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的军事制度

合集下载

中国历史朝代的军事制度兵役制度的变迁

中国历史朝代的军事制度兵役制度的变迁

中国历史朝代的军事制度兵役制度的变迁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更替,不仅带来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变革,也对军事制度和兵役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及宋元明清时期三个时期,介绍中国历史朝代的军事制度兵役制度的变迁。

秦汉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包括军事制度和兵役制度的变革。

他建立了严密的中央集权制度,实行军功爵制,并将军队分为三军:步卒、骑兵、车兵。

在兵役制度方面,秦始皇通过实行严格的徭役制度,强制士兵服劳役,并建立了兵籍制度,对士兵进行了管理和编制。

这些制度的实施,不仅加强了中央集权,也为后世的统一和治理提供了经验。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的时期,政权更迭频繁,军事制度和兵役制度也发生了较大的变革。

在这个时期,政权分裂,地方势力强大,军队趋于私人化,形成了兵权割据的局面。

军事制度方面,各个政权都有自己的军队编制和组织形式,并且普遍采取招募士兵的方式,兵役制度松散,面临许多问题。

宋元明清时期,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军事制度和兵役制度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规范和完善。

在这个时期,宋朝建立了重镇制,规定了军队编制和职责分工,实行了兵田制,将军队与土地结合起来,提高了士兵的战斗力。

元朝除了继承宋朝的制度外,还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如设立军卫、设立蒙古和汉军等,兵役制度也有所调整。

明朝时期,设立了都指挥使、千户所等军事职务,建立了规模更大的军队,兵役制度更加完善。

清朝则继承了明朝的军事制度,并进行了改革和调整,如设立了抚军和绿营等。

总的来说,中国历史朝代的军事制度兵役制度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特点和变化。

从秦汉时期的中央集权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兵权割据,再到宋元明清时期的军事规范和兵田制度,这些变迁反映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和制度的变革。

这些制度的变迁和发展,既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也反过来对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今天,我们可以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为现代的军事制度和兵役制度的建设提供借鉴和启示。

北魏都督制论考

北魏都督制论考
都督拥有战时指挥 调度权,可根据战争形势和需要 ,调整兵力部署、调动军队,以
应对外敌入侵或平定内乱。
军队组织管理
都督负责军队的组织管理工作, 包括士兵的招募、训练、装备和 调配等,以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行政监督权
监督地方行政
作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北魏都督对所辖区域内的行政事务进行 监督,确保地方官吏廉洁奉公、勤政为民。
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也可以为现代国家的军事组织和管
理提供历史经验的借鉴。
05
北魏都督制与其他朝代都督制的 比较
与汉朝都督制的比较
体制差异
汉朝的都督制主要设立在重要军事区域,而 北魏都督制则更全面地覆盖了各个地区,不 仅限于军事重地。
军事权力
汉朝都督在军事上有较大的决策权,而北魏都督则 更多地作为中央军事决策的执行者。
制度影响
北魏都督制在维护国家稳定、推动军队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都督权重过大导致的军阀割据倾向等。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与建议
深化研究内容
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深入探讨北魏都督制与北魏政治、经济、文化等 方面的关系,以及其在北魏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拓展研究领域
可以从跨学科的角度,结合军事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理论 ,对北魏都督制进行更全面、深入的研究。
都督在军事上具有高度的决策权,能够根据 战局变化灵活调整战术和战略,提高战争胜 率。
都督制的历史评价与现实意义
01
维护国家统一
都督制在北魏时期对于维护国家统一具有重要作用,确保了北魏王朝的
长期稳定。
02
军事制度的创新
都督制是一种独特的军事制度,为后世的军事制度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
启示。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军事制度与战争演变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军事制度与战争演变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军事制度与战争演变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动荡不安的一个时期,政权更迭频繁,战争频繁爆发。

在这个时期,军事制度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革和演变。

一、战争状态与危机感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战争状态可以说是持续不断的。

由于政权更迭频繁,各个地区的势力争夺也非常激烈,战争成为了这个时期的常态。

同时,由于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困苦,许多农民纷纷起义,军阀混战,国家面临着严重的危机。

