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秋水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庄子秋水》读书笔记范文6篇

《庄子秋水》读书笔记范文6篇

《庄子秋水》读书笔记范文6篇《庄子秋水》读书笔记范文6篇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让我们好好写份读书笔记,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

怎样写读书笔记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整理的《庄子秋水》读书笔记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庄子秋水》读书笔记范文1《秋水》中,秋水时至,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尽在己”。

顺流东行,遇北海若,河伯望洋兴叹“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自身的渺小也暴露无遗。

满招损,谦受益。

勿以己之长而比人之短,勿以己之短而妒人之能。

须知五岳之外,别有他山之尊,我们应该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学习态度,只有这样,人生之旅才能受益无穷。

满招损,骄傲的人是永远不能成功的。

河伯在有限的环境里,以为“天下之美尽在己”。

主观片面的认识,使河伯过于自负,这是一种见识的浅陋。

如果河伯没有改掉自己骄傲的心态,那么他将永远看不到大海,永远不知道自己的渺小,那将是多么悲哀啊。

在我们的学习中,我们不能为自己取得的一点点小成绩而骄傲自满。

我们要跳出自身主观的狭隘圈子,开阔视野,只有不断地学好专业课程,多看一些有意义的好书,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才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河伯至于北海,感叹自己的渺小。

人,有自知之明,才能清醒地学习和工作。

人生,要经常反省自己,不能囿于自己有限的见识而自满自足。

在知识的海洋中,我们应当时刻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学习态度。

追求真知,追求一种更积极向上的人生,让人生变得更加有意义。

谦受益,谦虚使人进步。

“舟车之所通,谷食之所生,人处一焉。

”相对于宇宙万物,人是很微小的。

世界之大,个人所作所为,都是渺小的。

人生有涯而学海无涯,一个人不管知识多么渊博,也不过是沧海一粟。

我们只有保持谦虚的学习态度,保持“三人行,必有吾师”的求学人生,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庄子秋水》读书笔记范文2道家文化与哲学是中华文化传统最深邃博大的根源之一,以它的崇尚自然的精神风骨、包罗万象的广阔胸怀而成为中华文化立足于世界的坚实基础。

《秋水》读书笔记三篇

《秋水》读书笔记三篇

《秋水》读书笔记三篇庄子《秋水》留给后人的中心课题。

我们应该怀着膜拜的心,谦虚的向大自然求教,去探讨发现真理。

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庄子秋水读书笔记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以下是小编带来《秋水》读书笔记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秋水》读书笔记庄子是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

他的文章充满了想象力,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正如《秋水》,采用了寓言故事的形式,用浅显易懂的方法,向我们阐述了做人之道。

文章写到:“秋水时至”河伯在自己的领域内看到“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就以为他所看到河水开阔雄壮,是无可比拟的,但当他来到海边时,见到大海“不见水端”的辽阔壮观时,他为自己的见识浅薄而感到羞愧,而整篇故事就是以河伯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只有经过比较,才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而如果骄傲自满,就会怡笑大方。

例如,明末的李自成起义。

起义军杀敌勇猛,于公元1644年农历三月十八日攻进北京城。

明朝灭亡了,但李自成和起义军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将士们不再像以前那样守纪。

整天吃喝玩乐,听歌赏舞,他们忘记了他们的对手——一直想打进山海关的清军。

后来,吴三桂联合清军向起义军发起进攻,竟没有一位将士肯应战,李自成只好亲自出马,仓促应战,最终以失败告终。

短短的42天,这支强大的队伍失去了战斗力,原因在于起义军和李自成自以为已经胜利,有了荣华富贵,不用再担心什么,只管享乐,放松了警惕,最终败在清军手里。

《秋水》读书笔记庄子的《秋水》乃是庄子外篇中的巨制,洋洋三千余字。

在那个刀雕竹刻的时代可算是非常长篇的东西。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这句话引起了全文。

