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三基试题集名词解释
急救护理试题及答案(护理三基)(答案)

急诊急救护理一、名词解释1、心绞痛:心绞痛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暂时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综合症。
其特点为劳累时出现压榨性疼痛,持续数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迅速缓解。
2、急性胰腺炎:是指各种刺激因素所致胰腺分泌多种消化酶并作用于胰腺本身组织所引起的自身消化性疾病。
临床上把胰腺病理变化只有充血和水肿的称为急性水肿性胰腺炎;把病理变化发展为出血和坏死的称为急性水肿胰腺炎。
3、癫痫:是一反复发作性的综合征,是脑皮层神经异常的超同步化放电引起的一过性的脑功能障碍,常伴有意识障碍。
4、多发伤:是指同一致伤因素引起的两处或两处以上的解剖部位或脏器的创伤,且至少有一处损伤是危及生命的。
5、张力性气胸:是一种非常严重的胸部损伤,肺裂伤或支气管破裂处形成的活瓣,气体只能进入胸膜腔而不能排出,使胸腔逐渐形成高压张力性气胸。
其主要的临床表现是伤者经形象呼吸困难、紫绀、低血压、休克、呼衰、气管向健侧移,同时伤侧伴有大量的气胸和严重的纵膈气肿和皮下气肿。
6、脑挫裂伤:是指暴力直接作用于头部,致使脑组织发生可见的实质性损伤。
脑挫裂伤常合并不同的颅内血肿和脑水肿,如治疗不利常导致脑疝,危及生命。
7、挤压综合征:是指肌肉丰富的部位如下肢或躯干长时间受重力挤压,引起肌肉缺血、坏死,激发一系列全身反应。
由于大量的肌肉坏死释放的毒性代谢产物,患者主要表现为肌红蛋白尿和高血钾,严重者科出现休克、酸中毒和急性肾功能衰竭。
8、颅内血肿:为急性颅脑创伤中作常见的继发性损伤之一,是指外伤后颅内出血积聚与某部位达到相当体积,对脑组织构成压迫引起相应临床症状。
9、神经原性休克:因外伤、剧痛、脑脊髓损伤等引起的,由于神经作用使血管运动中枢功能受到抑制,引起周围血管扩张,有效循环血量相对不足。
10、急性中毒:大量或毒性较剧的毒物突然经呼吸道、消化道后皮肤黏膜等途径进入人体损害某些组织和器官的功能或组织结构,从而引起一系列症状、体征称急性中毒。
病理生理试题及答案(护理三基)

病理生理学一、名词解释1、DIC:是临床上的一种危重综合征,其特点是:由于某些致病因子的作用,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激活,大量促凝物质入血,凝血酶增加,进而微循环中形成广泛微血栓。
微血栓形成中消耗了大量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同时或继发纤维蛋白溶解功能增强,导致患者出现明显的出血、休克、器官功能障碍和溶血性贫血等临床表现。
2、疾病:疾病是指机体在一定条件下由病因与机体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个损伤与抗损伤斗争的有规律过程,体内有一系功能、代谢和形态的改变,临床出现许多不同的症状与体征,机体与外环境间的协调发生障碍。
3、水中毒:血清Na+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但体钠总量正常或增多,患者有水潴留使体液量明显增多,又称高容量性低钠血症。
4、酸碱平衡:正常情况下,机体在代谢过程中不断产生酸性或碱性物质,也从食物中摄入一些酸性或碱性物质,但在机体的不断调节下,体液的酸碱度仍然稳定在一个很窄的范围内(pH7.35-7.45)。
这种维持体液酸碱度相对稳定的过程称为酸碱平衡。
5、氧中毒:当吸入氧分压过高(大于0.5个大气压)时,肺泡气和动脉血的氧分压随之增高,使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氧分压差增大,氧弥散加速,组织细胞获氧过多而发生中毒。
人类氧中毒有肺型与脑型两种。
6、缺氧:由于机体组织的供氧不足或用氧障碍,导致组织的功能、代谢,甚至形态结构发生异常变化,称为缺氧。
7、热惊厥:发热时患者可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在小儿,高热易出现全身或局部肌肉抽搐,称为热惊厥。
8、急性期反应蛋白:应激时由于感染、炎症或组织损伤等原因可使血浆中某些蛋白质浓度迅速增高,这种反应称为急性期反应,这些蛋白质被称为急性期反应蛋白(AP)。
