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精英
“后乡村精英”时代与新农村建设

作者简 介 : 钱
燕 (9 5 )女 , 18 - , 安徽 灵璧人 , 东N _ 大 学社会 与公共 管理 学 院硕 士研 究生 。 究方 向 : 华 v - 研 社
1 9・ 3
会学。
・
钱
燕 :后 乡村精 英 ” “ 时代 与 新农村 建设
与再生 产主要 是“ 内向型 ” 。如果说 在改革 开放 之后很 长 一 段 时间 内呈 现 了 “ 向 型 ” “ 向 型 ” 内 和 外 相结 合 的 情 况 , 仍 以 内部 流动 为 主 , 但 乡村 多元 化 的精英 格 局 的存在 和发展 , 使得 乡 村社会 仍 是精英 流 动 与再生 的 主要土壤 , 且精英 内部 的流动 主要 是 以政治 精英 向 并 经 济精英 流动 为 主 , 同时具 有 这两种 精 英 的身份 与 且 地位 , 出现 了一 种政 治 资 本 的转 化 效 应 和 “ 干 部 的 村 延迟 转化 效应 ” 。乡 村精 英 的外流 主要 为少 数经 济 精 英 向城市 的流 动 , 治精 英 和社会 精英 向外 流 动 的情 政
2“ 、 内向型” 流动到 “ 向型” 动 。乡村精英 的流 外 流
前国家固定体制之下 的城市吸纳农村精英 ; 二为“ 显 性流失 ” ,是指 改革 开放 之后 历经 劳 动力 资源 的 市场 化选择 ,借助于价格 和竞争机制使农村精英 流向城 市 。在 改革 开放 之前 , 国家通 过户籍 制 度将 农 民限制 在土 地上 , 升学 、 军 或 者 城 市招 工 等 方式 才 是 他 们 参 离开农 村 的仅有 机会 , 过这 些渠道 流 向城 市 的一 般 通 都为 农村 中 比较 优 秀 的人 , 是 , 们 所 占的 比例 很 但 他 低, 不会对乡村社会产生太大的影响。在改革开放初 期, 有少量的农 民开始向城市流动 , 但他们 的流动不
乡村场域中精英俘获过程分析

乡村场域中精英俘获过程分析作者:陈鹏来源:《智富时代》2017年第08期【摘要】本文基于“小官巨贪”刘大伟18年把持村庄严重侵占集体利益的典型个案,将在乡村三层主体的场域视阈下,对精英俘获整个过程和其中多元主体的行动逻辑进行分析。
并尝试将精英俘获划分为成长俘获、扩展俘获和终结俘获三个阶段,并分析其主要成因、提出建议和启示。
【关键词】精英俘获;乡村治理;小官巨贪一、问题提出我国乡村社会仍走着一条精英治理的道路,乡村场域中存在着国家、村庄精英、普通村民的三重权力框架,可见村庄精英的中间地位并主导着乡村治理。
乡村精英是指在乡村中具有相对资源优势、社会影响力超过一般普通村民平均社会影响力的人。
精英俘获则是指乡村精英借助这种相对优势,占有了本应惠及大众的资源,从而导致村庄治理状况的恶化。
但国内对精英俘获理论研究仍存在较大的局限:一是研究领域集中在资源项目下乡,重在说明在外部资源进入乡村时,精英凭借其优势地位而致使项目偏差。
但显然精英对乡村治理的影响是全方位的,精英俘获也不仅发生于单个领域,可以更深入地分析精英俘获与乡村治理之间的关系。
二是研究内容具有切面性,大量研究中仅指出存在精英俘获现象,虽有对精英俘获的产生机制、社会后果和对策建议的研究,但缺乏对完整精英俘获过程的关注。
三是研究视角单一,精英俘获有两层含义:精英主动俘获和精英被外在力量俘获,但多数研究仅侧重于某一侧面,没有对二者的互动和合力进行研究。
鉴于此,本文的主要是典型精英俘获个案为载体,在乡村治理视阈下,尝试描述整个精英俘获过程,对其中内外合力的作用和场域中多元主体行动逻辑进行分析,以回答小小村官为何能一手遮天18年之久及其现实启示。
二、精英俘获过程分析根据事态的不同表现程度和场域中行为主体不同阶段的行为逻辑,本文将这一精英俘获过程分为成长俘获、扩展俘获和终结俘获阶段。
(一)成长俘获阶段:正当性与欺骗性共存乡村精英利用契机在其相对优势最突出的初始领域中实现精英俘获,并逐渐增强力量。
乡村精英与农村公共物品自发供给

公 共物 品供 给的 高效与公 平 , 是保 证社会 和 谐发 展 的基 础条 件 。 而农村 公共 物品 的供 给是保 证新 农村
建 设顺利进行 的必要条件 。 国内对公共物 品的问题的讨
村私 营企业 主 和集体 企业 的管 理者组 成 , 会 精英 由 社 在 品行 、 力 、 验 、 能 经 知识等 方 面具有 优势并 在社 区范 围取得 较 高威 望 的人组 成 [。项辉 指 出 : 5 ] 乡村 精 英在 某 些方面拥有 比一般成员更 多的优 势资源 , 并利用 资源
作用。 关键 词 : 农村 公 共 物 品 ; 自发 供 给 ; 乡村 精 英 ; 济精 英 经
中 图分 类 号 : 3 03 F2 .
