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语中的“A什么A”和“什么A不A的”句式
a和an的用法最简口诀

a和an的用法最简口诀
1. “a book, an apple”,看见没,以辅音开头用 a,以元音开头用an,这多简单啊!就像走路先迈左脚还是右脚一样自然,你说对不?比如“a dog”,“an egg”。
2. 哎呀呀,记住啦,不是元音字母就用 a,而是发音是元音才用 an 呀!这不就跟区分好朋友和普通朋友一样嘛!像“a pen”,“an orange”。
3. 嘿哟!要清楚 a 和 an 的用法,根本不难呀!是元音声音来开头,咱就果断用 an,多直接呀!比如“a car”,“an umbrella”。
4. 哇塞,a 和 an 的区分很明显嘛,元音就选 an,其他就选 a,这不是很好记吗?就像分辨白天和黑夜一样清晰!像“a table”,“an hour”。
5. 哈哈,a 和 an 有啥难的呀,看到单词读一下就知道用啥啦!这多像知道钥匙该插进哪个锁孔一样容易嘛!例如“a man”,“an ice cream”。
6. 哎呀呀,搞懂 a 和 an 一点也不难呀,学会了用处可大啦!这就好比你知道怎么拿筷子才能夹到菜一样重要!像“a tree”,“an onion”。
7. 哟呵,a 和 an 的口诀不难记呀,辅音开头 a 当家,元音开头 an 来啦!是不是超简单的啦!比如“a girl”,“an eye”。
8. 嘿嘿,记住 a 和 an 的用法真的不难呢,一用就对!这就跟你熟悉自己的家一样轻松呀!像“a bike”,“an apple pie”。
总之呀,a 和 an 的用法就是这么回事,多用用就熟啦!。
口语中的“A什么A”和“什么A不A的”句式

口语中的“A什么A”和“什么A不A的”句式现代汉语口语中有两类表否定或禁止的“A什么A”和“什么A不A的”句式。
通过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理论对其进行对比探究可知,在句法、语义、语用上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标签:A什么A 什么A不A的句法语义语用现代汉语口语中存在着两种使用很普遍的句式:“A什么A”和“什么A不A 的”,对于这两种句式以及含有“什么”的其他句式的研究,学术界已经颇有成果,但将“A什么A”和“什么A不A的”两种句式放在一起做对比研究的却很少。
“A 什么A”和“什么A不A的”有很多值得进行对比研究的地方,比如:(1)——爸爸,我们去看电影吧。
——看什么看,做作业去。
(2)——爸爸,我们去看电影吧。
——什么看不看的,做作业去。
例(1)、(2)两组对话中,分别用到了“A什么A”和“什么A不A的”句式,粗略地看,似乎没什么不同,但仔细分析,我们却发现二者在语气语调和表否定禁止的程度上还是有很大差别的。
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试图通过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理论对“A什么A”和“什么A不A的”句式进行深入的对比研究。
一、从句法平面上看“A什么A”属于主谓结构“A什么”后加一个反复的成分A形成的,而“什么A 不A”形式上则是由“什么”一词附着在联合结构“A不A”上而呈现出的一种固定格式。
A在各句式中前后一致,但这两种句式对进入其中的A却有不同的限制。
(一)“A什么A”句法结构上具有以下特点:1.为单音节动词和形容词。
比如:(3)你吼什么吼!(4)闹什么闹!(5)冷什么冷,这天气还冷?这里的“吼”和“闹”是单音节动词,“冷”是单音节形容词。
2.有时是双音节动词和形容词。
比如:(6)讨论什么讨论,有什么可讨论的!(7)你张狂什么张狂!(8)奇怪什么奇怪,这很正常。
这里的“讨论”是双音节动词,“张狂”和“奇怪”是双音节形容词。
A为三音节或多音节的情况极少,主要是因为这种句式一般用于口语,而且表达的是否定和禁止的意义,语调上要求短促有力,能够镇住对方,而A的音节太长则不利于表达这样的效果,所以A用单音节的时候是最普遍的。
a,an,the的用法区别顺口溜

a,an,the的用法区别顺口溜
1. A 和 An 很有趣呀,一个用来修饰辅音开头,一个修饰元音开头,就像钥匙和锁,配对刚刚好。
比如,A book,An apple。
2. The 可不一样哦,它就像个特定的标签,专指某个特定的东西呢。
像 The sun,独一无二呀!