9、pH反应:缺血后再灌注时迅速纠正缺血组织的酸中毒,反而会加重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现象,称为pH 反常。
10、细胞凋亡:由体内外因素触发细胞内预存的死亡程序而导致的细胞死亡过程称为细胞凋亡。
护理三基三严试卷名词解释

护理三基三严试卷名词解释护理三基三严试卷中的名词解释啊,那可真是个有趣又重要的事儿呢!咱们先来说说这护理三基吧。
就好比盖房子得有地基一样,护理三基就是护理这个大厦的地基。
它包含了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基本理论就像是房子的设计图纸,你要是不懂那些护理相关的理论,就像没图纸乱盖房子一样,那肯定不行啊。
比如说人体解剖学的知识,你得知道各个器官在哪,它们是怎么工作的,就像你得知道房子里水管电线的布局一样。
基本知识呢,就像是建筑材料的性质,你得清楚不同药物的作用、不同疾病的症状这些知识,这就像你知道砖头是硬的、水泥是黏的这种常识。
基本技能更不用说了,这就是盖房子的手艺,像打针、换药这些护理操作技能,你要是不熟练,就像泥瓦匠不会砌墙一样糟糕。
那这护理三基三严试卷里的名词解释到底考啥呢?它其实就是考你对这些重要概念的理解。
比如说“无菌技术”这个名词,这可太重要了。
无菌技术就像是给病人周围打造一个保护罩,在这个罩子里,没有细菌这些坏家伙捣乱。
你要是把无菌技术搞砸了,那就像打开了大门让敌人冲进城堡一样,病人很容易就会被感染。
又比如说“压疮”这个名词,这就像敌人在病人皮肤上悄悄挖的小坑。
你得知道它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长期卧床的病人容易得,就像你得知道家里哪个角落容易积水发霉一样。
还有“静脉输液”这个名词解释。
静脉输液就像是给病人的身体开了一条补给线,通过这条线把药物、营养这些东西输送到身体里。
你得知道输液的速度怎么控制,就像控制水流大小一样,太快了病人可能受不了,太慢了又达不到治疗效果。
这就像给花浇水,浇多了花会淹死,浇少了花会渴死。
对于护理人员来说,掌握这些名词解释可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
这就像厨师得知道各种调料的名字和用法一样。
你要是连这些基本的名词都解释不清楚,怎么能让病人放心地把自己交给你呢?这就好比你去饭店吃饭,厨师连盐和糖都分不清,你敢吃他做的菜吗?在学习这些名词解释的时候啊,可不能死记硬背。
要像交朋友一样去了解它们。
护士三基常考的名词解释

护士三基常考的名词解释一、护理伦理护理伦理是指护理行为所遵守的道德原则和规范。
在医疗过程中,护士需要确保尊重和保护患者的权益、保持隐私和机密性,并提供公平和公正的医疗服务。
护理伦理还要求护士与患者建立信任关系,在实施治疗和护理过程中,遵循专业道德标准,做出恰当的护理决策。
在护理伦理中,有几个重要概念需要深入了解。
首先是患者的自主权,这意味着患者有权利做出医疗决策,并对自己的身体状况负责。
其次是隐私和机密性,护士需要保护患者的个人隐私,不泄露病情信息。
此外,还有公平和公正的原则,护士应该根据患者的需要提供平等的医疗服务,不因人种、性别、经济状况等差异而对待患者。
护理伦理的理论基础包括德国伦理学家考特·弗洛普(Kohlberg)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和美国伦理学家贝奥曼(Beauchamp)和蒂尔道(Childress)的四原则理论。
护士需要根据这些理论,以及国家和地区的法律法规,制定出符合伦理规范的护理方案。
二、护理过程护理过程是指护士在提供护理服务时,按照一定的步骤进行评估、规划、实施和评价的过程。
护理过程是护士进行临床决策和护理干预的基础,有助于提高护理质量和效果。
护理过程包括以下几个基本步骤:首先是护理评估,护士需要通过观察、询问和检查等方式,收集患者的身体、心理和社会信息,以了解患者的健康状况和护理需求。
其次是护理诊断,护士需要根据评估结果,确定患者的护理问题和目标,为制定护理计划提供依据。
然后是护理规划,护士应当根据患者的护理问题和目标,制定出具体的护理计划和实施方案。
接着是护理实施,护士需要执行制定的护理方案,并记录和观察患者的反应和进展情况。
最后是护理评价,护士应当对护理效果进行评价和反思,以确定是否需要调整护理计划或重新制定护理目标。
护理过程的核心理念是以患者为中心、以证据为基础的护理。
在护理过程中,护士应当充分尊重和关注患者的健康需求,根据最新的研究证据,制定出符合患者具体情况的护理方案。
