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五章1
《老子》五章 翻译

——学习经典,翻译只是工具,意会才是正道啊。
有人能实行。因此,圣人常说:能承受全国的屈辱,才配作天下的君主;能承担全国的灾难,才配作天下的君王。确切的话语常常让人觉得不以为然!
《老子》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车,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译文】
国家要小,人民要少。即使有各种器具,也不多用;使人民珍惜生命,不作长距离的迁移;虽有船只车辆,却没必要去乘坐;虽有兵器武备,却没必要去布阵打战。使天下回复到人民都结绳纪事的远古状态之中。让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适,满意于他们的平凡生活。国与国之间相互望得见,鸡犬之声相互听得见,而人民从生到死,也互不往来。
《老子》五章 翻译
《老子》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
道是可以阐述解说的,但并非等同于浑然一体,永恒存在,而有运动不息的那个大道。
《老子》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权威成见,人民可以得到更大的好处;抛弃仁、义等道德律则,人民将恢复他们的孝慈本性;抛弃技巧与厚利的助纣与诱引,盗贼将自动消失。不过,这三项措施作为治标之举,还不足以治本,所以,应把它们作为从属的措施并继之以更为基本的总体原则:表现纯真,持守混沌,减少私心杂欲。
道名也是可以命名的,但并非等同于浑然一体,永恒存在,而有运动不息的道之名。
无,天地的本初。
《道德经》1-81章的简要注解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创作的一部重要著作。
以下是对《道德经》1-81章的简要注解:第一章:道德经开篇,强调道的存在和无形无物的特性,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观点,指出万物的生成与发展是由阴阳相互作用所产生的。
第二章:强调道德经的核心理念“无为而治”,意味着要顺应自然、不强求、不干涉,以无为的态度来引导事物的发展,达到真正的和谐。
第三章:强调道的隐秘性和深远无穷的作用,将其比喻为虚空、无为无形的存在,强调通过减少欲望、返璞归真,才能达到真正的自由和解脱。
第四章:指出道的特性是柔弱而无敌的,用“柔弱胜刚强”来形容,强调逆其自然、与道相违背的行为必然会导致自身的失败。
第五章:探讨天地万物的起源,指出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是永恒而无形的存在,通过修身养性来靠近道,达到心灵与自然的和谐。
第六章:强调谦虚和隐退的重要性,认为真正的智慧是懂得保持谦逊低调,退让于人与事物,以达到长久地生存和改变的目的。
第七章:探讨因果循环的原理,指出自然界存在秩序和平衡,通过减少欲望和修养性情,可以逃离自身的束缚和痛苦,回归到自然之道。
第八章:强调善于自省和保持谦逊的重要性,认为处于高位的人应该保持低调,而处于低位的人应该保持谦虚,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安定。
第九章:指出道的深邃和无穷的效用,认为真正的智慧在于了解和遵循道,而非追求权力和名利,实现心灵的真正安宁。
第十章:强调依靠自然的原则,通过顺应自然、遵循道的方式来达到成功,提出“守约以守其守,无欲以观其妙”的观点,强调不执着和适应变化的重要性。
以下是《道德经》11-30章的简要注解:第十一章:强调利用空间和负空间的原则,通过利用容器的空洞来使用它,强调某物体的价值取决于它的空白处。
第十二章:提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观点,指出过度追求物质和感官享受会使人们变得盲目和耳聋,倡导保持内心的平静和自省。
第十三章:指出至柔者能胜刚强,提倡以柔和温和的方式应对问题和冲突,以取得最好的结果。
老子歌诀体乐读节奏划线1-81章(1)

《老子》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老子》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 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 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
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 (lèi),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 ∕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 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道∕隐∕无∕名。
异于人,而∕贵食sì母。
【老子·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 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 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情);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 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 以/此。
【老子·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枉wǎng则直, 洼则盈,敝则新, 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不自见(现),故∕明;不自是,故∕ 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ch。 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 诚∕全而归之。
【老子·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 五音令人耳∕聋; 五味令人口∕爽; 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fáng。 是∕以∕圣人之治也, 为wèi腹不为目, 故∕去∕彼∕取∕此。
【老子·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 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 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wèi吾有∕身, 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wéi 天下,若可托 天下;爱以身为wéi天下,若可寄∕天∕下。
是∕以圣人之治, 虚其心,实其腹, 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老子》四章原文

《老子》四章原文老子的《道德经》四章原文及译文如下:原文:老子四章三十辐共一毂(gǔ),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shān zhí)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yǒu)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第十一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zhuì)行,物或恶之。
故有道者不处。
(第二十四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第三十三章)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
