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读后感_心得体会
读《秋水》有感(通用13篇)

读《秋水》有感读《秋水》有感(通用13篇)读《秋水》有感篇1庄子的《秋水》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个壮美的场面,读《秋水》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说理性很强,文章采用逐层推进的论证方法,论述了很多道理。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关于小大之辨的论述。
我认为,小与大并非绝对的,必须要相对地去看,这也就是庄子相对主义的体现。
《秋水》中河神与海神的对话,通过对多与少、大与小、贵与贱的辩论,我读出了庄子对世界、对人生认识的相对论思想;通过对“夫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终始无故”的论述,我读出了庄子那种安时处顺、顺其自然的人生观。
我很喜欢庄子的文章,所以庄子的《秋水》读过很多遍,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除了新的体会以外,也越来越不敢说读出了什么。
我知道儒家有一种思想叫天人合一,道家有一种说法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通过对庄子《秋水》的阅读,我对这种自然的小大之辩有了更深层次的领悟。
我认为自然作为一种超然物外的规则,人只是天地之间的一种小生物,在自然界当中我们人类是非常渺小的。
我们与天地之间的关系,和鱼与我们之间的关系,其实有相通之处,我们揣测不懂鱼的思想,正如我们揣测不懂天的规则,而我们正是善于用自己的思维去揣测天的思维,却往往因为自己眼界所限而自以为是,这是如同井蛙一般,所以事物的界定总是有一定条件的,过于武断与自以为是在为人处世和看待问题总是不合适的。
读庄子的《秋水》让我学到了太多。
庄子《秋水》更多的是相对辩论,其描述了北海比起百川很大,但是比起天地很小。
反观现实生活中大小是相对的,我们必须正确认识自己的存在。
在生活之中,即使我们有一点成就但是也不能膨胀,我们可能也是井底之蛙,看庄子如盲人摸象,可能只摸到了庄子的小腿而已。
读庄子无止境,每个人读庄子的感受都是不一样的,但是于我而言,读这些书学到的是一种哲学观,庄子的哲学观对我来说起到一种指导作用,指导我生活中应该如何处事如何看清事物的本质,让我明白了很多处事的道理,庄子的《秋水》我受益匪浅。
莫言《秋水》读后感

莫言《秋水》读后感《莫言〈秋水〉读后感》篇一读莫言的《秋水》,就像是在一个雾气朦胧的清晨,走进了一片古老而神秘的森林,每一步都充满了未知与惊喜。
初读这篇小说,我感觉自己像是被莫言的文字强行拉进了那个他所构建的世界里,有点懵,又有点好奇。
故事里的那些情节就像一团乱麻,看似毫无头绪,但却又有着一种奇特的吸引力。
也许这就是莫言文字的魔力吧,他就像一个调皮的魔术师,故意把东西打乱,然后让你自己去寻找其中的奥秘。
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小说中的环境描写,那简直绝了。
他笔下的秋水,不是我们平常看到的那种普普通通的秋水,而是像一个有生命的精灵。
比如说,他写秋水的时候,“秋水浩大,长天辽阔,鱼群如同天上的云朵,在水面上滑动。
”这就把秋水写活了,感觉秋水就像一个广阔的舞台,鱼群在上面欢快地表演着。
我就在想,莫言是怎么想到这样的描写的呢?我写作文的时候,要是能有他这种想象力就好了。
但是呢,这篇小说也不是那么好懂的。
里面的人物关系就像一团乱麻,剪不断理还乱。
我有时候读着读着就迷糊了,搞不清楚这个人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
就像故事里的那个主角,他一会儿做的事情让我觉得他挺善良的,可一会儿又做出一些让我觉得很残忍的事情。
我就纳闷了,人怎么能这么复杂呢?这是不是就是莫言想要告诉我们的,人性就像这秋水一样,看似平静,底下却暗流涌动呢?我不禁联想到自己的生活。
在学校里,有时候我觉得某个同学很好相处,可突然有一天,因为一件小事,他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让我很是惊讶。
就像小说里的人物一样,人性的复杂让人难以捉摸。
难道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这样一片“秋水”吗?总的来说,读《秋水》就像一场冒险,虽然过程中有些迷茫和困惑,但却让我看到了人性和世界的复杂性。
这就好比吃一种很奇特的食物,刚开始可能觉得味道很怪,但越嚼越有味道。
我想,这就是经典文学作品的魅力所在吧。
你说呢?你读《秋水》的时候有没有这种感觉呢?《莫言〈秋水〉读后感》篇二《秋水》这篇小说,读完之后,我心里就像打翻了五味瓶,各种滋味涌上心头。
秋水读后感200字

秋水读后感200字
秋水读后感。
《秋水》是一部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的小说,作者通过对传
