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粒子

合集下载

光子 自旋 反粒子

光子 自旋 反粒子

光子自旋反粒子
光子,自旋,反粒子是物理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

光子是电磁辐射的基本量子,自旋是粒子基本属性之一,而反粒子则反映了粒子和反物质的关系。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光子。

光子是物质和能量的单位,也是光和其他电磁辐射形式的基本单元。

光子是量子物理学的一个中心概念,描述了电磁波的离散性。

光子的能量与其频率(或波长)成正比,即E=hf,其中E为光子能量,h为普朗克常数,f为光子频率。

光子在具有相应能量的物质中引起电荷振荡,从而产生相应的电磁场。

接着,我们来探讨一下自旋。

自旋是粒子的一个基本属性,类似于质量、电荷和磁矩等物理量,但与它们不同的是,自旋是一种内禀运动,不是空间坐标的运动。

自旋的本质是粒子固有的角动量,并伴随有磁矩。

自旋可用泡利矩阵进行描述,其中0.5的自旋表示粒子为费米子,如电子和质子等,而无自旋的粒子则被称为玻色子,如光子。

最后,我们来介绍一下反粒子。

反物质是抗质子、反中子、反电子等组成的物质,其中的粒子被称为反粒子。

与普通粒子不同的是,反粒子具有与其普通粒子完全相同但符号相反的一组守恒量,如电荷、自旋和方向量子数等等。

反粒子的存在是基于对称性的需要,在粒子和反物质
的相互转化中一般守恒的、而且仍然存在的这些守恒量导致。

总的来说,光子、自旋和反粒子在物理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它们的研究为我们对物质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为许多高科技领域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如量子通信和量子计算等。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相信这三个概念的探讨与应用将会越来越深入,并且改变着我们认识世界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反粒子和虚粒子简介

反粒子和虚粒子简介

反粒子和虚粒子简介熊力扬(做演讲报告:愿意)物理学院学号:1000010398邮箱:***********************1引言粒子物理是研究物质最基本结构的学科,20世纪以来,核物理、宇宙线的实验发现和量子力学的理论研究大大深化了人们对于粒子的认识,并且从中发展起来了量子场论、量子电动力学(QED)、量子色动力学(QCD)等。

本文旨在对粒子物理中的反粒子和虚粒子概念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2反粒子20世纪近代物理学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而近代物理学的两大理论支柱当属相对论和量子力学。

如何将两者结合起来,便成为了物理学家一直思考的问题。

在考虑了相对论的能量方程E2=p2c2+m2c4(1)之后,狄拉克提出了自由电子相对论性量子力学方程,也即狄拉克方程[1]:(1c∂∂t+αx∂∂x+αy∂∂y+αz∂∂z+i mcβ)ψ=0(2)1其中,αx = 0001001001001000(3)αy = 000−i 00i 00−i 00i 000(4)αz = 0010000−110000−100(5)β=mc 1000010000−10000−1(6)对于方程(1),它有正负两个根:E =±c √p 2+m 2c 2(7)在相对论中能量E 只取正根,但是如果把负根也考虑进去,狄拉克认为所有负能级都被电子填满,形成“负能海”,当负能海中的电子跃迁到正能区上时,在负能海里留下一个空穴,负能海里空穴的行为,就像一个带+e 电荷和具有正质量m 的电子,由此狄拉克在理论上预言了正电子的存在。

正电子最终于1932年被安德森实验发现。

继发现正电子之后,1956年美国物理学家张伯伦在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发现了反质子,他使玻璃管中的被加速器加速过的高能粒子对相撞,发现在突然间成对出现了几道轨迹,又在短时间内相撞而湮灭,这是人们第一次直接观测到反粒子。

