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分析训练题

合集下载

史学研究方法专题训练

史学研究方法专题训练

史学研究方法专题训练★高考地位近几年高考在试题命制中已经反映出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是高考命题的新趋势之一,容不得我们忽视!★专题简案一、历史:指过去发生的事情(客观性、真实存在过的)。

二、历史学:指史学家对客观历史的记录和解释(主观性,不可能完全接近真实的历史)。

三、历史学的基本要素1.史料(研究和认识历史所根据的材料)(1)按内容分类①文献史料:(以文字形式出现)例如:史书、档案、地方志、家谱、日记、笔记、近代以来的报刊、杂志等。

②实物史料:(以实物、物件的形式出现)例如:考古发现的遗址、墓葬、出土的文物、钱币、饰品、家具、近代的旧照片等。

③口述史料:(人们以口相传的史事)例如:神话、传说、史诗、民谣,近代以来的调查采访、回忆录、对话录等(2)按学术价值分类①第一手史料(原始史料)含义:当时那个年代留下的,特别是当时的人提供的学术价值:较客观、真实,学术价值较高(注意:实物史料、回忆录、当时史学家的直接记载,一般都是第一手史料,其中,实物由于不受阶级和个人主观的局限,是最可靠、可信度最高的)②第二手史料含义:距离那个时代较远的记录,或者后人的研究成果学术价值:主观色彩较强,学术价值偏低2.史料解释(对历史原材料的解析、阐释)3.历史叙述(对历史人物的经历,简介,历史事件的概况或发展过程的直接描述)4.历史评价(站在历史的角度对历史事件给予较客观、公正的评价或议论)四、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1.多学科交叉研究法:即跨学科综合研究法(计量史学、社会史观、生态史观)2.孤证不立:只有一个例子不能证明某件事情成立3.二重证据法:即文献与考古相结合的研究方法4.“读史征信”:阅读相关史料,发现历史的真实五、历史研究的步骤问题形成——史料收集——史料整理一历史解释★高考链接例1.(11年广东)38.(25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史书多以纪传体编撰而成。

“盖纪者,编年也;传者,列事也。

高考历史三民主义专题训练

高考历史三民主义专题训练

高考历史三民主义专题训练高考历史三民主义专题训练:选择题1.在历史学习中,我们经常会接触到史料(史实)、史论与史观。

“史论”即关于客观历史如史事、人物、历史现象等的评论。

“史观”是人们分析、认识、评论史实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下列属于史论的是()A.1911年10月12日,革命军占领武汉三镇B.辛亥革命后,清帝退位,清朝覆灭C.辛亥革命促进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D.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解析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这是对三民主义的评论,是史论,故选D项。

A、B两项是史料(史实),排除;C项是近代化史观,排除。

答案D2.20世纪初期,《时事画报》发表了一幅名为《中华民国将来之希望》的漫画,图中的火车满载货物。

结合所学推测,作者的意图可能是()A.希望孙中山领导同盟会冲击清朝统治B.赞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短暂春天C.期望孙中山搞民生建设实现国家富强D.高度评价孙中山的“平均地权”纲领解析根据图示提供的信息“金银铜铁锡煤”,说明是为了求富,发展资本主义,属于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的民生主义要求,故选C项。

答案C3.1924年,孙中山说:“国民党之民权主义,于间接民权之外,复行直接民权,即为国民者不但有选举权,且兼有创制、复决、罢官诸权也。

”这体现了新三民主义()A.提出反帝和国内民族平等B.倡导自由、平等、博爱C.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D.提出了“节制资本”的主张解析本题考查新三民主义在民权方面相比旧三民主义的进步,据材料,其进步主要体现在新三民主义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故选C项。

A项是新三民主义民族主义发展的表现;D项是新三民主义民生主义发展的表现;B项与本题无关。

答案C4.报刊往往能够反映政情舆论。

近代以来,“专制仆而立宪政体殖焉。

hellip;hellip;经济问题继政治问题之后,则民生主义跃跃然动,20世纪不得不为民生主义之擅场时代也。

”以上言论应该刊登于()A.《时务报》 B.《国闻报》 C.《民报》 D.《新青年》解析孙中山首次在《民报》发刊词中系统阐述民生主义。

高三历史史料实证练习题

高三历史史料实证练习题

高三历史史料实证练习题史料实证是历史学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通过对历史文献、遗址、文物等史料的研究与分析,从中获取客观真实的历史信息,以验证相关历史事件、人物或时代的存在与发展。