二、军事制度的变革在这个战乱纷争的时期,魏晋南北朝的军事制度也在不断变革中。

尤以魏国为例,魏国皇帝加强了中央集权,并注重军队的统一化管理。

他们加强了军队的编制、训练和装备,通过建立军镇、保甲制度等来加强国家的军事力量。

三、兵员构成和武器装备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军队的兵员构成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原本的兵制逐渐失去作用,地主贵族开始组织私人武装,在战争中承担重要角色。

同时,当时的军队中也逐渐出现了更多的军队士兵,他们具有较为丰富的作战经验。

至于武器装备方面,战国时期的刀剑、弓箭等武器逐渐被斧钺、戟戈等冷兵器取代。

四、军阀割据与军事战争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政权更迭频繁,导致了许多军阀割据的现象出现。

这些军阀往往控制一定的军队和地盘,形成一定的独立势力,经常发起战争侵略其他势力。

而这些战争,往往带来巨大的破坏和灾难,对于当时的社会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五、军事思想与人才培养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军事思想也在不断发展。

当时一些军事家提出了一系列独特的战争思想,如司马懿的“慎重行事”思想,谋士王导的谋略布局等。

这些思想对于当时的战争指导产生了重要影响。

同时,为了培养出具备战争指挥能力的人才,一些诸侯国家也开始注重军事教育,设立军事学院,聘请有才干的将领担任教官。

六、对战争的认识与反思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战争频繁,不少文人士人对战争有了更多的认识和反思。

他们对战争的残酷性、破坏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于和平、安定的渴望更加强烈。

这种对战争的反思也影响了后来的文人和君主,为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相对和平的时期奠定了基础。

中国古代的战争与军事制度

中国古代的战争与军事制度

中国古代的战争与军事制度中国古代是一个战争频繁的时期,各个朝代都经历过许多战争与争斗。

古代中国的军事制度也因此得以完善和发展。

本文将以古代中国的战争与军事制度为主题,探讨中国古代军事制度的起源、演变以及其对整个国家发展的影响。

一、古代中国军事制度的起源古代中国的军事制度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在此之前,各个国家并没有统一的军事组织与制度,征战多以部落为单位进行。

然而,随着社会的演变,战争规模逐渐扩大,军事制度的建立成为必要的问题。

嬴政统一了六国后,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大部分地区,他实行了一系列推动军事制度发展的改革。

他开始实行赋役制度,将土地和人民划归军队控制,并组建了强大的中央军队。

这一制度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古代军事制度的确立和完善。

二、中国古代军事制度的演变中国古代军事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每个朝代都对军事制度进行了一定的改革和调整。

1. 秦朝军事制度秦朝实行的军事制度主要以中央集权为核心,通过赋役制和征兵制来维持军队。

同时,秦朝还建立了完善的人员选拔和培养制度,推行井田制和兵田制,为军队提供了稳定的物质支持。

2. 汉朝军事制度汉朝继承了秦朝的军事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做出了一些改革。

汉武帝开始推行县兵制,即由各个县担负兵员征集和军费供给的责任。

此外,汉朝还开创了边塞军队制度,将军队驻扎在边境地区,并设立统治边境地区的将军,以应对来自北方少数民族的威胁。

3. 魏晋南北朝军事制度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处于分裂的状态,各个地区的军事制度也有所不同。

北方地区主要以骑兵为主,南方地区则以水军为主。

此时期还出现了军阀割据现象,导致军事制度的混乱和不稳定。

4. 唐朝军事制度唐朝时期,军队的组织和管理得到进一步完善。

按照唐太宗的制度,唐朝军队分为京兆府、郡县、乡邑和兵马户口,实现了对军队的细致管理和监控。

此外,唐朝还建立了士兵的培养和晋升制度,提高了军队的整体素质和战斗力。

5. 宋朝军事制度宋朝期间,中国军事制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

中国历代军事制度

中国历代军事制度

士 俑
武 士
象,府兵制度进一步

与均田制度结合起来.
四、隋唐军事制度 二唐朝的府兵制
唐代府兵的中央领导机构主要是12卫, 外加左右监门卫掌诸门禁卫、左右千牛卫 统皇帝侍从仪卫,共16卫.卫之下府兵的基 本单位是府.在中央有内府中郎将府,主要 在12卫中左右卫辖下的五府,取二品至五 品官员子弟充当.在地方是外府,即设在各 地的折冲府,由折冲都尉和果毅都尉统领, 由军府所在地从六品以下子孙及白丁无职 役者中挑选.
突 厥
突 厥
奚 契
靺 鞨

