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超声
颈动脉超声检查常规ppt课件

42
25
颈外动脉CDFIபைடு நூலகம்
26
颈、内外动脉频谱对照
颈内动脉:频谱低缓
颈外动脉:频谱高尖
27
颈动脉血流速度比较
收缩期:颈总动脉>颈外动脉>颈内动 脉
舒张期:颈内动脉>颈总动脉>颈外动 脉
平均流速: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 动脉
28
颈动脉狭窄程度的评估
测量狭窄部直径,计算程度
内径减少(%)= (D1-Ds)/D1×100%
37
颈动脉重度狭窄CDFI
血流明显变细,色彩呈“五彩斑斓”
38
颈动脉重度狭窄频谱
频谱高尖,PSV大于200cm/s。
39
颈动脉完全闭塞
颈动脉内充斥强 回声团块。
完全闭塞者彩色 血流中断。远端 亦不能探及血流 信号。
完全闭塞者血流 频谱不能测及。
40
椎动脉超声检查常规
体位同前
41
扫查方法
9
注意点
尽量保持较小的取样容积
取样点放在血流的中央
取样角度不要超过60度
适当的频率
适当壁滤过
适当增益
适当流速范围
彩色窗尽量小
尽量扫查颅外颈动脉的全程,不要遗
漏
10
正常颈动脉二维图像
高分辨力超声仪显 示,颈动脉长轴为 与心动周期同步搏 动的二条平行光带, 光带即管壁,由内 膜、中膜和外膜三 层组成。
颈动脉的超声诊断

颈动脉狭窄的超声诊断
01
02
03
狭窄程度判断
超声可以判断颈动脉狭窄 的程度,包括轻度狭窄、 中度狭窄和重度狭窄。
狭窄部位
超声可以确定颈动脉狭窄 的部位,如起始段、中段 或远端。
侧支循环情况
超声可以评估侧支循环的 情况,了解血流动力学变 化。
颈动脉斑块的超声诊断
斑块性质
超声可以判断斑块性质, 如软斑块、硬斑块或混合 性斑块。
多普勒效应
当声源与接收器之间存在相对运动时,接收到的声波频率会发生变化,这种现 象称为多普勒效应。在颈动脉超声中,探头与颈动脉的相对运动导致接收到的 声波频率发生变化,从而可以计算血流速度。
颈动脉超声诊断的适应症
评估颈动脉狭窄程度和位置
颈动脉狭窄会导致脑供血不足,增加中风的风险。颈动脉 超声可以评估狭窄程度和位置,为进一步治疗提供依据。
04
颈动脉疾病的干预与治疗
药物治疗
抗血小板药物
用于预防血栓形成,常用的有阿 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等。
降脂药物
用于降低血脂,如他汀类药物。
控制血压和血糖
对于高血压、糖尿病等患者,需 要积极控制血压和血糖。
手术治疗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
通过手术切开颈动脉,去除内膜,预防血栓形成。
颈动脉支架植入术(CAS)
提供血管疾病的信息
颈动脉超声可以提供有关血管疾病的 重要信息,如狭窄程度、粥样硬化病 变等,有助于早期发现和治疗血管疾 病。
对中风风险的评估
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颈动脉超声的结果,医生可以制 定或调整治疗方案,如药物治疗、手 术或介入治疗等。
颈动脉狭窄或粥样硬化病变可能导致 中风风险增加。颈动脉超声可以评估 这些病变,为预防中风提供指导。
颈动脉超声报告

颈动脉超声报告,这是一项常见的医学检查,用于评估颈动脉的状况。
通过超声波技术,医生可以观察颈动脉血管的结构、血流速度和血管壁的厚度等指标,从而判断是否存在颈动脉狭窄或堵塞等问题。
在健康管理、疾病诊断以及血管相关手术的预后评估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首先,报告会对颈动脉的结构进行详细的描述。
颈动脉是人体主要的供应大脑血液的动脉之一,一般由两个主要的部分组成,即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
颈内动脉位于颈椎骨内部,颈外动脉则位于颈椎骨外部。
报告中会明确指出颈动脉的部位、长度、直径以及是否存在异常扩张等信息,这些信息对于评估血管狭窄程度、血流速度以及疾病的范围等方面都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其次,报告会对颈动脉的血流情况进行分析。
正常情况下,颈动脉的血流应该是平稳无阻的。
但是,当存在颈动脉狭窄、堵塞或血管壁有血块等异常情况时,血流速度可能会受到影响,从而引发血液供应不足等问题。
通过超声波技术,医生可以实时观察血流情况,并通过多个参数来评估颈动脉狭窄程度和血管壁的硬化程度。