在高三历史学习中,史料实证也是一项重要的训练内容。

下面,我们将介绍几道高三历史史料实证练习题,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这一技巧。

一、[题目1]史料:《春秋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载:“夏五月,晋人伐陈,入曲沃。

”问题:根据上述史料,史学家如何实证“晋人伐陈,入曲沃”这一事件?解答:对于这一事件的实证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调查资料:利用历史文献、出土文物等史料资料,查找相关的史料是否提到晋人伐陈、入曲沃的事件。

可以研究《春秋左传》中的其他篇章,寻找是否有其他章节提到这一事件,以及其他史书、金石铭文等是否有相关记载。

2. 比较分析:将找到的各种史料进行比较分析,比较不同史料中对这一事件的描述,查找其中的异同之处。

可以分析史料的来源、立场、记载时间等因素,找出可能存在的误差或矛盾之处。

3. 考证依据:通过对各种史料的考证,寻找能够验证这一事件真实性的依据。

可以结合其他历史事件、人物的考证结果,以及地理、制度、宗教等方面的资料,找出与晋人伐陈、入曲沃相关的证据。

4. 结论判断:通过对史料的综合分析和考证,得出一个判断性结论。

如果有足够的证据支持这一事件的真实性,可以得出晋人伐陈、入曲沃确实发生的结论;如果证据不足或存在争议,则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和讨论。

二、[题目2]史料:宋慈《北梦琐言》载:“大顺五年,大败金兵。

”问题:根据上述史料,史学家如何实证“大顺五年,大败金兵”这一事件?解答:对于这一事件的实证过程,可以参考以下步骤:1. 调查史料可靠性:首先要确定宋慈的《北梦琐言》是否可靠,了解该史料的来源、性质等,查阅相关的研究资料和专门的历史文献,判断其真实性和可信度。

2. 考证历史事件:通过对宋朝历史的研究,查找大顺五年是否有其他历史事件或战役,与“大败金兵”相符合。

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史料实证专项训练

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史料实证专项训练

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史料实证专项训练史料实证能力考查解析一、史料类型与史料搜集主要包括辨析史料的多种类型和搜集史料的多种渠道两个方面。

研究近年来全国卷,更多体现出对史料多种类型的考察。

因此,备考试应加强史料分类、分类标准、不同类型史料的价值等的掌握。

(1)史料的定义:史料是指可以据以为研究或讨论历史时的根据的东西。

区分史料、史料解释、历史评价等,认识这些不同的历史事物,是史料实证素养的基本认知能力。

2007年上海高考卷中即对此进行了考察。

【例1】(2007上海历史)历史学的基本要素是:史料、史料解释、历史叙述和历史评价。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孟子,名轲,邹人,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

他认为人生来就有仁、义、礼、智四端,即对他人苦难的同情,对不义之事的羞辱,辞让的心情及辨别是非的能力。

他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特别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即主张民贵君轻;又说“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认为社会上一切不仁不义不正行为的根源在于君主。

这种带有民主色彩的见解,为后世儒家所不及,也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思想遗产。

(1)文中哪些属于史料? (抄在答题纸上)(2分)(2)文中哪些属于史料解释? (抄在答题纸上)(2分)(3)文中哪些属于历史评价? (抄在答题纸上)(2分)【参考答案】(1)史料:“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2)史料解释:民贵君轻。

社会上一切不仁不义不正行为的根源在于君主。

(3)历史评价:这种带有民主色彩的见解,为后世儒家所不及,也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思想遗产。

(1)一手史料与二手史料史料类型的划分有多重标准,根据不同的标准,史料可区分为不同种类,许多历史学家对史料的分类都有专门论述。

按是否是历史事件发生当时留下来的史料可分为一手史料与二手史料。

①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

高考历史 考前三个月 第二部分 专题三(一)辨别史料真伪与价值(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高考历史 考前三个月 第二部分 专题三(一)辨别史料真伪与价值(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全国通用)2016届高考历史考前三个月第二部分专题三(一)辨别史料真伪与价值(含解析)一、辨别史料真伪与价值如何考证史料的真伪。

