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词三首》精品教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优质教案+说课稿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优质教案+说课稿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优质教案+说课稿备课素材【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一课,是以读写为主的课。

这三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不同的情感。

《山居秋暝》体现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向往之情;《枫桥夜泊》体现出诗人寂寞、孤独的愁苦;《长相思》体现出诗人对故园的思念之情。

这三首诗在写法上有相同点,那就是通过具体的景物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作者介绍】王维(701-761,一说699—761),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

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

存诗400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著作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

张继:(生卒年不详)字懿孙,汉族,湖北襄州(今湖北襄阳)人。

唐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约公元753年前后在世,与刘长卿为同时代人。

据诸家记录,仅知他是约天宝十二年(约公元753年)的进士。

大历中,以检校祠部员外郎为洪州(今江西南昌市)盐铁判官。

他的诗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兴幽深,事理双切,对后世颇有影响。

但可惜流传下来的不到50首。

他的最著名的诗是《枫桥夜泊》。

纳兰性德(1655.1.19—1685.7.1),叶赫那拉氏,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清朝初年词人,原名纳兰成德,一度因避讳太子保成而改名纳兰性德。

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课后作业一、读拼音,写词语。

sūn bó bo()把船tíng bó()在hé pàn(),自己上岸,走进sì miào()。

二、写出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竹喧归浣.女。

()2.随意春芳歇.。

()3.身向榆关那畔.行。

()4.聒.碎乡心梦不成。

()三、用自己的话说说下列诗句的意思。

1.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2.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部编五年级上册语文21《古诗词三首》优质课教学设计

部编五年级上册语文21《古诗词三首》优质课教学设计

部编五年级上册语文21《古诗词三首》优质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古诗词三首》是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材,本节课将学习《山居秋暝》、《枫桥夜泊》和《长相思》三首古诗。

这三首诗都是经典的中国古代诗词,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富含深刻的哲理。

通过学习这三首诗,学生可以领略到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词基础,对古诗的韵律、节奏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深层含义、体会诗人的情感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感受古诗的美。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基本含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会欣赏古诗的美,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诗所传达的哲理,培养自己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基本含义。

2.教学难点:体会古诗所传达的深刻哲理,感受古诗的美。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富有诗意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包含图片、音乐、动画等元素的课件,辅助教学。

2.参考资料:为学生准备相关的古诗鉴赏资料,以便于学生在课堂上查阅。

3.黑板:准备一块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三首古诗的插图,引导学生欣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简要介绍三首诗的背景,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分别朗读三首古诗,学生跟读。

朗读过程中,注意指导学生正确把握诗句的节奏、韵律。

朗读结束后,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结合注释理解古诗的含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三首古诗,注意体会诗中的意境。

21古诗词三首(教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21古诗词三首(教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教案:古诗词三首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并理解三首古诗词的内容。

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分析并欣赏古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作者的表达技巧。

学会欣赏古诗词,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诗词的魅力,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爱国情怀。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三首古诗词《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的阅读理解、朗读背诵和欣赏。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正确朗读、背诵三首古诗词,理解其内容,掌握生字词。

难点:深入理解古诗词的意境,欣赏古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教具与学具准备:PPT课件古诗词文本生字词卡片小组合作学习表格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二、自主学习(10分钟)学生自主朗读三首古诗词,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字典,自主学习生字词。

三、合作探讨(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三首古诗词的意境和作者的表达技巧。

四、欣赏与感悟(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古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古诗词,并谈谈自己的感悟。

五、朗读与背诵(10分钟)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词。

学生展示自己的朗读和背诵能力。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

板书设计: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作业设计:1. 抄写三首古诗词,并注明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 选择一首喜欢的古诗词,进行赏析,谈谈自己的感悟。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发现问题并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重点关注的细节:板书设计板书设计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强化记忆,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本次教学中,板书设计需要体现出古诗词三首《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的核心内容,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统编版五年级上语文21《古诗词三首》优质课堂教学教案

统编版五年级上语文21《古诗词三首》优质课堂教学教案

统编版五年级上语文21《古诗词三首》优质课堂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静夜思》、《春晓》、《将进酒》三首古诗词的背景和作者;2.理解古代诗词的意境和写作技巧;3.掌握古诗词的朗读技巧。

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2.培养学生欣赏古诗词的兴趣;3.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汉语古诗词的热爱;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了解《静夜思》、《春晓》、《将进酒》三首古诗词的内容和意境;2.理解古代诗词的写作技巧;3.掌握古诗词的朗读技巧。

