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秋水读书笔记-作文

合集下载

《秋水》读后感(精选5篇)

《秋水》读后感(精选5篇)

《秋水》读后感(精选5篇)《秋水》读后感(精选5篇)《秋水》是由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写的。

本文特意为大家收集整理了《秋水》读后感(精选5篇),希望大家喜欢!《秋水》读后感篇1故事的内容是这样的:秋雨应时而来,百川流入黄河,黄河主流加宽,两岸和河中沙洲之间,辨不清对岸是牛是马,于是河伯欣然自喜,认为天下之壮美尽在于此了。

河伯顺流东行,到达北海,向东望去,看不见水的尽头。

于是河伯改变了沾沾自喜的面容,对海神感叹道:“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过上百种道理,便以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的话,说的正是我啊。

而且我曾听说有人认为孔子学问少,还看轻伯夷的义行,起初我不信,如今我目睹了这无边无际的大海,我若不来,那可就危险了,我将贻笑大方啊。

”河伯少见多怪,知识浅薄。

后来,看到了烟波浩淼,水天相接的大海,才自知不足,认识到自己的渺小、知识浅陋。

河伯是仙,都会因为小有成就而沾沾自喜,何况我们是普普通通的人呢?宇宙无穷,而我们只懂得了很少的知识,知道了极其有限的道理,所以我们应该更加努力去探索,去发现,去了解。

世界如此之大,我们却如此渺小。

因此,我们不能坐井观天,不能因其环境所困,不能因其所受教育束缚。

河伯从河岸边出来,看到了海,才望洋兴叹,而我们则要向远处看,走更长的路,长更多的见识,千万不可以满足于现状。

可是,许多人因不明白这个道理而因小失大。

比如说明末的李自成起义,起义军杀敌勇猛,于公元1644年农历三月十八日攻进北京城。

明朝灭亡了,但是李自成和起义军被这胜利冲昏了头脑,将士们不再像以前那么守纪了,整天吃喝玩乐,听歌赏舞,他们好像忘记了他们的对手——一直想打进山海关的清军。

后来,吴三桂联合清军向起义军发起进攻,竟没有一位将士肯应战,李自成只好亲自出马,仓促应战,最终以失败告终。

前前后后,李自成只在北京住了四十二天。

短短的时间内,就使这支强大的队伍失去了战斗力,原因在于起义军和李自成自以为已经胜利,有了荣华富贵,不用再担心什么,只管享乐,放松了警惕,最终败在清军手里。

以庄子秋水为主旨写作文

以庄子秋水为主旨写作文

以庄子秋水为主旨写作文“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每当读到庄子中的这几句,我的思绪便不由自主地飘向远方,想起那次让我深有感触的经历。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我和几个朋友相约去爬山。