文 献 标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 6 3 1 9 ( 0 0 0 — 0 5 0 17 — 9 92 1 )7 0 6 - 2
作者 简 介 : 璐 璐 (9 5 ) 女 , 徽 广 德人 , 徽 师 范 大 学 ( 徽 芜 湖 2 10 ) 会 学 院社 会 保 障 专 业硕 士研 究生 。 黄 18 一 , 安 安 安 40 3 社
生较早 对 中国农村 精英 结构 进行 了研究 , 他认 为 中国 农村 社 区精英 由党 政 精英 、经济 精 英 和社 会 精 英组
成 , 政 精英 包 括 乡镇 干部 和 村 干部 , 党 经济 精 英 由农
论 和研究很多 , 各种观点互相 碰撞 。贺雪峰和罗佐兴提 出, 农村公共 物品 的供给 方式主要 有三种 : 场化供 给 市 方式、 民间组织 供给 方式 、 政府 强制供 给 方式 【。 洪 1刘 j
取得 了成功 , 为社 区作 出了贡献 。 而使他们具 有 了某 从
乡村经济精英浅层介入政治的现象与原因分析

党 的十 八 大 报 告 提 出 , 众 自治机制 , 以扩 大有序参与、 推进信息公 开、 加强议 事协商、 强
被提名后拒绝参选 , 而 当他们 的这些权利受到
收稿 1 3期 : 2 0 1 3—0 8—1 0
作者简介 : 卓晓宁 ( 1 9 5 6 一
苏省淮安行政学院讲师 。
) , 男, 江苏南京人 , 中共淮安市委党校副校长 、 副研究员 , 主要研究方向为政治学 理论 ; 刘东 杰 , 江
损害 时 , 也 表现 出无 所谓 的态度 。 ” J ( ’
乡村政 治过 程 , 仅 在 形式 上 践 履 自己公 民权 的 行 为现 象 。在消 极 的政 治 观作 用 下 , 经 济 精 英 往 往对 政 治 介入 并 不 热 心 , 只 有在 动 员 下他 们 才 会被 动地 参 与 到政 治 过程 中来 , 而 介人 政 治 过 程又 多是 以最基 本 的政 治权利 在形式 上 的行
影 响 着人 们 的观 念 , 因此 经济 成 功 人 士往 往 被 赋予 更 多 的光 环 。 因此 , 对 于 当前 乡 村 经 济 精
2 .中位介 入 : 一种 个人 影 响力 在 政 治上 的
反映。乡村经济精 英 中位介入政治 , 通 常是这 样 一 种情 形 : 乡村 经 济 精 英 在经 济 上 取 得成 功
2 0 1 3年 第 6期
江苏行政 学院学报
J o u na r l o f J i a n g s u Ad mi n i s t r a t i o n I n s t i t u t e
农村精英流动研究综述

状 ,研 究 成 果 丰 富 。 1 、国 外, 研究成果颇丰 ,从现有 文献的 研究 内容和方法来看 ,主要分为三类 :一是 以 I v a n S z e l c n y c 、R o n a — T a s 等学者为代表的精英流动理论 ,二是 以 V i c t o r N e e 为代表 的精英循环理 论 ,三是 以J e a n .o i 为代表的精英再生理论 ,这些理论都为后世 的精英
农 村 精 英 流 动研 究综 述
卜 璩
摘 要 :农村精英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中的作 用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归纳,但其重要性却是各界 的共识 。现在 ,由于党和 国家的政 策向农村倾斜,越 来越 多在城市的农村精 英开始 回流 ,并开始影响 乡村治理。如何 为回流农村精荚做好 配套机 制,促使 更多的农村精英 回 流 , 同时使 回 流精 英 更 好 地 发 挥 其 在社 会 主 义新 农 村 建 设 的作 用是 我 们 迫切 需要 认 真 谋 划 与 努 力探 索 的课 题 。 关键 词 :农 村 精 英 ; 回流 ; 乡村 治理 ;精 英 流 动 理 论
2 、 国 内方 面
国 内 对精 英 流动 理 论 的 研 究 ,主要 基 于 本 国国 情 提 出 符 合 现 阶段 社 会 实 际 的 理论 框 架 。宋 时 歌 ( 1 9 9 8 ) 提出 “ 干部 权 力转换 延迟 ”理
