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岁别称

合集下载

表示年龄的别称

表示年龄的别称

表示年龄的别称
表示年龄的别称有很多,以下是一些常见的:
1. 赤子:初生的婴儿。

2. 襁褓:泛指一岁以下。

3. 孩提:指二三岁的儿童。

4. 垂髫: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

5. 总角:指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

6. 豆蔻:指女子十三岁。

7. 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8. 加冠:指男子二十岁。

9. 而立:指三十岁。

10. 不惑:指四十岁。

11. 知天命:指五十岁。

12. 花甲:指六十岁。

13. 古稀:指七十岁。

14. 耄耋:指八十岁。

15. 期颐:指一百岁。

除了以上常见的别称,还有一些不太常用的,如黄口、舞勺之年、舞象之年等。

此外,还有一些词语可以表示年龄的范围,如青壮年、中年、老年等。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别称和词语的使用可能因地域、时代、文化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古文年岁别称

古文年岁别称

古文年岁别称古诗文中,表示年岁的别称多种多样,如果不能正确理解,很容易出差错。

区分了解这些别称,有助于我们阅读的翻译方言文。

下面笔者说不同别称比婴儿到老年依次作分析说明:未孩:指初生婴儿。

小儿笑曰孩初。

生婴儿,还不懂笑。

曰未孩。

李商隐诗《行次西郊一百韵》中:“尔儿生未孩,弃之列惨颜。

”总角:指童年。

语出《诗经》。

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

又如《齐风·甫田》总角宴兮,总是束扎,古代未成年的人,头发束成两个髫,左右各一,形成牛角丫,叫总角。

以后称童年为“总角。

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垂髫:也指童年。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表童年。

如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裙,垂髫总发。

”另外髡,髦也表示童年。

髡指头发下垂之状。

髦指古时未成年时的发式,即头发从中间分,梳双髻,垂在两边。

《诗经》中《诗·庸风·柏舟》髡彼两髦,实维我特。

束发:指青少年,一般指十五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大戴礼·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结发:指成年,古时男女成年都把头发结上。

古制:男二十两冠,女十五而笄,都是成年的标志,这时可以结婚嫁娶了。

如《焦仲卿妻》并序》: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

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语出《礼记内则:“古有五年两笄。

“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弱冠,指男子二十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二下曰弱冠。

“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成年。

孔颖达疏:“二十成年初加冠,体犹未壮,故曰弱也。

”左思咏史诗之:“弱冠养柔翰,卓尔观群书。

”白行简《李娃传》中,“知天命之年,有一子,始弱冠矣。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双称“待字”。

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

“以后称女子待嫁年岁为待年。

《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

女:妇女,特指未嫁的。

古代年龄的别称

古代年龄的别称

古代年龄的别称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中国古代年龄的别称“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来稀、八十耄耋”"逾弱冠"——就是超过弱冠之年,换句话说就是二十出头了。

"近而立"——就是接近而立之年,快要到三十岁了。

顺便送你一些关于年龄的称谓: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

2至3岁称孩提。

女孩7岁称髫年。

男孩7岁称韶年。

10岁以下称黄口。

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

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

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

16岁称碧玉年华;20岁称桃李年华。

24岁称花信年华;女子出嫁称梅之年,标梅之年。

男子20岁称弱冠。

30岁称而立之年。

40岁称不惑之年。

50岁称知命之年。

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

70岁称古稀之年。

80岁称杖朝之年。

80至90岁称合鲐背之年,耄耄之年。

100岁乐期颐。

另外,还有称童年为总角或垂髫,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古代年龄称谓小集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

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

(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

志学:十五岁。

(《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及笄:女子十五岁。

(《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

(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弱冠:二十岁。

一年的代名词

一年的代名词

一年的别称
一年的别称有:载、祀、岁、岁、春、秋、霜、稔。

载:载是非常古老表示时间的词,在远古的唐虞时代,便称年为载,尔雅释天: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

我们常使用的成语如一年半载、千载难逢等,都是表示年的意思。

如书尧典:朕在位七十载。

意思是我当皇帝七十年了。

祀:说起祀,大家比较熟知的祭祀,祀除了表示祭神的地方,在殷商时期也称年为祀。

岁:年的别称岁,大家应该比较熟悉,如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等等。

春:春除了意为一年的第一季春季,也泛指年,如几度风雨,几度春秋、一卧东山三十春。

秋:秋与春类似,指一年中的秋季,也泛指一年,比如我们常说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百世千秋后,闻风亦遽回。