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描写,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风貌和人文精神。
小说以秋水这个女子的命运为主线,讲述了她从一个平凡的女子成
长为一位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高尚品德的女性的故事。
通过对秋水
一生的描写,作者表达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对人性的思考。
在小说中,秋水是一个具有坚强意志和高尚品德的女子。
她在
面对生活的艰辛和困难时,始终保持着乐观和坚韧的态度,不屈不
挠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她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对人性的关怀,使她
成为了一个备受尊敬和爱戴的女性典范。
通过对秋水的塑造,作者
表达了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崇尚坚韧和高尚品德的价值观的推崇和传承。
同时,小说还通过对秋水一生的描写,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
风貌和人文精神。
在小说中,读者可以感受到中国古代社会的繁荣
与萧条,以及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尊崇和追求。
通过对古代社会的描
写,作者向读者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对人性的关怀。
总的来说,通过对秋水的塑造和对古代社会的描写,《秋水》这部小说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人性的光辉。
通过阅读这部小说,读者不仅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还可以从中汲取对人性的思考和对生活的启示。
这部小说不仅是一部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具有启迪意义的文化经典。
秋水读后感600字

秋水读后感600字秋水读后感。
《秋水》是一部由张爱玲创作的小说,以其细腻的情感描写和深刻的人物刻画而著称。
小说以上海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富家女与一个贫穷诗人之间的爱情故事。
在这个故事中,张爱玲通过对两个主要人物的情感描写,展现了她对爱情和人性的深刻理解,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读完《秋水》,我深受感动,对爱情、人性和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首先,小说中对爱情的描写让我深受感动。
在小说中,富家女秋水与诗人方玉衡之间的爱情故事令人动容。
秋水出身名门望族,受到家庭和社会的束缚,而方玉衡是一个贫穷的诗人,有着自由奔放的个性。
两个人的爱情充满了磕磕绊绊,但他们始终坚守着对彼此的真挚情感。
在爱情面前,他们不顾一切,不断挑战着家庭和社会的束缚。
小说中对爱情的描写充满了真挚和深情,让人感受到了爱情的伟大和纯粹。
通过这个故事,我对爱情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明白了爱情是需要勇气和坚持的,也明白了爱情是值得我们去追求和珍惜的。
其次,小说对人性的描写也让我深受触动。
在小说中,张爱玲通过对秋水和方玉衡的人物刻画,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面性。
秋水身处名门望族,她表面上看起来高贵冷艳,但内心里却有着对自由和爱情的渴望。
而方玉衡虽然是一个贫穷的诗人,但他却有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爱情的执着。
通过对这两个人物的刻画,张爱玲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让人深受触动。
通过这个故事,我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明白了人性是多面的,需要我们去理解和包容。
最后,小说对社会现实的描写也让我深受启发。
在小说中,秋水和方玉衡的爱情受到了家庭和社会的阻挠,他们不得不在爱情和现实之间做出选择。
小说中对社会现实的描写充满了现实主义的色彩,展现了上海社会的种种现实问题。
通过这个故事,我对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明白了现实是残酷的,但也明白了我们需要勇敢面对现实,去追求自己的幸福。
