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仇意识与家国情怀——评《赵氏孤儿》的主题倾向
戏曲赵氏孤儿欣赏.doc

从《赵氏孤儿》看传统戏曲的审美价值传统戏曲中的许多作品是描写发生在朝廷中的忠臣良将与奸佞之辈的尖锐斗争,其中最常见的情节,是在朝纲不正、奸臣当道的情况下,忠良们惨遭陷害。
经过激烈斗争,正义最终战胜邪恶。
《赵氏孤儿》正是以浓重的笔墨描绘了发生在忠臣和奸臣之间的激烈斗争,表现出歌颂忠良、鞭笞奸佞的鲜明倾向。
《赵氏孤儿》是中国传统剧目中极富代表性的一个剧目,也是第一部传入欧洲的中国戏剧。
它表现了弃恶扬善的伦理观和舍生取义的牺牲精神,体现出中华民族精魂的道德美,交融着人生忧患的深切感受和善恶分明的道德意识,具有较高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
《赵氏孤儿》围绕着赵盾、屠岸贾文武不和,展开善与恶、忠与奸的矛盾冲突。
在二十年的殊死斗争中,歌颂了程婴、公孙忤臼等人重义气、轻生死、忠勇义烈的高尚品质。
在第四折里程婴说道:“单为这赵氏孤儿,送去了多少忠臣贤士”,说明了该剧忠义的主题。
剧的结局是大报仇,这种结局的处理是中华民族“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传统审美心态的反映。
赵家门客程婴只因赵家对他“十分优待”,他知恩报恩,所以才冒着生命危险、牺牲亲生儿子救出孤儿,虽然后来由于屠岸贾要杀掉全国半岁以下的婴儿,使他的行为具有拯救全国婴儿的性质,较之原来高大,但其出发点仍是报恩,这是儒家提倡的“忠”。
韩厥、公孙忤臼等人舍生取义,是重然诺,是在与邪恶势力的斗争中表现出的刚烈,即所谓“忠臣不怕死,怕死不忠臣”。
这种高风亮节、凛然正气正是中华精魂的体现,闪耀着道德的光彩,这是儒家所提倡的“节”、“义”。
《赵氏孤儿》表现的忠臣义士对权奸弄臣等邪恶势力的斗争精神,渗透着儒家的伦理思想,突出了传统的道德精神,体现着一种人性的复苏和觉醒,其“劝善”、“扬善”、“惩恶劝善”的观念正是儒家道德的集中体现。
该剧蕴涵着道德美,程婴、公孙忤臼等人体现出崇高的人格美,从戏剧美学的观点看不失为一部极富代表性的剧目。
《赵氏孤儿》中的程婴与公孙忤臼表现的扬善弃恶的伦理观点和舍生取义的牺牲精神,体现出中华民族精魂的道德美,包含着一种巨大的伦理力量,并通过斗争让美德发射出照人的光彩,以此给人以鼓舞和感奋,交融着人生忧患的深切感受和善恶分明的道德意识,具有较高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
作品赵氏孤儿观后感

作品赵氏孤儿观后感以下是作者精心整理的作品赵氏孤儿观后感(共含13篇),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作品赵氏孤儿观后感在国内的几位大腕级导演中,陈凯歌原属于我不太喜欢的导演之列,并且是越来越不喜欢的那种。
陈大导演的早期作品有几部还是不错的,尤其喜欢那部《霸王别姬》,整部电影充斥着历史与现实的交织,戏里戏外不分情境的纠缠挣扎令观众揪心。
而这部电影也可能是主演张国荣杯具的引子之一。
但从《无极》开始,陈大导演的电影除了恢弘的场面和炫目的色彩,找不到多少思想与内涵。
但拍的《梅兰芳》改变了我的看法,陈导的电影又列入我的观看计划中。
近期的贺岁片一部之后一部上演,导演、主演的牌子一个比一个大,前期炒作的热浪更是一个盖过一个。
老谋子的“山楂”炒的最凶,但其中味道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好;冯导的“地震”震动了观众的心,可说是催人泪下,但“非2”却成了“戏不够、噱头凑”的大杂烩;而姜大明星的“子弹”则飞的让人眼晕……。