吐 蕃
南 诏
五、宋元军事制度 一北宋军制
宋代军制主要是募兵制.当时有四种部 队:禁军、厢兵、蕃兵和乡兵. ➢禁军是皇帝亲兵,驻守京师,兼备征讨,是正 规军. ➢厢兵是各州募集的地方军,不能作战,只服 杂役. ➢蕃兵是招募的西北少数民族士兵,屯戍边疆. ➢乡兵多为当地征发,用以防守地方.
四、隋唐军事制度 二唐朝的府兵制
唐 发 兵 鱼 符
四、隋唐军事制度 二唐朝的府兵制
唐代彩绘武士俑
唐代胄甲
四、隋唐军事制度
唐朝府兵制的终结与军事格局的变化
➢唐723年开元十一年唐玄宗首先招募关中一带 府兵和白丁组成长从宿卫,代替以往宿卫京师 的府兵,后改称为彍骑.
➢737年又下令招募长守边镇的长征健儿,由国 家供给衣粮,家属愿同去者拨给田地屋宅,士兵 开始向职业军人演变.
五、宋元军事制度 二南宋军制
岳飞像
五、宋元军事制度
韩世宗 行营前护军
张俊 行营中护军
光世 行营左护军
岳飞 行营后护军
二南宋军制
吴玠 行营右护军
南宋建立
南 后,重建中
宋 央正规军,

中国古代各朝兵役制度建国后我国兵役制度四次大调整

中国古代各朝兵役制度建国后我国兵役制度四次大调整

中国古代各朝兵役制度建国后我国兵役制度四次大调整中国古代各朝兵役制度有了人类就有了战争,有战争就要有部队,就要补充兵员,就要征兵,就要有征兵制度。

因此,可以说,兵役制度和人类历史一样久远。

中国在商、周时已经有征兵制度,实行的是全民皆兵,部落里的老弱妇孺都参加战斗。

当时规定,在战争期间,每个部落成员都有当兵作战的义务。

军队的核心是王家与贵族子弟,即“三族”与“多子族”所组成。

基干力量是由平民组成的甲士。

战国时期,已经建立常备兵制度。

常备兵是军队的基干,他们都是经过应征考选而来。

考选条件相当严格。

凡是中选的人,免除全家的赋税、徭役。

秦统一后,出现了全国规模的征兵制。

农民是兵员的主要来源。

秦朝兵役和劳役极为繁重,当时全国人口大约有2000多万,而经常被征发服兵役、劳役的就有二三百万。

汉承秦制,规定男子在适龄期间,除每年农闲受训外,每人一生要服两次兵役,每次一年。

汉武帝时,招募熟悉北方少数民族情况的人组成“胡骑”,招募熟悉南方越事的人组成“越骑”。

东汉后期,很多壮丁成了地主家兵,全国征兵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很多军阀拥兵自重,形成严重的军阀割据局面。

三国时期出现了“世兵制”。

“世兵”就是父子世代为兵。

这种兵家户籍不属郡县,而由军府管理,称为“士家”、“军户”。

世兵社会地位低下,只有得到放免才能取得平民的身份。

北朝出现了“府兵制”。

西魏末年,西魏的宇文泰广泛招募各地豪强地主从军,通过他们又带来了大量家兵、部曲等私人武装,从而创置了“府兵制”。

府兵只管打仗,不再负担其他赋税。

府兵制到了隋朝起了很大变化,军府名称为骠骑府,以骠骑将军为长官。

军士开始编入户籍,从事生产。

唐初实行“兵散于府,将归于朝”的政策,意思是兵士由军府管,将军由朝廷管。

募兵制是宋朝的主要兵制。

当时有四种不同军队———禁军、厢兵、蕃兵、乡兵。

元朝在取得全国政权前,实行部落兵制。

明朝实行“卫所制”。

军队组织有卫、所两级。

一府设所,几府设卫。

后颁行《垛集令》,“垛集”成为军源的主要征集方式,近似于“世兵”制。

三国时出现了世兵制

三国时出现了世兵制

魏晋兵役制度三国时出现了世兵制,父子相继为兵。

世兵不属郡县,由军府统一管理,称作“士家”、“军户”。

北朝时期军事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

西魏时宇文泰在大统九年(543)创立府兵制度。

西魏末年府兵由六个柱国大将军率领,每个柱国下设两个大将军,每个大将军下又设两个开府将军,共二十四军。

当时府兵不属郡县,只管打仗,不纳赋税。

发展期魏晋南北朝沿东汉军制,因国家处于分裂状态,军事繁兴,军制多变。

新军制突出者有:①都督制。

统治者为动员地方力量镇压人民的反抗,维系摇摇欲坠的中央政权,便扩大地方权力,州牧、刺史多加将军称号,将军持节都督一州数州军事,或都督中外军事,专擅一方军、民、财政大权。

