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关系学》课程教学大纲
劳动关系学教学方案设计书

赣南师范学院教学方案设计书2008— 2009 学年学院(部)商学院_____________课程名称劳动关系学年级班级06 人力资源管理班学生人数66 人_____________主讲教师李铁斌_________教师职称助教___________2009年2月15 日赣南师范学院教务处一、《劳动关系学》教学方案设计书概述:本课程全面系统地介绍现代西方劳动关系理论与相关制度,以及处理劳动关系事务的现代组织手段和科学技术方法,使学生能够从理论到操作的各个层面了解现代西方劳动关系理论和发展的整体状况,同时注重这些内容与中国劳动关系的具体实际情况相结合,培养学生用劳动关系的理论方法来分析解决现实劳动关系问题的能力。
课程目标是为社会培育在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各级工会组织、研究机构以及非政府组织中从事劳动关系协集体谈判理实务以及理论政策研究的人才。
本教学方案设计书以中国人民大学常凯教授的教材和课件为蓝本,参考国内大学通用劳动关系学教材、期刊杂志和国家劳动关系学精品课程网站等进行相关内容的设计,并具体结合作为地方普通高校的大学生特点进行相关教学方法和环节的设计,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思考,为大学四年学习打好扎实的基础。
二、《劳动关系学》教学基本要求或建议: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避免灌输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和指导者。
教学形式的多样化都离不开最基本的自主学习模式:教师提出问题——学生阅读教材(或搜集资料)——在教师的引导下回答问题。
在传授重点难点内容或理论性强的内容时,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法,辅之以练习题和思考题,而在传授其他内容时则采用尽可能灵活多样的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自主学习的愿望。
例如,案例分析可以有多种方法,在分析《一个工会主席的一天》时,用头脑风暴法,为该工会主席献计献策;在分析《是煽动罢工,还是正当维权》时,采用正反两方辩论的方法,各抒己见;在分析集体谈判四个案例的时候,结合多媒体素材,分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分析案例中角色表现的过程中自己寻找集体谈判的技巧。
《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课程教学大纲(本科)

劳动关系与劳动法(Labor Relation and LaborLaw)课程代码:08410046学分:4学时:64(其中:课堂教学学时:64 实验学时上机学时课程实践学时:0 )先修课程:人力资源管理、管理学原理适用专业:人力资源管理教材:劳动关系管理与劳动争议处理,赵永乐等编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版一、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计划中具有承上启下意义的专业必修课,它建立在人力资源管理、管理学等课程知识的基础上,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的学习打好坚实的专业基础。
本课程的研究对象是劳动法律、企业劳动关系的发展规律以及企业劳动关系管理的方法和规律,这是一门理论性、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它主要为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具有本科水平的、复合型、应用型经济管理人才服务的。
(二)课程目标课程目标1:掌握企业劳动关系管理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掌握劳动法律和劳动法规的基本内容;课程目标2:掌握劳动关系管理的基本方法和劳动法的应用技能;课程目标3:能将劳动关系理论和劳动法应用于社会经济实践。
(三)课程目标与专业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认证专业专业必修课程填写)二、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第一章绪论(一)课程内容1.本课程的性质、研究对象、目的与任务(1)本课程的性质、研究对象、目的与任务(2)劳动关系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基本概念(1)劳动关系、劳务关系、人事关系、企业劳动关系的概念(2)企业劳动关系的类型(3)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的比较(4)劳动关系与人事关系的比较3.劳动关系管理的概念、内容与作用(1)劳动关系管理的概念(2)劳动关系管理的内容(3)劳动关系管理的作用(二)教学要求了解本课程的性质、研究对象、目的与任务;1.掌握学习本课程的几个基本概念;了解劳动关系管理的概念、内容与作用。
(三)重点与难点.重点(1)劳动关系基本概念(2)劳动关系管理的基本内容1.难点(1)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的比较(2)劳动关系管理主体的定位第二章企业劳动关系管理组织(-)课程内容.企业劳动关系管理的主体1.企业人力资源部的角色和作用.企业工会的角色和作用2.职工代表大会的角色和作用.其他职能部门的角色和作用(二)教学要求. 了解企业劳动关系管理的主体;1.掌握企业人力资源部、职能部门和企业工会在劳动关系管理中的角色和作用。
劳动关系学课程设计