这些信息对于判断是否需要进一步治疗、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以及预测治疗效果都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报告还会对颈动脉壁的厚度进行评估。
颈动脉壁的厚度与动脉硬化程度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硬化的动脉壁往往比正常情况下的动脉壁更加厚实。
通过超声波技术,医生可以测量颈动脉内膜-媒介复合体的厚度,并结合其他因素综合评估动脉硬化的程度。
这对于早期发现动脉硬化的风险、制定预防策略以及评估治疗效果都非常有帮助。
综上所述,是一项重要的医学检查,对于评估颈动脉的状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通过对颈动脉的结构、血流情况和血管壁厚度的评估,医生可以得出是否存在颈动脉狭窄、堵塞、动脉硬化等问题的结论,并据此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因此,在接受颈动脉超声检查后,仔细阅读报告并与医生进行详细讨论,对于了解自己的血管状况以及预防和治疗血管相关疾病都非常重要。
只有充分了解自己的病情,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健康。
颈动脉超声检查报告分析

颈动脉超声检查报告分析一、背景介绍颈动脉超声检查是一种无创的检查方法,旨在评估颈动脉内膜中层的厚度以及颈动脉的血流速度,可用于识别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素。
本文将对颈动脉超声检查报告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患者的健康状况。
二、检查结果1.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根据检查结果显示,患者的颈动脉IMT为2.0mm。
根据临床经验,颈动脉IMT超过1.0mm可被视为粥样硬化的标志。
因此,患者的颈动脉IMT略高,需要进一步关注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
2. 颈动脉血流速度:颈动脉血流速度的正常范围为50-150cm/s。
检查结果显示,患者的颈动脉血流速度正常,无血流堵塞或狭窄情况,排除了一些严重的血管疾病,如动脉闭塞。
三、结果分析通过对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略高,提示患者有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
建议患者在饮食和生活习惯上更加注意,尽量减少高脂肪、高糖和高盐食物的摄入,并保持适度的运动,以降低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
2. 患者的颈动脉血流速度正常,没有出现血流堵塞或狭窄情况。
这对于判断动脉供血是否通畅至关重要,同时也排除了一些严重的血管疾病的可能性。
四、建议和预防措施基于对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的分析,我们给出以下建议和预防措施:1. 维持健康的饮食习惯,避免高脂肪、高糖和高盐食物的过度摄入。
适当增加水果、蔬菜、全谷类食物和低脂肪蛋白质的摄入量,帮助控制胆固醇和血脂水平。
2. 建立规律的运动习惯,适度运动有助于维持良好的血液循环以及心血管健康。
3. 定期监测血压、血脂和血糖水平,及时调整并控制在正常范围之内。
4. 戒烟限酒,避免过度饮酒和长期吸烟,因为吸烟和酗酒会增加患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
5. 定期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以便及时发现任何异常变化,并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预防心血管疾病至关重要。
颈动脉超声检查作为一种无创的检查方法,能够提供关于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液循环状况的重要信息,帮助我们及时采取针对性的预防和治疗措施,以保护心血管健康。
(医学课件)颈动脉的超声诊断

1 2
操作技术不熟练