3. A 和 An 像小侦探,在不特定的事物里找线索,A man,An umbrella。
4. 哎呀呀,The 就像个定位器,能准确找到那个特别的它,The house I lived in。
5. A 呀 An 呀,就像散落在各处的小惊喜,A dog is playing,An egg is in the basket。
6. The 是不是很厉害呀,总是能锁定目标,The car that belongs to him。
7. 你说 A 和 An 是不是很神奇,像两个小精灵,A star is shining,An orange is so juicy。
8. 哈哈,The 就像个老熟人,一提就知道是谁,The president of the country。
9. A 和 An 有时让人难以抉择呢,但记住规则就好啦,A bike or An airplane?
10. 最后呀,The 可是很重要的,千万别小瞧它哟,The best is yet to come!
我的观点结论就是:只要记住这些顺口溜和例子,就能轻松区分 a,an,the 的用法啦!。
例谈“A不A的(吧)”句式的语法语义特征

例谈“A不A的(吧)”句式的语法语义特征【摘要】“a不a的(吧)”是口语中十分常用的句式。
本文从语法和语义两方面考察这一句式。
语法上主要是嵌入其中词语的词性,语义主要是隐含其中的否定义和无所谓义。
【关键词】语法语义句式汉语自古以来就是一种极为精炼的语言,随着社会生活的日益丰富,语言表达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因此现代汉语相比古代汉语,句式更加复杂,也更加多样,但其精炼性仍旧保留,许多包含大量信息的思维内容往往可以通过一些简约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a不a的(吧)”就是其中之一。
本文的举例主要来自北大语料库和日常口语积累。
一语法分析在句式“a不a的(吧)”中,“的”是语气词,既含有对“a”或“不a”两种情况都可以的肯定,又有调节音节的作用,把奇音步转换成偶音步,使结构更加稳固。
“吧”也是语气词,起舒缓语气的作用。
1.“a”为动词。
此句式中“a”是可变的从搜集到的语料来看,其词性多数是动词、形容词,也可以是名词,其中以动词最为常见、最为复杂。
举例如下:例1:你说这孩子,吃不吃饭的,喝口水再走也行啊,老把自己当外人儿。
(电视剧本《东北一家人》)例2:能不能的吧,反正豁上脸皮去,啥事儿还不能做出来。
(冯德英《迎春花》)例3:家里也没什么大事儿,回不回的吧,你大嫂倒是也应付得了。
(网络小说《村长》)例4:日本人死不死活不活的,管他呢,只要中国平安就好。
(网易评论)以上“a”(划线处)分别是行为动词、能愿动词、趋向动词和存现动词。
一般情况下,心理活动动词、判断动词不能进入该句式。
例如,“爱不爱的”;“讨厌不讨厌的”;“是不是的”;“为不为的”。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这些动词大部分是行为动词,除了要有动作义,还有自主义,前边提到的“吃”、“回”、“帮”等非自主动词用在此结构中的情况较少,如例4中的“死”、“活”。
2.“a”为形容词。
此类词以性质形容词最为常见例5:……好不好的,照这瓶子的漂亮的外观而言该是好酒,但也许竟是最劣等的酒。
an和a的用法口诀

an和a的用法口诀一、简介英语中,“an”和“a”是两个常用的冠词,用于修饰名词。
它们在句子中的使用要根据后面名词的首音素来决定。
虽然它们听起来很简单,但学习者经常会迷惑于何时应该使用其中的哪一个。
为此,我们整理了一个口诀,以帮助大家准确使用“an”和“a”。
二、什么是口诀?这个口诀是一个记忆工具,通过念出特定的单词来判断该使用“an”还是“a”。
接下来我将逐步解释这个口诀并提供一些相关的例子。
三、元音音素首先,让我们聚焦于英语中的元音音素。
元音音素包括 a、e、i、o 和 u。
当我们遇到以元音开头(发元音音素)的单词时,我们就可以使用冠词“an”。
例如:1. an apple(一个苹果)2. an elephant(一只大象)3. an igloo(一个雪屋)四、辅音音素除了上述提到的元音开头的情况外,大多数以辅音开头(发辅音音素)的单词都要使用冠词“a”。
例如:1. a book(一本书)2. a dog(一只狗)3. a car(一辆汽车)五、特殊情况在某些情况下,单词的拼写可能是以辅音字母开头,但发音却是元音音素。
