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偶之家》赏析
易卜生 玩偶之家 赏析

女性解放运动开端
圣诞节
• 作品把时间设定在圣诞节前后三天,在第 一幕的开端,“幸福的家庭”充满了节日 气氛。但随着剧情发展,“生活的风暴” 即将来临,主人公间的矛盾一步步地被激 化。到最后,两人不可调和的根本矛盾导 致娜拉在节日晚上出走,这个悲剧性结局 与美好的节日形成鲜明对比,也是对虚伪 的海尔茂,甚至是当时资产阶级男女不平 等,男权盛行的社会的讽刺。
主旨
• 通过描写了娜拉这个当时资本主义社会中 普通的妇女形象,在资产家庭中长期被父 亲和丈夫当作玩偶,没有独立人格和自由, 揭露了资产阶级社会中男女的不平等,压 迫女性的丑陋事实,控诉了虚伪自私的资 本主义男权主义,娜拉的悲惨遭遇映射着 十九世纪资产阶级中妇女的玩偶地位,宣 扬女性独立解放。
社会影响
娜拉
• • • • • • • • • 觉醒前: 善良、活泼、无忧无虑 当时资产阶级家庭中依附男性生存的女性代表 习惯于用自身取悦男性而生存的日子 勇敢聪明,不忍心打扰病重的老父,独自拯救丈夫 生命,自己尽力维持家庭生计和还债 本身拥有独立的思想和不服输的“反叛”精神,只 是长期在男权的掌控下暗暗滋生。 觉醒后: 随着看清自身玩偶般的处境和丈夫丑恶渺小的面孔, 毅然选择与丈夫谈判并立刻出走 女性独立思想得到觉醒,敢于质疑社会的法律、宗 教,勇敢开展自己的人生。
• 1862年,提倡自由恋爱、反对旧式婚姻的《爱 的喜剧》,遭到社会上保守势力的恶毒攻击,他 为此感到痛心。 • 1864年,离开挪威远行。 • 1867年,《彼尔.京特》表现“个人精神反叛” 主题。 • 1879年,创作《玩偶之家》 • 1891年,易卜生以名作家的身份回到挪威 • 1906年去世,挪威议会为他举行了国葬。
玩偶之家戏剧赏析

《玩偶之家戏剧赏析》
小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一个有趣的戏剧,叫《玩偶之家》。
这个戏剧里呀,有个叫娜拉的阿姨。
她一开始就像个被人摆弄的玩偶,别人让她干啥她就得干啥。
比如说,她的老公总是对她指手画脚的,她也只能听着。
小朋友们,你们觉得这样对吗?
《玩偶之家戏剧赏析》
小朋友们,咱们接着讲讲哦。
后来呀,发生了好多事情,娜拉阿姨不想再当玩偶啦。
有一次,她老公遇到了麻烦,她想办法帮忙,可她老公不但不感谢,还怪她。
娜拉阿姨就生气啦,她决定要为自己活,不再听别人的。
小朋友们,娜拉阿姨勇敢不勇敢?
