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物候专题》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九年级上册)
气象物候专题教案

气象物候专题教案一、分析教材:《专题气象物候》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个专题学习。
第一单元要求学生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到自然是人类之友。
人类装点自然,并从自然中得到感悟,发现自我,从而提升人格精神和审美能力。
本专题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学会经过细心观察与认真思考,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问题,发现规律,初步具备辨疑析难的意识,培养一种基本的科学意识,注意从日常事务中找寻学习内容。
了解气象物候的基础知识,学习前人不懈追求探索自然规律的精神,学习劳动者积累的各种经验。
本专题是介绍气象物候的科普说明文,这些知识对于九年级学生来说,不是一门易懂的科学,但文中所用的专门术语很少,而用大众都能理解的词语表达,并在阐述每一个问题时都有举例,把气象物候知识介绍得一清二楚。
文章还大量运用优美词语、描写性的语句和修辞手法,使本来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
总之,这个专题是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都很强的科普佳作。
基于以上几点以及九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立了本专题的教学重点:1、生动地有条理的表明事物。
2、准确、生动、简洁的说明语言。
二、分析教法:实施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是主渠道。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关系,教师的主导作用的核心是“启发诱导”,教师的导向性信息在于调动学生求知欲,激发学生参与意识,促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主动获取、主动发展的过程。
教师主导作用的正确发挥,能诱发学生产生学习需要,进一步形成学习动机。
通过诱导,能使学生心理上产生“认知冲突”,使主体的各种思维活动独立进行,学习能力得以发展。
因此,本专题的教法有:1、形象引入、重点突破法。
本专题内容存有一定的专业性,学生认知较存有难度,为了唤起学生的写作兴趣,给学生写作搞铺垫,教师可以在导课上精心设计,用学生熟识的四季变化带出气象物候现象,把抽象概念形象化,然后确认本文重点,既自学文章语言的条理性,教学中应当紧紧把握住这点展开教学。
【最新精选】苏教初中语文九上《4专题:气象物候》word教案 (5).doc

气象物候教学目标1、了解气象物候的基本知识,学习古人在劳动中不懈探索自然规律,积累经验的精神。
2、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学会整理某方面的知识,并进行有条理的介绍说明。
3、学会经过细心观察与认真思考,从平常的现象中发现问题、发现规律,培养基本的科学精神。
教学准备:1.收集与物候有关的成语六个、诗词八首。
2.阅读《大自然的语言》和《参考资料》二,弄清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影响物候的有哪几个因素,研究物候有什么意义。
3.阅读《看云识天气》,理清云彩与天气之间的联系。
4.观测天气情况,做三天的天气记录,内容包括风力、风向、气温、阴晴雨雪、空气污染指数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它告诉我们春天的风啊把春草吹绿了。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它告诉我们秋天的风啊冷飕飕的,天气转凉了。
从“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的诗句我们知道了夏天昼长夜短,从“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的诗句我们知道了北方的冬天来得比南方早。
是啊,自然万物中不知蕴涵多少气象物候的知识,需要我们去寻找,去探究。
今天就跟我一起来吧!二、新课热身:抢答: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物候与哪些因素有关?研究物候有什么意义?三、合作探究:1、智能储备——阅读下列诗句,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探究诗中所蕴涵的物候现象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穿插故事】沈括错评咏花诗唐朝元和十二年(817)春末,自居易与16位朋友结伴游江西庐山,写了不少诗,其中有一首是《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有一天,宋代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沈括读了这首诗,非常惊讶,带着讥讽的口吻评论道:“既然‘四月芳菲尽’了,怎么会‘桃花始盛开’呢?大诗人也写出这样自相矛盾的句子,可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呀!'.说完,他也就把这事给忘掉了。
想不到有一年春夏之交的季节,他到一座山上考察,见到了自居易诗中的奇景:四月天气,山下众花凋谢,山顶上却是桃花红艳,猛然想起自居易的诗来,才领悟到自己错怪了大诗人,也从中发现了高度对季节的影响:由于山上气温低,春季到来要晚于山下。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气象物候专题教案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气象物候专题教案昆明市实验中学徐阳教学目标:1、学会经过细心观察与认真思考,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问题,发现规律,培养基本的科学意识。
2、了解气象物候的基本知识,学习劳动者积累的各种经验。
3、学习本专题的说明形式,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点;提高语文综合实践能力,能考虑用专题的形式整合自己某方面的知识。
教学重点:1、了解气象物候的基本知识,学习劳动者积累的各种经验。
