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团的历史及大事件
中国共青团简明历史回顾

中国共青团简明历史回顾
中国共青团(以下简称共青团)是中国领导的青年组织。
简明历史回顾如下:
1. 创建初期:1922年5月4日,中国创办的《中国青年》杂志发表《五四声明》,呼吁青年参与国家进步和社会革命。
同年预备组织中国共青团。
2. 正式成立:1925年,根据中国的决定,共青团正式成立,并公开宣告党的政治纲领。
3. 抗日战争时期:这一时期,共青团积极参与中国组织的抗日活动,组织和动员青年积极参战。
4. 解放战争时期:共青团在解放战争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积极组织和引导青年参与解放斗争,并成立了“青年民主联合会”。
5. 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共青团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转变为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
6. 文化大革命: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共青团受到冲击和破坏,一些团干部被打倒,活动暂停。
7. 改革开放时期:1978年,随着改革开放的开始,共青团重新恢复活动,并积极推动青年发展和健康成长。
8. 当代发展:21世纪以来,共青团推动了青年创业就业、人才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志愿服务等活动,并积极参与国家建设和社会事务。
总结来说,中国共青团创立于革命时期,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文化大革命等重大历史事件,始终紧紧依附中国,旗帜鲜明地坚持党的领导,服务于青年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
中国共青团发展史

中国共青团发展史中国共青团发展史可以追溯至1920年代初期,当时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不久,便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建立青年团体。
以下是中国共青团发展的主要里程碑:1. 192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建立后不久,就开始在全国各地组织青年团体。
1920年12月,在上海成立了第一个共青团组织—上海共青团。
2. 1922年:在中国共产党二大上,正式提出了建立共青团的任务和方针,并确定共青团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体的领导力量。
3. 1925年:广州起义爆发后,共青团成为青年和学生群体中的重要组织。
同年11月,在上海举行了全国共青团代表大会,确定了共青团的组织章程。
4. 1927年:在国共分裂期间,共青团积极参与革命斗争。
同年,中国革命暴动爆发,青年团员成为争取军事、政治和思想上胜利的中坚力量。
5. 1931年:在中国共产党六届四中全会上,确定了共青团的组织原则和任务,并创建了“宣传鼓动”、“组织动员”、“慰问团员”、“整理青年团组织”等四个工作部门。
6.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共青团逐渐发展为中国青年工作者的组织和团结力量,并开始参与社会主义建设。
7. 1953年:第三届全国共青团代表大会召开,确定了推动各项建设事业的青年中坚力量这一重要任务。
8. 1957年:八届全国共青团代表大会召开,讨论了中国青年工作的方针、路线和任务,并提出了“四清运动”、“大规模的社会主义青年团员投身农村”等重要工作方针。
9. 1980年:六届全国共青团代表大会召开,重新确定了共青团的任务和方针,提出了“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等口号。
10. 1997年:九届全国共青团代表大会召开,提出了“团结广大青年,维护和平稳定,全面发展”等口号,明确了团的工作重点。
11. 2013年: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共青团工作的意见》,提出了共青团工作的总体要求和具体任务。
总体来说,中国共青团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并通过不同时期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相应的组织构架和工作框架。
中国共青团进展史讲稿

中国共青团进展史讲稿
中国共青团是中国领导下的青年组织,经历了多年的发展与进步。
本文将简要介绍中国共青团的历史进展。
一、建立与初期发展
1922年5月,中国领导的青年代表召开了中国共青团的筹备会议,正式宣告中国共青团的成立。
建团初期,共青团的任务是组织和引导青年参与革命斗争,促进中国的独立和解放。
此时期,共青团在中国的不同地区积极发展,并与其他青年组织合作,共同推进青年事业。
二、抗日战争时期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青团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并引导了大量的青年参与抗日斗争。
团员们积极参与抗日战争,承担秘密工作和宣传任务,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共青团在这一时期不断壮大,成为了中国青年的重要力量。
三、新中国成立与改革开放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青团的任务逐渐转移到了青年发展和社会建设上。
共青团积极推动青年教育和培养,组织青年参与各项社会活动,并促进青年的自我发展和成长。
改革开放时期,共青团紧跟时代潮流,推动青年积极参与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进程。
四、当代发展与创新
当前,中国共青团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共青团着力推动青年创新创业,引导青年参与社会治理,构建和谐社会。
团员们积极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环保活动以及培养全面发展的青年干部,为实现中国的现代化目标贡献力量。
五、结语
中国共青团经历了辉煌的发展历程,始终以党的领导为核心,始终以青年发展为己任。
共青团在中国青年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中国的进步和发展建立了坚实的基础。
【Word Count: 225】。
共青团发展历程

共青团发展历程1920年8月,在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领导下,上海率先建立了社会主义青年团。
