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水土流失对生态环境的主要影响

合集下载

2024年浅析水土流失的和影响及防治措施

2024年浅析水土流失的和影响及防治措施

2024年浅析水土流失的和影响及防治措施1. 水土流失定义水土流失,是指在水力、风力、重力及冻融等自然营力和人类活动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及水的损失。

简言之,它涉及土壤被侵蚀和水资源流失的过程。

土壤侵蚀是指土壤被风、水、冰或人为活动(如农业耕作)等过程从原地移除并沉积到其他地方的过程。

而水资源流失则指的是降雨或灌溉水未能有效被土壤吸收或植物利用,而是通过径流、蒸发等方式离开地表。

2. 水土流失的成因水土流失的成因可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包括地形、气候、植被覆盖、土壤性质等。

例如,陡峭的山坡、多雨的气候、稀疏的植被和易侵蚀的土壤都容易引发水土流失。

而人为因素则主要包括农业活动(如过度耕作、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林业活动(如过度伐木)、城市化和工业发展(如基础设施建设、采矿活动)等。

这些活动往往破坏了地表的植被覆盖,加速了土壤侵蚀和水资源流失。

3. 水土流失的危害水土流失带来的危害是多方面的。

首先,它会导致土地资源的退化,降低土地的生产力,影响农业和林业的发展。

其次,水土流失会增加河流的含沙量,影响河流的水质,甚至可能引发河道淤积、洪涝灾害等问题。

此外,水土流失还会破坏生态环境,减少生物多样性,对区域生态平衡造成威胁。

4. 水土流失的影响水土流失的影响是深远的。

从局部地区来看,它会破坏土壤结构,降低土地质量,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从长远和全局的角度来看,水土流失还会加剧荒漠化、石漠化等生态问题,影响区域乃至全球的气候和环境。

同时,水土流失还会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如水源短缺、生态移民、灾害频发等。

5. 水土流失的防治措施为了有效防治水土流失,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这些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5.1 工程措施工程措施主要是通过建设各种水土保持工程来防止水土流失。

例如,修建梯田、水平沟、鱼鳞坑等,以改变坡面微小地形,增加地面糙率,减缓水流速度,减少径流冲刷力,提高土壤抗蚀能力。

水利水电工程开发中水土流失防治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水利水电工程开发中水土流失防治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项目 主 体 工 程
料 场 名 称 I
I2 I
用 料量 ( m3 万 ) 6. 25
07 .9 30 .8
用 地面 积 ( 2 m) 4 87 2 6
3o oO 70 8o

69 .5
10 O 6 o
库区防护工程

I 2 .
237 069
21 水土 土料场 工程措 施 的方案 .
按 土 料 场 开采 的施 工 特 点 , 防止 开 采 期 间 的 水 土 流 失 , 为 土 料 场 的 防 治分 两 个 阶 段进 行 。
的影响具有不可逆转性 , 因而必须给予高度重视, 如果在施工过
程 中不 能很 好 地 处 理 以上 问题 , 会 破 坏 生 态环 境 的平 衡 , 碍 就 阻
水 利 水 电工 程 事业 的长 足 发 展 。 以, 正 确地 认识 水 利 水 电工 所 要 程 的 修建 与 保 护 生态 环 境 的 关系 ,科 学 地 分 析 修 建 水 利 水 电 工
211开采过程的土料场 的水土保持措施 . .
() 渣 工 程 : 虑 到 土 料 场 的用 地 均 为 临 时 用 地 , 1拦 考 开采 后 需 要覆 土 整 治 , 开 挖土 料 前 将 料 场 表 层 无 用土 开挖 后 集 中堆 放 于 土料 场 附近 用 地 范 围 内 的低 洼 地 , 堆 放 土体 松 散 容 易 产 生 流 失 , 其 周 围堆 放 编 织 土 袋进 行 防 护 。料 场 开 挖 时 , 料 场 下游 在 在 布 设编 织 土 袋 作 临 时挡 渣 墙 , 以防 止 沙土 流 失 到 下游 耕 地 。 () 水 工 程 : 2排 由于 取 土 时 间 长 , 防 止 施 工 期 降雨 径 流 对 为 开挖 坡 面 的 冲 刷 , 各料 场 开 挖 边 缘 线 外 侧 开挖 截 水 沟 , 在 在下 游 利用 低 洼 地 用 编 织土 袋 防 护 形 成 沉 沙 池 , 开挖 排 水 渠 与 下游 排 水 系统 相 接 , 夯 实 排 水 渠边 坡 及 底 部 。 并 21 开挖 后 土料 场 的 保持 水 土 的措施 方案 .. 2

