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西方哲学讲稿(第四章)

合集下载

《新编现代西方哲学》课件

《新编现代西方哲学》课件
通过对现代西方哲学的深入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思维方式和价值 观,并为我们的思考提供新的思路。
康德
德国哲学家,著有《纯粹理性批 判》等重要著作。
霍布斯
英国哲学家,著有《利维坦》等 重要著作。
主要的西方哲学思想家 (续)
尼采
德国哲学家,著有《查拉图斯特 拉如此说道》等重要著作。
萨特
法国哲学家,著有《存在主义是 人类主义》等重要著作。
德希达
法国哲学家,著有《论文化的轨 迹》等重要著作。
总结与展望
从古希腊哲学到当代哲学的演变过程。
重要的西方哲学派别
古希腊哲学
包括柏拉图和亚里士 多德等
文艺复兴时期 哲学
荷马和笛卡尔等哲学 家的思想
启蒙运动哲学
康德和休谟等的思想
现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哲学
从康德开始的哲学思潮
主要的西方哲学思想家
亚里士多德
笛卡尔
古希腊哲学家,著有《形而上学》 等重要著作。
法国哲学家,著有《第一哲学沉 思》等重要著作。
《新编现代西方哲学》PPT课件
这份PPT课件将会带你深入了解现代西方哲学的精髓和重要思想家,让你全面 掌握这一领域的知识。
课程介绍
课程背景
探索西方哲学的起源、影响和意义。
课程目标
培养学生对现代西方哲学的理解和批判思维能 力。
西方哲学简介
1 哲学的定义
思考存在、知识、价值和道德等基本问题的学科。
2 西方哲学的发展历史

现代西方哲学课件:实证主义1.孔德、穆勒

现代西方哲学课件:实证主义1.孔德、穆勒

(一)孔德的实证主义(6)
❖ 3、实证主义宗教观 ❖ 人道教信仰的对象是“人类”,是“过去、现
在、将来的人类”,是一个人类的“大我”。 人道教提倡崇拜人类,崇拜人类生活于其上的 地球,崇拜“万物之灵”。
(二)约翰·穆勒的实证主义 (1)
❖ 约翰·穆勒(John stuart Mill, 1806-1873)是孔德的实证 主义哲学的后继者。他把实证主义思想最早从欧洲大 陆传播到英国,并与英国经验主义传统相结合。在哲 学方面的主要著作有《论自由》(1859)。
第四章 实证主义 (1)
❖ (一)孔德的实证主义(1)
❖ 孔德生平:Auguste Comte (1798-1857)是法 国著名的哲学家和社会学家。他是实证主义哲 学的创始人,也是现代西方社会学的始祖。孔 德 的 主 要 著 作 有 : 《 实 证 哲 学 教 程 》 ( 18301842)、《实证主义概论》(1848)、《实证 政治体系》(1851-1854)等。他的理论是一个 复杂的体系,除哲学外还包括社会学理论和宗 教理论。
(一)孔德的实证主义(5)
❖ 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人们的道德和智力。 ❖ 每个人都有利己的心理,这是人的本性。同时他又断
言由于人的社会性,每个人都有利他的本性。 ❖ 社会要发展,就要以利他之心克制利己之心。 ❖ 家庭是利己心和利他心的一致与和谐 。 ❖ 构成家庭的力量是爱,构成社会的力量是合作。 ❖ “爱(Love)、秩序(Order)和进步(Progress)”
约翰·穆勒的实证主义 (5)
❖ 判断一个人行为的善恶:看效果,不应看动机。
约翰·穆勒的实证主义 (4)
❖ 个人对快乐的追求固然是善,但是它必须以不 违背“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为前提

最新复旦大学现代西方哲学课件(全ppt课件

最新复旦大学现代西方哲学课件(全ppt课件

成的世界。主客、心物、灵肉的分裂使人要么沦落为一架没有血肉、更
没有灵魂的机器,要么成为形而上学体系中的一个环节,文艺复兴所倡
导的人的自由、尊严和全面发展消失不见了,近代西方哲学转到了它过 去所反对的东西方面。

