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中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采用默读的方式,一气读完文章,了解课文大意,能够用表格的形式归纳内容要点。
2.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品味关键语句,感受百草园之乐和三味书屋之乐。
3.试着站在小鲁迅和大鲁迅的视角,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从字里行间去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和学习生活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试着采用默读的方式,不分心,不停顿,一气读完文章,了解课文大意。
2.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品味关键语句,感受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生活的美好与快乐。
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笔下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不是枯燥无味,而是快乐的。
2.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作者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情感。
三、教学策略本课主要采用默读法、朗读法和讨论法等教学方法。
在课文解读中,教师要设置好问题角度,激发学生多向思维,引导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课文比较长,学生初步学习默读,教师需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安静的读书环境和足够的默读时间,教师也要耐心等待学生阅读完整篇文章。
四、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我们总是怀念美好的童年,童年的快乐、童年的苦涩、童年的惊心动魄。
大作家鲁迅被誉为“民族魂”,他有过怎样的童年时光?让我们阅读课文,看看小时候的鲁迅玩些什么,学些什么,想些什么。
他和你有相似的地方吗?【设计意图】引发共鸣,激发阅读兴趣。
(二)默读感知1.默读提示。
默读是一种很重要的读书方式,与朗读相比,默读可以提高阅读的速度。
默读时,请大家注意:“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看,一气读完全文,了解课文大意。
”如果遇到生字生词,可以猜读或者暂时跳过去。
默读有字数的要求,每分钟要到达五百字。
我们可能暂时还到不了这个速度,但可以试着使用这种读书的方法,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
2.默读课文。
本文共两千五百多个字,大约需要五六分钟。
【设计意图】教师明确默读的基本要求,培养学生的默读能力和归纳能力。
人教版2020年中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九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2课时)教学详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详案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游戏的童年……”童年不仅仅是池塘的榕树边,也不仅仅是五彩的乐园,还有琅琅的读书声和关于书屋的回忆。
今天让我们和鲁迅一起,走出百草园,走进三味书屋。
二、合作探究精读描写三味书屋的段落,探究下列问题。
1.“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罢,……都无从知道。
”连用三个“也许是”表现了“我”怎样的心理?连用三个“也许是”表现了告别百草园时“我”无可奈何的心理。
同时也表明“我”并不知道被送到私塾的原因,因此用了表示猜测语气的“也许是”。
2.作者写三味书屋的生活选取了哪几个片段?①提问“怪哉”虫;②小园玩耍(折蜡梅花,寻蝉蜕,捉苍蝇喂蚂蚁);③师生共读;④上课时偷玩(做戏,画画儿)。
3.文中的老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老先生是一个方正、质朴、博学、和蔼可亲、教学认真、严而可敬的人,在当时算是比较开明的私塾先生。
4.从全文看,“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我”是一个热爱丰富多彩的大自然,热爱自由快乐的生活,兴趣广泛,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还有点儿小调皮的孩子。
5.本文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对于这个问题,有三种不同的看法:(1)是对比关系,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陈腐的生活相对比,一个符合儿童的心理,表现了儿童广泛的生活乐趣;一个妨碍儿童身心的发展,表现了儿童对它的厌恶之情。
(2)是衬托关系,用自由快乐的百草园生活来衬托枯燥无味的三味书屋生活,以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束缚和损害。
(3)是和谐统一的关系,贯穿全文的是甜美的、欢乐的回忆,是对自然的爱和对知识的追求,是一颗天真的童心,这是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韵味美之所在。
(学生合作探究,大胆发言,只要有自己的理解,言之成理即可。
与百草园的自由快乐相比,三味书屋中的生活显然是太受约束,且令人深感枯燥。
七年级上册语文三单元

七年级上册语文三单元
以下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的主要内容:
单元主题:四季美景
本单元的课文以描绘自然景物为主,通过对四季景色的生动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课文目录:
1. 《春》朱自清
2. 《济南的冬天》老舍
3. 《雨的四季》刘湛秋
4. 《古代诗歌四首》
学习目标:
1. 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课文中所描绘的美景。
2. 学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 培养观察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可以感受到四季之美,提高对自然的观察力和感悟力,同时也能够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2024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0往事依依课件新人教版 (1)