需要加强技术培训,提高超声医生的操作水平 。
仪器设备因素
需要定期检查和维护仪器者因素
需要患者积极配合,尽量避免患者因疼痛等原 因而影响检查结果。
提高颈动脉超声诊断准确率的措施和方法
建立标准化操作流程
01
制定颈动脉超声检查规范,明确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提高操
准备证件
患者需要准备有效的身份证明和医 保卡等相关信息。
准备检查前的工作
医生会询问患者是否需要喝水或进 食,并告知患者检查前应避免剧烈 运动。
颈动脉超声检查的操作流程
患者姿势
涂耦合剂
患者仰卧位,头偏向一侧,充分暴露颈部。
在探头上涂抹耦合剂,以保持探头与皮肤之 间的良好接触。
扫描探查
观察图像
探头轻放于颈动脉处,沿颈动脉走向进行扫 描探查。
02
主要目的是发现和评估颈动脉狭窄、闭塞、动脉粥样硬化等病变,以及了解病 变程度和范围,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03
颈动脉超声诊断对于评估心血管疾病风险、监测治疗效果以及指导制定治疗方 案具有重要意义。
颈动脉超声诊断的适应症和应用范围
适应症
怀疑有颈动脉病变的患者,包括狭窄、闭塞、动脉粥样硬化 等,特别适用于中老年人、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高危 人群的筛查和监测。
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在超声图像上表现为血管壁增厚、粥样 斑块形成,可伴有血管狭窄或闭塞。
诊断要点
根据粥样斑块的回声特征、大小、形状、数量和分布,评估 斑块的稳定性,判断是否存在颈动脉狭窄或栓塞的风险。
颈动脉狭窄病变的超声图像特征及诊断
超声图像特征
颈动脉狭窄病变在超声图像上可表现为血管管腔狭窄、血流速度增快,狭窄 处可伴有湍流和涡流。
颈动脉疾病超声诊断

颈动脉疾病超声诊断结果判读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正常值 <1.0mm,>1.0mm为异常
血流方向:正常血流方向为正向,反向血流可 能提示动脉狭窄或闭塞
斑块形态:分为软斑块和硬斑块,软斑块更易 破裂
血管壁结构:正常血管壁光滑,异常血管壁可 能出现钙化、狭窄或闭塞
血流速度:正常血流速度为20-40cm/s, >40cm/s为异常
斑块形成:观察斑块形成 情况,判断斑块大小和稳 定性
血流动力学:观察血流动 力学变化,判断血流是否 受阻
超声造影:通过超声造影 技术,观察血管壁和血流 情况,提高诊断准确性
颈动脉疾病超声诊断结果解读
颈动脉疾病超声诊断结果分析
颈动脉斑块:观察斑块的大小、形态、位置和数量 颈动脉狭窄:测量狭窄程度,判断血流情况 颈动脉血流:观察血流速度、血流方向和血流形态 颈动脉壁:观察壁厚、壁结构、壁光滑度和壁钙化情况 颈动脉弹性:评估颈动脉弹性,判断动脉硬化程度 颈动脉血流储备:评估血流储备,判断血管功能状态
颈动脉疾病超声诊断与手术治疗
超声诊断:通过 超声检查,了解 颈动脉疾病的情 况
手术治疗:根据 超声诊断结果, 选择合适的手术 治疗方案
手术方法:包括 颈动脉内膜剥脱 术、颈动脉支架 植入术等
术后护理:注意 观察患者病情变 化,及时调整治 疗方案
颈动脉疾病超声诊断与康复治疗
超声诊断:通过超声检查,了解颈 动脉疾病的情况
严重高血压
•
严重低血压
•
严重贫血
•
严重肝肾功能不全
•
严重呼吸系统疾病
•
严重神经系统疾病
•
严重精神疾病
•
严重皮肤疾病
•
颈动脉的多普勒超声检查指南讲课PPT

颈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主要用于诊断颈动脉狭窄、阻塞 等血管病变,评估脑部供血状况,预测脑卒中等脑血管 事件的风险,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适用人群与适应症
01
适用人群
中老年人、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高危人群 以及有脑卒中家族史的人群。
02
适应症
颈动脉狭窄、阻塞、斑块形成、动脉瘤等血管病 变的筛查和诊断。
受检者准备
受检者应提前预约,并按照预约 时间到达检查室。在检查前应告 知医生是否有过敏史、手术史或
其他特殊情况。
检查体位
受检者应平卧,头部稍微转向一侧 ,充分暴露颈部,以便医生进行超 声检查。
检查环境
检查室应保持安静,避免受检者受 到干扰。同时,医生应确保超声探 头干净、无菌,避免交叉感染。
检查结果解读
在临床实践中的进一步应用与推广