近代西方哲学之走向终结既是一种根本性的变更,又是一种自然的发
展。从笛卡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推前到文艺复兴)到黑格尔的近代西
目录
• 第十三章 哲学人类学和人类文化哲学 • 第一节 哲学人类学概况 • 第二节 舍勒和哲学人类学的创立 • 第三节 哲学人类学的几种新形态 • 第四节 卡西尔的人类文化哲学
目录
• 第十四章 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 • 第一节 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概况 • 第二节 结构主义的语言学模式 • 第三节 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社会理论 • 第四节 阿尔都塞的“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 • 第五节 拉康的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说 • 第六节 发生学结构主义 • 第七节 巴尔特结构消融论与本文批判论 • 第八节 德里达的结构主义 • 第九节 福柯的后结构主义
目录
• 第十八章 当代西方科学哲学 • 第一节 波普尔的朴素否证论 • 第二节 拉卡托斯的精致否证主义 • 第三节 历史主义学派的兴起 • 第四节 费耶阿本德的多元方法论和相对主义 • 第五节 劳丹与历史主义尾声 • 第六节 科学实在论 • 第七节 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争
目录
• 第十九章 现代西方宗教哲学 • 第一节 现代西方宗教哲学概况 • 第二节 马利坦与新托马斯主义 • 第三节 鲍恩与美国人格主义 • 第四节 穆尼埃与法国人格主义 • 第五节 蒂利希与新正统主义神学 • 第十二章 当代西方哲学的发展趋势与后现代主义 • 第一节 当前西方哲学发展的主要倾向 • 第二节 当代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及其基本倾向 • 第三节 利奥塔对“后现代状况”的描述 • 第四节 罗蒂的新实用主义与后现代文化 • 第五节 当代后现代主义对现代西方哲学的继承和超越 • 第六节 后现代主义与当代哲学的走向

现代西方哲学提纲

现代西方哲学提纲

《现代西方哲学》内容纲要导论一.哲学的本质1、什么是哲学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首先,是一种世界观,对整个世界的思考。

这把哲学和具体科学区分出来了。

其次,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这又与自发形成的和宗教形成的世界观区分开来了。

2、哲学的三大形态世界哲学有三大形态:西方哲学、中国哲学、印度哲学。

二、西方哲学发展的历程1、古希腊哲学:前6世纪-3世纪2、中世纪宗教哲学:3世纪-15世纪3、近代哲学:15世纪-19世纪中叶4、现代哲学:19世纪中叶-至今三、现代西方哲学的产生和发展1.现代西方哲学的产生哲学是时代的产物,现代西方哲学的产生和发展,绝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深厚的社会、科学、理论的基础的。

社会历史背景科学发展背景哲学理论背景2.现代西方哲学的发展历程四、现代西方哲学的四大思潮1.科学主义实证主义:孔德、穆勒、斯宾塞马赫主义:马赫逻辑经验主义等各派分析哲学:罗素、维特根斯坦、维也纳学派、奎因、日常语言学派批判理性主义:波普历史主义:库恩、费耶阿本德实用主义:皮尔士、詹姆士、杜威结构主义:列维——斯特劳斯、阿尔都塞2.人本主义意志主义:叔本华尼采生命哲学:柏格森弗洛伊德主义:弗洛伊德存在主义:雅斯贝尔斯萨特海德格尔现象学:胡塞尔哲学解释学:伽达默尔3.西方马克思主义早期马克思主义:卢卡契科尔施葛兰西法兰克福学派: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哈贝马斯其他西方马克思主义4.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德里达福柯新实用主义:罗蒂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格里芬五、现代西方哲学的基本特征1.人的主体性的反思2.非理性性主义3.个体主义的反思4.相对主义六.研究现代西方哲学的意义和方法1.研究的意义2.研究的方法第一章叔本华的生存意志论意志主义开创了是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潮,是现代西方哲学中的重要流派。

