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概论复习题
国学概论

---------------------------------------------------------------最新资料推荐------------------------------------------------------国学概论国学概论课程复习资料汇总一、填空(10 个 1 分/题 10 分)二、不定项选择(10 个 2 分/题 20 分)三、判断(10 个 2 分/题 20 分)四、论述(2 个 25 分/题 50 分)第一章什么是国学 1 国学本义是国家一级学校的称谓。
2 国学的别称有:中学、国粹、国故、国故学、旧学、汉学3 国学的概念:它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
第二章儒学与经学 1 汉武帝时期,“经”成为儒学典籍的专称。
2 汉人为经书作的注解称为“传” 、“注” 后人再为注解作的注解一般叫做,“疏” “正义” 。
或 3 经的范围:(1)最开始是成于先秦时期的六经:易、书、诗、礼、乐、春秋(2)之后变为五经:去掉乐经(3)至宋代最终形成十三经: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孟子、尔雅、论语、孝经 4 魏晋南北朝时期,郑玄结束今古文之争。
5 魏晋南北朝时期,经学玄理化过程中:何晏注解《论语》、王弼注解《易》6 民国初年,儒经的疑古风潮与古史辨运动的代表人物是顾颉刚。
7 儒学的意义:1、思想倾向:(1)人本思想(2)王道思想(3)德治思想 2、精神追求(1)经世致用的精神(2)政治批判的精神1/ 14(3)积极开放的精神第三章十三经 1 《周易》包括《易经》与《易传》两部分。
2 《诗经》中六义是:风雅颂赋比兴(后三个为写作手法)注意运用3 诗经流传至今仅剩毛诗一家。
4 礼记是论述礼仪的论文汇编,分为:小戴礼记(编者戴圣)、大戴礼记(编者戴德)。
5 春秋三传的区别在于:《左传》以叙史事为主,《公羊》《谷梁》以解释经义为主。
、 6 孟子的主要思想:民贵君轻、建立心性之学,主张人性善、与民同乐、反战、开拓功夫之义理途径 7 《尔雅》是中国最早一部解释词义的书,最早的训诂学著作。
《主干课2-国学概论》南开2020秋主干课考试答案

1.《中庸》是从下列那部书中选项出来的一篇()。
A.《庄子》B.《荀子》C.《尚书》D.《礼记》答案:D2.下列不属于象形字的是()。
A.人B.口C.三D.目答案:C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出现在()。
A.秦始皇时期B.刘邦时期C.汉武帝时期D.唐太宗时期答案:C4.以下最有哲学抽象意味的著作是()。
A.《尚书》B.《周易》C.《左传》D.《李太白集》答案:B5.下列各书不属于“典志类”著作的是()。
A.《通典》B.《通志》C.《文献通考》D.《永乐大典》答案:D6.下列不属于《周易》中提出的理论的是()。
A.阴阳论B.则天论C.变通论D.宿命论答案:D7.下列属于指事字的是()。
A.天B.桥C.团D.日答案:A8.“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哪个朝代的事()。
A.战国B.春秋C.汉代D.唐代答案:C9.下列不属于别史的是()。
A.《汉书》B.《路史》C.《逸周书》D.《东观汉记》答案:A10.下列不属于形声字的是()。
A.招B.饱C.三D.团答案:C11.下列属于丛书的有()。
A.《艺文类聚》B.《汉书》C.《四库全书》D.《李太白集》答案:C12.下列不属于史学著作的是()。
A.《水经注》B.《资治通鉴》C.《徐霞客游记》D.《初学记》答案:D13.下列各书属于“十三经”的是()。
A.《论语》B.《春秋》C.《易经》D.《庄子》答案:ABC14.下列类书中编成于唐代的有()。
A.《艺文类聚》B.《初学记》C.《古今图书集成》D.《太平御览》答案:AB15.下列著作不属于儒家经典的是()。
A.《庄子》B.《道德经》C.《韩非子》D.《国语》答案:ABCD16.使国学在二十世纪经受过三次大洗礼的运动包括()。
A.五四时期B.文化大革命时期C.改革开放初期D.辛亥革命答案:ABC17.下个各家不属于先秦诸子的是()。
A.道教B.佛教C.道家D.释家答案:ABD18.下列属于总集的有()。