普及培训
加强医生对颈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的培训,提高诊断水平。
远程诊断
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远程诊断,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诊断能力。
与其他影像学检查的对比研究
与MRI、CTA等影像学检查的对比
比较各种检查方法的优缺点,为临床选择提供依据。
与其他血管检查方法的对比
比较颈动脉多普勒超声与其他血管检查方法的准确性、敏感性和特异性。
检查前的准备
无需特殊准备,保持正常饮食和作息。 01
无需特殊药物准备,如有必要,医生会告知停用 02 某些药物。
检查时应放松心情,配合医生指令进行相应的动 03 作和呼吸练习。
02
颈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技术
检查方法
患者准备
患者应保持安静,避免剧烈运动,并保持 舒适的体位。
扫描方式
采用多普勒超声技术,对颈动脉进行实时 动态扫描。
颈动脉的超声诊断

分辨率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血管狭窄程度的判断准确性较高, 但分辨率不及颈动脉超声对血管壁和斑块的观察。
适用范围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适用于已确诊的血管疾病,而颈动脉 超声适用于筛查高危人群。
THANKS
在一定限制。
颈动脉超声与磁共振血管成像的比较
分辨率
磁共振血管成像对大血管和周围组织分辨率高,但对血管壁和 斑块形态的分辨率不及颈动脉超声。
无创性
磁共振血管成像无需借助外来器械,无创性优于颈动脉超声。
检查时间
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时间较长,而颈动脉超声检查时间较短。
颈动脉超声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比较
创伤性
03
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超声诊断
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生理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一部分
它与冠状动脉、脑动脉硬化有着相似的病理生理过程。
动脉粥样硬化与脂质浸润
动脉内膜下平滑肌细胞发生慢性炎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侵入动脉壁,形成泡沫细胞,进而形成 脂质条纹。
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超声表现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
超声可见颈动脉内中膜增厚、脂质沉积,形成粥样硬化斑块,斑块可导致管 腔狭窄。
颈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
斑块形成可导致血管狭窄,引起血流速度增快、血管阻力增加。
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分期与分型
分期
根据病程发展,可将颈动脉粥样硬化分为三期:早期无症状期、进展期和并发症 期。
分型
根据斑块的形态和回声特点,可将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为稳定型和易损型。易 损型斑块在超声上表现为低回声、脂质丰富、表面纤维帽薄。这类斑块易破裂、 血栓形成,引发脑卒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声像图特征
根据病变的程度及形态改变,可分为四种类型
1. 粗糙 动脉管壁正常三层结构消失或 破坏,内膜面粗糙不平,不规则增 厚,一般呈细点状或线状弱回声, 少数为中等回声,内壁厚度大于 1.0mm
这是由于少量脂肪沉积于内膜形成的。
2. 软斑 斑块呈中强或弱回声,由于内膜向管 腔内凸出,形态或不规则,有的可呈 扁平样或偏心半圆型,内部结构均匀
超声诊断要点
一、椎动脉管径狭窄,管径小于2.0 CM 左右管径差超过一倍。
二 椎动脉血流速度减慢或血流量减少
表现为收缩期及(或)舒张期血流速度减低