这座山不算太高,但对于久未运动的我们来说,也颇具挑战。

一开始,大家都兴致勃勃,步伐轻快,仿佛这山不过是小菜一碟。

我冲在前面,心中满是自信,觉得自己一定能第一个到达山顶。

山路两旁的树木郁郁葱葱,鸟儿在枝头欢快地歌唱,微风拂过,带来阵阵花香,一切都那么美好。

然而,随着路程的推进,我的脚步渐渐沉重起来。

汗水湿透了后背,呼吸也变得急促。

我抬头望去,那山顶似乎还遥不可及。

此时,原本被我甩在身后的朋友们一个个超过了我,我的心里开始有些着急。

“哎呀,我怎么这么差劲!”我在心里暗自抱怨。

就在我想要放弃的时候,我看到了路边有一块大石头,石头上长满了青苔,石缝间还钻出了几株顽强的小草。

我走过去,一屁股坐在石头上,大口喘着粗气。

“这山怎么这么难爬呀!”我嘟囔着。

这时,一只小蚂蚁引起了我的注意。

它正沿着石头的边缘努力地往上爬,可每次快要爬到顶的时候,又会不小心滑落下来。

但它没有放弃,一次又一次地重新开始。

我静静地看着这只小蚂蚁,心中不禁泛起了一丝羞愧。

“连一只小蚂蚁都能如此坚持不懈,我怎么能轻易放弃呢?”我咬咬牙,站起身来,继续向山顶攀登。

每走一步,我都告诉自己,再坚持一下,就快到了。

终于,我登上了山顶。

那一刻,眼前的景色让我惊呆了。

连绵起伏的山峦、蜿蜒流淌的河流、错落有致的村庄,一切都尽收眼底。

那广阔的天地仿佛在向我展示着它无尽的魅力,而我之前的疲惫和抱怨瞬间烟消云散。

我想起了庄子中的河伯,当他看到大海的辽阔时,才意识到自己的渺小和狭隘。

而我,在这次爬山的过程中,不也像那河伯一样吗?一开始,我自认为能够轻松登顶,却在遇到困难时陷入了自我怀疑和抱怨。

然而,当我坚持下来,突破了自己的局限,才看到了更美的风景。

从那以后,每当我遇到困难或者觉得自己无法前行的时候,我都会想起那次爬山的经历。

《庄子秋水》读书笔记范文6篇

《庄子秋水》读书笔记范文6篇

《庄子秋水》读书笔记范文6篇《庄子秋水》读书笔记范文6篇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让我们好好写份读书笔记,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

怎样写读书笔记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整理的《庄子秋水》读书笔记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庄子秋水》读书笔记范文1《秋水》中,秋水时至,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尽在己”。

顺流东行,遇北海若,河伯望洋兴叹“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自身的渺小也暴露无遗。

满招损,谦受益。

勿以己之长而比人之短,勿以己之短而妒人之能。

须知五岳之外,别有他山之尊,我们应该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学习态度,只有这样,人生之旅才能受益无穷。

满招损,骄傲的人是永远不能成功的。

河伯在有限的环境里,以为“天下之美尽在己”。

主观片面的认识,使河伯过于自负,这是一种见识的浅陋。

如果河伯没有改掉自己骄傲的心态,那么他将永远看不到大海,永远不知道自己的渺小,那将是多么悲哀啊。

在我们的学习中,我们不能为自己取得的一点点小成绩而骄傲自满。

我们要跳出自身主观的狭隘圈子,开阔视野,只有不断地学好专业课程,多看一些有意义的好书,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才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河伯至于北海,感叹自己的渺小。

人,有自知之明,才能清醒地学习和工作。

人生,要经常反省自己,不能囿于自己有限的见识而自满自足。

在知识的海洋中,我们应当时刻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学习态度。

追求真知,追求一种更积极向上的人生,让人生变得更加有意义。

谦受益,谦虚使人进步。

“舟车之所通,谷食之所生,人处一焉。

”相对于宇宙万物,人是很微小的。

世界之大,个人所作所为,都是渺小的。

人生有涯而学海无涯,一个人不管知识多么渊博,也不过是沧海一粟。

我们只有保持谦虚的学习态度,保持“三人行,必有吾师”的求学人生,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庄子秋水》读书笔记范文2道家文化与哲学是中华文化传统最深邃博大的根源之一,以它的崇尚自然的精神风骨、包罗万象的广阔胸怀而成为中华文化立足于世界的坚实基础。

秋水读书笔记

秋水读书笔记

秋水读书笔记秋水读书笔记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书笔记了。

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秋水读书笔记,欢迎阅读与收藏。

秋水读书笔记1“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这是惠子与庄周在濠梁观鱼时的对白,成为一个时期的经典。

它也让我感受到了生活的真谛。

惠子当时是梁惠王的宰相,于权势之中可谓呼风唤雨,顾虑自身的荣辱尚且不暇,又怎能知道鱼的快乐呢?而庄子,曾经生活困顿,只做过短暂的蒙园小吏,后便一心投入到求解道的真谛中去,他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恃的精神自由。

在他看来,真正的生活是自然而然的,因此不需要去教导什么,规定什么,固而他能够理解鱼的快乐也就不足为怪了。

确实,生活是自己的,不是他人的.;快乐也是自己的,不应以他人的评判为准。

鲁迅也曾说过,“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

活出自我,走出自己的精彩。

秋水读书笔记2道家文化与哲学是中华文化传统最深邃博大的根源之一,以它的崇尚自然的精神风骨、包罗万象的广阔胸怀而成为中华文化立足于世界的坚实基础。

而在源远流长的道家文化与哲学的历史发展中,庄子的思想可称得上是道家思想之正脉,并且庄子之文亦以雄奇奔放、绚丽多姿的特色而被视为先秦诸子散文中的奇葩。

庄子的思想被辑录成书,即为今天所见到的《庄子》。

《庄子》一书其体例有三部分,也就是大家都熟悉的内篇、外篇和杂篇。

而此三篇中惟外篇中的《秋水》最得庄子汪洋恣肆而行云流水之妙。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径流之大,两岸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于己”。

