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方案——凝聚态物理(专业代码:070205)一、培养目标

合集下载

#物理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物理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物理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代码:0702 )一、培养目标本学科培养的硕士研究生应是热爱祖国、崇尚科学,能自觉遵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学风严谨、踏实勤奋、积极进取,身心健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和熟练的数理推演能力,具备实验研究的设计和操作技能,并有一定的创新能力,熟练使用一门外语,有及时了解本专业前沿动态的能力;初步具有独立从事和物理学科相关专业的教学、科研和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

二、学科专业1. 理论物理(070201)2. 原子和分子物理(070203)3. 等离子体物理(070204)4. 凝聚态物理(070205)5. 光学(070207)三、学习年限及应修学分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

在完成培养要求的前提下,对少数学业优秀、科研成果突出的硕士生,可推荐提前攻读博士学位或允许申请提前毕业,提前毕业期一般不超过1年。

如确需延长学习年限的,延长期一般不超过1年。

各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应至少须修满35学分,其中课程学习32学分,实践环节3学分。

四、课程设置及考核方式(具体见本学科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表)五、培养方式依据本学科理论物理、原子和分子物理、等离子体物理、凝聚态物理以及光学等专业特点,硕士研究生的主要培养环节由学院隶属的各研究所统筹安排,按导师及指导小组制定的具体培养计划执行。

基础理论课的教学采取教师讲授为主的方式进行,通过测试取得学分;专业课及专业选修课的教学采取教师讲授和小组讨论相接合的方式进行,通过测试(或考查)取得学分;实践教学环节中的科研实践要求研究生除参加研究小组、研究所乃至学院例行的学术讨论会外,还要求每个研究生在不同场合至少分别各作一次文献综述报告、开题报告以及课题进展报告等,并提交书面科研实践报告,经导师或指导小组认可合格后方能取得相应学分;教学实践由学院统一安排研究生各做一学期的助教工作,并取得相应学分。

在专业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研究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测试或考查中宜采用书面测试和课程论文(或专题报告)相结合的方式;在实验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训练和发挥研究生的创造能力,师生密切配合,共同参和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内容的确定、实验过程的实际操作以及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

凝聚态物理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凝聚态物理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凝聚态物理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凝聚态物理专业(condensed matter physics)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专业代码:070205 授予理学硕士学位)一、学科专业简介凝聚态物理学是研究凝聚态物质的微观结构、运动状态、物理性质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

该学科具有涵盖领域广、发展迅速等特点,既有理论上的探索及创新,又有很强的工程应用背景。

同时,凝聚态物理学的概念、方法和技术还在向相邻的学科渗透,有力的促进了材料科学、化学物理学、生物物理学、和地球物理学等学科的发展。

二、培养目标1、在本学科上掌握较坚实的凝聚态物理学方面的基础理论和较系统的专门知识,掌握与所从事研究方向有关的研究手段、实验和分析技能。

2、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作风,具有创新求实精神和良好的科研道德,初步具备从事与本学科有关的研究能力。

3、掌握一门外国语并能熟练地进行专业阅读和初步写作。

4、可胜任本专业或相邻专业的教学、科研和工程技术工作以及相关的科技管理工作。

三、主要研究方向序号研究方向本方向的研究内容1 稀土发光材料涉及稀土长余辉发光材料;太阳能电池用光转换材料;LED照明用荧光材料2 有机光电子材料与器件有机太阳能电池、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有机发光二极管新结构设计及性能研究;表面等离激元在光电子器件中的应用研究;有机电致蓝光材料的设计、制备及其光电性能研究;低带隙有机光伏给体材料及空穴传输材料的设计、制备与性能研究3 微纳光电子器件光子晶体带隙特性和散射特性研究;光子晶体太阳能电池和LED反射器的设计与制备;光子晶体滤波器和隔离器设计;光子晶体在传感领域的应用4 低维功能材料新型能源薄膜材料的制备与计算设计低维磁性纳米器件的设计和应用晶体材料位错缺陷及其力学性能研究5 材料设计与模拟计算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研究基于第一性原理和蒙特卡罗方法的材料性能模拟与计算低维量子系统的光学和电学特性研究6 磁电功能材料磁制冷材料和磁电耦合材料的设计、精细制备工艺技术与性能优化研究四、学习年限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制为三年;半脱产硕士研究生经申请批准,其学习年限可延长半年至一年。