其后,北京、武汉、长沙、广州等地共产党早期组织也在当地建立了青年团组织,领导青年学习马列主义,参加实际斗争,为党造就了一批后备力量。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即开始建立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2年5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各地团组织派出25名代表出席会议,代表全国十五个地区团组织的五千多名团员。
大会通过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纲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章程》。
团的纲领接受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明确提出“铲除武人政治和国际资本帝国主义的压迫”。
大会选举施存统、张太雷、蔡和森、俞秀松、高君宇等组成团的中央执行委员会,施存统任书记。
1925年1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在上海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为适应斗争形势的需要,大会决定把团的名称改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并选举张太雷、任弼时、恽代英等为中央执行委员,张太雷任书记(1926年任弼时为代理书记)。
1936年11月,中共中央根据全国抗日救亡运动不断高涨的新形势,为团结各界青年加入抗日救亡斗争行列,建立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作出了改造共青团组织的决定,将共青团组织变为广大青年的群众性组织和青年抗日救亡团体,带领各族各界青年参加中华民族的解放战争,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1946年9月,中共中央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为满足广大青年的进步要求,决定建立新的青年团组织。
1949年4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关怀下,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正式建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
任弼时代表中共中央向大会作政治报告。
大会通过了团的章程,选出了团的第一届中央委员会,冯文彬当选为团中央书记。
经过改造的青年团又以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的崭新风貌,成为新中国执政党的助手和后备军。
1957年5月,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决定将团的名称改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并通过了新的团章。
中国共青团的团史介绍

中国共青团的团史介绍
中国共青团成立于1922年5月4日,初期主要以推动民族独立、爱国主义、文化革命为宗旨。
1927年至1937年间,团组织被迫处于地下状态,但仍坚持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斗争。
抗日战争爆发后,团组织积极推动民众抗战。
解放战争时期,团组织积极参与革命战争,培养和锻炼了大批优秀青年干部。
新中国成立后,共青团在各个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包括反“右派”斗争、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
1978年后,团组织逐渐恢复了正
常工作,开始开展新时期的工作。
2003年,共青团中央成立青年大使计划,选派优秀青年赴国外学习、交流。
2017年,共青团在全国各地开展了“青春中国梦·梦想征集”活动,鼓励青年学生立下个人梦想,并帮助实现。
现今的共青团,致力于帮助青年发展,提供为青年服务的各类活动,包括义工服务、基层组织建设、创新创业等。
同时,共青团也在
为新疆和西藏等地的青年提供帮助和支持。
中国共青团的团史历程充满艰辛与奋斗,但共青团一直坚持自身
宗旨,时刻不忘初心,为青年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共青团团史

共青团团史
中国共青团
一、团史
1、1920年8月,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在上海成立社会主义青年团。
2、1921年7月,中共一大召开,中国共产党成立,正式建立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3、1922年5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在广州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标志着中国共青团第一次实现思想、组织上完全统一,成为中国青年的核心力量。
4、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最高纲领为建立共产主义社会,最低纲领为打倒军阀。
5、1925年1月,第三次代表大会更名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为共产党服务)。
6、1936年11月,共青团改造成民族解放性质抗日救国的青年团体。
7、抗日战争结束后,1946年9月,提议建立民主青年团,在解放区开展工作。
8、1957年5月,三大改造结束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改名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为共青团第九次代表大会)。
9、1957年至20世纪末,中国共青团只召开了六次代表大会。
10、1998年6月,中国共青团召开第十四次代表大会,标志着中国共青团已经进入跨世纪的历史征程。
二、三次历史运动
1、1919年五四运动(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2、1935年一二九运动(反对华北五省自治),北平学联抗日救亡。
3、1976年四五运动(周恩来逝世后,在天安门广场纪念的同时,对江青反革命团体的反对痛斥)。
三、团的品牌工作
1、青年文明号。
2、希望工程。
3、青年志愿者。
4、保护母亲河行动。
团的历史事件

团的历史事件
团的历史可追溯到20世纪初,时至今日,团已成为中国青少年广泛参与社会和国家建设的组织。
本文将从团的起源、发展和重要事件三个方面来探讨团的历史事件。
一、团的起源
团的起源可追溯到1919年“五四运动”。
在这次运动中,激进的学生们立志为国家建设而贡献自己的力量,其中包括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并建立团体。