文章一开篇,直契入题,引众人开始进入文章自身的世界之中,“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时值秋季,雨水连绵,乃逐渐成势,由文本身而看,“川”当为支流,而“河”就是干流了,河水由支流而渐渐汇集到干流之中,互相增益,于是乎终于达到了“径流之大,两岸之间,不辨牛马”的浩大场景,这就难怪“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于己”了。

秋水读后感(精选5篇)

秋水读后感(精选5篇)

秋水读后感(精选5篇)秋水读后感(精选5篇)秋水读后感1《秋水》中“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的,在庄子看来不过是“犹小石小木在大山也。

”尘世间功名利禄变得可笑,诸公衮衮像红尘的丑态嘴脸成为社会的主体,叫庄周如何不幽愤?但他将对现实的失望化为木简上嘲讽激昂的文字和思想中案例剖析的材料,让文以载道,从社会的泥滓中飞出悠然的蝴蝶,于是濮水曳尾,漆园傲吏,终成了南华如诗的篇章。

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庄子《秋水》中河伯很符合当下一些炙手可热的人的形象,自负狂妄,目中无人;而海若虚怀若谷,有容乃大的精神是理想中完美人格的化身。

对比之下不仅感慨,当时离我们是多么远,又是多么近啊。

受现代实用主义价值观的影响,濮水边拒绝楚王的庄子很容易被看做不思进取消极怠慢的自由主义者——可我们是多么需要自由的心灵世界啊,现实的实用是一缸水泥,凝固了,就会永远冷下去。

几千年前,庄子拜见惠施却反被搜捕,几千年后,有人证明嫉妒者的本质是恐惧失去;然而庄子早就用鹓鶵栖梧的寓言告诉世人什么是真正的高贵,不是富贵名利,而是保持自我。

濠梁之鱼的故事充满了喜剧的辩证色彩,虽然照唯物论的观点谁也不能窥探心灵。

如果撇开哲学,从诗意一点的角度看,庄周看到鱼儿高兴,仅仅是因为天朗气清,游目骋怀,河面碧波粼粼,河岸郁郁芊芊,庄子的心境替外物涂了一层明丽的光辉——鱼儿乐不乐不是我能指认的,但我看着它就觉得它很快乐。

若干年有个叫王国维的替这种把感情加给生物的意境起名叫“有我之境”,是耶,非耶,化为蝴蝶。

《秋水》是庄子哲学思想方面的一篇论述,包括了他寻求个人自由“全性保真”的处世态度,和他辩证的宇宙观两个方面。

“濮水钓鱼”是庄子自由精神的直接体现,面对浩瀚的人世,是寂寂漫漫,还是庸庸碌碌。

选择精神的欢乐颂就意味着一种和凡尘的剥离,只因为战国是个信仰缺失的时代。

即使如此,庄子依然要选择剥离。

拒绝小吏,就是关闭了通向红尘的大门,红尘中不止有虚左以待的楚相之位,也有集体的认同,时代价值的体现,然而他关上了通向那些的大门,打开了另一扇名位“性灵”的窗,窗外,白鹭在湍流中戏水。

《秋水》读书笔记三篇

《秋水》读书笔记三篇

《秋水》读书笔记三篇庄子《秋水》留给后人的中心课题。

我们应该怀着膜拜的心,谦虚的向大自然求教,去探讨发现真理。

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庄子秋水读书笔记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以下是小编带来《秋水》读书笔记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秋水》读书笔记庄子是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

他的文章充满了想象力,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正如《秋水》,采用了寓言故事的形式,用浅显易懂的方法,向我们阐述了做人之道。