之后又陆续发现了很多不同种类的反粒子。

所有粒子都有反粒子。

反物质:世界的终极镜像

反物质:世界的终极镜像

四、破缺的镜像
1. θ—г疑难
介子 衰变 正介子 中性介子(偶宇称)
介子 衰变 2正介子 中性介子(奇宇称)
(θ介子和г介子具有相同的质量和寿命,
属于同种介子。)
李政道、杨振宁: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家)
四、破缺的镜像
2.吴健雄的钴-60实验 实验结果:
这两套装置得到的末态电子分布图案都并不
是互为镜像的。
宇称守恒条件:
必须左右对称,左右手螺旋两种机会相等。 实验结论:宇称不守恒。
四、破缺的镜像
物质世界的破缺 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的世界里,那么反物质的世界在哪里?
观点一:
原本宇宙的物质数量比反物质的数量多一点,物质与反物质相撞湮灭后只 剩下物质,如此我们便没有看到反物质。 观点二: 反物质世界始终存在,只是离我们的物质世界太远而没有办法看到。
1997年,美国天文学家发现在银河系上方有一个高达 2940光年的“反物质喷 泉”。
1998年,丁肇中发起的寻找宇宙反物质事件,使得这一领域一度成为全球科学
家最为关注的焦点。
三、反粒子的寻找与制造
2001年,沈文庆院士牵头组织中国其他四家单位正式加入RHIC- STAR ,并开 始了基于多气隙电阻板室技术飞行时间探测器(TOF)的研制。 2009年,STAR-中国组完成飞行时间探测器模块,并安装在STAR探测器上。 2010年,上海应用物理所等STAR合作单位发现首个反物质超核——反超氚核。 2011年,RHIC-STAR国际合作组探测到氦核的反物质粒子——反氦4核。
14 6
C N e
14 7 0 1
三、反粒子的寻找与制造
反粒子又该如何获得,它们之间又是怎样转化的呢?

62种基本粒子

62种基本粒子

62种基本粒子一、轻子(12种){轻子主要参与弱作用,带电轻子也参与电磁作用,不参与强作用}01、电子02、正电子(电子的反粒子)03、μ子04、反μ子05、τ子06、反τ子07、电子中微子08、反电子中微子09、μ子中微子10、反μ子中微子11、τ子中微子12、反τ子中微子二、夸克(36种)Quark,层子、亏子(6味×3色×正反粒子=36种)13、红上夸克14、反红上夸克15、绿上夸克16、反绿上夸克17、蓝上夸克18、反蓝上夸克19、红下夸克20、反红下夸克21、绿下夸克22、反绿下夸克23、蓝下夸克24、反蓝下夸克25、红粲夸克26、反红粲夸克27、绿粲夸克28、反绿粲夸克29、蓝粲夸克30、反蓝粲夸克31、红奇夸克32、反红奇夸克33、绿奇夸克34、反绿奇夸克35、蓝奇夸克36、反蓝奇夸克37、红顶夸克38、反红顶夸克39、绿顶夸克40、反绿顶夸克41、蓝顶夸克42、反蓝顶夸克43、红底夸克44、反红底夸克45、绿底夸克46、反绿底夸克47、蓝底夸克48、反蓝底夸克三、规范玻色子(规范传播子)(14种)49、引力型-中性胶子(Ⅰ型开弦) 上夸克-上夸克50、引力型-中性胶子(Ⅰ型开弦) 反上夸克-反上夸克51、磁力型-中性胶子(Ⅰ型闭弦) (反)下夸克-(反)下夸克52、磁力型-中性胶子(Ⅰ型闭弦) 夸克-反夸克53、阳电力型胶子上夸克-下夸克54、阴电力型胶子上夸克-下夸克55、阳电力型胶子反上夸克-反下夸克56、阴电力型胶子反上夸克-反下夸克57、光子(光量子)58、引力子(还是一个假设)59、W+玻色子60、W-玻色子61、Z玻色子62、希格斯玻色子Higgs Boson。

反阿尔法粒子符号

反阿尔法粒子符号

反阿尔法粒子符号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反阿尔法粒子符号,也称为反阿尔法射线符号,是一种表示放射性元素的符号,它代表了元素所辐射的反阿尔法粒子。

反阿尔法粒子是指由两个中子和两个质子组成的氦-4核,它是阿尔法粒子的反粒子,具有相反的电荷。

反阿尔法粒子符号在核化学和放射性测定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帮助科学家们确定元素的辐射特性和放射性质。

