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三国演义》人物形象分析
名著《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特征和性格分析

名著《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特征和性格分析《三国演义》由东汉末年黄巾起义末期开始描写,至西晋初期国家重归统一结束,以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形成演变,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名著《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特征和性格分析作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名著《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特征和性格分析内容摘要:《三国演义》塑造了一个栩栩如生的“乱世枭雄”曹操的形象,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他雄才伟略、爱惜人才、慷慨豪迈。
曹操复杂的性格特征不是简单的“奸”与“雄”的相加,而是特定的历史条件造就了曹操的双重性格,而有时“奸”与“雄”甚至是相互融合的,性格的多个侧面互相渗透各显特征。
本文试图从《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中的“奸”——诡谲狡诈、玩弄权术、猜疑多变、心狠手毒与“雄”——机警多智、雄才伟略、爱才若渴的两个方面来分析曹操的复杂性格。
关键词:三国演义曹操性格两面性有机统一对于《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典型,向来有所谓的“三绝”的说法,就是曹操奸绝,关羽义绝,孔明智绝。
《三国演义》中性格最复杂的人便是曹操,一方面,他求贤若渴,唯才是举;一方面他又嫉贤妒能,摧残人才。
一方面他慷慨豪迈,气势恢弘;一方面又小肚鸡肠,睚眦必报;一方面他开明公正,一方面又狡诈多疑。
作者罗贯中吸取以“拥刘贬曹”的影响和三国戏为素材创作的《三国演义》塑造的曹操这一“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是“奸”与“雄”的有机统一。
一、“乱世之奸雄”曹操的“奸”,表现在多个方面:诈伪,善作表面文章;残忍,心狠手辣,杀人如麻;多疑,猜忌之心重;善变,诡计多端等等。
(一)诡谲狡诈、玩弄权术《三国演义》开篇第一回曹操一出场,首先介绍他的“劣行”:操幼时,好游猎,喜歌舞,有权谋,多机变。
操有叔父,见操游荡无度,尝怒之,言于曹嵩。
嵩责操,操忽心生一计,见叔父来,诈倒于地,作中风状。
叔父惊告嵩,嵩急视之。
操故无恙。
嵩曰:“叔言汝中风,今已愈乎?”操曰:“儿自来无此病;因失爱于叔父,故见罔耳。
《三国演义》的主要人物形象分析

《三国演义》的主要人物形象分析《三国演义》的主要人物形象分析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名著之一,而被翻牌成电视剧就有几个版本,相信三国演义中的很多人物给朋友们留下了极为深刻之印象,比如足智多谋的诸葛先生,阴险狡诈的曹操等。
以下是店铺整理的《三国演义》的主要人物形象分析,欢迎阅读。
诸葛亮:足智多谋料事如神,有着那胸怀坦荡的大智慧。
忠贞不渝为国为民的道德力量的典型代表。
高尚人格超凡意志力量的表率。
刘备:刘备有着仁政爱民的民本思想,在当时十分难能可贵。
刘备性格的核心是“忠义”刘备还是一个善于招揽人才,有着胆识胸襟和谋略的人杰。
关羽:关羽性格的核心特征是忠义,称为“义绝”。
关羽更是一个武艺超群有着崇高道德修养的济世之才。
关羽身上也有着生性骄傲听不进劝谏的弱点。