护理三基常考名词解释

护理三基常考名词解释1. 护理(Nursing):指为病患或康复者提供持续综合性护理和协助医师进行医疗活动的健康服务。
护理的目标是促进个人、家庭和社区的健康、康复和自理能力。
2. 护理程序(Nursing Process):是一种系统性的护理方式,包括评估、诊断、规划、实施和评估五个步骤。
通过这一过程,护理人员可以全面了解病患的健康状况,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并持续监测和评估患者的健康状况。
3. 护理伦理(Nursing Ethics):是护理领域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
护理伦理包括尊重患者的权利、维护隐私和机密性、保持患者安全、遵守职业道德准则等。
护士必须遵循护理伦理原则,并在与病患和其他医疗团队成员进行沟通和决策时考虑到患者的自主权和福祉。
4. 护理记录(Nursing Documentation):是护士对患者护理过程和结果进行记录的文件。
护理记录包括患者的个人信息、护理诊断、护理措施、患者的反应和评估结果等。
护理记录有助于沟通医疗团队之间的信息,监测患者的健康状况,提供有效的护理质量保证。
5. 疼痛评估(Pain Assessment):是护理人员对患者疼痛程度和特点进行评估的过程。
疼痛评估涉及询问患者的疼痛程度、疼痛的位置和性质、疼痛的缓解和加重因素等。
通过进行疼痛评估,护理人员可以根据患者的疼痛情况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以减轻患者的不适。
6. 感染控制(Infection Control):是一系列措施和规范,旨在预防和控制医疗场所中的感染。
感染控制包括手卫生、个人防护措施、消毒和消毒、废物处理等。
护理人员需要遵循感染控制的标准操作规程,以保护患者和自己免受感染。
7. 器械安全(Medical Equipment Safety):是指使用医疗设备时应遵循的安全措施。
护理人员需要了解医疗设备的正确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并进行设备的日常检查和维护。
器械安全旨在保护患者免受设备故障和误用的伤害。
8. 管路技术(Catheterization):指通过将管道插入患者体内,以便引流液体或进行监测和治疗。
护理三基名词解释

基础护理1.健康答:健康不但是没有疾病或缺陷,而且是身体、精神和社会的完好适应状态。
2.热疗法答:是利用高于人体温度的物质作用于人体表面,通过神经传导引起皮肤和内脏器官血管的舒张,改变各系统体液循环和新陈代谢达到治疗目的的方法。
3输液微粒答:输液微粒污染:输液微粒是指输液微粒污染指在输液过程中输入液体中含有的非代谢性颗粒杂质,其直径一般为1~15μm,大的直径可达50-300μm,这种小颗粒在溶液中存在的多少决定着液体的透明度,可判断液体的质量。
4.睡眠性呼吸暂停答:是一种在睡眠中发生自我抑制、没有呼吸的现象,可分为中枢性或阻塞性呼吸暂停两种。
5.发绀答:又称紫绀或青紫,为缺氧的一种临床表现。
产生原因大多是由于缺氧,红细胞中还原血红蛋白浓度增高所致。
少数是由于血液中含有异常血红蛋白造成。
6呼吸困难答:具有速率、深浅度和节律改变的呼吸障碍成为呼吸困难。
7:尿毒症答:指尿液中大量存留在膀胱内而不能自主排出。
8.尿失禁:指排尿失去意识控制,或不受意识控制,尿液不自主的流出。
9.应激性溃疡:是指患者在遭受各种重伤(包括大手术、重病和其他应急情况下,出现胃、十二直肠粘膜的急性病变,主要表现为胃、十二直肠粘膜的糜烂、浅溃疡、渗血等。
10.败血症:是指病菌侵入人体血液循环,在血中生长繁殖,并产生大量毒素所致。
第十章呼吸内科1阻塞性肺气肿:简称肺气肿,是指以终末细支气管远端气囊腔的持久性膨胀、扩大,伴气腔壁结构破坏而无明显纤维化为病理特征的一种疾病。
2呼吸功能锻炼:是通过加强胸、膈呼吸的肌力和耐力来改善呼吸功能,其目的是变浅而快的呼吸为深而慢的有效呼吸。
3哮喘持续状态:哮喘发作严重,持续24小时以上未能控制者,称为哮喘持续状态。
4自发性气胸:是指在无外伤或人为的因素下,因肺部疾病使肺组织及脏层胸膜突然自发破裂,或因靠近肺表面的肺大泡、细小气肿泡自发破裂,肺及支气管内的气体进入胸膜腔所致的气胸,称为自发性气胸。
5.支气管扩张症:是指支气管管壁的弹性成分和平滑肌成分破坏,导致支气管异常和永久性扩张的一种慢性化脓疾病。
护士三基试题集名词解释