河伯的自大也是有道理的,毕竟“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了嘛,他有他骄傲的本钱。

但是,很快,这个河伯就知道自己错了。

因为他看见了大海,看见了不见水端的北海,他被吓坏了。

于是,河伯这个孺子开始接受教育。

若便是他的老师。

其实,作为一个职业上接触教育的人,我深深被若的态度所折服。

庄子集释秋水读书笔记5篇

庄子集释秋水读书笔记5篇

庄子集释秋水读书笔记5篇庄子集释秋水读书笔记篇1无意中读了于丹的《庄子》心得,一开始我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翻了几页,看着看着觉得这本书写得挺好的,挺实在的。

于是思想上就逐渐地改变了态度,觉得好好地看完这本书,每天晚上认真地品尝这本书、仔细地看了一页又一页,一章又一章??全书的内容分为十章。

每一章都是与我们的生活、工作、身心健康等息息相关。

认识了庄子是诸子百家中一个重要人物,他的故事气势磅礴,纵横恣肆;他的思想深邃宏阔,笼盖古今;他的寓言想象奇独,寓意深远;他的风格嘻笑怒骂,了无拘围;他看破功名,不屑利禄,甚至对于死亡,他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他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无边无际的奇思异想。

于丹这位教育家对于庄子的人物的确评价是综合性的,也是很适合让我们理解的。

于丹说:“我们有什么样的眼睛,就有什么样的生活。

人们可以从不经意的地方,从最小的细微处看出精妙的大道理。

关键在于你是不是用心,是不是能够从这些细节里面真正去获得你自己需要的知识和感悟。

人生应该怎么活?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成功的?这些问题时刻都会萦绕在我们耳边,或是深入到内心。

生活在这样一个信息时代,我们看到的世界是繁华的,忙碌的,这一切外在的东西恰恰左右了我们内心那一份最纯真的向往。

过多地追求物质世界,使我们失去了最宝贵的年华,失去了欢乐的时光和自由。

终其一生,人们只为了两个字:名利。

我们的眼睛看世界太多,看内心太少啊!正如书中所说,你可以了解世界,你可以了解他人,只有看见自己的心,才算是觉悟。

为什么我们总觉得心中有无限愁苦?总觉得生活不眷恋我们?原因是我们太爱斤斤计较,有太多太多的痴迷,而没有看得通透。

每当我陷入孤独总会感觉为什么别人都那么快乐,其实,寂寞也会带给我们意想不到的境界。

也许安静的环境更利于人去思考,所以孤独寂寞也并不愁苦。

时代的变迁使我们的思想也得以发展,但这种发展是否有利于我们呢?在当今这个时代,有各种大大小小的迷惑、困惑、诱惑、疑惑,当我们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的思想是否还会坚定从容呢?“小惑易其方,大惑易其性”,小迷惑改变人生的方向,大迷惑改变的是人的本性。

《庄子秋水》读书笔记_1

《庄子秋水》读书笔记_1

《庄子秋水》读书笔记《秋水》给我们提供了两个截然相对的艺术形象:见识浅陋、自以为是的河伯与博学深邃、视野广阔的北海若。

河伯是黄河之神,到了涨水的季节。

百川灌河,他看到径流如此宽大,分不清两岸边牛马的形状,自以为天下之美尽在于己。

北海若是海神,大海浩瀚无边,无有穷尽,河流所谓的涨水干旱,于他来讲,动静实在太小,根本算不上什么。

当河伯一路趾高气扬走来,遇到大海,才突然发现自身竟是那般渺小,好似井底之蛙,先前的志得意满毫无意义,徒然贻笑大方。

随后的一系列问答,相对于北海若气定神闲滔滔不绝地阐明“大小之辨”,河伯的无知更是只有陪衬的份儿。

庄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道家学说讲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遵从万物本身的规律,不勉力强求。

而往往,能够真正做到这一点的人,都已心如明镜,对世间万物的属性了然于心。

北海若就是这么一个大智者,他所展现出来的是大家风范。

这样的艺术形象和情节无独有偶,在金庸小说《天龙八部》里,也有着与河伯海神若雷同的角色。

少林寺藏经阁的一位扫地僧,头发花白,衣着邋遢,他只需眼睛一瞪,就能使武功卓绝的萧远山和慕容博口喷鲜血昏死过去,武功推为天下第一,当无异议。

可这位扫地僧叮咛告诫的是,武功的高低都只是细微末节,佛法宏大才是正道,如走上邪道,武功越强,反而伤及自身。

与之相比,顶着“天下第一恶人”名头的段延庆,强练易筋经以求天下第一的鸠摩智,无一不成为小丑,在尘埃中湮灭。

道家和佛家的哲学思想自然有诸多的差异,不可混为一谈;把《秋水》和《天龙八部》举出来,不是要读者盲目效仿海神若的外在风范或深入道家以至得出不可知论,更不是鼓励学习内功心法。

