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之貂蝉人物形象分析
貂蝉人物形象分析

貂蝉人物形象分析在《三国演义》的第八回、第九回所描写的“连环计”故事中,貂蝉被浓墨重彩的刻画出来。
她美丽,王允为董卓的专权数日愁眉不展,而一见貂蝉立刻想出了非美人不能实施的“连环计”;她有情有义,为报答王允的“优礼相待”而主动请求“倘有用妾处,万死不辞”;她聪明勇敢,一面哄董卓,一面又要哄吕布,使出两副心肠,装出两副面孔,巧妙周旋,最终达到了使吕布杀董卓的目的。
至此,在罗贯中生花妙笔之下,一个集忠义、美貌、聪明一身的女子形象崭然而立,熠熠生辉,光芒四射。
她的美貌与才智,甚至让整个三国时代的天下英雄失魂落魄。
貂蝉是这部以男性为人物主体的《三国演义》之中,出场的少数几位女子中最为光彩夺目的女性形象。
一、闭月之貌貂蝉是东汉末年司徒王允的歌女,国色天香,有倾国倾城之貌,她妩媚窈窕,妖冶动人,是天下最善解男人心思的狐媚娘,她生就了闭月之貌的千古美女。
她一双乌黑发亮的眸子,似喜非喜,淡淡一转,摄人魂魄。
首先,王允被美艳迷人的貂蝉惊呆了,于是锦云堂拜貂蝉。
当貂蝉轻舒广袖,像月宫飘然而至的仙女那样起舞时,吕布看得如痴如醉,色眼圆睁。
而后时董卓,他在酒阑席散之时,拥着貂蝉笑逐颜开,打道回府。
从此以后,貂蝉周旋在这二人之间,送吕布於秋波,报董卓於妩媚,把二人撩拨得神魂颠倒。
貂蝉以自己为诱饵,使董卓、吕布父子色迷心窍,自相残杀。
其实在罗贯中的笔下,对于貂蝉的美色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描写,但从董卓与吕布见了貂蝉以后如何神魂颠倒来看,董卓是一介匹夫,而吕布可是风流倜傥的,所谓“人中吕布,马中赤兔。
”连这等人物都会为了貂蝉而杀掉董卓,可见这貂蝉的美貌是非常诱人了。
二、有才有情貂蝉,有人评论她是历史上十大女强人之一。
单单是美貌,而没有才情,恐怕也难以施展美人计,吸引人还有她的歌喉与舞姿以及她有胆有识,有勇有谋,上能为国家除害,下能报答王允养育之情,堪称三国女性中美貌与智慧,刚毅与胆识的化身。
貂禅仅仅是司徒王允的一个养女,当她发现父亲王允愁苦的时候跟着唉声叹气。
浅论《三国演义》貂蝉的形象

闭月羞花堪为中国骄傲忍辱步险实令须眉仰止——浅论《三国演义》貂蝉的形象内容摘要:《三国演义》是一部政治性的历史小说,笔墨所在,多是诸侯中原逐鹿,君臣风云际会;战争与谋略是其描写的重点。
因而塑造女性形象时着墨不多。
然而貂蝉却被描绘得别有风采,像一个突现于三国英雄群体的浮雕,她的知恩图报与深明大义,她的美丽与智慧,她的勇敢与沉着,给人留下了鲜明的印象。
貂蝉以其特有的人格魅力,在《三国演义》中留下了光辉的一页,笔者认为她最值得骄傲的是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危急关头沉着应对,忠诚守信,始终不渝。
貂蝉形象体现了外在美与内在美的统一,是美丽与智慧的象征,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人中杰”、“女中英”。
成为古典小说人物中的瑰宝。
尽管她没有逃脱古代女子悲剧的命运,但其“闭月羞花堪为中国骄傲,忍辱步险实令须眉仰止”!关键词:《三国演义》貂蝉闭月羞花忍辱步险女中豪杰“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小说《三国演义》的调寄《临江仙》展现了多少历史英雄人物的英容笑貌呀……那是一个激情澎湃、英雄辈出的时代,展示的是男人纵马奔腾、立马横枪的梦想与篇章,展示的是男人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才智与谋略,展示的是男人的是非成败与容辱得失。
