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道德概论

合集下载

道德概论知识点总结图

道德概论知识点总结图

道德概论知识点总结图1. 道德的定义道德是指人们在生活中遵循的一套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

它是对错与非对错的评价标准,是表现人类行为基本准则和规范的一种行为规范。

2. 道德的特点(1)普遍性:道德是普遍适用的,适用于所有人和所有情境。

(2)客观性:道德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受个人喜好与感受的影响。

(3)规范性:道德规范是人类社会生活所必须遵守的基本规则,它不是一种自然规律,而是人类社会共同遵循的行为规范。

3. 道德的来源道德的来源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解释:(1)宗教:某些宗教认为道德来自神明,是神灵的旨意,人类应当遵循。

(2)社会:人们通过社会化的过程,接受并内化了社会中的道德价值观念和规范。

(3)个人:个人通过自己的道德理性,对于道德问题进行思考和判断。

4. 道德的价值道德的存在和意义在于维护社会秩序,促进公平正义,保护个人权利和提升人的社会道德素质。

5. 道德的发展道德的发展包括个人的道德发展和社会道德文明的发展。

个人道德的发展包括四个阶段:顺从期、自我控制期、互助期和社会责任期。

社会道德文明的发展是指社会对于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的不断完善和提升。

6. 道德判断道德判断是在道德理性的引导下,基于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对于行为的评判。

道德判断应当是客观、公正、综合和多元化的。

7. 道德理论道德理论是对于道德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和归纳的学科。

常见的道德理论包括:功利主义、权利伦理学、德性伦理学和情感主义等。

8. 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是在教育活动和教学过程中,引导和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一种教育活动。

道德教育包括课堂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家庭教育以及社会实践等。

以上是对道德概论的一些主要知识点的总结,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道德讲堂 ppt课件

道德讲堂 ppt课件

02
道德的基本原则
尊重他人
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尊严
每个人都应该被平等对待,无论其种 族、性别、年龄、宗教信仰、文化背 景等。
尊重他人的意见和选择
尊重他人的隐私
我们不应该侵犯他人的隐私,包括他 们的个人信息、家庭、住所等。
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观点,不强迫他 们接受自己的意见。
诚实守信
01
02
03
言行一致
合理分配
在资源分配、机会获取等 方面,应该根据公正的原 则进行合理分配。
负责任
承担义务
我们应该承担起自己的义务和责 任,不推卸或逃避。
积极应对
在面对问题或困难时,我们应该积 极应对,寻找解决方案。
对结果负责
我们应该对自己的行为和决策负责 ,并对其结果负责。
尊重规则与法律
遵守法律
我们应该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 不做违法之事。
当代道德楷模的故事与启示
1 2 3
杨善洲
中国原保山地委书记,退休后回到家乡种树,将 价值数亿的山林无偿捐赠给国家,展现了高尚的 道德品质。
阿米尔·汗
印度著名演员,不仅在电影事业上取得了巨大成 就,还致力于公益事业,关注社会问题,成为了 许多人的榜样。
罗伯特·帕丁森
英国演员,曾公开反对种族歧视和同性恋歧视, 积极参与公益活动,为社会正义发声。
02
03
04
公共利益优先
在某些情况下,为了维护公共 利益,个人利益需要作出牺牲

尊重个人权利
在追求公共利益时,要尊重个 人的权利和尊严,避免侵犯个
人自由和权益。
寻求平衡
在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之间寻 求平衡,尽量做到既保护个人
权利又促进公共利益。