《玩偶之家戏剧赏析》
小朋友们,《玩偶之家》还有好多好玩的呢。
比如说,娜拉阿姨和她老公吵架的时候,可激烈啦。
还有呀,娜拉阿姨最后离开家的时候,特别坚决。
小朋友们,这个戏剧告诉我们,要勇敢做自己,不能总听别人的。
你们记住了吗?。
浅析《玩偶之家》

浅析《玩偶之家》亨利克·约翰·易卜,是众口皆碑的现代散文剧之父,同时也是现实主义戏剧大师。
他以社会问题剧而闻名于世, 被誉为“欧洲现代戏剧之父”。
面向社会, 面向现实的人生是他的剧作的最大特点。
他的整个创作生涯恰值十九世纪后半叶。
在他的笔下,欧洲资产阶级的形象比在莎士比亚、莫里哀笔下显得更腐烂、更丑恶,也更令人憎恨。
他的犀利的笔锋饱含着愤激的热情,戳穿了资产阶级在道德、法律、宗教、教育以及家庭关系多方面的假面具,揭露了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虚伪和荒谬。
《玩偶之家》就是对于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的婚姻关系、对于资产阶级的男权中心思想的一篇控诉书。
《玩偶之家》是易卜生在1879年创作的戏剧,当时资本主义的弊端日益显现,社会矛盾激化,人们在金钱面前的自私自利、虚伪的丑陋面目显露无疑。
为了抢夺金钱,不顾友情、亲情、爱情,在他们眼中,金钱就是一切。
这些资产者的丑陋行为在海尔茂的身上得到了完整的诠释,娜拉于他来说只一件是玩具。
易卜生一直认为,夫妻不仅要共同生活,更要平等相处,自由发展自我的个性,这种观念在《玩偶之家》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剧中,女主人公娜拉在家庭生活中不断成长不断觉醒,成为思想成熟的先进女性,认识到了自己在家庭里“玩偶”的地位,于是进行反抗,离家出走。
然而本剧是带有欺骗性的,在表象的外衣下人们往往看不清人物的真实性格和真实情况,直到最后才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玩偶之家》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娜拉和海尔茂是一对夫妻。
一次海尔茂病危,为了挽救丈夫的性命,娜拉伪造父亲的签名借得了一笔款项,海尔茂转危为安。
几年后,海尔茂升任银行经理,并准备裁退一个职员,没想到这个职员却正好是娜拉从前的借款人。
职员以当年伪造签名的事来要挟娜拉,将此事写成信寄给海尔茂。
海尔茂看到信后,恼羞成怒,痛斥娜拉让他面临身败名裂的险境。
这时,职员却因遇到旧情人而重新燃起生活的勇气,将借据退还给了海尔茂。
正当海尔茂庆幸事情已经过去的时候,娜拉却因看清楚自己在家庭中的玩偶地位,离家出走。
《玩偶之家》结尾赏析

《玩偶之家》结尾赏析
“玩偶”娜拉的结局是离家出走,许多学者对这一结果进行了激烈的讨论。
Bradbrook 在 1948 年再评易卜生时指出,娜拉“自外于社会,招致侮辱、贫困和孤独”。
还有更多的争议针对娜拉弃子不顾,一些女权主义者也难于接受此举。
而女权主义者站在女权道德观上,对这一不留后路的结局拍手叫好,认为这给予了所有受压迫的女性和压迫女性的社会勇气。
而更多的讨论不仅局限在离家出走这一举动是对是错上,而是娜拉离家出走之后要如何生存下去。
“玩偶”的结局是留白的,这种留白给予了观众无数种想象的可能,也给予了娜拉无数种可能。
是应该赋予玩偶自我的独立思想,让她真正成为一个“人”,还是让失去控制的玩偶也失去生命。
这样的留白在我看来是有意义的,它能够反映不同人的心境和解读,是让每个人给“女权”一个回答。
《玩偶之家》分析

浅析《玩偶之家》主要人物形象《玩偶之家》是挪威剧作家易卜生的代表作,在这里,我简单分析一下主要人物形象和自己对这部剧的一点认识。
男主人公海尔茂生性怯弱,谨小慎微,在社会上辛苦奋斗,险些拼掉身家性命才博得一点立足之地,他出场后表达的第一个态度是不赞同娜拉胡乱花钱,接着是不赞同娜拉借贷,然后又透过娜拉的言语向读者呈现,他连冷静面对生活意外打击的勇气都没有,陷入磨难时,还需要娇小的娜拉对他施以安慰和援助。