可以说这是一个男人的世界,轮不到女性发言和登台亮相,但毕竟塑造了貂蝉这样一个知恩图报、有侠义心肠的千古美人。
虽然比起其他男性英雄好汉来,貂蝉的形象不够鲜明丰满,笔墨也不多,但众位看官千万别小觑了她,如果没有她,三国的历史恐怕就得改写。
在笔者看来,貂蝉形象体现了外在美与内在美的统一,是美丽与智慧的象征,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人中杰”、“女中英”。
其:“闭月羞花堪为中国骄傲,忍辱步险实令须眉仰止”!小标题1 :闭月羞花,色伎俱佳小说人物据学者孟繁仁先生考证:貂蝉,任姓,小字红昌,出生在并州郡九原县木耳村,父任昂,瓦匠。
备课参考刹时的漂亮与机智——三国演义貂蝉形象分析

备课参考刹时的漂亮与机智——《三国演义》貂蝉形象分析摘要:毫无疑问,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一本完全的男性小说,展现了乱世男人的争权夺利,尔虞我诈。
只是其中不乏光荣夺目的女性形象,貂蝉确实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在《三国演义》里,貂蝉只在第八回、第九回、第十九回中显现,却也是着墨最多,形象最饱满鲜活的女性角色。
只是作者对她的安排,就像一颗流星的显现,在最黑暗的夜空完全地完全地燃烧,发光发烧被作者利用完以后,便悄无声息,不知所踪,就像从未显现过一样,如此的可有可无正是作者在表达上的一种刻意安排和作为封建士医生的的他的妇女观的矛盾所在。
本文试图通过对貂蝉的形象进行全面分析来为她正名。
关键词:貂蝉形象分析正名一、貂蝉其人关于貂蝉的身份,一样有四种说法。
第一种观点,即罗贯中《三国演义》里的,是王允的歌妓,这在书中有明确的提法,这一点,将在后文中进行详细陈述。
第二种观点以为,她是董卓的婢女,《后汉书·吕布传》中:“卓又使布守中阁,而私与侍婢,益不自安。
”第三种观点以为她本是吕布之妻。
第四种观点以为她是吕布的部将秦宜禄的妻子。
或许正是由于她是民间传奇的四大美女之一,因此身份便存在这么多的矛盾和争议。
而在本文中,将仅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动身,一一分析她的作用与性格,和作者笔下她的配角命运。
第一,关于貂蝉的面貌,作者着墨不多,这是一个很值得推敲的地址,因为在《三国演义》中,几乎每一个角色作者都给予必然的外貌描述,例如关羽:“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假设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
”又如赵云:“生的身长八尺,浓眉大眼,阔面如颐,威风凛凛……”而作为为数不多的女性,貂蝉的外貌并无被作者着力描述,作者惜墨如金地只对她的舞技及歌声进行了描述,“惊鸿宛转掌中身,只疑飞过洞庭春。
按彻《梁州》莲步稳,好花风袅一枝新,画华唐香暖不胜春。
”歌声是:“一点樱桃启绛唇,两行碎玉喷阳春。
”并通过吕布、董卓对她的痴迷来侧面衬托了貂蝉的美貌,如第八回中:“布惊问何人”、“吕布目不转睛地看”、“布欣喜无穷,频以目视貂”“布知是貂蝉,神魂飘荡”“布谢归,然身虽在卓左右,实心念貂”,在第九回中:“良久,见貂分花拂柳而来,果然如月宫仙子”。
【优秀毕业论文】《三国演义》中貂蝉形象浅说1doc

【优秀毕业论文】《三国演义》中貂蝉形象浅说1doc引言《三国演义》是一部描绘东汉末年乱世造英雄的历史小说,其背景就决定了雄主、谋臣、勇将、义士成为主宰三国这一舞台的中心人物,而女性则必然成为男性的配角。
