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贵阳市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

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贵阳市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
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贵阳市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

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贵阳市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

【法规类别】机关工作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黔府发[2010]15号

【发布部门】贵州省政府

【发布日期】2010.10.23

【实施日期】2010.10.23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贵阳市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

(黔府发[2010]15号)

各自治州、市人民政府,各地区行署,各县(自治县、市、市辖区、特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改革开放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贵阳市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干部群众团结奋斗、开拓进取,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贵阳作为省会城市,各项经济指标在全省占有很大比重,其发展事关全省大局。为支持贵阳市加快发展,进一步发挥省会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特提出以下意见:

一、进一步支持贵阳市加快发展的总体要求

(一)重大意义。贵阳市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全省唯一的特大型城市,

是全省发展要素最集中、高等级要素最多的区域,不仅是我省的“窗口”和“形象”,更是引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火车头”。当前,贵阳市已具备了加快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其所处地位、发展潜力和作用以及人民群众的期盼都要求贵阳市率先突破,拿出大魄力,实现大发展。贵阳快则全省快,贵阳强则全省强,支持贵阳市加快发展,就是推动全省加快发展。只有抢抓机遇,通过加快贵阳市发展,切实提高其辐射带动功能,才能引领黔中经济区率先崛起,促进全省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各地、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支持贵阳市加快发展的重要性,切实加大对贵阳市的支持力度,尽快把贵阳建设成为带动全省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二)工作要求。省有关部门要坚决贯彻执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切实增强支持贵阳市加快发展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要勇于突破,敢于创新,拓宽思维,坚决摈弃部门利益,对贵阳市给予特殊支持,切实为贵阳市发展“松绑、让利、开绿灯、出政策”。贵阳市要按照“做表率、走前列、作贡献”的要求,强化又好又快、更好更快的发展意识,牢牢把握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主基调,奋力创优争先、赶超进位,集中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的智慧和力量,重点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和城镇化带动战略,在三次产业提速增效、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民生改善等方面实现重大突破,在全省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三)发展目标。贵阳市要力争四年、确保在五年内,实现生产总值在2010年基础上翻一番、超过2000亿元,财政总收入翻一番、超过6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超过10000亿元;基础设施取得新的重大突破,基本适应“十三五”、“十四五”更大发展的需要;新型工业化、现代服务业明显提速,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初步形成城乡协调发展的格局;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继续加强,环境质量明显提升;民生保障水平明显提高,人民群众更加和谐幸福。

二、支持贵阳市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

(一)关于投资审批管理权限。按照分级管理原则,进一步对贵阳市下放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投资项目审批管理权限。

1.贵阳市范围内使用政府投资建设实行审批制的基本建设项目,按照国家规定由地方审批的,除国家明确规定应由省审批的项目、中央在黔和省属部门(单位)投资的项目、需要使用国家或省级预算内基本建设资金的项目和跨市(州、地)的项目外,一律下放由贵阳市审批。

2.贵阳市范围内企业投资实行核准制的基本建设项目,按照《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2004年本)》规定应由地方核准的,除国家明确规定应由省核准的项目、跨市(州、地)的项目、能源类项目和由地方核准的社会事业项目中省属项目外,一律下放由贵阳市核准。

3.贵阳市范围内企业投资实行备案制的基本建设项目,按照《贵州省基本建设投资项目备案暂行办法》规定应由省备案的,除中央管理企业和省管企业投资的项目、其他企业估算总投资10亿元以上(含10亿元)的项目

贵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贵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贵阳市人民

贵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贵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贵阳市人民政府研究室)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 【法规类别】机构编制 【发文字号】筑府办发[2014]47号 【发布部门】贵阳市政府 【发布日期】2014.09.10 【实施日期】2014.09.10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贵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贵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贵阳市人民政府研究室)主要 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 (筑府办发〔2014〕47号) 各区、市、县人民政府,高新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贵阳综合保税区管委会,市政府各工作部门,市各直属事业单位: 《贵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贵阳市人民政府研究室)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经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审核,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审定,并经市人民政府批准,现予印发。 2014年9月10日

贵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贵阳市人民政府研究室)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 根据《中共贵州省委办公厅、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贵阳市人民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方案〉的通知》(黔委厅字〔2014〕30号)和《中共贵阳市委、贵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市人民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的实施意见》(筑党发〔2014〕25号),设立贵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加挂“贵阳市人民政府研究室”牌子,为协助市人民政府领导同志处理市人民政府日常工作的机构。 一、职责调整 根据《中共贵州省委办公厅、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贵阳市人民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方案〉的通知》(黔委厅字〔2014〕30号)规定,贵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加挂“贵阳市人民政府研究室”牌子(以下简称市政府办公厅〈市政府研究室〉)后,增加市人民政府和省人民政府研究室安排的研究课题等工作职责。 二、主要职责 (一)协助市人民政府领导同志处理日常工作及全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有关事务;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协助市人民政府领导同志抓好政策指导和组织协调工作。 (二)组织起草《政府工作报告》,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提出政策性建议和咨询意见;完成市政府和省政府研究室安排的研究课题等工作。 (三)负责市人民政府会议的会务工作,协助市人民政府领导同志组织实施会议议定事项;负责市人民政府重大活动的组织安排。 (四)承办省委、省人民政府、市委、市人大常委会交给市人民政府办理的有关事项。 (五)处理各区(市、县)人民政府和市政府各部门报送市人民政府的文电;组织起