教学难点1.理解古代诗词的意境;2.掌握古诗词的抒情表达技巧。

三、教学准备1.课件:包含《静夜思》、《春晓》、《将进酒》三首古诗词的课件;2.教学辅助材料:包括图书、视频等相关资源;3.教学工具:黑板、粉笔等。

四、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相关的古诗词朗诵视频或展示相关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诗词的世界。

2. 学习三首古诗词(20分钟)分别讲解《静夜思》、《春晓》、《将进酒》三首古诗词的背景、意境和作者,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内涵。

3. 诗词朗读(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静夜思》、《春晓》、《将进酒》的朗读比赛,提高学生的朗读技巧和表达能力。

4. 分组讨论(15分钟)学生根据所学的古诗词内容,分组展开讨论,让学生自由发挥,分享彼此的想法和感受。

5. 总结(5分钟)老师引导学生进行课堂总结,让学生总结所学的三首古诗词的特点和自己的收获。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静夜思》、《春晓》、《将进酒》三首古诗词的背景和作者,理解古代诗词的意境和写作技巧,掌握古诗词的朗读技巧,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和欣赏古诗词的兴趣。

六、课后作业1.默写三首古诗词的诗句;2.回家后尝试朗读三首古诗词,并录音上传到班级群中。

经过这节《古诗词三首》教学的优质课堂教案,学生将更深入地了解古诗词的奥秘,激发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情,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1《古诗词三首》教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1《古诗词三首》教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1《古诗词三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本课,学生能够理解《古诗词三首》的意境和情感。

2.能够朗读《古诗词三首》,掌握基本的朗读技巧。

3.能够用自己的语言理解并表达诗词意境。

二、教学重点1.掌握《古诗词三首》的意境和内涵。

2.正确朗读《古诗词三首》,体会其中的美感。

三、教学难点1.理解《古诗词三首》中的含蓄之美。

2.发挥想象力,积极表达对诗词的感悟。

四、教学准备1.教师:熟悉《古诗词三首》的内容和背景知识。

2.学生:提前学习并熟悉《古诗词三首》的内容。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通过谈论《古诗词三首》的标题,引发学生对诗词的好奇。

2.学习:逐句解读第一首古诗词,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意蕴。

3.朗读:分组朗读第一首古诗词,注重语调和表情的表达。

4.讨论:让学生谈谈对第一首古诗词的理解和感悟。

第二课时1.复习:回顾上节课学习内容,确保学生掌握。

2.学习:继续解读第二首古诗词,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抒情意境。

3.朗读: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逐句朗读第二首古诗词。

4.创作:让学生仿照第二首古诗词,自行创作一首小诗。

第三课时1.复习:检查学生的诗歌创作,鼓励他们展示并分享。

2.学习:解读第三首古诗词,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

3.朗读:自由朗读第三首古诗词,展示学生对诗词的体会。

4.总结: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本课的收获和体会。

六、课堂作业1.背诵一首《古诗词三首》。

2.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古诗词,写下对其的感悟和理解。

七、教学反思在本节课中,学生通过学习《古诗词三首》,不仅增加了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更培养了对诗歌的喜爱和表达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朗读、理解、创作,将诗词的美好传达给每一位学生,激发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以上即为本节课的教案,请教师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调整教学过程,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1《古诗词三首》(教案)五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

21《古诗词三首》(教案)五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

教案:《古诗词三首》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词,理解诗词的大意和意境。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掌握诗词的基本格式和修辞手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体会诗词中的美感和哲理。

教学内容:1. 诗词内容:本节课将学习三首古诗词,包括《登鹳雀楼》、《春晓》和《静夜思》。

2. 诗词背景:了解每位诗人的生平背景和创作风格。

3. 诗词分析:分析诗词的结构、韵律、修辞手法等。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背诵三首古诗词,理解诗词的大意和意境。

2. 教学难点:掌握诗词的基本格式和修辞手法,体会诗词的美感和哲理。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教学课件。

2. 学具:学生课本、笔记本、文具。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图片和简短的介绍,引导学生对古诗词产生兴趣,激发学习欲望。

2. 诗词学习(15分钟):a. 学习《登鹳雀楼》:引导学生朗读诗词,解释生词和句子,分析诗词的意境和修辞手法。

b. 学习《春晓》:让学生通过朗读和讨论,理解诗词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c. 学习《静夜思》:通过朗读和思考,引导学生理解诗词的意境和哲理。

4.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正确朗读、背诵三首诗词,并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词进行赏析。