如西汉司马迁的史记:上与梁王燕饮,尝从容言曰:千秋万岁后将传于王。

意思是上与梁王宴饮时曾从容地说:千秋万岁之后将传给王。

霜:霜也为年的别称,客舍并州己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等。

稔:稔意为庄稼成熟,古代谷一熟为年,所以稔也表示年,不稔于岁、凡周存亡,不三稔矣。

古代年岁别称

古代年岁别称

古代年岁别称不满周岁——襁褓(qiǎng bǎo );襁指婴儿的带子,褓指小儿的被子。

后来以此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本意是包婴儿的被、毯等。

2~3岁——孩提;“提”的本义是“抓住小孩两腋将其向上抱起”这个动作。

提,是指可以提抱,指其小。

孩,不是后来孩子之意,而是“咳”的古字《说文解字》:“孩,古文咳从子。

”小儿笑貌,即小儿笑的咳咳之声。

女孩7岁——髫(tiáo)年;龆龀(tiáo chân )(古时候小孩前额下垂的头发,引伸以指童年)男孩8岁——龆(tiáo)年;龆龀(tiáo chân ) (儿童换牙之年。

引申幼年)幼年泛称——总角;古时未成年的人束发为两结,形状如角,故称。

借指童年:把帽子除下,丢在路旁,油光光露个总角儿10岁以下——黄口;本指雏鸟的嘴,借指儿童;古代户役制度称小孩为黄,隋代以不满三岁的幼儿为黄,唐代以刚生的婴儿为黄。

后来,十岁以下儿童皆泛称为“黄口”。

13~15岁——舞勺之年;一种乐舞,古未成童者习之.舞勺指未成童者学习勺舞。

15~20岁——舞象之年;“舞象”又是成童的代名词。

原本是古武舞名。

《礼记·内则》:“成童,舞象,学射御。

”《疏》曰:“成童,谓十五以上;舞象,谓舞武也。

熊氏云:‘谓用干戈之小舞也。

’”也就是可以上战场了12岁(女)——金钗之年;13岁(女)——豆蔻年华,15岁(女)——及笄(jí jī)之年;笄:束发用的簪子。

古代女子满15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岁为及笄。

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如“年已及笄”。

15岁——志学: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古时女子年龄称谓。

女子十六岁称为碧玉年华,即破瓜年华,又可称瓜字初分,风信之年,所谓二八年纪,破瓜之年。

20岁(女)——桃李年华;出自陆游的诗句:“粉淡香清自一家,未容桃李占年华。

常思南郑清明路,醉袖迎风雪一杈。

”24岁(女)——花信年华;开花时期,花期。

中国古代年龄别称

中国古代年龄别称

中国古代年龄别称中国古代年龄别称广义国学是指中国历代的文化传承和学术记载,包括中国古代历史、哲学、地理、政治、经济乃至书画、音乐、易学、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

狭义国学则是指中国古代学说。

下面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中国古代年龄别称,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

0岁度:小儿初生之时。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赤子、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三日。

旧俗小儿出生三日,设筵招待亲友谓之“汤饼筵”,也作“汤饼宴”、“汤饼会”。

1岁牙牙:象声词,婴儿学语的声音。

如牙牙学语,因亦指小孩过程子开始学话。

清袁枚《祭妹文》:“两女牙牙,生汝死后,才周晬耳。

”周晬,指婴儿周岁。

2岁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也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韩愈诗中就有“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

孩提:指2——3岁的儿童。

8岁总角:古代幼童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把头发扎成髻,形状如角,因而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段。

借指幼年。

在这里,“总”就是聚拢束结的意思。

总角之交(幼年就相识的好朋友)。

总角是八至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童龀[chèn]:龀,《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

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

“童龇”,往往是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

也有说成“髫龀”的,如《后汉书·董卓传》:“其子孙虽在髫龀,男皆封侯,女为邑君。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

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9岁九龄:为9岁。

黄口:十岁以下。

指数之年:儿童九岁。

10岁幼学:十岁。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代指少年的雅称

代指少年的雅称

代指少年的雅称古代少年的雅称有金钗之年、豆蔻、舞象之年、及笄、碧玉、桃李、志学之年、破瓜、碧玉年华等。

舞象原本是古时一种武舞的名称,出自《礼记·内则》:“成童,舞象,学射御。

”后来则逐渐演变为成童的代名词;及笄原本指女子年满十五岁时结发,以笄贯之,后来也逐渐成为了对这一年龄段女子的代称。

志学之年则出自《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因此人们常把十五岁的年纪称作“志学之年”;碧玉之年则出自唐代李群玉的《醉后赠冯姬》:“桂影浅拂梁家熏,瓜字初分碧玉年。