劳动关系学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并掌握劳动关系学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及基本原则;2. 了解我国劳动关系的现状、特点及发展趋势;3. 掌握劳动法律、法规和政策在劳动关系调整中的作用及其运用。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劳动关系学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2. 提高学生沟通协调、团队协作、谈判解决问题的能力;3. 培养学生设计合理、有效的劳动关系管理方案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尊重劳动者、关注劳动权益的价值观;2.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观念;3. 激发学生对劳动关系学科的兴趣,培养自主学习、持续探究的精神。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劳动关系学的基本知识、技能和价值观。
学生特点:学生为高中年级,具有一定的社会科学基础,思维活跃,关心社会问题,但可能缺乏实际操作经验。
教学要求: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采用案例教学、小组讨论、实践操作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实践能力。
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于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劳动关系学基本概念与理论体系- 劳动关系定义、性质与功能- 劳动关系主体及其相互关系- 劳动关系理论体系概述2. 我国劳动关系的现状与特点- 我国劳动关系的演变- 当前劳动关系的主要特点- 劳动关系发展趋势分析3. 劳动法律、法规与政策- 劳动法律体系概述- 劳动合同法、集体合同法、劳动争议处理法等核心法律内容- 我国劳动政策及其对劳动关系的影响4. 劳动关系管理实践- 企业劳动关系管理策略与方法- 集体谈判与劳动争议处理- 劳动关系和谐企业与案例分析5. 教学内容的安排与进度- 第一周:劳动关系学基本概念与理论体系- 第二周:我国劳动关系的现状与特点- 第三周:劳动法律、法规与政策- 第四周:劳动关系管理实践教学内容参考教材相关章节,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讲解,确保学生掌握劳动关系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劳动关系与劳动法》教学大纲(2013)

《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3101208适用专业工商企业管理课程类型职业选修课学分数2总学时数32第一部分总纲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1.课程的性质劳动关系与劳动法学是一门交叉学科。
其中劳动法学是法学的一个分支,它研究的对象是以劳动法及其发展规律。
劳动法是我国法律体系中的一个独立部门,因此,劳动法学在我国法学体系中也占有重要地位,是我国法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
劳动关系则国家层面的劳动政策的制定以及企业层面的劳动关系的操作管理。
2.课程的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劳动法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重点掌握我国现行的劳动法的基本理论、基本制度、基本原则,培养学习者运用所学的劳动法理论和知识以及劳动法律、法规、政策来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的知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制度。
3.前导课程与后续课程前导课程:经济法、人力资源管理概论后续课程:创业课程二、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考核方式:考试成绩评定:平时成绩10%,实训成绩30%,期末成绩60%。
三、推荐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推荐教材:夏志强、杨红,《劳动关系与劳动法》,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年四、大纲执行说明执行时在不违反大原则的基础上可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做出部分调整。
第二部分理论教学一、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劳动法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重点掌握我国现行的劳动法的基本理论、基本制度、基本原则,培养学习者运用所学的劳动法理论和知识以及劳动法律、法规、政策来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的知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制度。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案例教学等实训内容,利用多媒体教学。
注重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和互动。
教学方法采用教师课堂讲授、案例教学、学生讨论等多种形式,运用多媒体、案例分析、课堂讨论、模拟练习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劳动关系学》课件

《劳动关系学》PPT课件
劳动关系学PPT课件大纲
劳动关系概述
定义和内容
劳动关系的定义和内容关系的发展历史及其对 社会和经济的影响。
基本特点
劳动关系的基本特点,包括 雇佣关系和劳动合同等。
劳动关系的主体
劳动者
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不同类型劳动者的权利 和义务。
用人单位
用人单位的主要职责和义务,不同类型用人单位的 职责和义务。
劳动关系的过程
1
劳动合同的签订
劳动合同的形式与内容,劳动合同的订立与解除。
2
劳动争议的处理
劳动争议的种类和处理机制,劳动争议的预防和解决。
3
劳动关系的发展历程
了解劳动关系的发展历程和影响因素。
劳动关系的法律保障
劳动法律体系概述
劳动法律体系的概述及其对劳动 关系的保障。
劳动标准法的内容与保障
劳动标准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对劳 动关系的保护。
劳动争议的处理法律规定
劳动争议的处理法律规定及其对 劳动关系的保障。
结语
1 劳动关系的趋势和展望 2 劳动关系的重要性和意义
劳动关系的趋势和发展前景。
劳动关系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和意义。
3 辅导教师的总结和展望
辅导教师对劳动关系学学习的总结和对学生的期望。
《劳动关系学》课程教学大纲设计