物理系研究生培养方案-南京大学研究生院

物理系研究生培养方案-南京大学研究生院

物理学院研究生培养方案研究生课程建设直接关系研究生基础知识的拓宽、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以及学位论文的质量。

因此,课程教学在实现研究生培养目标中占有重要地位。

硕士生研究生毕业的学分要求:本专业本科入学者32个学分,非本专业本科或同等学历入学者36个学分。

在培养方案中所列出的A是必修课;B类课程是重要的基础课程,每个硕士生必须至少选修2门B类课程;C类课程是各专业的学位课程,每个硕士生必须至少选修2门C类课程。

以下两门课D类课程,要求全系每个硕士生必须选修一到两门课,1)物理学进展;2)现代物理实验技术专题。

博士研究生除必须选修博士英语和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两门公共课,还要求至少选修2门有关博士专业课程及专业英语。

凝聚态物理专业(070205)研究生培养方案-、培养目标培养我国建设需要,热爱祖国,思想先进,情操高尚,品德优良,具备严谨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适应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凝聚态物理专业人才。

1.硕士学位掌握凝聚态物理的系统理论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了解本领域研究动态,基本上能独立开展与本学科有关的研究和教学工作。

学位论文应具有一定的新颖性或应用背景.2.博士学位博士学位获得者应系统掌握凝聚态物理的基本理论,具有宽广和坚实的基础和基本实验操作技术,了解各自研究领域发展的历史现状和最新动态,能独立承担与各自研究领域有关的研究课题及基础教学工作。

学位论文要求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或应用价值。

并具有-定的创新性.论文在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均需达到相应的要求.二、研究方向本专业分为两个培养方案。

凝聚态物理学培养方案(一)的研究方向:(1)晶体生长、缺陷、物性(2)固体相变、光散射、内耗与超声衰减(3)光电功能晶体及其应用(4)铁电、介电薄膜物理学与集成铁电学(5)衍射物理、同步辐射及应用(6)介电超晶格、金属超晶格及应用(7)磁学、磁性材料物理(8)自旋电子学(9)纳米材料科学与物理(10)超导电子学与物理(11)生物凝聚态物理(12)量子信息与量子计算(13)软凝聚态物理(14)表面、界面及相关物理(15)光电转换材料物理(16)强关联电子物理学(17)团簇结构与物理学凝聚态物理学培养方案(二)的研究方向:(1)纳米材料技术与应用(2)薄膜设计、生长、表征与器件(3)微波、光波吸收材料(4)稀土-过渡簇金属化合物的磁性及应用(5)半导体光伏材料与工艺(6)超导器件与新材料(7)清洁能源材料及器件(8)功能材料的设计与计算机模拟三、招生对象l.硕士研究生:符合报名资格,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考试合格,再经面试合格者。

凝聚态物理专业三年制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凝聚态物理专业三年制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凝聚态物理专业三年制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按照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要求博士生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具有为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良好的品德和科学修养、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掌握一至两门外国语,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的能力,并在凝聚态物理或相关科学领域的研究或应用上做出创造性成果,成为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高级科学专门人才。

二、研究方向1、光电子材料与光电子技术;2、固体光学;3、场致发射与平板显示技术;4、光电子薄膜材料与器件;5、固态相变与功能材料;6、低维凝聚态材料;7、电介质和铁电物理;8、半导体材料与器件;9、纳米材料与纳米技术;10、软物质的结构与性能;11、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性能;12、计算凝聚态物理; 13、新型能源材料与技术三、学习年限学习年限为三年,在职博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可延长一至两年。

博士研究生在学期间,用于科学研究和撰写学位论文的时间不少于整个学习年限的三分之二。

四、课程设置五、考核方式按中山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手册》及中大研院[2003]3号“中山大学博士究生培养工作的暂行规定”的要求执行。

六、学位论文工作及发表论文要求按中山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手册》及中大研院[2003]3号“中山大学博士究生培养工作的暂行规定”的要求执行。