”拓展:不满周岁——襁褓2~3岁——孩提女孩7岁——髫年男孩8岁——龆年幼年泛称——总角10岁以下——黄口13~15岁——舞勺之年15~20岁——舞象之年12岁(女)——金钗之年20岁(男)——弱冠13岁(女)——豆蔻年华15岁(女)——及笄之年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20岁(女)——桃李年华24岁(女)花信年华至出嫁——梅之年至30岁(女)——半老徐娘30岁(男)——而立之年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80岁——杖朝之年80~90岁——耄耋之年90岁鲐背之年100岁——期颐古代年岁的别称总角:指童年。

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

以后称童年为“总角”。

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垂髫:指童年。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

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束发:指青少年。

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及笄:指女子15岁。

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对80岁老人的雅称

对80岁老人的雅称

对80岁老人的雅称
八十岁可以称作:杖朝之年、中寿,也可以称作耄耋,耄耋指的是八十岁到九十岁的老人。

年岁称谓:
1、0到12岁:人初生襁褓、孩提、总角、垂髫
2、金钗:女子12岁;
3、豆蔻:女子13岁;
4、及笄:女子15岁;
5、半老徐娘:女子30岁;
6、弱冠:男子20岁;
7、而立:男子30岁;
8、不惑:男来自子40岁;
9、知天命:男子50岁;
10、花甲:男子60岁;
12、古稀:男子70岁
13、杖朝:男子80岁;;
14、耄耋:男子80-90岁;
15、鲐背:男图算求跑深子90岁;
20、期颐:男子100岁。

扩展资料:
古时男女称呼年龄是有区别的,一般来讲,男性称为寿,而女性是不称寿的,一般称福。

在云南罗平富乐有一块古匾“期颐人瑞”,说的是该村王姓一女老人曾经活到一百多岁,所以有这个称呼。

该村何姓有一匾“冀衍耄耋”,是女儿送的,其中冀是期望、希望的意思,衍在这儿有延长、达到的意思,耄耋的本意是八九十岁的人,在这儿引申为高寿。

整个的意思为期望父亲身体健康,永享高龄(寿),活到八九十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年岁别称区别编辑古时男女称呼年龄是有区别的,一般来讲,男性称寿,而女性是不称寿的,一般称福。

在云南罗平富乐有一块古匾“期颐人瑞”,说的是该村王姓一女老人曾经活到一百多岁,所以有这个称呼。

该村何姓有一匾“冀衍耄耋”,是女儿送的,其中冀是期望、希望的意思,衍在这儿有延长、达到的意思,耄耋的本意是八九十岁的人,在这儿引申为高寿。

整个的意思为期望父亲身体健康,永享高龄(寿),活到八九十岁。

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韶年:男孩八岁。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

舞勺之年:十三至十五岁志学:十五岁。

舞象之年:十五至二十岁。

弱冠:二十岁。

而立之年:三十岁。

不惑之年:四十岁。

知天命、知非之年:五十岁。

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

迂腐古稀之年:七十岁。

杖朝之年:八十岁。

耄耋:八十、九十岁。

期颐:百岁之人。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及笄:女子十五岁。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标梅之年:出嫁[yū fǔ]迂腐基本信息【词语】:迂腐【注音】:yū fǔ【释义】:拘泥于陈旧的、固定的模式、准则;不知变通,不合时宜。

迂腐之论,形容人老实。

【解释】形容固执保守,不通世故。

【探源】:尹会一《吕语集粹·治道》:“而迂腐之儒犹曰:‘宜崇长厚,勿为激切。

’”【用法】:形容不会变通的人【近义词】:死板,陈腐1基本解释编辑1. 守旧固执、不能顺应时代潮流接受新思想2. 言、行拘泥于陈腐的准则,不切合实际迂腐之谈[1]2详细解释编辑1、指言谈、举止、行为拘泥于旧准则.明陆容《菽园杂记》卷六:“尝见文人中有等迂腐及浮薄者,往往指斥持法勤事之士,以为俗流。