那么,陈导的《赵氏孤儿》又会是什么样的效果呢?说实话,这部电影比同档期的那几部贺岁片要好些,不再那么“无极”。
当然,电影好看与否,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
这部电影对《史记-赵世家》中的记载动了较大的“手术”,说是“篡改”可能有点过,但若说是“改编”又有点不够。
虽然改动很多,但故事的主线和故事里的主要主角那是绝不能变滴,毕竟还有“尊重历史”的原则在限定着。
电影与历史记载相比,改动之处有很多,但差别最大的、最值得评说的应当是两处:一是程婴换孤的起因与过程,一是程婴抚养、教育赵氏孤儿的方式与过程。
本人认为:这两处较大的改动,正是影片“得”、“失”之所在。
《史记》中记载的“程婴换孤”这一情节是程婴与公孙忤臼商议的计策,是程婴忠义气节的体现。
而在电影中,这一情节被做了较大的修改,“换孤”的起因不再是程婴的仗义,而纯属陰差陽错和被逼无奈。
这样的改动令程婴少了些“假、大、空”的英雄主义气概,多了一份儿温情,添了一份儿人性。
这多少可算是电影改变中的“亮点”,应当属于“得”的部分。
浅谈千古名剧《赵氏孤儿》

浅谈千古名剧《赵氏孤儿》赵氏孤儿名赵武,又称赵文子(公元前598年-前541年)。
春秋时期晋国大夫。
大夫赵盾之孙、赵朔之子,母为晋成公之妹,史称赵庄姬。
《赵氏孤儿》有关的历史记载最早见于《左传》但情节较略;到司马迁《史记•赵世家》刘向《新序》《说苑》才有详细记载。
情节叙述春秋时期晋国贵族赵氏被奸臣屠岸贾陷害而惨遭灭门,幸存下来的赵氏孤儿赵武长大后为家族复仇的故事。
这一故事最早被搬上戏曲舞台是在元代,戏曲家纪君祥在历史记载的基础上创作了同名杂剧《赵氏孤儿》,又名《赵氏孤儿大报仇》。
故事情节与史书记载大致相同:晋灵公武将屠岸贾仅因其与忠臣赵盾不和与嫉妒赵盾之子赵朔身为驸马,竟杀灭赵盾家300人,仅剩遗孤被程婴所救出。
屠岸贾下令将全国一月至半岁的婴儿全部杀尽,以绝後患。
20年後,孤儿长成,程绘图历教史实,终报前仇。
作品描写了忠正与奸邪的矛盾冲突,揭露了权奸的凶残本质,歌颂了为维护正义、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气势悲壮,感人肺腑。
作者做了一些小的改动,比如,把孤儿宫中藏匿改为宫外抚养;把孤儿在深山长大改为被仇人屠岸贾收为义子在屠府长大,后杀屠报仇;.把被请封的韩厥改为放孤后自杀;把赵盾门客公孙杵臼,程婴改为老宰辅和草泽医生等。
我个人以为,作者所做的这些改动有着极强的艺术效果。
把孤儿宫中抚养改为宫外抚养,增加了故事的曲折性,一是合理增加了韩厥放孤后自杀的情节;二是为孤儿被屠岸贾收为义子创造可能性,而这一点又增加了戏剧的悲剧性。
把赵盾门客公孙杵臼改为老宰辅,是为了突出传统的忠君思想,为了帝王的社稷,维护忠良,勇于献身;把程婴改为一般草泽医生则宣扬了“义”——道义和正义。
另外,在元杂剧的剧本中,指明了屠岸贾屠戮了赵家300余口,为了斩草除根,屠岸贾下达了将全国一月至半岁的婴儿全部杀尽的命令,这也是历史中没有记载的,同样也是艺术化的处理,以突出屠岸贾的残暴,反衬赵氏家族的忠义以及惨遭灭门之祸的冤屈。
令观众对屠岸贾恨之入骨,对赵氏家族充满惋惜之叹和深深的同情。
观《赵氏孤儿》

观《赵氏孤儿案》《赵氏孤儿案》是中国流传千年的传奇故事,主要讲的是:春秋时期,以战功起家的晋国贵族赵氏家族,权势和声望不断膨胀,国君羡慕、嫉妒,更多的则是恐惧。
赵盾之子赵朔双喜临门,不仅战功卓著,而且妻子庄姬也身怀六甲,终于功高震主,自己却毫不知晓。