A:双侧椎动脉均为低速度血流(较少见) B:一侧椎动脉流速减低,而另一侧椎动脉 流速正常(比较常见) C:一侧椎动脉流速减低,而另一侧流速为代 偿性增高。 D:有时可出现椎动脉流速增高(可一侧增高, 对侧正常;或双侧均增高),提示椎动脉 痉挛。 E:部分可伴有PI、RI增高。
检测血流参数的部位
检测均在血管长轴进行,选择血流平稳不 受生理因素影响的部位定量测量。
颈部动脉:距分叉部位2cm处 颈内动脉:距起始膨大部位远端1.0~1.5cm处 椎动脉:颈椎第5~4或4~3椎体间管腔内
定量分析的指标
1 血管内壁的厚度,正常值小于等于0.9mm 2 斑块所致管腔的狭窄程度,即狭窄比值 (STEN%)(血管长轴测量) 公式:(D1-D2)/D1*100% D1:血管本身的内径 D2:血管狭窄处内径 3 狭窄面积比值(血管短轴测量) 公式:(A1-A2)/A1 *100% A1:血管横截面本身的面积 A2:血管狭窄处剩余管腔面积
沿咽侧壁和颈椎横突的前方上升, 至下颌角下缘的深面向上达颅底。
颈内动脉在颅外无分支,
颈外动脉
伴行于颈内动脉的前内侧。 其主要分支有: 1 甲状腺上动脉 2 舌动脉 3 面动脉 4 咽升动脉 5 枕动脉 6 颞浅动脉 7 上颌动脉
椎动脉
发自锁骨下动脉第一段的后上壁,向上于环 状软骨水平 穿上位6个颈椎横突孔,亦有少数穿经第5颈 椎横突孔 自横突也穿出,弯向后内,行于环椎后弓上 面的椎动脉沟。 最后于环椎中线旁向深面穿枕后膜,经枕骨 大孔入颅腔, 并与对侧椎动脉汇合成基底动脉。
六 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症
由于锁骨下动脉近端狭窄或阻塞(动脉 粥样硬化引起),但同侧的椎动脉畅 通,发生椎动脉内血液倒流。使脑部血 液经过通畅的椎动脉流入锁骨下动脉阻 塞处远端,供应该侧上肢血液,致使脑 干及小脑缺血,发生临床症状。
七 其它
颈肋所致的锁骨下动脉被抬高, 主要见于青年患者,颈部肌肉 劳损收缩或痉挛亦可刺激椎动 脉,使其产生收缩引起供血不 足
临床表现
眩晕:多数,表现为旋转性,但多不伴 耳鸣、耳聋等周围性病变症状。
视力障碍:突然视力模糊或复视,同侧 视野缺损,或短暂失明(数分种) 头痛:为常见症状,较其他症状持久, 也可单独出现,以后枕部跳痛为特点, 弯腰用力时头痛加剧。
意识障碍:短暂性遗忘症量内膜-中膜厚度(IMT), 部位:颈总动脉远端近分叉部1CM,分叉部及 颈内动脉起始部上方1cm处后壁进行测量。 方法:从内膜表面至中膜的外表面的垂直距离。 注意管腔有无斑块、狭窄、闭塞等形态异常, 测量斑块大小、表面及内部特性 测量向心性狭窄的内径狭窄百分比 CDFI:观察血流充盈情况及狭窄阻塞部位 PWD:血流参数测定
一、血管位置与形态的变异 1 椎动脉发源处的解剖变异,有 时仅有残迹,或者一侧完全缺如, 但极为少见。 2 椎动脉进入横突孔位臵的变异, 使血管弯曲,血液流入受影响
二 椎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硬化使血管弹性减退,迂曲 延长,加之粥样斑块的形成,致 使管壁增厚,斑块突向管腔,造 成成狭窄,导致脑循环血量减少, 严重的可致血栓形成,或管腔完 全阻塞。
<0.5则表示降低
增 高
见于血管阻塞、颅内压增高、血
管痉挛致管腔狭窄、脑动脉硬化、 脑梗塞及高血压病人。
阻力增加时,舒张期血管阻力平 均大于正常值的80%;脑动脉硬化、 脑梗塞病人的RI均高于正常人,
均因颅内小动脉硬化,管腔变窄 所致。
降低
阻力减少时,脑血流量增加
异常降低见于动静脉瘘,颅内动脉 瘤或脑血管的动静脉畸形
ICA/CCA比值
同侧颈 内动脉与颈总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比值 比值是提示颅内颈内动脉系统远端阻塞性病 变较有价值的诊断标准之一
正常值小于0.8 大于1.5—1.8提示狭窄程度达50% 大于1.8则狭窄程度>60%.
高于正常值2.0以上,再结合病人血流速度的
改变(以增高为主),可提示同侧颈内动脉远 端阻塞性病变
血流速度
MAX:最大血流速度,测定频谱收缩
期最高峰
MIN:最小血流速度,测定频谱舒张
期最末点
MEAN:平均血流速度,测定时收缩早 期始至舒张期末期止,用包络 线沿一个心动周期的频谱勾划。
临床意义: 影响血流速度的因素:心输出量、心搏力、
血管形状、血管壁弹性、管径粗细等。
MAX:主要受两个因素影响,即心脏射 血力及颅内外脑动脉的阻力 MIN:因主动脉壁弹力贮存器的作用, 加之脑组织丰富的血床处于低阻状态,保 证了血管在舒张期仍有低流速的血流向脑 部流动。因而,MIN主要受主动脉弹性及
横向探测