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学生刘少奇等人成立了中国共青团暨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这标志着团的诞生。
团利用学生运动的舆论影响力,收到了不错的发展效果,不仅吸引了青年学生的关注,也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较高的声望。
二、团的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团的发展迅速。
最初,团主要是为社会的进步和建设积极奋斗。
到了1949年后,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团成为了由共产党领导的群众团体。
1978年,改革开放的开展使得团体成为了面对多样化需求的群众团体,而1982年《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章程》的颁布也进一步完善了团的制度建设。
三、团的重要事件
1. “五四运动”中共青团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共青团的诞生,是团的重要历史事件。
2.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共产党领导下团成为了群众团体,标志着团的角色和地位的变化。
3. 1978年改革开放的开展,团因群众需求的多样化转变为服务广大青少年的群众团体。
4. 1982年《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章程》的颁布,进一步完善了团的制度建设,促进了团的健康发展。
以上四个事件对团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综上所述,团在中国青少年的成长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从团的起
源、发展到重要事件,展现了团在中国青少年成长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
团课—内容归纳

团的基本知识一、共青团的光辉历程1、共青团的历史:1925年1月,在团的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决定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改名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49年4月召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告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正式成立。
1957年5月,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召开的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把团的名称改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2.青年运动大事件(1)“五四”运动(2)一二.九运动(3)“五四”青年节的来历(团中央于1950年4月把“五四”青年节同时确定为共青团成立纪念日。
)二、共青团的性质党章和团章对团组织的性质作了明确的规定:“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性组织,是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校,是中国共产党的助手和后备军。
”(一)共青团是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性组织基本属性包括:1、坚持党的领导是共青团组织的核心2、共青团是具有先进性、群众性的组织(二)共青团是在实践中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校。
(共青团是学习共产主义的学校。
这句话体现了共青团在实践中学习共产主义的重要责任。
)共青团是在实践中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学校。
共青团是在实践中学习共产主义的学校。
在共青团这所大学校里,团员们要认真学习和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
(三)共青团是中国共产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共青团是中国共产党的助手和后备军。
这一形制揭示出共青团与党的密切关系,同时也概括了共青团的基本社会职能。
)共青团是党的助手。
因为它必须协助党开展各项工作,围绕党的中心任务组织活动,团结和带领青年努力完成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任务,这是一支积极主动、生机勃勃的突击队。
共青团是党的后备军。
因为他要不断为党输送新鲜血液,为国家培养青年建设人才,根据党的事业的需要,着力开发青年人力资源,造就青年人才大军,为最大多数人谋利益,以坚实的行动实现振兴中国的宏伟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共青团的历史一九二○年五月,中国共产党发起组在上海成立,同年八月,组织了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
九月,毛泽东同志在湖南成立共产主义小组,十月,毛泽东同志在湖南长沙开始组织社会主义青年团。
这期间,上海、北京、武汉、广州等各地,在建立共产主义小组的同时,也相继建立了社会主义青年团。
一九二一年七月,中国共产党成立。
一九二二年五月,在党的直接领导下,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建立了全国统一的组织。
同年六月,周恩来同志等在法国巴黎组织旅欧支部。
到一九二二年五月,全国已有八个省的十七个地方成立了团组织。
一九二五年一月,在团的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决定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改名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一九三五年十一月,党中央为团结一切抗日的青年,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决定把团的组织改变为民族解放性质的抗日救国的青年团体。
于是,全国先后出现了许多青年抗日救国团体,在国民党统治区,有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武汉青年救国团、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和抗日战争后期的民主青年同盟等,在陕甘宁边区和各敌后抗日根据地,有青年救国会和青年抗日先锋队。