文章写到:“秋水时至”河伯在自己的领域内看到“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就以为他所看到河水开阔雄壮,是无可比拟的,但当他来到海边时,见到大海“不见水端”的辽阔壮观时,他为自己的见识浅薄而感到羞愧,而整篇故事就是以河伯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只有经过比较,才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而如果骄傲自满,就会怡笑大方。

例如,明末的李自成起义。

起义军杀敌勇猛,于公元1644年农历三月十八日攻进北京城。

明朝灭亡了,但李自成和起义军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将士们不再像以前那样守纪。

整天吃喝玩乐,听歌赏舞,他们忘记了他们的对手——一直想打进山海关的清军。

后来,吴三桂联合清军向起义军发起进攻,竟没有一位将士肯应战,李自成只好亲自出马,仓促应战,最终以失败告终。

短短的42天,这支强大的队伍失去了战斗力,原因在于起义军和李自成自以为已经胜利,有了荣华富贵,不用再担心什么,只管享乐,放松了警惕,最终败在清军手里。

《秋水》读书笔记庄子的《秋水》乃是庄子外篇中的巨制,洋洋三千余字。

在那个刀雕竹刻的时代可算是非常长篇的东西。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这句话引起了全文。

河伯的自大也是有道理的,毕竟“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了嘛,他有他骄傲的本钱。

但是,很快,这个河伯就知道自己错了。

因为他看见了大海,看见了不见水端的北海,他被吓坏了。

于是,河伯这个孺子开始接受教育。

若便是他的老师。

其实,作为一个职业上接触教育的人,我深深被若的态度所折服。

庄子集释秋水读书笔记5篇

庄子集释秋水读书笔记5篇

庄子集释秋水读书笔记5篇庄子集释秋水读书笔记篇1无意中读了于丹的《庄子》心得,一开始我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翻了几页,看着看着觉得这本书写得挺好的,挺实在的。

于是思想上就逐渐地改变了态度,觉得好好地看完这本书,每天晚上认真地品尝这本书、仔细地看了一页又一页,一章又一章??全书的内容分为十章。

每一章都是与我们的生活、工作、身心健康等息息相关。

认识了庄子是诸子百家中一个重要人物,他的故事气势磅礴,纵横恣肆;他的思想深邃宏阔,笼盖古今;他的寓言想象奇独,寓意深远;他的风格嘻笑怒骂,了无拘围;他看破功名,不屑利禄,甚至对于死亡,他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他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无边无际的奇思异想。

于丹这位教育家对于庄子的人物的确评价是综合性的,也是很适合让我们理解的。

于丹说:“我们有什么样的眼睛,就有什么样的生活。

人们可以从不经意的地方,从最小的细微处看出精妙的大道理。

关键在于你是不是用心,是不是能够从这些细节里面真正去获得你自己需要的知识和感悟。

人生应该怎么活?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成功的?这些问题时刻都会萦绕在我们耳边,或是深入到内心。

生活在这样一个信息时代,我们看到的世界是繁华的,忙碌的,这一切外在的东西恰恰左右了我们内心那一份最纯真的向往。

过多地追求物质世界,使我们失去了最宝贵的年华,失去了欢乐的时光和自由。

终其一生,人们只为了两个字:名利。

我们的眼睛看世界太多,看内心太少啊!正如书中所说,你可以了解世界,你可以了解他人,只有看见自己的心,才算是觉悟。

为什么我们总觉得心中有无限愁苦?总觉得生活不眷恋我们?原因是我们太爱斤斤计较,有太多太多的痴迷,而没有看得通透。

每当我陷入孤独总会感觉为什么别人都那么快乐,其实,寂寞也会带给我们意想不到的境界。

也许安静的环境更利于人去思考,所以孤独寂寞也并不愁苦。

时代的变迁使我们的思想也得以发展,但这种发展是否有利于我们呢?在当今这个时代,有各种大大小小的迷惑、困惑、诱惑、疑惑,当我们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的思想是否还会坚定从容呢?“小惑易其方,大惑易其性”,小迷惑改变人生的方向,大迷惑改变的是人的本性。

庄子秋水读后感(三篇)

庄子秋水读后感(三篇)