例如:1. an hour(一个小时)2. an honest person(一个诚实的人)六、除外当名词前有数词或形容词修饰时,我们不再关注名词的首字母而是要根据修饰它的第一个音素来选择使用“a” 还是“an”。
例如:1. a hundred apples(一百个苹果)2. a unique experience (一次独特的经历)七、总结通过这个口诀,我们可以更有效地判断何时应该使用“a” 或“an”。
简单回顾一下内容:- 如果后面的名词以元音音素开头,就使用“an”。
- 如果后面的名词以辅音音素开头,就使用“a”。
- 特殊情况和特殊发音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决定。
八、练习题为了帮助你巩固学习内容,请完成以下练习题。
根据提示,在空格处填入正确的“a” 或者“an”。
1. I have _____________ older sister.2. He is _____________ European.3. She bought _____________ new car.4. I ate _____________ apple for lunch.5. We visited _____________ old castle yesterday.答案:1. an2. a3. a4. an5. an九、结论通过这个简单的口诀,我们可以更轻松地记住使用“a” 和“an”的规则。
a an 的用法及区别顺口溜

a an 的用法及区别顺口溜
A和An的用法其实很简单,但很多人在使用时还是会搞混淆。
a 和an的用法存在很大的差别,主要表示不同的“冠词”,这也是它们之间最重要的差异之一。
首先,a表示“一,一个”,强调数量,在句中可以修饰可数名词的单数形式,如:a book(一本书)、a car(一辆汽车)、a tree (一颗树)等。
另外,an表示“一,一个”,强调冠词,使用an时,它可以修饰以元音音素开头的可数名词的单数形式,如:an apple(一个苹果)、an egg(一个鸡蛋)、an orange(一个橙子)等。
除此之外,a和an还有一些特殊的用法,比如,当表示一些具体的或抽象的概念时,使用an,如:an hour(一小时)、an idea(一个思想)、an energy(一种能量)等。
此外,在表示职业或职位时,也使用an,如:an engineer(一名工程师)、an IT expert(一名IT专家),而不是a engineer和a IT expert。
同时,a/an还可以用于在句中表示某种类型的意思,如:a kind of(一种)、a great deal of(大量的)。
此外,a/an也可以用于表示一定的程度,如:a little(一点点),a few(几个)等。
最后,a/an也可以用于修饰名词性物主代词,如:a mine(我的)、a hers她的)等。
总而言之,语法上来说,a/an都是冠词,但它们表达的含义有很大的不同,在使用时,要根据要表达的含义来选择合适的冠词,这样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
aanthe的用法及区别顺口溜

aanthe的用法及区别顺口溜
a, an和the是英语中的冠词,在文章中起到限定名词或名词短语的
作用。
它们的用法及区别如下:
1. a: "a"是不定冠词,用于限定单数名词,并且后面的名词以辅音
音素(consonant)开头。
例如:a book(一本书), a dog(一只狗)。
2. an: "an"是也是不定冠词,用于限定单数名词,并且后面的名词
以元音音素(vowel)开头。
例如:an apple(一个苹果),an umbrella (一把雨伞)。
3. the: "the"是定冠词,用于特指前面已经提到的人或物,或者用
于指代上下文中唯一的人或物。
它可以用于单数也可以用于复数名词。
例如:the book(那本书),the dogs(那些狗)。
"the"也用于指代其中一类事物或人等。
例如:the rich(富人们),the elderly(老年人)。
现在,我来为您创作一个顺口溜,帮助您记忆这些规则:
A, an, the
名词后
A用前元辅请区分
An用前要看元音
The用前有过提及
特指人物导主宰
还有一类事物也适用
A对于单数名词辅音开
An单数名词与元音校
The用于复数和定指实在酷
这就是冠词A, an和the
希望这个顺口溜能帮助您记忆冠词的用法和区别!。