2、学习本专题的说明形式,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点;提高语文综合实践能力,能考虑用专题的形式整合自己某方面的知识。
教学难点:1、学习本专题的说明形式,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点;提高语文综合实践能力,能考虑用专题的形式整合自己某方面的知识。
计划4课时完成。
教学过程:一、布置预习1、阅读《看云识天气》、《大自然的语言》,摘抄写物候的句子。
2、抄写诗四首。
3、查相关景物的成语、谚语。
二、检查预习分享摘抄内容物候就是指动植物或非生物受气候和外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的季节变化现象。
物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我们通过月、露、风、云等的变化来感受物候变化,如候鸟南飞,柳树发芽等都是物候变化的过程。
三、品味古代诗词中的物候1、成语中的物候一叶知秋、繁花似锦、销声匿迹2、谚语蜻蜓低飞要下雨。
3、探究:物候与文学的关系——古诗中的物候,诵读四首诗,勾画反映物候现象的诗句。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探究结果:祁连山的高致使到了五月,天山也仍然白雪皑皑,没有鲜花,只有寒冷。
这个结果衬托将士们所处环境非常艰苦恶劣,在这寒冷的边地随时都有战争发生,就连打瞌睡都只能抱着马鞍,一旦战事发生,马上出发。
后两句希望用身挎的宝剑为国杀敌。
黄河远上白云间……春风不度玉门关。
探究结果:此句上句写出大漠荒凉、壮观的景象,说明风大刮起很过风沙,像汹涌澎湃的浪涛,黄河如一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
(想象)用此句来衬托孤城之高,将士们在边塞却见不到内地常见的春风杨柳的景致,只能奏起《折杨柳枝》自慰。
江苏省涟水县红日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苏教版《专题 气象物候》教学设计

【专题】《气象物候》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学会经过细心观察与认真思考,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问题,发现规律,初步具备辨疑析难的意识,培养学生有一基本的科学意识,注意从日常事物中找寻学习内容。
2. 了解气候物象的基本知识,学习前人不懈探索自然规律的精神,学习劳动者积累的各种经验。
3.学习本专题的说明形式,体会说明语言的特点;提高语文的综合实践能力,能考虑用专题的形式整合自己某方面的知识。
4.借助所提供的各种学习材料,积极思考,发现并研讨问题。
教学重重难点:1.赏析、诵读四首古诗。
2.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提高语文的综合实践能力。
教学时数:两课时课前准备:学生搜集有关云和天气的谚语,有关云的成语、诗词、文章片断等,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
观看每日的天气预报,积累与天气预报相关的词句与词汇,将它们整理到家庭作业本上。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3分钟)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写道,“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生动地描绘了一种有趣的天气现象,说明作者对这种自然现象观察得非常细致。
因为天气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千百年来,人们也在一直留心观察自然界,以图掌握规律,为人类服务。
事实上,天气的变化也自有它的规律,自有它的征兆。
现在,我们来看一组图片,你能说出它们与天气有怎样的关系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科学小品文《看云识天气》。
二、整体感知(20分钟)读课文,思考:1.云和天气到底有怎样的关系?2.本文主要介绍了哪些云及其光彩?它们各有怎样的特征?分别预示怎样的天气情况?请你设计一种表格来完成,看谁设计的好。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上述题目。
[明确]①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②云简表云的光彩简表三、品读感悟:看云识天气(15分钟)本文是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但语言生动,对云的描摹也细致形象。
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运用这些方法有何好处?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例加以体会。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专题《气象物候》精品教学案 苏教版

知识沈括错评咏花诗唐朝元和十二年(817)春末,自居易与16位朋友结伴游某某庐山,写了不少诗,其中有一首是《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有一天,宋代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沈括读了这首诗,非常惊讶,带着讥讽的口吻评论道:“既然‘四月芳菲尽’了,怎么会‘桃花始盛开’呢?可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呀!”想不到有一年春夏之交的季节,他到一座山上考察,见到了自居易诗中的奇景:四月天气,山下众花凋谢,山顶上却是桃花红艳,猛然想起自居易的诗来,才领悟到自己错怪了大诗人,也从中发现了高度对季节的影响:由于山上气温低,春季到来要晚于山下。
后来,他又找来自居易的诗读,发现前面有一篇序,序中写道:“(大林寺)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于时孟夏月,如正二月天,梨桃始华(花),涧草犹短。
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不同。