贵阳市的区域优势

2009级资环专业学号:0910******** 夏小川贵阳市的区域优势分析 我的家乡是那云贵高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她是贵州省的省会贵阳市。贵阳市位于中国西南云贵高原东部,是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是贵州省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教、交通中心和西南地区重要的交通通信枢纽、工业基地及商贸旅游服务中心,被誉为“高原明珠”。关于贵阳市的区域优势分析我们先来进行直观的区域评价: 一、采用单一指标评价:国内生产总值(GDP)评价 根据贵州省人民公报公布的数据,2010年,贵阳GDP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达到1121.82亿元,同比增长14.3%,增速比上年加快1个百分点,比全国高4个百分点,比全省高1.5个百分点。2010年,贵阳市以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稳定投资增长为主线,着力改善民生,提高经济实力,全市经济总体呈现较快增长的发展态势,完成财政总收入304.64亿元,比上年增长20.9%;地方财政收入136.3亿元,比上年增长29.4%;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597元,比上年增长10.3%;农民人均纯收入5976元,比上年增长12.4%。 从以上GDP的增长可以看出贵阳市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竞争力和发展前景是非常可观的,这些GDP的增长得益于贵阳本身的

区域资源,而这些区域资源在全国的经济发展中具有自己独特的特征,也就是区域的优势。 二、区域优势的分析 1、地理位置:贵阳市位于贵州省中部,区域地理位置优越,是西南的交通枢纽。地处云贵高原的东斜坡上,属全国东部向西部高原过渡地带。地形、地貌走势大致呈东西向延展,地势起伏较大,南北高,中部低。奇特的喀什特地貌大量分布,既有高原山地和丘陵,又有盆地和河谷、台地,海拔最高为1762米,最低506米,市区中心海拔1071米。东、南与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瓮安、龙里、惠水、长顺4县接壤,西靠安顺市的平坝县和毕节地区的织金县,北邻毕节地区的黔西、金沙两县和遵义市的遵义县。 2、自然资源:贵阳市具有良好的能源优势、丰富的旅游资源、特色的民族药业资源、雄厚的机电制造业基础和彰显特色的文化资源。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贵阳将深入实施“产业耦合、资源整合、交通融合”的互利共赢战略,加强与泛珠三角区域内各方的全面合作,努力提高城市发展力,实现区域经济和谐发展。主要的举措是承接区域产业梯度转移,努力实现产业耦合;推动区域城市化建设进程,努力实现市场整合;加快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实现交通融合。 3、经济发展:贵阳市是全省的工业基地和经贸中心,也是中国西部地区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城市;2009年贵阳市的国民经济摆脱了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实现了较快增长。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全市消费模式已基本实现转型,未来城市消

最新贵州经济发展浅析资料

综述:贵州位于我国西南部,属于“三不沿”(不沿边,不沿江,不沿海)内陆省份,地处云贵高原,有非常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还是一个多民族聚集地,省内共有49个民族,自然资源和地理位置优势非常明显,同时奇特的自然条件和不合理的产业结构严重限制了本省的发展,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贵州经济建设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全省GDP增长全国排名很高,但人均GDP却总是排在倒数,省内贫困人口任然高居不下,属于欠发达,欠开发的地区,在到来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阶段,必须抢抓新机遇,落实新举措,化解新矛盾,解决新问题,努力实现贵州经济发展新跨越。 关键字:产业结构,地理位置, 贵州位于中国西南部,介于北纬24°13′-29°13′、东经103°36′-109°35′之间,为云贵高原东部斜坡地带,南北相距约509km,东西跨度约595km.全省总土地面积176128km2,占全国总土地面积的1.84%。境内岩溶地貌发育非常典型,岩溶分布范围广泛,形态类型齐全,地域分布明显现辖9个市(州)、88个县。地势西高东低,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处在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上游交错地带,是长江、珠江上游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境内山地居多,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也是我国唯一没有平原的省份。贵州经济发展在全国一直以来都是比较落后的省份,长期以来人均GDP一直处于全国末尾,改革开放以来虽然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自己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还有很多的问题矛盾没有解决,经济发展依旧是滞后的,省内有很多的贫困人口,对于即将到来的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脱贫攻坚的任务依旧很艰巨。贵州如何在即将到来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阶段中取得胜利,在“十三五”规划中成功完成给定任务,是我非常关心的问题。 贵州省本身有很多强大的优势和资源可以加以利用的。 第一,贵州位于西南交通枢纽的中心,它是川黔、贵黔、滇黔、湘黔以及南昆五大铁路干线的必经之地,也是西南地区出海通道的必经之地,又是商品集散和物流中心。目前贵州马上开通向东南方向广州的高铁,这将会大大的提升贵州在泛珠三角经济区发展中的作用,有利于承接东部沿海产业转移,有利于东西部经贸活动的加强,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能够通过交通枢纽为本省经济发展带来很大的动力。 第二,贵州的矿产资源丰富,是有名的资源大省,省内煤炭的储量比江南各省的总和还要多,其不但储量大,煤的种类也齐全,素有江南煤海之称。 第三,贵州还有很多闻名全国的风景旅游地区,如亚洲第一大瀑布——黄果树大瀑布,花开百里,姹紫嫣红的百里杜鹃林带,独具苗族风情的西江千户苗寨,云贵高原上历史最悠久的镇远古镇等都是非常吸引人的旅游胜地,随着全国掀起的假期旅游热潮,贵州的旅游业也大力拉动了本省的经济发展。