在历来《三国演义》的研究中,女性研究成果甚少,而貂蝉的出现,对整个三国故事的演绎,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貂蝉”这一人物在古代各种戏曲、小说、诗词中大量的出现,广为流传,如:如元杂剧《关大王月下斩貂蝉》,元杂曲《连环计》明杂剧《女豪杰》等作品。
因此,貂蝉形象值得深探,现今就《三国演义》中的“貂蝉”进行浅析,挖掘人物形象特征。
关于貂蝉本人,据查阅西晋陈寿的《三国志》、南朝宋范晔的《后汉书》后,发现历史上有无貂蝉此人,尚待商榷。
在《三国志·魏书·吕布传》中作者写到:布与卓侍婢私通,恐事发觉,心不自安。
先是,司徒王允以布州里壮健,厚接纳之。
后布诣允,陈卓几见杀状。
时允与仆射士孙瑞密谋诛卓,是以告布使为内应。
布曰:“奈如父子何!”允曰:“君自姓吕,本非骨肉。
今忧死不暇,何谓父子?”布遂许之,手刃刺卓。
[1]可见,这两部史书中都未明确提到貂蝉本人。
但在《三国演义》中,貂蝉为东汉末年司徒王允家的义女,为拯救摇摇欲坠的汉室,由王允授意施行连环计,使董卓和吕布两人反目成仇,最终借吕布之手除掉了董卓。
那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为何又要塑造这个人物呢?貂蝉形象又寓意如何呢?貂蝉一名在《说文》中的解释为:“貂:鼠属。
大而黄黑” [2]又有貂珥喻显贵,如左思《咏史》“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
” [3]《说文》中:蝉,以旁鸣者。
今俗称之“知了”。
也有一种极薄的丝织品。
以其薄如蝉翼而得名。
如:蝉翼罗;蝉翼扇。
[4]《后汉》:“武冠,侍中、中常侍加黄金珰,附蝉为文,貂尾为飾。
” [5]这说明,在汉代“貂蝉”,系指古代王公武官冠上的饰物,侍人也就是皇宫里的太监,他们的帽子上有一种饰物——貂尾,因此历史上常以“貂侍”作为太监的别称。
三国演义中的貂蝉形象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大都对貂蝉留下了较深的印象。
这个王允府中色艺双绝的歌妓,为了报答王允的养育厚待之恩,慨然接受王允布置的“连环计”,凭着她的美丽和机智,巧妙周旋于骄横残暴的董卓和见利忘义的吕布之间,使吕布对董卓由怨生恨,乃至不共戴天,终于站在王允一边,手刃董卓,从而为诛灭极端腐朽的董卓集团建立了奇功。
其实,历史上并无貂蝉其人;王允说服吕布共诛董卓确是事实,但他并未使用“连环计” 。
《三国志·魏书·吕布传》仅云:(董)卓性刚而偏,忿不思难,尝小失意,拔手戟掷布。
布拳捷避之,为卓顾谢,卓意亦解。
由是阴怨卓。
卓常使布守中阁,布与卓侍婢私通,恐事发觉,心不自安。
先是,司徒王允以布州里壮健,厚接纳之。
后布诣允,陈卓几见杀状。
时允与仆射士孙瑞密谋诛卓,是以告布使为内应。
……布遂许之,手刃刺卓。
由此可见,吕布是因为董卓发脾气时将手戟掷向自己而“阴怨卓”,又因为与董卓侍婢私通而“心不自安”,这才被王允说动的,这里根本不存在以貂蝉为主角的“美人计”。
貂蝉形象完全是宋元以来通俗文艺虚构的产物。
在长期的讲唱传说中,民间艺人们对史料中“布与卓侍婢私通”这一点予以改造生发,创造出貂蝉这个美女形象。
元代无名氏的杂剧《锦云堂美女连环计》(简名《连环计》)以貂蝉自述的形式交代了她的身世:您孩儿不是这里人,是忻州木耳村人氏,任昂之女,小字红昌。
因汉灵帝刷选宫女,将您孩儿取入宫中,掌貂蝉冠来,因此唤做貂蝉。
灵帝将您孩儿赐与丁建阳,当日吕布为丁建阳养子,丁建阳却将您孩儿配与吕布为妻。
后来黄巾贼作乱,俺夫妻二人阵上失散……您孩儿幸得落在老爷府中,如亲女一般看待…元代的《三国志平话》卷上《王允献董卓貂蝉》一节也写到了貂蝉的身世:贱妾本姓任,小字貂蝉,家长是吕布。