我们要找出的是其中的联系,中国古代哲学一脉相承的一种东西,那就是道。

道与术相对立。

术是技巧,是人事,是大多数人凭着指导、借着经验就能轻易习得,并且付与实践能迅速生效的法门。

道,是需要经过长年积累、感悟的,从心底生出的原则。

大多数人本着急功近利的思想,极易偏重于术,而不重道。

庄子《秋水》读书笔记5篇

庄子《秋水》读书笔记5篇

庄子《秋水》读书笔记5篇庄子《秋水》读书笔记1庄子的《秋水》乃是庄子外篇中的巨制,洋洋三千余字。

在那个刀雕竹刻的时代可算是非常长篇的东西。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这句话引起了全文。

河伯的自大也是有道理的,毕竟“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了嘛,他有他骄傲的本钱。

但是,很快,这个河伯就知道自己错了。

因为他看见了大海,看见了不见水端的北海,他被吓坏了。

于是,河伯这个孺子开始接受教育。

若便是他的老师。

其实,作为一个职业上接触教育的人,我深深被若的态度所折服。

现在的老师,往往是站在制高点上对学生灌输各种的结论和观点。

其实,你的那些东西,学生未必就买账。

要是学生不买账而被迫地接受。

这样的教育我看存在很大问题。

我看,假如可以像若那样,让自己的学生将自己的劣根性全部展示出来、暴露出来,这个时候适时地给学生看一点真理的外观,让他们被真理的宏大所折服。

让他们自己产生探索真理的冲动和欲望的时候,这个时候,老师才开始教育。

我想,这样的教育一定会效率更高。

当然,这只是一家之言,对于规模化的教育,这个成与不成,我不好说。

接下来,他们开始进入到虚与时的关系的论述上。

夏虫不可以语冰,是因为冰雪对于它们来说太虚妄了。

井中的青蛙也不要和它谈论天地,对于井蛙而言,天大也太过于虚妄了。

其实,对于教育,尤其是德语教育来说,这样的虚妄的东西在我们身边还真是太多了。

于是,就要怪呀学生会说一套做一套了。

不要怪呀学生不遵守包括交通规则在内的许多规则了。

我们再往下读。

他们已经开始关于大小的讨论了。

天地算是大的,然后比起宇宙来真是沧海一粟。

牛尾算是小的,然后比起更细微的东西来说它可算是高山大丘。

这样的论证很有意思。

教师对于学生在学问上算是天地了吧,然而相比大师,教师又逊色很多。

学生就像是牛尾吧,但是相比婴幼儿,他们知之甚多。

然而大师却要学习婴幼儿,学习他们最接近天堂的纯真和无邪。

比如教育心理学就是从学习婴儿开始的。

儒家的争论比如人之初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也是从婴儿开始的。

《庄子秋水》读书笔记(通用10篇)

《庄子秋水》读书笔记(通用10篇)

《庄子秋水》读书笔记(通用10篇)《庄子秋水》读书笔记(通用10篇)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书笔记如何写了哦。

你想好怎么写读书笔记了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庄子秋水》读书笔记(通用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庄子秋水》读书笔记1庄子不是一部书,而是一个世界。

是的。

当看完庄子那些看似荒唐怪异的故事,反复揣摩这其间颠扑不灭的真理,才会发现原来你仅仅只是打开一扇大门,这扇大门通往本真朴质的天之道。

人间数千年的悲哀,就在于世人只在世俗中寻求人生真谛,却没有超越世俗到旷野幽邃的宇宙中去寻求大道。

庄子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他已经跳出三界,站在云端鸟瞰人间沧桑。

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万物。

庄子就是这样的性格达人,他认为天下沉浊,不能讲严正的话,满书缪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