(完整版)贵州经济发展状况与策略研讨

贵州经济发展状况与策略研讨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1]。对于欠发达、欠开发的贵州,县域经济在扩大经济总量、增强综合实力,统筹城乡建设、有效化解“三农”问题,促进就业、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环境保护、巩固基层政权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实现贵州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和现实意义。 一、贵州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自改革开放,特别是西部大开发以来,贵州经济社会有了较大的发展,经济实力大幅度提升、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增加,与此同时县域经济也不断壮大,成为全省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目前贵州省县域共计78个县,县域面积达万Km2占贵州总面积的%,县域人口3552万人,占全省人口的89%[2]。根据贵州省统计局统计资料,2009年全省县域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718亿元,增长13%,占全省生产总值亿元的%,其中突破100亿的县有4个;县级财力进一步增强,县域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71亿元,增长%,占全省总量亿元的%,

其中突破5亿元的县有4个;县域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到891亿元,增长%,高出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个百分点;县域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经济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 在经济总量增长的同时,贵州县域经济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二、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稳步上升,根据贵州省统计局统计资料,2009年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与1999年的::相比,第一产业比重下降13个百分点,第二、第三产业比重分别上升4个和9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内部结构也在不断优化,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的增长是县域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第三产业的快速增长,为一、二产业提供更多有效的服务,对促进一、二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根据贵州省统计局统计资料,2009年贵州县域城镇固定资产投入达到亿元,增长%,占全省城镇固定资产投入的%。西部大开发以来,贵州省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完成投资突破4400亿元。2009年,全省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142562Km,公路里程密度达/100Km2,是1999年的倍,实现县县通油路、村村通公路,高速公路由2000年的258Km增加到1189Km;铁路由1340Km增加到2117Km;通航里程达到3322Km;通讯、网络覆盖全省县域;建设了一大批大中小型水利工程;

贵州会展经济发展对策研究--以贵阳市为例

目录 1 绪论.......................................................................................................................... 1 1.1 选题背景、目的和意义 (2)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3) 1.3 研究重点和难点 (4) 2 会展经济相关理论介绍 (4) 2.1 会展经济的含义 (4) 2.2 会展经济的特点 (5) 2.2.1会展经济的带动性 (5) 2.2.2 会展经济的聚集性 (6) 2.2.3 会展经济的科技性 (6) 2.3 我国会展经济的起源与发展 (6) 2.3.1 1949年至1978年的计划管理阶段 (6) 2.3.2 1978年至2001年的计划向市场过渡阶段 (7) 2.3.3 2001年至今的市场运行阶段 (7) 3 贵阳市会展经济发展研究分析 (9) 3.1 贵阳市会展经济发展现状 (9) 3.1.1 会展经济快速发展 (9) 3.1.2 场馆建设力度加大,硬件设备得到改善 (9) 3.1.3 政策性规章制度与管理体系的逐渐完善 (10) 3.2 贵阳市发展会展经济的SWOT分析 (10) 3.2.1 优势(strengths) (10) 3.2.2 劣势(weaknesses) (10) 3.2.3 机遇(opportunities) (11) 3.2.4 威胁(threats) (11) 3.3 贵阳会展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12) 3.3.1 基础硬件设施发展不完善 (12) 3.3.2 定位不明确 (12) 3.3.3 市场化程度低 (12) 3.3.4 宣传力度不够 (12) 3.3.5 缺少专业化的人才,教育培训力度不够 (13) 4 贵阳市会展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13) 4.1 加快相关项目的建设,完善会展硬件设施 (13) 4.2 明确定位,增加品牌影响力 (13) 4.3 提高市场化程度 (14) 4.4 加大会展活动的宣传力度 (14) 4.5 注重专业人才的教育,充实人力资源 (14) 5 结论 (16) 致谢 (16) 参考文献 (17)