庄子秋水读后感“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这句话引起了全文。

河伯的自大也是有道理的,毕竟“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了嘛,他有他骄傲的本钱。

但是,很快,这个河伯就知道自己错了。

因为他看见了大海,看见了不见水端的北海,他被吓坏了。

于是,河伯这个孺子开始接受教育。

若便是他的老师。

其实,作为一个职业上接触教育的人,我深深被若的态度所折服。

现在的老师,往往是站在制高点上对学生灌输各种的结论和观点。

其实,你的那些东西,学生未必就买账。

要是学生不买账而被迫地接受。

这样的教育我看存在很大问题。

我看,假如可以像若那样,让自己的学生将自己的劣根性全部展示出来、暴露出来,这个时候适时地给学生看一点真理的外观,让他们被真理的宏大所折服。

让他们自己产生探索真理的冲动和欲望的时候,这个时候,老师才开始教育。

我想,这样的教育一定会效率更高。

当然,这只是一家之言,对于规模化的教育,这个成与不成,我不好说。

接下来,他们开始进入到虚与时的关系的论述上。

夏虫不可以语冰,是因为冰雪对于它们来说太虚妄了。

井中的青蛙也不要和它谈论天地,对于井蛙而言,天大也太过于虚妄了。

其实,对于教育,尤其是德语教育来说,这样的虚妄的东西在我们身边还真是太多了。

于是,就要怪呀学生会说一套做一套了。

不要怪呀学生不遵守包括交通规则在内的许多规则了。

我们再往下读。

他们已经开始关于大小的讨论了。

天地算是大的,然后比起宇宙来真是沧海一粟。

牛尾算是小的,然后比起更细微的东西来说它可算是高山大丘。

这样的论证很有意思。

教师对于学生在学问上算是天地了吧,然而相比大师,教师又逊色很多。

学生就像是牛尾吧,但是相比婴幼儿,他们知之甚多。

然而大师却要学习婴幼儿,学习他们最接近天堂的纯真和无邪。

比如教育心理学就是从学习婴儿开始的。

儒家的争论比如人之初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也是从婴儿开始的。

所以,老师也没有可以骄傲于学生的东西。

自然,学生因为理论知识的缺乏也更没有可以骄傲于老师的本钱。

于是,教师和学生的相互提携,共同进步就不是一句虚言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庄子秋水》读书笔记
《庄子秋水》中,秋水时至,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尽在己。

顺流东行,遇北海若,河伯望洋兴叹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自身的渺小也暴露无遗。

满招损,谦受益。

勿以己之长而比人之短,勿以己之短而妒人之能。

须知五岳之外,别有他山之尊,我们应该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学习态度,只有这样,人生之旅才能受益无穷。

满招损,骄傲的人是永远不能成功的。

河伯在有限的环境里,以为天下之美尽在己。

主观片面的认识,使河伯过于自负,这是一种见识的浅陋。

如果河伯没有改掉自己骄傲的心态,那么他将永远看不到大海,永远不知道自己的渺小,那将是多么悲哀啊。

在我们的学习中,我们不能为自己取得的一点点小成绩而骄傲自满。

我们要跳出自身主观的狭隘圈子,开阔视野,只有不断地学好专业课程,多看一些有意义的好书,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才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河伯至于北海,感叹自己的渺小。

人,有自知之明,才能清醒地学习和工作。

人生,要经常反省自己,不能囿于自己有限的见识而自满自足。

在知识的海洋中,我们应当时刻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学习态度。

追求真知,追求一种更积极向上的人生,让人生变得更加有意义。

谦受益,谦虚使人进步。

舟车之所通,谷食之所生,人处一焉。

相对于宇宙万物,人是很微小的。

世界之大,个人所作所为,都是渺小的。

人生有涯而学海无涯,一个人不管知识多么渊博,也不过是沧海一粟。

我们只有保持谦虚的学习态度,保持三人行,必有吾师的求学人生,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富兰克林曾说:缺少谦虚就是缺少见识。

牛顿说过,我不知道人家怎样看我,但是在我自己看来,我就像一个在海滩上的小孩子,偶尔拾到较为光滑的圆石,而真理的大海我并未发现。

这种谦虚的胸怀,不正是牛顿取得不朽成就的基础吗?在今天这个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年代,认识自身的有限,更加谦虚、勤奋地学习,尤为重要。