人民反抗虽被镇压,但同时也形成了威胁中央的地方割据势力。

②世兵制。

在地方势力崛起过程中,召募来的大量私属武装家兵、部曲等,逐步上升为政府军,军人与其将领保持着封建依附关系,职业兵增多。

统治阶级为保持一定兵源,将军人家属编为军籍,成为“士家”,强迫他们世代从军。

士家不仅成了兵役的固定承担者,而且成了统治阶级控制军权的人质。

世兵制下军人地位低,素质差,战斗力弱。

③沿边少数民族的部族兵制。

随着中央集权下降,边境一些少数民族的武力上升,开始向中原富庶区扩张。

军事上保留本民族特点,并参用汉军制,形成了独特的部族兵制。

如北魏的兵户制和镇戍兵制,西魏、北周的府兵制。

府兵制创立于西魏大统十六年(550),设8柱国12大将军、24开府将军,统24军。

早期府兵自相督率,自带弓刀,不编户贯,将领无论何族均用鲜卑赐姓,军人也从主帅之姓,带有浓厚的部族兵特色。

隋、唐重建和发展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改革早期府兵制,军户编入民户,军人受田。

府兵在乡为农,在军为兵,实行兵农合一、寓兵于农制。

府兵调遣、指挥权均归朝廷,中央设16卫(隋初为12卫府),12卫下各辖军府。

军府按“中外相维、重首轻足”和“居重驭轻”方略,分布在京城和冲要地区。

府兵每年上番宿卫京师,部分驻守军事要地,战时凭符征调。

中国历代军事制度

中国历代军事制度

中国历代军事制度中国历代军事制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其演变过程包括了各个朝代的更迭和不同时期的国家形态变化。

这里将概括介绍中国历代军事制度的主要特点和演变。

中国历代军事制度起源于古代战国时期,当时的军事组织以诸侯为主体,分为王室部队、诸侯部队和军事义务民兵。

群雄纷争的战国时期,强调了武力的重要性,因此发展了雇佣军制度。

在秦朝统一了中国后,出现了与封建制度相适应的郡县、乡兵组织,这些组织成为朝廷控制地方的军队。

随着历代朝代的更迭和社会制度的变化,中国历代军事制度也发生了相应的调整。

在北朝时期,鲜卑族的崛起使得军事制度有所改变,力求提高对抗民族外敌的能力。

随后的隋朝与唐朝时期,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下,军队实行兵役制度,士兵需要在种田之余服军役。

宋朝时期,由于百姓负担过重和兵员不足的问题,宋朝采取了招募士兵的制度。

为了加强对边塞地区的控制,宋朝设立了边卫军,在长城上进行巡逻和防守。

明朝时期,明太祖洪武年间推行了将士兵纳入国家编制的军制,废除了诸多军阀建立的地方军队,使得军队实现了国家统一管理。

清朝时期,满族建立了清朝,并且根据满洲族的军事传统,建立了八旗制度。

这一制度以满洲八个旗为基础,分为正黄、正白、正蓝、正红、副黄、副白、副蓝和副红八个旗,每个旗下又分设前、中、后三营。

八旗制度成为清朝主要的军事组织形式,同时清朝还广泛招募民兵和地方军队。

近代以后,中国历代军事制度经历了更加深刻的变革,这是由于西方文化的渗透和其军事技术的进入所导致的。

清朝末年,洋务运动对军事制度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中国试图通过西方的军事制度和武器来加强自身的实力。

1912年辛亥革命后,建立了中华民国,重建了军事制度。

中国共产党建立后,建立了人民军队,经过长期的革命战争,最终取得了新中国的独立和解放。

总的来说,中国历代军事制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进程,其演变反映了政治、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的变化。

