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新高考一轮总复习复习:1.5《地球的运动——公转》精品PPT课件

合集下载

高考地理总复习_地球的运动——公转(共30张PPT)

高考地理总复习_地球的运动——公转(共30张PPT)
2
北(南)寒带的范围。
1.引起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
太1.阳图直示射正点在午在太哪公阳个高半转度球。,过哪个程半球中昼长,夜短引,且起越向太该半阳球的直高纬射度地点区白在昼时南间越北长。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 运动规律见下图。 (3)太阳直射点的纬度越高,地球上各地昼夜相差越大,出现极昼极夜的范围越大。
3.四季更替和五带。 (1)四季形成原因:昼__夜__长__短__和_正__午__太__阳__高__度_的时空变化导致 太阳辐射的时空变化。
天文四季:把一年中白昼最长、太阳最高 的季节定为夏季
(2)四季的划分 北温带国家四季: 3、4、5月为春季, 依次每3个月为一个季节
(3)五带的划分界 五线 带: :南回北归寒线带、和南极北圈温带、 热带
①A地:位于北回归线以北,正午太阳高度从冬至→春分→ 夏至逐渐增大,夏至日达一年中最大。
②B地:位于南回归线以南,正午太阳高度从夏至→秋分→ 冬至逐渐增大,冬至日达一年中最大。
3.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正午太阳高度角=90°-“两点”纬度差。 “两点”指观测点和太阳直射点。若“两点”同在北(南) 半球,“两点”纬度差为大数减去小数;若“两点”分别属于 南北不同半球,“两点”纬度差为两点的纬度之和。 4.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1)确定地方时。 当某地太阳高度达一天中的最大值时,日影最短,当地的 地方时是12时。
要点二
►原生态图
昼夜长短的变化及计算
►信息升华
晨昏线把与之相交的纬线分成两段,位于昼半球的部分叫昼 弧,位于夜半球的部分叫夜弧。若昼弧长于夜弧,则昼长夜短; 反之,则昼短夜长。
1.昼夜长短的规律。
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决定昼夜长短状况。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 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且越向该半球的高纬度地区白昼时间 越长。如下图所示:

高考一轮地理复习——地球的公转课件(共56张PPT)

高考一轮地理复习——地球的公转课件(共56张PPT)

温带:年变化幅度均相等,为46°52′
寒带:由极圈向极点逐渐减小, 从46°52′→23°26′↓
对点演练 (2016·周口模拟) 下图中a、b、c、d四条 曲线,分别表示甲、乙、 丙、丁四个地点正午太 阳高度的季节变化状况。 读图回答1~2题。 1.甲、乙、丙、丁四个地 点按纬度,由低到高排列正 确的是( C ) A.丁、乙、丙、甲 B.乙、甲、丁、 丙 C.甲、丙、乙、丁 D.甲、乙、丙、 丁
2.6月22日,乙地看到太阳升落的视运动轨迹示意 D 图为( )
3月21日,我国某地某同学于北京时间9时测得太阳 高度为20°,北京时间10时测得太阳高度为30°。据 此回答3~4题。 C( 3.该地这天(3月21日)最大太阳高度为 ) A.30° B.50° C.60° D.90° 4.该地所处的经纬度是 ) A( A.30°N,105°E B.40°N,105°E C.30°N,135°E D.40°N,135°E
①移动周期约4万年 ②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③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④最低纬度为22.1°
第二课时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⑴太阳高度角: 太阳高度角是指 。 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 正午太阳高度是指 。
天顶
W S
逐渐增大
O

平 E

日落 0°
N
日变化:日出 正午 0° 最大 极点上无日变化,大小为直射点的纬度角

B
C
3、画图说明在春分--夏至--秋分--冬至- -春分四个时段,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及移动方向
二.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周期:1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闰年的算法:
非世纪年: 1闰/4年