进入了大学,并不代表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人才造就未来,社会需要人才,但不需要庸才。

做社会有用之才,需要每日的坚持,每日的进步,用知识丰富自己,提高个人修养。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

一个自满的人,是不会知礼,知义的。

懂的自谦,才会明白礼义廉耻。

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个人的认识和作为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因而是十分有限的。

我看庄子的绝对自由中国传统的美学体系博大精深、难以尽述。

而公认的对此影响最大的主要是儒家美学、道家美学和禅宗美学以及其他的一些小的学派,这些思想的不断变化和融合,影响和决定着中国传统的艺术思想。

这些学派除了禅宗几乎都是起源于春秋战国的轴心时代,在那时表现为百家争鸣的诸子学派。

在这里我想谈谈道家的代表人物庄子思想和影响。

我们学的是庄子的代表作之一文章《秋水》。

老实说这篇文章的主题并不是很清楚的,因为它的内容很多,涉猎得也很广,但都很高深。

随处的一些内容都可以看到庄子的精神世界,尤其是那种对绝对自由的追求,那种忘我的不惜代价的追求!作为道家的庄子崇尚天道自然之道,具有鲜明的超功利倾向。

鲁迅对他的评价是:汪洋,恢宏,恣睢。

他认为能观于天地而体道得道的理想人格,应当于天地并生,与万物为一,与造化同流,与日月同辉,游乎四海之外。

(《艺术学概论》彭吉象)记得台湾也有个文学家喜欢庄子,姓陈,研究的是道家,但只对庄子的自由思想大为欣赏,极其讨厌专制制度,后来被台大赶走了;虽然后来平了反,可他自己反而不在乎。

中国文人很多都是陷落在这种圈子中而不得自拔了,其实这是很可叹的。

中国现在的这种思想似乎更是膨胀到了恐怖的地步。

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人类做到了很多以前梦想中的事情,于是对永生的自由的追求大幅度的崛起。

首先是武侠,然后是玄幻,还有现在的很多另类文学,老少皆喜的金庸,男生喜欢的黄易,女生喜欢的安妮。

这些的这些其实正在不可遏制地吞噬着很多人的思想!《秋水》中,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至于北海望洋向若叹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尚书》曰:满招损,谦得益人们无论身处何种状态,面对人或事,都应该本着谦逊的态度。

狂妄自大,骄傲自满,是人性劣根的体现,不宜提倡。

文章开始,河伯骄傲自满的情绪达到了极至。

一个尽字充分体现了此时的河伯片面的、绝对的、主观的看问题、看这繁复的大千世界!孰不知,此时的河伯只是身处无数江河之一的黄河河伯在有限的空间里,以为天下之美尽在己。

使河伯过于自负,这是一种见识的浅陋。

我们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无论观察人或物都要用全面的、客观
的,发展的观点。

只站在个人主观的、狭隘的立场上看问题,就会犯河伯那样的错误。

我们更不能骄傲自满。

为自己取得点滴成绩而得意忘形。

要跳出自身主观的狭隘圈子,开阔视野。

骄傲的人是难以有所作为的。

河伯至北海,面对无垠的大海,在现实面前惭愧自责。

这种勇于纠正自己错误,谦虚的态度是可贵的。

今天更应提倡。

画家齐白石,当看到明代徐渭的画作时,佩服得五体投地,遂刻了一方印章甘为青藤门下走狗其虔诚、谦虚的态度令人敬仰。

通过他不懈的努力,终于成为前无古人的一代国画宗师。

如果河伯没有改变骄傲的心态,那么,他将永远看不到大海,永远不知道自己的渺小,那将是更加悲哀的!宇宙之大,人是渺小的,人生是有限的。

但是,人类讨论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既人类应该如何认识外部事物的认知行为是无限的。

这也是庄子《秋水》留给后人的中心课题。

我们应该怀着膜拜的心,谦虚的向大自然求教,去探讨发现真理。

我们只有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态度,人生之旅才能受益无穷,
才能实现人生的理想。

虚心学习世界上先进的科学技术,才能巩固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果。

才能建设好真正的和谐社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