它把意志置于理性之上,认为无理性的意志是世界的本体和万物的根源。

它形成于19世纪上半叶,20世纪初流行与德、英、法和北欧各国。

现代西方哲学专题教学 PPT课件

现代西方哲学专题教学 PPT课件
• 从形式上看,主义繁多,派系庞杂 • 从内容上看,科学主义、人本主义并存 • 从实质上看,没有超出唯心主义 • 从矛头上看,反对马克思主义 • 从与科学的关系看,同科学发展有着密切
的关系
三、现代西方哲学的意义
• 现代西方哲学与传统西方哲学是连续 的,是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精华,都 是全人类精神财富的一部分,对构建未 来世界文化和中华民族文化都是不可缺 少的。
• 世界就是一个奔腾泛滥的力量的海洋, 永远在流转易形,永远在回流,无穷岁月 的回流,以各种形态潮汐相间,从最简单 的涌向最复杂的,从最净的、最硬的、最 冷的涌向最烫的、最野的、最自相矛盾的, 然后再从丰盛回到简单,从矛盾的纠缠回 到单一的愉悦,在这种万化归一、千古不 移的状态中肯定自己,祝福自己是永远必 定会来的东西,是一种不知满足、不知厌 倦、不知痛苦的迁化。
料”的事实 • 命题意义在于经验和
逻辑的可证实性 • 逻辑原子主义
三、路特维希 • 维特根斯坦
• 命题是实在的图画 • 哲学功用在于对语言
的批判 • 世界就是我的世界 • 命题的真伪在于它的
可证实性
现代西方哲学评介
胡塞尔和现象学
一、胡塞尔的生平与哲学活动
• 胡塞尔是现象 学的奠基人,出生 于当时属于奥匈帝 国的摩拉维亚的一 个小城里,是犹太 血统的德国人。
四、评介现代西方哲学的意义
• 有助于学习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 • 有助于提高思想理论素质
现代西方哲学评介
实证主义
一、实证主义概况
• 实证主义形成和发展 • 实证主义基本思想
二、奥古斯特 • 孔德
• 实证哲学 • 人类智力发展三阶段 • 社会动力学和社会静
力学
三、恩斯特 • 马赫
• 世界要素论 • 思维经济原则

现代西方哲学

现代西方哲学

课程名称:现代西方哲学(英文翻译) Western Philosophy after Hegel 一、课程目的、任务:这一时期的西方哲学,基于对现代科学和社会生活的反思,极大地拓展和丰富了西方传统的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思想,在哲学方法论和本体论上获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本课程的学习目的是了解现代西方哲学思维范式的重大转向和对现代性问题的回应。

二、课程内容:讲述黑格尔以后现代西方哲学各主要流派,特别是欧洲大陆的现象学和英美分析哲学两大传统。

三、教学方式、实践环节的特色:以课堂讲解、讨论为主,课后提供进一步阅读的文献。

四、教材及参考书目:教材:《西方哲学史》(现代哲学部分),希尔贝克、尼尔斯著,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现代西方哲学新编》,赵敦华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新编现代西方哲学》,刘放桐主编,人民出版社,2000年;洪谦主编《西方现代资产阶级哲学论著选集》。

参考书目:1、孔德著:《实证的精神》,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2、尼采著:《悲剧的诞生》,漓江出版社2000年版。

3、尼采《论道德的谱系》,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版。

4、杜威《哲学的改造》,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

5、罗素《我的哲学发展》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6、陈嘉映著:《语言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7、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陈嘉映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4年。

8、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

9、海得格尔《存在与时间读本》,陈嘉映编著,三联出版社1999年版。

10、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

11、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

五、考核方式与评价结构比例:平时成绩占40%,采用课堂提问、小作业等形式进行;期末闭卷考试,考试成绩占60%。

六、讲授大纲:(两级目录)第一章唯意志主义1、叔本华关于世界的本质是生存意志的论证和他的悲观主义思想;2、尼采“重估一切价值”的口号和他的权力意志论;3、尼采对西方传统道德观、真理观等的批判和重建;4、尼采的永恒轮回学说和他在西方思想史上的地位。