A.《玉台新咏》B.《唐文萃》C.《明诗综》D.《全唐诗》答案:ABCD19.下列各书中属于总集的是()。
中文系国学概论复习考试题目

中文系国学概论复习考试题目《尚书》经文的真伪:《尚书》经文的真伪问题,学术界多以秦始皇焚书为界。
凡形成于先秦的文献典籍皆认为“真”;秦火之后,后人编造而冒称《尚书》经文者为“伪”。
始皇焚书,《尚书》遭焚禁最严,亡数十篇。
《汉书*艺文志》:“《书》之所起远矣,至孔子纂焉,上断于尧,下迄于秦凡百篇。
……秦燔书禁学,济南伏生独壁藏之。
汉兴,亡失,求得二十九篇。
”解说《尚书》经文的《传》,也有后人所撰而冒称前贤所撰的现象;因其所冒者为西汉武帝时的孔安国,故被称为“伪孔《传》”。
《尚书》真伪问题:东晋元帝时豫章内史梅献了一部《古文尚书》,58篇(内有《今文尚书》33篇),并有伪造的孔安国《尚书传》,此即后来所说的《伪古文尚书》及《伪孔传》,其中包括《今文尚书》28篇,但梅把它分成了33篇,分《尧典》下半为《舜典》,《皋陶谟》下半为《益谡》,《顾命》下半为《康王之诰》。
梅氏又从《书序》中选了18个篇题,从当时存有的一些古籍中搜集文句缀成22篇,另新撰《泰誓》3篇,这就是《伪古文尚书》25篇。
阎若璩《古文尚书疏证》汇集各家成果,列出128条证据,指出《古文尚书》当为伪书。
《尚书》今古文问题:经书的今古文之争起于《尚书》。
秦灭后,秦博士伏生取出曾藏于屋壁夹缝中的《尚书》竹简,但多已断烂,经过整理,得出28篇,再加上当时人所献《泰誓》(有人说是伪书),共29篇。
因为这29篇是用汉代当时通行的文字隶书写的,故称之为《今文尚书》。
《古文尚书》,指汉代人发现的用先秦古文字书写的《尚书》。
班固说:“《古文尚书》者,出孔子壁中。
武帝末,鲁共王坏孔子宅,欲以广其宫,而得《古文尚书》及《礼记》《论语》《孝经》,凡数十篇,皆古字也。
……孔安国者,孔子后也,悉得其书,以考二十九篇,得多十六篇。
”刘歆当时请以此立于学官,但遭到今文家的反对,从此引起了今古文之争。
孔氏壁中《古文尚书》亡佚于魏晋之际。
三家诗:西汉时期,保存研究《诗经》的主要有四家,即鲁人申培所传的“鲁诗”,齐人辕固所传的“齐诗”,燕人韩婴所传的“韩诗”,鲁人毛亨与赵人毛苌共传的“毛诗”。
《国学概论》复习资料

《国学概论》课程期末复习资料一、客观部分:(单项选择、多项选择、不定项选择、判断)(一)、单项选择题★考核知识点: 文字学研究的要籍。
附录1.1.2(考核知识点解释,所标章节均系按照讲课的ppt,下不一一说明)《说文解字》是今存最早的一部文字学著作。
它是东汉许慎所撰。
全书十四篇,分五百四十部,单字九千三百五十三个,重文一千一百六十三个。
书中推究六书之义、造字之本,言简意赅,最为得要。
其中所存字形,上接甲骨文、金文,下启汉隶,是中国文字学史上一部不可替代的权威性著作。
★考核知识点:“六书”。
附录1.1.1“六书”是后人研究古人造字规律时归纳总结出来的条例,包括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考核知识点:象形文字。
附录1.1.4象形字指纯用点划描摹物体的字。
★考核知识点:训诂要籍。
★考核知识点:丛书要籍。
226★考核知识点:纪事本末体。
附录3.1.3纪事本末体史籍出现得比较晚,是在编年体史籍的基础上出现的。
司马光《资治通鉴》,虽说每年大事,一览无余,但往往一个重大历史事件,分述在数年之内,就割裂了事件的完整性,不便于了解。
纪事本末体就是为了补救此弊而产生的,它以事件为中心,将割裂于各年之下的史事汇在一起,便于了解一事之始末。
开创纪事本末体的史学家是袁枢,他把《资治通鉴》的文字,每事为篇,排比次第,详叙始终,称为纪事本末体。
★考核知识点:史评。
附录3.1.15“史评”是对历史的评价。
这分两种情况,一是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比如《史记》中的“太史公曰”的内容,就是这列文字,专书有李焘《六朝通鉴博议》等。
二是对史籍和史臣评断的评论,流传下来的名著有刘知几《史通》、倪思《班马异同》、李心传《旧闻正误》、章学诚《文史通义》等。
★考核知识点:“三礼”的性质。
附录3.1.15《礼记》是王者之制的“三礼”之一。
★考核知识点: 典志的重要典籍,附录3.2.2《四库全书总目》专门列了“政书”、“职官”两类收录典志方面的著作。
南开大学22春“汉语言文学”《国学概论》作业考核题库高频考点版(参考答案)试题号5

