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淄博高中高一语文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的至真亲情主题单元设计
【学案导学设计】2015高中语文 专题六 九日齐山登高导学案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九日齐山登高专题导语随着晚唐政权的进一步衰落,哀婉和衰飒的气氛笼罩着晚唐诗歌。
他们更多吟咏的是三类题材:历史、自然、爱情。
对历史的追怀是对现实的喟叹,对自然的眷念是对人世的疲倦,对爱情的寻求是对个人心灵的抚慰。
不过,晚唐诗人更倾心尽力于诗歌,他们以近体诗为主要形式,在中唐创新求变的基础上继续掘进,诗国仍然是一派绚丽灿烂的景象,出现了许多杰出的诗人,杜牧、李商隐便是这一群体的代表。
因此,学习本专题,主要是学习“小李杜”的律诗和绝句,初步了解他们二人的诗风,能就李之无题诗或杜之咏史怀古诗作专题探究。
在学习过程中,应注意把握李诗善用意象和典故的特点,对杜诗《九日齐山登高》可抓住诸多虚字来赏析。
一、诗人名片杜牧(803~853),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市)人。
晚唐诗人。
入仕后官至中书舍人。
他关心国事,反对藩镇割据,拥护中央集权,主张抵御入侵之敌,反对腐化,同情人民。
他曾写《原十六了》、《罪言》等军事论文。
他喜欢兵法,注释过《孙子》,他的诗文亦受兵法影响,意气纵横,抑扬跌宕。
其政治诗如长篇《感怀诗》共五十三韵,是学杜甫的《北征》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反映现实的律诗如《河湟》、《早雁》等都蕴含着深沉的对时政的批评。
艺术上最有特色的是写景抒情的七绝,咏史诗《过华清宫绝句》、《赤壁》等颇多感慨,《江南春》、《泊秦淮》、《山行》等意义深婉,风格飘逸。
由于国势已江河日下,故这些诗常流露感伤情调。
其《阿房宫赋》也为人称道且标志着文赋的形成。
杜牧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有《樊川文集》。
二、诗词故事杜牧的浪漫故事杜牧及第后在宣州刺史沈侍师幕下做幕僚。
他听说湖州(今浙江)一带风景优美,而且美女如云,便去游玩。
湖州刺史特地为他举行了一场龙舟大赛,引逗全城姑娘都出来观看。
杜2牧看了,直到傍晚,才发现一个十来岁的小姑娘是“真国色也”。
于是,杜牧当下就托人前去求婚,相约十年后到这里做刺史时再来娶她。
不久杜牧就离开了湖州,这一走就是十四年。
高中语文(新人教版)必修上册课后习题:(第五单元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第五单元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课后篇一起巩固一、内容理解题1.下列对《乡土中国》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A.《乡土本色》一章大抵是全书的总论。
费孝通将中国社会的基层定义为乡土性的,这一章描述了中国社会的基础,同时也是全书的基础,后文差序格局、礼俗社会之根源,都在于此“乡土性”。
B.乡人不识字是智力问题,不是知识问题。
乡土社会是面对面的社群,长期的相处使他们甚至不用面对面就能凭借脚步声辨认对方,而文字传递信息的能力也有其限制性,需要一定的文法才能规定其正确使用。
所以文盲并非出于“愚”,而是由于乡土社会的本质。
C.在中国,家的扩大是单系的,就是只包括父系之一方面。
在西洋家庭中,夫妻是主轴,而在中国,父子是主轴。
在乡土社会中,同性别同年龄的人待在一起,这是社会养成的性格。
D.《礼治秩序》一章认为,乡土社会是一种无为而治的社会,可以说是一个没有法律的社会,假如我们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但是没有法律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E.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二者是不分离的。
而人口因繁殖而流动时,其所到的新地也会与来处的旧地产生一定的联系,比如用旧地来命名新地。
一个村子的新客很难被当作“自己人”,也因此更便于与他人不讲人情地讨价还价、算账和做生意,从而发展商业。
项,“乡人不识字是智力问题,不是知识问题”有误,《文字下乡》中认为乡人不识字与教授不能捕虫是一样的,环境不同,文字对于乡人没有那么重要,他们不识字是知识问题,不是智力问题。
D项,两处“没有法律”分析错误,文中表述是“可以说是个‘无法’的社会”“但是‘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2.下列对《乡土中国》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写道:“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一直到现在还是那些人。
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上的,一代—代地下去,不太有变动。
山东省淄博高中高二语文 司马迁笔下的忠臣主题单元设计