海尔茂的所谓强势不过是从社会体系中生硬挪用来的,这恰恰证明了他的不强。
就内心的坚强程度而言,海尔茂不过是一个伪男人,连娜拉都不如。
海尔茂与娜拉的真正症结在于爱的缺席,他们之间没有可以化解冲突的爱情,有的只是社会权力式伦理体系下的夫妻名义。
在第三幕中,海尔茂问娜拉:那就是你不爱我了?娜拉回答道:不错,我不爱你了。
娜拉的阐述无疑是一种事实,用娜拉的说法,这是他们结婚八年来,头一次正正经经的谈话,这不爱不是突如其来的转折,而是拂去假象伪饰后的真相。
过去八年里,海尔茂对娜拉没有爱,有的只是真实的圈养和消遣;娜拉对海尔茂也没有爱,但她以为自己有爱,处处都用爱的幻觉蒙蔽自己,当然也用爱的努力拯救自己,但她不过活在一种虚拟的幸福中。
海尔茂对待娜拉的方式,是世俗社会的通常方式,海尔茂不是它的发明者,只是一个普通的使用者和臣服者,但这样的体系对娜拉的损害有多少,对海尔茂的惩罚就有多少。
表面看他在自觉充当着权利体系的傀儡,享受着其种种优越的恩赐,但这是以损害他作为男性的阳刚灵魂为代价在进行的,这样的恩赐本质上不过是一种阉割。
海尔茂温顺臣服于这样的体系,名义上他是权力的自由拥有者,但在强大的体系中,他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奴隶。
看看娜拉离家出走时,海尔茂那副眼泪汪汪的可怜样子吧,再联想楼上那几个熟睡的可怜孩子,对一个男人来说,这是相当重的惩罚。
从这里看,这部剧带有某种悲剧的意味。
按照亚里斯多德的理论,悲剧在感情上能带给人恐惧和怜悯。
经典话剧剧本-《玩偶之家》

[标签:标题]篇一:浅析玩偶之家浅析《玩偶之家》摘要:《玩偶之家》是易卜生一部著名的社会问题剧,在当时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它引起了当时的社会大众对妇女自由这一人性权利的关注,这对男权至上的社会思想观念无疑是巨大的撼动,这也促进了当时社会女性的觉醒进程。
剧中娜拉的女性形象揭示着人性权利的解放,向往自由的主题,同时也在批判着以海尔茂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内心的丑恶和虚伪。
这种思想在当时是具有超越性的,所以也不难理解《玩偶之家》演出后为何在当时会引起巨大地社会性争论。
可正是作品的超越性给《玩偶之家》附上了更深的含义,隐含的政治性问题更是增加了作品的深层次内涵,但是这也正印证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是具有反作用的哲学性命题,换言之,《玩偶之家》作为一部优秀的剧作品,是带有哲学性思考的。
关键词:玩偶觉醒爱情观性疾病《玩偶之家》是易卜生所创作的名剧之一,此部剧作品是社会问题剧的典型代表。
所谓“社会问题剧”是指丹麦评论家勃兰克斯所提出的“文学要有生气,就必须提出问题来”,用现实主义方法描写现实生活的一系列戏剧,社会问题剧作品中的人物不具有单独的审美价值,而只是代表某个问题或某种思想的符号,剧作家通过这些符号和问题来表达主题和战斗性。
《玩偶之家》贯彻了这一特点,通过鲜明的人物性格、行为来具体抒发主题的目的。
海尔茂、娜拉都是易卜生塑造的这类典型,易卜生也正是通过对两人的动作、语言的描述,从而表现出作品的思想内涵。
这使得作品更加有品味性,能够使读者自觉地去思考、领悟作品所传达出的意义,使其能够有一个较为深刻持久的印象,甚至是影响读者现实生活的行为,二十世纪的欧洲、中国都是受其影响较大且突出的地区,可见其影响力。
《玩偶之家》作为一部社会问题剧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其原因何在?我认为主要应归功于主题思想的深刻性,主题思想贯穿于整部剧作品当中,任何读者想要真正去了解作品,这都是不可回避的而且需要认真感悟地。
《玩偶之家》主题深刻性表现在其具体三大主题上,即本篇文字需讨论的三大方面。
玩偶之家文学短评