张飞:张飞性格的突出特征是生性耿地精犷;也有粗鲁莽撞的一面。
张面敢爱敢恨爱憎分明。
勇猛更是长飞性格最为突出的一面。
张飞虽是一员武将,却粗中带细,有时也有一定的计谋。
赵云:赵云首先是一员武艺超群骁勇善战的大将。
他还有着极高的操守和天下百姓为重的德行。
他还是一个有着独立思考和见解,有才智胆识的将领。
孙权:孙权称得上是一位有才智谋略的统帅。
他还十分善于招揽和任用人才,能做到知人善任,从谏如流。
孙权还具有忍辱负重能屈能伸的坚韧品格。
周瑜:周瑜首先是一个足智多谋才智过人的统帅。
但是他性格中也有着嫉贤妒能气量狭小的致命弱点。
周瑜也是个忠心不二,在一定程度上能举贤任能的人。
吕布:吕布是三国时一员武艺超群的'在将。
他更是见利忘义反复无常的势利小人。
吕布还是一个有勇无谋鼠目寸光刚愎自用之人,兵败被杀是他的必然下场。
曹操:首先他阴险奸诈好弄权术而又暴戾狡诈野心勃勃。
他还有着过人的胆识才干,谋略超群。
求才若渴用人惟才又自负猜忌。
一直是后人评说不尽的话题。
马谡:马谡熟读兵书,有一定谋略和才识。
马谡只读死书,根本不懂实践;而且骄傲自满,狂妄轻敌刚愎自用,听不进任何意见,最终只能是酿成大祸,兵败被斩。
三国演义人物短评

三国演义人物短评
1. 刘备:仁德君主,忠肝义胆,可惜英年早逝,难以建立长治久安的大一统王朝。
2. 关羽:武勇无双,忠义耿耿,可惜性格直爽,难免被人利用。
3. 张飞:骁勇善战,忠心耿耿,但性情暴躁,屡屡失言失德。
4. 诸葛亮:鬼神才智,运籌帷幄,可惜生不逢时,未能一统天下。
5. 司马懿:阴狠奸诈,权谋狡诈,最终建立魏晋政权。
6. 曹操:雄才大略,富有远见,可惜子嗣无能,大业难以永续。
7. 周瑜:英勇智谋,忠心耿耿,可惜英年早逝,沉沦江东。
8. 甘宁:忠心耿耿,勇猛过人,可惜武勇无谋,最终身死黄泉。
9. 黄盖:骁勇善战,忠心耿耿,可惜轻举妄动,最终身陷囹圄。
10. 赵云:勇猛无双,忠心耿耿,可惜英年早逝,未能建大功勋。
三国演义主要人物及形象

三国演义的主要人物及其形象介绍
1.曹操: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建
安文学”代表人物之一。
他足智多谋、善于用兵,但在政治上较为残暴,
多有杀戮。
曹操性格复杂,有时冷静沉着,有时暴躁易怒。
2.刘备:三国时期蜀汉的开国皇帝,他以仁爱、礼义著称,善于用人,注
重发展民生。
刘备性格宽厚、仁慈,但在某些时候也显得过于谨慎、犹
豫不决。
3.孙权:东吴的建立者,他聪明机智、善于谋略,具有领导才能。
孙权性
格坚毅、果断,但有时也显得过于多疑、不易信任他人。
4.关羽:刘备的重要将领之一,以勇猛善战、义气深重著称。
关羽性格刚
烈、忠诚,勇猛无比,但也有些孤傲、不容他人。
5.张飞:刘备的重要将领之一,性格豪爽、勇猛无畏,但有时也显得过于
急躁、不够沉稳。
6.诸葛亮:蜀汉的丞相,被誉为“卧龙先生”,是三国时期最杰出的政治
家和军事家之一。
他智慧超群、谋略高超,能够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诸葛亮性格谦逊、谨慎,但有时也显得过于固执、不容他人异议。
以上是三国演义中的主要人物及其形象,这些人物各有特色,具有鲜明的性格特点和历史背景。
对《三国演义》中关羽人物形象塑造的赏析

对《三国演义》中关羽人物形象塑造的赏析
《三国演义》中关羽是一个举世闻名的人物,这部名著中塑造关羽人物形象,
种种形式都足以赞叹。
关羽作为一位群雄屈节之士,形象十分鲜明。
一方面,关羽的骁勇善战,功勋卓著,令人叹为观止;另一方面,关羽的果敢忠心,深受人们喜爱。
关羽的情义感人,其与弟兄的羁绊深植在心中,尤其是关于兄弟的约定前往襄
阳必及于许都,这种意蕴深邃的忠心情谊,深深地触动着读者的心灵。
此外,关羽洒脱豪放地处世,不被世俗之见束缚,对待敌友慷慨通情达理,处事也是节衣缩食,拒绝腐朽纨绔,实为一位贞节的群雄令人敬佩。
在国力地位上,关羽的武功,让自己的坐标焕发出耀眼的光芒,即便遭受至深
的伤痕,屈节的关羽也依然维持着原本的坚守,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总之,关羽对三国来说是一个崇高的象征,令人们敬佩。
