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秋水赏析浅见
庄子《秋水》赏析浅见

庄子《秋水》原文、翻译和赏析

庄子《秋水》原文、翻译和赏析原文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
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tí 1,稗子一类的草,子实像糜子:“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米之在太仓乎?”2,杨柳新长出的嫩芽:“枯杨生~。
” )米之在太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
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
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河伯曰:“然则吾大天地而小豪末,可乎?”北海若曰“否。
夫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终始无故。
是故大知观于远近,故小而不寡,大而不多:知量无穷。
证向今故,故遥而不闷,掇而不跂:知时无止。
察乎盈虚,故得而不喜,失而不忧:知分之无常也。
明乎坦涂,故生而不说,死而不祸:知终始之不可故也。
计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其生之时,不若未生之时;以其至小,求穷其至大之域,是故迷乱而不能自得也。
由此观之,又何以知毫末之足以定至细之倪,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穷至大之域!”河伯曰:“世之议者皆曰:‘至精无形,至大不可围。
《秋水》赏析2

《秋水》赏析2在一般的文学鉴赏中,人们常常讲究窥一斑而知全豹,反对断章取义,因为断章取义只是截取文章其中的一段孤立地加以理解,这种理解往往会与原意不相符合,甚至是截然相反,容易造成错误。
事实上,断章取义也不一定完全是坏事,有时我们利用这种方法反而能从悲观中看出乐观,从消极中找到积极的成分来,对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中《秋水(节选)》的寓意理解便是如此。
《秋水》一文意在说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暂时的,变化莫测的,庄子是借这篇文章来宣扬他的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这种认识事物的方式虽有辩证的因素,但它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体系,是不可取的。
而庄子在表达自己的思想时,很少作抽象的概述或理论性的逻辑论证,喜欢用寓言来说明道理,寄哲理于形象之中,人们对寓言的理解往往超出庄子本身的写作意图。
课文节选的是《秋水》全文的开头一段,作者本是通过对河伯看到黄河的壮阔而骄傲自满,见到北海后却自叹不如的情节描写,来说明事物的大小是相对的这一道理,但把它作为一个单独的寓言故事来看,带给我们的启迪却是多重的,如:①不要拘泥于一己之见而固步自封;②要保持谦虚的美德,谦受益,满招损;③人贵有自知之明;④有比较才有鉴别;⑤知耻而近乎勇;⑥站得高才能看得远;⑦自大是由于无知;⑧只有不断地超越自己,才会有所发展;⑨要有广阔的胸襟和远大的志向;⑩个人的见识是有限的,要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应该努力学习不断上进;……你能说这些寓意不符合寓言本身吗?而这么多的启迪正是我们对《秋水》断章取义的结果。
其实人们对庄子其他的一些文章的理解也多采用这种方式,如《养生主》一文中,用庖丁解牛的故事阐述避开一切矛盾的养生处世之道,这是一种消极的人生哲学,但单独来看这则故事,我们又可以得到如下启示: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只要反复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就能像庖丁一样,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做到“游刃有余”;他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一句名言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人们争分夺秒地学习,尽可能地在有限的生命中掌握更多的知识,而实际上这句话的后面还有“以有涯随无涯,殆矣;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把整个一句话连起来的意思是:“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知识的海洋却是浩瀚无边的,用自己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是危险的,既然如此,还要不停地去追求,那就陷入更加危险的境地而难以自拔了。
庄子《秋水》赏析浅见

庄子《秋水》赏析浅见世间万物,如江河湖海,莫不起源于虚无,又归宿于虚无。
在此其中,与我们关系最密切的应该就是情感了。
秋水篇是庄子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这也可以看出他对“情感”二字的钟爱。
人们通常所说的“触景生情”说的也许就是这个意思吧。
这一篇文章,讲述了庄子与惠子之间发生的一场争辩。
惠子因为见了江上的秋风与秋波而想到了自己南方越国里的同类,便说:“我并非谈论南方越人的事情啊!”这句话包含着他对自己越国同类处境的深深担忧。
惠子的不幸是必然的,所以他后来才说:“我只知道这是一种无用的情感。
”从“南方越人”的命运变化来看,似乎是不能被“无用”的情感所触动,但是,也从侧面反映出庄子主张“绝圣弃智”,一味追求“至人无己”,摒弃一切外界物质诱惑的决心。
一、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大家都知道,小鸟和鱼相亲相爱,结为了好朋友,但是,当冬天来临的时候,小鸟为了回到南方温暖的巢穴,它还是不得不离开鱼儿。