《玩偶之家》:对家庭与社会的深刻洞察《玩偶之家》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故事,它是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戏剧的经典之作,其背后蕴藏的社会、文化和道德意义,使它成为了一部经久不衰的杰作。
易卜生的这部作品,首次于1879年在哥本哈根皇家剧院上演,其影响力在当时可谓风靡整个欧洲。
这不仅因为它对家庭中妇女地位问题的尖锐揭示,更重要的是,它挑战了当时欧洲社会的传统观念和道德规范。
娜拉的出走,不仅仅是对丈夫海尔茂的背叛,更是对整个社会制度的挑战。
剧中,娜拉是一个充满活力、乐观的女性,她深爱着自己的丈夫和孩子,为了家庭不惜伪造父亲的签名。
然而,当她发现自己为家庭所做的一切都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地位时,她开始对自己的角色产生了怀疑。
而当海尔茂在无意中发现了她曾经的不当行为时,他对她的态度立即发生了转变。
这样的变化让娜拉深刻地认识到,无论女性多么努力地维护家庭和付出自己,一旦失去了丈夫的宠爱和支持,她的一切努力都变得毫无意义。
娜拉的出走,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行动。
它是对传统家庭观念和社会道德的挑战,是对女性权益的追求。
当娜拉关上大门、离开那个曾经的家时,她所展现出的决绝和勇气,是对所有受到不公待遇的女性的鼓励和呼唤。
时至今日,《玩偶之家》仍然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它提醒我们,家庭和社会中仍然存在着不平等和歧视的现象。
而要改变这种现状,需要像娜拉一样勇敢的女性站出来,挑战那些过时的观念和规范。
同时,它也警示男性,不应仅仅把女性视为家庭的附属品,而应该真正尊重和平等地对待她们。
值得注意的是,《玩偶之家》所倡导的女性解放并不仅仅限于对家庭的逃离。
真正的解放,是女性能够在家庭和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拥有与男性同等的权利和机会。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建立一个平等、和谐的社会。
《玩偶之家》不仅仅是一部戏剧,它是对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的深刻反思。
通过娜拉的故事,我们得以思考自己的角色和位置,重新审视那些习以为常的观念和行为。
也许,这就是《玩偶之家》真正的价值所在。
易卜生《玩偶之家》评析

易卜生《玩偶之家》评析易卜生《玩偶之家》评析亨利克•易卜生(1928-1906),是挪威人民引以自豪的戏剧大师、欧洲近代戏剧新纪元的开创者,他在戏剧史上享有同莎士比亚和莫里哀一样不朽的声誉。
从二十年代起,我国读者就熟知这个伟大的名字;当时在我国的反封建斗争和争取妇女解放的斗争中,他的一些名著曾经起过不少的促进作用。
易卜生出生于挪威海滨一个小城斯基恩。
少年时期,因父亲破产,家道中落,没有进成大学,不满十六岁就到一家药店当学徒。
社会的势利,生活的艰辛,培养了他的愤世嫉俗的性格和个人奋斗的意志。
在繁重而琐碎的学徒工作之余,他刻苦读书求知,并学习文艺写作。
1848年欧洲的革命浪潮和挪威国内的民族解放运动,激发了青年易卜生的政治热情和民族意识,他开始写了一些歌颂历史英雄的富有浪漫色彩的剧作。
接着,他先后在卑尔根和奥斯陆被剧院聘为导演和经理,达十余年之久。
这段经历加深了他对挪威社会政治的失望,于是愤而出国,在意大利和德国度过二十七年(1863-91)的侨居生活,同时在创作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晚年才回奥斯陆。
易卜生一生共写了二十多部剧作,除早期那些浪漫抒情诗剧外,主要是现实主义的散文剧即话剧。