《三国演义》中的英雄形象塑造

《三国演义》中的英雄形象塑造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部经典之作,被誉为四大名著之一。
在这部长篇小说中,作者罗贯中塑造了许多英雄形象,其中包括了刘备、关羽、张飞等众多历史人物。
本文将从他们的品德特点、智勇才能以及对时代背景的应变能力三个方面来分析《三国演义》中英雄形象的塑造。
首先,在品德特点方面,《三国演义》所描绘的英雄人物具有崇高的道德标准和坚定不移的原则。
刘备被描述为仁爱慈善、宽厚待人;关羽忠诚正直、重视义气;张飞则勇猛果敢,并且豪爽直率。
他们都秉持着高尚品质,在乱世之中保持自己清正廉洁的立场,并得到了广泛赞誉与支持。
其次,在智勇才能方面,《三国演义》展现了这些英雄人物非凡的智谋和战略眼光。
刘备虽然出身寒微却机智聪明,善于结交人才,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关羽勇猛善战,以一敌百、出奇制胜;张飞则以其威武霸气和无畏精神成为军队中的顶梁柱。
他们在充满变幻和阴谋诡计的三国时期展现了非凡的智勇,并且通过各种手段来应对复杂多变的局势。
最后,在对时代背景的应变能力方面,《三国演义》中英雄形象塑造得十分生动具体。
这些英雄人物都能够根据当时政治、经济等环境因素做出相应调整,灵活适应并取得成功。
刘备在失去荆州后转而依附曹魏,最终建立蜀汉;关羽被困守于樊城之际,放弃个人恩怨选择投降敌方保住性命以图复仇;张飞虽然始终忠诚于刘备却在情况紧急之下效忠曹魏取得重要地位。
他们随机应变、灵活运用策略,在错综复杂的历史背景中存活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总结起来,《三国演义》中的英雄形象塑造体现了他们崇高的品德、非凡的智勇才能以及对时代背景应变能力。
这些英雄人物既具有理想主义精神和坚定信仰,又拥有足够的智慧和执行力来实现自己的目标。
他们被广大读者所喜爱,并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国演义》不仅是一部描绘历史人物形象的作品,更是展示中国传统文化中崇尚正直、忠诚与勇敢等核心价值观念的重要载体之一。
通过阅读《三国演义》,我们可以从刘备、关羽、张飞等英雄人物身上汲取到许多启示和教益。
三国演义中的智勇双全的人物形象

三国演义中的智勇双全的人物形象作为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经典之作,《三国演义》是一部家喻户晓的历史名著。
在这部作品中,我们见证了许多英雄豪杰的崛起与衰落。
其中,智勇双全的人物形象更是引人注目,他们以过人的智慧和勇气在乱世中展现出非凡的力量。
在本文中,我将重点探讨三国演义中智勇双全的人物形象,并对其角色特点进行剖析。
一、诸葛亮:智勇双全的谋略家诸葛亮,作为三国演义中智勇双全的代表人物之一,以其深思熟虑、谋略出众的才智赢得了人们的赞誉。
作为刘备的主要谋士,他以无与伦比的才智为刘备提供了卓越的军事建议与政治智慧。
诸葛亮对战争策略的独特理解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使他在战场上屡屡获胜。
例如,在赤壁之战中,他巧妙地利用东风之势,以草船借箭的计谋,破坏了曹操的火攻计划,最终使得曹操大败亏输。
这一战略的成功充分展示了诸葛亮的智慧和胆识。
然而,诸葛亮不仅仅是一个高智商的谋略家,他也展示了出色的勇气和坚定的意志。
作为一个以和平为己任的人,他时刻保持冷静和理智。
在长坂坡上,他亲自率领军队与张飞切磋,虽然诸葛亮战败,但他的勇气和奋发向前的精神仍然令人钦佩。
诸葛亮的智勇双全使他成为了刘备真正的智谋之师,亦为后世人们所推崇。
二、赵云:智勇无双的武将与诸葛亮相比,在《三国演义》中还有一位同样备受称赞的人物,那就是赵云。
赵云作为刘备麾下的大将,既具备出色的武艺,又拥有卓越的智慧,因而被誉为智勇双全的代表。