一九四六年十月,党中央发出建立民主青年团的建议。
经过两年多的试办,一九四九年元旦,党中央发出建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决议,同年四月召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告中国新民主义青年团正式成立。
一九五七年五月,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召开的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把团的名称改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二、青年运动大事件“五四”运动:一九一九年五月四日,在北京爆发的以青年学生为主的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运动。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1919年1月,协约国在巴黎召开所谓的“和平会议”,实际上是英、法、美、日、意等帝国主义重新宰割世界的分赃会议。
中国作为战胜国,向和会提出希望帝国主义放弃在华特权,要求取消“二十一条“和收回德占山东的主权。
但遭到无理拒绝,和会还决定把德国在山东的一切特权移交给日本。
消息传出,举国震怒。
5月4日,北京3000多学生,在天安门集会并游行示威。
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拒绝和约签字”、“废止‘二十一条’”等口号,强烈要求惩办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3个亲日派卖国贼。
游行学生火烧曹宅赵家楼,痛打了章宗祥,北洋军阀派军警镇压,逮捕学生32人,全北京学生立即实行总罢课,并通电全国以示抗议,全国各地学生纷纷响应。
6月3日,军阀政府又逮捕北京爱国学生近千人,激起了全国人民更大的愤怒,五四运动的发展至此出现了一个新阶段,发展为以工人阶级为主力军,包括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参加的全国范围的革命运动,运动中心也由北京移到上海。
在全国人民的强大压力下,军阀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撤销了卖国贼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的职务,28日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这次运动是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同时也是彻底的反封建文化的新文化运动,造就了一大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革命知识分子,为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
一二·九运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次大规模的爱国学生抗日救亡运动。
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进一步将侵略势力伸向华北,加紧策划华北五省(河北、山东、山西、察哈乐、绥远)“自治”。
同年6月与蒋介石政府签订《何梅协定》,拟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
在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面前,12月9日,北平市学联联络北平各大中学校的学生6000余人,举行大规模的爱国请愿和示威,学生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自治”等口号。
遭到国民党军警的刺刀、木棒、皮鞭、水龙的镇压,30多人被捕,100多人受伤。
次日,北平各地人民的热烈响应,上海、杭州、南京、天津、武汉、长沙等许多城市的学生和市民,先后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抗日集会和示威游行,迫使国民党当局宣布“冀察政务委员会”延期成立。
一二九运动成为全国抗日救亡新高潮的起点,有力地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成立,为抗日战争作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
“五四”青年节的来历:为了学习“五四”时期的革命青年,继承和发扬其革命传统,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在陕甘宁边区的青年组织就规定了“五四”为青年节。
在国统区,国民党在广大革命群众的爱国高潮压力下,也同意“五四”为青年节。
可是不久,国民党害怕青年革命化,觉得这个规定很危险,就又改为三月二十九日为青年节(辛亥革命时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死难纪念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一九四九年十二月正式宣布了以“五四”为中国青年节。
为了使共青团继承和发扬“五四”以来中国青年的革命传统,团中央于一九五0年四月把“五四”青年节同时确定为共青团成立纪念日。
三、历次团的代表大会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后,党中央和各地党组织派了大批党员去帮助恢复和加强团的工作。
当时张太雷同志从苏联出席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和少共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回到上海,带回了少共国际对中国建团的指示。
这样,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11月重新恢复,并于1922年1月5日创办机关报——《先驱》。
1922年平5月5日,即卡乐.马克思诞辰104周年纪念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广州隆重开幕,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有来自上海、长沙、武汉等15个地方的25名代表,少共国际代表2名。
还有1500余名来宾。
大会一致同意加入少共国际,成为它的一个支部。
5月10日,大会选出高君宇、施存统、张太雷、蔡和森、俞秀松等5人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施存统被推选为团中央书记。