其脆易泮(pàn),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第六十四章)译文:用三十根辐条制造的一个车轮,当中空的地方可以用来装车轴,这样才有了车的作用。
揉和陶土做成器皿,器皿中间必须留出空处,器皿才能发挥盛放物品的作用。
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中空部分,才有房屋居住的作用。
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踮起脚尖想提高自己的高度,反而会站不稳。
把正常的两步并作一步走路,反而不会走快。
凭着自己的眼睛去看反而看不清。
只凭着自己的主意去判断事情,反而不会分清是非。
自我夸耀的人反而没有功劳。
自大自满的人反而不会长久。
上面的行为用道的观点来看,就叫做剩饭、赘瘤一样,人们常常厌恶他们。
所以修道的人一定要避免它,不要让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自己的身上。
能了解他人的人聪明,能了解自己的人是智慧。
能战胜别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战胜自己的人更加强大而不可战胜。
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有人,勉强而行的人有志向。
不丧失本分的人就能长久,身虽死而“道”犹存的人,才算真正的长寿。
《道经-第五章》(老子)简介、原文全文及翻译白话译文

《老子》道经·第五章
关于老子
《老子》,又称《道德真经》《道德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的集合体)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从38章开始为《德经》,并分为81章。
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第五章原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第五章译文
天地视万物与草扎成的狗一样,没有贵贱分别。
所以天地对待世间万物是一律平等无私的。
圣人的眼中,百姓与草扎成的狗一样,没有高低、贵贱的区别,所以圣人对待所有的百姓是一视同仁的,不会有分别心。
天和地之间,不就像一个风箱吗?虽然中空但永无穷尽,越鼓动风量便愈多,生生不息。
政令名目繁多反而会加速国家的败亡,不如保持虚静。
《老子》全文-拼音版全文

《老子》【第dì一yī章zhānɡ】道dào 可kě道dào ,非fēi 常chánɡ道dào 。
名mínɡ可kě名mínɡ,非fēi 常chánɡ名mínɡ。
无wú,名mínɡ天tiān 地dì之zhī始shǐ;有yǒu ,名mínɡ万wàn 物wù之zhī母mǔ。
故ɡù常chánɡ无wú,欲yù以yǐ观ɡuān 其qí妙miào ;常chánɡ有yǒu ,欲yù以yǐ观ɡuān 其qí徼jiǎo 。
此cǐ两liǎnɡ者zhě,同tónɡ出chū而ér 异yì名mínɡ,同tónɡ谓wèi 之zhī玄xuán 。
玄xuán 之zhī又yòu 玄xuán,众zhònɡ妙miào 之zhī门mén。
【第dì二èr 章zhānɡ】天tiān 下xià皆jiē知zhī美měi 之zhī为wéi 美měi ,斯sī恶wù已yǐ。
皆jiē知zhī善shàn 之zhī为wéi 善shàn ,斯sī不bú善shàn已yǐ。
有yǒu 无wú相xiānɡ生shēnɡ,难nán 易yì相xiānɡ成chénɡ,长chánɡ短duǎn 相xiānɡ形xínɡ,高ɡāo 下xià相xiānɡ盈yínɡ,音yīn 声shēnɡ相xiānɡ和hé,前qián 后hòu 相xiānɡ随suí。
2025年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文言文《老子-四章》知识点梳理

一、通假字①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同“形”,形体)②其脆易泮(同“判”,分离)③起于累土(同“蔂”,土筐)二、一词多义1.为①埏埴以为器(介词,当作)②是以圣人无为(名词,作为)③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动词,干预,治理)④为之于未有(动词,做)⑤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表示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是”)(《鸿门宴》)⑥若属皆且为所虏(与“所”连用,表被动)(《鸿门宴》)⑦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担任,充当)(《论语》)⑧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跟、同)(《桃花源记》)⑨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替,给)(《庖丁解牛》)⑩窃为大王不取也(认为)(《鸿门宴》)(11)我世世为洴澼絖(动词,从事)(《五石之瓠》)(12)使子婴为相(动词,担任)(《鸿门宴》)(13)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介词,表被动)(《六国论》)2.道①故有道者不处(名词,道德)②策之不以其道(名词,途径,方法)(《马说》)③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名词,道路)(《齐桓晋文之事》)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师说》)3.当①当其无,有车之用[介词,在(某处、某时)]②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对着,面对)(《木兰诗》)③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动词,主持,执掌)(《谏太宗十思书》)④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动词,阻挡,抵挡)(《鸿门宴》)⑤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动词,对)(《短歌行》)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动词,把守)(《蜀道难》)4.复①复众人之所过(动词,弥补,补救)②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动词,回答)(《送东阳马生序》)③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副词,再,又)(《劝学》)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形容词,繁复,重复)(《游山西村》)5.过①复众人之所过(名词,过错)②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责备)(《鸿门宴》)③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过之(动词,探望,拜访)(《史记·魏公子列传》)6.伐①自伐者无功(动词,夸耀)②此五霸之伐也(名词,功绩,战功)(《史记·魏公子列传》)③十年春,齐师伐我(动词,讨伐,攻打)(《曹刿论战》)④坎坎伐檀兮(动词,砍伐)(《伐檀》)⑤伐无道,诛暴秦(动词,进攻,征伐)(《陈涉世家》)7.是①自是者不彰(动词,认为正确)②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指示代词,此)③自言本是京城女(判断动词,是)(《琵琶行并序》)④以是为非,以吉为凶(形容词,正确)(《书后赋诗》)⑤唯利是图(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8.者①自见者不明(代词,用在动词后,指代人,……的人)②此三者,吾遗恨也(代词,放在数词之后,指代事物,……情况)(《伶官传序》)③项伯者,项羽季父也(助词,放在主语之后,引出判断)(《鸿门宴》)9.以①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介词,因,因为)②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表目的的连词,来)10.其①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王者寿(代词,指代第三人称)②其若是,孰能御之(连词,表假设,如果)(《齐桓晋文之事》)③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大概)(《师说》)④以乱易整,不武。