水土流失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其防治措施

水土流失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其防治措施

水土流失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其防治措施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水土流失问题的严重程度也逐年加剧,给人类的生存环境带来严重的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水土流失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其防治措施。

一、水土流失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水土流失是指土地表面水分、土壤、营养元素等重要资源在水流、风等自然力作用下而被破坏和流失的现象,这种现象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以下几点影响:1.土地质量下降水土流失是造成土壤侵蚀的主要原因,一旦发生水土流失现象,土地的质量将会大大下降,土地流失所带来的贡献的沉积物和栖息地的减少都是危险的信号。

2.水源变少随着水土流失的加剧,水资源的危机也愈发明显。

大量的泥沙、石块等物质堵塞了水流,造成了水源枯竭,水资源的减少直接影响到了人类的日常生活。

3.生态环境破坏随着生态环境的破坏,动物和植物的生存空间减少,而且,原本平衡的生态系统也遭到了破坏,使得原本的地质环境被削弱或失衡。

二、水土流失的防治措施如何有效的缓解水土流失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呢?以下几种防治措施可能会对我们有所启示:1.理顺土地利用顺序人类应认识到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性,要做到对土地的合理利用,尽量避免对土地的过度开垦和破坏。

2.植被恢复植被恢复是水土流失防治的关键因素,植被的恢复能有效地保持水土,促进土地恢复,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建立绿色生态链建立一个绿色的生态链能够尽可能的缓解水土流失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一个健康的生态链系统建立起来,保证生态环境能够不断的进行自然调节。

4.限制人类活动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水土流失问题,就必须限制人类活动,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同时,也要大力推广环保、造林、治理沙漠化等措施,共同保护好人类的生存环境。

结语:水土流失问题的解决需要在人类社会的承诺下全面推进,将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相结合。

要从根本上解决水土流失的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努力,从政府到个人,一起为生态环境的建设而努力。

浅谈水土流失危害及治理措施

浅谈水土流失危害及治理措施

浅谈水土流失危害及治理措施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我国众多的地区都出现了或多或少的生态环境问题。

水土流失作为生态环境问题中的一个大的种类,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及其重要的影响。

为了有效遏制生态环境的持续性破坏,防止我国的各地区的水土流失,本文在分析我国水土流失危害的基础上,探索水土流失的原因,并对水土流失的预防措施进行进一步研究探索,以缓解我国的环境压力,促进我国生态文明的建设。

标签:水土流失;危害;治理措施引言当前,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了影响人类可持续性发展的三大社会问题之一,自新一届领导班子成立以来,我国已经明确将生态文明列入了我国的重大方针、政策建设中,党中央各级领导人都对环境问题引起了高度的重视。

在新常态经济的发展背景下,我国的水土流失在治理的过程中受到了一些误导,以至于对水土流失的治理成效微小。

为了有效推进我国可持续性发展战略,构建生态文明的和谐社会,因此,强化对水土流失的原因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1、水土流失的危害分析首先,水土流失最直接的危害是影响土壤的质量,降低土壤的肥力。

在水土流失的过程中,土地表层的肥沃土壤会跟随水流走。

在水土流失之后,原本地域位置的肥沃土壤不再,仅留下砂石等不宜进行农作物种植的质量低下的土壤。

其次,水土流失会增加水流沿线的河流、湖泊、水库等的淤泥,发生水土流失之后,水流中会携带大量的泥沙,在经过地势低缓、水流速度平缓的河流、湖泊以及水库等地带时,水流中的大量泥沙就会沉淀下来,从而增加河流、湖泊、水库等的淤泥,抬高河床,并在某些地方形成悬河即地上河,带来一些其他的安全隐患。

再次,水土流失会带来一些其他的重大的自然灾害的发生,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极其容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给处于高山峡谷处的交通基础设施以及矿产基础设施等带来破坏,增添施工作业的安全风险。

最后,水土流失会给生态带来一定的恶化,这种恶化仅凭自然环境的修复能力难以达到自愈的目的,这在无形之中增添了生态环境的压力,进一步阻碍了社会、生态的可持续性发展。

浅析水土流失的和影响及防治措施

浅析水土流失的和影响及防治措施

浅析水土流失的和影响及防治措施水土流失是一种常见的生态问题,指的是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导致的土壤被侵蚀和流失,同时出现水资源的流失。