赵云出众的勇气和过人的武艺使他成为了各方势力的噩梦。
在长坂坡之战中,他以一人之力抵挡了曹操百万大军,英勇无畏,展现了超凡的战斗力。
此外,他还在定军山、火烧连营等战役中屡次立下赫赫战功,成为刘备手下最重要的将领之一。
然而,赵云并不仅仅是个勇猛的战士。
他在智慧方面同样出众。
在上方谷之战中,他利用地利之便,构筑木桥,迷惑了曹操的百万大军,最终使曹操陷入重重困境。
这一谋略展示了赵云过人的智慧和谋略手段。
赵云智勇双全的形象展示了一个真正的武将应该如何立于乱世之中,他的英勇和智慧让人敬佩万分。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分析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以其丰富的人物形象而闻名于世。
作为传统文化学者,我将从不同角度对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探讨其深层含义和文化价值。
一、刘备形象的塑造刘备是三国演义中的主要人物之一,他被描绘为仁德之君,深受人民爱戴。
刘备的形象塑造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君子之风和仁爱之道。
他对待部下宽容体恤,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并且始终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重。
刘备的形象在演义中起到了榜样的作用,鼓舞了人们的正义感和奋斗精神。
二、曹操形象的塑造曹操是三国演义中的另一个重要人物,他被描绘为智勇双全的谋略家和军事家。
曹操的形象塑造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智慧和权谋。
他善于运用计谋,善于用兵,使得自己在乱世中崭露头角。
然而,曹操的形象也有一定的复杂性,他在演义中既有英勇无畏的一面,又有残暴冷酷的一面。
这种复杂性使得曹操的形象更加立体和丰满。
三、关羽形象的塑造关羽是三国演义中的英雄人物,他被描绘为忠诚勇敢的武将。
关羽的形象塑造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忠诚和义气。
他忠于兄长刘备,忠于朋友张飞,忠于国家和人民。
关羽的义气和忠诚精神在演义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使得他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英雄。
四、诸葛亮形象的塑造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的智者,他被描绘为聪明睿智的谋士和政治家。
诸葛亮的形象塑造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智慧和谋略。
他善于策划战略,善于治理国家,为刘备出谋划策,为国家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政治体系。
诸葛亮的形象在演义中展现了中国古代智者的风范,也成为了后世政治家和谋略家的楷模。
总之,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丰富多样,每个人物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价值。
这些形象的塑造不仅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德和价值观,也给人们提供了许多启示和思考。
通过对这些人物形象的分析,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