自临洮府相失,至今不曾见面,因此烧香。
比较而言,《平话》对貂蝉身世的介绍比杂剧简单一些。
在情节组织上,二者也有所不同:《平话》写王允先请董卓赴宴,表示愿将貂蝉献与董卓;然后请吕布赴宴,让貂蝉与他夫妻相认,并答应吕布:“择吉日良辰,送貂蝉于太师府去,与温侯完聚。
貂蝉美艳绝伦三国演义中的绝色美人形象

貂蝉美艳绝伦三国演义中的绝色美人形象貂蝉美艳绝伦——三国演义中的绝色美人形象在中国古代文学名著《三国演义》中,历史记载了许多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和战争场面,但其中一个令人回味无穷的角色便是貂蝉。
貂蝉作为一个美艳绝伦的美人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文将探讨貂蝉在《三国演义》中的形象塑造和她周围人物所作出的反应。
一、貂蝉的美丽和智慧貂蝉被描绘成一个极为美丽而智慧的女子。
她的美貌绝艳,容光焕发,无论从容貌还是身材来看,她都是完美无瑕的。
同时,貂蝉还拥有过人的智慧,懂得如何运用自己的美貌和聪明才智来操纵男人的心思,更是深得权谋之道。
二、貂蝉的权谋手段貂蝉的美貌使得曹操一见倾心,她利用这一优势,巧妙地操纵着曹操的心思。
通过巧妙地运用聪明才智,她成功地成为了曹操的宠妃,进而影响着整个曹家宅院。
她用自己的美貌和智慧在曹操的身边持续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力,帮助曹操稳定政权,甚至成为曹操在政治上的参谋。
三、貂蝉对战争的影响貂蝉不仅在政治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她还在军事上对曹操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三国演义》中曹操与关羽大战之时,貂蝉为曹操献计,成功地转移了关羽的注意力,让曹操得以脱离危险局面。
这一策略显示了貂蝉敏锐的洞察力以及对战争局势的精准把握。
四、貂蝉与王异的情感纠葛在《三国演义》中,貂蝉与王异是一对众所周知的情侣。
他们之间的感情并不是以曹操为中心,而是有着自己的独立发展和传承。
尽管王异并没有在《三国演义》的叙事中扮演太多的重要角色,但他在貂蝉心中的地位却是无法动摇的。
五、貂蝉形象的影响貂蝉作为一个形象引发了无数文艺作品关于她的创作。
后世的许多文人墨客都以她为原型,创作了大量关于她的诗词、小说、戏剧和电影等,对她的美丽和智慧进行了不同的诠释。
她被视为美人标杆,成为了古代美人形象的代表之一。
总结:《三国演义》中的貂蝉美艳绝伦,她以美貌和智慧赋予了自己巨大的权谋之能,通过她的聪明才智,她成功地操纵了自己的命运,并对当时的政治局势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国演义》中貂蝉形象的扁平性

《三国演义》中貂蝉形象的扁平性《三国演义》是雄性的世界,展示的是波诡云谲的政治风云与军事斗争的刀光剑影,因此小说中出现的女性很少。
然而罗贯中先生到底不愧是大家,在笔锋瞬乎一闪之间,也给女性勾勒出一抹难得的光辉,“连环计”中的貂蝉便是其中最出色的一位。
貂蝉的出色在于她是一位知恩图报、深明大义的女子。
从《三国演义》第八回“王司徒巧使连环计,董太师大闹风仪亭”和第九回上半部分“除凶暴吕布助司徒”等情节可以看出。
司徒王允因董卓残暴乱政而坐不安席,“至夜深月明,策杖步入后园,立于荼蘼架侧,仰天垂泪。
忽闻有人在牡丹亭畔,长吁短叹。
允潜步窥之,乃府中歌伎貂蝉也。
”貂蝉虽身为歌伎,然对恩养她的王允心存感激,得知王允是为国担忧,并告知她“百姓有倒悬之危,君臣有累卵之急,非汝不能救也”时,她三次表示“万死不辞”。