要是鱼儿愿意与鸟儿一同离去,那么它们还可以一起在辽阔的大海中游玩嬉戏,这岂不快乐吗?要是换做鱼儿觉得大海更适合自己,它们便只会在海洋里欢畅地游动,丝毫没有顾及到小鸟的死活。
虽然鱼儿和鸟儿现在过得很快乐,但是小鸟最终的目标是南方温暖的巢穴,这样的日子过不了多久。
况且,小鸟最终还是要飞向大海,它并不会像鱼儿一样舍不得大海,但是鱼儿不同,它们不想离开这片养育它们的土地,就算现在只是被冻成冰块也好,它们还是坚守着自己的立场,永远不会改变。
“相濡以沫”,有多少次不得不忍受彼此对方的缺点;“相忘于江湖”,多少次被迫割舍亲密的感情,正是因为深刻明白这样的道理,所以“相忘于江湖”,才是对待情感的最高境界。
我们的人生总是需要经历各种各样的考验,甚至是失败,如果在这个过程中被困难打倒了,那么前进的脚步便会停止,我们也会渐渐变得消沉堕落。
《庄子》的一个重要观点是:“只要能够保持内心的淡定,让我们达到‘无己’的境界,人生的困难又算得了什么呢?只要有“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的勇气,便可坦然面对一切!“相濡以沫”是一种真挚的情感,它能给予我们奋斗下去的勇气,即使身处逆境也不会轻言放弃,只有奋力拼搏,最终才能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未来!。
《庄子·秋水》注释、分析

秋水(节选)庄子庄子(约前369—前286年),名周,战国时宋国人,庄子是老子之后道家的主要代表,后世把他和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主张顺应自然,提倡无为而治。
他激烈批判了“窃钩者诛,窃国者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的黑暗现实,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剥削阶级残暴和虚伪的本质。
庄子的文章想象丰富,汪洋恣肆,辞藻华丽,并多采用寓言形式,富有浪漫色彩,对后世文学有重大的影响。
《庄子》一书共33篇。
相传其中“内篇”7篇为庄周所作,“外篇” 15篇和“杂篇” 11篇为庄子门人和后来学者所作。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①。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②,望洋向若而叹曰③:“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我之谓也④。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⑤,始吾弗信。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⑥,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⑦,拘于虚也⑧;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⑨;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⑩。
今尔出于崖涘⑪,观于大海,乃知尔丑⑫,尔将可以语大理矣。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⑬,不知何时已而不虚⑭;春秋不变,水旱不知。
此其过江河之流⑮,不可为量数。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⑯,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⑰,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⑱?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⑲?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⑳?号物之数谓之万㉑,人处一焉㉒;人卒九州㉓,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㉔,人处一焉㉕。
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㉖?五帝之所连㉗,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㉘,尽此矣㉙!伯夷辞之以为名㉚,仲尼语之以为博㉛。
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㉜?”【作品注释】①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以……为”结构,以为天下的美景全集中在自己这里。
请赏析庄子《秋水(节选)》的写作特点

请赏析庄子《秋水(节选)》的写作特点
庄子的《秋水(节选)》展现了他深邃的思辨风格和独特的文学特点。
首先,作品使用较为简洁的语言表达,每一句话都显得简练而含蓄。
庄子以秋水为载体,通过对水的形象描绘,表达了秋天的特殊韵
味和季节之美。
文章中所使用的形容词、动词都被巧妙地选用,使读
者在感受到文字的韵味时,也能够想象到秋水影响下的风景和氛围。
其次,作品注重对自然界的观察与思考。
庄子通过对秋水的描述,不仅勾勒出了水波荡漾的景象,更通过观察自然界中各个元素的互动,引发人们对大自然哲学思索的启示。
他以水的变迁作为切入点,深入
探讨了人生的无常和自然界的无妄,并呼唤人们应以客观的心态看待
世界。
此外,庄子作品中常使用比喻、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以增加
作品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他运用意象丰富的语言,将物象与情感相结合,使读者能够在想象的空间中感受到作品所传达的情愫和美感。
这
种修辞手法在《秋水(节选)》中尤为明显,使得作品一经阅读,便能
引起读者共鸣和思考。
总的来说,庄子的《秋水(节选)》承载了他独特的思辨风格和文
学特点。
他以深邃的哲学思想和巧妙的语言表达,将自然界中的景致