”沈括读了,很有感慨地说:“都怪我读书不细,经验太少啊!”诗歌中的春夏秋冬诗中春1.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孟浩然:《春晓》》2.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王维:《相思))3.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杜甫:《春夜喜雨))4.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李绅:《悯农》)5.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6.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叶绍翁:《游园不值》)诗中夏1.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白居易:《观刈麦))2.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李商隐:(晚晴))3.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
(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4.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
(杜甫:《夏夜叹》)5.农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
(戴复古:《大热》)6.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
(李昂:《夏日联句》)诗中秋1.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曹操:《观沧海》)2.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李峤:《风》)3.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李绅:《悯农》)4.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李煜:《虞美人》)5.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第一单元《专题——气象物候》精品教案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第一单元《专题——气象物候》精品教案第一篇: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第一单元《专题——气象物候》精品教案专题——气象物候课型:新授课课时1 学习目标1.运用说明文的知识阅读《看云识天气》及《大自然的语言》这两篇文章。
2.借助所提供的各种学习材料,积极思考,发现并研讨问题。
了解气象物候的基本知识。
3.学习本专题的说明形式,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4.学习谚语蕴涵劳动者的经验学法指导1.温故而知新,复习说明文的相关知识,运用说明文的阅读方法学习新课。
2.学习这两篇文章要注重整体感知,不要拘泥于细部的分析。
3.学会自己提问,自己解答。
相关链接【说明文的知识】1、了解说明对象及其特征2、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3、说明方法: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列图表4、说明语言:平实说明准确性、科学性生动说明:生动性、形象性知识预习1.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意思:(1)云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2)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参考答案】1.⑴本意是挂在商店门前写明商店名称的牌子,这里指各种各样的天气可能出现的标志。
⑵预先露出来的迹象课堂探究学习《看云识天气》一、导入气象:大气的状态和现象,例如刮风、闪电打雷、结霜、下雪等气候现象。
物候:指动植物或非生物受气候和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的季节变化现象。
(如植物的发芽、开花、结实,动物的冬眠、始鸣、繁殖、候鸟的迁徙等。
非生物现象如初霜、始雪、初冰、解冻等)你知道哪些预知天气的方法?我们一起从《看云识天气》。
一文中会得到了解。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速读课文,说出课文的结构特点,并概括说明内容。
明确:课文按“总—分—总”的结构分为三部分;第1段说明云和天气的关系;第2—6段具体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看形态/看色彩);第7段说明看云识天气的重要意义和局限性。
1、本文说明的内容是什么?明确:云和天气的关系。
苏教版九(上)第一单元《专题:气象物候》教学设计共3篇

苏教版九(上)第一单元《专题:气象物候》教学设计共3篇苏教版九(上)第一单元《专题:气象物候》教学设计1苏教版九(上)第一单元《专题:气象物候》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本节课程是苏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以“专题:气象物候”为主题。
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应该已经掌握了相关的基础知识,如基本的气象概念、气象条件、天气预报等。
此外,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语言交流能力,能够理解简单的英语科技文献,并能运用所学知识,描述天气情况、气象现象等。
二、教学目标本节课程将重点围绕“气象物候”的概念、内容、影响因素及应用展开。
希望学生能够:1. 理解“气象物候”的含义,知晓其相关概念和内容。
2. 掌握几种常见的气象物候类型,了解其区别和特点。
3. 了解影响气象物候的因素,了解气象物候变化的规律。
4. 掌握天气预报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可进行简单的天气预报。
5.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气象物候与人类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关系,并就此进行思考和探究。
三、教学方式本节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包括讲授、互动交流、小组合作学习及实地观察四个方面。