1.心输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搏出的血量称为每分输出量。
通常说的心输出量指每分输出量。
2.败血症:病菌进入血液,并在其量生长繁殖,造成机体严重损伤,引起明显的全身中毒病症。
3.人工自动免疫:是用人工方法接种菌苗、疫苗或类毒素等物质,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响来获得免疫力的方法。
4.发热:由于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超过正常0.5℃)。
5.炎症:是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损伤因子所发生的防御反响。
6.临床前预防:又称二级预防,即在临床前期做好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使疾病有可能及早治愈或不致加重。
7.药物血浆半衰期:是指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用t1/2表示。
8.隐性黄疸:指患者血清胆红素虽已超过正常围但仍在34.4 umol/L以下,巩膜和皮肤尚无可见的黄染。
9.细胞凋亡:是由体外因素触发细胞预存的死亡程序而导致的细胞死亡过程,是与坏死不同的另一种细胞死亡形式。
10.血压:是指血管流动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通常所说的血压是指动脉血压。
11.稳态:在外环境不断变化的情况下,机体环境各种理化因素的成分、数量和性质所到达的动态平衡状态。
12.有效通气量:平静呼吸时,每分钟进入肺泡参与气体交换的气量称为肺泡通气量(即有效通气量)。
13.抗体:在抗原刺激下由浆细胞产生的具有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14.组织性缺氧:因组织中毒、细胞损伤等因素引起组织细胞利用氧障碍引起的缺氧。
15.脑死亡:近代认为死亡应当是指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的永久性丧失,整体死亡的标志是脑死亡,即全脑功能的永久性消失。
16.激素:由分泌腺、分散的分泌细胞和某些神经细胞所分泌的高效能生物活性物质。
17.免疫球蛋白: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构造上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18.缺氧:当组织得不到充足的氧或不能充分利用氧时,组织的代、功能甚至形态构造发生异常变化的病理过程。
19.发热:由于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超过正常0.5℃)。
护理三基考试名词解释

护理三基考试名词解释护理三基考试名词解释护理:是诊断和处理人类对现存和潜在健康问题的反应.护理学: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理论为基础的研究维护、促进、恢复人类健康的护理理论、知识、技能及其发展规律的综合性应用科学。
整体护理:以护理对象为中心,视护理对象为生物、心理、社会多因素构成的开放性有机整体,以满足护理对象身心需要,恢复健康为目标,运用护理程序的理论和方法,实施系统,计划,全面地护理思想和护理实践活动.基本需要:维持身心平衡并求得生存、成长、及发展,在生理和心理上最低限度的需要。
压力: 在生理学上,是指人体对任何加诸于他的需求所作出的非特异性反应.压力原:又称应激原,是指对个体的适应能力进行挑战,促进个体产生压力反应的因素。
适应:是指人与其周围环境的关系发生较大变化,致使个人的行为有所改变以维持平衡,它包括个体和宇宙间的各种保护性调整。
护理理念:是引导护理人员认识及判断护理及其相关方面的价值观及信念。
护理程序:是指导护理人员以满足护理对象的身心需要,恢复或增进护理对象的健康为目标,运用系统方法实施计划性、连续性、全面整体护理的一种理论与实践模式。
主观资料:护理对象的主观感觉,是护理对象对自己健康问题的体验和认识。
客观资料:护理人员通过观察、体检以及借助医疗仪器设备检查所获得的有关护理对象健康状况的资料。
护理诊断:是关于个人、家庭或社区对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以及生命过程的反应的一种临床判断,是护士为达到预期结果选择护理措施的基础,这些结果是应由护士负责的。