给奸佞之辈屠岸贾有了可乘之机,他诬陷赵氏家族谋反,一日之内诛杀了赵氏一门300多人。
能够幸免于难的,仅有赵朔身怀六甲的妻子——晋灵公的姐姐"庄姬"而已。
这个遗腹子被草根大夫大夫程婴收养,将他抚养成人并报其杀父之仇的事。
看完了电视连续剧《赵氏孤儿案》,感触颇多。
剧中刻画了许多有血有肉的人物,其中有两个人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个是程婴,另一个是屠岸贾。
两个人斗智斗勇十九年,各自都绞尽脑汁,把自已的的智慧、计谋和韬略发挥到了极致。
程婴,晋国的一个草根大夫。
把“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真正落到了实处。
当然,为此他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中年得子的程婴为了报答赵朔,他亲手摔死了自己才出生不到十天的孩子,逼疯了自己的妻子,挽救了赵氏孤儿,并将孩子抚养大。
试问:当今我们谁能做到?为了报仇,他忍受着世人的白眼、鄙视及赵氏追随者的追杀,将赵氏孤儿取名为“程大业”,并不着痕迹的将他带到了屠岸贾的门下,在屠岸贾的眼皮底下,他强忍悲痛,19年始终不露破绽,以超乎常人想象的毅力将程大业抚养成人。
“皇天不负有心人”,屠岸贾最终败在了程婴的手里,心甘情愿地回城受审,用赵朔的宝剑自杀而亡。
但他也因为儿子出生不到10天惨死在自己手里,妻子宋香的死去,对赵氏孤儿的责任也尽到了,活着也没有任何牵挂了,用一壶毒酒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去向公孙杵臼报告自已的任务已完成:赵武已成人,赵氏已昭雪。
程婴忍辱负重、沉着坚毅、视死如归的思想性格特点,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试问,我们谁有这么大的勇气?同时,他不畏强权,见义勇为,视死如归的崇高品格也是值得赞扬的。
最初受托救护赵孤时,仅是出于单纯的报恩,而当屠岸贾声言要杀尽晋国“半岁之下”的小儿以后,他的“舍子”举动,就不仅仅是为一个赵孤,同时也是为了挽救更多的无辜,他的思想境界明显地有一个升华的过程。
赵氏孤儿赏析

赵氏孤儿赏析-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赵氏孤儿》赏析纪君祥的作品《赵氏孤儿》是最优秀的历史剧之一,也是元杂剧四大悲剧之一、中国古代十大悲剧之一。
作为悲剧,《赵氏孤儿》的独到之处在于它的剧本取材于历史,所以这部悲剧更是一段真实的历史。
历史与艺术的结合,给人以异常震撼的心灵冲击。
法国着名文学家伏尔泰将其翻译成《中国孤儿》并说“此为具有历史真实性及其感染力的好剧”。
然而,《赵氏孤儿》真正令人动容之处,在于它惊心动魄的悲壮的美。
悲壮,是《赵氏孤儿》的全部色彩。
英雄人物前赴后继的自我牺牲精神,构成了全剧悲壮的基调;曲词中倾注的激烈愤懑情绪,渲染出浓重的悲剧气氛。
剧中奸臣屠岸贾得到宠信掌握大权,为了个人私怨杀害赵盾全家,为了搜捕赵氏孤儿不惜下令杀害全国的小儿;而程婴、公孙杵臼、韩厥,他们本都可以置身事外,但为了一个诺言、一腔义愤,他们自行投入到拯救赵氏孤儿的行列中来,一个个舍身取义、慷慨赴死,亦或是付出无比沉重的一生。
忠与奸、正与邪的矛盾对抗中,显示出全剧对忠义精神的颂扬。
因此,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里将此剧与关汉卿的《窦娥冤》并提,指出:“剧中虽有恶人交构其间,而其蹈汤赴火者,仍出于其主人翁之意志,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