这一问题对于农业生产、自然生态和人类健康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及防治措施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水土流失的主要影响1. 农业生产水土流失会导致水资源的浪费和土地质量的恶化,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发展。

特别是在山区和丘陵地区,水土流失对于农业生产的危害更加明显。

由于缺少足够的土壤和水源,导致作物减产、甚至死亡。

2. 生态环境水土流失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由于土壤和水资源的流失,导致植被的减少和生态系统的破坏,影响生态环境的平衡。

这一问题也会对野生动物的栖息地造成严重影响,甚至使得一些物种濒临灭绝。

3. 人类健康水土流失还会对人类健康造成影响。

由于土壤和水资源的污染,对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都会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

比如一些污染物质在水土流失过程中被带走,由于人类直接或间接地接触,会导致一些疾病和健康问题。

二、水土流失的防治措施1. 科学种植科学种植是防治水土流失的重要一环。

有效的种植技术可以帮助农民更好地利用农田和自然资源,减少水土流失的发生。

比如在农业生产中加强轮作制度,适时施肥和绿化等,可以减少对土地的损害,同时增加农业生产的效益。

2. 防治水土流失的法律措施防治水土流失的法律措施也是必不可少的。

政府应加强对于环境法规的制订和执行,建立和完善环境执法机制,规范企业的生产和经营行为,对于违法行为进行惩罚和处罚。

3. 建设生态保护区建设生态保护区,保护自然资源,减少水土流失的发生,保护生态环境的平衡。

防治水土流失必须从源头抓起,通过建设生态保护区来限制和管理人类活动,保护生态环境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4. 加强环境宣传加强环境宣传,提高公众环境保护意识。

防治水土流失必须从每个人开始,政府应该加大环保宣传的力度,提高公众环保意识,让每个人都参与到保护环境中来。

水土流失对农田生态环境的影响及防治

水土流失对农田生态环境的影响及防治

水土流失对农田生态环境的影响及防治水土流失是指土壤在水力、风力或人为因素作用下运动或搬运的过程,是农田生态环境中的一大隐患。

它对农田生态环境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包括土壤质量下降、生物多样性丧失、水资源浪费等。

因此,水土流失的防治对于保护农田生态环境至关重要。

一、水土流失对农田生态环境的影响水土流失给农田生态环境带来了许多问题。

首先,水土流失会导致土壤质量下降。

农田中的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重要基础,但水土流失会带走土壤的养分、有机质和微生物等,导致土壤贫瘠化、结构松散化,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

其次,水土流失对农田生物多样性造成了严重破坏。

水土流失会破坏农田中的植被覆盖,导致植物物种减少、植物群落结构破碎化,进而导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下降,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

另外,水土流失造成的土壤冲刷还会引起水资源的浪费。

农田中的水土流失会导致大量的水土流入河道、湖泊等水域,造成水资源的浪费。

同时,土壤中的肥料和农药等化学物质也会随着水土流失进入水体,污染水环境,威胁人类健康。

二、水土流失的防治方法为了有效防治水土流失,采取一系列的措施至关重要。

首先,合理的水土保持措施是关键。

例如,在农田中建设梯田、水渠和排水系统等,能够有效减轻水流冲击,降低水土流失程度。

此外,科学耕作和合理施肥也是防治水土流失的关键环节。

选择合适的农作物种植、科学轮作和间作等,能够增加植被覆盖,降低水土流失风险。

其次,加强农田的保护与治理工作。

通过加强土地管理,合理划定农田保护区和生态修复区等,保护农田的生态环境。

加强耕地的复耕工作,尽量减少农田的休闲率,保证农田持续利用能力。

此外,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宣传,提高他们对水土流失防治重要性的认识,积极参与保护农田生态环境。

最后,加强监测与管理。

建立水土流失监测网络,及时掌握农田水土流失的情况,采取针对性措施。

加强科学研究,改进防治技术,推动水土流失防治工作的创新和发展。

综上所述,水土流失对农田生态环境的影响非常严重,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

浅析水土流失对生态环境的主要影响

浅析水土流失对生态环境的主要影响

浅析水土流失对生态环境的主要影响1水土流失恶化水环境减少可持续利用的水资源1. 1涵养水源功能变差在水资源的循环过程中,通过蒸发作用与植物的蒸腾作用使水分转化为气态水而进入大气,风推动大气中的水蒸气移动和分布,并以降水形式回落到海洋和大陆。