诸子百家老子《道德经》第一章至第五章原文及翻译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翻译】:道可以说,但不是通常所说的道。
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
可以说他是无,因为他在天地创始之前;也可以说他是有,因为他是万物的母亲。
所以,从虚无的角度,可以揣摩他的奥妙。
从实有的角度,可以看到他的踪迹。
实有与虚无只是说法不同,两者实际上同出一源。
这种同一,就叫做玄秘。
玄秘而又玄秘啊!宇宙间万般奥妙的源头。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翻译】:1 天下的人都知道以美为美,这就是丑了。
都知道以善为善,这就是恶了。
2 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难和易是相互促成的,长和短互为比较,高和下互为方向,声响和回音相呼应,前边与后边相伴随。
3 所以,圣人从事的事业,是排除一切人为努力的事业;圣人施行的教化,是超乎一切言语之外的教化。
他兴起万物却不自以为大,生养而不据为己有,施予而不自恃其能,成了也不自居其功。
他不自居其功,其功却永恒不灭。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翻译】:不崇尚贤能之辈,方能使世人停止争斗。
不看重珍奇财宝,方能使世人不去偷窃。
不诱发邪情私欲,方能使世人平静安稳。
所以,圣人掌管万民,是使他们心里谦卑,腹里饱足,血气淡化,筋骨强壮。
人们常常处于不求知、无所欲的状态,那么,即使有卖弄智慧的人,也不能胡作非为了。
遵从无为之道,则没有不太平之理。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道”具有不可言说性,精深玄妙 (2)“道”是万物的根源和初始。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 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 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 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 唯弗居,是以不去。
关于《老子》
《老子》 又称《老子五 千文》 、《道德经》或 《道德真经》。 原为先秦诸子中道家的 代表作,后为道教奉为主 要经典。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 “道”是其的核心思想(“人法地,地法天, 天法道,道法自然”)。
(函谷)关令尹喜曰:“子 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 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 五千余言而去……
理解:这是老子理想中的“国家” 的一幅美好蓝图,也是一幅充满田园气 息的农村欢乐图。老子用理想的笔墨, 着力描绘了“小国寡民”的农村社会生 活情景,表达了他的社会政治理想。这 个“国家”很小,邻国相望、鸡犬之声 相闻,大约相当于现在的一个村庄,没 有欺骗和狡诈的恶行,民风淳朴敦厚, 生活安定恬淡,人们用结绳的方式记事, 不会攻心斗智,也就没有必要冒着生命 危险远徒谋生。老子的这种设想,当然 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 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 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 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 主张是“无为而治” 。老子 的思想被庄子所传承,并与儒 家和佛家思想一起构成了中国 传统思想文化的内核。
道教出现后,老子被尊为 “太上老君”;从《列仙传》 开始,老子就被尊为神仙。
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 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 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有无相生, 难易相成,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道是绝对的、永恒的,但是自然界的一切 现象和事物都是相对的、变动的。
——老子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第二章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 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儒家论“天 道”:
荀子的思想里,也明显吸收了道家 思想,如《荀子· 天论》篇言: “天行 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儒家思想中超然通达的一面:
(曾皙)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 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
子曰:“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小国寡民”——最理想的的社会 无为而治” ——治国方略 人们顺天任势,自然无为,不谋于占有,不为于“益 生”,无互相攀比的观念,知足知止,不为“人为”的欲望 而奔波,没有因贪婪而产生的追求,没有为名利而发生的争 夺,从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人的一种理想的境界。
译文:
国土小,人民稀少。(即使)有各 种器具却并不使用。使人民不用生命去 冒险,不向远方迁移。虽然有船只车辆, 却没有必要去乘坐。虽然有铠甲武器, 却没有地方去陈列。使人民再用古代结 绳记事的方法,(使人民)吃得香甜, 穿得漂亮,住得舒适,过得习惯。邻国 之间可以互相看见,鸡鸣狗吠的声音可 以互相听闻,但邻里间从生到死,却互 不往来。
我们如果把积极的人生观念和消极的人 生观念适度地配起来,我们便能得到一种 和谐的中庸哲学,介于动作和静止之间, 介于尘世的徒然匆忙和完全逃避现实人生 之间;世界上所有的一切哲学中,这一种 可说是人类生活上最健全最完美的理想了。 ——林语堂
儒家思想——粮店 道家思想——药店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 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 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 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自然万物相对的、变动的。 圣人治国应顺其自然,不恃功而骄。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治国的“柔”性:老子用水做喻,就是告诉 我们“圣人”谦卑治国。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正言相反
“正言若反”是老子独特的立言准则,是老子思想的一大特色。
所谓“正言若反”,就是从反面来表述正面,从反面来表述肯定。