与人生的思考相结合,给予读者心灵上的触动。
作品凭借其凝练和意
蕴丰富的特点,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不可忽视的经典之一。
庄子秋水原文翻译及赏析

庄子秋水原文翻译及赏析文章选自《庄子·外篇》,《秋水》篇。
庄子,姓庄,名周,字子休(亦说子沐),宋国蒙人。
他是东周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
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庄子秋水原文节选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鼃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
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
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lěi)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tài)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
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
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河伯曰:“然则吾大天地而小豪末,可乎?”北海若曰“否。
夫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终始无故。
是故大知观于远近,故小而不寡,大而不多:知量无穷。
证向今故,故遥而不闷,掇而不跂:知时无止。
察乎盈虚,故得而不喜,失而不忧:知分之无常也。
明乎坦涂,故生而不说,死而不祸:知终始之不可故也。
庄子《秋水》赏析大全

庄子《秋水》赏析大全1.《秋水》赏析庄子生活的战国后期,社会正处于剧烈的大变动之中,奴隶主统治政体已分崩离析,封建君主制度尚未建立,诸侯兼并,天下纷争,政治腐败,社会混乱。
庄子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深感不满,但又无力反抗,便从批判现实走向了悲观厌世、否定一切的极端。
总体说来,他的哲学思想核心是先验的超乎万物的“道”,虽竭力描画人的个体精神自由境界,但却终归于虚无缥缈;他的思想方法主要是相对主义,虽有一些朴素的辩证法因素,但却时常陷入诡辩。
本文是<庄子秋水篇)七个部分中的第一部分。
其写作意图,主要是以相对主义为武器,宣扬道家之“道”的无限性,并进而嘲讽孔孟之道。
但其中关于宇宙无限、认识无止境的观点,却具有积极意义。
层次结构全文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写河伯望洋兴叹,自识其丑。
又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展现河水满涨的景象,突出河伯沾沾自喜;第二个层次展现北海的浩瀚景象,突出河伯自识其丑。
第二部分写北海若以自然之广大、宇宙之无穷开导河伯。
又可分为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说明人的认识要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第二个层次是说与天地、阴阳相比,大海也微不足道,所以自己不敢自满;第三个层次阐发世间万物的大小都是相对而言的道理;第四个层次是对伯夷、仲尼的“自多”进行嘲笑。
作为一篇说理文,《秋水》的意理结构十分严谨。
与文章所阐析的认识的无止境问题相适应,作者采用了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层层推进、生发无穷的论说方法。
先说河,再说海,再说到天地万物,这是举物的由小到大、层层推进;先说海比河大,再说天地比海大,由此得出宇宙无穷、认识无止境的结论,这是阐析事理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层层推进;先让河伯自喜自傲于河水的满溢,再让它看到大海的浩瀚而自卑自丑,然后海若才进行开导,这种循循诱导的方法,符合教诲和接受的心理规律;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宇宙无穷、认识无止境的说教,并顺势嘲笑伯夷、仲尼的“自多”,这就使全文的论说,皆在层层推进中呈水到渠成之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庄子《秋水》赏析浅见
庄子《秋水》赏析浅见
摘要:文章从庄子、《庄子》在文学史上、《秋水》在《庄子》中的地位入手,提出了《秋水》一文赏析的重点是文学性和哲理性。
作者通过文体形式、表现手法等具体分析了《秋水》文学性,通过河伯与海神的对话分析了庄子在《秋水》中的哲学意义(哲理性),并水到渠成地提出了教师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要求。
关键词:庄子;《秋水》;赏析
庄子是我国古代辩证法大师,因为创立了寓言这种文体,又使他成为了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鼻祖。
对于庄子,闻一多先生曾这样评论:“中国人的文化上永远留着他的烙印。
他的书成了经典,至于历代文人学者对他的崇拜,更不用提,别的圣哲,我们也崇拜,但哪像对他那样倾倒、醉心、发狂”他的寓言思想深邃,充满哲理,又汪洋恣肆、仪态万方,具有超现实的丰富想像,其代表作是《庄子》。
《庄子》一书,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是这样说的:“《庄子》著书十万余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言无事实,而实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失也。
”它以深奥玄虚的哲理,超尘绝俗的构思,诡序险怪的想像,恢宏奇幻的意境,汪洋恣意的文风,奠定了它先秦散文之冠的地位。
?