大陆上的水可能暂时贮存于土壤、湖泊、河流和冰川中,或者通过蒸发、蒸腾进入大气, 或以液态经过河流和地下水最后返回海洋。

在水资源这样周而复始地循环中人类得以生存,降水与蒸发的差量便是农业生产和人类日常生活用水的源。

水土流失以水循环过程中陆地液态水与海洋的位能差为动力干扰水分循环的自然机制,造成利用水资源严重短缺。

地表水、土壤水和部分地下水都是以土壤为载体附着在土壤上,水土是不可分的,土地资源的良好状况是水资源存在的保证。

土壤孔隙抗重力所蓄积的水称为土壤的田间持水量,是土壤贮水能力的上限,田间持水量的大小取决于土壤的质地与结构。

水土流失使得土层变薄、土壤结构发生改变、土壤持水量降低,同时又为新的加速状态的水土流失创造了更为适宜的条件,引发新的水土流失,形成恶性循环。

最终,水土流失导致水土流失的发源地区域涵养水源的功能变差,使得降雨作用下区域坡面径流增加,加剧旱涝灾害,容易诱发洪涝灾害。

1. 2大量泥沙进入江河湖库水土流失作为原动力携带大量土壤泥沙进入江河水系,淤积在下游河床和水库库底,对于下游造成严重的危害:水系河道淤堵、河床抬高,泄洪能力大打折扣,“地上悬河”现象日趋普遍,已经不再为黄河所专有,严重威胁河流两岸的居民生产、生活安全;河流泥沙含量过高,综合利用功能降低,水土流失引起的泥沙下泄,淤积湖库使得水利工程设施的调洪蓄水、灌溉、发电等功能不能有效发挥甚至失效,对国民经济造成巨大的损失;水土流失引发的面源污染使得大量的农药、化肥进入水系,导致水质严重恶化。

由于我国绝大多数水源在山区和水土流失区,水土流失作为载体在输送大量泥沙的同时,也输送了大量化肥、农药和生活垃圾。

长江流域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面临威胁

长江流域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面临威胁

长江流域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面临威胁长江流域作为中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其水土资源的保护与治理一直备受关注。

然而,近年来,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问题日益严重,严重威胁着该地区的生态环境稳定。

本文将就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问题进行分析,并介绍相关的治理举措。

一、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问题的表现长江流域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但同时也是水土流失问题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地表水流污染严重:由于水土流失问题,土壤中的养分和农药等物质在降雨冲刷下流入江河,导致水体污染,严重影响水质、水生态系统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 停滞性山洪灾害频发:长江流域的水土流失加剧了山洪的形成和扩散,山区和丘陵地带经常发生停滞性山洪灾害,给当地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威胁。

3. 土地资源的减少和退化:水土流失导致的土地剥夺和贫瘠化,使得农田面积减少、农作物产量下降,严重影响农民的生产生活。

二、长江流域水土流失的原因分析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问题的形成离不开一系列的内外因素。

其主要原因如下:1. 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长江流域水土流失的加剧与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有关。

长江三峡水库等重大水利工程的建设改变了长江流域的水文水力条件,破坏了原有的地表覆被,加快了水土流失的速度。

2. 不合理的经济发展模式: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速度快,但过渡依赖资源开发和不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模式,导致长江流域水土资源的异常开发与利用,加剧了水土流失的程度。

3. 自然因素的影响:长江流域地处复杂的地貌条件下,频繁的洪水、干旱、地震等自然灾害也是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问题的原因之一。

三、长江流域水土流失治理的措施为了保护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相关部门已采取了一系列的治理措施。

1. 加强水土保持工作:建立健全水土保持法律法规体系,加强水土保持项目立项审核和施工监管,鼓励农民采取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增加土地的保持力,减少水土流失风险。

2. 提高农业生产方式: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加大对高效节水农业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减少农业对水资源的消耗,降低水土流失的风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水土流失对生态环境的主要影响
1水土流失恶化水环境减少可持续
利用的水资源
1. 1涵养水源功能变差
在水资源的循环过程中,通过蒸发作用与植物
的蒸腾作用使水分转化为气态水而进入大气,风推
动大气中的水蒸气移动和分布,并以降水形式回落
到海洋和大陆。