反阿尔法粒子符号最早由英国科学家欧文·赫尔地在19世纪末提出,他发现一些放射性元素会辐射出一种不同于阿尔法射线的粒子,这种粒子后来被称为反阿尔法粒子。

赫尔地通过研究这些粒子的特性和放射性质,提出了一种简洁的符号系统,用于表示元素的放射性。

这种符号系统成为了现代核化学的基础,为科学家们研究放射性元素提供了重要的工具。

反阿尔法粒子符号的基本结构是一个带有字母"A"的圆圈,表示元素辐射的反阿尔法粒子。

在符号的左下方通常标注着元素的原子序数,反阿尔法粒子符号的样式和排列方式都经过了标准化,以确保科学家们能够清晰地识别各种放射性元素。

在核化学和放射性测定领域,反阿尔法粒子符号被广泛应用于元素的标识和辐射测定。

科学家们通过检测元素辐射的反阿尔法粒子来确定其放射性水平,并进一步研究元素的核化学性质。

反阿尔法粒子符号也帮助科学家们对放射性元素进行分类和分类,从而深入了解元素的结构和性质。

除了用于核化学和放射性测定,反阿尔法粒子符号也在核物理实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元素辐射的反阿尔法粒子,深入探索了原子核的结构和稳定性,为原子核物理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第二篇示例:反阿尔法粒子符号,是一种用于表示与阿尔法粒子相反的粒子的符号体系。

阿尔法粒子是一种带有二价正电荷的粒子,由两个中子和两个质子组成。

而反阿尔法粒子则是一种带有二价负电荷的粒子,由两个反中子和两个反质子组成。

在物理学中,粒子的符号被用来表示粒子的性质和特征,以便更好地理解和研究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反物质形成的科学原理是什么

反物质形成的科学原理是什么

反物质形成的科学原理是什么反物质的形成原理简单的说,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原子是由带负电的电子和带正电的原子核组成,如果由带正电的电子与带负电的原子核组成原子,那么就是反原子,由反原子就可组成反物质。

反物质就是由反粒子组成的物质。

所有的粒子都有反粒子,这些反粒子的特点是其质量、寿命、自旋、同位旋与相应的粒子相同,但电荷、重子数、轻子数、奇异数等量子数与之相反。

例如,氢原子由一个带负电的电子和一个带正电的质子构成,反氢原子则与它正好相反,由一个带正电的电子和一个带负电的反质子构成。

物质和反物质相遇后会湮灭,释放出大量能量。

反物质的介绍自然界纷呈多样的宏观物体还原到微观本源,它们都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所组成的。

这些粒子因而被称为基本粒子,意指它们是构造世上万物的基本砖块,事实上基本粒子世界并没有这么简单。

在30年代初,就有人发现了带正电的电子,这是人们认识反物质的第一步。

到了50年代,随着反质子和反中子的发现,人们开始明确地意识到,任何基本粒子都在自然界中有相应的反粒子存在。

反物质是正常物质的反状态。

当正反物质相遇时,双方就会相互湮灭抵消,发生爆炸并产生巨大能量。

能量释放率要远高于氢弹爆炸。

在丹·布朗的小说《天使与魔鬼》里,恐怖分子企图从欧洲核子中心盗取反物质,进而炸毁整座梵蒂冈城。

与此类似的是,YQZ的小说《末日大逃亡之地球毁灭》中,男女主角在费米国家实验室科学家的帮助下,成功地用运载35克反物质的洲际导弹炸毁了撞向南极洲飞船基地的中子星,而它曾经受数千枚核弹狂轰滥炸却毫发无伤。

反物质概念是英国物理学家保罗·狄拉克最早提出的。

他在20世纪30年代预言,每一种粒子都应该有一个与之相对的反粒子,例如反电子,其质量与电子完全相同,而携带的电荷正好相反(A)。

且电子的自旋量子数是-1/2而不是正1/2。

欧洲航天局的伽马射线天文观测台,证实了宇宙间反物质的存在。

他们对宇宙中央的一个区域进行了认真的观测分析。

粒子物理学中的反粒子与相互作用研究

粒子物理学中的反粒子与相互作用研究

粒子物理学中的反粒子与相互作用研究反粒子与相互作用是粒子物理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反粒子的概念、发现和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在物理学领域的重要性。