”《豆棚闲话·陈斋长论地谈天》:“可恨这老斋长,执此迂腐之论,把世界上佛老鬼神之说,扫得精光。

” 周立波《山乡巨变》上七:“他是正经人,但有时也不免略带迂腐。

”[1]2、迂腐,陈腐[chén fǔ]:它们均为形容词,都有“陈旧过时”的意思。

“迂腐”指“人的言谈、行事陈旧死板,不合时宜”,多用于人和人的言行举止,适用范围较小。

陈腐”指“思想、观念等抽象事物陈旧过时”,除用于人和人的言行外,还可用于事物,适用范围较大。

迂腐自然有其不好的一面,很多时候迂腐意味着因循守旧、不知变通,顽固不化。

但我们现在并不想强调这层意思。

我们要强调的,是当下中国社会最缺乏的一种精神。

耄耋,八十岁。

耄,形声字,上形下声,音“冒”。

耋,音“迭”。

耄耋是指年纪很大的人。

(耄:10画;耋:12画)。

写法编辑寿称编辑古龄称谓编辑亡称编辑61——70岁为稀寿/福71——80岁为耋寿/福81——90岁为耄寿/福91——100岁为期颐寿/福古时男女称呼年龄是有区别的,一般来讲,男性称X寿,而女性是不称寿的,一般称福。

在云南罗平富乐下菜园村有一块古匾“期颐人瑞”,说的是该村王姓一女老人曾经活到一百多岁,所以有这个称呼。

在这里,期是期望,指望的意思,颐是赡养的意思,期颐人瑞指由于年事已高,需要、指望儿孙赡养她。

耄耋mào dié耄耋(mào dié):八九十岁。

耄,音“冒”,耋,音“迭”。

耄耋是指年纪很大的人。

编辑本段出处语出《汉·曹操·对酒歌》:“耄耋皆得以寿终,恩泽广及草木昆虫mào<形>(形声。

从老,毛声。

本义:年老)同本义。

古称大约七十至九十岁的年纪[octogenarian]匪我言耄。

——《诗·大雅·板》亦聿既耄。

——《诗·大雅·抑》老夫耄矣,无能为也。

——《左传·隐公四年》又如:耄儿(老人和儿童);耄年(老年);耄老(老年、老年人);耄荒(年老);耄学(年耄硕学之士);耄聩(年老糊涂);耄勤(年老倦勤);耄期(高年);耄耋(八十岁的年龄;高龄、高寿);耄儒(老儒)年老昏乱[aged and confused]耄期倦于勤。

——《书·大禹谟》又如:耄思(思绪纷乱);耄耄(纷乱貌);耄乱(谓年老昏乱的人);耄夫(年老昏庸之人);耄昏(年老昏愦);耄聩(年老糊涂);耄朽(老朽;衰老);耄衰(衰老)耊dié<名>(形声。

从老、至声。

本义:年老。

古指七、八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 同本义[age over seventy or eighty]年八十曰耊。

字亦作耋。

——《说文》则大耋之嗟。

——《易·离》。

马注:“七十曰耋。

”使率一二耋老而绥焉。

——《公羊传·宣公十二年》耆耋好礼。

——《礼记·射义》又如:耋老(年老;老年人);耋吏(老吏);耋耄(高寿);耋寿(指高寿的人;老人);耋耄之年虽有荣观,燕处超然是什么意思?如果说梅花是代表道家精神的花,那么燕子就是代表道家精神的鸟燕子是无比轻盈潇洒的一种鸟,但是它偏爱在稳重沉雄的地方筑巢,比如百丈悬崖,或大宅子的屋檐,当然也包括皇宫。

所以说“重为轻根”第二十六章《老子》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冬日行,不离其辎重。

唯有环官,燕处则昭若。

若何万乘之王而以身轻于天下?轻则失本,躁则失君。

《小子直译道德经》重是轻的根本,静是躁的主宰,现在一些君王终日行军征战,身体不离辎重营帐。

只有那冷清的皇宫,燕子都在那安静的安家筑窝了。

为什么拥有万乘战车的一国之君,不安下心来治理国家,而非要不自重,去争个天下霸主呢?轻浮就会失去做人的根本,躁动就会失去百姓对一国之君的信任。

本章关键词:“燕”通常的大都把燕处翻译成引申意安居的意思。

而且非得把“昭若”硬翻译成超然。

其实按上下文结合起来翻译本意更好。

因为君王外出征战,皇宫必然冷清,也必然看得到燕子在皇宫里筑窝。

这样来形容国家没有人来治理,战难纷飞。

荣,盛也,丰也;观,景也,象也;燕,安也,息也;超,离诸物相也。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燕子每年都会反回到原来的屋子里筑巢,老子以此喻人,做人做事就应该如此,要找到自己的根,并坚定不移地保持它,而不要因外面世界表面的荣观,而改变自己的原则立场,视名利为淡泊,处高位而不惊。