同时,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也是我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者:__***__ ___ ___指导教师:____ ___ __所在学习中心:华中师范大学网络学院郑州分院所学专业:汉语言文学学号:************年级:2005秋完成日期:题目:名著《三国演义》人物形象分析摘要:《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它成功的塑造了若干类型形象系列,如以诸葛亮为基型的智多星军师形象系列、以张飞为基型的鲁莽英雄形象系列、以刘备为基型的仁君忠臣形象系列,以及以曹操为基型的奸雄形象系列。
这些形象同中求异,极大的丰富了中国古典小说的形象画廊。
足智多谋——诸葛亮:艺术手段、忠贞品格、创作方法;明君与枭雄——刘备:明君形象、对刘备形象的批评意见;豪气冲天——关羽:刚愎自用、因小失大、总论关羽形象;忠贞神勇——张飞:“忠勇”的内容及其表现?“鲁莽、暴戾”的内容及其表现、“粗中有细”的内容及其表现。
关键词:人物形象分析论文目录一、足智多谋——诸葛亮 (1)⒈艺术手段 (2)⒉忠贞品格 (4)⒊创作方法 (5)二、明君与枭雄——刘备 (6)⒈明君形象 (6)⒉对刘备形象的批评意见 (8)三、豪气冲天——关羽 (9)⒈豪气冲天——关羽 (9)⒉刚愎自用,因小失大 (11)⒊总论关羽形象 (12)四、忠贞神勇——张飞 (13)⒈“忠勇”的内容及其表现 (13)⒉“粗中有细”的内容及其表现 (14)⒊“鲁莽、暴戾”的内容及其表现 (14)论文正文名著《三国演义》人物形象分析诸葛亮是可以说是三国演义中的主角,和武将赵云是书中塑造的两个近乎完人的形象,而诸葛亮更是神化了。
不管从智慧方面还是道德方面。
在智慧方面,自三国演义问世来,诸葛亮已成为我们中华民族中智慧的象征。
从一出场的隆中对这一名段,就体现了诸葛亮与众不同的学识。
及后的火烧新野、借东风、智取三城、三气周瑜、汉中之战、七擒七纵、空城计等,无一不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至于用八阵图阻止陆逊、死诸葛吓走活仲达、劝告邓艾的石刻等,更是神乎其神。
在道德方面,《出师表》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话,更是诸葛亮一生的写照。
至于诸葛亮所犯的一些错误,经过书中描写,反更显出他的人格伟大。
失街亭后要求自降三级,对军中事物管理过于细致,在军事上谨小慎微等,都是通过缺点来映衬他的优点的。
总之,诸葛亮不管在能力还是人格上都是近乎完美的形象足智多谋——诸葛亮在《三国演义》塑造的众多人物形象中,诸葛亮无疑是塑造得最为成功,影响最为深远的一个。
可以说,他是全书的真正主角,是维系全书的灵魂。
我们简直无法想像,如果没有诸葛亮这个光彩照人的艺术形象,《三国演义》还有什么看头,还怎么能成为世代相传的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是作者耗费笔墨最多的艺术形象。
从“水镜先生”司马徽第一次提到他的道号“伏龙”(即“卧龙”),为他的出场预作铺垫(嘉靖元年本第六十九回《刘玄德遇司马徽》,毛本第三十五回),到他去世后被安葬于汉中定军山(嘉靖元年本第二百九回《武》侯遗计斩魏延》,毛本第一百五回),他一直处于作品情节的中心,当之无愧地成为全书的第一号主角。
罗贯中满怀挚爱之情,倾注全部心血,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将他塑造为一个光彩照人的艺术典型。
一、历史上的诸葛亮(181~234),本来就是汉末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他生于东汉末年的乱世之中,十四岁便随叔父诸葛玄离开家乡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辗转来到刘表控制的荆州。
十七岁时,诸葛玄病卒。