贵州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及对策探析

贵州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及对策探析 *** (***********) (*************系 ** ** ******) 摘要:城乡收入差距拉大已经成为制约贵州省经济发展的重要障碍,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是贵州省城乡收入差距过大的根本原因,教育投资,经济发展,政策等因素也是加剧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原因。文章就分析以上原因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城乡收入差距过大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不利影响,并就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提出一些建议措施,寻找缩小贵州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新思路。 关键词: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对策 Cause of the Widening Urban-rural Gap in GuiZhou Province and its Countermeasure Analysis *** ********* (***********) (***************************************************************) Abstract:The rural-urban income gap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obstacle restricting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GuiZhou province, presence of dualistic economic structure is root cause of urban-rural income gap is too large in GuiZhou province, investment in education, economic development, policies and other factors are also important causes of increasing urban-rural income gap. Article on the analysis of the reasons on the basis of an in-depth discussion of the urban-rural income gap is too large negative impact on the construction of harmonious society and overall planning of development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narrowing the rural-urban gap has made a number of recommendations, looking for new thinking on narrowing the incom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in Guizhou province. Keywords:income residents; gap; expand ;countermeasures 一、贵州省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 (一)贵州省城镇居民收入明显大于农村居民收入 2009年全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7175元,农村居民人均收入5153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为3.3:1。同年贵州省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3793.38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3005.41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为4.59:1,是全国城乡居民收入比的1.4倍。贵州省城乡收入差距明显大于全国平均水平。据统计资料显示,1990年~2010年贵州省城镇居民收入从947.14元提高到14 142.74元,增长14.9倍;农村居民

贵阳市人民政府关于修改《贵阳市城市规划技术管理规定》的决定

贵阳市人民政府关于修改 《贵阳市城市规划技术管理规定》的决定 市人民政府决定对?贵阳市城市规划技术管理规定?(贵阳市人民政府令第128号)作如下修改: 一、第一条修改为:为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管理,提高规划管理工作水平,使城市规划管理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二、第四条修改为:清镇市、开阳县、修文县、息烽县按照本规定执行。删除第六条第二款的内容。 三、第七条修改为:在城市规划区内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建设工程项目的建筑容积率、建筑密度,应根据批准的详细规划确定。编制详细规划时,建筑容积率、建筑密度应按?建筑密度及容积率控制指标表?执行(附表一)。 四、增加“住宅间距必须进行日照分析,各类建筑与住宅间距除应满足日照间距要求外,还应满足本章其他相关规定。”作为第十四条第二款。 五、第十五条第二款第(三)项修改为:山墙与山墙的间距不得小于 7 米;相互垂直布臵的住宅,山墙面对纵墙面,进深宜控制在 12 米以下,最小间距不得小于 10 米;山墙面不得开窗(透气高窗除外)、不得挑阳台,临山墙开间不得双侧设臵阳台;进深大于 12 米的山墙或山墙开窗的,应按照开窗面日照间距退让,阳台设臵不得大于建筑面宽的三分之二。 六、第十六条修改为:中高层以下住宅,山墙面允许设臵透气高窗,窗洞尺寸不得大于 0.6 米×0.6 米,且高窗下沿距该层楼地面应大于或等于 1.8 米。 七、第十八条修改为:24米以下公共建筑之间与中高层以下住宅的间距,按照本规定第十四条、第十五条的有关规定执行。 八、第十九条修改为:高层建筑与高层以下住宅的间距必须符合下列规定:

贵阳市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

贵阳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 序言 世纪之初,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开局良好,胜利完成了“十五”计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迈上了新台阶,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为“十一五”更快更好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今后五到十年,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十一五”规划是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是全面推进生态经济市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是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率先实现历史性跨越的极其重要的五年规划。制定一个积极进取、切实可行、鼓舞人心、催人奋进的“十一五”规划,作为全市人民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共同行动纲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纲要》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及《中共贵州省委关于制定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为指导,根据《中共贵阳市委关于制定贵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是综合性、战略性、宏观性、政策性的规划,是“十一五”期间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增创新优势,实现新跨越的宏伟蓝图。 本《纲要》由序言和关系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十个方面内容组成,《纲要》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所处阶段及发展环境做出了分析判断,提出了“十一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总体思路、主要任务、发展重点及保障措施等。整个纲要始终贯穿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更快更好发展为主题,以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动力,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重要的长远目标,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出发点的指导思想。 本《纲要》的编制按照与时俱进的要求,体现时代精神,从贵阳市情出发,突出贵阳特色。《纲要》主要阐述市委、市政府的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方向,政府将运用经济政策等手段和所掌握的公共资源,切实履行职责,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加强统筹协调,努力完成《纲要》确定的目标和任务。 第一章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关键时期 第一节“十五”计划执行情况 1、“十五”计划胜利完成 “十五”是进入二十一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经全市人民的共同奋斗,胜利完成了“十五”计划,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提前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展顺利,经济社会发展迈上了新台阶,为“十一五”时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预计突破500亿元,年均增长12.8%,人均生产总值预计超过14400元,年均增长11.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十五”期间累计超过1220亿元,年均增长24.8%;地方财政收入预计突破60亿元,年均增长20.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超过200亿元,年均增长13.2%;实际利用外资预计达8225万美元,年均增长9.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预计达9928元和3135元,年均增长8.5%和6.6%;非公经济占生产总值比重预计达42%左右;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人才、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显著,城市建设力度加大,管理水平提高,改革开放成绩喜人,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步伐加快,城市文明程度提高,市民素质增强。 总之,“十五”期间,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经济总量增大,综合实力增强,经济结构进一步改善,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城市功能明显提升,投资环境明显改善,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是贵阳市近二十年来经济社会发展最快最好、城乡面貌变化最大、城乡居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全市总体进入工业化中期加快发展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