从古代战国时期的雇佣军制度,到封建社会的郡县、乡兵组织,再到各个朝代的调整与改革,历代军事制度的发展始终与中国的国家形态和社会背景密切相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朝的军事制度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北朝的军事制度(一)军事领导机构1、中央军事领导机构北朝时期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三个时期的中央军事领导机构各有特色。

『1』北魏的中央军事领导机构,前后期有很大的不同。

北魏为落后的鲜卑拓跋部所建。

建国初期,拓跋部刚刚进入奴隶社会,其政权带有浓重的氏族部落联盟的痕迹。

北魏建国初,道武帝拓跋珪仿照魏晋旧制设置百官,其中包括不少武官。

但北魏前期,这类官职徒有虚名,真正掌握军政大权的是与之并行的鲜卑官职。

鲜卑官职主要包括八部大人和内侍官两部分。

天兴元年(公元398年),道武帝置八部大夫,以拟八座,谓之八国常侍……出入王命。

八座,指魏晋尚书省的八座。

次年,道武帝又分尚书三十六曹及诸外署,凡置三十六曹,令大夫主之。

至此,八部大夫成为北魏前期的中央军政中枢机关。

八部大夫即拓跋部落酋帅,又称八部帅,他们还掌管京畿地区亦兵亦农的部落成员。

八部大夫常坐止车门右,听理万几,是辅佐皇帝处理军政的决策机关,也即当时的中央军事领导机构。

北魏前期的内侍官有都统长、幢将等。

都统长领殿内之兵,值卫王宫,幢将员六人,主三郎卫士值宿禁中者。

他们是皇宫宿卫武官,掌管殿内及禁中的宿卫军。

当时还设有外朝大人一职,为皇帝侍从官,掌管出纳诏命。

内侍官由于身在皇帝左右,常可迭典庶事,参军国之谋,他们有时也可以充任中央军事领导机构的职能,参与军政大事。

北魏太武帝时代(公元424-公元451年),北魏前期的中央军事领导机构发生一些变化。

太武帝即位后,加强本不起多大作用的尚书省的实权,渐渐弃置八部大夫不用,尚书省成为全国行政中枢。

尚书省中的殿中尚书、南部尚书、北部尚书等成为中央军事领导机构。

当时,北魏的内侍官仍然保留,继续发挥作用。

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仿汉制改革官制,从此,北魏的中央军事领导机构有了根本的变化。

北魏的军事力量在改革后包括中兵、镇戍兵、州兵三部分。

其中中兵是军队的主力,是北魏王朝的主要支柱。

因此,中兵的指挥系统是中央军事领导机构的主要部分。

中兵的领导体制仿效汉制,设领军将军一人,总统中兵。

北魏领军将军权势极大,宗室元叉在北魏后期任领军将军,时人称他总握禁旅,兵皆属之。

领军下设左、右卫将军各一人,左、右卫将军以下又各领武卫将军二人。

领军将军下还有领左、右等职,以下还有各种名号武官。

此外,又置东、西、南、北四中郎将,分统镇守京师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北)四面关津的中兵,另设护军将军总统四中郎将(一度归属领军将军)。

中兵系统外,北魏后期尚书省设七兵尚书一职专管兵事。

七兵尚书下设左中兵、右中兵、左外兵、右外兵、都兵等曹郎,分统众事。

这是北魏后期中央军事领导机构的又一主要部分。

此外,当时还常置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等官职,掌管军事。

应该指出,无论北魏前期还是后期,最高军事领导权在皇帝手中,军事领导机构要对皇帝负责。

『2』东魏、北齐时期,中央军事领导机构也有一个变化过程。

东魏皇帝是傀儡,朝延的军政大权掌握在丞相高欢父子手中。

高欢及其子高澄、高洋等人皆在东魏担任丞相、都督中外诸军事等官职,替代皇帝成为全国的最高军事统帅。

高氏丞相府中设内、外二曹专管兵事,内曹为骑兵曹,管中兵即鲜卑兵诸事;外曹是步兵曹,管外兵即汉人兵诸事。

这是东魏真正的中央军事领导机构。

齐天保元年(公元550年),高洋代魏称帝,建立北齐,高洋即文宣帝。

高氏代魏后,中央军事领导机构随之发生变化。

文宣帝称帝后,立即罢丞相府,将丞相府诸司合并入尚书省,只留下骑兵、外兵二曹,改立为省,称骑兵、外兵省,命亲信大臣唐邕、白建分任二省长官,仍掌兵事,由自己亲自统辖。