辩伪:就是运用相关的知识和方法考辨历史文献中的伪书和伪文,以获取真实可靠的史料。

要考辨真伪就一定要有证据,证据一般有三种类型,即书证、物证和理证。

书证,是指各种书籍文献;物证,是指实物或遗迹;理证,是指利用常识和推理证明。

要辨伪必须全面收集各种材料,认真分析,辨定真伪,只有真实可靠的材料才能用作证据。

例1 (2015·某某高考)据秦琅邪石刻,皇帝之土,西涉流沙,东有东海。

但西汉学者编写的《某某子》等书说颛顼帝即已“西济于流沙”,大禹“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更有“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

上述差异最能说明( )A.《某某子》等书以传说贬抑秦始皇B.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记述莫衷一是C.历史材料的运用首先要辨别真伪D.石刻与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理论指导1.《某某子》是汉初黄老之学的代表作,主X坚持汉初旧制,无为而治,X安作《某某子》的目的,是反对汉武帝推行削弱诸侯、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改革。

2.文献资料:文献可以理解为记录知识的一切载体,文献不但包括现代图书馆的全部馆藏,也包括档案馆、博物馆、声像馆及情报中心所收藏的全部馆藏。

文献资料是我们了解历史的重要资料。

3.实物资料是指人类在发展过程中,人类创造的或与人类活动有关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遗存的总称。

比如说遗物、遗迹等。

其主要作用有三:第一,文物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文字产生以前的历史;第二,文物可以弥补文献记载的不足,纠正文献记载的错误;第三,文物可以帮助我们破译古老的文字,再现历史。

例2 (2015·某某高考)武则天是学界和社会大众关注、热议的历史人物,墓前的无字碑引得千年评说。

唐人史著对其事迹记载比较客观,宋明以来,在理学思想影响下史家评价逐渐发生变化。

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A.史家主观认识影响史事客观评价B.历史人物评价永远难有定论C.多数人的意见更能反映历史真相D.时代愈近历史的评价愈客观理论指导1.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建立在史实的基础上,决不能主观臆断,空穴来风。

史料、史识、史学专题及试卷

史料、史识、史学专题及试卷

史料、史识、史学研究专题一、“历史”的含义1.历史的内涵(1)基本:最基本的含义是事物发展过程。

(2)通常:①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②历史也主要是指人类与自然界之间关系的发展过程。

2.历史的外延(1)世界上每一个国家都有各自的历史.(2)古代埃及、印度、希腊、罗马等都创造出了自己的文明,在世界历史上的几大古代文明中,只有中华文明是唯一没有中断过的伟大的文明发展史.二、区别两种不同的历史1.书写历史:历史记载是人们对曾经发生过的事件及相关人物的言论、事迹的记录,具有原始性:历史撰述是在历史记载的基础上,经综合、会通,按一定体例、体裁写成的历史著述,具有规范性。

2.客观历史: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任何事物的发展过程。

3.区别:客观历史是书写历史的基础,书写历史是客观历史的反映。

4.著作:世界上最早的一批历史撰述有中国孔子的《春秋》、司马迁的《史记》;西方希罗多德的《历史》、塔西佗的《历史》和《编年史》。

三、历史学广义的“历史学”是对“史”进行同时合训而产生的“史有二义”的统一体,包括:完全独立于人们的意识之外的人类过往社会的客观存在及其发展过程;历史学家对这种客观存在和过程及其规律的描述和探索的精神生产实践及其创造出来的产品。

狭义上的史学专指后者。

四、史学的社会功能1、认识功能:“认识你自己”2、借鉴功能:“以古为鉴,可知兴替”3、教育功能:“提升民主意识”4、文化的继承与传播功能:“传统中华民族美德”5、经济功能:开发旅游、参观五、历史评价方法辩证唯物主义:客观的、全面的历史唯物主义:历史的、发展的六、历史评价原则:是否推动历史的发展,推动既肯定为主,阻碍既否定为主。