《秋水》选自《庄子?外篇》,是《庄子》中最有名的一篇。
讲授《秋水》一文时,教师常会走二个极端,一是把它作为一篇先秦散文,大讲其词语活用及其句式特点;二是仅仅抓住文章的比喻,脱离故事中的形象大谈其寓意、提炼其中心思想。
我认为这二者的做法都是有失偏颇的,前者未免枯燥,后者未免抽象。
本人认为讲授《秋水》篇,在理解庄子其文原意基础上,应主要抓住文学性和哲理性进行赏析,重在其文学价值,前者是重点,后者则是难点。
?
《秋水》的文学性,首先是由寓言这种独特的文体形式决定的。
我们知道,文学作品写人叙事不是目的,故事和人物都是作为形象化的论据出现的。
庄子把深奥的道理与生动的形象结合起来,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结合起来,从而创造出了寓言这种独特的议论型散文的形式,让人读起来兴味盎然。
而《秋水》一文,寓言这种形式就大大增加了它的文学性,可读性。
文中浪漫的想像、奇妙的夸张,诡谲的描绘,神话的表现方式,造营了一种极为深邃辽阔、玄妙莫测、变化无穷的散文意境,形成了庄子散文特有的阳刚豪迈之气、雄浑遒劲之美、汪洋恣肆的风格以及那种包容天地涵盖万物的宇宙情怀和人生境界。
而所有这些特点,正是《秋水》文学性的体现。
尤其是文章开
头以寥寥数语描绘了黄河惊心动魄的景象与沾沾自喜的神态,更是如此;还有海神的一番话,境界也变幻莫测:一会儿万川归海,一会儿小石大山,一会儿空大泽,一会儿米大仓、一会儿谷食舟车,一会儿豪末马体,令人应接不暇,真正是汪洋辟阖,仪态万方,充分体现了文学的本质特征,即形象大于思想,想像重于理念。
在庄子看来,天下黑暗而污浊,没必要用实实在在、正大堂皇的言语同世人讲论,于是“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
”因此,《庄子》有意识地拉大了与现
实的距离,更多地注目于寓言与神话,运用想像与虚构,以富极神奇色彩之笔,描绘出许多超现实的惊世骇俗的艺术形象。
诸如:展翅翱翔于九天背负青天朝下看的鲲鹏,御风而行的列子,吸风饮露的藐姑射山仙子,运斤成风的匠石,七窍皆无的混沌,自夸其乐的坎井之蛙,望洋向岳的河伯等等。
他们培育了我们民族的想像力,丰富了文学长廊中的艺术形象,开拓了散文的新领域,促进了文学自身的发展。
《秋水》中,作者以超现实的想像,塑造了一个自满自足但在事实的教育下又提高了认识的河神形象与一个视野广阔、见解不凡的海神形象,并通过它们的对话,深刻地揭示了有关的哲理。
因此赏析《秋水》文学性时,这是最重要的一方面。
?
《秋水》文学性,其次表现在用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描绘了“河伯”(河神)和“海若”(海神)两个艺术形象。
你看:由于秋雨连绵,百川灌河,黄河水暴涨,奔腾而下,”泾流之大,两唉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一片波澜壮观、汪洋浩淼的景象,令人感动大自然的伟力。
李白诗中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转毂秦地来”、“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等等形象,源自庄子笔下的黄河形象。
再看大海,只用“东面而视”,不见水端”八个字,就将大海的浩瀚难穷形容尽致。
庄子对黄河和大海开外的描绘,创造了一种恢宏壮美的意境,突出了力的美、运动的美,很富有诗意。
使人读来顿觉胸襟大为开阔,精神为之一振。
《秋水》的文学性,还在于它善于描绘黄河的神态和心理,赋予了神仙以人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先是写河伯看到自己秋水暴涨而“欣然自喜”,以为天下的美景都汇集到自己身边了,其洋洋自得之情溢出控制程序于言表;然而当他游到黄河入海处,看到大海的浩瀚景象时,不禁大吃一惊,原来天下竟还有比他大的“海若”!真是天外有天,神外有神,那种“旋其面目“的惊诧,“望洋向若而叹”的佩服,“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的愧疚
,从神态到心理,都刻画得生动传神。
事实上,从河伯的身上,我们更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庄子:世界之大,山外有山,不知天高地厚轻狂自得,只会成为笑柄;而芸芸众生因无知而自满,完全是情理之中的事,如果敢于自省,省而能深,错而能改,也算是善莫大焉。
因为凭着莫大的勇气和可贵的精神,众生就可以从已知走向未知,从而到达自由王国。
河伯的遭遇是庄子苦心虚构的一个故事,河伯所为才是现实人生最需要的东西,天下苍生若作如是观,生活将会实现“无为”,真正做到顺其自然。
?