现代西方哲学讲义

现代西方哲学讲义

现代西方哲学讲义2015.06第一讲现代西方哲学概论 (2)第二讲新黑格尔主义之鲍桑葵 (4)第三讲意志主义之叔本华 (8)第四讲意志主义之尼采(1) (12)第五讲意志主义之尼采(2) (17)第六讲生命哲学之柏格森 (20)第七讲精神分析学之弗洛伊德 (25)第八讲实用主义之詹姆斯 (31)第九讲科学哲学之波普尔 (35)第十讲现象学之胡塞尔 (40)第十一讲存在哲学之海德格尔(一) (44)第十二讲存在哲学之海德格尔(二) (51)第十三讲:存在哲学之萨特 (57)第十四讲分析哲学之维特根斯坦 (62)政治哲学之罗尔斯 (65)第十六讲哲学的终结与后哲学 (70)第一讲现代西方哲学概论三、现代西方哲学(一)西方哲学的发展线索1. 柏拉图主义与亚里士多德主义:柏拉图和亚理士多德哲学奠定了整个西方哲学的传统和基本走向。

实际上,西方哲学一直有两条线,分别由柏拉图和亚理士多德开启。

前者重概念和先天,后者重具体事物和经验。

2. 唯实论与唯名论:中世纪早期主要以柏拉图主义为其思想资源,后期则转向亚里士多德主义。

基于共相与殊相关系的唯名论与唯实论之争也源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分歧:唯实论是柏拉图哲学的产物,唯名论则与亚里士多德有不解之缘。

3. 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近代哲学中的唯理论延续了柏拉图路线,经验论则是亚里士多德的后裔。

康德看到了唯理论和经验论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于是对二者加以综合,形成了他的批判哲学体系。

4. 大陆哲学与分析哲学:19世纪晚期,穆勒基于德法两国和英国哲学家对康德的不同回应,首次在欧洲大陆哲学和英国哲学之间做出区分,后来这种区分逐渐被双方的哲学家所采纳和加强,形成了两种风格迥异的哲学传统,从而构成了20世纪以来西方哲学的一道独特的风景。

大陆哲学与分析哲学不是两种不同的哲学思潮,而是“做哲学”的两种不同的风格。

“二十世纪的哲学史是刺猬与狐狸的历史,是那些努力想认识一件大事物的哲学家与那些只满足于认识许多小事物,甚或只是一件小事物的哲学家的历史。

北大《现代西方哲学》PPT课件

北大《现代西方哲学》PPT课件

-
11
二、世界作为表象(The World as Representation)
• 1. 世界是我的表象:世界即是我所知觉到的样子 • 2. 表象世界的形式:主客分立(客体在时空中,因而表现
为杂多;主体在时空外,不可知) • 3. 直观表象和抽象表象:前者包括整个可见的世界或全部
经验,旁及经验所以可能的诸条件;后者指概念,概念是 “表象之表象” • 4. 客体除了主客分立这一首要的、本质的形式之外,还有 次一级的其他从属形式即根据律,它有“四重根”。 • ⑴变化的充足理由律:物理对象 • ⑵认识的充足理由律 :概念 • ⑶存在的充足理由律 :数学对象 • ⑷行为的充足理由律 :自我
现代西方哲学
Western Philosophy after Hegel
-
1
“现代西方哲学”课程安排
• 第一讲 现代西方哲学概论;第二讲 叔本华 (一);第三讲 叔本华(二);第四讲 尼 采(一);第五讲 尼采(二);第六讲 柏 格森;第七讲 杜威;第八讲 波普;第九讲 维特根斯坦;第十讲 胡塞尔;第十一讲 海 德格尔(一);第十二讲 海德格尔(二); 第十三讲 海德格尔(三);第十四讲 罗尔 斯;第十五讲 罗蒂。
• (三)看穿了“摩耶之幕”的两种方式。“通常之人,其 解脱由于苦痛之阅历,而不由于苦痛之知识。唯非常之人, 由非常之知力,而洞观宇宙人生之本质,始知生活与苦痛 之不能相离,由是求绝其生活之欲而得解脱之道。”在王 国维看来,宝玉的解脱之道属于非常人之道,惜春和紫鹃 则属于常人的解脱之道。
-
21
第四章 尼采(一)
• (三)人生痛苦的根源在于:我们的“小我”不能认出隐 于万物和我们自身之中的“大梵”或“自我”,从而与之 合一,而是到处看到“不同”和“差异”,于是,处处被 欲望拖着走,落入生死轮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生命哲学第一节概述生命哲学(Philosophie des Lebens, philosophy of life):19世纪末20世纪上半期流行的具有非理性主义特征的哲学思潮,把揭示人的生命的性质和意义作为全部哲学研究的出发点,并进而推及对整个世界的揭示。