标准主要有三条:一是看是否顺应历史潮流的发展(历史发展趋势,既当是应该解决的主要矛盾);二是看是否符合人民的(长远)利益和愿望;三是看是否推动生产力(或经济)的发展。

这三条标准是紧密相连.的、互为一体的。

七、史料的分类1、按表现形式: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一)文献(文字)资料:以文字形式记录的资料(1)、种类:①以纸张为载体的:如:官私史书、文书档案、地方史乘、传记谱牒、文集日记、野史笔记,书籍、报刊、杂志、信件等②以电子媒介为载体的: 如:电子邮件、BBS跟帖等(2)、地位:最主要的史料载体,使文化知识得以流传后世(3)、局限:个人因素(阶级立场、个人修养)、政治因素(政治权势纂改历史)时代因素(研究方法、角度)(二)实物史料:历史上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各种物件(1)、举例:遗迹,遗址,遗物,出土文物等(2)、地位:①比文献资料可信。

历史学基础(五四运动与国民革命、国共内战)模拟试卷2(题后含答

历史学基础(五四运动与国民革命、国共内战)模拟试卷2(题后含答

历史学基础(五四运动与国民革命、国共内战)模拟试卷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单项选择题 2. 名词解释 3. 史料分析题 4. 简答题单项选择题1-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对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的准确表述是( )A.“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B.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C.1923年的《中国国民党宣言》D.新三民主义的基本原则正确答案:D解析:新的三民主义同原来的三民主义有着很大的区别,不仅代表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同时与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相一致,所以成为了国共合作的共同政治基础,考生需要对这点内容着重记忆。

知识模块:五四运动与国民革命2.下列不是在北伐战争中发生的是( )A.“万县惨案”B.“一三惨案”C.“南京惨案”D.“济南惨案”正确答案:D解析:北伐战争时期,帝国主义直接派军队干涉北伐,派军舰开进长江,武力相威胁;制造惨案,如“万县惨案”“南京惨案”“一三惨案”,而济南惨案是1928年发生的,已经不属于国民大革命的历史时期了。

本题是细节题,考生应注意区别不同时期的事件。

知识模块:五四运动与国民革命3.黄埔军校建立的新特点有( ) ①聘请外国军事教官②政治教育与军事训练同等重要③开设了自然科学课程④是国共两党合作的产物A.①②B.②④C.①④D.③④正确答案:B解析:1924年5月在广州附近的黄埔岛,成立了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由孙中山任军校总理,蒋介石为校长,它是一所国共合作、共同培养军事人才的学校,在强调军事训练的同时,还注重对学员的政治教育。

知识模块:五四运动与国民革命4.在新文化运动中,对新文学具有重大影响的有( ) ①陈独秀的《敬告青年》②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③鲁迅的《狂人日记》④李大钊的《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A.①③④B.①②③C.②③D.①②③④正确答案:C解析: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的《文学改良刍议》,把对文学改革的建议,归纳为“八不主义”,是对新文学形式所做的初步设想,意义较为重要,而鲁迅则将反封建的内容和白话文的形式结合在一起,树立了新文学的典范。

历史高考题型分类训练2 史料实证类(史料类型)

历史高考题型分类训练2 史料实证类(史料类型)

训练2 史料实证类(史料类型)一、文献史料1.《史记》记载:“自古受命帝王及继体守文之君,非独内德茂也,盖亦有外戚之助焉”,清代赵翼也说道:“东汉多女主临朝,不得不用其父兄子弟以寄腹心。

”汉代此用人机制()A.实现了对地方的直接控制B.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C.削弱了汉宗室贵族的势力D.使皇权受到外朝控制[答案] C[解析]材料中“东汉多女主临朝,不得不用其父兄子弟以寄腹心”表明汉朝重用外戚,削弱了汉宗室的力量,故C项正确。

2.下表是汉代某一个阶段关于三个青铜器的铭文记述。

作为史料,这些铭文可以用来研究汉代()A.官营手工业生产规模B.盐铁官营的实施状况C.手工冶金的生产技艺D.国家赋税的征收情况[答案] C[解析]材料中的青铜器的铭文记载了生产时间、生产工匠、重量、价值等,反映了手工冶金的生产技艺高超,故C项正确。