《劳动关系学》课程教学大纲二、课程简介(不超过300字)劳动关系学课程是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基础课,其目的是使学生了解本学科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原则为指导,借鉴西方劳动关系理论,以中国现实的劳动关系为依据,第一次系统完整地提出和构建了中国劳动关系学科的理论体系和分析框架。
培养学生在掌握国内外劳动关系理论和政策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理论紧密联系中国具体国情,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以及毕业后从事专业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
三、知识点(一)基本知识点本课程基本知识点:劳动关系的历史和理论,劳动关系的环境、主体、运行协调,劳动关系的类型和模式,劳动关系冲突和矛盾处理,劳动关系调整中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劳资冲突与社会安全,集体争议和集体劳动合同,不当劳动行为及救济等。
(二)重要知识点本课程重要知识点:劳动关系理论,劳动关系的环境、经济全球化与国际劳工标准,劳动关系各方主体的特征和地位、劳动关系运行协调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劳动争议和劳资冲突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手段等。
四、基本要求(一)知识要求(熟练掌握、掌握、理解、了解)了解劳动关系的一般理论,劳动关系学的研究对象,劳动关系学科发展过程,特点以及研究方法。
理解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研究劳动关系管理的重要意义,理解我国劳动关系现状的历史和现实原因。
掌握劳动关系基本理论、劳动关系的各方主体、劳动关系运行协调过程、劳动争议的表现和解决机制,集体争议和集体合同等知识。
熟练掌握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关系的理论,分析借鉴西方劳动关系理论研究方法。
着重联系我国劳动关系的现状,特点和发展方向.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能力要求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关系的理论,分析借鉴西方劳动关系理论研究方法。
着重联系我国劳动关系的现状,特点和发展方向.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素质要求提高对劳动关系管理理论的认识,全面把握劳动关系学的相关知识,提高劳动关系管理的综合能力。
劳动关系教学大纲

劳动关系教学大纲劳动关系教学大纲一、引言在现代社会中,劳动关系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保障劳动者权益的重要法律制度。
劳动关系教学大纲的制定,旨在培养学生对劳动关系的理解和应对能力,为他们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好准备。
二、劳动关系概述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关系,涉及劳动合同、工资待遇、工作时间、劳动保护等方面。
学生需要了解劳动关系的基本概念和法律框架,以便能够在实际工作中正确处理劳动纠纷和维护自身权益。
三、劳动法律法规学生需要学习相关的劳动法律法规,包括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
这些法律法规为劳动者提供了法律保障和救济途径,学生应该了解自己的权益和义务,以及如何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
四、劳动关系管理劳动关系管理是用人单位为了提高员工满意度和工作效率而进行的一系列管理活动。
学生需要学习劳动关系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招聘、培训、绩效评估、福利待遇等方面。
这将有助于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更好地适应和融入工作环境。
五、劳动纠纷解决劳动纠纷是劳动关系中常见的问题,学生需要学习劳动纠纷的解决方法和程序。
包括通过协商、调解、仲裁和诉讼等不同途径解决纠纷,并了解各种途径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
这将帮助学生在面对劳动纠纷时能够合理选择解决方式,并争取自己的合法权益。
六、劳动关系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的劳动关系案例,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劳动关系的复杂性和实际应用。
案例分析可以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培养他们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七、劳动关系实践劳动关系教学大纲还应包括一定的实践环节,例如模拟面试、劳动合同的起草、劳动争议的调解等。
通过实践,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劳动关系的实际操作和应对策略,提高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八、总结劳动关系教学大纲的制定旨在培养学生对劳动关系的理解和应对能力,为他们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好准备。
通过学习劳动关系的概念、法律法规、管理原理和实践技巧,学生可以更好地适应和融入工作环境,维护自身权益,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发展。
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中文名称劳动关系