1. 讲授:介绍气象物候的基本概念、分类、应用等,并通过计算、分析实例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相应知识。
2. 互动交流:利用PPT、视频及图表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进行交流和互动。
3. 小组合作学习:设立小组,让学生合作完成气象物候的分析、预测等任务,提高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4. 实地观察:到户外实地观察某一气象物候情况,并让学生就所观察的气象物候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
四、教学内容本节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以下四个部分:1.气象物候的基本概念:介绍气象物候的概念、分类及主要特点。
2.气象物候的影响因素:介绍气象物候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如全球气候变化、太阳活动、地球环境变化等。
3.气象物候的应用:介绍气象物候的应用,包括气象物候对农业、城市规划、交通运输等方面的影响及特殊气象物候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苏教版九(上)第一单元《专题:气象物候》教学设计

苏教版九(上)第一单元《专题:气象物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阅读《卫星测天气》(节选),明确人类预测天气的方法和气象卫星的工作原理。
2.阅读《大自然的语言》,明确什么叫物候,影响物候的因素有哪些,体会说明语言的特点。
3.读、背并赏析这四首古诗,思索、质疑诗中所反映的物候现象。
4.交流有关物候的谚语、俗语或成语。
教学重点:1.阅读《卫星测天气》(节选),明确人类预测天气的方法和气象卫星的工作原理。
2.阅读《大自然的语言》,明确什么叫物候,影响物候的因素有哪些,体会说明语言的特点。
3.读、背并赏析这四首古诗,思索、质疑诗中所反映的物候现象。
教学难点:思索、质疑诗文中所反映的物候现象。
教学计划:2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阅读《卫星测天气》(节选),明确人类预测天气的方法和气象卫星的工作原理。
2.阅读《大自然的语言》,明确什么叫物候,影响物候的因素有哪些,体会说明语言的特点。
教学重点:1.阅读《卫星测天气》(节选),明确人类预测天气的方法和气象卫星的工作原理。
2.阅读《大自然的语言》,明确什么叫物候,影响物候的因素有哪些,体会说明语言的特点。
教学难点:思索、质疑文中所反映的物候现象。
课型:新授课教学过程:课前准备:1.阅读专题材料。
2.收集有关物候的谚语、俗语或成语。
课堂学习:一.导入专题,制定教学目标。
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1 导入语:大自然蕴藏着“真”,是一座知识宝库;也蕴藏着善与美,给人感悟和启迪。
此次专题学习,我们要到大自然中去“寻真”,开始发现之旅。
听2 根据预习对材料的熟悉,商定专题教学目标。
讨论。
二.阅读《卫星测天气》(节选),明确人类预测天气的方法和气象卫星的工作原理。
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1 组织学生自读本文,找出人类预测天气的方法有哪些,气象卫星的工作原理。
自读、寻找。
支架式教学2 组织交流。
交流。
3 组织辩论:天有不测风雨/天有可测风云辩论。
4 请对交流、辩论表现进行效果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象物候专题》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九年
级上册)
赣榆华杰双语学校生本高效课堂九年级语文教案
编号: 018 日期: 2013-9-28 编写人:温丹头审核人:语文组长复备日期上课日期课题:《气象物候专题》第一课时
【自学课导学】预习课:(晚自习30分钟)
30分钟内完成以下任务:
1.了解气象物候的基本知识。
2. 学习本专题的说明形式,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点;提高语文综合实践能力,能考虑用专题的形式整合自己某方面的知识。
早读课:(30分钟)
目标:1.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熟课文。
对子间比一比,看谁读得准!
2. 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点;提高语文综合实践能力。
检效:小组长检查早读目标的完成情况,老师抽查目标的完成情况。
【展示课导学】
教学目标:1.了解气象物候的基本知识。
2. 学习本专题的说明形式,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点;提高语文综合实践能力,能考虑用专题的形式整合自己某方面的知识。
课堂
导学元素
流程自学质疑环节合作探究展示提升
互动评价
复备栏
自学指导
内容、学法合作策略
内容形式展示方案
内容、方式
导入新课生活处处皆学问。
这节课我们一起通过身边的花鸟虫鱼、飞云流霞,了解气象物候知识。
A.两人小对子:
检查自研成果,用红笔互相给出等级评定;对子间解决自学时遇到的问题。
B.小组共同体:
(1)抽签:
教师给出抽签顺序,确定本组展示方案。
(2)预演:
组长带领本组成员完成展示前的准备,参照展示方案,分配好展示任务,同时进行组内小展示。
组长带领组员将形成的展示方案在黑板上进行板书规划。
单元一:
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理清顺序、层次
1. 本文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2.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3.学生列表说明各种云和天气的关系。
4.为了说明如何看云识天气,作者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单元二:学习《大自然的语言》
1.“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物候学研究些什么?阅读课文试给“物候学”下一个定义。
2.说说文章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文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展开说明的?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有哪四个因素,其语言标志是哪些词语?