(新课标)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5讲 地球的运动-公转课件

(新课标)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5讲 地球的运动-公转课件
日落时间-12 ×2
② 夜 长 时 数 = ( 日 出 时 间 - 0)×2 = (24 - 日 落 时 间)×2
(3)根据纬度的分布特点进行计算 ①同纬度各地的昼长相等,夜长相等。 ②南、北半球纬度数相同的地区昼夜长短对称分布, 即北半球各地的昼长(夜长)与南半球同纬度地区的夜长 (昼长)相等。例如,40°N 的昼长等于 40°S 的夜长 。
答案:2.C 3.D
读部分月份全球各纬度昼夜长短分布规律图,回答 4~5 题。
4.曲线 e 可能出现的月份是( ) A.5 月 B.8 月 C.11 月 D.12 月 5.图中三条昼夜长短分布曲线能够明确表达出的 规律是( ) A.冬至日,南极圈及其以南全为极昼 B.赤道昼夜等分只出现在春秋分日 C.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 D.纬度数相同的南北半球两地,一地昼长等于另 一地的夜长
答案:3.B 4.C
考点 2 昼夜长短的变化
教材回顾 1.昼夜长短:反映了 日照时间 的长短。 2.变化规律(以北半球为例) (1) 夏 半 年 : 太 阳 直 射 北 半 球 , 北 半 球 各 纬 度 昼长大于夜长 ,纬度越高,昼 越长 ,夜 越短 。 (2) 冬 半 年 : 太 阳 直 射 南 半 球 , 北 半 球 各 纬 度 昼长小于夜长 ,纬度越高,昼 越短 ,夜 越长 。
答案:6.B 7.C
考点 3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教材回顾 1.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纬度变化:由 太阳直射点 所在纬线向南北 两侧递减。
(2)以四节气太阳直射点位置为参照,判断某时太阳 直射点位置与移动方向
①当地球公转至近日点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图中 DA 之间。
②地球公转由近日点到远日点期间,太阳直射点的 移动情况是先向 北 移动至 北回归线 (纬度)再向 南 移 动。

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自然地理-第二讲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课件

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自然地理-第二讲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课件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从赤道上空看,自西向东转动;从赤道上空看,自西向东转动;
从北极上空俯视,地球为逆时 从北极上空俯视,地球为逆时 方向
针方向转动;从南极上空俯视,针方向转动;从南极上空俯视,
地球为顺时针方向转动
地球为顺时针方向转动
周期
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 太阳日(24小时)
恒星年(365天6小时9分10秒) 回归年(365天5小时48分46秒)
(3)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太阳入射光和地平面之间的夹角叫作太阳高度角(实际上为我们抬
头看太阳的仰角),简称太阳高度。其范围是0°~90°。日出和日落的
太阳高度为0°。各地的太阳高度在地方时12时最大,此时的太阳高度
叫作正午太阳高度。
A.同一条纬线上,正午太阳高度相同。
B.某地正午太阳高度H=90°-纬度差(该地所在纬度与太阳直射点
节气
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北 冬至(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
北半球 半球各地昼短夜长,纬度越 各地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
冬半年 高,昼越短,夜越长。南半 值,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
球相反
极夜现象。南半球相反
春分日、春分为3月21日前后,秋分为9月23日前后,全球各地昼夜
秋分日 平分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1)2月7日,当恩克斯堡岛是正午时,北京时间约为( A ) A.2月7日9时 B.2月7日15时 C.2月7日17时 D.2月8日7时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2)五星红旗在恩克斯堡岛上迎风飘扬。推测红旗常年飘扬的主要方 向是( D )
A.东北方向 B.西南方向 C.东南方向 D.西北方向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高考一轮选考课件:第1章-第3讲-地球的运动(二)~公转