总之,读完《秋水》,我对爱情、人性和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个故事让我深受触动,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读庄子《秋水》有感

读庄子《秋水》有感《读庄子《秋水》有感》篇一:读庄子《秋水》有感庄子的《秋水》就像一场思维的盛宴,读完之后我满脑子都是那些奇奇怪怪却又深刻无比的对话。
文章里河伯见了北海若之后的那番感悟,真让我有点像被人敲了一闷棍,然后突然开窍了。
河伯一开始那小得意的样子,就像我们生活中那些有点小成绩就沾沾自喜的人。
我有时候也这样,考试考了个小进步,就觉得自己可牛了,好像天下我最聪明似的。
河伯看到自己的河流那么宽广,就觉得自己是最厉害的,这就好比我在自己的小圈子里有点小成就,就以为自己站在了世界之巅。
可是啊,当他见到北海若,那简直就是从云端掉到了谷底。
北海若那浩渺无边的样子,就像宇宙一样,瞬间把河伯的那点小骄傲碾压得粉碎。
这让我想起我有一次参加一个小比赛,在我们学校里我还觉得自己准备得挺充分的,可是到了比赛现场,看到其他学校那些高手的表现,我就像河伯一样,傻了眼。
我当时就想,我之前那点自信是从哪儿来的呢?也许是坐井观天了吧。
《秋水》里还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这就像在说,不同层次的人看问题的角度那可差了十万八千里。
就像我跟我爷爷讲什么网络流行语,什么“奥利给”之类的,他就完全不理解,还觉得我在说胡话呢。
他一辈子在农村种地,那些现代的新鲜玩意儿他没接触过,就像井蛙不知道大海一样。
但是这并不是说爷爷就不好,只是我们的经历和见识不同罢了。
我觉得庄子写这篇文章,可能就是想告诉我们,人要不断地开阔自己的视野,不能老是守着自己那一点小天地。
不然就会像河伯一样,成为别人眼里的笑柄。
可是有时候我又想,河伯能有那种感悟,已经很不容易了。
我们生活中有多少人,一辈子都在自己的小圈子里打转,连河伯那样见到北海若的机会都没有呢?这篇文章像是在批评河伯的无知,又像是在鼓励他的进步,就像生活一样,充满了矛盾。
不过不管怎么说,读了《秋水》,我知道自己不能再做那只坐井观天的青蛙了,得努力去看看外面更大的世界。
《秋水》读后感

《秋水》读后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
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秋水》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秋水》读后感1读完《秋水》,明白了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个人的认识和作为都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因而是十分有限的。
文中提到北海若对河伯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此段从不能对井蛙谈论海,不能对夏天生死的虫子谈论冰天雪地,不能跟见识浅陋的人谈论大道理是因为它们各自受到了客观条件的限制,很好的描绘出了人认识的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而受到了很大的局限。
而作为21世纪的我们,也经常能够感受到知识的有限和能力的有限。
现在的家长从幼托班就开始给自己的孩子寻找最好的学校,为的就是想要好的教育和教学设施。
而同时这些又受着经济的影响。
每个孩子从幼托班到小学,再由小学到中学直至大学毕业,期间接触了5个学校。
而这5个学校中又能接触到多少老师跟同学,这期间的差异又能直接影响孩子的知识面。
从学校的角度来说,学校的教学条件与师资力量直接影响着这个学校的教育质量,同时也影响了学生所接受到的知识量;从老师的角度来说,就算同属一个学校,不同教师的教育方法及教师自身的素质修养也对学生的知识理解掌握程度有所限制;从学生的角度来说,智力,兴趣爱好不同也均能影响到一个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掌握情况;从家庭环境来说,父母是自己的启蒙老师,也是孩子的道德的学习楷模和引导者,父母的兴趣爱好,行为皆能影响孩子的发育成长……影响孩子所学所思有着太多的客观、主观因素,我们应该坦然的去接受。
《秋水》读后感2《秋水》是由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写的。
庄子的文章想象力很强,文笔变化多端,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影响甚大。
我读了《庄子·外篇》中的《秋水》,深有感触。
本文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学问是无止境的,因为宇宙是无穷大的,人在宇宙中显得很渺小,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秋水读后感600字

秋水读后感600字秋水读后感。