(发展战略)贵州省贵阳城市经济与文化的发展

经济社会的发展(明朝建行省、抗战时期) 回顾贵阳的发展史,是一部鲜活的移民史。多次而大量的移民,带来了新的文化形式,带来了自然科学,甚至融进了新的外来语言……给贵阳这座西南之城不断带来新的冲击和碰撞,而多次大量的移民,也使贵阳人的血液中多了宽厚与包容的因子,使得这座城市能很快的将这些外来的东西吸收并创新,不断推动着城市的前进。 贵阳地区自古为少数民族聚居地,唐宋时期由于军事上的重要作用逐渐形成城邑,当时的城邑极为简陋狭小,“城内街道、初本狭窄,车舆辐辏、肩摩踵接”。其时,贵阳虽为黔中首邑,军事用地,但交通阻滞,物品运输极为困难,因此产业不甚发达,长期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阶段。居民多以农业为生,商贾大多是湘、赣、川等外省人,且本地人资本较微,难以与外商竞争。 明朝中后期,由于驿道渐开,统治者实现屯田垦荒,改革工匠服役制度,农业和手工业有所发展,商业也逐渐兴起,据《贵州图经新志》(弘治)记载,在元代至正年间(1341年—1368年)就有江西商人彭如玉到贵阳。到了明代,贵阳商业有了一定的发展,特别是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贵州建省,明朝隆庆二年(1568),迁程番府于贵阳,取名贵阳府,贵阳成为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一时期贵阳经济取得更大的发展,逐渐形成

以大十字为中心的坊市,据《贵州通志》(嘉靖)记载,贵阳内外著名的坊市有12处,治城内有三牌坊市、四牌坊市、谯楼街市、风宪坊市,治城东门内有小十字街市,治城南门内有南市,治城北门有北市,治城北门外有馆驿前市、十字街市、凤鸣桥市、洪边巷口市,治城南门外有马荣街市。在贵阳城外近郊的几个较大集镇有集场贸易,有固定的集场时间和地点,设有场主进行管理,负责解决纠纷。交易的方法有物易物和银钱购买,以前者为主,交易的对象,卖者主要是附近的汉族和少数民族老百姓,买者多为城内住户、官吏、驻兵家属等。这表明贵阳城市功能已经从单纯的防御作用向防御作用、贸易作用转换。 清朝时期,清政府在贵阳地区实行“改土归流”、“摊丁入亩”,中原及邻省人员迁入,带来较为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农业和手工业取得一定发展,推动商业的发展。贵阳工业以手工业为主,制造火柴、皮革、服装,后省府举办兵工、抄纸、造币、白药等厂及电气局,其中小资本经营最多,推行最广的是土机织布。鸦片战争后,东南沿海地区外国商品涌入,贵阳商业市场发生变化,烙上了半殖民性质的印记,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但是整体上贵阳商业仍未脱离自然经济的范畴。清代贵阳商业特点:一是形成72行商业格局,以大十字为中心的东南西北四街成为兴旺的商业区。出现制革业、糖果海味业、火柴业、照相业、修理钟表业等新兴行业,1888年,创办同济堂中药店。清朝时期的贵阳城已有街巷123条,形成以大十字为中心,通往东西南北的“万家

贵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调整全市政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

贵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调整全市政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 的通知 【法规类别】机关工作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筑府办函[2017]63号 【发布部门】贵阳市政府 【发布日期】2017.04.24 【实施日期】2017.04.24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贵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调整全市政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 (筑府办函〔2017〕63号) 各区、市、县人民政府,高新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贵阳综合保税区、贵州双龙航空港经济区管委会,市政府各工作部门,市各直属事业单位,市管企业: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16〕8号)及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工作的意见〉实施细则的通知》(国办发〔2016〕80号),中共贵州省委办公厅、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工作的实施意见》(黔党办发〔2016〕39号)的相关要求,结合《市人民政府关于市政府领导同志工作分工的通知》(筑府发〔2017〕1号)精神,为进一步加强对政务公开工作的组织领导,经市人民政府同意,决定对全市政务公