高考一轮选考课件:第1章-第3讲-地球的运动(二)~公转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学考+选考总复习 2.黄赤交角变化的影响分析
理解黄赤交角变化的影响,最主要的是理解几个数据间的关系。如下图:
(1)α=黄赤交角=回归线的纬度数= 1/2 太阳直射点移动的纬度范围= 1/2 热带范围。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学考+选考总复习
(2)β=90° -α=北(南)温带范围。 (3)μ=α=90° -极圈的纬度数=1/2 晨昏线移动的纬度范围=北(南)寒带的 范围。
2011 年 7 月 17 日,我国南极中山站(69° 22′S,76° 22′E)越冬科考队的队员 们迎来了极夜后的第一次日出。据材料回答 1~2 题。 1.当中山站“第一次日出”时,若在天津观测太阳,太阳位于观测者的 ( A.东北方向 C.西北方向 2.中山站极夜持续的时间是( A.30 天左右 C.70 天左右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学考+选考总复习
3.昼长、夜长的计算方法 (1)根据某纬线的昼弧或夜弧弧度计算 昼(夜)长时数=昼(夜)弧度数/15° (2)根据日出日落的地方时计算地方时正午 12 时把一天的白昼平分成相等的 两份。 ①昼长时数=(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2 ②夜长时数=(日出时间-0)×2=(24-日落时间)×2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学考+选考总复习
(3)根据纬度的分布特点进行计算 ①同纬度各地的昼长相等,夜长相等。 ②南、 北半球纬度数相同的地区昼夜长短对称分布, 即北半球各地的昼长(夜 长)与南半球同纬度地区的夜长(昼长)相等。 例如, 40° N 的昼长等于 40° S 的夜长。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高三第一轮复习《地球的公转》精品PPT课件

高三第一轮复习《地球的公转》精品PPT课件

2.帆船返回青岛港当日,青岛( )
A.日出东南方向
B.于地方时6时前日出
C.昼长较广州短
D.正午物影较春分日长
3.(2014·山东文综,10)右图为甲地 所在区域某时刻高空两个等压面 P1和P2的空间分布示意图,图中 甲、乙两地经度相同。完成下题。 若该日甲、乙两地同时日出,则 甲地该日( ) A.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 B.为冬至日 C.日落时区时为18时 D.昼夜等长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与应用
(2)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的应用
利用太阳直射点移动速度推测极圈内任一 纬线的极昼、极夜天数。
极圈上极昼极夜天数为1天,极点出现极昼极夜 天数约为半年。
2.黄赤交角与五带的划分
3.与黄赤交角有关的一些数据关系
(1)α=黄赤交角=回归线度数(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 的最高纬度)=热带的范围
400N
400S
夜弧A=昼弧B
昼弧A=夜弧B
④纬度越低昼夜变化幅度越小,赤道全年昼夜平分, 纬度越高,昼夜变化幅度越大,甚至出现极昼、极夜 现象。
[高 分 素 养 提 升]
下表所列的是2016年12月22日甲、乙、丙、丁四地的白昼时间。 根据表中的数据回答(1)~(2)题。
甲地
乙地
丙地
丁地
昼长 5小时30分 9小时09分 11小时25分 13小时56分
3.与黄赤交角有关的一些数据关系
(2)β=90°-α=极圈的纬度(极昼极夜的最低纬度)
3.与黄赤交角有关的一些数据关系
(3)μ=α=90°-β(极圈的纬度)=晨昏线移动的幅度 范围(极昼极夜的范围)= 寒带的范围。
4.黄赤交角的变化对五带的影响
假如黄赤交角变为300
66034′ 600

高考一轮复习-地球的运动——公转(公开课课件)

高考一轮复习-地球的运动——公转(公开课课件)
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
思考:夏至时,正午太 阳高度角怎么变化的?
由北回归线向南北递减
思考:冬至时,正午太 阳高度角怎么变化的?
由南回归线向南北递减
思考:不同季节,南北半球正 夏至
午太阳高度角怎么变化的?
春秋分
冬至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1.纬度变化
90°
90°
60°
60°
30°
30°
0° 北极 北极圈
















请关注北回归线不同节气的昼长
夏至日
冬至日
一、昼夜长短的变化 用什么衡量昼夜长短?
夜弧
N
昼弧
晨昏线把每一条
纬线分为昼弧和夜弧
两部分,昼夜长短用
昼弧和夜弧所占的比
S
例表示。
侧视图
看到昼弧和 夜弧的一半
◆注意不同图 表昼夜长短表 示方法的差异。
俯视图
思考:二分日(春分、 秋分)时,昼夜长短有 何特点?
B.地球的公转速度在减慢
C.南半球的昼长越来越短
D.北京的正午太阳高度角逐渐增大
7.每天清晨,有许多人到天安门广场观看国旗与太阳同时升起, 如果天安门广场连续三天的升旗时间如下表所示。据此回答:
升旗时间
第一天
5:49
第二天
5:50
第三天
5:51
(2)这段时间里国东南沿海多台风活动 夏秋季节
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 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昼短夜长。
太阳直射点北移,北半球昼变长夜变短。
总结: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