识别分叉部、颈内、颈外动脉所在位臵 测量血管内径:测量从内膜内表面至外侧内膜 内表面的距离,以心脏收缩期为准 部位:颈总动脉中部、 颈内动脉距其窦1cm处 颈外动脉距分叉1cm处 观察各血管壁四周有无斑块 测量残腔大小、计算面积狭窄百分比
脉冲多普勒检测
1 取样门放臵: 要臵于管腔中心,在层流情况下,以窄门取样, 原则上取样门宽-----被探测血管腔内径的 1/4-1/3。 2 声束与血流方向间夹角应小于等于60度, 2 血流参数
猫
猫
颈总动脉
颈总动脉左右侧分别发自主动脉弓和头臂干
位于胸锁关节后方,上行于气管和喉的二旁
终未分成颈内和颈外动脉,分叉的位置高低不 一
颈动脉窦
是颈总动脉分叉和颈内动脉起始部的膨大部分 有时仅局限于颈内动脉起始部
该窦为压力感受器
其结构特点是管壁中膜较薄,而外膜较厚,管腔 略大
颈内动脉
起始部位于颈外动脉的后外侧,
由于病变处管壁受损薄弱,可破裂出血,亦 可因管腔狭窄和继样斑块脱落,引起脑缺血 和脑梗塞。
临床表现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实质缺血性病变的 主要原因之一,当粥样硬化斑致血管狭 窄大于60%时,临床出现症状。
脑缺血其可引起眩晕,头痛及昏厥等症 状。脑梗塞时可引起脑血管意外,有意 识突然丧失、瘫痪及失语等征候。
四 血流动力学危象
椎动脉管径虽无狭窄或受压,但当急 骤血压下降或心排血量减少,可产生 暂时性脑供血不足,特别是体位性低 血压产生的椎基底动脉TIA,在老年 患者常见
五 两侧椎动脉管径的极度不对称 病变使椎动脉管径极度不对称(二 侧管径差超过一倍), 当转颈压迫较宽的一侧椎动脉,而 另一侧纤细的椎动脉起不到血流量 代偿作用,可导致脑供血不足
颈内及颈外动脉的鉴别
颈内动脉 管径大小 颅外分支 位置/方向 多普勒流速 曲线 短暂叩击同 侧颞浅动脉 大 无 后外 低阻型 无 颈外动脉 小 有 前内 高阻型 出现锯齿状 波
三、椎动脉 先显示颈总动脉纵切面图像,然后探头稍 向外侧动,即可显示穿行于横突孔的椎动 脉,在一排颈椎横突及其后方的声影间寻 找血管结构然后,向近心端扫查至颈根部, 显示椎前及其发自锁骨下动脉的起始部转 而再向头端追踪至颅底第二横突孔,自下 而上分别测量椎前段及横突段椎间动脉内 径
2、3类斑块,是由脂肪细胞、胶原纤维和弹 性纤维包裹而沉积的脂肪所形成,钙化后, 其后伴声影。
4 混合斑(亦称复杂斑)
由不均质软、硬斑混合组成,呈强回 声、中等回声及低、无回声混合存在。 形态极不规则,范围较大,常常造成 局部管腔高度狭窄或堵塞。
这是由脂肪、纤维组织、胶原纤维、钙化斑及细 胞碎片组成的,无回声为内部坏死出血所致。混 合斑常伴有内出血溃疡,斑块内可见无回声,破 裂后为血栓形成是最大的危险因素。
检查方法
仰卧位,颈后垫枕后仰,头偏向对侧 一、探头从颈根部向头侧移动作横向扫查, 显示颈总动脉近心端、中部、远端、颈动脉
分叉处及颈内、颈外动脉
颈外动脉位于前内侧
颈内动脉位于后外侧
二、探头从颈根部以颈总动脉血管长轴作纵向扫查
越过分叉部显示颈内及颈外动脉长轴 探头侧向前内侧方--颈外动脉
探头侧向后外侧--颈内动脉
阻力指数与搏动指数
RI:反映了血管的阻力状况的指标 PI:反映了血管的顺应性及弹性状态 RI、PI:脑循环外周阻力有关的指数,明 显受到年龄因素的影响,其特点表现为随 增龄而降低。
颈总、颈内、颈外的血流阻力 颈外>颈总>颈内 正常颈动脉阻力指数为0.5-0.75
若RI>0.75,提示外周阻力增加
诊断要点
内膜粗糙,厚度大于等于1.0mm,或局部 有斑块. 如管腔狭窄大于50%,狭窄处血流呈高速 湍流频谱,血流参数MAX、RI、PI、 ICA/CCA均可增高。 局部有斑块的血管,彩色多普勒可显示 为管腔内血流不整齐或局部缺失,中度 以上狭窄伴局部多彩血流。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病因及病理
椎动脉分四段
第一段:为进入横突孔之前部分,称为椎前部。该 段无横突遮挡,但其前方有纵形的颈动脉鞘和椎静 脉及从外下斜向内上的甲状腺下动脉横过。 第二段:位于环椎横突孔以下的椎动脉,亦称横突 部。该段全程行于横突孔内,并有椎静脉从。其内 侧与椎体相邻。
第三段:从环椎横突孔穿出,向后内至入颅前,环 椎部。其左右侧内径分别为4.2,3.9mm。 第四段:进入颅内的为颅内部。
三
颈椎病
•由于颈椎肥大性增生,骨赘突入椎动脉管, 压迫椎动脉使其管腔变窄。 •由于颈椎间盘脱出,缩短了颈椎的长度,致 使椎动脉发生了扭曲。 •颈椎的肥大性改变可压迫刺激椎动脉周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