专题一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 和学习成果) 1.本专题主要学习内容为诵读《廉颇蔺相如列传》 《晁错》 《郅都》 《张骞》四篇文章, 疏通文本,掌握主要文言实虚词及文章中出现的主要文言现象。 2.诵读文本的基础上,理清文章思路,找出塑造人物的主要情节并进行归纳总结。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形象,无论是标杆式的人物,还是群像式的人物,无 不拥有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 忠臣作为《史记》中一个独体的群体,司马迁运用了怎样的手法令笔下的忠臣形象栩 栩如生?在他们身上,司马迁倾注了怎样的情感?今天的我们,又能够从他们身上学习 些什么?我们将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对他们有一个较为清晰的了解,进而从这些人物身 上汲取营养,促进我们的发展和成长。 本单元将分为三个专题。 专题一:了解《史记》中的忠臣形象 专题二: 《史记》是如何刻画这些人物形象的 专题三: 《史记》的感情倾向,重点体会司马迁倾注于这些忠臣身上的深深情感 本单元有四篇文章——《廉颇蔺相如列传》 《晁错》 《郅都》 《张骞》 ,重点探讨前两 篇文章中的三个人物形象——廉颇、蔺相如、晁错。通过学习分析塑造人物的方法,体 会他们的鲜明个性,理解当时背景的基础上,对人物内心世界加以研究分析,形成自己 独到的见解,进而形成文字,作为自己的研究成果。 主题学习目标 (描述该主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梳理文言知识——以掌握文言实虚词为主。 2.学习《史记》 、善用细节与在故事情节中刻画人物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阅读《廉颇蔺相如列传》 《晁错》 《郅都》 《张骞》 ,找出塑造人物的主要情节。
元设计
主题单元标题 作者姓名 联系地址 电子邮箱 司马迁笔下的忠臣 刘方波 桓台一中语文组 所属单位 联系电话 邮政编码 256400 山东省桓台第一中学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梳理探究《古代文化常识》教学设计

《古代文化常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积累古代文化知识,提高学生文言阅读水平。
能力目标通过思考和练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探索的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进行梳理,古为今用。
教学难点通过活动练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探究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比较下面三组地名,说说你的感想。
兰陵(古)——枣庄(今)庐州(古)——合肥(今)修水(古)——艾邑、分宁(今)点播:历史上有颇负盛名的《兰陵王入阵曲》。
微博上有人吐槽说,“兰陵王”搁现在是“枣庄王”,“兰陵王入阵曲”就成了“枣庄王入阵曲”,意蕴全无。
古时的才子之乡——安徽庐州,现在叫合肥。
结果呢,庐州才子被称作合肥才子,清逸俊秀的翩翩少年一下多了大腹便便之感。
艾邑、分宁和“修水”相比怎么样?颇具古风古韵的城市名称,经过现代的加工改造,反而少了一些味道。
对于古今地名的沿革,大多数网友也表现出对古地名的钟爱,认为这些古地名更具文化底蕴。
2、泱泱中华,上下五千年,华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今天我们尝试结合课本上“古代文化常识”这一专题,对我国传统文化作些初步的梳理探究。
二、重点探究1、出示电视剧《琅琊榜》中两幅图片,比较异同,要求学生从古代文化角度加以解释。
提示:发式:古代男子15岁束发;20岁行弱冠礼,代表成年。
服装颜色:达官贵人一般穿艳丽的颜色;平民只能穿素色。
服装材质:有钱人穿丝帛;平民只能穿粗布麻衣,称布衣。
服装纹饰:平民不能有纹饰;龙袍是皇帝专用,私造龙袍要满门抄斩。
跪坐姿势:严肃隆重的场合里的标准坐姿。
教师补充:“左衽”和“右衽”:“右衽”:前襟向右,左襟在上,右衽是汉族的象征;少数民族的服装相反,称“左衽”。
国民党元老、著名教育家、书法家于右任先生,“右任”这一笔名,就是取“右衽”的谐音。
名字中体现了他年轻时反清救国的决心和志向。
“左衽”还代表死人(在陪葬的壁画和先人的画像中使用,以示阴阳有别。
山东省淄博高中2020学年高一语文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的至真亲情主题单元设计

山东省淄博高中2020学年高一语文“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的至真亲情主题单元设计学习活动设计(针对该专题所选择的活动形式及过程)第一课时活动一:引导学生复习通读《陈情表》、《项脊轩志》两篇课文。
活动二:找出《陈情表》写到“孝情”的地方。
学生以合作的方式找出,并展示小组成果。
引导学生找出①臣侍汤药,未曾远离。
②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③刘日薄西山,奄奄一息,不能废远。
④恕刘侥幸,保足余年。
体味其至孝之心,情真意切,悲恻动人。
活动三:《项脊轩志》怎样通过对修葺前后不同景象的描写表达深挚感情的?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写景,景中含情的手法。
写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景象,略前而详后。
从中感受到作者对项脊轩那种深挚的眷恋之情。
活动四:《项脊轩志》第2段记叙了母亲哪几件往事?这些事情是怎样串连起来的?回忆起这些琐事,为什么会“语末毕,余泣。