论 ,该理论认 为,干部在改革早期 ,南于受制于 旧体制中的既得利益框 架 ,难以迈向市场 ,从而导致这一阶段干部权力真空 ,使其他社会群体 有机会脱颖而出。但这并不意味这干部权力就此瓦解 ,反之这种作为管 理者 、政策解 释者和执行者 的特殊地位而拥有 的巨大的权力依 旧是保 障 他们在市场竞争 中成果 的根本原因。市场改革 中的精英流动是一个 阶段 性现象 ,也是中国转型期 的特殊历史现 象。清 华大学教授孙 立平认 为, 随着社会转型期的发展 ,旧的精英集团也 开始不断尝试 向新的精英类 型 转变 ,新旧精英的更 替 仅 仅 是对 精 英 内部 结 构 的重 新 诠 释。王 汉生 ( 1 9 9 o ) 提出 ,社会转型期的精英流动 ,既包括新 旧精英 的替代 ,同时 也包括 旧精英 内部的转换与升级 。 ( 二) 、 中 国农 村 精 英 的 流 动 机 制研 究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 村建设 的提 出,农村精英 的流动 问题成 为当前 各 界关注 的焦点 。从我国农村精英流动的发展阶段来看 ,主要分 为两个 时 期 :一是改革开放时期 ,经济 的发展及城市化进程 的加快推动 了农村 精 英开始 由农村 向城市聚集 ;二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时期 , 这 一时期主 要为反方 向流动 ,受国家对农村发展政策倾斜及城市生存压力倍 增等因 素的影 响,越来越多的农村精英选择离开城市返 回农村 ,且这 一群体较 第一 时期呈现范围更大 、素质更高 的特点 ,除返乡的农 村精英外 ,还包 括农村新兴成长的知识精英、技术精英 、经济精英及文 化精英等。从现 有文献 的研究 内容和方法来看 ,国内外对我国农村精英 流动的研究主要 基于以下两点 ,一是精英循环理论 和再生理论 ,二是中国农村的结构现
乡村精英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探讨——以邛崃市平乐镇花楸村为例

6 10 ) 4 10
伍佩鲜 , 艾
( 内江 师 范 学 院 经 济 与 管 理 学 院 , 四 川 内江
摘 要 : 着 我 国 社 会 主 义 新 农 村 建 设 的 推 进 , 村 精 英 在 新农 村 建设 中 的 作用 受 到社 会 各 阶层 的 广 泛 关 注 和 重 视 。 乡村 精 随 乡 英 在 新 农 村 的 建 设 发 展 中发 挥 着 越 来 越 重 要 的 作 用 , 些 作用 主 要体 现 在政 治 、 济 、 这 经 社会 等 各 个 方 面 , 们 在 农 村 建 设 扮 演 了农 他
20 0 8年 末 . 楸 村 已有 2 花 1个 生 产 小 组 通水 泥 公 路 , 内的 交 村
通 状 况 得 到 了 明显 的 改 善 , 村 主 要 从 事 茶 叶 的 种 植 , 叶 全 茶
种 植 面积 占 全村 总耕 地 面 积 的 8 以 上 , 园面 积 由原 来 的 O 茶
园、 祈求 上 天 保佑 的 祭 祀 场 所 祭 天 台 、 绪 钦 赐 “ 恩 宠 赐 ” 光 皇 御 匾 的 李 家 大 院 为 代 表 的古 民 居 群 , 及 自然 形 成 的 “ 田 以 官 溶 洞 ” 。 由 于交 通 情 况 的 改 善 。 加 上 得 天 独 厚 的旅 游 资 等 再
5 O亩 增 至 50 0 0亩 , 叶 价 格 由 原来 的 3 茶 O元 每 公 斤 增 至 8 O
多 元 每 公 斤 , 均 年 收 入 已 由 6 0元 增 至 4 0 人 0 0 0多 元 , 民 收 农
入 明 显 提 高 。为 了进 一 步 增 加 农 民收 入 , 村 还 开 发 了所 蕴 该 藏 的 旅 游 资 源 , 要 有 康 熙 御 赐 “ 下 第 一 圃 ” 千 亩 御 茶 主 天 的
新中国电影中的乡村女性精英形象塑造及其文化反思

新中国电影中的乡村女性精英形象塑造及其文化反思关键词:乡村女性精英政治精英经济精英道德精英摘要: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包括电影媒介在内的文化象征系统一直在塑造着乡村女性精英形象。