”《赵氏孤儿》全剧共一折五楔子,楔子中晋国大夫赵盾被奸人屠岸贾陷害遭灭族,赵盾之子赵朔为晋灵公驸马,屠岸贾假传君命逼其自尽。
赵朔嘱咐公主,若生下儿子,取名为赵氏孤儿,待其长大后为全家报仇。
第一折赵氏孤儿出生,其母托孤于程婴后自缢。
程婴冒险带孤儿出宫,将军韩厥仗义放孤儿出宫,为保守秘密而自刎。
第二、三折屠岸贾打算将晋国婴儿全部杀戮以绝后患,程婴与公孙杆臼定计,以程子冒充孤儿,藏于公孙杆臼家中,并由程婴出面向屠岸贾告密,假孤儿被杀,公孙杆臼撞阶身亡,赵氏孤儿得以幸存。
第四、五折赵氏孤儿长成以后,程婴告知其身世,报仇雪恨。
屠岸贾被灭族,赵氏孤儿恢复赵姓,改名赵武。
元戏剧《纪君祥冤报冤赵氏孤儿》鉴赏

元戏剧《纪君祥冤报冤赵氏孤儿》鉴赏元戏剧纪君祥鉴赏赵氏孤儿全名冤报冤赵氏孤儿,又名赵氏孤儿大报仇。
情节梗概是这样的:晋国大将屠岸贾与文臣赵盾不和,常有害赵盾之心。
他先遣勇士钽麑执刀越墙刺杀赵盾,钽麑触树而死;又训练西戎国进贡的神獒在朝廷上追咬赵盾,提弥明金瓜劈犬,曾受赵盾一饭之恩的灵辄救了赵盾。
屠岸贾诡称赵盾为不忠不孝的欺君之人,将其满门三百口良贱诛尽杀绝,逼死晋国驸马都尉、赵盾之子赵朔。
赵朔死前,给公主腹中婴儿取名赵氏孤儿,叮咛公主养子成人,为赵门雪冤报仇。
公主被囚府中,生子赵氏孤儿,委托门下草泽医生程婴装入药箱救出。
为使保护婴儿的程婴无后顾之忧,公主自缢身亡。
屠岸贾麾下的下将军韩厥,原是赵盾提拔起来的,对屠岸贾残害忠良、搅乱强晋非常不满。
屠岸贾派他严守府门,以防有人递盗婴儿出门。
程婴藏孤出门,韩厥三次搜箱,发现孤儿,放程婴抱孤出逃。
程婴不放心,两去两回,跪求韩厥拿他与孤儿请功受赏。
韩厥嘱咐程婴将孤儿隐入深山,“教训成人,演武修文,重掌三军,拿住贼臣,碎首分身,报答亡魂,也不负了我和你硬踩着是非门,担危困”。
为使程婴放心保孤,韩厥自刎身亡。
屠岸贾发现孤儿被救出府门,下令拘杀全国半岁以下婴儿。
程婴保护孤儿来到因对昏君奸臣不满而归隐太平庄的公孙杵臼家中,两人商定了救孤之策,程婴把孤儿当做亲子抚养,而把亲子当做孤儿送入公孙杵臼家,然后向屠岸贾首告公孙杵臼私藏孤儿。
屠岸贾逼死了公孙杵臼,残害了搜出的“孤儿”,认程婴为心腹之人,将程婴所藏孤儿作为义子。
二十年后,孤儿长大,程婴给他取名程勃,屠岸贾给他起名屠成。
他白日在屠岸贾前演武,夜晚在程婴前习文。
屠岸贾无子,打算让他“杀了灵公,夺了晋国”;程婴却将屈死的忠臣良将画成“手卷”,讲与孤儿,教孤儿杀贼报仇。
最后屠岸贾被除,忠臣得封。
赵氏孤儿的故事,左传、史记·赵世家、刘向的新序、说苑中均有记载。
纪君祥基本依据史实写成杂剧赵氏孤儿,但也有许多改动:故事发生的时间,由晋景公时改为晋灵公时;人物关系方面,韩厥本来是孤儿长大后为其请封者,杂剧中改成放过保护孤儿的程婴后而自杀身亡。
复仇悲剧《赵氏孤儿》《哈姆雷特》之比较

复仇悲剧《赵氏孤儿》《哈姆雷特》之比较复仇是人类历史和社会中一个经久不衰的古老话题,也是人类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在中西方都有久远历史。
《哈姆雷特》和《赵氏孤儿》是中西戏剧史上著名的以复仇为主题的两出戏剧,《哈姆雷特》和《赵氏孤儿》都以“复仇”为主题,并以“复仇” 为线索展开剧情。
然而在相似的背后,两者却有诸多的不同。
本文试从复仇意义、主题思想的差异进行探讨,并阐述其体现的中西方不同的历史文化传统、社会、个人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