道德概述 PPT

道德概述 PPT

(二)道德的作用方式
1、道德通过道德舆论的褒扬和贬斥来引导人们的社会行为; 2、道德通过传统习惯的力量来规范人们的行为; 3、道德通过人们的内心信念发挥作用。 道德作用方式的基本特征: 非强制性,以“教化”为主
三、道德观的历史沿革
(一)原始社会的道德 1、主要规范:互助、平等 2、基本观念:正义 (二)奴隶社会的道德
2、什么是道德?
在伦理学意义上,道指做人之道,即人之因此为人必须共同遵守的普遍原 则,德则指修道有得,即人遵循为人处事之道所具有的行为和品德。 “德者,得也。得其道于心,而不失之谓也。”(宋朱熹注《论语》)德的 实质就是心中得道,行为合乎一定的规矩。
■道德的概念:道德是一定社会、一定阶级向人们提出的处理人和
(四)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 重要道德规范:自由、平等、博爱 资产阶级的道德核心与原则:利己主义
感谢您的聆听!
《管子》牧民篇:“仓廪实,
“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而宗教的基础则是人类精神的他 律”。 ---马克思 马克思在这个地方所说的“自律”,是指人类依据自己制定的道德 原则、道德规范对自己的言行加以指导和约束。“他律”则指人 们的言行受超人类和社会之外的神的力量和神的意志的支配,而人 类本身则丧失了对自己支配、控制的精神和能力。如此,马克思通 过“自律”和“他律”把社会道德和宗教神学道德对人类精神的 不同作用方式区别开来。
3)道德具有相对独立性
表现在三个方面:ⅰ)道德的变化同经济关系的变化并不同步;
关系和作用;
ⅱ)道德相对独立地直接通上层建筑的其他成分发生
ⅲ)道德有它自己独立的发展历程。
4)道德具有阶级性
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不同阶级关于好与坏、善与恶、正义与邪恶的道德标 准是不同的;

道德概论知识点总结

道德概论知识点总结

道德概论知识点总结导论道德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行为准则和规范,是人们在相互尊重和合理利益基础上的社会规范,是人们在生活、工作、学习中要遵循的行为规范。

道德的基本作用是指导人的行为,调整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进步。

道德有其客观性和普遍性,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社会规范。

一、道德的特征1.客观性:道德规范是客观存在的,不随主体的主观意志而改变。

2.普遍性:道德规范具有普遍适用性,不分时间、地点和个人。

3.指导性:道德规范具有指导人们行为的作用,能够引导人们的行为。

4.社会性:道德是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是维系社会秩序的基本规范。

5.符合人性:道德规范符合人的天性和生活需要。

二、道德的基本内容1.道德的社会价值:道德规范是一种社会价值观,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一种自觉约束。

2.道德的行为准则:道德规范是对人的行为进行规范的基本标准。

3.道德的道义观念:道义观念是人们对道德规范的认识和评价。

4.道德的道德感情:道德感情是人们在道德活动中产生的一种情感态度。

三、道德的形成因素道德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社会环境、教育制度、宗教信仰、道德观念等。

1.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是道德的重要影响因素,是人们形成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的重要条件。

2.教育制度:教育制度是道德形成的重要渠道,是提高人们道德素养的重要手段。

3.宗教信仰:宗教信仰是道德形成的一种重要因素,是人们进行道德活动的重要动力。

4.道德观念:道德观念是人们道德认识的重要基础,是人们行为的重要准则。

四、道德的作用道德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包括指导人们的行为、调整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进步等。

1.指导作用:道德规范能够引导人们的行为,使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形成一种自觉的行为准则。

2.调整作用:道德规范能够调整人际关系,化解矛盾冲突,促进社会和谐。

3.维护作用:道德规范能够维护社会秩序,维护社会的正常运转。

4.促进作用:道德规范能够促进社会进步,促进社会发展。

道德概论

道德概论

第一章1、道德的一般本质及特殊本质1)一般本质:指道德作为同政治、法律、哲学、宗教、艺术等意识形态一样的一般社会意识形态所具有的性质,受经济关系的制约。

经济关系对道德的决定作用表现在:1、社会经济结构的性质直接决定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2、社会经济关系表现出来的利益直接决定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这种作为道德的直接根源和基础,决定着人们队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理解和调整。

3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发展必然引起道德关系的变化发展。

※2)特殊本质:指道德作为人类社会一种特定的、具体的意识形态所具有的不同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特殊本质,主要表现在:首先,道德是特殊的规范调解方式:1、道德市一种非制度化的规范。

它不是被颁布、制定或规定出来的,而是出于同一社会或同一生活环境中的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活过程中逐渐积累形成的要求、秩序和理想,它表现在人们的视听言行上,深藏于品格、习惯、意向之中。

2、道德是一种非权力规范,借助于传统习惯、社会舆论和内心信念来实现。

3、道德是一种内化的规范。

其次,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

道德作为实践精神是一种价值。

道德需要作为高于物质需要的精神需要,作为实现人之所以为人者,人与动物区别开来的需要,主要是促使人类结成相互满足的价值关系,推动人们个艾山这种关系,调解人与人的交往、协作,完善人的人格。