开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进行调整。现将调整后的成员名单及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领导小组成员 组长:刘文新(市委副书记、市长) 常务副组长:陈少荣(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 副组长:杨赤忠(市委常委、副市长) 徐沁(市委常委、副市长) 刘玉海(副市长) 王玉祥(副市长) 陈小刚(副市长、市公安局局长) 徐昊(副市长) 钟汰甬(副市长) 魏定梅(副市长) 刘本立(市政府秘书长) 成员:邓龙江(市委副秘书长、市委群工委副书记、市群工中心常务副主任、市信访局局长) 谭承忠(市政府办公厅党组成员、市政府应急办常务副主任) 张雪丽(市政府副秘书长) 吴义宁(市政府副秘书长) 谢万军(市政府副秘书长) 李世永(市政府副秘书长) 宋叙言(市政府副秘书长) 沈青(市政府副秘书长)

贵州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

贵州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 姓名:高佳熠 专业:金融管理与实务 班级:金融二班 指导老师:王莉婷 内容简介:“十二五”以来,在贵州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贵州省各族人民,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克服国内外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和下行压力等困难,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紧紧围绕“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新跨越”主基调,大力实施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主战略,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连续5年高于全国、高于西部,位居全国前列,创造了贵州速度,是贵州省经济加速发展、综合实力提升最快的五年,刚刚过去的2015年,贵州省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向好,为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关键词:贵州省区域经济,贵州省主要经济产业,投资商业。 1.贵州省经济资产:贵州省经济保持较快发展,经济总量稳步攀升,主要经济指 标突破万亿元。 2.贵州省不断加强财政支农、惠农力度,加大农业产业投入,坚持走突出特色、 集聚集约、绿色生态、增效增收的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新路,农业生产 稳中向好 3.工业强省战略进展明显,工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工业带动促进作用增强。 4.随着贵州省服务业发展大会的召开,服务业融合发展、集聚发展、创新发展趋 势明显,服务业发展态势较好。 2015年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的圆满完成,标志着“十二五”规划实现胜利收官。引以为豪的业绩坚定着我们再攀高峰的信心,踏上新征程的步伐彰显着我们再闯雄关的壮志。 2016年是开启“十三五”规划、贵州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决战决胜阶段的重要一年,是打响打赢大扶贫“攻坚战”和大数据“突围战”两大战略行动的第一年,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五大理念,站在新的起跑线上,向着宏伟的目标启航!

贵阳经济发展方式路径的选择

The National High-Tech Developmental Zones 国家高新区 昆明国家高新区协办 走绿色发展之路建生态科技新城 ——贵阳高新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路径选择 ■贵阳高新区管委会 贵阳高新区是贵州省唯一的国 家级高新区,由新天高新技术工业 园、金阳科技产业园和沙文生态科 技产业园三个园区组成。在国家实 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转变经 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 产业的背景下,贵阳高新区正围绕 建设生态科技新城的战略目标,进 入了以“绿色发展、生态文明”为主 题的跨越发展时期。 一、生态科技新城之由来: 拓展发展空间,培育经济亮点 2008年以来,为进一步拓展贵阳 高新区的发展空间,规划建设贵阳高 新技术生态产业经济带, 贵州省、 贵阳 市对高新区的管理体制作了重大调整, 积极支持贵阳高新区申报建设沙文生 态科技产业园,并提出将贵阳高新区 打造成为一个现代化生态科技新城。 在省、市的坚强领导下,在科技 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大 力支持下,2009年11月,国务院批 复同意贵阳国家高新区调整区位, 正式认可和支持沙文生态科技产业 园的建设,标志着贵阳高新区正式 形成“一区三园”

(新天园、金阳园、 沙文园)的发展布局,标志着规划建 设麦架—沙文—扎佐高新技术生态 产业经济带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将 有力促进全市乃至全省高新技术产 业迈上新台阶。从生态园区到生态 产业经济带再到生态科技新城,贵 阳高新区旨在突破发展瓶颈,走出 一条新的发展之路。 二、生态科技新城之内涵: 发展绿色经济,构筑产业支撑建设生态科技新城的基本内涵: “绿色之都、产业高地、创新之城、黄 金商圈”。 1.绿色之都 “绿色之都”就是天更蓝、地更 绿、水更清、气更爽、居更佳,形成 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 深入贯彻落 实国家森林城市的各项要求, 形成绿 化特色, 塑造园区个性, 形成自然、 清 新、生态的园区环境风貌;重点加强 对沙文园区现有森林生态系统、 自然 与人工湿地以及水域生态系统的保 护、建设与管理,最大限度地减轻人 为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在主要水 系、主要干道和各个功能区之间,高 标准规划具有生态、绿化、美化功能 的绿色通道、绿色走廊和防护隔离 带, 不断优化空气、 水等环境质量, 着 力打造富有生态内涵的现代化园区; 按照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要求, 着力 发展绿色产业、绿色文化,建设绿色 企业、绿色单位,积极倡导绿色GDP、 绿色文明等等,使人与自然、人与社