一、反粒子的概念和发现反粒子是与普通粒子具有相同的质量和自旋,但带有相反电荷的粒子。

根据量子场论,每一种粒子都有相应的反粒子。

反粒子的存在是量子物理学的基本原理之一。

对于电子而言,它的反粒子就是正电子。

正电子与电子有相同的质量和自旋,但带有正电荷。

正电子的发现是由物理学家安德森于1932年在宇宙射线实验中首次实验观测到。

二、反粒子的特性与相互作用反粒子与普通粒子的相互作用可以通过引力、电磁力、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等力进行描述。

首先,引力是负责质量之间相互作用的力。

根据广义相对论,我们知道质量和能量会产生引力。

因此,正电子和电子之间的引力相互作用与电子和电子之间的引力相互作用是相同的。

其次,电磁力是与电荷之间相互作用的力。

正电子具有正电荷,而电子具有负电荷,因此正电子和电子之间会发生电磁相互作用。

这种相互作用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例如在电路中,正电子和电子的碰撞会产生电流。

而强相互作用是控制原子核内部的力,它使质子和中子之间相互结合形成原子核。

正电子和电子之间的强相互作用与电子和电子之间的强相互作用是类似的。

最后,弱相互作用是一种相对较短程的相互作用,它主要涉及到中微子和弱粒子。

弱相互作用能导致反粒子和普通粒子的转化,例如正电子和电子的湮灭过程。

三、反粒子的重要性和应用反粒子的存在对于我们理解宇宙的基本结构和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在宇宙大爆炸之后,反粒子和普通粒子相互湮灭,并最终形成了可观测的物质。

因此,研究反粒子可以揭示宇宙的起源和进化过程。

除此之外,反粒子还具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医学中,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PET)技术利用正电子和电子的湮灭过程来进行影像诊断。

在工程领域,正电子和电子的相互作用可用于粒子加速器和核聚变反应。

总结:粒子物理学中的反粒子与相互作用研究是一个广泛而深入的课题。

中微子 反粒子

中微子 反粒子

中微子反粒子中微子是一种特殊的基本粒子,它在物理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微子的反粒子则是中微子的反物质形态,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系列有趣的性质和相互作用。

这篇文章将介绍中微子和反粒子的基本概念、性质及其在理论物理学和实验物理学中的应用。

中微子,作为一种基本粒子,属于费米子家族,它具有自旋1/2的特征。

中微子是宇宙中最常见的粒子之一,但由于其弱相互作用特性,与其他粒子的相互作用非常微弱,因此极难被探测到。

中微子分为三种不同的种类:电子中微子、μ子中微子和τ子中微子。

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它们与其他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质量不同。

中微子能够穿过常见物质而不受碰撞或相互作用的影响,因此中微子具有穿透力强的特点。

而中微子的反粒子,顾名思义,是中微子的反物质形态。

根据粒子物理学中的CP对称性原理,中微子和反中微子应具有相同的质量和相反的电荷。

实验观测表明,中微子和反中微子的质量确实非常相近,且中微子和反中微子之间的相互转换现象也已经被观测到。

这种相互转换现象被称为中微子振荡,它揭示了中微子的质量是非零的重要证据。

中微子和反中微子之间的互相转换现象是粒子物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根据理论预言,中微子的质量与它们的超高能粒子共振相关,因此研究中微子的质量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宇宙的演化和结构。