板书设计:1. 《登鹳雀楼》2. 《春晓》3. 《静夜思》4. 古诗词基本格式和修辞手法作业设计:1. 正确朗读、背诵三首古诗词。

2.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进行赏析,包括诗词的意境、修辞手法等。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掌握了古诗词的基本格式和修辞手法,培养了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但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诗词的深度解读和感悟还有待加强,以后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词的意境和哲理。

需要重点关注的是“对比分析”部分。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形式上对比三首诗词。

例如,《登鹳雀楼》是一首七言绝句,而《春晓》和《静夜思》都是五言绝句。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1.古诗词三首》【优质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1.古诗词三首》【优质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1.古诗词三首》【优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21.古诗词三首》是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三首古诗词《山居秋暝》、《枫桥夜泊》和《长相思》。

这三首诗都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艺术魅力。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这三首诗,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朗读和感悟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词阅读基础,他们对古代文化和文学有一定的认识。

但同时,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感悟能力仍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词;理解诗文内容,掌握诗文中的重点词语;2.过程与方法:通过感悟、品味,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朗读和感悟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词;理解诗文内容,掌握诗文中的重点词语;2.难点:感悟、品味诗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内容;2.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3.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诗文内容、作者简介、图片、音乐等;2.教材:准备《山居秋暝》、《枫桥夜泊》和《长相思》的原文;3.的黑板、粉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三首古诗词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教师简要介绍三首诗的作者和背景。

2.呈现(15分钟)教师分别呈现《山居秋暝》、《枫桥夜泊》和《长相思》的原文,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文内容。

在呈现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文中的重点词语。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精品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精品教案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诗中的难读字,注意学会正确发音。
2.学生初读:同学们,首先请你们自由朗读这首古诗,朗读的时候,要把字音读准,然后边读边边记下自己读懂了什么,标出读不懂的地方。
课件出示初读要求: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学生自由朗读,小组交流,检查交流情况。
展示图片:你知道这是什么季节吗?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秋天有哪些特点?
教师提示:《山居秋暝》这首诗写初秋时节山居所见雨后黄昏的景色,当是王维隐居终南山下辋川别业(别墅)时所作。这么美的景色,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中去领略一下吧!
题目“山居秋暝”是什么意思呢?关键是要知道“暝”的意思,再看书上的注释我知道了“暝”是日落十分,天色将晚的意思。题目的意思就是:居住在山里看到秋天傍晚的景色。
练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设计意图: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运用积累的多种方法识记生字,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自觉性,有效提高了学生识字的能力。】
五、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课件出示: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第七单元
【教材分析】
1.单元主题:
本单元主题为“四时景物皆成趣”,教材围绕主题编排了《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三首古诗词和《四季之美》、《鸟的天堂》、《月迹》三篇课文,都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一年四季别样的风景。《古诗三首》描述的是古代诗人眼中不同季节的景或事,或咏景言志,或借景物抒发情感,或借景描写表达思乡怀旧之情,三首古诗词都配有插图,有助于学生理解古诗内容,体会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四季之美》主要讲了四季当中每个季节最美的是一天的什么时候以及怎样的美。《鸟的天堂》是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作品。文章记叙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同景象,表现了大榕树的庞大、茂盛,以及被称作"鸟的天堂"的名不虚传,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中这种生命现象的热爱和赞美。《月迹》一文通过记叙一场饶有情趣的寻月活动,展现了美丽的月色,赞美了孩子美丽纯洁的心灵,表达了孩子们追求美好事物的纯真愿望。同时告诉人们美属于每一个人,人人都应该拥有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古诗词三首》精品教案文本分析:《山居秋暝》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展现了山居村民的淳朴,表达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

诗人是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社会美。

全诗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流水声、浣女归来的喧笑声,以及渔船穿过荷花丛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丰富、新鲜的感受。

它像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又像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创作特点。

《枫桥夜泊》细腻地讲述了一个客船夜泊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和感受,勾画了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有景、有情、有声、有色。

此外,这首诗也将作者的羁旅之思、家国之忧,以及身处乱世尚无归宿的顾虑充分地表现出来,是写愁的代表作。

《长相思》描写了将士们在边塞军旅途中因风雪声大而辗转反侧,不能入眠,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全词于写景叙事之中体现了浓烈的羁旅怀乡之情。