“大巧若拙”、“大直若屈”、“大辩若讷”
八十章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 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 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道家思想中积极用世的一面: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第十九章)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第二章)
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 下王。 (第七十八章)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 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 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 老 子 》 五 章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 阳,楚国人,春秋时期伟 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 家学派创始人。 老子又名老聃,相传 他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 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 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 曾在东周国都洛邑任守藏 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 长)。 他博学多才,孔子周 游列国时曾到洛阳向老子 问礼。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 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 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问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
如果说中国文化是一种智谋型文化,那 么,法家智慧是最刻毒的一页,兵家智慧是最 冷峻的一页,佛家智慧是最超脱的一页,儒家 智慧是最深刻的一页,道家智慧是最聪明的一 页。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 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古道西风瘦马 。 兵者,诡道也。 《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选自南怀谨《老子他说》
十九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 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十八章》
老子以为智巧谋虑的产生就意味着纯真本性的迷失,所以 我们要防止智巧谋虑,恢复自然本真的状态,见素抱朴。
儒、佛、道三家圣哲对水之赞语
• 孔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 佛说:“大海不容死尸”。 • 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 争。”
•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 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 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 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 能行。 水的特性: 弱能胜强、柔能克刚
七十八章
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 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 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 祥,是为天下主。正言若反。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老聃允诺,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 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 上篇起首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故人 称《道经》。 下篇起首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 德”,故人称为《德经》,合 称《道德经》。 《道经》言宇宙本根,含天地变化之机,蕴阴阳变幻之妙; 下篇《德经》,言处世之方,含人事进退之术,蕴长生久视 之道。
(1)“道”具有不可言说性,精深玄妙
第一章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 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2)“道”是万物的根源和初始。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是中国古代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在他的著 作《老子》中认为天地万物大的本原为“道”,全书 即围绕“道”这一范畴展开,“道”是“无”,是一 切存在的根源,“无”生“有,万物由此产生。“道” 永远存在,运行不息。可以说“‘道’是中国古典哲 学无可争议的最高范畴,道论则可称为中国哲学的缩 影”。
人们只有改变占有的观念,摆脱贪欲的困扰,恢复本真, 顺应自然,这样才能恬然安适。
十九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 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 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 思寡欲,绝学无忧。
译文:放弃聪明和智慧,百姓才会有百 倍的利益;抛弃了“仁”和“义” ,百姓才 能回到孝慈。放弃追逐巧利,盗贼就会消失。 以上三条作为文治法度是不够的。所以要使 人的认识有所从属:表现单纯、持守朴素, 减少私心与欲望,放弃学问,没有忧愁。
——冷金成著《读史有智慧》
研读探讨:
儒道互补体现在何处?
儒家: 孔子:道德上主张“仁”,政治上主张“礼治” 孟子:主张“仁政” 道家: 老子:强调“道”,主张“无为而治” 庄子: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主张无为而治 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 顺
儒家: A、偏重社会伦理,思考“人与人”的关系,强调 道德完善和人格提升,强调积极进取的历史使命感和社 会责任心; B、侧重人道,但同时具有积极用世和超然通达心 态; C、古代知识分子同有儒道思想(苏轼、李白、陶 渊明) D、古代帝王同用儒道思想治国 道家: A、偏重哲学问题,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突出宁 静和谐与超越世俗的观念; B、侧重天道,但同时具有积极用世和超然通达心 态; C、古代知识分子同有儒道思想(苏轼、李白、陶 渊明) D、古代帝王同用儒道思想治国
(第五十四章)
儒道互补在治国上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