贵州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及发展方略

贵州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及发展方略 摘要:贵州省是西南地区一个落后的省份,其经济水平始终处于全国最低层。其独特的自然条件与地理状况,使当地的经济格局具有地域特色,经济发展同时面临机遇与困难。本文根据区域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分析了贵州经济水平落后的原因,并提出了几点解决问题的建议与办法。 关键词: 贵州区域经济地理条件发展方略 1.贵州经济现状 贵州省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省份,位于云贵高原东部,省会是贵阳,东毗湖南、南邻广西、西连云南、北接四川和重庆。面积约万平方千米,占中国国土面积的%,共有9个地级行政区划单位,88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贵州是一个多民族共居的省份,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人口的%[1,2]。 大多数人对贵州的认识是“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改革开放以来,贵州充分利用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能源、原材料加工业等重化工业,极大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增长,改善了地区人民的生活,贵州的经济面貌也因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与周边省区乃至西部省区的平均水平相比,贵州经济的发展水平和综合实力的差距却在不断拉大。与此同时,贵州当前经济发展所面临的矛盾与问题却更加突出,如:收入分配秩序问题,“三农”问题,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水平低,经济结构不合理,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转变,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加剧等等[3-5]。 总体来说,贵州一直处于一个经济欠发达、欠开发的状态。主要表现为,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社会发展滞后,人均水平低;二三产业不发达,结构产业低;区域发展不平衡[6,7]。但是经过多年的摸索与发展,贵州特渐渐形成了自己的区域经济特色,即,以贵阳为中心的“中心——外围”的空间结构型式。

2013年贵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3年贵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⑴ 贵阳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贵阳调查队 2014年3月18日 2013年,全市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特别是全市半年经济工作会议以来,按照实现“四个突破”、处理好“三个关系”的要求,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实体经济为支撑,全市经济发展稳中向好,经济总量增加、产业结构优化、质量效益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建设取得新进展,经济社会发展跃上新台阶。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实现生产总值⑵2085.42亿元,比上年增长16.0%。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81.52亿元,比上年增长6.3%;第二产业增加值848.64亿元,比上年增长18.6%;第三产业增加值1155.26亿元,比上年增长14.6%。三次产业结构为3.9﹕40.7﹕55.4。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3.2%,其中食品价格比上年上涨5.5%,增幅比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3.1%。 表1:2013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涨跌幅度

二、农业 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1.35万公顷,比上年增长2.3%;油菜籽播种面积3.92万公顷,比上年下降1.4%;烤烟播种面积1.17万公顷,比上年下降4.8%;蔬菜播种面积10.59万公顷,比上年增长8.5%。 全年粮食产量43.26万吨,减产2.8%。其中,夏粮产量8.64万吨,增产5.1%;秋粮产量34.62万吨,减产4.6%。

全年完成造林面积12385公顷,比上年增长9.4%。油茶籽产量113吨,比上年减产13.1%;核桃产量234吨,比上年增产35.3%;板栗产量168吨,比上年增产15.9%。 全年肉类总产量15.16万吨,比上年增长4.9%;牛奶产量45965吨,比上年增长13.2%。 表2:2013年主要农产品产量 单位:万吨 全市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61.46万千瓦,比上年增长5.4%;全年实现机耕面积8.20万公顷,比上年增长1.6%;机播面积2070公顷,比上年下降1.2%;机收面积3380公顷,比上年增长7.1%。年末农田有效灌溉面积3.49万公顷,比上年增长7.0%;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6.42万吨,比上年下降3.4%。

(完整版)贵州城镇化发展分析

贵州城镇化发展情况分析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引擎,是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推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2010年以来,在经济发展带动下,城镇化进入快速发展期。 一、贵州省城镇化发展现状 (一)城镇规模明显扩大,城镇化进程加速推进。一是城镇人口迅速增加。2014年全省城镇人口为1403.57万人,比2010年增加227.32万人,城镇化率由2010年的33.81%提高到2014年的40.01%,2011-2014年年均提高1.55个百分点。二是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建成区面积由2010年的973平方公里增加到2014年的1380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比重由0.55%提高到0.78%。三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2014年全省城市人均道路面积9.3平方米,比2010年增加3.07平方米;供水综合生产能力由2010年的352万立方米/日增加到2014年的371万立方米/日;燃气普及率由2010年的54.5%提高到2014年的60.3%;城市电话用户由2010年的248.24万户增加到2014年的261.36万户,占全省电话用户的77.07%。 (二)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城镇环境进一步优化。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加大,支撑了城镇化的快速发展。2014年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103.86亿元,是2010年的4.11倍。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由2010年的556.69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2187.67亿元。城市环境和城镇面貌明显改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由2010年的5.33平方米增加到7.9平方米;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由2010年的170万立方米增加到2014年的196万立方米;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由2010年的45.4%上升为2014年的72.6%;城镇居民人均住宅面积由2010年的27.42平方米增加到2014年的36.58平方米。 (三)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就业拉动作用明显。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0年的14142.74元增加到2014年的22548.21元;人均消费性支出从2010年的10058.29元增加到2014年的15254.64元。城镇就业增长明显。全省城镇就业人员从2010年的525.76万人增加到2014年的690.28万人。全社会就业人口中,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比重由2010年的68.3%下降至61.32%,二、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由2010年的11.49%和20.21%分别上升至2014年的15.26%和23.42%。