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中文名称:劳动关系课程英文名称:Labor Relations建议最低学分:2学分建议开设时间:二年级第二学期二、课程基本性质本课程是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课程的选修课,涉及劳动关系理论、研究方法和实务等方面。
三、教学目的与要求教学目的:劳动关系是组织中由雇用行为而产生的关系,作为一门学科,它以与雇用行为管理有关的问题为研究对象。
如何从制度安排上建立劳动关系协调机制,以适应现代工作环境的变革,是世界范围内劳动关系调整面临的共同难题。
本课程系统地介绍当前市场经济国家劳动关系的理论、制度、模式、价值判断以及实践模式,总结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劳动关系问题处理的经验做法,为政府、公共组织和企事业单位中的管理人员掌握劳动关系理论和实务,解决我国劳动关系的实际问题提供参考。
教学要求:坚持与时俱进,达到理论与实践均衡结合,反映劳动关系理论和实践的最新进展;在内容上关注劳资关系议题的全球化,力求符合接轨国际的要求;在体系结构上力求完整、规范。
四、课程内容与学时安排本课程的授课内容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劳动关系理论,包括劳动关系的本质、劳动关系的历史和制度、各学派观点与调整模式。
第二部分是劳动关系主体,包括管理方、工会、政府等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三部分是劳动法与劳动合同法,讲述调整劳动关系的法律规范,以及劳动关系的建立、维持与结束的内容。
第四部分是集体谈判与集体协议,讲述集体谈判或集体协商、集体合同,以及政府、企业和工会的三方协商机制等内容。
第五部分是劳动争议,讲述劳动争议的调解、仲裁、诉讼及处理制度。
第六部分是劳动关系的发展,讲述全球化对劳动关系的影响,主要国家劳动关系制度的发展,以及中国劳动关系的发展趋势。
本课程共32课时。
五、课程教学方式本课程采取教师讲授为主,辅之以课堂讨论等方式。
六、课程考核形式、计分办法和结业方式1.本课程采取课堂讨论、研究论文、案例分析报告、调查分析报告等相结合的方式,作为课程考核形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劳动关系学》课程教学大纲
二、课程简介(不超过300字)
劳动关系学课程是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基础课,其目的是使学生了解本学科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原则为指导,借鉴西方劳动关系理论,以中国现实的劳动关系为依据,第一次系统完整地提出和构建了中国劳动关系学科的理论体系和分析框架。
培养学生在掌握国内外劳动关系理论和政策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理论紧密联系中国具体国情,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以及毕业后从事专业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
三、知识点
(一)基本知识点
本课程基本知识点:劳动关系的历史和理论,劳动关系的环境、主体、运行协调,劳动关系的类型和模式,劳动关系冲突和矛盾处理,劳动关系调整中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劳资冲突与社会安全,集体争议和集体劳动合同,不当劳动行为及救济等。
(二)重要知识点
本课程重要知识点:劳动关系理论,劳动关系的环境、经济全球化与国际劳工标准,劳动关系各方主体的特征和地位、劳动关系运行协调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劳动争议和劳资冲突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手段等。
四、基本要求
(一)知识要求(熟练掌握、掌握、理解、了解)
了解劳动关系的一般理论,劳动关系学的研究对象,劳动关系学科发展过程,特点以及研究方法。
理解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研究劳动关系管理的重要意义,理解我国劳动关系现状的历史和现实原因。
掌握劳动关系基本理论、劳动关系的各方主体、劳动关系运行协调过程、劳动争议的表现和解决机制,集体争议和集体合同等知识。
熟练掌握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关系的理论,分析借鉴西方劳动关系理论研究方法。
着重联系我国劳动关系的现状,特点和发展方向.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能力要求
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关系的理论,分析借鉴西方劳动关系理论研究方法。
着重联系我国劳动关系的现状,特点和发展方向.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素质要求
提高对劳动关系管理理论的认识,全面把握劳动关系学的相关知识,提高劳动关系管理的综合能力。
五、教学模式与作业要求
(一)教学模式
理论讲授为主,采用板书与课堂讨论结合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
(二)作业要求
平时成绩中作业、课堂测验、学习主动性等占20%,要求按时完成,分值计入期末总评。
六、成绩评定及权重分配
(卷面(90 %)+平时测验作业(5 %)+考勤(5%))
七、学生学习建议
(一)先修课程
人力资源管理、社会保障学
(二)学习建议
本课程和实际联系较密切,除课堂理论学习外,要求多读本课程相关期刊,了解最新劳动关系管理的理论和方法。
(三)学生课外阅读的参考资料
1、《劳动关系学》,常凯主编,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2。
2、《劳动关系管理》,陈维政,李贯卿,毛晓燕主编,科学出版社,2010年4月。
3、《劳动关系管理》,于桂兰,于楠编者,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