妪亦泣。
”呢?引导学生归纳这一段里一共记叙母亲的两件琐事:一是母亲当年曾经来过轩中,二是大姊在老姬怀中呱呱啼哭,母亲闻声赶来问饥问寒的情景。
这两件往事是通过老姬的回忆串连起来的。
活动三活动四都通过小组探究,班内展示的方式开始活动。
第二课时活动一:学生复习通读《我不是个好儿子》、《我与地坛》两篇课文。
活动二:《我不是一个好儿子》中“母亲”既是平凡的,又是伟大的,文中表现母亲的“平凡”的生活琐事有哪些?作者在许多的生活琐事中是怎样刻画母亲的?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找出生活琐事:①“我”写字的时候眼睛在不停地眨,母亲就操心“我”受苦;②母亲为“我”和孩子缝制过冬的衣物;③因过不惯城里的生活,母亲每次都高高兴兴来“我”家,而每一次都生了气回去;④父亲去世后,“我”寄钱给母亲,她却舍不得花,想攒起来整着给“我”;⑤“我”要她逢集赶会去买零嘴吃,她买回了许多糖,分给到她那儿的别家的孩子吃;⑥母亲操持家里的吃穿琐碎,事无巨细,日夜操劳;⑦平日里攒下的鸡蛋,母亲自己不舍得吃,大都用来招待来客;⑧每年院里的梅李熟了,她总是要给在外地工作的儿子留着;⑨“我”得病住了院,母亲悲伤得落了泪,冒着风雪来城里看“我”。
《孔雀东南飞(并序)》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梦想成真。
九.内容逻辑关系
①《孔雀东南飞(并序)》的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
②诗中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③诗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④诗中的情感表达和艺术效果
⑤诗歌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文化价值
2. 词、句等:
①诗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②诗句:“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③诗句:“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 中国古代文化知识:提供关于中国古代文化、历史、哲学等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孔雀东南飞(并序)》的文化内涵。
- 文学创作技巧分析:分析《孔雀东南飞(并序)》中的修辞手法、意象运用、情感表达等,为学生提供文学创作的指导和灵感。
- 诗歌朗诵视频:寻找一些专业的诗歌朗诵视频,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声音美,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3. 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首先,《孔雀东南飞(并序)》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技巧对于部分学生来说可能较难理解,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解读。其次,诗歌中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可能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建立起联系。最后,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主题需要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这对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都是一个挑战。
- 学生作品展示平台:鼓励学生将自己的写作、绘画、摄影等作品上传至平台,进行交流和展示,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2. 拓展建议:
- 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如在线诗词库、文学论坛等,自主查阅《孔雀东南飞(并序)》的相关资料,深入探究诗人的创作背景和意图。
- 鼓励学生阅读其他古代诗词作品,对比《孔雀东南飞(并序)》的风格和主题,分析它们的异同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古典诗词,对古典诗词的基本阅读方法和技巧有一定的了解。同时,他们也学习过一些中国古代文化和传统价值观,对相关的文化背景有一定的认识。
第七单元整体教学设计-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册单元备课+群文阅读 课件

本单元共三课,课时安排9课时。 第1、2课时 自然之美,各美其美——品“这一篇”情味 第3、4课时 景因人生,人景相洽——自然与自我的通融 第5、6课时 理解哲理,注重审美——体悟文化哲思 第7、8课时 文如其人,见字如面——品味语言之美 第9 课时 声临其境,身临其境——我手写我心
2.分析和把握文章观察景物的角度和表现景物的艺术手法。学习散文作品,要重点关注作 者是如何抓住景物的突出特点,表现景物的独特之美的。好的写景散文往往都融了作者的思想 感情,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情景交融、情理结合的特点。