先是“倘有用妾之处,万死不辞!”接着是“但有使令,万死不辞。
”再次是“妾许大人万死不辞,望即献妾与彼。
”最后又说:“大人勿忧。
妾若不报大义,死于万刃之下!”在这里,貂蝉显现出来的完全是忠臣义士的人格风范,是为主为国大义凛然、慷慨赴死的悲壮美与崇高美。
整个“连环计”实施过程中,貂蝉“以衽席为战场,以脂粉为甲胄,以盼睐为戈矛,以颦笑为弓矢,以甘言卑词为运奇设伏”,出色地完成了离间董卓和吕布,并最终除掉董卓的重任。
清代毛宗岗这样评点:“十八路诸侯,不能杀董卓,而一貂蝉足以杀之。
刘、关、张三人不能胜吕布,而貂蝉一女子能胜之。
……我谓貂蝉之功,可书竹帛。
”“连环计”的成功,貂蝉功不可没,故她定格在人们心目中的印象便是知恩图报与深明大义。
然而她似乎也只有“深明大义”与“知恩图报”的标签,根本没有性格的发展变化与立体多面,其形象显得单一、苍白。
英国小说家福斯特在他著名的《小说面面观》一书中曾将小说人物分为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两种。
扁平人物“有时被……真正的扁平人物可以用一个句子表达出来。
”这类人物“不会离开正道,以致难以控制。
美丽的战场之花——浅论《三国演义》中女性形象

美丽的战场之花——浅论《三国演义》中女性形象在连环计中,貂蝉是一个智勇双全又深明大义的女子。
貂蝉是东汉末年司徒王允的歌女,国色天香,有倾国倾城之貌,她自幼养于王允府中,自然看了好多书,她敬仰英雄,为先辈英雄的事迹所感动。
并立下毒誓:妾若不报大义,死于万刃之下。
王允眼看董卓将篡夺东汉王朝,设下连环计。
貂禅只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弱女子,如果没有雄才大略,决不会说出倘有用妾之处,万死不辞的豪言壮语。
貂蝉先被许于吕布,后又嫁于董卓。
她在二人之间巧妙的施展手段,制造矛盾,最后终于借助吕布之手杀死了董卓。
在这场斗争中,貂蝉机智灵活,出色的完成了任务。
如果连环计中少了貂蝉这个人物,这个故事也就不会这样跌宕起伏了,人们也不会对此津津乐道。
自古以来,人们就喜欢塑造美女形象,听美女的故事。
整个事件的发展,貂蝉成为一个决定性人物,正是由于貂蝉的出现,才有了王允巧施连环计的佳话,才有了吕布大闹凤仪亭的风波,才有了凶横无忌权倾一时的董卓宫门前的被戮。
同时,貂蝉也通过连环计展示了自身的价值。
她在这个清一色男人争霸的世界里,成功地显示出了一个女子的胆量与智慧,正是这种非凡胆量的展示与高度智慧的运用,加速了汉末军阀战乱时代的结束,促成了一代雄才曹操、刘备、孙权等人的崛起,从而使已经风雨飘摇的汉室江山得以继续延续。
二、深明大义、尽忠报国的女性妇女的大义凛然及其影响在作品中多处体现,如徐庶、姜叙、赵月等人的母亲,都是在面临亲情与忠义的抉择时,毅然选择了尽忠的形象。
最值得称道的要属徐庶之母。
在曹操贬损刘备为所谓外君子而内小人者后,徐母不只厉声痛斥曹操,更取石砚便打。
甫一亮相,便是一个忠臣形象。
性别的取向在这里被最大限度地淡化了。
待徐庶到了许昌,徐母大怒时对徐庶的称呼甚是有趣:开口便称辱子,随后口气软化改称汝,最后一气之下又骂出了愚夫二字。
对比此前痛斥曹操时言及徐庶必称吾儿,不啻为一大转变。
发生这一转变的原因,以徐母自己的话来说,便是认为吾有何面目与汝相见!汝玷辱祖宗,空生于天地之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西师范学院成人高等教育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表题目三国演义之貂蝉人物形象分析中文系(院) 2013 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姓名田磊指导老师朱月平2014年11 月9日广西师范学院成人高等教育毕业论文(设计)成绩评定结果三国演义之貂蝉人物形象分析2013级田磊摘要:貂蝉在毛宗岗评本的《三国演义》中,是一位美丽、智慧、勇敢、知恩图报、深明大义的女性,以富有感染力的形象活跃在历代读者心中,同时也引起了读者的关注和强烈的好奇心。