七、必读和选读书目1、《高等量子力学》,喀兴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第二版)2、《凝聚态物理新论》,冯端等,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3、《固体理论》,李正中,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19854、《Introduction to Solid State Physics》,Charles Kittel, John Wiley & Sons, Inc., New York,Chichester.19965、《固体光学》,莫党,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19966、L.E.雷克著,黄昀等译,《统计物理现代教程》上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7、《电子自旋共振谱》,裘祖文编著,科学出版社,北京,19808、J.R.Hook, H.E.Hall, Solid State Physics(2th edition),John Wiley Sons, Inc., NY, 19919、A.Abragam, The Principles of Nuclear Magnetism, Oxfor U.P., NY, 196110、P.Hedivg, Dielectric Spectroscopy of Polymers, Akademiai Kiado, Budapest, 197711、M.E.Lines and A.M.Glass,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 of Ferroelectrics and RelatedMaterials, Clarendon Press, Oxford, 197712、C.J.F.Bottcher, P.Bordewijk, Theory of Electric Polarization, Elsevier Scientific PubishingCompany, Amsterdam Oxford New York, 197813、《纳米材料科学》,张立德等,辽宁科学出版社,沈阳,199414、《高温超导电性》,张其瑞,浙江大学出版社,杭州,199215、《介观物理》,甘子钊等,科学出版社,北京,199516、《材料科学与技术丛书》2A,B卷,科学出版社,199817、《材料的特征检测》,I,II部分18、《材料物理现代研究方法》,马如璋等,冶金工业出版社,1997年19、《低温物理实验的原理与方法》,阎守胜,科学出版社,1985年20、N.S.Xu, Chapters 4 and 5, “High V oltage Vacuum Insulation”, academic Press, 199521、“Introduction to Semiconductor Materials and Devices”, M.S.Tyage.22、“Field, Thermionic, and Secondary Electron Emission Spectroscopy”, A.Modinos.K.H.Bagliss and tham, Proc. Roy. Soc. A403, 285-311,198623、T.H.O’Dell, “the Dyamics of Magnetic Bubbles, Domains Domains Walls”,24、W alt A. Deheer, “the Physics of Simple Metal Clusters: Experimental Aspects and SimpleModels”25、M atthias Brack, the Physics of Simple Metal Clusters: Self-Consistent Jellium Model andSemi-Classical Approaches.26、P.Roman, Advanced Quantum Theory27、H.J.Lipkin, Quantum Mechanics28、J.M.Ziman, Elements of Advanced Quantum Theory29、《平板显示器件原理及应用》,柴天思编著30、N.S.Xu,”Nanomaterials for Field Electron Emission :Preparation, Characterization andApplication”31、N.S.Xu,”Field emission from diamond and related films”32、《电子发射与光电阴极》,刘元霞等。

物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物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物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017级研究生开始使用)一、专业学科、学制、学习方式一级学科:物理学(代码:0702 )二级学科:凝聚态物理(代码:070205 )理论物理(代码:070201 )学制:三年学习方式:全日制二、本学科情况介绍: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的结构、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以及它们的各种实际应用的科学。

它是自然科学的基础,是近代科学技术的主要源泉。

物理学是基础学科也是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是与产业联系最密切的理学学科。

物理学科是广州大学最早建立重点学科之一,属广州市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1996年获二级学科硕士授予权,已经培养了50多名硕士,许多人已成为重要学术和技术骨干。

经过多年的努力,学科已经形成了若干个稳定的研究方向。

理论物理专业的研究方向有:受限小量子系统、磁性与强关联多电子系统的理论研究。

凝聚态物理专业的研究方向有:半导体纳米结构中的电子性质研究、信息光电子研究方向、信息功能材料与计算机辅助设计.学科的研究特色是与国际该领域的研究接轨,所有的成果都将在国内外权威刊物上发表,绝大部分论文被《SCI》所收录,有相当部分论文被国内外同行引用。

近年来学科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和计划项目20多项。

2000年3月以来获省部级奖励6项,其中教育部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三等奖3项,2005年以来本学科获得国家发明专利5项。

本学科除取得一些科学成果外,还取得了一些社会效益。

学科已经培养硕士研究生50多人,毕业生全部就业,且有多名毕业生在山西大学、安徽大学、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211工程学校及新加坡科技学院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有些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发表在“Phys. Rev. B”,“J. Appl. Phys.”,“J. Phys.: Condens. Matter”,“Eur. Phys. J”等国际权威刊物上,毕业生中有多人分别考上北京大学、上海交大、中国科学院、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等学校博士研究生,8人被评为“南粤优秀研究生”。