3.(2018·九江质检)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汉代察举制的历史叙述。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是()A.孝廉成为两汉时期选官的唯一标准B.增加选官的限制以保障贵族政治的稳定C.两汉到魏晋时期察举制度不断完善D.东汉末年选官实践与制度设计出现背离[答案] D[解析]“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不符合孝廉的标准,可见与当初选官的标准有所背离,故D项正确。

()4.(2018·晋城月考)下面是不同史籍对汉代经济状况的记载。

由此可知,西汉时期B.实行与民休息的经济政策C.区域间长途贩运发展繁荣D.商品经济占据了主导地位[答案] A[解析]由材料“山西饶材、竹……山东多鱼、盐……江南出楠、梓……”“陇、蜀之丹漆旄羽,荆、扬之皮革骨象,江南之楠梓竹箭……”可知西汉时期已经出现经济区域分工,故A项正确。

5.(2018·淄博模考)针对“玄武门之变”这一史实,《旧唐书·高祖本纪》中写道:“六月庚申,秦王以皇太子建成与齐王元吉同谋害己,率兵诛之。

”而《新唐书·高祖本纪》中则写道:“庚申,秦王世民杀皇太子建成、齐王元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料分析题1、“益干启位,启杀之”。

古本《竹书纪年》史料反映了我国从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时期的历史史实。

原始社会末期的尧、舜、禹时代,长期通过“禅让”制度完成部落联盟领袖权力的过渡,但至禹子启的时代,却杀掉由部落联盟会议推举出的继任者伯益,自己从其父那里继承了领袖权力,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奴隶制王朝,中国从此进入阶级社会。

2、“上世亲亲而爱私,中世尚贤而悦仁,下世贵贵而尊官。

”(《商君书·更法》)反映了我国从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的发展历程。

这是战国时期商鞅对历史所作的总结。

他认为,人类社会经历过按血缘关系确定亲疏的时代,其后是由贤明的领袖以仁德治天下的时代,再其后出现阶级社会,进入由君主和官长凭借权力行使统治的时代。

他认为他自身所处的时代就是所谓“下世”,必须立足于当世进行变法,没有必要效法古代。

商鞅的观点是进化的历史观,值得肯定。

3、“逮桓、灵之间,主荒政缪,国命委于阉寺,士子羞于为伍,故匹夫抗愤,处士横议,遂乃激扬名声,互相题拂,品核公卿,裁量人物,婞直之风,于是行矣。

”《后汉书·党锢列传》反映了东汉后期的历史面貌。

东汉桓帝和灵帝统治期间,皇帝昏庸,大权掌握在宦官与外戚手中,百姓怨声载道,部分官员、太学生、郡国生徒等结成反对宦官与外戚的同盟,被称之为“党人”,他们在朝野上下形成反对宦官与外戚的潮流,形成一股抨击时弊的舆论,称“清议”。

结果引起了宦官对他们的禁锢,称“党锢之祸”。

党锢之祸加速了东汉王朝的灭亡。

4、“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

”《史记·吕太后本纪》反映了西汉初年的历史。

西汉初年,汉高祖时期就已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吕后当政期间,虽然是女主干政,但却政治清明,统治稳定,很少滥施酷刑,百姓安居乐业,社会经济得到发展。

所以司马迁对吕后时期的统治做出了上述客观的评论。

5、“公门有公,卿门有卿”。

《晋书·王沈传》反映了魏晋时期的历史面貌。

魏晋时期,士族门阀制度盛行。

由于自曹魏开始就实行有利于大地主利益的“九品中正制”,在选拔官员过程中,选拔的条件首先就是看出身门第的高低,贵族地主往往垄断选举,这样就形成世家大族世代为官的局面,而一般百姓则无机会进入仕途,被称为“寒人”。

6、“天下之兵,本于枢密,有发兵之权而无发兵之重,京师之兵总于三帅,有发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范太史集》)史料反映的是北宋代加强集权的军事措施。