作为性别话语与意识形态话语的一个交汇点,乡村女性精英形象在叙事层面和意识形态层面都发挥着专门重要的作用。
正是基于如此的理由,本文以1949年以来中国电影中的乡村女性精英形象的类型为线索,分析其建构方式,以期进一步切近她们的形象建构背后所隐藏的时期意义与文化意蕴。
精英一样指在资源、权威、能力等稀有价值坐标上有高分值的人。
乡村精英即在乡村社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基于智力、经历、分工和心理上等方面的优势,对乡村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治理具有重要阻碍力者,他们握有必然的社会话语资源,包括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或传统的社会资源。
乡村精英在中国社会一直备受关注,而乡村女性精英由于其性别因素那么额外令人侧目。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文化象征系统一直在塑造着乡村女性精英形象。
建国初期电影中的乡村干部李双双、到此刻的九十年代的喜莲,都属于乡村女性精英之列。
在以她们为主角的电影中,男性往往以辅助者的形象显现,她们那么往往能表现出比男人更壮大的精神动力、更高的觉悟和更有魄力的执行力。
作为性别话语与意识形态话语的一个交汇点,其在叙事层面和意识形态层面都发挥着专门重要的作用。
有学者已经开始关注过该类人物在中国电影史上特殊的文化意蕴以历时态呈现的方式,并疏理其形象在中国电影中的嬗变进程。
由于叙事重点和说明框架的需要,该论文着重分析了新时期以前的女强者形象,而对新时期以来和乡村女性精英的整体概貌关注那么留给读者意犹未尽之感①。
正是基于如此的理由,本文以1949年以来中国电影中的乡村女性精英形象的类型为线索,分析其建构方式,以期进一步切近她们的形象建构背后所隐藏的时期意义与文化意蕴。
依照精英阻碍力的要紧来源来对中国电影中的乡村女性精英进行分类,本文将其要紧分为政治精英、经济精英和道德精英。
乡村治理:精英分类与逻辑选择-最新资料

乡村治理:精英分类与逻辑选择一、引言帕累托曾明确指出,纵览整个人类历史:“除了偶尔的间断外,各民族始终是被精英统治着。
” [1] 在乡村社会治理中,乡村精英同样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中国乡村治理的历代变迁中,乡村社会主要由各种精英治理的。
[2] 对乡村精英的研究也一直是国内学界关注的一个重心。
在关于乡村精英结构的现有研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分类主要包括:王汉生的“党政精英、经济精英和社会精英”之分;[3] 贺雪峰的“治理精英”和“非治理精英”之分;[4] 金太军的“体制内精英”和“体制外精英”之分。
① [5] 在这些代表性观点中,主要存在着两方面的改进之处:一是乡村精英的分类学说自身存有争议;二是各乡村精英分类学说并未根据乡村精英的差异区分出相应的治理方式。
随着我国乡村社会的发展,原有的乡村精英结构已经出现了新的变化,在国家控制和乡村自治的相互博弈之间仍然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结构性紧张。
[6] 在这种情况下,乡村治理应该遵循什么样的逻辑,就成为一个迫切需要重新审视的问题。
笔者将乡村精英区分为内生型乡村治理精英和外生型乡村治理精英,在此基础之上明确主张乡村治理应当遵循权变思想,针对不同的乡村治理精英类型,遵循不同的乡村治理逻辑。
二、乡村治理精英的类型分析帕累托认为:“精英是指最强有力、最生气勃勃和最精明能干的人,而无论好人还是坏人。
”[1] 在笔者的叙述语境中,对于乡村精英的探讨主要局限于自身承担一定正式职务的各类乡村治理精英,并不包括未承担正式职务的其他各类乡村精英,故笔者将这种精英称之为乡村治理精英。