《秋水》是中国古代文学名著《红楼梦》中的一篇诗歌,作者是曹雪芹。
这首诗以秋水为意象,表达了对红颜薄命的感慨和对世事无常的领悟。
读完这首诗,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慨,也让我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首先,诗中的“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一句,给人一种深远的感觉。
秋水是一种清澈而深邃的感觉,而长天一色则代表着永恒和无尽。
作者通过这句话,表达了对生命的无常和世事的变迁的感慨。
人生犹如秋水,转瞬即逝,而长天一色却是永恒不变的。
这让我深深地思考起来,人生的短暂和世事的无常,让我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也更加明白了生命的宝贵。
其次,诗中的“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这一句,让我感受到了作者对红颜薄命的感慨。
黄叶闭疏窗,代表了岁月的流逝和生命的枯萎,而沉思往事立残阳则表达了对往事的怀念和对人生的无奈。
这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作者对生命的领悟和对红颜薄命的感慨,也让我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珍惜眼前的人和事,因为生命如同秋水,转瞬即逝。
最后,诗中的“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这一句,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世事一场大梦,表达了对世事无常的感慨,而人生几度秋凉则表达了对生命的无奈和对命运的领悟。
这让我深深地思考起来,人生犹如一场大梦,而命运如同秋凉,让我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也更加明白了生命的宝贵。
通过阅读《秋水》,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慨,也让我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人生犹如秋水,转瞬即逝,而长天一色却是永恒不变的。
让我们珍惜眼前的一切,活在当下,因为生命如同秋水,转瞬即逝。
希望我们能够珍惜眼前的一切,活出自己的精彩人生。
秋水的读后感

秋水的读后感秋水的读后感范文一庄子是道家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文章写得出色,善于用寓言来说明一个道理,《庄子》是庄子及其后学所着,我读了《庄子·外篇》中的《秋水》,深有感触。
故事的内容是这样的:秋雨应时而来,百川流入黄河,黄河主流加宽,两岸和河中沙洲之间,辨不清对岸是牛是马,于是河伯欣然自喜,认为天下之壮美尽在于此了。
河伯顺流东行,到达北海,向东望去,看不见水的尽头。
于是河伯改变了沾沾自喜的面容,对海神感叹道:“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过上百种道理,便以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的话,说的正是我埃而且我曾听说有人认为孔子学问少,还看轻伯夷的义行,起初我不信,如今我目睹了这无边无际的大海,我若不来,那可就危险了,我将贻笑大方埃”河伯少见多怪,知识浅保后来,看到了烟波浩淼,水天相接的大海,才自知不足,认识到自己的渺孝知识浅陋。
河伯是仙,都会因为小有成就而沾沾自喜,何况我们是普普通通的人呢?宇宙无穷,而我们只懂得了很少的知识,知道了极其有限的道理,所以我们应该更加努力去探索,去发现,去了解。
世界如此之大,我们却如此渺校因此,我们不能坐井观天,不能因其环境所困,不能因其所受教育束缚。
河伯从河岸边出来,看到了海,才望洋兴叹,而我们则要向远处看,走更长的路,长更多的见识,千万不可以满足于现状。
可是,许多人因不明白这个道理而因小失大。
比如说明末的李自成起义,起义军杀敌勇猛,于公元1644年农历三月十八日攻进北京城。
明朝灭亡了,但是李自成和起义军被这胜利冲昏了头脑,将士们不再像以前那么守纪了,整天吃喝玩乐,听歌赏舞,他们好像忘记了他们的对手——一直想打进山海关的清军。
后来,吴三桂联合清军向起义军发起进攻,竟没有一位将士肯应战,李自成只好亲自出马,仓促应战,最终以失败告终。
前前后后,李自成只在北京住了四十二天。
短短的时间内,就使这支强大的队伍失去了战斗力,原因在于起义军和李自成自以为已经胜利,有了荣华富贵,不用再担心什么,只管享乐,放松了警惕,最终败在清军手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秋水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心得体会的秋水读后感,感谢您的阅读!