主要代表人物:德国的狄尔泰(W . Dilthey) 、奥伊肯( R .Eucken ) 、西美尔(George Simmel),英国的怀特海(A . N . Whitehead) ,法国的柏格森( Henri Bergson)。

生命哲学的特征:不把生命看作是物质或精神、感性或理性的实体,而是看作主体对自己存在的体、领悟,即心灵的非理性的内在冲动、活力和过程;生命哲学的中心点是“生成”(Becoming),它的意义是过程, 是创造;反对机械、静止的形而上学观点,主张以运动、创造和进化的观点来看待生命和世界;强调生命和激情对理性和经验的超越,具有非理性主义倾向,但又不完全否定理性和经验在一定范围内的作用,因而并非纯粹的反理性主义。

生命哲学的类型:生物学倾向的生命哲学(柏格森)、历史文化倾向的生命哲学(狄尔泰)。

第二节狄尔泰一、生平狄尔泰(Wilhelm Dilthey,1833~1911)不少学者抱怨说,狄尔泰的著作和思想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但他的生平、他的家庭,迄今还鲜为人知,就好像他几乎没有什么个人生活史可言。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狄尔泰终身从事教学和学术研究,而他生前面世的著作并不多,他的大量著作和手稿都是在他去世以后出版的,他的个人生活在当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二是他的个人隐私得到他的家人、同事和朋友的保护,迄今为止,人们很难找到有关狄尔泰的家庭、婚姻、经济条件、健康状况及其他方面的公开资料,虽然这些个人的传记材料并没有掩饰的必要。

狄尔泰生於德國萊茵河畔的小鎮(Biebricsh),他的父亲是比布里希地方的牧师,母亲是一位音乐指挥的女儿,她自己也很有音乐才能。

威廉是这个家庭的长子,有一个弟弟和两个妹妹。

6岁,狄尔泰开始在家乡上小学,四年以后,又在家乡的一所私立学校读书三年。

此后,狄尔泰在威斯巴登的文科中学完成了自己的中学教育,并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

在毕业典礼上,狄尔泰代表毕业生致辞,题目是《古希腊对青年的影响》。

19岁,狄尔泰来到海德堡大学学习,他本人本想读法学,但他的父母希望他成为一个牧师,所以他在这里学习神学。

狄尔泰在海德堡大学就开始养成每天学习和工作十二至十四小时的习惯,表现出惊人的能力。

他如饥似渴地学习哲学、神学、文学,还与其他人一道学习希腊语、拉丁语和其他现代语言。

以后,他一直保持这种习惯,一生勤奋工作,从不辍止。

这种旺盛的求知欲和超长的工作时间,虽然为他广博的知识和深厚的学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他也为此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三十多岁就患严重的眼疾,晚年衰弱多病。