他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始无终者为友。

庄子一直在讥讽万代颠倒的世界,嘲笑那些为功名利禄蝇营狗苟之徒,讽刺那些为眼前蝇头小利毁坏天人和谐的小人。

那些谋取权力之人以心灵的残缺和人格的扭曲来换取世俗所谓的福气,而庄子却宁愿做在烂泥里拖着尾巴的老龟,也不愿做供在高堂的占卜龟壳。

庄子的飘逸和洒脱,正是他卓尔不群、高傲不羁的性格魅力托起的自由天空。

在《庄子》天下篇中,阐述了最高的学问是探讨宇宙和人生本原的学问。

打开庄子的世界,有限的内篇无不昭昭弘道,万物依天道而行。

何谓万道之本源?唯道。

何为万物之源泉?唯道。

人生本原又何在?庄子微笑轻轻点拨人最大的智慧是意识到自己的渺小,人生不过蚁穴一梦。

柏拉图说,人的灵魂来自一个完美的家园,那里没有我们这个世界的污秽丑陋,只有纯净和美丽。

灵魂来到这个世界漂泊很久,寄居在一个躯壳里,忘记了自己从哪里来,也忘记了家乡的一切。

每当他看到、听到感受到这世上一切美好的事物,就会不由自主的感动,会觉得非常舒畅亲切。

他知道那些美好的东西,来自他的故园,于是他的一生都极力的追寻那种回忆的感觉,不断朝自己的故乡跋涉。

庄子秋水读后感

庄子秋水读后感

庄子秋水读后感《庄子》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作者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他以深刻的哲学思考和独特的文学表达方式,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思考人生和世界的启示。

其中《秋水》是《庄子》中的一篇名篇,它以深邃的哲理和流畅的文字,让我深受启发。

《秋水》是庄子哲学的代表作之一,他以“水”为主题,运用了比喻手法,表达了自然界的多变和普遍性。

文章一开始就以“太湖”为背景,以生活在湖中的鱼来比喻人类。

作者通过鱼的视角来表达他对于世界的观察和思考,他说:“鱼出游则於陆,养於潜,每骇不及穴。

”鱼在陆地上行走的时候感到惊慌,不如在水中安全。

这里,庄子以鱼的视角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反思:我们是不是也有一种固守之心,不愿冒险和改变呢?我们是不是只顾表面的安逸和洞悉不到的幸福呢?然后,庄子接着给出了他自己的答案:“方其变也,蜂醉於花,鱼醉於水。

”他告诉我们,只有适应变化,找到自己真正的归属,我们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和幸福。

正如鱼在水中畅游一样,我们应该像水一样去包容世界的变化。

水,是世界最柔软的物质,它可以填满任何空间,适应任何形状,它没有固定的形态,却又无处不在。

庄子通过水来比喻真实和广博的世界,它不分好坏、美丑,它只是在流动,只是在存在。

正是这种宽容和包容的精神,让我们可以接纳世间百态,让我们获得了真正的自由和坦然。

在《秋水》中,庄子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那就是“道”。

他认为,道不仅存在于人和自然之中,也贯穿于普遍的事物之中。

他说:“经纬万物,内外无间,登台雾绩,露宿风雨,一握九珠,四时六气。

”道是无处不在的,它包含了万物变化的原理和规律,也包含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

庄子在《秋水》中运用了水的形象,将它与道联系起来,告诉我们要像水一样顺应变化,与世界和谐共处。

通过读《秋水》,我深深感受到庄子深邃的智慧和独特的哲学思考方式。

他以平实的语言,表达了他对于人生和世界的思考和感悟。

他告诉我们,世界是多元的,多变的,我们不能局限于自己的小圈子,不能背离自己的本性和生命的本意。

庄子秋水读后感(精选21篇)

庄子秋水读后感(精选21篇)

庄子秋水读后感(精选21篇)读后感。

大全,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庄子的《秋水》乃是庄子外篇中的巨制,洋洋三千余字。

在那个刀雕竹刻的时代可算是非常长篇的东西。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这句话引起了全文。