护理目标:是针对护理诊断而提出的,期望护理对象在接受护理活动后达到健康状态或行为的改变,也是评价护理效果的标准。
护理质量:反映的是当护理服务活动符合规定时,满足服务对象明确与隐含需要的效果。
继续护理学教育:是继规范化专业培训后,以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为主的一种终生性护理学教育。
学分制管理:教育对象每年参加经认可的继续护理学教育活动,并要修满最低学分,才能再次注册、聘任及晋升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心输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搏出的血量称为每分输出量。
通常说的心输出量指每分输出量。
2.败血症:病菌进入血液,并在其中大量生长繁殖,造成机体严重损伤,引起明显的全身中毒症状。
3.人工自动免疫:是用人工方法接种菌苗、疫苗或类毒素等物质,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来获得免疫力的方法。
4.发热:由于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超过正常0.5℃)。
5.炎症:是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损伤因子所发生的防御反应。
6.临床前预防:又称二级预防,即在临床前期做好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使疾病有可能及早治愈或不致加重。
7.药物血浆半衰期:是指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用t1/2表示。
8.隐性黄疸:指患者血清胆红素虽已超过正常范围但仍在umol/L以下,巩膜和皮肤尚无可见的黄染。
9.细胞凋亡:是由体内外因素触发细胞内预存的死亡程序而导致的细胞死亡过程,是与坏死不同的另一种细胞死亡形式。
10.血压:是指血管内流动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通常所说的血压是指动脉血压。
~11.稳态:在外环境不断变化的情况下,机体内环境各种理化因素的成分、数量和性质所达到的动态平衡状态。
12.有效通气量:平静呼吸时,每分钟进入肺泡参与气体交换的气量称为肺泡通气量(即有效通气量)。
13.抗体:在抗原刺激下由浆细胞产生的具有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14.组织性缺氧:因组织中毒、细胞损伤等因素引起组织细胞利用氧障碍引起的缺氧。
15.脑死亡:近代认为死亡应当是指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的永久性丧失,整体死亡的标志是脑死亡,即全脑功能的永久性消失。
16.激素:由内分泌腺、分散的内分泌细胞和某些神经细胞所分泌的高效能生物活性物质。
17.免疫球蛋白: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上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18.缺氧:当组织得不到充足的氧或不能充分利用氧时,组织的代谢、功能甚至形态结构发生异常变化的病理过程。
19.发热:由于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超过正常0.5℃)。
20.炎症介质:是指一组在致炎因子作用下,由局部组织或血浆产生和释放的,参与炎症反应并具有致炎作用的化学活性物质。
:21.长期医嘱:医嘱有效时间在24小时以上,医师注明停止日期和时间后方失效,在医嘱的有效日期内按规定的间隔时间执行。
22.临时医嘱:医嘱的有效时间在24小时以内,应在短时间内执行,即刻医嘱(st)一般在医嘱开出后15分钟内执行,一般只执行1次。
23.长期备用医嘱:医嘱有效时间在24小时以上,医师注明停止日期后方失效,病情需要时才执行,写明每次用药的间隔时间,每次执行后应在临时医嘱栏做记录,供下一班参考。
24.临时备用医嘱:医嘱有效时间在12小时,病情需要时执行。
日间备用医嘱仅限于日间有效,下午7时后失效;夜间备用医嘱仅限于夜间有效,至次晨7时失效。
如未用注销时,由护士用红笔在该医嘱后写明“未用”两字。