这些散文剧大都以习见而又重大的社会问题为题材,通常被称为“社会问题剧”。
《社会支柱》(1877)、《玩偶之家》(1879)、《群鬼》(1881)和《人民公敌》(1882)是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作。
易卜生的整个创作生涯恰值十九世纪后半叶。
在他的笔下,欧洲资产阶级的形象比在莎士比亚、莫里哀笔下显得更腐烂、更丑恶,也更令人憎恨,这是很自然的。
他的犀利的笔锋饱含着愤激的热情,戳穿了资产阶级在道德、法律、宗教、教育以及家庭关系多方面的假面具,揭露了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虚伪和荒谬。
《玩偶之家》就是对于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的婚姻关系、对于资产阶级的男权中心思想的一篇义正辞严的控诉书。
《玩偶之家》创作于1879年。
女主人公娜拉出身中等家庭,美丽活泼,天真热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玩偶之家》赏析作者简介:亨利克·约翰·易卜生(1828年3月20日-1906年5月23日),生于挪威希恩,是一位影响深远的挪威剧作家,被称为"现代戏剧之父"。
他是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名字之一。
他是欧洲知识界取得现代突破的中心人物。
他的剧作仍然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仍在世界各地继续上演。
据说,易卜生是继莎士比亚之后在世界上被上演最多的剧作家。
易卜生共出版过26部戏剧和一部诗集,其作品常被划分为四个部分:民族浪漫历史剧其中包括从《凯蒂琳》(1850年)到《觊觎王位的人》(1863年)等剧作思想剧《爱情喜剧》(1877年)、《布朗德》(1866年)、《培尔?金特》(1867)和《皇帝与加利利人》(1873年)当代现实剧(又称四大社会问题剧)《社会支柱》(1877年)、《玩偶之家》(1879年)、《群鬼》)(1881年)、《人民公敌》(1873年)心理与象征剧《野鸭》(1884年)、《罗斯莫庄》(1886年)、《海上夫人》(1888年)、《海达?高布乐》(1890年)、《建筑师》(1892年)、《小艾友夫》(1894年)、《约翰?盖勃吕尔?博克曼》(1896)和《当咱们死人醒来的时候》(1899)。
摘要:《玩偶之家》,作于1879年,《玩偶之家》是易卜生的代表作,也是与妇女问题密切相关的一部杰作。
这部作品的主题思想突出,全剧通过写女主人娜拉和男主人海尔茂由一对恩恩爱爱的夫妻转变为关系破裂的陌路人,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转变为破裂的家庭,通过娜拉从是丈夫和父亲的玩偶转变为一个坚强、独立的女性,深刻揭露了资产阶级社会男女不平等、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现实,批判了资产阶级社会的虚伪和不合理。
内容:娜拉和海尔茂8年的“恩爱”生活在一纸票据面前竟然显得那么不堪一击,这不由令人想起一位作家的慨叹:你怎么夸张,夸张不过生活,你怎么想像,想像不过现实!复杂的生活矛盾背后隐藏着深刻的社会问题,这一切却在情节的发展中让读者看了个明白。
剧情被巧妙安排在圣诞节前后3天之内,突出表现了节日的欢乐气氛与家庭悲剧之间的对比。
作者以柯洛克斯泰被海尔茂辞退,利用借据要挟娜拉为他保住职位一事为主线,引出了多种矛盾的错展开;娜拉也在这短短3日内,经历了一场激烈的复杂的内心斗争,从平静到混乱,从幻想到破裂,在痛苦中自我觉醒,取得了强烈的戏剧效果。
由作家使用的“回溯法”,我们可以了解到:娜拉出身中产阶级家庭,从小就是父亲的玩偶,结婚以后又是她丈夫的玩偶,如她自己所说,是父亲的“泥娃娃女儿”,是丈夫的“泥娃娃老婆”。