此外,全词纯用自然真切、简朴清爽的白描语句,写得浑然天成,毫无雕琢之处,却格外真切感人。

古诗词的教学,首先要注重朗读、想象和背诵,在反复诵读中感悟诗词的韵味和意境。

其次,要通过创设特定的情境引导学生掌握理解字词、诗意的方法。

学生通过感悟诗词所描绘的意境,体会作者的内心情感,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丰富文化底蕴。

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榆、畔、更、聒”4个生字(包括1个多音字);会写“孙、泊、愁”等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诗词,熟读成诵,边读边想象诗词描绘的美景。

默写《枫桥夜泊》。

3.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等方法,感知诗词内容,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情感。

4.赏析诗词语言,体会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等写法的妙处,并学会运用。

教学重点:理解诗词的意思,感悟诗词表达的情感;比较三首诗词在写景抒情等方面的异同。

教学难点:想象三首诗词所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寄托的情感。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山居秋暝》《枫桥夜泊》课时目标1.会写“孙、泊、愁、寺”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的意境。

要点把握1.了解山水田园诗,结合《山居秋暝》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2.体会动静结合的写法,理解景物描写与表情达意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课件出示《山居秋暝》《枫桥夜泊》原诗,并配以图片,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内容。

导语: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有“一言以蔽之,思无邪”的《诗经》和被尊为百世之师的楚辞的代表作《离骚》,也有刚健清新的汉乐府和多姿多彩的南北朝民歌;到了唐代,我国古典诗歌发展到了一个顶峰,出现了李白、杜甫、王维等杰出诗人。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首唐诗——《山居秋暝》《枫桥夜泊》。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出示的图片,这两幅图片分别切合了这两首诗的意境,大家想象画面中的景色,初步感受一下这两首诗。

2.播放朗读音频,学生听两首古诗,观看插图,初步进入古诗的意境。

3.教师板书“山居秋暝”四字,引导学生理解诗题。

明确:“山居”,即诗人隐居的别墅,点明了地点;“秋”,点明了季节;“暝”,傍晚,点明了具体时间。

这样组合在一起,我们就明白了诗题的意思是:诗人于秋天傍晚在山居所见的景物。

二、学习古诗,掌握方法1.教师介绍《山居秋暝》的作者、创作背景和近体诗的相关知识。

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

唐朝著名诗人、画家。

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

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有多篇佳作传世,多咏山水田园。

其诗体物精细,状写传神,苏轼曾赞:“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创作背景《山居秋暝》是一首五言律诗,作于王维隐居辋川之时。

他在那里建造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近体诗古体诗与近体诗的时间分界为唐代,唐以后的诗称为近体诗。

近体诗包括律诗、绝句等,在字数上有五言、七言两种。

近体诗的句数、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严格的限制。

2.初读古诗,读准字音,明确节奏。

(1)课件出示词语,指名学生认读生字,解释重点词语。

教师相机纠正。

暝:日落时分,天色将晚。

浣女:洗衣物的女子。

歇:尽。

王孙(sūn):原指贵族子弟,诗中指诗人自己。

(2)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尝试划分节奏,吟诵诗歌。

明确朗读节奏: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3.图文结合,朗读诗歌,理解诗意。

(1)各学习小组利用工具书对不理解的字词进行查阅,并尝试直译,试讲诗意。

(补充注释:[新]刚刚。

[喧]喧哗。

[春芳]春天的花草。

[自]自当。

)(2)先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试讲诗意,然后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译文。

(出示诗歌翻译并配图。

)4.赏析诗句,领会意境。

(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教师指导解疑。

)(1)王维诗歌的特点是“诗中有画”,从这首诗里,你能找到几幅图画?小组讨论,分别用几句话来描述画面。

(学生先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教师后展示多媒体课件。

)明确:诗中有五幅清新秀丽的秋山晚景图。

第一幅是“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初秋的傍晚,山雨初霁,万物一新,树木繁茂,空气清新,高山寂静,宛若世外桃源。

第二幅是“明月松间照”。

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

第三幅是“清泉石上流”。

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缎闪闪发光。

第四幅是“竹喧归浣女”。

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

她们正在竹林里嬉戏追逐,嬉笑声传到了竹林外。

第五幅是“莲动下渔舟”。

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惊扰了荷塘月色。

(2)颔联和颈联的四幅画面中哪些为静景?哪些为动景?分别从什么角度着笔?明确:“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均为动景。

“明月松间照”是从视觉的角度着笔,“清泉石上流”是从听觉的角度着笔,“竹喧归浣女”是写所闻,“莲动下渔舟”是写所见。

动静结合,视听互见,充分展现了山村的自然美。

(3)颈联中全是村民的活动,洗衣服的少女归来时发出了喧闹声,渔舟经过时莲花也随之摆动,为什么它们给人的感觉仍然是“静”呢?明确:王维的山水诗善于用热闹的字面表现幽静的境界。