4.研究物候学具有怎样的意义?
单元三:
1.这两篇说明文的语言非常生动、形象,请举例说明并体会。
2.你还知道哪些有关看云识天气的谚语
整体感知
把握内容《看云识天气》
1.本文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明确:说明了云与天气变化的关系。
即如何通过观察天空中各种云来识别阴晴风雨。
2.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明确:课文按“总—分—总”的结构分为三部分:
第1段说明云和天气的关系;第2—6段具体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看形态/看色彩);第7段说明看云识天气的重要意义和局限性
3.学生列表说明各种云和天气的关系。
4.为了说明如何看云识天气,作者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明确说明方法: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列图表
明确:(1)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
——打比方
(2)积云如果迅速向上凸起,形成高大的云山,群峰争奇,耸入天顶,就变成了积雨云。
——摹状貌
(3)夏天,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常会挂上一条彩色的圆弧,这就是虹。
——打比方
(4)人们常说:“东虹轰隆西虹雨。
”意思说,虹在东方,就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会有大雨。
——引用,作诠释(5)还有一种像棉花团似的白云,叫积云,常在两千米左右的天空。
——列数字
整体感知
互动探究
《大自然的语言》
1.“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物候学研究些什么?阅读课文试给“物候学”下一个定义。
明确:“大自然的语言” 指的是“物候现象” 。
这是比喻的说法,也把大自然拟人化了,显得新颖而有情趣,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
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说说文章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文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展开说明的?
明确:1-3段从现象说起,以四季为序,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介绍物候现象和物候学;4-5段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6-10段介绍物候现象四个因素,又由主要到次
要,由空间到时间,这样说明言之有序,有条理,表明四个因素所起的作用程度不同,不能等量齐观;11-12段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有哪四个因素,其语言标志是哪些词语?
明确: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研究物候学具有怎样的意义?
明确:(1)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2)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3)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4)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5) 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总结归纳
积累背诵
1.这两篇说明文的语言非常生动、形象,请举例说明并体会。
2.你还知道哪些有关看云识天气的谚语。
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
天上鲤鱼斑,明天晒谷不用翻。
瓦块云,晒煞人
云往东,刮阵风;云往西,披蓑衣
云钩向那方,风由那方来
早上乌云盖,无雨也风来
黄云上下翻,将要下冰蛋
山戴帽,大雨到
教学反思
【反馈课导学】
“日日清”达标训练检测题
书写等第达成等第
一、大连跟北京的纬度很接近,但大连的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这是为什么?
答:经度是影响物候的因素之一。
经度的影响决定于离海洋的远近。
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
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
大连近海,所以大连的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比北京要迟开。
二、阅读课文第六节,回答:
1.第六节主要介绍了什么内容?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答:看云的光彩现象识天气和有关的谚语。
2. “晕”和“华”都是天气的预兆,关于“晕”,有“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的说法。
请根据文意,用简短的句子概括出“华”与天气变化的关系。
答:华由小变大,天气趋向晴好。
华由大变小,天气可能为阴雨。
3.作者引用了不少谚语,你觉得用什么作用?
答:说明这是经过人民群众实践检验了的,是生活经验的总结,引出了下文,增强文章的说服力,突出主题,把文章写的生动具体。
三、阅读短文,回答:
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
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
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
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下面是一个例子。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
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
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1.这两段文字说明的中心是什么?
答:“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或“物候观测对农业非常重要。
”
2.“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中的““里”在文中具体指什么?(2分)
答: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
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
3.选文第二小节中的“可能”能否去掉?为什么?请你从说明文语言的角度进行简要分析。
(2分)
答:不能去。
“可能”表示推测,说明结果不是必然的,避免了说法的绝对化。
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温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