贵阳市人民政府组建贵阳市地产集团有限公司实施方案

贵阳市人民政府文件 筑府发〔2011〕49号—————————— 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贵阳市地产集团 有限公司组建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区、市、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工作部门: 《贵阳市地产集团有限公司组建实施方案》已经市委、市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一一年八月十二日 贵阳市地产集团有限公司组建实施方案 为充分运用好土地矿产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矿产资源的作用,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根据《贵阳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关于印发贵阳市土地矿产资源储备中心(贵阳市地产集团)机构编制方案的通知》(筑编通〔2011〕14号)精神,组建贵阳市地产集团有限公司,现制定组建实施方案如下: 一、组建公司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城市发展的关键在于资产、资源的优化配置,在国家推进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大背景下,搭建以政府为主导的土地市场调节机构、投融资主体势在必行。当前,我市正处在当好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火车头”和黔中经济区崛起的“发动机”的重要历史时期,适时组建以政府为主导、兼备土地储备供应机制的地产集团,按照“建设城市、经营城市、发展城市”的思路运行,可以进一步科学合理的调控土地供应市场,为实现土地增值、土地收益入库、耕地“占补平衡”、旧城改造等预期目标奠定基础,对实现城市规划、保障项目资金、调控房地产市场、参与市级重点项目建设、合理开发利用土地矿产资源等方面,必将发挥积极推动作用。 二、组建原则 (一)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土地矿产资源储备开发实施主体、投融资平台,逐渐形成高效规范的市场主导力量,为政府土地、矿产资源一级市场提供服务,强化土地调控,增强投融资功能,加快推进城市建设发展。 (二)地产集团为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的国有独资有限责任公司。待条件成熟时,逐步改建为股权多元化的国有控股有限公司。

贵州区域经济概述

第1章绪论 1.1 区域经济学 1.11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区域经济学(Regional Economics)是研究经济活动在一定自然区域或行政区域中变化或运动规律及其作用、机制的科学。是经济学与经济地理学相结合的产物。从区域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两岸物流业合作,就是从物流业市场供求运行的角度,从区域经济学需求观、交易费用、寻找费用等经济理论,分析两岸物流业合作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以区域经济学的财富观阐述推动两岸物流业合作的基本动力因素,进而探讨两岸物流业合作态势和物流业经营方式的变革。 经济区域是按人类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划分的,具有均质性和集聚性,经济结构基本完整,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发挥特定作用的地域单元。区域经济是一个国家经济的空间系统,是经济区域内部社会经济活动和社会经济关系或联系的总和,是经济区域的实质性内容。区域经济学是运用经济学的观点,研究国内不同区域经济的发展变化、空间组织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性应用科学。 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和揭示区域与经济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主要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力的空间分布及发展规律,探索促进特定区域而不是某一企业经济增长的途径和措施,以及如何在发挥各地区优势的基础上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提高区域整体经济效益,为政府的公共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导。具体分析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规律性问题(包括区域特征分析,目标系吮与政策、手段,产业结构演进,人口增长与移动,城市建设与布局,区域国土规划,区域联合与区际利益的协调,区域比例关系。学科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城市化与城市经济问题、空间结构理论、区域生产力布局、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农村经济、区带规划及管理、区域投融资等。 1.12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研究的主要范畴包括:区域经济理论、生产力布局理论、生产力布局的经济调节机制、新地域的经济开发战略和经济规划等。区域经济学是20世纪50年代在宏观区位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经济学科。早期有屠能的《孤立国》(1850),韦伯的《工业区位论》(1909)等代表著作。1978年,前苏联经济学家涅克拉索夫的著作《区域经济学》出版后,标志着这门学科发展到一个新水平。人类的经济活动是一项十分复杂而又遵循一定规则运行的活动,它随着空间和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不仅受自然规律制约,还受到经济规律及社会、文化、科技等人文规律的影响。纷繁的经济活动、复杂的经济现象总是要落脚在特定的地域空间,这种经济活动和地域空间的相互作用,不仅造就了丰富多彩的区域经济,也构筑了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研究领域。 作为一门独立存在的学科,不仅要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和领域,而且应该有一个准确、规范的表述。中外许多学者基于不同理解、不同角度、不同侧重点,对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作了不同的表述。有的从经济学出发,认为区域经济学是研究特定地域范围的经济学;有的是从人类经济活动的地理分布和空间组织来界定,认为区域经济学是研究为人们所忽视的经济空间秩序,研究稀有资源的地理分布的科学,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国民经济学发展的地域组织规律,区域经济学即空间经济学;有的从区域内外两个层次加以界定,认为区域经济学是以经济学的观点,研究在资源不均匀分配且不能完全自由流动的世界中,各个地区的差异以及各地区间的关系的科学;还有的学者从宏观上和政策实用层面上进行了界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