“A不AB”与“AB不A”两种反复问句的统一处理及相关的句法问题

“A不AB”与“AB不A”两种反复问句的统一处理及相关的句法问题A Unified Account of …A-not- AB‟ and …AB-not- A” Questions and Some RelatedSyntactic Issues徐杰1田源21澳门大学、2武汉大学提要汉语中各类反复问句均为通过“正反重叠”这一操作程序核销疑问特征造成的结果。
我们认为,“A不AB”与“AB不A”虽表面上看似两类反复问句,但其基础形式实际上同为一类,生成过程也高度一致。
两类反复问句本质上的高度一致性要求我们采用统一的分析方案对其生成过程进行处理。
在对各类反复问句的处理上,我们认为应该是“合”,而不是“分”。
反复问句家族中各小类间的差异都可以解釋为(1)相关疑问句式除了执行“正反重叠”操作外是否还额外执行了“删除”操作以及(2)重叠和删除两类操作程序受制于不同的限制条件。
关键词反复问句、生成机制、统一处理一、引言汉语反复问句是世界语言中不太常见一种疑问句式。
除了中国南方侗台语、苗瑶语等少数民族语言以及南亚和东南亚语言之外,世界其他语言中较少见到这种疑问表达形式(吴福祥 2008)。
在汉语反复问句的研究中,反复问句的类型归属和生成过程一直是学者们关注和研究的热点问题。
(一)反复问句的类型归属问题在对反复问句这个热点问题的研究上,不同学者关注的重点并不相同。
国内描写语法学派最感纠结的是它的归类,而生成语法学派最为关注的则是它的派生机制和生成过程等等。
关于反复问句的类型归属问题,范继淹(1982)从交际功能的角度着眼,认为“用‘吗’提问和用‘V不(没)V’的各种形式提问”相同或者相近,应该归入一类。
朱德熙(1985)则指出“反复问句也是一种选择问句,区别在于一般的选择问句要对方在X与Y里选择一项作为回答,反复问句则是让人在X和非X里选择一项作为回答。
”汤廷池(1981)和吴振国(1990)也认为反复--本文的相关研究得到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句法功能特征的两大类型及现代汉语中相关的句法问题”(批准号:10BYY061)以及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语法原则与汉语特殊句式”(批准号:2009JJD740011)的资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口语中的“A什么A”和“什么A不A的”句式作者:卫燕红
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8年第11期
摘要:现代汉语口语中有两类表否定或禁止的“A什么A”和“什么A不A的”句式。
通过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理论对其进行对比探究可知,在句法、语义、语用上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关键词:A什么A 什么A不A的句法语义语用
现代汉语口语中存在着两种使用很普遍的句式:“A什么A”和“什么A不A的”,对于这两种句式以及含有“什么”的其他句式的研究,学术界已经颇有成果,但将“A什么A”和“什么A 不A的”两种句式放在一起做对比研究的却很少。
“A什么A”和“什么A不A的”有很多值得进行对比研究的地方,比如:
(1)——爸爸,我们去看电影吧。
——看什么看,做作业去。
(2)——爸爸,我们去看电影吧。
——什么看不看的,做作业去。
例(1)、(2)两组对话中,分别用到了“A什么A”和“什么A不A的”句式,粗略地看,似乎没什么不同,但仔细分析,我们却发现二者在语气语调和表否定禁止的程度上还是有很大差别的。
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试图通过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理论对“A什么A”和“什么A不A的”句式进行深入的对比研究。
一、从句法平面上看
“A什么A”属于主谓结构“A什么”后加一个反复的成分A形成的,而“什么A不A”形式上则是由“什么”一词附着在联合结构“A不A”上而呈现出的一种固定格式。
A在各句式中前后一致,但这两种句式对进入其中的A却有不同的限制。
(一)“A什么A”句法结构上具有以下特点:
1.为单音节动词和形容词。
比如:
(3)你吼什么吼!