【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公转)PPT课件

【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公转)PPT课件

练一练
下面节日,太阳直 射点的位置?此时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方向?公转速度快 慢? ①今天 ②元旦 ③儿童节
儿童节 今天
元旦
春秋分日照图
太 阳 光
夏至日日照图
0° 23°26′ 46°52′ 90° 66°34′ 43°08′ 0°
太 阳 光
冬至日日照图

43°08′ 66°34′ 0°
阳 光
思考:假如黄赤交角增大为30°,五带范围将如何变化?
66.50 寒带范围变大 温带范围变小 300 23.50 热带范围变大 23.50 300 600 温带范围变小
600
66.50
寒带范围变大
黄赤交角的本质:地球(地轴)倾斜
黄赤交角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正午太阳 高度变化 昼夜长短 变化
四季更替
某中学(360N,1130E)一学生对太阳能 热水器进行改造如图所示,将热水器装 在一个大玻璃箱中,并将支架改造成活 动方式。据此回答:
当地楼房影子最长时,为使热水器有最好的效果,调 节活动支架,使热水器吸热面与地面的夹角为 A.23.50 B.59.50 C.66.50 D.360
解析:热水器吸热面与地面夹角=|当地纬度±直射点 纬度(冬至日)| = |36+23.5°|=59.50
赤道 北回归线 南回归线
离太阳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
同一节气、不同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大小
距太阳直射点 最近的一天 正午太阳高度 达到一年中最大
夏至日 (6月22日)
既不是最大,又不是最小 正午太阳高度 达到一年中最小 距太阳直射点 最远的一天
冬至日 (12月22日)
距太阳直射点 最远的一天
(三)昼夜长短分布规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析:第 3 题,当黄赤交角为 24.24°时,即黄赤交角变大 时,回归线度数增大,极圈度数减小,回归线与极圈之间(温 带地区)范围缩小;南北回归线之间(热带地区)范围扩大;极 圈与极点之间(寒带地区)范围扩大;地球上存在极昼和极夜的 范围扩大。第 4 题,黄赤交角是产生四季的原因,同时也影 响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即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随季节 变化而变化,呈现出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周年移动规律,②③ 正确;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周期是一个回归年,4 万年是黄赤交 角的变动周期;太阳直射点最低的纬度应是赤道,即 0°。
(2)以四节气太阳直射点位置为参照,判断某时太阳 直射点位置与移动方向
①当地球公转至近日点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图中 DA 之间。
②地球公转由近日点到远日点期间,太阳直射点的 移动情况是先向 北 移动至 北回归线 (纬度)再向 南 移 动。
黄赤交角及其影响(名师点拨要点) 1.黄赤交角的数据关系 (1)黄赤交角=回归线的度数。 (2)极圈的度数=90°-黄赤交角的度数。 (3)黄赤交角=晨昏线与地轴的最大夹角。
答案:3.B 4.C
考点 2 昼夜长短的变化
教材回顾 1.昼夜长短:反映了 日照时间 的长短。 2.变化规律(以北半球为例) (1) 夏 半 年 : 太 阳 直 射 北 半 球 , 北 半 球 各 纬 度 昼长大于夜长 ,纬度越高,昼 越长 ,夜 越短 。 (2) 冬 半 年 : 太 阳 直 射 南 半 球 , 北 半 球 各 纬 度 昼长小于夜长 ,纬度越高,昼 越短 ,夜 越长 。
①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地球公转位置是 B ,对 应节气是 夏至日 。
②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地球公转位置是 E ,对 应节气是 冬至日 。
③春分日时,太阳直射 赤道 ,地球公转位置是 A 。 ④秋分日时,地球公转位置是 D 。 (2)根据近日点和远日点判断地球公转速度 ①地球公转到近日点时,位置是 E ,此时公转速 度 最快 。 ②地球公转到远日点时,位置是 C ,此时公转速 度 最慢 。
第 5 讲 地球的运动——公转
考纲点击: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考点 1 地球公转的特点