两个学期后,狄尔泰来到普鲁士的首都柏林,根据父母的意愿,在柏林大学神学院注册,继续学习神学。

从这时直到31岁获得博士学位为止,狄尔泰一直住在柏林。

在柏林大学学习三个学期以后,狄尔泰感到,神学或任何一门学科的领域都很狭隘。

因此,他学习的范围不断地扩大,学习的时间也拉得很长。

他在经济上不得不依靠父母的帮助,为了改变这种窘境,他曾做过中学老师,也想当新闻记者。

1856年11月,狄尔泰在柏林通过了国家教育局的考试,获得在中学任课的资格。

他先后在柏林的皇家法文中学和另外几所中学任教。

然而,当中学老师和替报刊撰写文章,都不是他喜欢的职业,不过是为了糊口,以便完成学业。

这时的狄尔泰实际上正处在人生的十字路口。

他的父亲希望他成为一名牧师,而他那追求、探索真理的深思精神,却不允许他继续走父辈的老路,而是促使他选择一条新的人生道路。

他决定放弃家人期望他当牧师的道路,继续学习神学,以后在大学做一名神学教授。

但是,为了不忤逆父亲的意愿,他在1856年夏天回到家乡,参加了国家神学考试,并以十分优异的成绩通过,获得当牧师的资格。

他随即在莫斯巴赫(Mosbach)的一座古老教堂布道,据说十分成功,受到很高评价。

老狄尔泰对此很满意,感到大儿子为家庭增添了荣誉。

然而,狄尔泰回到柏林以后,并没有当牧师,而是继续自己的学业。

他坚持不懈地学习和研究中世纪的神学和哲学,特别深入地研究了新柏拉图主义和早期教父哲学。

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认识,加上特伦德伦堡、兰克的影响,狄尔泰终于决定从神学走向哲学,1861年2月,他离开神学院,正式在哲学院注册,在他的人生道路上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