一、复仇意义不同,体现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哈姆雷特》剧中,哈姆雷特的复仇并不仅仅是其个人的复仇,他的复仇带有社会性,他的复仇并不仅仅在于为老国王报仇。
在复仇过程中,哈姆雷特逐渐意识到他所处社会的、国家的黑暗、腐朽和混乱,他的复仇逐渐由个人仇恨转变为揭露社会丑恶的根源,是对整个社会的仇恨,他的复仇责任上升为建立一个公正的政权,是完成重整乾坤的伟大使命:“世界是一所很大的牢狱,里面有很多监房、囚室,丹麦是一间最坏的囚室”,“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唉,倒霉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
[1] 哈姆雷特的复仇意义大于个人意义,其意在改变社会丑恶、不公,为创造新的美好世界而奋斗,是对整个社会制度和邪恶君主的否定和批判。
他的复仇行动彻底而全面,社会意义更强。
《赵氏孤儿》中赵氏孤儿等人的复仇仅仅是为报个人仇恨,以程婴和赵氏孤儿为代表的正义一方认为屠岸贾是造成赵家二百余口死亡和蒙冤的罪魁祸首,其首要任务便是杀屠岸贾报仇。
故事最终结局,赵氏孤儿奉杀屠岸贾并抄其家,接受君王封赏,并大声歌颂、拥护这位贤明的君主。
但他们并未意识到造成赵家三百多人无辜惨死的根本原因是当时国王晋灵公,作为一国君主,他不能分辨忠奸,竟然一概听信屠岸贾的谗言,认为赵盾危害自己的皇位,他一心想的不是如何为百姓带来幸福生活,而是自己的个人利益,贪图享受,任由屠岸贾残害忠良,却不闻不问。
但程婴和赵氏孤儿并未意识到这一点,他们的复仇行动只是个人意义的复仇,程婴是为其死去的儿子报仇,赵氏孤儿是为其一家三百口报仇。
中西方视角下的《赵氏孤儿》解读-戏剧论文-艺术论文

中西方视角下的《赵氏孤儿》解读-戏剧论文-艺术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一、引语《赵氏孤儿》是一部杰出的悲剧. 其全名为《赵氏孤儿大报仇》,又名为《赵氏孤儿冤报冤》.译者是法国传教士马约瑟,他于1731 年在广州把《赵氏孤儿》译成法文,原作是元代纪君祥(一说为纪天祥)所作,法译本取名为《中国悲剧赵氏孤儿》,1734 年巴黎《法兰西时报》、翌年《中华帝国志》先后刊发,在欧洲引起巨大的反响.伏尔泰就是以马约瑟神父的法文本为素材创作出《中国孤儿》的.《赵氏孤儿》是传入欧洲的第一部中国戏剧. 《赵氏孤儿》播传世界有赖于伏尔泰对《赵氏孤儿》的改编.一个孤儿,一个来自中国的孤儿,在辽阔的亚欧大陆的两端,都引起了轩然大波. 在东方,由纪君祥创作的《赵氏孤儿》,高扬忠君爱国的主题,上演了一场忠正与邪、舍己救人、大仁大义的好戏;在西方,由伏尔泰改写的《中国孤儿》,歌颂了理性仁爱和责任等高尚的情操,把爱情、国仇和忠勇完美地糅合到了一起.二、《赵氏孤儿》的西方热在欧洲18 世纪,曾经掀起过一阵中国热,凡是来自中国的东西都大受追捧, 中国的瓷器、茶叶、园林、漆器等物品先后经由海上输送到了欧洲,在各国受到热烈欢迎,上至王公贵族,下达黎民百姓,都不遗余力地追捧着中国,一时间,中国成为时髦;另一方面,伴随着中国的货物一起到达欧洲的还有中国的思想和文化制度,欧洲人对这个幅员辽阔的文明古国产生了巨大的兴趣,莱布尼茨指出:如果说,在工艺技术方面我们与他们并驾齐驱,在思辨科学方面我们走在他们前面,那么,在实用哲学方面,也就是说,在道德戒律方面, 在适用于现世生活和凡人的方面,他们肯定超过我们,尽管承认这一点令人脸红.确实,中国人巧妙地用法律来实现公共安宁和建立社会秩序,使人们在彼此关系中尽可能少发生;与其他民族的法律相比,他们的这种法律妙不可言,我们很难把它的妙处描绘出来. (劳端纳:《莱布尼茨中国新论序、评、译》,第69-70 页)最早将《赵氏孤儿》带到欧洲的人是有名的耶稣会士学者马若瑟. 