虽有荣观燕处超然时间:2014-07-18 07:25:24来源:经济日报作者:张忱责任编辑:郑泽川老子说,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意思是虽然有华丽的生活,却安居泰然。

讲的是人在一片歌舞升平之中,最容易陷入骄奢淫逸。

而真正能够体会自然之道的人,却能不为华丽的表象所迷惑,而是始终保持超然的生活态度,保持足够的警惕,随时为应对静水之下的暗涌做好准备。

为什么静水之下的暗涌令人恐惧,稳定之中潜藏的祸因能导致颠覆?学者塔勒布认为,在平静之中,由于缺乏由随机性造成的波动,“脆弱性”会在大部分系统内部慢慢积累,系统会日益脆弱,一旦到了经不起任何风吹草动的地步,就会引发巨大的危机。

就好像在自然条件下,森林会不时发生一些小范围火灾。

从树木的角度说,这当然是灭顶之灾,但从森林整体的角度来说,这种小的“波动”,除掉了最易燃的树木,使其没有机会继续存在和繁衍,从而避免了颠覆性的灾害发生。

这种思想与中国古人的智慧相合。

不仅老子谈到过对“荣观”的警惕,苏轼在《晁错论》中也说道,“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意思是说,所谓“治平无事”,所谓的最平稳的氛围,恰恰隐藏着无法预测的麻烦,往往能造成让人无计可施的祸事。

从经济的角度来说,过低的波动性,会增加系统性风险,如果不能及时通过小幅波动来修正,消除不断累加的“破坏性因素”,就像通过小火灾清洗易燃树木一样,就有可能导致大的危机。

由次级贷款导致的危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原本可以通过短期的市场调整,比如房地产销量下降,让隐性的风险暴露于阳光之下,可由于不当的金融创新制造出相当一部分“虚假”需求,导致增长可以在幻景中维持,原本存在的供需矛盾也被掩盖。

从微观层面来说,也是一样。

在繁荣之中,企业缺乏挫折的磨炼,容易忽视市场表象下的隐忧,形成路径依赖,丧失创新和改进的动力。

“荣观”是人人喜欢的,但自然的规律,是荣观与萧瑟相伴,刻意的追求治平无事,通过吃猛药,盖盖子的办法延缓问题暴露,刻意避免动荡,一旦危机来临,损失会更加惨重。

“三千大千世界”是什么意思?2009年04月29日佛教在线三千大千世界:以须弥山为中心,七山八海交互绕之,更以铁围山为外郭,是曰一小世界,合此小世界一千为小千世界,合此小世界一千为中千世界,合此中千世界一千为大千世界。

大千世界之数量为一○○○○○○○○○也。

大千世界之上有三千者,示此大千世界,成自小千中千大千三种之千也。

内容即一大千世界。

以此一大千世界为一佛之化境。

且此三千大千世界之广,恰等于第四禅天,成坏必同时焉。

见智度论七,佛地论六。

三千大千世界者,有三重义:第一、小千世界以世界之数千倍之,谓之小千世界,二禅统一小千。

第二、中千世界以小千千倍之,谓之中千,三禅统一中千。

第三、大千世界合中千千倍之,谓之大千,四禅统一大千。

以三次言千,故云三千大千世界。

即释迦牟尼佛所化境也。

世界何义○首楞严经云。

世为迁流。

界为方位。

又云。

东西南北四维上下名界。

过去未来现在名世。

又文殊问经云。

有二世。

一众生世。

即一切众生也。

二行世。

即众生住处○长阿含并起世因本经等云。

四洲地心。

即须弥山(梵音正云苏迷卢。

此名妙高)。

此山有八山绕外。

有大铁围山。

周回围绕。

并一日月昼夜回转照四天下。

名一国土。

积一千国土。

名小千世界。

积千个小界。

名中千世界。

积一千中千界。

名大千界。

以三积千故。

名三千大千世界。

如一佛土中说。

二解集论四卷二页云:乃至一日一月周遍流光所照方处,名一世界。

如是千世界中,有千日,千月,千苏迷卢山王,千四大洲,千四大王众天,千三十三天,千夜摩天,千睹史多天,千乐变化天,千他化自在天,千梵世天,如是总名小千世界。

千小千界,总名第二中千世界。

千中千界,总名第三大千世界。

如此三千大千世界,总有大轮围山周匝围绕。

又此三千大千世界,同坏同成。

譬如天雨,滴如车轴,无间无断,从空下注;如是东方无间无断无量世界,或有将坏,或有将成,或有正坏,或坏已住,或有正成,或成已住,如于东方,乃至一切十方亦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