尽管此时诸葛亮年未弱冠,又与荆州牧刘表及其大将蔡瑁都有亲戚关系,但他胸有大志,襟怀高迈,不愿托庇于权门,于是带着弟弟诸葛均,毅然隐居于隆中(汉代属荆州南阳郡邓县,今属湖北襄樊市),一面躬耕陇亩,一面关注天下大事,研究治国用兵之道,长达十年之久。
建安十二年(207),奋斗半生而屡遭挫折,当时依附刘表、屯兵新野、势单力薄的刘备三顾茅庐,向年仅二十七岁的诸葛亮请教。
诸葛亮提出著名的《隆中对》,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大势,为刘备制定了先占荆、益二州,形成三分鼎立之势,外结孙权,内修政治,待时机成熟,再分兵两路北伐,攻取中原,以成霸业的战略方针。
在刘备的恳切敦促下,诸葛亮出山辅佐,从此成为刘蜀集团的栋梁,在历史的舞台上大展宏图,创造出非凡的业绩。
诸葛亮的崇高品格,不仅深受蜀汉民众的尊崇,甚至还得到敌方的敬重。
在他的诸多优秀品格中,最突出的有两点:一是智慧,集中体现于《隆中对》;二是忠贞,集中体现于《出师表》。
总之,他确实不愧为一代贤相,名垂千古。
二、诸葛亮逝世以后的一千余年间,历代胸怀壮志、关心国事的知识分子深情地缅怀和颂扬着他,广大民众一代又一代地传颂着他的业绩,各种通俗文艺也反复讲唱和渲染着他的故事。
罗贯中继承了这种尊崇诸葛亮的社会心理,在史实的基础上,吸收了通俗文艺的有益成分,加上自己的天才创造,成功地塑造了一个高雅、睿智、充满理想色彩和艺术魅力的诸葛亮形象,一个家喻户晓的光辉形象。
这样的诸葛亮形象,虽以历史人物诸葛亮为原型,但已有了很大的变异,比其历史原型更高大,更美好,成为古代优秀知识分子的崇高典范,成为中华民族忠贞品格和无比智慧的化身,成为中外人民共同景仰的不朽形象。
为了塑造好诸葛亮艺术形象,罗贯中花费了大量笔墨,调动了各种艺术手段,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了努力。
(一)充分突出诸葛亮在刘蜀集团中的关键地位和作用历史上的诸葛亮,尽管一出山就与刘备“情好日密”,受到刘备的充分信任;但他在刘蜀集团中的地位却是逐步提高的,按照通常的政治机制,这也是很自然的。
他刚出山时的身份,《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没有记载,估计是幕宾之类。
赤壁之战以后,刘备夺得荆州江南四郡,诸葛亮始任军师中郎将;此时关羽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早已封汉寿亭侯,张飞为宜都太守、征虏将军,封新亭侯,诸葛亮的地位略低于关、张。
建安十九年(214),刘备定益州,诸葛亮升任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掌管左将军府事务,此时刘备的官衔是“左将军领荆、益二州牧”),其官品与关羽、张飞同列,而在刘蜀集团中的实际地位则超过关羽、张飞。
直到刘备称帝(221),诸葛亮任丞相,才正式成为蜀汉的头号大臣。
而且,在刘备称帝之前,诸葛亮虽曾参与谋议,但大部分时间是留守后方,足食足兵,从未统管过军事。
然而,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却把诸葛亮写成一开始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大权在握,指挥一切的统帅,大大提高了他在刘蜀集团中的地位和作用。
他出山不久,夏侯淳便率领十万大军杀奔新野,这是他面临的第一场考验。
这时——玄德请孔明商议。
孔明曰:“但恐关、张二人不肯听吾号令。
主公若欲亮行兵,乞假剑印。
”玄德便以剑印付孔明。
孔明遂聚集众将听令。
……“主公自引一军为后援。
各须依计而行,勿使有失。
”(第三十九回)在这初出茅庐第一仗中,刘备一开始便将指挥权交给诸葛亮;诸葛亮胸有成竹,一一调遣众将,甚至连刘备也要接受他的安排。
火烧博望的胜利,树立了诸葛亮的威信,也确立了他指挥一切的地位。
从此以后,他在刘蜀集团的指挥权牢不可破,从未受到过质疑。
每遇大事,刘备总是对他言听计从,文武众官也总是心悦诚服地执行他的命令。