北京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北京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北京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门类:理学一级学科代码:0702 一级学科名称:物理学)(二级学科代码:070205 二级学科名称:凝聚态物理)一、学科简介北京科技大学物理学(0702)主要学科方向包括:凝聚态电子输运、磁性与热性质、自旋电子学与器件物理;计算凝聚态物理;相变与畴结构演化;功能材料与物理;低维物理;超导物理;固体非线性光学及光谱学等凝聚态物理方向。

玻色爱因斯坦凝聚及强关联冷原子物理;低维及介观体系量子理论;原子分子理论,原子核理论等理论物理方向。

二、学位类型及培养目标本学科点授予理学硕士和理学博士学位。

本学科培养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严谨科学态度和敬业精神的复合型物理专业人才。

本学科硕士研究生以培养学术型为主。

本学科硕士学位获得者应在物理的相关研究领域掌握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学科现状和发展趋势,能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针对实际问题开展研究工作,承担本学科领域教学、科研或管理工作。

本学科的博士学位获得者应在物理领域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全面了解学科理论前沿动向,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独立承担科学研究工作和相关的教学工作,针对物理实际问题在科学或专门技术方面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三、学制、学习年限与学分要求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学制3年,学习年限一般为3~5年,最低学分要求为10学分;硕博连读研究生:学制3年,学习年限自硕士入学起一般为5~6年,最低学分要求为34学分;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制2.5年,学习年限一般为2~3年,最低学分要求为26学分。

四、课程设置1、培养方式采取导师负责制,研究生入学后由指导教师负责制定个人培养计划并指导学生选择课程;2、跨专业博士生必修补修课由导师按照要求确定,但不记学分。

五、学术活动/专业实践按照《北京科技大学研究生培养方案总则》的有关规定执行(必修1学分)。

硕士研究生必须参加6次以上学术活动,其中至少作一次学术报告;普通博士研究生必须参加9次以上学术活动,其中至少用外文作一次学术报告。

凝聚态物理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凝聚态物理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凝聚态物理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专业背景和研究方向凝聚态物理专业博士研究生主要学习和研究凝聚态物理的基础理论和实验方法,掌握固体和液体的各种物理性质和表征技术。

培养方案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思维。

具体的研究方向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凝聚态物理的基础理论:包括量子力学、统计物理、固体物理、凝聚态场论等基础知识。

2.凝聚态材料和固体物理:包括晶体结构与缺陷、晶格振动、电子结构、输运性质等方面的研究。

3.凝聚态物理中的电子、光子、自旋和声子:包括低维物理、强关联电子体系、拓扑绝缘体、新量子材料等方面的研究。

4.凝聚态物理中的非平衡现象:包括凝聚态系统的非平衡态研究、相变动力学等方面的研究。

5.凝聚态物理中的界面、纳米、介观物理:包括纳米结构材料的制备、性质研究,界面物理等方面的研究。

二、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1.深入扎实的专业知识:博士研究生应该具备凝聚态物理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了解当前领域的前沿问题和研究动态。

2.科学研究和问题解决能力:博士研究生应具备从科学问题出发,运用科学理论和实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开展独立的科学研究。

3.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博士研究生应该培养创新思维,具备开展原创性研究工作的能力,具备科研项目的计划和管理能力。

4.良好的科学道德和科研素养:博士研究生应该具备严谨的科学态度,诚实、真实、守法地从事科研工作,遵守国家和学术界的科研规范。

三、培养方案及要求以下是一个凝聚态物理专业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示例:1.课程学习:博士研究生需修读一定数量的专业理论课程和研究方法课程,包括但不限于统计物理、凝聚态物理概论、凝聚态场论、固体物理等。

具体的课程设置和学分要求可根据学校的教学计划进行安排。

2.科研实践:博士研究生需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进行科学研究。

在博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应积极参与科研讨论和学术交流活动,包括参加学术会议、学术报告、学术论坛等。

3.学术论文发表:博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应积极发表学术论文,包括发表SCI、EI或核心期刊论文,并在学术会议上做口头报告。

凝聚态物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70205)