河伯的自大也是有道理的,毕竟“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了嘛,他有他骄傲的本钱。

但是,很快,这个河伯就知道自己错了。

因为他看见了大海,看见了不见水端的北海,他被吓坏了。

于是,河伯这个孺子开始接受教育。

若便是他的老师。

其实,作为一个职业上接触教育的人,我深深被若的态度所折服。

现在的老师,往往是站在制高点上对学生灌输各种的结论和观点。

其实,你的那些东西,学生未必就买账。

要是学生不买账而被迫地接受。

这样的教育我看存在很大问题。

我看,假如可以像若那样,让自己的学生将自己的劣根性全部展示出来、暴露出来,这个时候适时地给学生看一点真理的外观,让他们被真理的宏大所折服。

让他们自己产生探索真理的冲动和欲望的时候,这个时候,老师才开始教育。

我想,这样的教育一定会效率更高。

当然,这只是一家之言,对于规模化的教育,这个成与不成,我不好说。

接下来,他们开始进入到虚与时的关系的论述上。

夏虫不可以语冰,是因为冰雪对于它们来说太虚妄了。

井中的青蛙也不要和它谈论天地,对于井蛙而言,天大也太过于虚妄了。

其实,对于教育,尤其是德语教育来说,这样的虚妄的东西在我们身边还真是太多了。

于是,就要怪呀学生会说一套做一套了。

不要怪呀学生不遵守包括交通规则在内的许多规则了。

接着,他们又对贵贱、为与不为、道天人等等观点进行了论述。

洋洋洒洒,我想不想多滴感慨了。

前人已经说了很多,我也不打算在这里多费言语。

总之,老庄式的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的观点在这里横行其中。

然而,《秋水》文笔抑扬、气势汹汹,让人目不暇接,还是让人非常手不忍释卷的。

然而,最让我最让我感悟的还是“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庄子秋水读书笔记庄子秋水读书笔记1“品若梅花香在骨,人如秋水玉为神。

”后世的许多诗文出现的“秋水”的形象都渐渐变为描述人的婀娜多姿,绰约有致。

而《庄子》中的《秋水》篇则似乎与这无关,这是一篇极富哲理意义的文章,又是一篇阐明谦虚谨慎的人生态度的文章,这种人生态度上溯到一种境界,那就是一种人生的艺术化,人该如何自处与处事?这样看来,人如秋水就不难理解了。

“秋水”明净而透彻,“潦水尽而寒潭清”,清澈的“秋水”就如庄子给我们描绘的人生境界一样,迷人而令人神往。

《秋水》篇中的“河伯”“北海若”等鲜明的性格特点给人以深刻印象。

文章一开始就设置河伯与北海若的对话,一步步的展示了一个超人间的无穷的宇宙世界,继而以大小、贵贱、是非的相对性论证了“万物齐一”的道理,而归结为“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德殉名。

谨守而勿失,是为反其真”的人生态度。

这种态度对我们当下的人生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宇宙何其大,人类何其渺小,狂妄自大的河伯面对谦虚谨慎的北海若终于低下了骄傲的头颅。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我到了你家门口,看到了你的无穷无尽,这才让我贻笑大方了。

而北海若也并非是“大”的代表,而其对于天地万物,又不过似“小木”之于“大山”,“罍空”之于“大泽”,“稊米”之于“大仓”,“毫末”之于“马体”。

这似乎是很简单的道理,然而忙碌而执着的现代人却很少能静下心来考虑过它。

常听人说,“比宇宙更大的是人心”,“心有多大,宇宙就有多广”,时至今日,科技的双刃剑已渐趋显现出来,与之相应的便是人类的欲望的不断膨胀,而欲望的无法满足就导致形形色色的现代病,诸如崇尚荒诞、颠倒是非、混淆善恶、不辨美丑,甚至铤而走险,违法犯罪等。

鹪鹩巢林,不过一枝,鼹鼠饮河,不过满腹;人生富不过一日三餐,晚上也只能睡一席之地而已。

人生有限,宇宙无穷,以有限的生命去追逐无限的宇宙万物,其结果只能是无功而返。

与其这样,我们还不如一种自适自足自娱自乐的心态去面对世间万物,“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人就能真正做到:去留无意,坐看庭前花开花落;宠辱不惊,闲观天上云卷云舒。