这次大会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实现了组织上的统一。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1923年8月20日到25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在南京召开了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出席大会的代表约30人,代表16个省30多个地方团组织,6000多名团员。
这次大会成就这一,就是采取了与党统一的步骤,坚决地接受了党的统一战线方针,使团组织在政治方面与党在思想上,行动上完全一致。
大会成就之二,就是对党团关系作了明确规定。
大会讨论通过了《本团与中国共产党之关系的决议案》。
大会对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章程作了第一次修正,使团章较之过去更具体、更明确。
大会最后选举了中央执行委员会7人。
他们是邓中夏、施存统、刘仁静、夏曦、卜世畸、林育南、李少白。
候补委员4人:恽代英、梁鹏云、李求实、张秋人。
委员长为刘仁静。
“二大”闭幕后不久,1923年月10月20日,团中央在上海创办了《中国青年》周刊,作为团中央的机关刊物。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1925年1月11日至22日,中共“四大”在上海召开,通过《关于青年运动的决议案》,在新的形势要求下,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5年1月26日至30日在上海召开,出席会议代表18人,代表团员约2400人。
通过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二次修正章程》等决议案。
对青年入团年龄作了修改,把15岁以上28岁以下,改为14岁以上25岁以下。
这次大会特别重要的是决定把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改名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在这次大会上,张太雷、恽代英、任弼时等同志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张伯简、陈乔年为修补委员。
张太雷任总书记,任弼时任组织部主任,恽代英为宣传部主任。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1927年4月12日,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对派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党、团组织受到很大的摧残,而不得不转入地下。
在白色恐怖下,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 7年5月10日至16日在武汉召开,到会代表60多人,代表了5万团员。
这次大会,总结了过去的斗争经验,通过了大会宣言,规定了团今后的任务。
大会还指明今后的学生运动应“到群众中去”。
大会最后选出新的中央委员为会,选举任弼时、李求实、杨善南、卓恺泽为执行委员,任弼时被选为团中央书记。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共青团根据革命形势的变化和党的“六大”精神,于1928年7月15日在莫斯科召开了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代表团员人数7.5万人。
团的组织已由一个以学生、知识青年为主要成分的狭小组织,逐步发展成为工农青年为主要成分的革命组织。
大会通过了新的团章,还通过了政治任务,组织问题,教育宣传工作、经济斗争与工会工作、农村青年工作、军事工作、儿童运动等一系列决议案。
大会最后选出了关向应、李求实、华少锋(华岗)、李子芬等为新的中央委员。
关向应同志为团中央书记,华少锋为宣传部长,李子芬为组织部长。
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共青团“六大”)在新中国成立的前夕,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49年4月11日至18日在北平召开。
出席会议的代表340人,代表全国各条战线19万名团员。
任弼时同志代表党中央向大会作了政治报告。
大会一致选举任弼时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名誉主席,冯文彬被选为书记,廖承志,蒋南翔任副书记。
大会通过了青年团的工作纲领和团章,通过了团的任务与工作报告,大会结论等决议,选举了第一届中央委员会,决定以《中国青年》杂志为团中央机关刊物。
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正式成立。
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共青团“七大”)1953年平6月23日至7月2日在北京召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出席代表大会正式代表795人,列席代表153人,代表900万名青年团员。
大会的任务是:动员全体青年团员和广大青年为逐步实现国家工业化和逐步地过渡到社会主义而奋斗。
大会通过了胡耀邦代表团中央作的《团结全国青年在建设祖国的伟大行列中奋勇前进》的工作报告。
大会修正并通过了新团章,修改后的团章将新时期党交给青年团的任务列入总则,并明确规定了党对青年团的领导地位,取消了关于候补期的规定,取消了“关于中国少年先锋队”一章。
最后,大会选出团中央委员143人,候补委员56人,胡耀邦当选为团中央书记。
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共青团“八大”)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57年5月15日至25日在北京召开,参加大会的正式代表共1493人,代表着全国9 2万个基层组织和2300万团员。
大会听取并通过了胡耀邦代表上届团中央委员会所作的《团结全国青年建设社会主义的新中国》的报告。
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章程》,通过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关于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改名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决议》。
这一名称于1956年9月党的“八大”上就正式写入了新的党章。
大会选举了团的第三届中央委员会,推举胡耀邦为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刘西元、罗毅、胡克实、王伟、梁步庭、项南为团中央书记处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