他删去了所有的唱词,因而是个不完整的译本,这对于了解剧情和戏的结构虽然并无大碍,但是妨碍读者领略中国戏剧的魅力. 元杂剧数量极多,马若瑟之所以单单选中了《赵氏孤儿》,原因可能在于他认为,此剧所颂扬的忠君思想和舍己为人的精神,体现了中国人高尚的道德和情操,值得向欧洲人介绍.此后,英国、意大利和法国相继有人对《赵氏孤儿》进行了重写或改编,其中最为着名的就是伏尔泰改写而成的《中国孤儿》.《赵氏孤儿》剧情曲折多变,矛盾冲突尖锐,人物性格鲜明. 剧中描写的勇士程婴、韩厥、公孙杵臼等,尽管身份不同,地位有异,但自我牺牲的壮烈精神同样震撼人心,他们一个个大义凛然,视死如归,正如《史记》所言: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成,不爱其躯. 其品德,扣人心弦,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程婴是贯穿其中的主要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深刻动人. 他从知恩酬报到拯救无辜,从抚养孤儿到忍辱向仇人献媚.伏尔泰改编《赵氏孤儿》并非出于一时心血来潮,也绝非所谓猎奇之所为. 从伏尔泰在剧本题目下着意所加根据孔子的教导,改编成的五幕剧一行文字中,可以看出其中的原因有三: 根据孔子的教导之一,就是无征不信,述而不作(《论语述而》),也就是不凭造作,保持历史的真实性.伏尔泰编剧有一条宗旨,那就是以前世历史事实感召后世人为力.他非常讲求以真实的历史事实感人.将中国题材引入戏剧创作是出于他对中国历史文化一贯的关切和向往.三、伏尔泰对《赵氏孤儿》的改造伏尔泰对这个故事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造.在情节安排上,他严格依照三一律的新古典主义戏剧创作方法,把原来跨时二十多年的故事从春秋时期带到了元代的一天中.如此一来,情节更为紧凑,矛盾更为集中,也更加有利于欧洲人去理解和接受.在人物设置上,伏尔泰引入了伊达梅这个女性形象,这样也就加入了欧洲人所熟悉的爱情因素. 原来作品中的程婴和公孙忤臼由赞迪和伊达梅,两人把自己的亲生孩子和皇子做了调换. 同时,成吉思汗这个角色作为一个野蛮的征服者、英明的君主和爱情至上主义者出现在作品中,他在皇子和美丽的伊达梅之间摇摆不定,左右了剧情的发展.在最重要的主题思想上, 伏尔泰下了很大的工夫,为了使这部作品能够把中国的忠君思想和他自己的关于社会公民道德的理想完美地结合起来,他先是把焦点聚集在赞迪身上,让这个前朝的汉臣牺牲自己的孩子,继承了《赵氏孤儿》中的忠君和牺牲精神;随后,焦点转移到了伊达梅身上,身为母亲和公民,伊达梅面临着两难的抉择,而成吉思汗摇摆的态度使她的选择更加微妙,这一刻,西方戏剧中,尤其是新古典主义戏剧中那种典型的个人情感和国家责任的矛盾冲突得到了再现. 如果到此为止,那么这部作品也就只不过是对《熙德》的照搬照抄而已,很快,焦点集中到了成吉思汗身上,全剧也达到了高潮. 这个野蛮民族的统治者面临的问题并不只是一个昔日的和没落的皇子,更是涉及他如何在这个国家展开统治的问题. 赞迪那种不屈的精神让他惊讶,伊达梅高尚的情操更是让他又爱又惊. 野蛮可以用武力征服文明,但文明终究会用另一种方式把野蛮击败.《赵氏孤儿》中惩恶扬善的主题被伏尔泰抛弃,相反,他把公民的崇高责任引入了《中国孤儿》中,一弃一用,凸显出伏尔泰作为一名启蒙思想家所拥有的思想深度. 