此外,中微子振荡现象的研究也为研究物质和反物质存在差异的物理规律提供了重要线索。

实验物理学中,中微子的探测面临着很多挑战。

由于中微子对其他粒子的相互作用弱,探测中微子需要使用高灵敏度的装置。

目前,科学家们使用各种粒子探测器来探测中微子,如液闪探测器、水切伦科夫探测器等。

这些探测器能够在中微子与物质之间发生相互作用时产生特殊的探测信号,从而帮助科学家们研究中微子的性质和相互作用规律。

中微子反粒子的研究对于理解宇宙的早期演化和基本物理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观测中微子反粒子在宇宙中的存在和行为,我们能够推测宇宙在大爆炸之后的演化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宇宙的起源和演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反粒子摘要所有的粒子,都有与其质量、寿命、自旋、同位旋相同,但电荷、重子数、轻子数、奇异数等量子数异号的粒子存在,称为该种粒子的反粒子。

基本介绍antiparticle在原子核以下层次的物质的单独形态以及轻子和光子,统称粒子。

在历史上,有些粒子曾被称为基本粒子。

所有的粒子,都有与其质量、寿命、自旋、同位旋相同,但电荷、重子数、轻子数、奇异数等量子数异号的粒子存在,称为该种粒子的反粒子。

除了某些中性玻色子外,粒子与反粒子是两种不同的粒子。

一切粒子均有其相应的反粒子,如电子e-的反粒子是正电子e+,质子p的反粒子是反质子,中子n的反粒子是反中子,1959年王淦昌领导的小组发现的反西格码负超子是Σ-的反粒子。

有些粒子的反粒子就是它自己。

如γ光子、π0介子和η介子。

一些中性玻色子如光子、π0介子等,其反粒子就是它们自己。

迄今,已经发现了几乎所有相对于强作用来说是比较稳定的粒子的反粒子。

如果反粒子按照通常粒子那样结合起来就形成了反原子。

由反原子构成的物质就是反物质。

发现过程反粒子最早是1928年P.A.M.狄拉克理论上预言正电子而提出的,1932年被C.D.安德森实验发现而证实;1956年美国物理学家张伯伦在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发现了反质子,他用玻璃管中的被粒子加速器加速过的高能粒子对相撞,发现在突然间成对出现了几道轨迹,又在短时间内相撞而互相泯灭,这是人们第一次直接观测到反粒子。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狄拉克的空穴理论对玻色子不适用,因而不能解释所有的粒子和反粒子。

根据量子场论,粒子被看作是场的激发态,而反粒子就是这种激发态对应的复共轭激发态。

正反粒子是从场论的观点来认识的,场的激发态表现为粒子,与之对应,场的复共轭激发态表现为反粒子。

当γ光子的能量大于某种粒子静能的两倍,在一定的条件下就可以产生正反粒子对;反之,正反粒子相遇可湮灭并产生两个光子或 3 个光子,遵从质量-能量守恒和动量守恒。

实验检验如果所有的粒子都有相应的反粒子,首先检验的是应该存在质子的反粒子、中子的反粒子。

1956年美国物理学家张伯伦(Owen Cham-berlain)等在加速器的实验中,发现了反质子,即质量和质子相同,自旋量子数也是1/2,带一个单位负电荷的粒子。

接着又发现了反中子。

后来发现,各种粒子都有相应的反粒子存在,这个规律是普遍的。

有些粒子的反粒子就是它自己,这种粒子称为纯中性粒子。

光子就是一种纯中性粒子,光子的反粒子就是光子自己。

在粒子物理学中,已不再采用狄拉克的空穴理论来认识正反粒子之间的关系,而是从正反粒子完全对称的场论观点来认识。

迄今,已经发现了几乎所有相对于强作用来说是比较稳定的粒子的反粒子。

如果反粒子按照通常粒子那样结合起来就形成了反原子。

由反原子构成的物质就是反物质。

捕获反物质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科学家们在欧洲当地时间2010年11月17日表示,通过大型强子对撞机,他们已经俘获了少量的“反物质”,尽管只是少量的反氢原子而已,但已被科学界视为人类研究反物质过程中的一次重大突破。