但她热爱生活,热爱家人,为了他们的幸福,她不惜牺牲自已。
海尔茂是一个自私和虚伪的资产者形象,在外人眼中,他无疑是一个“正人君子”“模范丈夫”;随着剧情的发展、矛盾的展开,他的面具被层层剥离,我们很容易得出结论:在家庭中他是一个大男子主义者,在社会上他是一个资产阶级道德、法律、宗教的维护者,他的生活目的就是追求金钱和地位,他不得爱,亦不知被爱,妻子只是他的一件私有财产。
听听他所说的话吧:他将娜拉倾吐的痛苦心声斥为“花言巧语”、“装腔作势”;将她的牺牲评价为“把我一生幸福全都葬送了”“前途也让你断送了”;称爱他的妻子为“伪君子”、“犯罪的人”;当风平浪静后,他第一个反应即为“我没事了”;尔后“安慰”妻子说“你的事都由我做主,都由我指点”,“你只要一心一意依赖我”;当娜拉作出离开“玩偶之家”的抉择,他竟说出“你最神圣的责任是你对丈夫和儿女的责任”的话,并为自己作出辩护“男人不能为他爱的女人牺牲自己的名誉”。
可以说,正是这些像刀子般的话使娜拉快速成长起来,激发了她在叛逆性。
她控诉“我不了解你”,“我真不知道宗教是什么”,“我不信世界上有这种不讲理的法律”,“现在我不爱你了”,一个坚强独立的新的娜拉站了起来。
娜拉在“麻烦”解决掉之后毅然决定出走,给人们的警示和启发更为深远,这种结局的安排突出体现了作者思想的深刻性。
创作背景:《玩偶之家》的背后是一个真真实实的故事。
易卜生也曾说过:“我所创作的一切,即使不是我亲自体验的,也是与我经历过的一切极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那么作为《玩偶之家》中的女主人公娜拉,她又是怎样产生在易卜生的笔下呢?原来,这个故事的发生与易卜生的朋友有关,他的朋友叫芳拉·基勒。
芳拉·基勒是一个乖巧、一切听从丈夫分配的家庭主妇,她的丈夫也非常爱她。
他们的婚姻初期是美满幸福的。
但是好景不长,一场灾难降临在他们身上。
她的丈夫基勒得了严重的肺结核。
这个消息如晴天霹雳,让芳拉从幸福的天堂掉入了黑暗的地狱中,她陷入了深深的心理挣扎、折磨中。
就在她惆怅万千的时候,她决定为了丈夫冒一次险。
她找最好的医生给丈夫医治,然后瞒着丈夫向放债人借了一大笔钱,而且这一大笔钱是靠伪造父亲的签字才可以借来的。
在芳拉的细心照料下,基勒的病情基本稳定。
后来,基勒知道芳拉是靠伪造父亲的签字借债给他治病,大动肝火,不但不感谢芳拉辛辛苦苦为他劳碌奔波,借债把他的病治好,还谴责芳拉的所作所为毁掉了他的名誉和升迁,毁了他的前途。
芳拉虽然尽了做妻子的责任,为丈夫做了自己力所能及的事,甚至做了违法的事。
但是,她的真情付出并不能得到丈夫的认同,她得到的却是丈夫赤裸裸的谩骂和欺辱。
她受不了丈夫的无情的对待,因打击过大而发疯了。
基勒也就和她离了婚。
就这样,一个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就这样散了,一对恩爱的夫妻就这样分开了。
芳拉曲折、悲惨经历让易卜生感慨万千、掩卷沉思。
于是,易卜生就根据芳拉这个原型,用自己独特的眼光和思维方式批判了黑暗、不平等的资产阶级社会,用自己犀利的笔尖刻画和塑造了娜拉这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作品的主旨:对压抑人的社会的全面揭露。
《玩偶之家》全面揭露了资产阶级社会的丑陋和虚伪,批判了资产阶级社会的压抑、不自由和不平等。
资产阶级社会的宗教、法律、道德等传统观念严重束缚了一大批人,娜拉就是其中一个代表。
娜拉虽然在一个幸福的家庭生活,但是她并没有独立的人格和自由,而是被父亲和丈夫当作一个玩偶。
娜拉长期生活在这样一个环境中,受尽了压迫和折磨,最后她忍受不了,冲出黑暗的牢笼去寻求独立、平等和自由。
对资产阶级自私、虚伪的揭露。
《玩偶之家》揭露了资产阶级社会婚姻关系的不平等,控诉了资产阶级社会的男权中心、男人主义,揭露了资产阶级社会的自私、虚伪和不公平。
资产阶级社会这个貌似平等、自由的社会,其实是一个男权中心的社会,妇女是没有任何社会地位的。