教材回顾 1.方向:自西向东。 2.轨道形态:近似正圆的 椭圆形 。 3.周期:1 恒星年( 365 日 6 时 9 分 10 秒 )。
4.地球公转位置和速度
(1)根据太阳直射的半球与四季更替顺序确定节气 (北半球)
2.黄赤交角的地理意义 黄赤交角的大小决定着太阳直射点移动的范围,即 南、北回归线之间的范围,决定着回归线与极圈的度数。
3.黄赤交角变化的影响
比较内容
黄赤交角变化产生的影响
变大
变小
太阳直射范围(即回归线 纬度、热带范围)
变大
变小
极昼极夜范围
变大(极圈纬度变 变小(极圈纬度变
(即极圈纬度、寒带范围)
读图忆知
图1
图2
图3
二分二至日不同纬度的昼夜长短示意图
(1)看昼夜特点,区分不同节气 ①图 1 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________现象, 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________现象,此时北半球节 气是________。 ②图 2 中,全球昼夜现象的特点是________,此时 北半球节气是________。
答案:1.B 2.A
(2016·长沙五校联考)黄赤交角是产生四季的原因。 黄赤交角并非固定不变,现在约为 23.5°,最大时可达 24.24°,最小时为 22.1°,变动周期约 4 万年。读黄赤交 角变动时回归线和极圈的变动示意图,回答 3~4 题。
3.黄赤交角为 24.24°时( ) A.热带的范围比现在小 B.温带的范围比现在小 C.寒带的范围比现在小 D.极昼和极夜出现的范围比现在小 4.地球上的太阳直射点 ( ) ①移动周期约 4 万年 ②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③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④最低纬度为 22.1°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看动态变化,分析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北半球昼长夜短的时段是____________;北半球昼 增长夜减短的时段是____________。
答案:(1)①极昼 极夜 夏至日 ②全球昼夜平分 春分日或秋分日 ③极夜 极昼 冬至日
(2)①昼长夜短 昼越长夜越短 昼短夜长 昼越 短夜越长 ②昼短夜长 昼越短夜越长 昼长夜短 昼越长夜越短
C.30°
D.66°34′
2.地球越过 P 点后的一段时间内,太阳直射点
() A.在北半球向南移动
B.在南半球向北移动
C.在北半球向北移动 D.在南半球向南移动
解析:第 1 题,读图可以看到,PQ 连线是黄道平 面,图中字母 L 和 S 代表的角的度数与黄赤交角相同, 即 23°26′。第 2 题,地球越过 P 点时,太阳直射北回 归线,该线是太阳直射的最北界线。此后的一段时间内, 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向南移动。
小)
大)
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 变化幅度增大 变化幅度减小
昼夜长短的年变化
变化幅度增大 变化幅度减小
季节的更替
更加明显
趋于不明显
对点演练 (2016·成都模拟)下图中 PQ 表示地球公转轨道上的 两个特殊点。读图完成 1~2 题。
1.图中字母 L 和 S 代表的角的度数为( )
A.20°
B.23°26′
(3)春分→夏至→秋分 冬至→春分→夏至
5.黄赤交角 引起太阳直射点在 南北回归线 之间往返运动。
(1)根据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和移动方向判断节气 ①当太阳直射点位于 A 时,北半球节气是 春分日 。 ②当太阳直射点位于 C 时,北半球节气是 秋分日 。
③北半球夏至日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图中 B ;北 半球冬至日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图中 D 。
③图 3 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________现象, 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________现象,此时北半球节 气为________。
(2)看不同纬度,确定昼夜长短分布规律 ①图 1,北半球________,纬度越高,________; 南半球________,纬度越高,________。
②图 3,北半球________,纬度越高,________; 南半球________,纬度越高,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