同时,道德又不仅仅是价值,更是实现价值的行动,是有目的的行动。

正是人的行为的目的性决定了道德行为的方向、兼职,表现了精神的实践功能。

道德的本性是一种必要的恶(考过)道德是一种行为规范,从根本上,是对人的欲望和自由的限制,对其本身来说,对人是有害的。

是人类为达到利己(保证社会的存在发展)而创造的害己(限制欲望和自由)手段。

2、道德的基本功能(记住)1、道德的调节功能2、道德的论证功能3、道德的教育功能4、道德的导向功能还有认识功能,即道德能反映现实社会状况及预测社会发展的趋势。

另外,作为道德规范组成部分的公共生活规则,在维护社会生活的稳定,保障人们正常生活和交往方面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道德概述——精选推荐

道德概述——精选推荐

道德概述第⼀章道德概述第⼀节道德的含义和特征道德作为⼀种社会现象是伦理学也称道德学研究的对象道德的三层含义:1.道德是由⼀定社会关系所决定的思想关系(道德的⽭盾和⽃争在经济关系的变⾰中逐步实现质与量的变化)2.道德是⼈类精神的⾃律3.道德是社会中各种道德现象的总和道德的特点:道德属于上层建筑,它与上层建筑的其他领域如政治、法律、⽂艺、宗教等有着密切的联系。

1. 道德是⼀个历史范畴(道德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变化的历史范畴和动态体系)(道德作为⼀种意识形态是由⼀定社会的经济条件和经济关系决定的,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决定道德体系的性质)2. 道德对社会经济关系具有能动作⽤(道德同其他社会意识形态⼀样,由⼀定的经济基础决定,⼜对经济基础具有⼀定的反作⽤)3. 道德具有相对独⽴性选择:(这种相对独⽴性主要表现在它相对独⽴于经济关系,第⼀,道德的变化同经济关系的变化并不同步,不是亦步亦趋;第⼆,道德的相对独⽴性还体现在它相对独⽴地直接同上层建筑和其他成分发⽣关系和作⽤;第三,道德相对独⽴性的最重要的表现就在于它具有⾃⼰相对独⽴的发展历程)4. 道德具有阶级性(表现在:第⼀,不同阶级对于好与坏、善与恶、正义与邪恶的道德标准是不同的;第⼆,在阶级社会⾥,统治阶级的道德总是占统治地位的道德,被统治阶级的道德总是居于被统治地位的道德;第三,经济利益上对⽴的阶级在道德上也是对⽴的)5. 道德具有多层次性(主要体现在同⼀时代的道德体系中,体现在社会道德、阶级道德、⾏业道德等⼏个⽅⾯)6. 道德具有⼴泛的社会性(从时间上看,它与⼈类社会共始终。

从空间上看,它作⽤于社会⽣活的各个领域,包括政治、经济、⽂化、军事、宗教领域,道德在⼈类社会⽣活中可谓是“⽆孔不⼊”。

从反映社会⽣活的深度看,它渗透在⼈们各种社会关系集⼈们的思想⾏为之中,如政治关系、经济关系、⼯作关系、朋友关系、亲属关系等)第⼆节道德的作⽤和作⽤⽅式道德的作⽤: 1.社会的主体道德对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有巨⼤的推动作⽤;2.先进道德对于发展科学技术和社会⽣产⼒有促进作⽤;3.道德在阶级社会是阶级⽃争的重要⼯具;4.道德对于调整⼈际关系,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具有重要作⽤。

道德概论

道德概论

道德概论一、中国的历史是“以德治国”为主为什么?因为中国自古以来,国土面积较大,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用法律制度:来规范人们的行为鞭长莫及,很难凑效。

而以道德管理效果更好。

缓慢地统治者觉得这种办法好,将其推广,并用以治理国家(西方老牌的法治国家一般国土面积都比较小)。

儒家:以教化为主——积极的道德观,较适合于治国。

道家:以自我修养为指导思想——消极的道德观,因为过于内敛、低调、不宜用于治国。

法家:法治的朝代(秦朝)太少,时间太短(商鞅——李斯)自古以来,人们非常缺乏法治的思想意识。

法治在当时起了很大作用,比如秦将国改为郡——避免了诸候继续割据,并与中央抗衡。

比如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统一文化—统一思想。

道德也是一种文明(或政治艺术),世界上其他几个文明古国都中断过或萎缩,中国就是因为有以儒家思想为主的道德维系,才有几千年绵延不断的文明史。

二、为什么要求公务员学习道德、学习职业道德?——坚持以德治国(目的),即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并举(并重)共产党、毛泽东的政治艺术——用道德作武器,中国共产党的成功并非偶然。