南开大学22春“汉语言文学”《国学概论》作业考核题库高频考点版(参考答案)一.综合考核(共50题)1.《释诂》是下列哪部书中的一篇?()A.《尔雅》B.《说文解字》C.《广雅》D.《方言》参考答案:A2.格律诗是按一定的平仄要求写出的诗歌,有格式、音律上的要求,故叫格律诗。
()A.错误B.正确参考答案:B3.火药的发明蕴含在炼丹术当中。
中国古代炼丹术的主要目的是()。
A.科学研究B.冶铁铸剑C.修道成仙D.克敌制胜参考答案:C4.下列各书讲“民本”思想的有()。
A、《尚书》B、《孟子》C、《周易》D、《诗经》参考答案:AB5.“三通”包括()。
A.《通典》B.《通志》C.《文献通考》D.《续通典》参考答案:ABC6.由战国时著名诗人屈原所创立的一种诗体是()。
A.古体诗B.格律诗C.骚体诗D.赋体诗参考答案:C7.墨家把名称归纳为三类:私名、类名、达名。
私名指某一事物专有的名称,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私名?()A.泰山B.黄河C.星辰D.月亮参考答案:C8.《文史通义》的作者是()。
A、章学诚B、苏轼C、马端临D、纪昀参考答案:A书的是下列哪部典籍?()A.《汉书·艺文志》B.《隋书·经籍志》C.《旧唐书·经籍志》D.《新唐书·艺文志》参考答案:B10.《读史方舆纪要》是清代地理学家顾祖禹的力著,是地理学的经典之作。
()A.错误B.正确参考答案:B11.陆羽的《茶经》是中国最早的关于茶叶生产的文献。
()A.正确B.错误参考答案:A12.“三礼”是关于周朝礼制的著作,最有条理的是《礼记》,最古奥的是《仪礼》,最杂乱的是《周礼》。
()A.正确B.错误参考答案:B13.不属于《算经十书》的,是哪两项?()A.《九章算术》B.《周髀算经》C.《梦溪笔谈》D.《几何原本》14.“一阴一阳谓之道”出自于()。
A.《易》B.《书》C.《春秋》D.《诗经》参考答案:A15.元朝郭守敬为制定历法,进行了全国规模的天文观测,研制利用了不少天文观测仪器,他制定的历法是()。
电大《国学经典概论》练习题(一)

电大《国学经典概论》练习题(一)一、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诗经》是一部周代诗歌的总集,一共305篇,全书分为《风》、《雅》两部分。
(X)2.孟子的“君贵”思想,继续并发展了《尚书》以来的民本思想,也代表了中国政治理论健康发展的方向。
( x )3.对于《春秋》做出详细解释的是《公羊传》、《谷梁传》和《左传》。
( v )4.纪事本末体史籍出现的比较晚,它是在纪传体史籍的基础上出现的。
( x )5.在诸子之中影响最大的是儒家。
( v)二、名词解释1.指事:用抽象符号构成字形的造字法,用得更少。
在《说文解字》中,指事字只占1.1%。
是介于象形和会意之间的一种方法。
2.象形字:指摹拟实物形状而造的文字。
每个字有固定的读法,跟没有固定读法的图画文字不同。
3.《周礼》:又称《周官》,是一部关于周代政治制度的书。
4.别史:指居正史之外而与正史非常接近的一个历史记述系统。
5.赋体诗:由战国时著名诗人屈原所创立的一种诗体。
其代表作是《离骚》,所以后人称做骚体。
三、简答题1.简述20世纪“国学”的三次大洗礼。
(1)一次是五四时期。
一批青年人在接受了西方文化之后,价值观发生了变化,把中国的落后归咎到了传统文化上。
于是出现了一边读中国书,一边骂中国文化的现象。
(2) 第二次是“文革”。
如果说“五四”的反传统是在知识分子群体中展开的,那么,“文化大革命”则是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展开的。
“革命”的目标是所谓的“四旧”,即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
(3) 第三次是八十年后的“改革开放”时期。
开放打开了久已封闭的国门,原来号称要解放全人类的中国人,这时发现自己要解放的那部分人却生活在现代化的社会中。
巨大的反差引起了国人再一次的反思。
于是演出了与世纪初雷同的一幕,知识分子中一股反传统的力量再次兴起。
2.简述《中庸》重点谈及的三个问题。
本题所考核知识点:《中庸》的写作内容。
常见错误:学生在回答时对“修道”的阐述不够全面。
国学概论复习资料

国学概论复习资料胡适的国学定义:胡适在《国学季刊》发刊宣言(1923年1月)中说:“国学”在我们的心眼里,只是“国故学”的缩写。