于是,骑兵、外兵二省成为北齐特有的中央军事领导机关。

北齐仍袭北魏旧制,设置领军将军等一套官职统带中兵,还设五兵尚书及所属曹郎主管兵事,大体情况如上述魏制。

同时,北齐又在京师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设置京畿大都督一人,统带京畿地区领军将军系统之外的所有军队,职权也很重。

以上也都属于北齐中央军事领导机构。

『3』西魏的中央军事领导机构自成系统,与北魏、北齐大不相同。

西魏皇帝也是傀儡,实际掌握政权的宇文泰自任丞相、都督中外诸军事,是全国的最高军事统帅。

宇文泰在他的丞相府中设有谘议、中兵、外兵等参军及各种僚属,分掌军事,其丞相府成为当时的中央军事领导机关。

西魏实行的是府兵制,府兵制虽归宇文泰统带,但却属于宿卫兵,也即是中兵。

府兵的指挥系统是西魏中央军事领导机构的另一重要部分。

西魏府兵制,设八柱国大将军,宇文泰自任其一,实为府兵统帅,另一柱国大将军元欣仅具虚名,实际统兵者只有六柱国大将军,其各领一军,是为六军。

六柱国下,各设二大将军;大将军下,又各设二开府;开府下,又各设二仪同,以下还有大都督、帅都督、都督等职。

宇文氏代西魏建立北周后,周武帝宇文邕为加强君权,将府兵收归自己亲自统率指挥,府兵从此成为名符其实的皇帝的宿卫军。

『4』北周的中央军事领导机构自成系统,与北魏、北齐大不相同。

北周时期,实行的是仿《周礼》制定的官制。

在北周官制中,夏官系统执掌军事,其长官为大司马。

周武帝时,卫刺王宇文直请为大司马,意欲总知兵马,得擅威权。

说明大司马确掌兵权。

大司马下,设有小司马、兵部中大夫、小兵部下大夫等多种属官,分掌众事。

大司马府是北周时期的中央军事领导机关。

如同北魏一样,北齐、北周的皇帝是最高的军事统帅,各级军事领导机构都要对其负责,最高决定权在皇帝手中。

2、地方军事机构『1』北魏建立后,随着统治区域的扩大,曾在一些地方设置军府,在缘边地区设置镇戍,并在诸州各置都尉领兵。

诸州设置都尉协助刺史领兵,各镇戍设镇将统御镇戍兵,这都可视作北魏的地方军事机构。

但北魏时期占主导地位的地方军事机构,是地方都督制。

北魏建国之初,道武帝即曾仿魏晋之制设置都督,但地方都督制的确立,却似在太武帝时期(公元424~公元452年)。

神麔三年(公元430年),太武帝下诏:诸征镇将军、王公仗节边远者,听开府辟召,其次增置吏员。

大约在此时,仗节在外的将军王公等都督方可开府置吏,都督制也才逐步完善。

北魏都督,一般由朝廷委派,督率一方军队,统辖范围常达数州。

在名位上,北魏都督也有使持节、持节、假节以及都督、督诸军的高下区别,唯独都督诸军之下、督诸军之上的监诸军似不常设。

北魏都督一方者,可以全权处理一方军事。

北魏赵郡王元干出任都督关右诸军事时,孝文帝因为他总戎别道,特意嘱他以司空穆亮等人为师。

北魏前期,前督虽常兼任刺史,刺史却未必全是都督,而且都督所督常不止一州。

但至后期,北魏都督设置渐滥,诸州刺史甚至郡守大多为都督。

所以北齐高隆之说:魏自孝昌已后,天下多难,刺史太守皆为当部都督,虽无兵事,皆立佐僚。

这时的都督已成为地方州郡常设的军事机构,而且具有军政合一的性质。

『2』东魏、北齐的地方军事机构大体同于北魏后期,其主体也是都督制。

东魏、北齐的都督,从形式上说应有两种。

一种是有使持节、持节等名号的主管一方军政的都督,其统辖区域少则数州,多则十余州。

另一种是具体领兵的州郡都督。

东魏北齐承北魏后期都督滥置之弊,州郡牧守也大多出任当部都督。

东魏时,尚书仆射高隆之曾建议整顿地方都督滥置的现象,诸州郡自非实在边要,见有兵马都,悉皆断之。

可见这种情况之严重。

此外,东魏北齐沿袭北魏,也在沿边地区设置镇戍。

东魏北齐的镇戍,镇设镇将、副将;戍设戍主、副。