25.护理记录单:用于记录患者病情变化及已实施护理措施的护理文件。
凡患者的生命体征、主诉、病情变化、出入水量、特殊用药、治疗效果、副作用,以及已实施的护理措施均应按时间顺序逐项记录。
26.病区:住院患者接受诊疗、护理及休养的场所,也是医护人员全面开展医疗、预防、教学、科研活动的重要基地。
27.压疮:指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障碍,持续缺血、缺氧,营养不良,而致软组织溃烂和坏死。
28.无菌技术:是指在医疗、护理操作中防止一切微生物侵入人体,和防止无菌物品、无菌区域被污染的操作技术。
29.主动卧位:患者在床上自己采用最舒适、最随意的卧位,称为主动卧位。
30.濒死状态:又称临终状态,各种迹象显示生命即将终结,是生命活动的最后阶段。
|31.皮下注射法:是将小量无菌药液注入皮下组织的方法,适应于各种菌苗、疫苗的预防接种,局部麻醉和某些药物的注射。
32.导尿术:是在严格无菌操作下,用导尿管经尿道插入膀胱引出尿液的方法。
33.心电监护:是应用心电监护仪长时间显示和记录患者心电变化,及时发现和诊断心律失常的一种方法。
34.生命体征:是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总称。
35.呼吸困难:是一个常见的症状及体征,患者主观上感到空气不足,客观上表现为呼吸费力,可出现发绀、鼻翼扇动、端坐呼吸,辅助呼吸肌参与呼吸活动,造成呼吸频率、深度、节律的异常。
36.三查七对:三查是指操作前查、操作中查和操作后查;七对是指对床号、姓名、药名、浓度、剂量、时间、用法。
37.雾化吸人疗法:是利用高速氧气气流,使药液形成雾状,随吸气进人呼吸道达到治疗效果的方法。
38.酒精拭浴:是利用乙醇的挥发作用及其刺激皮肤血管扩张的作用,通过蒸发而增加机体散热,达到降温目的的一种方法。
39.被迫卧位:是指患者意识清晰,也有变动卧位的能力,因疾病或治疗的原因,被迫采取的卧位。
40.间歇脉:是指在一系列正常规则的脉搏中,出现一次提前而较弱的脉搏,其后有一较正常延长的间歇(代偿间歇)。
-41.口服给药法:是指药物经过胃肠道吸收和利用,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给药方法。
它是最常用的给药方法。
42.静脉输液法:是利用液体静压原理,将一定量的无菌溶液或药液直接滴入静脉的方法。
43.保留灌肠法:是插入肛管,自肛管灌入药物,保留在直肠或结肠内,通过肠黏膜吸收,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方法。
44.徒手心肺复苏术:是利用人工的方法使患者迅速建立起有效的循环和呼吸,恢复全身的血氧供应,防止加重脑缺氧,促进脑功能恢复。
45.潮式呼吸:又称陈—施呼吸,是一种呼吸由浅慢逐渐变深、变快,然后又由深快转为浅慢,再经过一段呼吸暂停(5~30秒)后,又开始重复以上的周期性变化,其形态就如潮水涨落。
46.间接输血法:是将抽出的供血者的血液,按静脉输液法输给受血者的过程。
47.肌内注射法:是将无菌药液注入肌肉组织的方法,适应需要迅速发挥药效或不能经口服、不宜或不能作静脉注射的药物。
48.洗胃法:是通过胃管向胃内灌注溶液再吸出以排除胃内毒物和潴留食物的方法。
49.尿失禁:是指排尿失去控制,尿液不自主地流出。
50.护理评估:是一个系统地、连续地收集、组织、核实和记录护理对象有关健康资料的过程。
'51.弛张热:又称败血症热型。
体温常>39℃,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波动范围>2℃,但均在正常水平以上。
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等。
52.间歇脉:即在一系列正常均匀的脉搏中,出现一次提前的脉搏,其后又有一较正常延长的间歇,称为间歇脉或期前收缩,简称早搏。
53.尿潴留:是指尿液大量存留于膀胱内而不能自主排出。
54.留置导尿管术:是在导尿后,将导尿管保持在膀胱内,引流尿液的方法。
5.剪切力:是由两层组织相邻表面问的滑行而产生的进行性的相对移动所引起的,是由摩擦力与压力相加而成,与体位有密切关系。
55.剪切力:是由两层组织相邻表面间的滑行而产生的进行性的相对移动所引起的,是由摩擦力与压力相加而成,与体位有密切关系。
56.器官移植:是指采用手术方法将器官移植到自己体内或另一个体内。
57.放射介入:是指采用医学影像设备、技术和Seldinger方法进行经皮穿刺插管,选择性达到所需检查或治疗部位,以达到临床诊断或治疗目的的一种诊疗技术。