中国的一切过去的文化历史,都是我们的“国故”。
研究这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的学问,就是“国故学”,省称为“国学”。
王国维之二重证据法: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
由此种新材料,我辈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驯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
此二重证据法,惟在今日始得行之。
虽古书之未得证明者,不能加以否定;而其已得证明者,不能不加以肯定,可以断言矣。
(总结: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物、出土文献相互印证的历史考察方法。
)四部分类法:(《四库全书总目》)经部: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五经总义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
(总结:儒家经典)史部: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别史类、杂史类、诏令奏议类、传记类、史抄类、载记类、时令类、地理类、职官类、政书类、目录类、史评类。
(总结:史学着作)子部:儒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术数类、艺术类、谱录类、杂家类、类书类、小说家类、释家类、道家类。
(总结:儒家以外的诸子着作、医学科技、艺术类、谱录类等应用性着作,类书类着作、释家、道家着作。
)集部:楚辞类、别集类、总集类、诗文评类、词曲类。
(总结:文学作品及评论)我国的史志目录有哪些:《汉书·艺文志》、《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明史·艺文志》、《清史稿·艺文志》。
《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陈垣的“校法四例”(四校法):对校法、本校法、他校法、理校法(用自己的话叙述出来即可)对校法:即以同书之祖本或别本对读,遇不同之处,则注于其旁。
优点:最简便,稳当,比较机械。
不参己见,得此校本,可知祖本或别本之本来面目。
故凡校一书,必须先用对校法,然后再用其他校法。
国学概论复习题

国学概论复习题第一章:概论1.国学的本意:答:国学最初指国立的学校,主要是指小学和大学。
在古代,国学主要指以太学为代表的国立学校。
2.国学的大体演进:答:总体来说分为四个时期:先秦是萌芽期,秦汉魏六朝是形成期,唐宋至明中叶是成熟期,明中叶以后就进入转型期。
具体来说分为:先秦有诸子百家,记载为九流十家。
战国后期至秦汉,形成黄老和儒家两大学派。
汉魏之际,玄学产生。
中唐以前,道教佛教盛行。
中唐以后灭佛,宋儒吸收佛教及思孟学派一些思想产生了宋明理学。
清朝以修书为主,清末产生了中体西用的思想。
3.近代学者对国学的各种认识:答:章太炎,钱玄同,刘师培,黄侃,胡适都以“国故”指代国学。
其中章太炎指出国故分为语言学,文字学和诸子学三种。
他们都以“旧”学问为故,都认为传统的东西需要保存,需要整理。
除胡适外,其他人都觉得我们的传统文化不能抛弃,还要一一研究。
邓实,黄节,梅光迪,吴宓,等人则以“国粹”指代国学。
他们所谓国粹,大体与“中体西用”之说一脉相承,认为中国文化优于西方文化,中学可以兼容西学。
虽然过分强调了中学的作用,但也反映了他们担心中学固有精神消失的学术救亡观念。
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以后,人们普遍以国学指代中国的传统学术,其中汪震,王正己,胡朴安以西学东渐以前的学术传统定义国学,蔡尚思则以中国固有文化定义国学。
第二章:1.六经或儒家经典的形成:答:先秦时期,经书作为通行的基本典籍被广为流传,其中六经构成了学术的基础。
经由孔子等修编传授直至两汉时期,《乐经》亡佚,剩余五经。
至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五经成为官学,最终形成。