3.反复诵读,感受作品的语言之美。本单元文章文辞优美,表现了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 要引导学生多加诵读,品味散文独特的语言美。可以从用词、句式等方面人手,对一些精彩语 段加以分析、品味。
子任务1需要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结合作者的经历、性格、审美趣 味等,进一步挖掘文中的文化内涵。如引导学生搜集资料,结合课 文,分析和归纳古代文学中的“悲秋”传统,然后将这篇文章置于 历史文化长河中探本溯源。
子任务2也是在学习本单元的基础上,做一点文化上的拓展和延伸。 像赤壁、泰山这类景物,在中国文学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可以让学 生课外搜集有关的诗文,分析它们的文化内蕴。
第1、2课时 自然之美,各美其美——品“这一篇”情味
联读本单元五篇写景散文,重点赏读每篇文章的写景段落,感知大自然美景,各美其美,品出“这一 篇”的情味。
联读五篇散文,画出每篇文章中你认为最精彩的写景段落,反复朗读,仔细品味,写出评点性的文字。 尤其是《赤壁赋》《登泰山记》两篇文言文,教师要做好预习学案并有精心指导,要求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 书疏通文意,梳理重要实词(横、纵、冯舞、泣、方、固等)虚词(而、于、其等)在不同语境中的词义和用法, 把握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积累文言特殊句式、文化常识(尤其是古人记录时间包括纪年、纪月、纪日、纪时 的方法:干支纪年、年号纪年)等知识;初步感知文章大意,理清各段大意。(预习学案后附)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7旅夜书怀教案1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旅夜书怀教学目标 1.从形象、意象与情意的联系的角度鉴赏诗歌,缘景明情。
2.对比鉴赏。
知识与技能初步掌握缘景明情的方法,建立初步的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通过诵读体会诗人当时孤苦寂寞、漂泊无依的感情。
教学重点鉴赏诗歌中形象、意象与情意的联系。
教学难点如何对比鉴赏。
教学方法吟咏,讨论,讲析。
学法设计问题探究法,比较阅读法。
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在茫茫的诗歌海洋里,每一首诗只是一朵浪花;在文学的广博世界里,每一位诗人只是一粒尘沙;在文化的浩瀚星空里,我们都期待成为最耀眼的一颗星。
在夜里,在旅途中,一位伟大的诗人感慨身世飘零,写下了《旅夜书怀》。
二、知人论世背景及作者公元764年春天,杜甫携家人再次回到成都,给严武做节度参谋,生活暂时安定下来。
但不料第二年四月严武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一带飘泊,这首诗是杜甫乘舟行经渝洲、忠州时写下的。
当时的杜甫已53岁,且常年有病,国家时局不稳,自己生活没有着落,又行无定踪,因此一路上心情十分沉重,不知一生的飘泊何时是个尽头。
微风习习的月夜,一叶扁舟孤零零地停在长满小草的岸边,从船上向四周望去,原野是那样广阔;再看月光下的江水,浩浩荡荡,奔流不息,诗人想到自己一生的经历,不禁心潮澎湃。
自己的政治抱负不能得以施展,年过半百却还过着漂泊不定的生活,自己就像那天地之间漂泊流离的一只沙鸥。
三、理解文论,强化感知。
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
——陆机《文赋》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
——钟嵘《诗品》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世间的人与物触动了诗人的情思,所以产生了诗歌。
四、诵读诗歌,初步感知。
旅夜书怀杜甫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五、品读悟情,理解诗歌。
标出与形象、意象和情感有关的词。
六、缘景明情诗景诗境诗情七、炼字与境界王国维《人间词话》的境界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商”的至真亲情主题单元设计
学习活动设计(针对该专题所选择的活动形式及过程)
第一课时
活动一:引导学生复习通读《陈情表》、《项脊轩志》两篇课文。
活动二:找出《陈情表》写到“孝情”的地方。
学生以合作的方式找出,并展示小组成果。
引导学生找出①臣侍汤药,未曾远离。
②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③刘日薄西山,奄奄一息,不能废远。
④恕刘侥幸,保足余年。
体味其至孝之心,情真意切,悲恻动人。
活动三:《项脊轩志》怎样通过对修葺前后不同景象的描写表达深挚感情的?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写景,景中含情的手法。
写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景象,略前而详后。
从中感受到作者对项脊轩那种深挚的眷恋之情。
活动四:《项脊轩志》第2段记叙了母亲哪几件往事?这些事情是怎样串连起来的?回忆起这些琐事,为什么会“语末毕,余泣。
妪亦泣。
”呢?