大陆上的水可能暂时贮存于土壤、湖泊、河流和冰川中,或者通过蒸发、蒸腾进入大气, 或以液态经过河流和地下水最后返回海洋。

在水资源这样周而复始地循环中人类得以生存,降水与蒸
发的差量便是农业生产和人类日常生活用水的
源。

水土流失以水循环过程中陆地液态水与海洋
的位能差为动力干扰水分循环的自然机制,造成
利用水资源严重短缺。

地表水、土壤水和部分地下水都是以土壤为载体附着在土壤上,水土是不可分的,土地资源的良好状况是水资源存在的保证。


壤孔隙抗重力所蓄积的水称为土壤的田间持水量,
是土壤贮水能力的上限,田间持水量的大小取决于
土壤的质地与结构。

水土流失使得土层变薄、土壤结构发生改变、土壤持水量降低,同时又为新的加速状态的水土流失创造了更为适宜的条件,引发新的
水土流失,形成恶性循环。

最终,水土流失导致水土
流失的发源地区域涵养水源的功能变差,使得降雨
作用下区域坡面径流增加,加剧旱涝灾害,容易诱发
洪涝灾害。

1. 2大量泥沙进入江河湖库
水土流失作为原动力携带大量土壤泥沙进入江
河水系,淤积在下游河床和水库库底,对于下游造成
严重的危害:水系河道淤堵、河床抬高,泄洪能力大
打折扣,“地上悬河”现象日趋普遍,已经不再为黄
河所专有,严重威胁河流两岸的居民生产、生活安全;河流泥沙含量过高,综合利用功能降低,水土流
失引起的泥沙下泄,淤积湖库使得水利工程设施的
调洪蓄水、灌溉、发电等功能不能有效发挥甚至失效,对国民经济造成巨大的损失;水土流失引发的面
源污染使得大量的农药、化肥进入水系,导致水质严重恶化。

由于我国绝大多数水源在山区和水土流失区,水土流失作为载体在输送大量泥沙的同时,也输
送了大量化肥、农药和生活垃圾。

2水土流失蚕食土地资源
2. 1导致可利用土地资源急剧减少
水土流失最为直接的危害就是将土地资源的表
层土壤层层剥蚀和冲蚀,使有限的土地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土层变薄,使得土地资源的农业或非农业利用价值降低甚至无法利用,造成可利用的土地资源急剧减少。

由于土壤的侵蚀,导致土地沙化、荒漠化、石漠化的面积增加,农业可利用价值降低。

2. 2耕地数量和质量双重下滑
耕地是土地资源的精华,耕地土壤是地球表面
具有一定肥力且能生长植物的疏松层,是在岩石的风化作用和生物分解等综合作用下经过漫长的演化过程形成的。

水土流失导致土地生产力严重衰退, 沟壑密布,地形支离破碎,耕地因此大量减少。

同时,水土流失导致土壤肥力严重流失,耕地质量下滑。

土壤中含有大量氮、磷、钾等各种营养物质,由于水土流失,尤其是表土的流失,致使表层土壤变薄、保水能力减弱、肥力下降,最终导致耕地生产力下降。

严重的水土流失不仅使土壤肥力不断下降, 而且导致我国化肥用量逐年升高,土壤肥力却又愈来愈低,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在水土流失的作用下, 土层变薄、土壤结构和理化性质产生变异,土壤调蓄水分的功能变差,耕地产出率对于气候的干旱和降雨强度变得敏感,对于不良气候的抗逆能力减弱,很容易造成减产。

2. 3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力下降
根据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关于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的定义: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是指在一定生产条件下和一定生活水平下土地资源的生产力所能承载的人口限度。

土地生产力越高, 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力就越大,而生产条件是决定土地生产力的关键因素。

由于水土流失,导致土地资源中含养分最丰富、肥力最高的表土层流失,土地肥力降低,导致土地资源的生产力以及潜在生产力的降低,使得土地的生物产出量降低。

当土地生产条件和消费水平不变时,土地资源能供消费的人口数量必然降低,即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力下降。

在气候条件和社会经济水平变动不大时,必然引起土地超负荷,掠夺式使用土地,使土地肥力进一步下降,再生资源活力持续减弱,生态环境继续恶化,最
终陷入恶性循环状态。

3水土流失毁坏和减少生物资源
3. 1生态环境呈现退化
生态环境破坏造成生物栖息地和生态系统多样
性的退化。

生态环境破坏甚至丧失使生物栖息地缩小或荡然无存,这将直接引发生物种的种数和数量的减少,致使生物多样性大幅度下降。

严重的水土
流失导致生态环境恶化,使适宜野生物种栖息地急
剧减少,野生物种分布范围日益缩小。

我国除东北
和西南少部分地区尚保存有较大面积的原始天然林外,其他地区已基本不存在。

分布在农区的野生物
种的生态空间越来越窄,由普遍性生态环境演变为
残存“岛状”的生态环境,这就给野生物种的繁衍带
来严重困难。

如果水土流失继续加剧,则会导致物
种濒危或灭绝的趋势加速发展。

3. 2生物群落逆序演替
生物群落的演替又叫生态演替,它是指随着时
间的变化,群落有序发展的过程,即演替也可以说是
在同一地表上的同一地段,依照一定顺序分布各种
不同植物群落的时间过程。