这正是所谓“无以人灭天”,亦即人应该任随自然,忘胜负,忘得失。

这种人生态度,就直接启发了后世无数的文人墨客,诸如陶渊明,王维,苏轼即是。

这才有《归去来兮辞》“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那般的淡然自处;这才有王维的“行到水穷出,坐看云起时”那般的怡然自乐,更有苏轼的“携飞仙以遨游,报明月而长终”那般的旷达乐观。

现代社会,人更多的是浮躁,浮躁的背后就是急功近利、鼠目寸光,而这种静观闲处、深谋远虑才是我们当下所缺失的,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象,懂得了这点,我们才能更好的栖居于当下,幽卧于北窗。

“充满劳绩,然而人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

”人类超越世间的种种繁琐,而以一种艺术化的态度对待生活、品味人生,这样人就如那湘妃洛女一样,举手投足之间都散发着一种幽香,不是梅花又是什么,不似秋水又待何谓?庄子秋水读书笔记2道家文化与哲学是中华文化传统最深邃博大的根源之一,以它的崇尚自然的精神风骨、包罗万象的广阔胸怀而成为中华文化立足于世界的坚实基础。

而在源远流长的道家文化与哲学的历史发展中,庄子的思想可称得上是道家思想之正脉,并且庄子之文亦以雄奇奔放、绚丽多姿的特色而被视为先秦诸子散文中的奇葩。

庄子的思想被辑录成书,即为今天所见到的《庄子》。

《庄子》一书其体例有三部分,也就是大家都熟悉的内篇、外篇和杂篇。

而此三篇中惟外篇中的《秋水》最得庄子汪洋恣肆而行云流水之妙。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径流之大,两岸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于己”。

文章一开篇,直契入题,引众人开始进入文章自身的世界之中,“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时值秋季,雨水连绵,乃逐渐成势,由文本身而看,“川”当为支流,而“河”就是干流了,河水由支流而渐渐汇集到干流之中,互相增益,于是乎终于达到了“径流之大,两岸之间,不辨牛马”的浩大场景,这就难怪“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于己”了。

应该说河伯的心态也是人之常情,试想,如果我们忽然间也拥有了一大笔财富,谁又不会象河伯一样沾沾自喜呢?什么叫“自满“?这就叫自满,自以为满,可怜(也可以说幸运)河伯不知道后面将有一个多么广阔的世界展现在他面前!“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见大海无边无垠,水天一色,海天相接,乃望洋兴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则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蛙不足以论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语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语至道者,束于教也“等到河伯顺流而到达大海之后,见到了大海的辽阔景象,才明白先前自己的自满是多么可笑不过,河伯的可贵之处在于:当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之后,能够及时自我反省,于是就有了下面一段自我批评的话“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意思大约是说:俗话说,自己知道一点东西就自以为了不起,以为老子天下第一,唉,这难道不是在说我吗?看来河伯在海神面前很不好意思,于是就对海神说“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则见笑于大方之家”。

“大方之家”,就是广大广阔的大海,佛学有时也称佛为大方广佛,极言其广大无边也。

海神你老人家千万别和我计较,我看到你如此广阔才知道自己以前的想法太可笑了,可让你老人家见笑了。

海神闻听之下,就顺承着河伯的意思并启发他逐步超越自己的局限“井蛙不足以论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语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语至道者,束于教也“。

三句话意思相近而强调的重点有别,井蛙之所以不足以论海,那是受空间的限制;夏虫之所以不可以语冰,那是受时间的限制;而曲士之所以不可以语至道,那是受自己的限制,偏见太深而不能接受相反还排斥最高的真理。

总之,人因为受到各种限制或束缚而无法听闻大道,乃至于即使有机会听闻大道也加以排斥,岂不闻老子曰:“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之语?一个人如果自己的偏见太深,你和他讲道理,白费口舌,甚至还有可能遭到嘲笑乃至痛骂,所以就连圣人也只能“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唉,难啊,难啊。

你看,河伯作了自我批评,还是被海神骂了个一无是处。

不过海神绝对是个很好的教育家,你不是自满吗,那我先打打你的嚣张气焰,狠狠的贬你一顿,等到你自己贡高我慢的坏毛病消除了,再告诉你真理,于是,下面海神话锋一转,说道“今尔出于江河,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行,你能知错就改,孺子可教。

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承认自己的渺小正是开始超越局限,走向伟大的开始,看来我还是可以给你讲一讲大道理的。