北宋建立后,吸取后周灭亡的教训,为防止将领拥兵自重,采取调兵权与带兵权分离的政策。

发兵权归于枢密院,但枢密院不能直接统帅军队。

三帅(殿前司和侍卫马、步军司)直接统帅军队,却没有发兵权。

且三帅的将领经常更换,形成“兵无常帅,帅无常师”的局面。

这一措施虽有利于加强集权,但也使军队战斗力大为减弱。

7、“各道廉访司必择蒙古人为使,或阙,则以色目世臣子孙为之,其次参以色目、汉人”。

(《元史·百官志一》)史料反映的是元朝统治者的民族压迫政策。

元朝统治者将境内的民众分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四个等级,一些重要的官职都由蒙古人担任,出现空缺时,可选取色目人中的世家大族的后代担任,一些次要的官职分别任用色目人和汉人,而南人则在元朝政权中几乎不但任任何官职。

8、“苏州机户,类多雇人工织,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

”(《奉各宪永禁叫歇碑记》,载《江苏省明清以来碑刻资料选集》)反映了清代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盛况(1分)。

清初的苏州,资本主义萌芽在明代基础上有了更大的发展(1分)。

当时的苏州,纺织机约有三四千张,织工大约不下万人左右(1分)。

工场主出资经营,靠剥削工匠的劳动榨取剩余价值(1分),而工匠则根据所生产产品的件数、质量和本人的技术熟练程度领取工资(1分),这一生产方式就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1分)。

但清初由于封建制度的压制,资本主义萌芽仍处于缓慢发展的状态(1分)。

9、夏启夺取王位后,有扈氏不服,“启伐之,大战于甘(陕西扶风),将战,作《甘誓》,乃召六卿申之。

启曰:‘嗟!六事之人,予誓告汝:……今予惟共(恭)行天之罚。

左不攻于左,右不攻于右,女不共(奉)命……。

’”(《史记·夏本纪》)(1)史料所见夏代军事方面的事实是:夏代军队已有一定规模,有“六卿”。

(2分)(2)史料所见夏代思想文化方面的事实是:夏王借天命进行统治,“恭行天之罚”。

(2分)(3)关于夏代的军队组织建制,据现有史料可推知的是:夏代军队使用战车,军队布置分为左右。

(2分)10、考古界早在1959、1960、1965年,通过三次发掘,于江苏铜山县丘湾商代遗址,在范围达75平方米的区域内,发现了四块未经人工制作的不规则的自然石块,下端呈楔形,紧紧插入土中,中间一块,南、北、西三面以中间石块为中心各分布一块,中间的一块石块最大,周围的区域中共清理出人骨架20具,人头骨2个,狗骨架12具。

《周礼·春官·小宗伯》:“帅有司而立军社。

”《淮南子·齐俗训》:“殷人之礼,其社用石。

”《礼记》:“天子建国,左庙右社,以石为主。

”《礼记·丧记》:“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1)据考古资料结合文献资料,铜山遗址可能是:商代的“社”的遗址。

(2分)(2)史料包含的商代在思想文化方面的历史事实是:商代有浓厚的天命崇拜和鬼神迷信风气。

(2分)(3)关于商代“祭祀习俗”,据现有资料可以知道的是:商代有用人和动物祭祀制度。

(2分)11、下为一则出土的战国时期简牍材料“二月辛巳,黑夫、惊敢再拜问中,母无恙也?黑夫、惊无恙也。

前日黑夫与惊别,今复会也。

黑夫寄益就书曰:遗黑夫钱,毋操夏衣来。

今书节(即)到,母视安陆丝布贱,可以为禅裙襦者,母必为之,令与钱偕来。

其丝布贵,徒钱来,黑夫自以布此。

黑夫等直佐淮阳,攻反城久,伤未可智(知)也,愿母遗黑夫用勿少。

”(1975年在湖北江陵云梦睡虎地4号墓出土的两方木牍)(1)史料反映出士兵的日常生活供应情况是:士兵的生活资料如服装等需自备。

(2分)(2)史料反映出士兵在战场上的心态是:士兵不得不面对受伤和死亡的危险,有及时行乐的思想。

(2分)(3)史料反映出的当时的商业状况和公共服务业状况是:物价各地不一,已有较发达的邮政通信业务。

(2分)12、“帝乙无道,为偶人,谓之天神,与之搏。

令人为行,天神不胜,乃戮辱之,为革囊盛血,仰而射之,命曰射天。

”(《史记·殷本纪》)“(纣)慢于鬼神。

”(《史记·殷本纪》)“(纣)昏弃厥肆弗答”(《尚书·牧誓》)“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礼记·丧记》)(1)史料体现的商代思想文化方面的历史事实是:商代盛行天命思想,但商代后期后期天命迷信遭到破坏和挑战。