任何一类演替都要经过
迁移、定居、群聚、竞争、反应及稳定六个阶段。

到达稳定阶段的植被格局是与当地气候等生态因子相适
应的,这是演替的终点,称为演替的顶极。

在自然状
态下,群落有一系列的顺行发展过程,如群落的生物
多样性、生物生产力、群落的高度、土壤的肥力等增加,并且群落的结构趋向于复杂化,最后形成一种稳
定的群落。

但是,水土流失作为外界环境中一种重
要的干扰,可导致群落逆向演替,即生物群落的退
化。

逆向演替的结果造成系统中生物多样性减少、
群落结构简单化、生物生产力降低、土壤有机质含量减少等退化过程。

例如,水土流失引发的草地退化、
沙化的过程。

3. 3生物多样性锐减
生物多样性系指某一区域内遗传基因的品系、
物种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的总和。

水土流失在由环境
污染引致生物多样性剧减过程的作用是非常显著
的。

随着人口压力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我国化肥
的使用量与日俱增。

在水土流失严重区域,水土流
失作为载体在输送大量泥沙的同时,也裹挟大量化
肥、农药以及生活垃圾进入江河湖库,使得地下水遭
受严重污染,江河、湖泊和海岸生态系统富营养化,
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区系因而发生变化。

生物多样
性锐减的后果是灾难性的。

生物多样性的破坏,特
别是生物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断裂和简化,将导致
生物圈内食物链的破碎,引起人类生存基础的坍塌,
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资料显示,由于草场
退化、草地生物多样性的平衡被破坏,我国蝗灾呈现
暴发频次增高、范围扩大、持续危害时间长的特征。

4水土流失恶化区域气候
4. 1温室效应增强
生态系统通过固定大气中CO2而减缓地球的
温室效应。

水土流失破坏生态环境导致生物多样性
的降低,使得生态系统固持大气中的CO2量减少,
导致温室效应增强。

生态系统对区域性的气候具有
直接的调节作用,植物通过发达的根系从地下吸收
水分,再通过叶片蒸腾,将水分返回大气,大面积的
森林蒸腾可以导致成云致雨,从而减少了该区域水
分的无效损耗,而且还可降低气温。

随着生态系统
的退化,区域水分循环也会发生改变,对区域气温的
调节作用变差。

4. 2环境自净功能衰退,空气质量变差
陆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净化作用包括植物对大气
污染的净化作用和土壤植物系统对土壤污染的净化
作用。

植物净化大气主要是通过叶片的作用实现
的。

绿色植物净化大气的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
是吸收CO2,放出O2,维持大气环境化学组成的平
衡;二是在植物抗生范围内能通过吸收而减少空气
(上接第10页)
中的硫化物、氮化物、卤素等有害物质的含量,同时植物特别是树木对烟灰及粉尘有明显的阻挡、过滤和吸附作用。

湿地生态系统包括湖泊较浅的部分、近海的潮间带和水田,湿地在养分循环、抗干扰和调节、废
物处理上,对于水生植物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4. 3风沙灾害天气增多
水土流失导致草场退化、植被覆盖率减少,生态
系统防风固沙能力减弱。

北方草地退化面积达
90%以上,全国草地正以每年65~70万hm2的速度
减少,使得风沙灾害增加。

据科学推算,在草地上刮
走18 cm厚的表土,约需2000多年的时间;在玉米
耕作地上刮走同样数量的表土需49年;而在裸露地
上则只需18年时间。

植被退化为沙尘暴的发生创
造了丰富的沙尘源。

2002年3月18日~22日发生
的特大沙尘暴席卷我国北方140万km2,新疆东部、
内蒙古大部、甘肃西北部和中部、陕西北部、宁夏、河北北部、京津地区和东北南部都出现了强沙尘暴天气;长江以北几乎所有地区都不同程度地遭受了沙
尘天气的影响,上海天气能见度下降7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