篇一:秋水读后感
《秋水》中,“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至于北海……望洋向若叹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尚书》曰:“满招损,谦得益”人们无论身处何种状态,面对人或事,都应该本着谦逊的态度。
狂妄自大,骄傲自满,是人性劣根的体现,不宜提倡。
文章开始,河伯骄傲自满的情绪达到了极至。
一个“尽”字充分体现了此时的河伯片面的、绝对的、主观的看问题、看这繁复的大千世界!孰不知,此时的河伯只是身处无数江河之一的黄河……河伯在有限的空间里,以为“天下之美尽在己”。
使河伯过于自负,这是一种见识的浅陋。
我们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无论观察人或物都要用全面的、客观的,发展的观点。
只站在个人主观的、狭隘的立场上看问题,就会犯河伯那样的错误。
我们更不能骄傲自满。
为自己取得点滴成绩而得意忘形。
要跳出自身主观的狭隘圈子,开阔视野。
骄傲的人是难以有所作为的。
河伯至北海,面对无垠的大海,在现实面前惭愧自责。
这种勇于纠正自己错误,谦虚的态度是可贵的。
今天更应提倡。
画家齐白石,当看到明代徐渭的画作时,佩服得五体投地,遂刻了一方印章“甘为青藤门下走狗”其虔诚、谦虚的态度令人敬仰。
通过他不懈的努力,终于成为前无古人的一代国画宗师。
如果河伯没有改变骄傲的心态,那么,他将永远看不到大海,永远不知道自己的渺小,那将是更加悲哀的!
宇宙之大,人是渺小的,人生是有限的。
但是,人类讨论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既人类应该如何认识外部事物的认知行为是无限的。
这也是庄子《秋水》留给后人的中心课题。
我们应该怀着膜拜的心,谦虚的向大自然求教,去探讨发现真理。
我们只有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态度,人生之旅才能受益无穷,才能实现人生的理想。
虚心学习世界上先进的科学技术,才能巩固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果。
才能建设好真正的和谐社会。
篇二:秋水读后感
道家文化与哲学是中华文化传统最深邃博大的根源之一,以它的崇尚自然的精神风骨、包罗万象的广阔胸怀而成为中华文化立足于世界的坚实基础。
而在源远流长的道家文化与哲学的历史发展中,庄子的思想可称得上是道家思想之正脉,并且庄子之文亦以雄奇奔放、绚丽多姿的特色而被视为先秦诸子散文中的奇葩。
庄子的思想被辑录成书,即为今天所见到的《庄子》。
《庄子》一书其体例有三部分,也就是大家都熟悉的内篇、外篇和杂篇。
而此三篇中惟外篇中的《秋水》最得庄子汪洋恣肆而行云流水之妙。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径流之大,两岸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于己”。
文章一开篇,直契入题,引众人开始进入文章自身的世界之中,“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时值秋季,雨水连绵,乃逐渐成势,由文本身而看,“川”当为支流,而“河”就是干流了,河水由支流而渐渐汇集到干流之中,互相增益,于是乎终于达到了“径流之大,两岸之间,不辨牛马”的浩大场景,这就难怪“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于己”了。
应该说河伯的心态也是人之常情,试想,如果我们忽然间也拥有了一大笔财富,谁又不会象河伯一样沾沾自喜呢?什么叫“自满“?这就叫自满,自以为满,可怜(也可以说幸运)河伯不知道后面将有一个多么广阔的世界展现在他面前!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见大海无边无垠,水天一色,海天相接,乃望洋兴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则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蛙不足以论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语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语至道者,束于教也“
等到河伯顺流而到达大海之后,见到了大海的辽阔景象,才明白先前自己的自满是多么可笑——不过,河伯的可贵之处在于:当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之后,能够及时自我反省,于是就有了下面一段自我批评的话“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意思大约是说:俗话说,自己知道一点东西就自以为了不起,以为老子天下第一,唉,这难道不是在说我吗?看来河伯在海神面前很不好意思,于是就对海神说“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则见笑于大方之家”。
“大方之家”,就是广大广阔的大海,佛学有时也称佛为大方广佛,极言其广大无边也。
海神你老人家千万别和我计较,我看到你如此广阔才知道自己以前的想法太可笑