实际上,早在1995年,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就首次制造出了9个反氢原子。

但反氢原子只要与周围环境中的正氢原子相遇就会湮灭,因此实验室中造出来的反氢原子稍纵即逝,科学家们根本无从研究它的真面目。

这一次的实验亮点就在于这些反氢原子存在了大约0.17秒。

尽管这个时间在普通人看来也许非常短,但对科学家来说,已比先前有了实质性的延长,足够他们进行较为深入的观察和研究。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科研人员于2011年6月5日在英国《自然·物理》杂志上报告称,他们成功地将反氢原子“抓住”长达一千秒的时间,也就是超过16分钟。

科学家在论文中说,他们在这一轮研究中,先后用磁场陷阱抓住了112个反氢原子,时间从五分之一秒到一千秒不等。

分析还显示,这次抓住的反氢原子大多数处于基态,也就是能量最低、最稳定的状态。

这有可能是人类迄今首次制造出的基态反物质原子。

如果能让反物质原子在基态存在10分钟到30分钟,就可以满足大多数实验的需要。

存储反物质2010年,来自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研究人员成功地存储了反物质,但维持时间仅不足1秒。

目前欧洲核子研究中心能够存储由氢原子提取的反物质,存储时间长达16分钟,是此前存储时间的5000倍。

这项研究发表在《自然物理学》杂志上,揭晓欧洲核子研究中心阿尔法实验建立的一个“磁瓶”——超导磁铁,如何悬浮这些反原子远离墙壁,以及如何存储这些反氢原子。

在过去近十年里,科学家在实验室内仅能保持数分钟的反物质,这是由于该物质存储之后便遭到破坏,从而难以长时间进行存储。

项目研究科学家藤原诚(Makoto Fujiwara)教授说:“我们现已证实能限制性存储反氢原子至长1000秒,这与一场曲棍球比赛时间相差无几。

这将是反物质研究领域一个游戏转换开关。

”相互区别虚粒子和反粒子的联系和区别粒子可以分两种:组成宇宙中物质的自旋为1/2的粒子和在物质粒子间引起力的自旋为0,1,2的粒子。

而在物质间交换的携带力的粒子因为他们不像实粒子那样可以用粒子探测器检测到,故称虚粒子。

但他们具有可测量的效应。

而在量子真空中,其场的值必须有一定的最小的不确定性量或量子起伏,人们可以将这些起伏理解为光或引力的粒子对,他们在某一时刻同时出现,互相离开,任何又相互靠近而且互相湮灭这些粒子正如同携带太阳引力的虚粒子。

(或者说,由于这些粒子瞬时存在不能被观测到,称之为虚粒子。

)至此都可以理解。

但下面的说法:因为能量不能无中生有,所以粒子反粒子对中的一个参与者有正的能量,而另一个有负的能量。

由于通常情况下,“实粒子”总是具有正能量,所以具有负能量的那个粒子注定是短命的“虚粒子”。

似乎存在着这样一条自然规律:一个粒子可以转变为另一个粒子,但是,要是在起先并不存在粒子的情况下产生了一个粒子,就必定会同时产生一个反粒子。

这里可以举一个例子,一个中子可以转变成一个质子,由于这是一个粒子转变成另一个粒子,似乎是不成问题的。

不过,在这个转化过程中还形成了一个电子。

这就等于说有一个粒子变成了两个粒子。

为了抵消掉这第二个粒子,这时还形成了一个非常微小的反粒子,即所谓“反中微子”。

这时,一个粒子(即中子)变成了另一个粒子(即质子)加上一个粒子-反粒子对(即电子和反中微子)。

反粒子喷泉为了探索反粒子的奥秘,目前科学家采取了两种途径,一是在自然界中寻找反粒子,研究反粒子的自然状态;二是在实验室中制造反粒子,从更多的角度研究反粒子。

1997年4月,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西北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五个著名研究机构的天文学家宣布,他们利用先进的伽马射线探测卫星,发现在银河系上方约3500光年处,有一个不断喷射反粒子的反粒子源。