58.排斥反应:器官移植中同种移植的排斥反应主要是供、受体的组织抗原(如HLA系统)不同所引起。
移植物的抗原刺激宿主产生免疫反应,形成抗体及效应淋巴细胞,对移植物的抗原进行攻击,导致移植物的被排异。
59.角膜移植:是指用健康的角膜置换混浊或病变的角膜,以达到提高视力或治疗角膜病变的手术。
|60.完全胃肠外营养:是指不经胃肠而通过周围静脉或中心静脉供给人体每天所需的全部营养物质。
61.慢性支气管炎:是指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
表现为咳嗽、咳痰或伴喘息,每年发病持续3个月,连续2年或以上,并排除其他心肺疾患。
四联症:是指室间隔缺损、肺动脉口狭窄、主动脉骑跨和右心室肥大 4 种情况并存的先天性心脏病,是成人最常见的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发病率占先天性心脏病的11%~13%,男女比例接近。
63.血管外溶血:即有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主要是脾脏破坏红细胞,见于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和温抗体性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
64.潜伏性感染:病原体进人人体后潜伏于机体的隐蔽部分,无大量繁殖,也不排出体外,不能被机体的免疫系统识别杀灭,在一定条件下可引起感染。
65.骨质疏松:一种以低质量和骨组织微结构破坏为特征,导致骨骼脆性增加和易发生骨折的全身性疾病。
66.阻塞性肺气肿:是由于吸烟、感染,大气污染等有害因素的刺激,引起终末细支气管远端的呼吸道弹性减退,过度膨胀、充气和肺容量增大,并伴有气管壁的破坏。
:即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一种发生在很多疾病基础上,由致病因素激活凝血系统,导致全身微血栓形成,凝血因子被大量消耗并激发纤溶亢进,引起全身出血的综合征。
68.赫氏反应:钩体病患者在接受首剂青霉素或其他抗菌药物后,可因短时间内大量钩体被杀死而释放大量毒素,引起临床症状的加重反应,常见为高熟、寒战、血压下降。
69.单纯性甲状腺肿: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非炎症性或非肿瘤性甲状腺肿大,不伴有甲状腺功能减退或亢进表现。
…70.铁锈色痰:肺炎球菌肺炎患者,因渗入肺泡内的红细胞被破坏,含铁血黄素混入痰中,而出现铁锈色痰。
71.呼吸衰竭:由于呼吸系统或其他系统疾病所致使动脉血氧分压降低(PaO2< 60mmHg)和(或)伴有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增高(PaC02>50 mmHg)。
72.高血压危象:指高血压患者在短期内,血压明显升高,并出现头痛、烦躁、心悸、多汗、恶心、呕吐、面色苍白或潮红、视物模糊等征象。
高血压危象发生的机制是交感神经活性亢进和循环血中儿茶酚胺增加。
收缩压可高达260 mmHg kPa),舒张压达120 mmHg kPa)以上。
73.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红细胞平均体积(MCV)<80 btm3,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32%。
属于此类贫血的有缺铁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铁粒幼细胞贫血及某些慢性病贫血。
74.体温“再燃”:有些患者在恢复期时,体温未稳定下降至正常,又出现发热。
75.低血糖症:是指血糖低于正常的临床综合征。
成人血糖低于L可认为是低血糖症。
76.败血症:致病菌侵入血液循环,并在血液中迅速生长繁殖,产生大量毒素,引起的全身反应。
77.肠外营养:通过静脉途径给予适量的蛋白质(氨基酸)、脂肪、糖类、电解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以达到营养治疗的一种方法。
78.苔癣样变:为境界清楚的皮肤限局性增厚,皮沟加深.皮嵴隆起,表面粗糙,常见于慢性瘙痒性皮肤病如神经性皮炎。
79.九分法:按体表面积9%的倍数来估计体表解剖分区面积的一种方法,用于估计烧伤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