文学性是《秋水》教学的重点,理解课文的哲理则是教学的难点。
《庄子》一书本来是道家的哲学著作。
《秋水》全文主要通过河伯和北海若的七段对话,来体现其哲学意义。
其哲理性主要体现在:一是《秋水》认为人的认识受环境的制约和影响,人要想对自己有个全面正确的认识,必须扩大视野,增长见识,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
河伯面对“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音si)渚崖之间,不辨牛马”的景象,沾沾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可是当它“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这种更为壮观的景象时,才觉得自己实在“见笑于大方之家。
”海若对河伯的始骄后惭分析十分中肯精辟:“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这一多重并列复句以类比的手法分别以井蛙、夏虫、曲士,从空间、时间、受教育的角度阐明河伯之所以自鸣得意是因为他见识狭小,他所生活的小环境决定了他认识上的局限和浅陋。
河伯后来见到了大海,才终于懂得了世界上还有比自己了不起得多的难以穷尽的东西。
也正是在他认识到了自己的无知和“丑”
时,北海若才“与语大理矣”。
二是《秋水》认为一个人在任何时候都要清醒地看到自己的不足,不可自以为是,目中无人。
在中国文化中是十分讲究个人的思想内化的。
是以“圣人能成其大也,以其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老子》三十四章)。
世界上永远也不可能有绝对意义上的大,任何人在感到自己多么伟大的同时,也要看到自己的渺小,要想一想还有比自己更伟大的存在,大与小永远只是相对的。
北海若以为:“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但北海在天地之间犹大山之一小石;“人卒九州,”但个人与万物相较犹马体之一毫末,因此海若从“未尝以此自多者”。
海若能以相对论的观点看问题,知道事物是相比较而存在的,谦虚谨慎,懂得山外有山楼外有楼的“大理”,故反而“能成其大”。
这就是他比河伯高明
的地方。
《秋水》就是这样通过寓言,来让我们得“道”。
正如一位评论家所说:“庄子的思想像燃烧千年的精神圣火,照亮了许多作家的人生之路;庄子的人格像一堆精神篝火,烘烤着现代人潮湿的心灵。
”?
教学中,教师可以抛开那些深奥玄虚之说,结合当今社会现实,根据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要求,正确启示学生理解《秋水》的哲学意义:宇宙无穷,知识无穷,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永远没有穷尽。
因此,学无止境,那些坐井观天、孤陋寡闻、固步自封、骄傲自满的认识是十分有害的,从而启发人们为探求真理、获得知识而谦虚谨慎,努力好学。
当然,有的学生会认为庄子的思想有些消极。
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分析庄子在文中体现出来的哲学思想、心态。
周国平说:“没有哲学,我们找不到回家的路。
”哲学是对人生与社会的理性诠释,是人精神家园的支撑。
现在有一个很流行也很沉重的词语:“精神守望”,实际是说,通过哲学,我们对人生对社会可能看得更清楚更透彻,就能够把好心灵的航船,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园。
但在教学中,教师应首先了解庄子文章的原意,不然就有可能曲解经典之嫌;在些基础上,引导学生跳出原意的藩篱,结合实际敞开思路,大胆立意,从而受到新的启发。
?
参考文献?
[1] 《庄子新释》[M].张默生原著,张翰勋校补?
[2]朱瑜章《秋水》的文学性与哲理性[J].中学语文教学.2002.8?
[3]吉传琴、印文权.形象具体可感,意蕴丰满多彩―《秋水》赏析[J].《语文周刊》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