凝聚态物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70205)

凝聚态物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70205)一、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较高政治理论素养、宽厚专业基础知识,有创新意识,有一定科研工作能力并胜任普通高等院校和研究所的教学科研工作的专业技术型高级人才。

具体培养规格如下:深入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确立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服从国家需要,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在本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和技能,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和高校教学工作的能力;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具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能熟练运用计算机进行科学计算、论文撰写、文献检索。

具有健康的体魄。

研究方向A.表面与界面物理;B.超导物理;C.半导体超晶格与微结构;D. 材料计算模拟与设计三、学习年限学习年限为三年,其中课程学习时间一年半,至少修满35学分;完成学位论文时间一年半。

外单位委托培养研究生与本校全日制研究生相同。

本校在职研究生学习年限为三年至四年,每年应完成1/3的教学工作量,其余时间进行学习。

四、培养方式与方法硕士生的培养,采取以导师为主,导师与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

培养采用系统理论学习、进行科学研究、参加学术活动和教学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办法。

既要使硕士生牢固掌握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又要培养硕士生具有从事科学研究、高校教学工作的能力。

硕士生的指导教师由学术水平较高、在研究工作中有一定成就的教授、副教授担任。

导师要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全面关心研究生的成长,及时给予指导。

指导组应对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全面负责,其主要职责是:(1)参与制定本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及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2)审核学位课程的命题及评分结果;(3)负责对研究生进行中期考核,对硕士学位论文质量和进展情况进行检查;(4)协助组织学位论文答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培养方案——凝聚态物理(专业代码:070205)
一、培养目标
本学科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坚实和系统的凝聚态物理理论基础与专门知识,掌握现代物理分析技术,了解凝聚态物理发展的前沿和动态,能够适应 国家经济、科技、教育发展需要,独立从事本学科前沿领域的科学研究和教学,并能作出创造性成果的高层次人才。

二、研究方向
1.强关联体系和低温物理、2.纳米材料与物理、3.凝聚态理论、4.功能薄膜与器件物理、5.光学材料与光谱学
三、学制及学分
按照研究生院有关规定。

四、课程设置
英语、政治等公共必修课和必修环节按研究生院统一要求。

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如下所列。

基础课:
PH05101 高等量子力学★1(4) PH05102 近代物理进展(4)
PH05104 高等电动力学(Ⅱ)★2(4)PH55201 高等固体物理★3(5)
PH55202 固体理论★4(4) PH55203 固体物理实验方法(Ⅰ)(4)
PH55204 群论及其应用(Ⅰ)(2) PH55205 量子统计理论(上)(3)
PH55206 量子统计理论(下)(3) PH55207 凝聚态物理前沿学术讲座及讨论
(seminar)(2)
PH55208 固体物理实验方法(Ⅱ)(4)
专业课:
PH54202 固体表面分析原理(3) PH14202 量子场论(Ⅰ)(4)
PH55210 重整化群理论(3) PH55211 超导物理(4)
PH55212 低温固态物理(3) PH55213 高等半导体物理(4)
PH55214 超导电子学(3) PH55215 固体中的光跃迁(3)
PH55216 多体量子理论(4) PH55217 分形原理及其应用(3)
PH55218 薄膜生长(2.5) PH55219 透射电子显微学(2.5)
PH55220 X射线衍射(3) PH55221 物质成分的光谱分析(2.5)
PH55223 极低温物理(3)
PH55222 物质结构的波谱能谱分析
(3)
PH55224 X射线基础(3) PH55225 半导体光学(4)
PH55226 晶体学(4) PH55227 固体光学与光谱学(3)
PH05103 高等电动力学(4)
PH56201 高等凝聚态物理(4) PH56202 低温物理实验原理和方法(3)
PH56203 光电子学(4) PH56204 计算凝聚态物理(2)
PH56205 固体功能材料概论(3) PH56206 材料物理实验方法(4)
PH56207 固体的表面与界面(3) PH16207 非线性动力学专题(4)
PH16208 复杂系统理论专题(4)
备注:★1和★2二门课程研究生可根据导师要求选择其中一门,★3和★4二门课程研究生可根据导师要求选择其中一门即可。

五、科研能力要求
按照研究生院有关规定。

六、学位论文要求
按照研究生院有关规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