共产党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共产主义是什么?就是道德的最高境界:没有压迫,没有剥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太有吸引力。

所以我党一出山门就用道德作武器:得天下,先得人心。

比如打日本鬼子(抗日),虽然很难,但毛主席不怕,首先高举爱国主义的道德旗帜,提出北上抗日救中国,化被动为主动,并建立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接着提出论持久战。

毛主席一生没有提过依法治国,始终主张以德治国,建国后也是如此,如树雷锋、焦裕录等道德楷模。

为什么近几年孔子学院一下子在世界各地建了几百家?目的之一就是要推广我们的价值观、道德观、进而在国际上争夺发言权。

一直以来,多是西方国家凭借强势的经济和技术条件,对我们进行意识形态,价值观和文化的渗透,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

比如美国的大片、麦当劳、肯德基等等。

当然,现在的西方发达国家,也普遍意识到西方文明存在的缺点。

第二章 职业道德概论思维导图

第二章 职业道德概论思维导图

师德概论概述
道德
是通过行为规范和伦理教化来调整个人之间、个人与社会
之间关系的意识形态,是以善恶评价的方式调整人与社会
相互关系的准则、标准和规范的总和
师德包括教师观念意识与行为品质
特点
境界的高层次性
把别人的孩子当自己的孩子来教育
来爱
意识的高自觉性
优秀的教师-优秀的师德-高
度的自觉性才能做到
行为的示范性身正为师,德高为范
影响的深远性
社会的进步和文明【孩子-社区-社
会】
区分多样化功能
规范教育行为
提升专业素养
保障教育质量
导正(社会)教育价值
发展学生身心【最核心的功能】
引导社会的风气
8原则
师德原则是指‘职道’实践领域应该遵守的基本准则,教师行为处
事的至高准则
职业道德规范是具体的,准则是高度概括的
集体主义原则
人道主义原则
教书育人原则【最基本的】
乐教勤业原则【核心】
为人师表原则(人格示范)
教育民主原则
依法执教原则
终于人民教育事业原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道德的历史发展
一、原始社会道德表现和特征
1、原始社会道德表现
⑴原始公有制基础上形成起来的,维护氏族公社和部 原始公有制基础上形成起来的, 落的整体利益的原始的群体主义是原始道德的最突 出特征和德生活的基本原则; 出特征和德生活的基本原则; ⑵氏族成员之间共同劳动、平等互助、勇敢刚强、吃 氏族成员之间共同劳动、平等互助、勇敢刚强、 苦耐劳构成了原始道德的重要规范; 苦耐劳构成了原始道德的重要规范;
第三节 道德的本质、结构、功能
• 一、道德的本质特征:道德是人类把握世 界的一种特殊方式 • 1、道德以实践——精神的方式把握世界 ; • 2、道德以评价——命令的方式把握世界 ; • 3、道德以利益——道义的方式把握世界 。
二、道德结构 • 1、个体性道德结构
• ⑴个体道德意识 个体道德意识:具有社会身份并起社 会作用的个人涵有善恶意义的心理活动 和心理机制。包括: • ①道德心理过程结构:道德认识、道德 道德心理过程结构: 情感、道德意志; • ②道德心理倾向结构:道德需要、道德 道德心理倾向结构: 兴趣、道德理想和道德信念;
2、从社会道德需要看
• ⑴社会道德需要:道德的起源和目的 社会道德需要:
• • 财富活动 创获物质财富活动=经济活动① 创获物质财富活动=经济活动① 创获精神财富活动=文化产业② 创获精神财富活动=文化产业② 创造财富的管理活动 非管理活动=人际交往③ 非管理活动=人际交往③ 权力管理=政治④ 权力管理=政治④ 非权力管理=德治⑤ 管理活动 非权力管理=德治⑤ 权力规范= 权力规范=法⑥ 非权力规范=道德⑦ 非权力规范=道德⑦
•2、无产阶级道德: 2 无产阶级道德:
• ⑴集体主义是无产阶级道德的基本原则 ; • ⑵无产阶级形成了大公无私、英勇斗争 、团结互助、不怕牺牲、遵守纪律、公 正诚实等优秀的道德品质。
四、社会主义道德