(2分)(2)《史记》中的史料体现出作者的态度和思想观念是:作者使用“无道”一词,说明作者对商代末期的两位帝王持批评态度,也反映出作者自身的天命思想。

(2分)(3)从史料可推知当时的社会状况是:思想的混乱势必引起社会正常秩序的混乱。

(2分)13、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为政》)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至也,至于善)”(《论语·为政》)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论语·为政》)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论语·为政》)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论语·为政》)(1)史料体现的孔子的社会理想是:在道德和礼义约束下的等级社会。

(2分)(2)史料体现的孔子社会理想的蓝本是:西周王朝的统治。

(2分)(3)从史料可推知孔子对自身生活时代社会状况的态度是:因为孔子认为理想的社会是已经逝去的西周社会,反推可知孔子对自己生活的时代感到不满。

(2分)14、以下是关于齐国的几则资料:“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齐之技击不可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遇秦之锐士”《荀子·议兵》“齐……俗宽缓阔达,而足智,好议论,地重,难动摇,怯于众斗,勇于持剌……”《史记·货殖列传》战国后期,“后胜相齐,……不修攻战之备,不助五国攻秦,秦以故得灭五国。

五国已亡,秦兵卒入临淄,民莫敢格者。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

《史记·管晏列传》管仲语(1)史料揭示出战国时期齐国军事力量方面的事实是:齐国军事实力相对较弱。

(2分)(2)史料揭示出秦得以灭掉其它国家的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是:秦的军事实力强大,间接原因是齐国没有与其他国家共同抗秦。

(2分)(3)从史料可推知出齐民众“莫敢格”的心理、文化原因是:齐人重孝道。

(2分)15、以下是关于秦始皇的几则资料:“古之五帝三王,知教不同,法度不明,假威鬼神,以欺远方,实不称名,故不久长。

其身未殁,诸侯倍叛,法令不行。

今皇帝并一海内,以为郡县,天下和平。

昭明宗庙,体道行德,尊号大成。

群臣相与诵皇帝功德,刻于金石,以为表经。

”《史记·秦始皇本纪》琅邪刻石“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

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过湘水)逢大风,几不得渡。

上问博士曰:‘湘君何神?’博士对曰:‘闻之,尧女,舜之妻,而葬此。

’於是始皇大怒,使刑徒三千人皆伐湘山树,赭其山。

”《史记·秦始皇本纪》“朕为始皇帝。

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梦与海神战,如人状。

问占梦,博士曰:‘水神不可见,以大鱼蛟龙为候。

今上祷祠备谨,而有此恶神,当除去,而善神可致。

’乃令入海者赍捕巨鱼具,而自以连弩候大鱼出射之。

自琅邪北至荣成山,在莱州。

弗见。

至之罘,见巨鱼,射杀一鱼。

”《史记·秦始皇本纪》(1)史料揭示出秦始皇对古代统治体制的观点是:持否定态度,认为古代的帝王治国无方,仅凭借鬼神迷信来进行统治,缺乏明确有效的制度。

(2分)(2)史料揭示出秦始皇对鬼神迷信的态度是:双重态度,既相信迷信,又对鬼神无所畏惧。

(2分)(3)从史料可推知出秦始皇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有一套固定不变能传之久远的体制,永远没有战争的太平之世。

(2分)16、九月,令曰:“河北罹袁氏之难,其令无出今年租赋!”重豪强兼并之法,百姓喜悦。

魏书载公令曰:“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袁氏之治也,使豪强擅恣,亲戚兼并;下民贫弱,代出租赋,衒鬻家财,不足应命;审配宗族,至乃藏匿罪人,为逋逃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