丁的那块围巾,代表着对我的礼貌和尊敬。

我内心燃起一股暖流,俯身拾起那枚硬币。

“阿姨,这里还有一枚……”我的声音有些颤抖。

将硬币递给她的时候,我感觉自己的脸烫得厉害。

她笑着接过去,笑得那样温暖……1、从全文来看,“我”对这位中年妇女的态度有着怎样的变化?(瞧不起(以为她很虚荣))——吃惊——(敬佩(读懂了她的心灵美))——羞愧、内疚2、请谈谈你对文章题目“柔软的硬币”含义的理解①表层上:柔软的是硬币,②深层上:柔软的是中年妇女那颗勤劳、善良、友爱、大度、细腻的心。

3、文章多次提到那条“厚厚的手织米色围巾”,有何作用?①是文章的线索:以围巾为线索,使文章脉络清晰;②前后呼应;③点明文章中心,突出了中年妇女勤俭、友善、尊重他人的美好品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