正如王籍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两句脍炙人口的诗句,诗人写出事物的动态不是为了破坏这个幽静的境界,而是为了烘托它。

人们从这些喧闹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味出一种平和恬静,体味出平和恬静中的一片活泼生机。

我们说它是“寓静于动”或“动中显静”。

(4)诗中明明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么说是“空山”呢?(多媒体展示“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确: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空山”二字显示此处如世外桃源,表现出了环境的幽静,暗合作者远离世俗的愿望。

(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表达了诗人远离尘世,归隐山林,不再回到纷纷扰扰的官场中去的强烈愿望,体现了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小结:这首诗描绘了清幽明净、淳朴美好的山居生活图景,创造了山雨初霁、静谧幽美、如诗如画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喜爱和对隐居山间的纯朴宁静生活的向往之情。

5.扩展延伸,文化积累。

过渡:在古代诗歌作品中,歌咏田园美好风光的比比皆是。

诗人或表现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或展现向往隐居生活的情怀,或寄托对理想境界的追求,读来令人深深陶醉。

除了王维的这首《山居秋暝》,你还知道哪些描写田园风光的作品?课下找一找,积累并背诵。

积累示例:◇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唐]孟浩然《过故人庄》◇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唐]杜牧《江南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南宋]陆游《游山西村》三、运用方法,自主学习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过渡:刚刚我们学习了唐代诗人王维的《山居秋暝》,也欣赏到诗中优美的画面。

现在我们再来学习另一位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

位于江苏省苏州市的寒山寺就是因此诗而名噪一时,枫桥也成为苏州名桥,名重江南。

这首诗究竟散发着怎样的魅力?让我们一同走进张继的《枫桥夜泊》吧。

2.理解诗题。

教师板书诗题,并同步讲解。

明确:“枫桥夜泊”即客船夜里停泊在枫桥下面。

诗题点明了时间、地点及事件。

3.了解作者和创作背景。

张继字懿孙,襄州(今湖北襄阳)人。

唐代诗人。

其诗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兴幽深,事理双切,对后世颇有影响。

创作背景天宝十四年(755年)爆发了安史之乱,天宝十五年(756年),唐玄宗仓皇奔蜀。

因为当时江南政局比较安定,所以不少文士纷纷逃到今江苏、浙江一带避乱,其中也包括张继。

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

江南水乡幽美的秋夜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客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于是诗人写下了《枫桥夜泊》这首意境清远的小诗。

4.初读古诗,夯实基础。

(1)出示带拼音的字词卡片,指名学生认读。

教师相机纠正。

夜泊(bó) 愁(chóu) 寒山寺(sì)(2)播放生字书写视频,引导学生关注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以及书写笔顺。

◆书写指导:[泊]左右结构,左小右大。

“氵”略呈弧形。

[愁]上下结构。

下部“心”宜正,托住上部。

[寺]上下结构,“土”两横上短下长。

◆易错提示:[泊]右边是“白”,不要多写一横,写成“自”。

[寺]上面是“土”,不要写成“士”。

(3)引导学生进行书写练习,教师巡视,注意个别指导。

(4)播放朗读音频,引导学生朗读古诗,并划分节奏。

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5.再读古诗,了解诗意,与同桌交流学习。

阅读要求:①结合注释理解诗意,把握诗歌的主旨。

②观察教材中的插图。

思考:图上画了什么?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氛围?③同桌之间交流有疑问的地方。

6.教师检查学生对古诗的掌握情况,引导学生赏析古诗。

(1)想象诗中描写的“月落乌啼霜满天”的情景,谈谈自身的感受。

(示例:拂晓的时候,月亮落了下去,栖息在树上的乌鸦也在黎明时分发出啼鸣,秋天夜晚的霜透着浸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船,使他心情愁闷,久久不能入睡。

)(2)你是怎么理解诗中的“对”字的?(有人认为是张继面对着江枫、渔火难以入眠;还有人这样理解:诗人因为心里忧愁,所以他眼里的景物也是忧愁的,故而把江枫和渔火拟人化,它们也因为忧愁,所以相对无眠。

)(3)展开联想,用自己的话把“江枫渔火对愁眠”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示例:江边的枫树,点点的渔火,勾起了“我”对故乡的怀念,使满怀愁绪的“我”难以入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