• 1、社会主义道德是在无产阶级自发形成的朴 素阶级道德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 观为指导而培养起来的革命的道德意识和行 为规范体系;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 体主义为基本原则,以推翻资本统治,消除 私有制度和私有观念,建立和发展生产资料 公有制度,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为奋斗目 标的崭新的道德类型。 • 2、社会主义道德是历史上优秀道德的继承和 发展: 发展:它批判地继承了历史上劳动人民道德 中的一切进步内容;它批判地吸收历史上剥 削阶级道德体系中的合理成分。
• 社会
• • • • • 非财富活动
• 道德起源于社会的道德需要,起源于经济活动、文化产业和 人际交往以及一切具有社会效用的活动存在与发展之需要; 道德目的是满足社会的道德需要,保障经济活动、文化产业 和人际交往以及一切具有社会效用的活动的存在和发展。
⑵社会道德的全部源泉和目的
• 道德特殊目的 • 道德总目的= 道德总目的=社会和利益共同体 • 的存在发展 • 经济之发展① 经济之发展① • 道德目的 文化产业之繁荣② 道德直接目的 文化产业之繁荣② • 道德分 道德分目的 人际交往之自由安全③ • 法之优良④ 道德普遍目的 法之优良④ • 政治之优良⑤ 政治之优良⑤ • 增进动植物利益⑥ 增进动植物利益⑥ • 道德终极目的= 道德终极目的= 增进每个人利益
第三章 史发展
道德概述:起源、目的、历 道德概述:起源、目的、 本质和功能以及评价标准
• 本章要点
• 一、道德的起源和目的 • 二、道德的历史发展:过程、影响因素、 道德的历史发展:过程、影响因素、 发展规律 • 三、道德的本质、结构、功能以及标准 道德的本质、结构、
第一节 道德的起源
一、道德的历史起源
2、道德的社会性结构
• ⑴道德的现象结构:可以分为道德活动现象、道德意 道德的现象结构: 识现象以及与这两方面密切相关的道德规范现象。 道德关系结构: • ⑵道德关系结构:是指在一定的社会道德生活中,人 们基于某种既定的社会道德意识并遵循某种既定的社 会道德准则,而以某种特殊的道德活动方式所结成的 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大体上可区分为人与自然的关 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与自身的关系三大类。 • ⑶道德水准结构:指在一定的历史阶段,社会中普遍 道德水准结构: 通行的基本道德观念和主要道德准则,同当时整个社 会利益关系谐调需要和历史发展必然趋势的适应程度 。从社会道德类型的发生发展及演变递替中,既往的 过时道德、现存的应世道德以及理想的未来道德三种 道德同时存在。
2、奴隶和封建社会道德的基本特征 • ⑴进步与退步并存;提倡的等级制、家
长制、愚忠愚孝、轻视人、安于现状、听天由 命等思想,象枷锁一样严重地束缚了人的自我 意识和个性的发展,严重地阻碍了社会生产力 及整个社会的向前发展。
• ⑵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道德成为独立 的社会上层建筑成份和意识形态; • ⑶政治道德化,道德宗教化。
五、影响道德发展的因素与道德发展规律
• 1、影响道德发展的因素
• ⑴社会经济关系对道德的决定作用; • ⑵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对道德进步 的重要作用;
• ⑶上层建筑其它因素(政治、法律、 宗教)对道德的影响:
•⑷社会生活习惯和风俗、历史文化 传统对道德的影响。
2、道德发展的规律性
• ⑴道德随社会生产方式、社会经济关系 道德随社会生产方式、 的发展而发展,是一个前进的过程; 的发展而发展,是一个前进的过程; • ⑵道德的发展是一个辩证的否定、曲折 道德的发展是一个辩证的否定、 前进的过程; 前进的过程; • ⑶道德进步是一个道德遗产的批判继承 过程。 过程。
三、资本主义社会道德
1、资产阶级道德特征
• 第一,资产阶级从人的本性是自私观点出发 第一, 公开直接诉诸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原则。 ,公开直接诉诸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原则。 • 第二,资产阶级高扬人的尊严,宣扬个性解 第二,资产阶级高扬人的尊严, 放和自由、平等、博爱原则, 放和自由、平等、博爱原则,并且作为处理 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德规范。 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德规范。 • 第三,金钱万能、唯钱是图成为资本主义社 第三,金钱万能、 会占统治地位的主要道德规范。 会占统治地位的主要道德规范。