因《三国演义》是以历史为背景创作的历史小说,故书中大部分人物形象都有其历史原型,而貂蝉的形象在史书上却没有明确记载。
文中试图从史书中貂蝉形象的来源、小说中的貂蝉形象以及作者为何如此塑造貂蝉、貂蝉何去何从及貂蝉形象在日本的新发展等对几个方面对貂蝉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关键词:《三国演义》;貂蝉形象;分析1.关于貂蝉形象来源的各种说法据考证,貂蝉本是汉初兴起的一种武官的帽子。
《后汉书•舆服志》记载:“附貂为文,貂尾为饰,谓之赵惠文冠。
”﹝1﹞后来逐渐演变成一种官名。
关于貂蝉其人正史中从无记载,只是若隐若现地出现过一个模糊的影子。
关于貂蝉形象的来源,目前有以下几种说法:一是董卓的待婢。
此种说法出现在《三国志•魏书•吕布传》中。
书中记载:“卓常使布守中阁,布与卓侍婢私通,恐事发觉,心不自安。
”但其中的侍婢是谁,书中并没有明确指出,不过说是董卓侍婢,多少可以看出貂蝉这个人物形象的一点影子。
这些记载起码说明了戏曲演义中的“吕布戏貂蝉”和王允的连环计并非完全是凭空构造,而是有一些根据的,只是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之间问题罢了。
二是秦宜禄之妻。
在《三国志•关羽传》注引的《蜀记》中说,关羽同曹操一起攻吕布于下邳时,战前关羽就曾多次向曹操提出想得到吕布手下秦宜禄之妻。
城破之后,曹操见关羽多次提起,就想此女子可能不凡,要亲自看一下,果如天仙美人。
曹操就据为己有了,为此关羽大为扫兴。
书中只说此女貌如天仙,有闭月羞花之貌,并未说姓甚名谁,所以无法证实。
三是吕布之妻。
貂蝉故事最早出现在《三国志平话》中。
平话中说貂蝉“本姓任,小字貂蝉”。
说貂蝉吕布之妻,和丈夫失散后流落他方,因偶然的机会被王允所收容。
她得知吕布在长安后,为求得夫妻团圆,故接受了王允的连环计。
在元人所编的杂剧《连环计》中,也说貂蝉姓任。
该剧还说貂蝉为“忻州木耳村人氏,任昂之女,小字红昌……因汉灵帝刷选宫女,……取入宫中,掌貂蝉冠来,因此唤作貂蝉”。
汉灵帝先是将貂蝉赐给并州刺史丁原,丁原又把她配给义子吕布。
战乱之中貂蝉与吕布失散,流入王允府中。
一次,她在后花园焚香求神灵保佑吕布,被王允发现。
问知情况后王允大喜,待其如亲生女儿,因此与其密议设置了连环计。
不管是《三国志平话》还是后来元人改编的的杂剧“连环计”,都是叙述夫妻间悲欢合的故事,较之《三国演义》中的貂蝉形象,显得平庸了许多。
2.《三国演义》中的貂蝉形象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貂蝉形象,没有《红楼梦》中女子的胭脂粉味,也没有《水浒传》中孙二娘形象的豪侠形象,她大义凌然、美丽智慧、外柔内刚,犹如是一位可畏可敬的女将军形象。
2.1大义凌然的貂蝉当时十八路诸侯共诛老贼董卓,未果。
贼臣董卓恶贯满盈、惨无人道。
《三国演义》第八回写到:“一日,卓出横门,百官皆送,卓留宴,适北地招安将卒数百人到。
卓即命于座前,或断其手足,或凿其眼睛,或割其舌,或以大锅煮之,哀号之声震天,百官战栗失助,卓饮食谈笑自若。
”[2]“卓于省台大会百官,列坐两行。
酒至数巡,吕布迳入,向卓耳边言不数句。
卓笑曰:‘原来如此!’命吕布于筵上揪司空张温下堂,百官失色。