(4)闹什么闹!
(5)冷什么冷,这天气还冷?
这里的“吼”和“闹”是单音节动词,“冷”是单音节形容词。
2.有时是双音节动词和形容词。
比如:
(6)讨论什么讨论,有什么可讨论的!
(7)你张狂什么张狂!
(8)奇怪什么奇怪,这很正常。
这里的“讨论”是双音节动词,“张狂”和“奇怪”是双音节形容词。
A为三音节或多音节的情况极少,主要是因为这种句式一般用于口语,而且表达的是否定和禁止的意义,语调上要求短促有力,能够镇住对方,而A的音节太长则不利于表达这样的效果,所以A用单音节的时候是最普遍的。
另外,名词、副词、离合词、惯用语、短语等
也可以进入“A什么A”句式,这是由类推而产生的。
比如:
(9)——妈妈,给我两块钱。
——钱什么钱,一天到晚就知道要钱!
(10)本来就没错,道什么歉。
这里的“钱”是名词,“道歉”是离合词。
(二)“什么A不A的”与“A什么A”在A的选用成分上基本一致,也可以是动词、形容词、名词、短语等。
比如:
(11)什么想不想的,这是命令!
(12)什么好不好的,不过一般样子而已。
(13)什么领导不领导,还不是一般人嘛。
(14)什么吃火锅不吃火锅,填饱肚子就行。
这里的“想”是动词,“好”是形容词,“领导”是名词,“吃火锅”是动宾短语。
但不同的是“什么A不A”式中前后的两个A一定不能是离合词。
比如前面第(10)例就不能说成“什么道不歉的”,但可以说成“什么道歉不道歉的”。
二、从语义平面上看
“A什么A”和“什么A不A的”在语义上都有表示否定、禁止的意思,比如我们前面举到的例(1)、(2),这两例中的A相同,两种句式可以相互转换,但不是所有的A都可以在两种句式之间相互转换,比如我们前面举过的例(3)。
我们把例(3)补充完整,可以是:
(3')——啊,气死我了!
——吼什么吼,现在吼有什么用,早干啥去了!
很显然,这里的“吼什么吼”就不能说成“什么吼不吼的”。
但是,如果我们把例(3)转换成“什么A不A的”式,可以补充成这样的对话:
(3'')——你冲他吼两声。
——什么吼不吼的,他耳朵背得厉害,吼也听不见。
这个句子却可以转换为“A什么A”式,“吼什么吼,他耳朵背得厉害,吼也听不见”与原句意思基本一致。
同理,例(4)、(7)也存在着这样的情况,由“A什么A”式转换成“什么A 不A的”不行,但返过来则可以。
这是为什么呢?我们认为这与“A什么A”式和“什么A不A 的”式的深层语义密不可分。
(一)“A什么A”式表否定时,其功能相当于“不A”或“没有A”这样的否定句。
这样的情况下,可以转换为“什么A不A的”。
大义不变。
比如,例(5)中的“冷什么冷”语义上表示说话人认为“不冷”,它可以转换为“什么冷不冷的”。
“A什么A”式表禁止时,其功能相当于“不要A”、“不能A”这样的祈使句。
这样的情况下,就发生了我们前面提到的不能转换为“什么A不A的”式的问题。
此时的“A什么A”式虽然也有否定义,但其根本上是想表达对A这种动作行为的勒令禁止,A这一动作行为,在被“A什么A”所禁止时已经发生。
相反,“什么A不A的”式表禁止的程度不深,只是表示说话人对“要
不要A”这件事发表的评论,语义上更倾向于否定,而且,在否定A这一动作行为时A还没有发生。
因此,当我们转换例(3)、(4)、(7)时发生了语义上的明显不同。
(二)例(3'')由“什么A不A的”转换成“A什么A”可以实现是因为二者语义上都表否定,转换后深层语义不变。
但二者又不是完全一致的。
“A什么A”语义上是对A的完全的否定,而“什么A不A的”其语义重心却会随着说话人的心理而有不同的倾向。
比如:
(15)你男朋友真帅!