赤壁大战期间,他出使东吴达数月之久,刘备方面积极备战,一切准备就绪后,仍然要等待他赶回去指挥调度:且说刘玄德在夏口专候孔明回来……须臾船到,孔明、子龙登岸,玄德大喜。
问候毕,孔明曰:“且无暇告诉别事。
前者所约军马战船,皆已办否?”玄德曰:“收拾久矣,只候军师调用。
”孔明便与玄德、刘琦升帐坐定……(第四十九回)诸葛亮的命令,谁也不能违抗。
就连身份特殊的头号大将关羽,由于违背军令私放曹操,诸葛亮也要下令将他斩首;只是由于刘备出面说情,希望容许关羽将功赎罪,“孔明方才饶了”。
(第五十回~五十一回)这些描写,大大超越了历史记载,使诸葛亮始终处于刘蜀集团的核心,地位明显高于所有文武官员,而又使读者觉得可信。
刘备得到诸葛亮之前屡遭挫折,而得到诸葛亮辅佐之后则节节胜利,两相对照,读者不由得深深感到:刘蜀集团的成败安危,不是系于刘备,而是系于诸葛亮。
(二)竭力渲染诸葛亮的智慧,特别是出神入化的军事谋略上面说过,历史人物诸葛亮的突出品格之一便是智慧,但那主要是善于把握天下大势,善于总揽全局,制定正确的战略方针的政治智慧,《隆中对》就是其集中体现。
至于军事方面,陈寿在《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说他“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应变将略,非其所长”。
意思是说诸葛亮善于管理军队,治军严整,但在运用奇谋妙计上却有所不足;他治理百姓的才干,优于当统帅的谋略;随机应变的本领,不是他所擅长的。
有人认为陈寿贬低了诸葛亮;但事实是,历史上的诸葛亮确实并不特别擅长出奇制胜。
然而,在《三国演义》里,罗贯中不仅充分表现了诸葛亮的政治智慧,而且通过大量的虚构情节,着力突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把他塑造为用兵如神的谋略大师,成为中华民族无比智慧的化身。
在《三国演义》里,诸葛亮出山后取得的第一个胜利——火烧博望,便具有很大的虚构成分。
历史上,刘备曾与曹操大将夏侯?、于禁等相拒于博望,“久之,先生设伏兵,一旦自烧屯伪遁?等追之,为伏兵所破。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那是在三顾茅庐之前,自然与诸葛亮无关。
罗贯中来了个移花接木,将此事安排在诸葛亮出山之后,使他成为克敌制胜的英明指挥者。
作品先写曹军的气势汹汹,写十万曹军与刘备数千人马的悬殊对比,酿造出泰山压顶的紧张气氛;然后写诸葛亮调兵遣将,关羽、张飞对他的计谋都心存怀疑,“众将皆未知孔明韬略,今虽听令,却都疑惑不定。
”“玄德亦疑惑不定。
”结果,战斗的进程完全按照诸葛亮的预计发展,刘备军大获全胜,使得关羽、张飞这两个心高气傲的大将心服口服,称赞道:“孔明真英杰也!”(第三十九回)于是,诸葛亮料事如神的军师形象初步得到了表现。
随后的火烧新野,纯属虚构的情节。
在这次战斗中,诸葛亮水火并用,层层设伏,让曹仁、曹洪率领的十万大军先遭火烧,再被水淹,损失惨重(第四十回)。
从此,诸葛亮的无穷妙计,不仅赢得了整个刘蜀集团的高度信任,而且使曹军十分害怕,动不动就怀疑:“又中孔明之计也!”在决定刘蜀集团命运和三分鼎立局面的赤壁大战中,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更是大放光彩。
本来,在历史上的赤壁大战中,最主要的英雄应该是周瑜;诸葛亮除了出使江东,智激孙权联刘抗曹之外,究竟还有哪些作为,史书上并无明确的记载。
然而,在罗贯中的笔下,诸葛亮却成了决定战争胜负的最关键的人物。
尽管他在吴军中身居客位,但是,他却是“赤壁大战”这一情节单元的真正主角。
孙刘联盟的建立,由他一手促成;孙权抗曹的决心,由他使之坚定;周瑜导演的“群英会”、“蒋干盗书”,黄盖的苦肉计、诈降计,被他一眼看穿;战役的关键决策——火攻计,由他与周瑜共同商定;而实行火攻的决定性条件——东风,又由他巧妙“借”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