引导学生归纳这一段里一共记叙母亲的两件琐事:一是母亲当年曾经来过轩中,二是大姊在老姬怀中呱呱啼哭,母亲闻声赶来问饥问寒的情景。
这两件往事是通过老姬的回忆串连起来的。
活动三活动四都通过小组探究,班内展示的方式开始活动。
第二课时
活动一:学生复习通读《我不是个好儿子》、《我与地坛》两篇课文。
活动二:《我不是一个好儿子》中“母亲”既是平凡的,又是伟大的,文中表现母亲的“平凡”的生活琐事有哪些?作者在许多的生活琐事中是怎样刻画母亲的?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找出生活琐事:
①“我”写字的时候眼睛在不停地眨,母亲就操心“我”受苦;
②母亲为“我”和孩子缝制过冬的衣物;
③因过不惯城里的生活,母亲每次都高高兴兴来“我”家,而每一次都
生了气回去;
④父亲去世后,“我”寄钱给母亲,她却舍不得花,想攒起来整着给
“我”;
⑤“我”要她逢集赶会去买零嘴吃,她买回了许多糖,分给到她那儿的
别家的孩子吃;
⑥母亲操持家里的吃穿琐碎,事无巨细,日夜操劳;
⑦平日里攒下的鸡蛋,母亲自己不舍得吃,大都用来招待来客;
⑧每年院里的梅李熟了,她总是要给在外地工作的儿子留着;
⑨“我”得病住了院,母亲悲伤得落了泪,冒着风雪来城里看“我”。
活动三:《我与地坛》中作者理解母亲吗? 理解母亲之后他做了哪些弥补?
引导学生体会:
只是在她猝然去世之后,我才有闲暇……活得最苦的母亲。
他想通过写作来告慰他的母亲,并且为了他的母亲他要坚强地活下去。
他真的那么做了而且做得很好。
学习活动设计(针对该专题所选择的活动形式及过程)活动一:统计有多少人知道自己父母的生日,又有多少人清楚的知道父母的口头禅。
引导学生记录下来,父母的习惯动作或者是表情等等。
活动二:展示五个画面:(多媒体展示)
1、送我上学
2、母亲忙碌的身影
3、奶奶肩上的书包
4、父亲疲惫的脸
5、一起玩耍的快乐
引导学生看到图片中事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那就是:平凡。
它平凡到几乎我们每一个人都曾经有这样的经历。
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到一点启示,打动人心的还是那些日常生活中的小事。
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平日我们要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看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发现出美来。
生活中没有多少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事,而最能打动人心的就是那些人们认为微不足道的小事。
活动三:记录下与父母的一件小事
现场指导、进行一些个性化、特征化的技巧指导:
(1)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特征化的细节。
(2)特征化的细节要反复呈现,在不同情境下展现,以突出其鲜明的性格特征。
教学评价1.感悟亲情,抒写自身情感。
2.心怀感恩,回报无私隽永的父母情。
专题三用行动回报亲情
所需课时课外1课时
专题三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学生通过名家名篇关于亲情的阅读和抒写自己体验的亲情,体会父母对自己的深厚情感,然后将这种情感回报父母,表达自己的对父母的爱。
本专题学习目标(描述该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用实际行动表达对父母的爱。
2.体会被爱的温暖以及爱他人的无私和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