什么帅不帅的,还不是一般人。
这里,说“什么帅不帅的”这个人从心理上就会倾向于A,即“帅”,因为谁都喜欢被人夸赞,用“什么帅不帅的”回应只是谦虚的说法。
同理,“什么A不A的”语义上也可以倾向于“不A”“A和不A”“否定A和不A”。
三、从语用平面上看
“A什么A”与“什么A不A的”二者在语气表达和语用价值方面也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
二者都可以用以表达不满、轻视、谦逊、客气等主观态度及评价,因此具有特定的语用功能。
(一)表达不满情绪时,二者的语气强烈程度有所不同,“A什么A”式比“什么A不A的”式语气更强烈,表达的态度更坚决,试比较例(1)、(2),同样是反对孩子去看电影的请求,前者的态度就明显比后者更生硬,家长用例(2)来表示反对时,孩子可能还会大胆地软磨硬泡,要求去看电影,但如果是用例(1)的说法,孩子基本上就不再敢吱声了。
(二)表达轻视态度时,同样是“A什么A”的语气要比“什么A不A的”重,表达轻视的程度也更深,同时礼貌程度也更差。
(16)他的画真好!
好什么好,还不是班门弄斧,没创意。
(17)他的画真好!
什么好不好的,还不是班门弄斧,没创意。
例(16)更大胆地反对前一个人的评论,这种表达轻视的说法显得更直接,而例(17)则是略显含蓄地表达了轻视的态度。
(三)表达谦逊、客气时,“A什么A”在语气上较“什么A不A的”更显洒脱,说“A什么A”的人给人的感觉更直爽,说“什么A不A的”的人给人的感觉性格稍内敛。
比如前面的例(15)说话的人给人的感觉是羞答答的,而如果说成是“帅什么帅,还不是一般人”则给人的感觉是这个说话的人性格很直,有点儿像男孩子。
总之,从功能角度讲,表达相同的意义,用“A什么A”式比“什么A不A的”语气更强烈,程度更深。
以上,笔者从语法、语义、语用三个层面对“A什么A”式和“什么A不A的”式进行了比较研究,指出了其各自的特征以及彼此之间的同异,不足之处,有待方家赐教。
注:本论文中所引的例子都是本人在生活中听到的口语实例。
参考文献:
[1]丁雪欢.“什么X不X(的)”格式的否定意义及功能[J].北方论丛,2007,(3).
[2]方环海.试析“什么”的语源与结构[J].徐州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1994,(4).
[3]柳春燕,郑宗.习用化的“V什么(X)”及其疑问功能的偏离[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6,(4).
[4]卢素琴.疑问代词“什么”的特殊用法分析[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5).
[5]李一平.“什么”表否定和贬斥的用法[J].河南大学学报(社科版),1996,(5).
[6]王海峰,王铁利.自然口语中的“什么”的话语分析[J].汉语学习,2003,(4).
[7]王海峰.“A什么B”结构式初探[J].四川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3).
[8]徐朝红.20世纪90年代以来“什么”、“怎么”研究述评[J].云梦学刊,2004,(7).
[9]晏宗杰.从“V+什么+V”看汉语表达的礼貌级别[J].汉语学习,2004,(10).
[10]朱军,盛新华.“V什么V”式的句法、语义、语用分析[J].延安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12).
[11]朱姝.浅析现代汉语口语中的“X什么X”句式[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6,(10).
[12]朱锡明.口语中的“X什么”与“X什么X”句式[J].广西社会科学,2005,(9).
(卫燕红,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