2.孔子和六经的关系:答:在秦汉时期六经典籍的传授和整理中,孔子的作用最大。
孔子整理六经使其成为儒家学说的基础,同时使其完整和流传。
他不仅把它们作为教材,而且还整理《春秋》,喜读《易》。
经由孔子的整理和传授,这些学说更加接近儒家的价值体系,成为儒家思想的注解,这些经典被作为儒家的思想资源,儒家学说是以六经为基础阐发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学概论复习题
第一章:概论
1.国学的本意:
答:国学最初指国立的学校,主要是指小学和大学。
在古代,国学主要指以太学为代表的国立学校。
2.国学的大体演进:
答:总体来说分为四个时期:先秦是萌芽期,秦汉魏六朝是形成期,唐宋至明中叶是成熟期,明中叶以后就进入转型期。
具体来说分为:先秦有诸子百家,记载为九流十家。
战国后期至秦汉,形成黄老和儒家两大学派。
汉魏之际,玄学产生。
中唐以前,道教佛教盛行。
中唐以后灭佛,宋儒吸收佛教及思孟学派一些思想产生了宋明理学。
清朝以修书为主,清末产生了中体西用的思想。
3.近代学者对国学的各种认识:
答:章太炎,钱玄同,刘师培,黄侃,胡适都以“国故”指代国学。
其中章太炎指出国故分为语言学,文字学和诸子学三种。
他们都以“旧”学问为故,都认为传统的东西需要保存,需要整理。
除胡适外,其他人都觉得我们的传统文化不能抛弃,还要一一研究。
邓实,黄节,梅光迪,吴宓,等人则以“国粹”指代国学。
他们所谓国粹,大体与“中体西用”之说一脉相承,认为中国文化优于西方文化,中学可以兼容西学。
虽然过分强调了中学的作用,但也反映了他们担心中学固有精神消失的学术救亡观念。
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以后,人们普遍以国学指代中国的传统学术,其中
汪震,王正己,胡朴安以西学东渐以前的学术传统定义国学,蔡尚思则以中国固有文化定义国学。
第二章:
1.六经或儒家经典的形成:
答:先秦时期,经书作为通行的基本典籍被广为流传,其中六经构成了学术的基础。
经由孔子等修编传授直至两汉时期,《乐经》亡佚,剩余五经。
至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五经成为官学,最终形成。
2.孔子和六经的关系:
答:在秦汉时期六经典籍的传授和整理中,孔子的作用最大。
孔子整理六经使其成为儒家学说的基础,同时使其完整和流传。
他不仅把它们作为教材,而且还整理《春秋》,喜读《易》。
经由孔子的整理和传授,这些学说更加接近儒家的价值体系,成为儒家思想的注解,这些经典被作为儒家的思想资源,儒家学说是以六经为基础阐发的。
3.今古文经学
相关知识:因为经学的版本不同,形成了今古文经学。
今文经指汉初由老儒生口耳相传的经典,直接用汉代通行的隶书记录下来,得到官方的认可。
古文经指在景帝晚年,武帝初年所发现的古本,最初是用先秦文字撰写的。
由于武帝以后,经学不仅是单纯的学术,而参入了利禄之争,所以后起的古文经受到今文经学家的排挤和压制。
至东汉中期,古经逐渐被
人们认可,学术之士兼通古今文,两家的争论在东汉末期逐渐消失了。
今古文之争看是学术之争,实际上是利禄之争。
今文服务于政治过分抬高儒学等,变得虚妄。
但古学流于民间也过于繁琐,两家相合才是最好的。
第三章:
1.周易
(1)周易的概况:《周易》是古代占卜之书。
最初称之为《易》。
东汉郑玄认为“易”有三个意思:一是简易,二是不易,三是变易。
伏羲作八卦,文王演周易。
周易后附有十篇文章,称之为“十翼”。
《易》经六十四卦形成与于西周,而《易》传,最早要到春秋时期才能形成。
(2)周易的体系:六十四卦全部由阳爻(—)和阴爻(——)组成。
阳爻称为九,阴爻称为六。
每卦有六个爻。
六十四卦有八个本卦:乾三连(天),坤六断(地),震仰盂(雷),艮覆碗(山)。
离中虚(火),坎中满(水)。
兑上缺(泽),巽下断(风)。
本卦相互叠加形成六十四卦。
对每爻进行解释的辞叫做爻辞。
(3)周易的价值:从哲学上说,周易所体现的变易思想,不易法则,简易意识,代表了商周之人对哲学的基本看法,并且周易推动了历史上哲学思想的发展。
从思维上说,六十四卦的排列是很有规律的,启迪了人们的思维方式。
从数学上来说,周易的阴阳之说,变化之道,辩证思想,称为占卜学的基础,在天文学,中医,建筑都借用了其阴
阳互动而平衡的思想。
从文化上来说,留下了许多历史的文化习俗,便于人们考察历史,了解历史。