狄尔泰获得大学任教资格以后,从1864年冬季学期在柏林做私人讲师(Privatdozent),讲授逻辑学和施莱尔马赫。

与此同时,狄尔泰开始思考和设计自己的哲学计划。

1866年,狄尔泰应邀前往瑞士巴塞尔大学任教,他终于有了固定职业,摆脱了经济困境,可以安心从事哲学教学和研究活动。

1867年,狄尔泰晋升为教授,。

然而,狄尔泰在巴塞尔并没有生活很长时间,他觉得巴塞尔的文化和政治气氛并不使人愉快。

狄尔泰原来希望去波恩大学担任哲学教授,但由于各种原因,他未能如愿。

恰好在这个时候他接到基尔大学的邀请。

基尔是一个紧靠波罗的海的小城,人口不多,非常安静宁和,虽然不像柏林、汉堡那样处在政治和消息的中心,但对于从事学术研究来说,确实是一个理想的地方。

狄尔泰在这里仍然坚持每天工作十二小时的习惯,他时常抱怨自己感到过度劳累和身体欠佳,但他依然毫不懈怠地进行探索和研究。

大约从这年开始,狄尔泰开始蓄起胡须。

1870年,狄尔泰邂逅玛丽安妮.封.维茨勒本(Marianne von Witzleben)。

此时的狄尔泰年近四十,他一人多年漂泊在外,虽然学业有成,但毕竟缺少异性的安抚和家庭的温暖。

与玛丽安妮相见以后,他很快钟情于玛丽安妮,而玛丽安妮对他也十分倾心,两人迅速坠入爱河。

然而,刚过几天,事情发生了急剧变化,狄尔泰突然宣布解除婚约。

玛丽安妮经受不住这样的打击,身心疲惫不堪,她病倒了。

他们的家人和朋友对此迷惑不解,尤其是狄尔泰的一些亲戚和朋友觉得他的决定过于荒唐,试图进行调解。

但是,狄尔泰并没有听从他们的劝告,而是坚持自己的意见,同时也没有说明事情的原委。

狄尔泰不是一个年轻卤莽的小伙子,更不是一个朝三暮四的好色之徒,他是谦谦君子,向来办事沉稳慎重,他的缄默不语就为这件事情增添了不少神秘的色彩。

到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人们才从狄尔泰给朋友的信件中大约知道这件事的原因。

玛丽安妮是一个私生子的母亲,但狄尔泰在缔结婚约之前并不知道这件事,订婚以后才知道。

在那个时代,这是件大事,人们一定会以十分严肃的态度看待它。

所以,它对婚约的破裂肯定起到很大作用。

为了玛丽安妮,也为了不让其他人知道这件事,狄尔泰没有披露这件事。

他只是作了暗示,说他坚持自己的道德判断,确信自己是无辜的。

以后,玛丽安妮终身未嫁,而狄尔泰则长时间地保留玛丽安妮的信函,只是在长女长大以后,让她看过这些信函,他才把它们烧毁。

1871年年底,狄尔泰应邀前往布雷斯劳(Breslau) 大学,担任教授。

他离开了既让他兴奋、又使他沮丧的基尔。

1873年9月,狄尔泰结识了卡塔琳娜·皮特曼小姐。

她父亲是柏林的一位律师,她年轻、活泼,受过良好的教育,狄尔泰对她非常倾心。

三个月后,狄尔泰和卡塔琳纳订婚。

这次订婚与他的第一次婚约相隔正好三年,中年的狄尔泰再次迸发爱情的火花,他的笔端重新流溢出热情洋溢的文字。

1874年3月,狄尔泰和卡塔琳娜结婚,婚后生活幸福美满。

在布雷斯劳的十一年,狄尔泰在理论上的主要兴趣是精神科学的性质和方法,他在这个领域作出了自己最杰出的贡献。

1881年7月1日,柏林大学哲学教授洛采突然患病去世,使得柏林大学哲学教席出现了空缺。

经过思考,狄尔泰在1882年7月接受了学校的聘请,因为这个教席对任何一位德国哲学教授都是一种很高的荣誉,黑格尔曾经在这个教席上讲学多年,此后担任这个教席的人,都是德国最出类拔萃的哲学教授。

1882年,狄尔泰回到了阔别十二年的柏林,接替洛采留下的教席。

从此以后,狄尔泰一直住在柏林,直到1911年逝世。

在这二十九年间,狄尔泰过着上等中产阶级的生活,日子安定祥和,不再像年轻时候那样为生计而忙碌;在学术上,他达到了一生的顶峰。

作为一个哲学家,狄尔泰深深地感到取得哲学成就的艰辛,他对自己能否完成“精神科学”的庞大体系常常抱有怀疑态度,他甚至为哲学家的命运叫屈。

他在给老朋友约克伯爵的信中写道:“我甚至会羡慕一个木匠,他每天、每周都可以看到他所完成的工作。

对哲学家的要求却是无法完成的。

一个物理学家具有既愉悦自己、又有利于别人的实在性;而哲学家却要像一个圣人,只是为理想而存在。

”这句话后来成为名言,不少从事人文科学工作的人对这句话都抱有同感,经常引用这句话。

1910年,狄尔泰身体已经相当虚弱,医生嘱咐他多休养,少从事费心伤神的理论思考。

但是,他本人自我感觉很好,仍然雄心勃勃,对未来的工作有很多打算。

1911年,他更是“老夫聊发少年狂”,对家人说:“我感觉是如此之好,我理应活到110岁。

”他的家人因此同意他去他喜爱的意大利避寒。

然而,谁也不曾预料,这次旅行竟成了永别。

狄尔泰在途中下榻的一家旅馆,正闹着传染病,旅馆因为死人和人们匆忙的离去而显得空空荡荡。

狄尔泰因为专注于自己的研究,没有注意到人去楼空。

他本来就年老体虚,加上路途劳顿,一下子就染上了传染病,于9月30日突然逝世,丢下了他孜孜以求、尚未完成的精神科学的研究工作。

当时,在他身边的只有他夫人。

他的一个学生马丁·布伯帮助师母安葬了老师。

二、主要著作狄尔泰也许是最后一位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巨人、学术大师,他在哲学、思想史、文学研究、艺术、教育学、伦理学、法学、人类学、心理学、、生理学、社会学等方面均有建树。

三、主要思想亨利·柏格森(Henri Bergson,1859-1941)法国哲学家。

1859年10月18日生于巴黎。

父亲是犹太裔的波兰人,音乐家,母亲是爱尔兰籍犹太人。

柏格森自小便接受典型的法国式教育,对哲学、数学、心理学、生物学有深厚兴趣,尤其酷爱文学。

1878年进巴黎高等师范学校,1881年获哲学学士学位,1889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1897年任高等师范讲师,1900年任法兰西学院教授,1901年当选为伦理政治科学院的研究员,1914年当选为该科学院主席,并被膺选为法兰西科学院院士。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以学者身份步入政界,历任驻西班牙和美国大使。

1919年任法国政府文教最高会议委员,1922年担任国际联盟文化合作委员会第一任主席。

柏格森倡导的生命哲学是对现代科学主义文化思潮的反拨。

他提倡直觉,贬低理性,认为科学和理性只能把握相对的运动和实在的表皮,不能把握绝对的运动和实在本身,只有通过直觉才能体验和把握到生命存在的“绵延”,那唯一真正本体性的存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