了,可让你老人家见笑了。
海神闻听之下,就顺承着河伯的意思并启发他逐步超越自己的局限“井蛙不足以论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语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语至道者,束于教也“。
三句话意思相近而强调的重点有别,井蛙之所以不足以论海,那是受空间的限制;夏虫之所以不可以语冰,那是受时间的限制;而曲士之所以不可以语至道,那是受自己的限制,偏见太深而不能接受相反还排斥最高的真理。
总之,人因为受到各种限制或束缚而无法听闻大道,乃至于即使有机会听闻大道也加以排斥,岂不闻老子曰:“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之语?一个人如果自己的偏见太深,你和他讲道理,白费口舌,甚至还有可能遭到嘲笑乃至痛骂,所以就连圣人也只能“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唉,难啊,难啊。
你看,河伯作了自我批评,还是被海神骂了个一无是处。
不过海神绝对是个很好的教育家,你不是自满吗,那我先打打你的嚣张气焰,狠狠的贬你一顿,等到你自己贡高我慢的坏毛病消除了,再告诉你真理,于是,下面海神话锋一转,说道“今尔出于江河,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行,你能知错就改,孺子可教。
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承认自己的渺小正是开始超越局限,走向伟大的开始,看来我还是可以给你讲一讲大道理的。
海神接下来讲的什么大道理呢?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止而不虚。
春秋不变,水旱不知”。
大海是天下万水之源,之归宿,虽然万川归之,并不见海水溢出,虽然尾闾不断倾泻,也不见海水干涸,四季或旱涝的变化也对大海没有影响,为什么如此?很简单,因为海的容量太巨大了。
各位看到这里也许要问:刚说了河伯自满,海神怎么又重蹈覆辙,在这里自吹自擂?非也,因为这几句话只是一个引子,后面紧跟着的一句话表明海神有对自己有着清醒的自我认识“而吾未尝以此自多也”,我从来就没有觉得自己这样有多么了不起,因为我深深知道“我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不似空之在大泽乎?中国之在四海,不似米之在大仓乎?”“空”,小酒杯那么大一点空,一小汪汪水而已。
我,大海在天地之间简直太渺小了。
河伯听了这番道理,深觉言之有理,乃把自己的体会给海神说出来,以求得到海神的首肯“然则我大天地而小毫末,可乎?”北海若说,你看,我刚表扬了你,怎么你又迷糊了呢?“否”,你这样说那就不对喽。
大理我给你讲了,但尚
未与你语至理啊。
“何以知毫末足以定至细之倪?何以知天地足以穷至大之域?”唉,刚才我真和你白说了,你刚从一个陷阱里跳出来又进入了另一个陷阱,什么时候是个头呢?须知天外有天,你得连天地的境界都超越过去,达到道的境界才行。
什么是道?道非大非小,非善非恶,非常非变,非正非奇,非外非内,超越一切,含摄一切,贯通一切,乃全,乃备,乃妙。
领悟了如此妙道,方始明白:宇宙间一切事物皆本来完备具足大道一切真体妙用。
伟大的天地固然美妙,难道世间的一草一木不是同样美妙的吗?“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万物皆备于我”,世界上一切的一切,都是实理具备,随在各足。
可见,《庄子秋水》沿着河→海→天地最后一直到达道的境界的思路将我们引入一个越来越广阔、越来越美妙的境界之中。
篇三:秋水读后感
《秋水》是《庄子》中篇幅较长的一篇,全文从河伯与海神若之间的对话开始,以庄子和惠子游于濠梁上的故事结尾,中间又杂以孔子和公孙龙的故事,貌似没有支点的和主题,延续了庄子一贯的风格。
但是,看完全文后却不会产生错乱的感觉,因为庄子在其中埋藏了一条隐秘而连绵的线索——那就是庄子希望告诉我们的处世态度。
近来,学业开始繁忙起来,难免由心底升起些许急躁,其实静下心来,回头看看却只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不免有些沮丧,于此就倍添了对于庄周的羡慕。
在他看来,世间万物或大或小,都因为命运的限制而不能看清自己,就像河伯一样。
人属毫末,只需安于自然天“道”就好。
譬如海神说“夫自细视大者不尽,自大视细者不明。
”又说“井|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今尔出于崖澹观于大海,乃知尔,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有时人生的迷雾“只缘身在此山中”,参悟了大道,就不再迷惘了,孔子在匡的游历正是这样一个例子。
最后,庄子与惠施的故事放在这里也就不显得突兀了。
对于庄周来说,河流比之沧海、人比之万物、天下比之天地,都是毫末,对于天下的争夺和名望的博取更是嗤之以鼻,因为他们是在以有限的智慧去追求对他们本身来说过于大的东西。
如此,我也了解了我的繁忙与疲敝,只是我追求的窥度了而已,要适度,要控制膨胀的欲望才行啊。
但是,我还是不得不说,庄子所说容易让人想起“一切都是命运,一切都是烟云”,看来也只能是浅尝辄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