和贺雪峰的治理精英概念相比,这里的乡村治理精英,不但包括了村干部群体,还包含了基层政府选派的各类驻村干部,其中也包括大学生村官、第一书记等。
并依据乡村治理精英的产生方式,将其进一步分为:内生型乡村治理精英和外生型乡村治理精英。
(一)内生型乡村治理精英所谓内生型乡村治理精英,主要是指由乡村共同体内成员通过自主选择的方式产生出来的共同体领导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以来,日本学者的研究认为,士绅作为明末 清初时期的用语,是具有生员、监生及至举人、 进士等身份并居住在乡里的人的总称(冯贤亮, 2005)。 张仲礼(1991)认为生员等属于下层绅士,举人为 中层绅士,而进士为高层绅士。他通过对晚清 各个地方志中的绅士传记所做的分析,将绅士 按职责划分为八类:“为慈善组织和民间团体筹 款”、“调节纠纷”、“组织和指挥地方团 练”、“为公共工程筹款并主持其事”、“充 当政府与民众的中介”、“为官府筹款”、 “维护儒学道统”、“济贫”。这种类型划分 基本上涵盖了乡绅在农村生活中的各种作用。
乡村精英的概念整合
帕累托在其著作《精英的兴衰》中这样定义 “精英”:“精英是指最强有力、最生气勃勃和 最精明能干的人,而无论好人还是坏人。”(帕 累托, 2003) 而米尔斯则开创性地运用精英理论来研究社会 结构的变化,他的“精英”指的是居于社会统 治地位的权力集团,拥有较高的个人素质并能 运用大量政治权力的一类人(米尔斯,2004)。
(三)新中国成立后
新中国的成立彻底打破了原有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乡 村精英的身份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性质的转变与 土地革命彻底改变了中国乡村社会,颠覆了传统的乡村 权力结构和文化规范,新的权力秩序和文化要求给了传 统士绅阶层致命一击。新的乡村精英是来自于贫苦家 庭、未受过教育、政治思想觉悟高的青年党员干部。 原来的各种乡村精英,无论是传统士绅、宗族领袖以及 地方保护人,还是地主恶霸、土豪劣绅,都在建国后一 次次的政治运动中被彻底打倒。乡村社会被紧紧掌控 于国家政权之下,经济、政治与文化都依赖于国家统一 的计划体制,新的乡村精英代表国家政权利益。只 是,“由于缺乏文化资源,不得不过度地依赖政权和政治 话语的支持,从此以后,中国农村开始了政治权力无限 扩张的时代”(张鸣, 2001)。
黄宗智(2000)通过对华北村庄的研究发现,民国 时期国家权力对农村社会的渗透仍要通过地方 和村庄里的显要人物来控制。“乡村中的权要 人物,多是从事耕作的‘凡人’———中农、 富农以及经营式农场主。” 随后,杜赞奇(2003)也在其对华北村庄的研究中 提出了20世纪上半叶农村精英的地位和功能从 “保护型经纪”向“赢利型经纪”的变化。他 指出,乡村精英往往由在宗教或宗族中具有权 威地位的人担当,筛选的标准既要看他是否富 有,又要考虑他的宗族门派。
(一)传统社会
传统社会中的士绅,即乡村的精英阶层,是联系 国家政权与广大农村社会的中间环节,是乡村 政治的中心,具有相当的道德解释权与评价权。 费孝通(2006)在论述封建社会政治体制的特点 时指出,士绅可以通过他的一切社会关系将下 层社会的压力传到上层,直到皇帝本人。他进 一步指出:“绅士是退任的官僚或是官僚的亲亲 戚戚。他们在野,可是朝内有人。他们没有政 权,可是有势力……”。
Hale Waihona Puke (二)清末及民国时期清末封建政权的逐渐瓦解改变了原有的社会制 度,农村社会精英阶层的代表———士绅的身 份界定和地位功能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孔飞力(1999)在其著作中认为:尽管清帝国的行 政机构逐渐分崩瓦解,但传统秩序的重要基 础———地方士绅的权威并未随之动摇。他指 出,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出现的土豪劣绅即是 来源于旧日的下层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