(4)周易的研读:两派六宗:两派指讲占卜的象数派,和研讨十翼的义理派。
六宗略。
一要明哲理,二是通卦辞,三是审爻变,四要定德义。
2.诗经六义。
答:六义是对《诗经》内容和诗法的概括,可分为“三体”“三用”。
三体指:风雅颂。
三用指赋比兴。
风指各国各地民谣;雅指雅音和正音,指朝堂官话编成的曲;颂指祭祀用的乐舞。
赋比兴是三种表现手法。
赋指铺陈,比指比喻,兴指感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3.三礼及其主要内容
答:三礼指《仪礼》,《周礼》,和《礼记》。
礼学分为礼义,礼仪,礼制,礼度四个方面。
其中《礼仪》侧重讲仪式,《周礼》侧重讲礼制,《礼记》更多讨论礼义和礼度。
(1)《仪礼》:是五经之一,描述的是一个士从成人,成婚到齐家,治国,平天下过程中所需要面对的主要礼仪,并且详细描述了各种礼仪活动的程序。
有十七篇,包括吉礼,凶礼,宾礼,嘉利。
细分为:冠礼,婚礼,丧礼,祭礼,乡饮酒礼,乡射礼,聘享礼,朝觐礼八种。
(2)《周礼》:记载了一套成体系的官僚结构。
这本书以人为天,建立起官僚体制。
设冢宰管宫廷,司徒管民政,宗伯管宗庙,司马管军事,司寇管刑罚,司空管营造。
这些设置基本奠定了六部的格局。
且
保存了大量的上古的史料,是后来变法的制度渊源。
(3)《礼记》:是“仪礼之记”。
共49篇,梁启超把它分为五类:通论类,包括《大学》,《中庸》等,主要是对儒家思想和学说及礼的精神的阐述。
制度类,主要解释《仪礼》中所记载的礼仪蕴含的礼义。
记录孔子言行或其弟子及时人杂事的。
记载古代制度礼节,并加以考辨的。
名言格句。
4.春秋三传的特点
答:春秋三传是指《公羊春秋》,《左氏春秋》,《谷梁春秋》。
都是对《春秋》的补充和阐述,传是对经的解释。
《左传》补充叙述孔子所简略之事,用史实印证,阐发,补充《春秋》的细节,有时也订正《春秋》的错误,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
《公羊传》和《谷梁传》阐释春秋笔法,是对经典本意进行解释,采用当时对答体进行表达。
其中《公羊传》是齐学文风恢奇搏议,《谷梁传》是鲁学,文风纯谨细微。
5.《论语》
答:今《论语》共20篇,492章,记录的是孔子及其弟子与当时的诸侯、官僚、士人之间的对话,带有浓重的语录体色彩。
孔子的思想:(1)“礼”和“仁”是孔子思想的两个基点。
对个人而言,“仁”是用一个正常人所具有的最真挚的情感,去关心别人,爱护别人。
从政治上讲,“仁”就是能够勤政爱民。
(2)孔子讲礼。
侧重强调用礼来约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把“礼”作为群体之间或群体内部交往时所产生的外在行为规则和内在道德
体验的统一体。
提倡“克己”,就是要克服自己内心的欲望,按社会伦理要求自己。
孔子强调对人本身的尊重,基本摒弃鬼神说,很少谈天道和神命,可能是其觉得虚妄。
着眼于道德,行为,行政问题。
6.《孟子》
答:《孟子》外篇失传,现存七篇为内篇。
是围绕问题深入的展开讨论。
作者是孟子及其弟子。
(1)仁义与民本
A.《孟子》将《论语》中的“仁”发展成“义”。
义是责任和义务,更具有约束力。
B.孟子把孔子的“人本”落实到“民本”,从而使他的政治思想更具有时代感。
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说。
C.孟子把商周时期的“天德”思想和孔子的“仁爱”思想结合起来。
阐述为性善论。
天道说从外在论证了天德对于人德的决定作用和派生作用,而恻隐之心又从内在论证了人心本善,从内外推导出行善论。
D.从行善出发,孟子认为国君有可能实施仁政,从民本出发,统治者必须实施仁政,从而使“仁政”成为孟子的主导的政治思想。
除此之外,孟子还有“以意逆志”:看书通过语言寻求本意。
和“知人论世”:看著作要看作者的时代背景。
等思想。
(2)心与性: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民贵君轻。
“性由心显”。
人人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
这些内
在的心性是仁义礼智的本源。
思孟学派认为,仁义礼智,加上圣,即是“五行”。
但儒生认为圣可学不可得,从而圣转变为“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