镇戍,也是东魏北齐地方军事机构的一部分。

『3』西魏、北周的地方军事机构也大体同于北魏,但于名称上有些变化。

西魏时期,地方军事机构的主体仍是都督制,仍与北魏一样,有主一方军政的都督和州郡都督。

当时称总一方军政的都督为大都督,加大字,可能即为了与州郡都督和当时的实即领兵官的各种都督区分开来。

北周时期,地方军事机构的主体是总管制。

总管,实即原来的都督。

武成元年(公元559年),周明帝初改都督诸州军事为总管。

此后,总管制正式建立。

北周的总管有大、小的区别,大者一般统辖数州或十余州,最多者可至数十州;小者仅统一州,实即原来的当州都督。

宇文宪在武成(公元559~公元560年)年间出任益州总管、益宁巴泸二十四州诸军事、益州刺史,这是大总管。

保定五年(公元565年),周武帝令荆州、安州、江陵等总管并隶襄州总管府。

这里的荆州等三州总管应是小总管,即仅掌管一州军事的总管。

北周末年,益州总管王谦反叛时,所管益、潼、新、始、龙、邛、青、泸、戎、宁、汶、陵、逐、合、楚、资、眉、益十八州……多从之。

这里王谦显然是大总管,其所统18州之总管应属小总管。

西魏北周在边境及一些重要地区也设置镇戍,镇戍设镇将、戍主主管镇戍事务,镇戍也是西魏、北周地方军事机构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军队体制1、北魏的中兵、镇戍兵和州郡兵。

『1』中兵又称台军,是北魏军队的主力,其性质属于中央宿卫军。

北魏前期的都统长等内侍官及其所统,便是北魏宿卫军的雏形,此后经过历代的发展,形成庞大的中兵编制。

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孝文帝发京师南伐,步骑三十万。

这里的数十万军队,大约全是中兵。

孝文帝改制后,中兵称为羽林、虎贲。

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孝文帝诏选天下武勇之士十五万人为羽林、虎贲,以充宿卫。

次年,他又以代迁之士皆为羽林、虎贲。

中兵中的王室子弟称宗子、庶子兵。

中兵平时宿卫皇宫和京师,战时出征作战,有时也戍卫地方。

北魏中兵的领导体制前后期有所不同。

前期,中兵的统帅有都幢长、幢将、四厢大将、十二小将等各种名号。

后期,领军将军是中兵统帅,领军将军之下,有各种名号将军,分统中兵。

领军将军直接统帅宿卫皇宫及驻屯京师的中兵,权势极大。

此外,护军将军亦为中兵统帅,主管驻屯京师四周各要津关戍的中兵,下有东、西、南、北中郎将各一人,直接统带京师四周戍守要津的中兵各部。

护军将军的职权逊于领军将军。

护军将军所统四中郎将曾归入领军将军指挥,这时的领军将军权势更重。

『2』北魏建立后,为了防备北边游牧民族的侵扰,在北疆设立镇戍,派兵镇守。

后来,镇戍又设置于南部边界及内地的一些重要地区。

镇戍的守兵即镇戍兵。

镇戍兵的主要任务是戍边守土,有战事时也要受朝廷调遣出征作战。

镇设镇将、副将,戍设戍主、副主,统率镇戍兵,镇将的地位相当于州刺史,戍主地位相当于郡守,戍主也常由郡守兼任。

各镇戍领兵数量不等,一般来说,镇拥有兵力三、五千人。

道武帝时期所置的军府,便军各配兵五千,又明元帝时王慧龙拜洛城镇将,配兵三千人镇金墉。

但实际上各镇戍因其地位的重要与否所有兵力大不相同,多者可至数万,少者不过千余。

镇戍兵主要由鲜卑兵组成,如六镇,主要是国之肺腑,虽然其中也有中原强宗子弟,但他们也都鲜卑化了。

镇戍兵相对中兵而言,可以视为外军。

『3』州郡兵即州、郡属下的兵,属于地方军队,相对中兵,也可称为外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