⑶个体道德境界结构: 个体道德境界结构
• 个体道德素质达到当时社会或阶级的道 德要求的程度。包括: • ①个体道德境界的过程结构:自发的道 个体道德境界的过程结构: 德境界、自觉的道德境界、自由的道德 境道德境界、恶的道德境界。
⑵道德起源和目的之他律本性与自律本性的统一
• ①道德起源和目的之他律论:道德与法都是对人的行为的规 道德起源和目的之他律论 范、限制、约束,因而就是对人的某些(那些具有负社会效 用)自由和欲望的压抑、阻遏、侵犯;道德起源于道德之外 的他物,亦即起源于人类社会和利益共同体的道德需要;道 德目的在于保障道德之外的他物,以及满足人类社会和利益 共同体的道德需要。 • ②道德起源和目的自律论 道德起源和目的自律论:道德和法律并不是必要恶,而是 必要善,是一种必要的内在善、自身善。道德起源于道德自 身,起源于每个人完善自我品德的需要;目的在于道德自身 ,在于完善每个人的品德。 • ③道德他律论与道德自律论的统一。每个人的行为,可以源 道德他律论与道德自律论的统一。 于其完善自我品德的个人道德需要,目的是为了完善自我品 德、为了道德自身:这是个人“行为起因和目的”方面的自 律;另一方面,道德起源和目的可能是他律的,是为了道德 之外的他物,道德源于利益和幸福,是为了增进每个人的利 益和幸福,这是社会道德起源方面的他律。
• ⑵社会和伦理关系是道德发生的客观前提 和直接基础; 和直接基础; • ⑶意识和自我意识是道德发生的主观条件 。
二、道德的现实起源和目的
• 1、从道德共同体看
• ⑴道德共同体:应该被道德地对待或应该得到道德 道德共同体 关怀的对象的总和。道德身份或道德地位是道德共同 体的成员资格,是道德共同体的成员所享有的被道德 地对待或道德关怀的利益。 • ⑵道德共同体的界限 道德共同体的界限:有利于人类的一切生物 。具 有利益并且有利于人类,乃是非人类存在物应该得到 道德关怀的充分条件。 • ⑶道德起源和目的:保障利益共同体与增进人类利 道德起源和目的 益 。道德之最终起源和最终目的只是增进人类的利 益:道德最终源于人类对于道德的需要;道德目的的 最终在于满足人类的道德需要。
二、奴隶和封建社会的道德
• 1、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道德的主要内 、
容 • ⑴贯穿着两个社会形态并在其中起主导 作用的道德原则是忠于君主和国家; • ⑵维护人身依附和宗法等级关系,是这 两个社会所公认的道德要求。 • ⑶鄙视劳动、歧视妇女、主张男尊女卑 也是这两个社会所共有的道德要求。
•⑷奴隶阶级和农民阶级道德的基本 原则,是争取人身自由,反抗压迫 剥削。 •⑸赞美劳动、憎恶巧取豪夺,倡导 勤劳节俭、忠诚老实、互帮互助等 是奴隶阶级和农民阶级道德的重要 内容。
⑶原始禁忌群集时代的习俗或禁忌,客观上成 原始禁忌群集时代的习俗或禁忌, 为调节早期人类共同生活的重要工具和道德 规范; 规范;
2、原始社会道德特征
⑴原始社会道德的基本特征:朴素性、 原始社会道德的基本特征:朴素性、 狭隘性、外在性和权威性; 狭隘性、外在性和权威性; ⑵ 道德上的消极性、野蛮性:氏族复仇 道德上的消极性、野蛮性: 食人之风和血缘群婚。 、食人之风和血缘群婚。
既定、至高的理念和精神,个体在于分有或者符合于既定的 既定、至高的理念和精神, 理念。 理念。
• ⑶先验论:认为道德根源于人的天性,把道德归结于人先 先验论:认为道德根源于人的天性,
天具有的某种善性良知和善良意志, 天具有的某种善性良知和善良意志,是人生而有之的心理品 质习性, 质习性,
• ⑷本能论:把人类的道德说成是动物的合群感或社会本能 本能论:
⑵个体道德行为结构: 个体道德行为结构:
• 指具有社会身份并引起社会作用的个人, 基于某种道德心理机制而引发的具有善恶 价值的行为。包括: • ①道德行为的过程结构 道德行为的过程结构:道德动机、道德 行动过程、道德效果过程; • ②个体道德行为的倾向结构 个体道德行为的倾向结构:自我道德修 养、自我道德选择、自我道德评价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