伏尔泰立足法国社会现实,渴望拥有一个强大而开明的君主来统治法国,同时,要有一个合理的宗法社会,因为天主教会的和腐败让伏尔泰感到深深失望;基于这两点,他把视线移到东方,在古老的中国,在那个拥有两千多年文明的国度,一切都是那么和谐美好,这让他很惊讶,同时也很羡慕. 如此,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伏尔泰这么推崇中国的制度和礼仪了,在中国,有着他理想中的君主和制度,有着他所服膺的道德和礼仪.因而这部被称为五幕孔子道德戏的《中国孤儿》更多的是作为一种他表达自己的理念的工具,一种宣扬开明君主专制或者君主立宪制度的宣传物.四、结语回归东方,《赵氏孤儿》作为元杂剧的代表,在国内也引起了重要的反响. 其中程婴的忠君仁义、公孙忤臼的视死如归、韩厥的深明大义、屠岸贾的邪残忍,都称为中国戏剧史上的典型,作品所表达的忠义思想、善恶有报思想、舍己为人精神都是对中国传统封建伦理道德的再演,虽然杂剧是从娱乐大众的目的出发,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扮演了道德教化的角色. 总的来说,这部作品是在封建社会里出现的鼓吹歌颂封建道德的封建教化物,同伏尔泰的启蒙主义宣传物相比,其思想格调上明显不及,这或许也就说明了为什么中国的封建制度一直延续到近代,而欧洲很快就走上了先进文明的资本主义道路.参考文献[1] 徐波.法兰西印象---一个中国外交官眼中的法国[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5.[2] 文美惠,胡湛珍.外国故事500[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7.[3] 许明龙.欧洲18 世纪中国热[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仇意识与家国情怀——评《赵氏孤儿》的主题倾向
【摘要】本文主要结合陈凯歌导演的影片《赵氏孤儿》来分析剧中体现的复仇意识和家国情怀。
【关键词】赵氏孤儿元杂剧复仇意识家国情怀
一、悲剧主题色彩
这个充满强烈复仇思想的历史故事的焦点即是托孤、救孤与灭孤。
围绕着这一焦点,抒发了对善、忠、正义的歌颂,也表达了对恶、奸、非正义的谴责。
在剧中,屠岸贾是恶、奸、非正义的化身。
他把持朝政、欺瞒君上、杀戮忠良。
他因与赵盾不和,就千方百计暗害赵盾,又凶残地将赵盾满门诛尽杀绝,就连一个襁褓中的婴儿也不放过。
当他听说走了赵氏孤儿,竟然下令“把晋国内但是半岁之下,一月以上,新添的小厮,都与我拘刷将来,见一个剁三剑,其中必然有赵氏孤儿。
可以除了我这腹心之害。
”如此茶毒生灵,多么残暴!纪君祥的《赵氏孤儿》没有将屠岸贾这个人物简单化,除了昭示他的凶残狠毒,也写了他的阴险与狡诈。
当程婴向他告发公孙柞臼藏着赵氏孤JL时,他马上反问:“咄!你这匹夫,你怎瞒得过我。
你和公孙柞臼往日无仇,近日无冤,你因何告他藏着赵氏孤)夕你敢是知情么?”屠岸贾下令让程婴逼供公孙柞臼,既是对程婴的考验,同时又达到追问赵氏孤儿的目的,同样表现出他的阴险和诡诈。
当程婴迟疑时,屠岸贾步步紧逼:“程婴,你不行杖,敢怕指攀出你么?”“程婴,我见你把棍子拣了又拣,只拣着那细棍子,敢怕打的他疼了,要指攀你下来。
”“你头里只拣着那细棍子打,如今你却拿起大棍子来,三两下打死了呵,你就做的个死无招对。
”公孙柞臼难忍毒打,脱口说出”俺二人商议要救这小儿曹”后,屠岸贾马上抓住:“可知道指攀下来也。
你说二人,一人是你了,那一个是谁?”“程婴,这桩事敢有你么?”这些都充分勾勒出屠岸贾既凶残毒辣又阴险狡诈的嘴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