多时,侍从将一红盘,托张温头入献。
百官魂不附体。
卓笑曰:‘诸公勿惊。
张温接连袁术,欲图害我,因使人寄书来。
错下在吾儿奉先处,故斩之。
……。
’众官维维而散。
”﹝2﹞董卓欲行篡位,百姓有“倒悬之危,君臣有累卵之急”。
面对如此情况,作为朝廷重臣的王允,坐卧不安,长吁短叹,仰天垂泪却束手无策。
貂蝉作为王允家中的歌伎,深受允恩,“自幼选入府中,教以歌舞,年方二八,色艺俱佳,允以亲女待之”﹝2﹞。
看见王允近日两眉愁锁,长期生活在王允府中,培养了貂蝉敏锐的洞察力。
她隐约地觉察到王允必有国家大事,说道如有用她之处,当万死不辞。
毛宗岗赞叹道:“好貂蝉!”透视《三国演义》,王允的连环计是以貂蝉的青春和幸福为代价的。
虽然貂蝉用其最宝贵的青春为国家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在王允的内心深处,他对貂蝉更多的是利用和贱视。
当王允发现貂蝉于牡丹亭长吁短叹时,呵斥曰:“贱人将有私情耶?”在王允的思想中,女人是“贱人”,“贱人”是不能有私情的。
他试图想泯灭青春女子所应该有的自然情愫,把她们完全变成无情无欲的顺从之物。
而当发现貂蝉可成为其实现政治目的的工具时,他对貂蝉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由原来的呵斥变成“叩头便拜”、“泪如泉涌”。
在小说中,王允并非坏人,甚至是“英气连霄汉,忠诚贯斗牛”的英雄,但他同时又是一个封建等级观念和男权意识极强的士大夫的代表。
事实上,将貂蝉物化为工具的不只是王允,在不同男性眼中,她有不同的物化功能。
于王允,他是实现政治目的的工具;于董卓和吕布,她是提供淫乐的工具。
这是貂蝉的悲哀,是那个时代男权意识下的悲哀。
然而,在这样的生存权利和精神状态遭到如此肆意的践踏时,貂蝉并未窒息,她依然努力地在夹缝中求得生存和追求实现自我生命价值的机会。
我们通常理解貂蝉的行为只是为了报答王允的恩情,其实当王允把连环计的计划和心思完全展现给貂蝉,把她推向斗争的最危险的浪尖之时,貂蝉没有丝毫的犹豫,曰:“妾若不报大义,死万刃之下。
”此时,她的情感已经完全超越了知恩图报的个人恩怨,有着更深层面和更加崇高的义,也就是救国救民的“大义”,是“重扶宗庙,再立江山”之“义”。
她有自己的主见和思想,有明确的目标和行动,并非任人摆布的处于蒙昧状态的人物形象。
从这个层面上看,她是有很强正义感和明辨大是非的责任感的人物,是一位识大局、明大理,为了国家的大义而不顾生死的女英雄。
在这里,貂蝉所表现出的是大义凌然的人格风范,显示出其为国赴死的悲壮美和崇高美。
所以清代毛宗岗这样评点道:“十八路诸侯,不能杀董卓,而貂蝉足以杀之。
刘、关、张三人不能胜吕布,而貂蝉一女子能胜之。
……我谓貂蝉之功,可书竹帛。
”﹝2﹞2.2美丽智慧的貂蝉貂蝉毅然接受王允的连环计。
王允先是将貂蝉许给董卓,后又许给吕布,以间离二人之间的关系。
而此计成败如何,主要看其运用者貂蝉。
吕布本以为董卓占为己有,[2]是先把貂蝉接入府中,择良辰吉日配于吕布,没想到同样的好色之徒吕布心中岂能平衡,两人的矛盾由此展开。
貂蝉正是利用这种心理,使二人的矛盾一次次激化。
当貂蝉发现吕布潜入董卓卧房窥探时,“故蹙双眉,做忧愁不乐之态;复以香罗频试眼泪”,稍后又以目送情,吕布岂不神魂飘荡?董卓见如此光景,自然心中疑虑,曰:“奉先无事且退。
”两人虽然心中不宣,可吕布心中岂是滋味?两人的矛盾又一次深化。
吕布入内问安,“正值卓睡,貂蝉于床后探半身望布,以手指心,又以手指董卓,挥泪不止。
布心如碎。
”[2]这使吕布的心达到如碎的地步,点燃了吕布心中对董卓的怒火。
此时董卓又见吕布目不转睛地盯着貂蝉,岂不大怒?呵斥吕布曰:“汝敢戏吾爱姬耶!”两人的矛盾第一次出现正面交锋。