它喷射出的反粒子在宇宙中形成了一个高达2940光年的“喷泉”!反粒子在地球上似乎是非常稀少的。

美国和日本的科研小组利用仪器,曾经检测到宇宙辐射来的反质子,但是数量很少,几年的时间也仅仅发现了数百个。

而现在,宇宙中竟然出现了规模巨大的反粒子喷泉,令人惊讶,同时又不禁疑惑:这么多的反粒子来自何方?来自暗物质?科学家认为,约140亿年前宇宙诞生时产生了大体相等的物质和反物质,而现在我们所接触的世界中,几乎全部是物质,反物质微乎其微。

那些反物质到哪里去了?一种解释说在宇宙的某些地方存在着由反物质组成的星系;还有一种解释说宇宙诞生时产生的物质比反物质多了一点,物质与反物质相互湮灭后,剩下的物质就构成了现在的宇宙。

因此,人们首先猜测,反粒子可能来自暗物质。

宇宙中充满了不能用光(电磁波)手段观测的暗物质,据说暗物质的总质量是可见物质总质量的几十倍。

暗物质的庐山真面目如何,目前还不清楚。

不过,科学家猜测,数量稀少的中微子可能是暗物质存在的有力证据。

如果中微子以暗物质的形式存在,则它应该以光速的1/100速度在银河系内纷飞。

理论预测,这些中微子之间相互碰撞,能够生成反粒子。

这似乎能解释为什么宇宙中仍存在反粒子。

然而,这种理论上预言的反质子的能量分布,和实际观测到的反质子的数据有出入。

理论计算,通过中微子而产生的反质子,能量应该比较高,而美国和日本的科研小组实际捕捉到的反质子,能量很低。

因此,目前把暗物质作为反粒子的来源地,似乎还站不住脚。

而且,中微子碰撞是零星的,虽然可以解释到达地球的反粒子稀少的事实,却无法解释巨大的反粒子喷泉的形成。

看来,反粒子似乎另有来源。

源于微黑洞的蒸发另一些科学家猜测,反粒子的来源也许是微黑洞,在微黑洞蒸发的过程中,有可能产生了反粒子。

黑洞是引力极大,连光都不能逃逸的天体。

黑洞有几种类型,其中比太阳质量重几倍的巨星演化到最终阶段,以超新星的形式爆发,引起引力坍缩,最后会形成半径只有几千米大的微黑洞,这种黑洞比位于银河系中心的巨大黑洞小许多。

此外,英国物理学家霍金曾经研究过极端微小的黑洞。

他认为,在宇宙大爆炸后的瞬间,由于某些原因,宇宙中出现了能量密度分布不均,产生了一些极端的区域,密度高而体积小,自身引力坍缩,也有可能形成微黑洞。

10亿吨物质形成的黑洞,比只有10-16米直径的质子还要微小。

如果微黑洞在目前的宇宙中确实存在,而且数量可观,那么它们在黑洞蒸发时,有可能会释放出反质子,这是1974年霍金提出的黑洞蒸发的理论所预言的。

如果按照比质子还小的微小尺度计算,能量和物质无法保持稳定,它们将发生波动。

就连没有物质的黑洞周围的真空,也会由于这个原因,频繁出现粒子和反粒子的生成和湮灭。

假如黑洞表面的真空确实会如此波动,那么粒子或反粒子的任何一方都有落入黑洞强引力场的可能。

与此同时,对应的另一个粒子从黑洞被蒸发出去,这就是霍金辐射。

也就是说,黑洞并非只吞食物质和能量,那些比质子尺寸还小的微黑洞有可能因为其周围强引力场下的量子效应,也会蒸发出粒子或能量。

而且霍金还计算出,黑洞释放粒子的能力与黑洞的质量成反比。

所以,黑洞会逐渐释放越来越多的粒子,黑洞的温度也越来越高,最终导致黑洞在强烈的辐射暴中彻底消失。

一旦微黑洞的温度足够高,在其寿终正寝之前的几千万年中,它会不断地释放质子或反质子等粒子。

如果这个理论成立,那么来自宇宙的低能量的反质子就成为搜索微黑洞的绝佳信号,而新发现的反粒子喷泉的源头,也许就是一个微黑洞。

来源:《大科技》参考文献:百度百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