海神接下来讲的什么大道理呢?“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止而不虚。

春秋不变,水旱不知”。

大海是天下万水之源,之归宿,虽然万川归之,并不见海水溢出,虽然尾闾不断倾泻,也不见海水干涸,四季或旱涝的变化也对大海没有影响,为什么如此?很简单,因为海的容量太巨大了。

各位看到这里也许要问:刚说了河伯自满,海神怎么又重蹈覆辙,在这里自吹自擂?非也,因为这几句话只是一个引子,后面紧跟着的一句话表明海神有对自己有着清醒的自我认识“而吾未尝以此自多也”,我从来就没有觉得自己这样有多么了不起,因为我深深知道“我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不似罍空之在大泽乎?中国之在四海,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罍空”,小酒杯那么大一点空,一小汪汪水而已。

我,大海在天地之间简直太渺小了。

庄子秋水读书笔记3《秋水》是《庄子》中篇幅较长的一篇,全文从河伯与海神若之间的对话开始,以庄子和惠子游于濠梁上的故事结尾,中间又杂以孔子和公孙龙的故事,貌似没有支点的和主题,延续了庄子一贯的风格。

但是,看完全文后却不会产生错乱的感觉,因为庄子在其中埋藏了一条隐秘而连绵的线索——那就是庄子希望告诉我们的处世态度。

近来,学业开始繁忙起来,难免由心底升起些许急躁,其实静下心来,回头看看却只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不免有些沮丧,于此就倍添了对于庄周的羡慕。

在他看来,世间万物或大或小,都因为命运的限制而不能看清自己,就像河伯一样。

人属毫末,只需安于自然天“道”就好。

譬如海神说“夫自细视大者不尽,自大视细者不明。

”又说“井鼃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有时人生的迷雾“只缘身在此山中”,参悟了大道,就不再迷惘了,孔子在匡的游历正是这样一个例子。

最后,庄子与惠施的故事放在这里也就不显得突兀了。

对于庄周来说,河流比之沧海、人比之万物、天下比之天地,都是毫末,对于天下的争夺和名望的博取更是嗤之以鼻,因为他们是在以有限的智慧去追求对他们本身来说过于大的东西。

如此,我也了解了我的繁忙与疲敝,只是我追求的窥度了而已,要适度,要控制膨胀的欲望才行啊。

但是,我还是不得不说,庄子所说容易让人想起“一切都是命运,一切都是烟云”,看来也只能是浅尝辄止了……庄子秋水读书笔记4读完《秋水》,明白了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个人的认识和作为都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因而是十分有限的。

文中提到北海若对河伯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此段从不能对井蛙谈论海,不能对夏天生死的虫子谈论冰天雪地,不能跟见识浅陋的人谈论大道理是因为它们各自受到了客观条件的限制,很好的描绘出了人认识的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而受到了很大的局限。

而作为21世纪的我们,也经常能够感受到知识的有限和能力的有限。

现在的家长从幼托班就开始给自己的孩子寻找最好的学校,为的就是想要好的教育和教学设施。

而同时这些又受着经济的影响。

每个孩子从幼托班到小学,再由小学到中学直至大学毕业,期间接触了5个学校。

而这5个学校中又能接触到多少老师跟同学,这期间的差异又能直接影响孩子的知识面。

从学校的角度来说,学校的教学条件与师资力量直接影响着这个学校的教育质量,同时也影响了学生所接受到的知识量;从老师的角度来说,就算同属一个学校,不同教师的教育方法及教师自身的素质修养也对学生的知识理解掌握程度有所限制;从学生的角度来说,智力,兴趣爱好不同也均能影响到一个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掌握情况;从家庭环境来说,父母是自己的启蒙老师,也是孩子的道德的学习楷模和引导者,父母的兴趣爱好,行为皆能影响孩子的发育成长……影响孩子所学所思有着太多的客观、主观因素,我们应该坦然的去接受。

庄子秋水读书笔记5《庄子秋水》中,秋水时至,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尽在己”。

顺流东行,遇北海若,河伯望洋兴叹“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自身的渺小也暴露无遗。

满招损,谦受益。

勿以己之长而比人之短,勿以己之短而妒人之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