没想到被董卓的谋士李儒从中调和,虽然李儒也可能没猜出连环计的策略,但他深知吕布的重要性,如吕布心变,大事去矣。
故以利害劝董卓,来朝赐吕布以金帛,好言相劝,因为他深知吕布是爱财之人,二人的矛盾暂时得到了缓和。
无奈吕布心系貂蝉,凤仪亭之事使二人的矛盾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而貂蝉是催化剂。
吕布于凤仪亭等貂蝉,貂蝉故意良久才来,愈发引起吕布的相思之情。
貂蝉来如月宫仙子,并言对吕布的相思之情,吕布怎么能抵抗得住如此诱惑。
为了表明对吕布的深情,貂蝉假意要以死明志,手攀栏杆往荷花池跳去,以此来表明自己的忠贞。
貂蝉言其在董卓府中度日如年,渴望吕布救其于水深火热之中,这又深深地博得了吕布的同情之心。
当吕布说:“我今日偷空而来,恐老贼见疑,必当速了”时,貂蝉曰:“君如此惧怕老贼,妾身无见天日之期矣!……妾在深闺,闻将军之名,如雷贯耳,以为当世一人而已。
谁想反受他人之制乎?”[2]貂蝉激将法,毛宗岗云:“谚云‘请将不如激将’是绝妙说士声口。
”用得何其妙哉!这就故意延长了吕布在凤仪亭的时间,使得董卓发现的机率就越大。
果然,董卓见此光景大怒,以戈刺吕布,矛盾彻底被激化。
读到此,本以为二人已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没想到剧情又一次出现了转变,谋士李儒又出现了,并劝董卓将貂蝉赐予吕布,以成大业,并用昔日楚庄王的例子来劝说董卓。
董卓似乎已被李儒说动,如此以来连环计计划岂不前功尽弃,此时貂蝉又一次用其超凡的智慧扭转了局面。
她猜出此为李儒之计,并趁此说李儒与吕布交厚,借此离间董卓与李儒的关系,为其连环计扫除这一致命的障碍。
果然,董卓被貂蝉说动,致使吕布对董卓恨之入骨,和王允一起最终除掉了董卓,连环计的成功,不能不归功于女将军貂蝉!毛宗岗曰:“为西施易,为貂蝉难。
西施只要哄得一个吴王,貂蝉一面要哄董卓,一面又要哄吕布,使出两副心肠,装出两副面孔,大是不易。
”3.貂蝉何去何从这样一位美丽智慧、大义凌然并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貂蝉,她最后的归宿在哪里?这一直是无数读者所关心和好奇的问题。
可是小说中却未明确记载,只模糊地告诉我们:“诛吕布后,曹操载吕布妻小并貂蝉回许都。
”毛宗岗评本中,直接把“貂蝉”二字删去,全书此后没有再出现过貂蝉的名字,所以貂蝉的归宿一直是读者心中的一个谜,留给我们无数的想象空间。
毛宗岗对貂蝉结局如何有这样一段评语:“吕布去后,貂蝉竟不知下落,何也?曰:成功者退。
神龙见首不见尾,正妙在不知下落。
”日本人吉川英治在他的《三国志》中,对貂蝉形象进行了成功的改写和重构,“他的貂蝉却由一个只知恩图报的凡庸女子成长为了忠贞不二的纯情烈女”﹝3﹞。
吉川对《三国演义》中貂蝉形象最明显的改写,就是让貂蝉自杀。
《三国演义》中,董卓被诛后,“吕布至郿坞,先取了貂蝉”。
在吉川的《三国志》中,吕布取貂蝉后,把她送回长安府中,等吕布忙完公事再回府中之时,貂蝉已经自杀身亡。
“貂蝉什么也没说,她的神情十分安详,似乎对这个世界毫无牵挂,她仿佛在说:‘该做的我都做了。
’她的嘴角甚至还带着一丝微笑。
她的肉体曾遭恶魔蹂躏,作了牺牲,但如今她又回归了自我。
”﹝3﹞面对貂蝉的离去,吕布悲痛欲绝,悲伤得在她的身体上睡着了,醒来突然发现,貂蝉内衣里有一个香囊,香囊里有一方桃花笺,打开一看,上有一首短诗:“纵然身为弱女子,但若弃红妆握起宝剑,正义之心也能因此变得坚强无比。
我微笑着迈入荆棘,为了报答胜过父母的恩情,何况还可挽救我的国家。
我弃了乐器,止了歌舞,怀揣匕首逼近了恶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