最能凸显资产阶级的自私与虚伪表现的在海尔茂对待娜拉的态度前后不同:处在危机中就指责娜拉;平安后就假仁假义说要保护娜拉。
娜拉连申辩的机会也没有,甚至还被辱骂。
娜拉作为人的基本权利已被扼杀了。
娜拉的悲惨遭遇映射着十九世纪的资产阶级社会,妇女在家庭中永远被人当作一个玩偶,没有任何自由和人格尊严。
对资产阶级的妇女出路问题的讨论。
妇女问题其实也是社会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
“《玩偶之家》是现代妇女解放宣言,是向男权社会发出的一枚重型炮弹”,提出了女性的社会、家庭地位,并与社会大众一起来讨论资产阶级的妇女出路问题。
在《玩偶之家》中,娜拉本来是一个幸福的家庭主妇,是丈夫的心肝宝贝。
但是在最后,娜拉逐渐意识到自己在丈夫心中的地位原来是那么的卑微。
她看清了丈夫的真面目:伪君子、大男人主义者。
娜拉是十九世纪资产阶级社会的一个普通妇女形象,没有丝毫的社会地位。
她的悲惨遭遇,引起了读者和社会大众的深切同情。
一直以来,娜拉的丈夫和父亲只是把她当作一个玩偶,从来没有把她当作一个真正的女人,一个有着独立人格尊严的妇女。
她在丈夫的心中只是叫化子。
她再也忍受不了这种被人当作玩偶的生活,决定与丈夫决裂,结束他们的夫妻关系。
最后,她做出了一个英明的决定——离开“玩偶之家”。
从此,她走入了社会,开始独立生活,要到社会中去弄清楚究竟是社会正确还是她正确。
一个软弱的娜拉转变为一个坚强的娜拉,一个愿意被丈夫当作玩偶的娜拉转变为一个追求自立的娜拉。
娜拉开始觉醒了,她准备向不平等的资产阶级社会挑战,准备冲破阴暗的牢笼,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独立、自由和平等的权利。
对现实的影响:《玩偶之家》是现代妇女解放宣言。
《玩偶之家》揭露了资产阶级在道德、法律、宗教、和家庭等方面的假象,揭露了妇女在幸福美满的家庭等表面现象掩盖下的资本主义社会的虚伪本质,并提出了妇女解放这样一个实实在在的社会问题。
“它是一篇抨击资产阶级男权中心思想的控诉书”,不仅捍卫妇女的人格尊严和权益,而且还呼唤社会大众尤其是妇女一起来讨论资产阶级的妇女出路问题。
在这部宣言书、控诉书里,娜拉终于觉悟到自己在家庭中只是一个玩偶,没有任何地位。
她向丈夫严正地宣称:“首先我是一个人,跟你一样的人——至少我要学做一个人。
”娜拉不仅认清了海尔茂的虚伪、丑恶的嘴脸,而且也认识到了现实社会的不合理、不平等。
觉醒的娜拉要争取做一个独立、平等、自由的人,这种思想支持她勇往直前、奋战到底。
她终于和海尔茂断绝关系,毅然离开了那个“玩偶之家”。
出走的娜拉终于摆脱了家庭和社会的束缚,得到了身体和心灵上的解放。
不仅仅是娜拉得到了解放,全世界的妇女都以娜拉为榜样,学习她的英勇反抗精神,学习她的大胆尝试——走出“玩偶之家”,走出阴暗的牢笼,向社会进军,向真理靠近。
总的来说,《玩偶之家》对现代妇女的解放影响很大,是现代妇女解放的起跑线。
美句1你最大的责任就是把你这块材料铸成器。
2金钱可以是许多东西的外壳,却不是里面的果实。
3朋友是生活中的阳光青年时种下什么,老年时就收获什么。
4人的灵魂表现在他的事业上。
5伟大的事业,需要决心,能力,组织和责任感。
6在高空中建造的楼阁决不会有坚实。
7在这个世界上最坚强的人是孤独地只靠自己站着的人。
8在自由社会里,报纸是一股强大的力量。
9真理的精神和自由的精神才是社会的支柱。
10如果你怀疑自己,那么你的立足点确实不稳固了。
11最孤独的人是最强大的人。
12婚姻是人生的一大考验。
13仰赖借贷与债务过活的家庭生活,毫无自由或美言。
14读书不能囫囵吞枣,而要从中吸取自己需要的东西。
15不因幸运而固步自封,不因厄运而一蹶不振。
16真正的强者,善于从顺境中找到阴影,从逆境中找到光亮,时时校准自己前进的目标。
17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
12级语教2班王豪学号120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