3.全文写了哪几件往事?你能分别用一个简练的句子概括吗?往事对 “我”有什么影响?其中重点写了哪件事?
往事一:观山水画和读《评注图像水浒传》。让“我”懂得了生动的形 象可以形成深刻的记忆;给“我” 带来了生活乐趣。(以趣动人)
往事二:读《千家诗》。感受祖国的大地山川气象万千,使“我”热爱自然 , 获得美的享受和浓郁的生活情趣。(以美动人)
往事依依
第三单元 于 漪
■语言运用 认真默读课文,感受文章优美的语言。(难点) ■思维能力 理解课文的写作思路和思想内容。(重点) ■审美鉴赏 反复朗读和品味精彩语段,体会语句中蕴含的丰富情感。(重点) ■文化自信
认识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 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导入形式1(语言导入):
理解课文
1.解题:题目的意思是什么?
提示:“依依”有两个义项:①形容树枝柔弱,随风摇摆。 如“杨柳依依”。②形容留恋,不忍分离。 如“依依不舍”。
题目中的“依依”应是第二个义项,题目指往 事萦绕,让人留恋。
理解课文 2.理清文章结构。
全文共7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简述对往事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引出对几件往事 的回忆。 第二部分(第2—5段),深情回忆童年时期和学生时代难以忘怀的人和事。
亲近文学,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一个人增长知识、提高 修养、丰富情感的极为重要的途径,每一位走进文学之门的人 ,从不会空手而归。在我们的人生旅程中,也曾经有过许多难 忘 的乐趣和经历,回首往事,记忆犹新。今天,我们就来和 于漪老师一起回到编织了她七彩世界的《往事依依》中,一起 探寻人生的成长足迹,相信每一位同学都能从中得到启迪。
师讲课的情景给“我”留下的印象之深,给“我”带来的影响之大。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三单元词语汇总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三单元词语汇总呼和浩特实验中学主校王补平11、《春》朗润lǎngrùn明朗润泽。
宛转wǎnzhuǎn声音委婉而动听。
酝酿yùnniàng造酒的发酵过程,比喻做准备工作。
本文是指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花枝招展huāzhī-zhāozhǎn形容女子打扮得十分艳丽。
嘹亮liáoliàng声音圆润而响亮。
黄晕huángyùn昏黄不明亮。
烘托hōngtuō陪衬,使明显突出。
欣欣然xīn xīn rán极其高兴的样子。
抖擞精神dǒu sǒu jīng shãn振作起精神。
卖弄màinîng炫耀、夸耀或骄傲地显示。
12、《济南的冬天》响晴:(天空)晴朗无云发髻(jì)将头发归拢在一起,于头顶、头侧或脑后盘绕成髻着落zhuóluò依托;靠头;指靠镶xiāng把物体嵌入另一物体上或加在另一物体的周边安适ānshì安闲舒适。
蓝汪汪肌肤jīfū肌肉皮肤。
水墨画shuǐmîhuà指用水墨画的国画,不上彩色。
澄清chãngqīng清亮;清澈。
绿萍lǜpíng植物名,又名满江红,体小,飘浮水面,春季绿色,夏季红褐色,可作鱼类及家畜的饲料,也可作水田的肥料,并可供药用。
水藻shuǐ zǎo水生藻类植物名。
秀气xiùqi清秀。
贮蓄zhù xù储存,积聚。
13、《夏感》主宰:支配,统治;掌握黛色dài sâ青黑色。
灵秀língxiù清秀美好。
终极zhōngjí最终;穷尽。
匍匐púfú躯体贴地(像虫、蛇、龟)缓慢爬行。
芊芊细草qiānqiān碧绿色。
融融rïngrïng暖的或表明是暖的,尤指暖到一种温和舒适的程度。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单元目标解读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单元目标解读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从课文中了解不同时代少年儿童的研究状况和成长经历,感受到童真、童趣、友谊和爱。
课文的设计包括教读课《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和《论语十二章》,以及自读文章《再塑生命的人》。
此外,阅读拓展课型包括“名著导读”和“课外古诗词诵读”。
写作课则紧扣阅读教学的内容,教育学生写人要抓住特点,力争做到读和写的统一。
根据《语文课标》的要求,本单元的整体教学应突出以下特点: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在教读《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时,应考虑以上阅读目标。
在理解课文内容上,学生应站在大XXX和小XXX的视角,体会文中作者的情感,感受“乐园”之“乐”和书屋之趣。
教学重点应放在让学生把握课文写了什么和要表达什么。
其次,引导学生分析关键语句和重点段落,能够迅速把握文章的结构,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本文的景物描写是精品,应引导学生研究和运用景物描写的方法。
通过“以写带读,以读促写”的教学模式,致力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感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默读是本学段重点强调的阅读惯,要求学生“有的一定速度”“每分钟不少于500字”。
在教读课《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及自读课《再塑生命的人》的落实中都应对学生的默读速度有一定要求。
《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共两千五百多字,要求五六分钟内默读完。
此外还应将“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看,一气读完全文,了解课文大意”“如果遇到生字生词,可以猜读或者暂时跳过去”等默读方法教给学生,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
对于七年级的自读课型学生来说,他们刚刚入门,需要在教师的阅读指导下才能更好地达成研究目标。
比如在阅读《再塑生命的人》时,应注重学生阅读方法和策略的指导。
学生自读后,可以交流讨论,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并利用任务单的形式完成对自读内容的检测和反馈。
同时,引导学生总结方法,例如用不同符号圈画批注、抓关键字词句、记录感受等,从而引导学生会利用文章中的旁批和阅读提示来完成对文章的阅读和理解。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习题课件新人教版(2)

高.枕.而.卧.。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
A.“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我上了生书,将要退下来的时候,赶忙问。
B.根据某地环保局的一项调查:在被统计的145条流经城市的河流中,严重污染的有46条,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重度污染的有24条。
C.最成片段的是“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都有一大本。
D.伫立旷野,苍穹弥漫着难言的静穆。流连溪畔,水月传达着无尽的忧思。
5.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C ②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
在这里弹琴。
③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 ④(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
A.排比 对偶 比喻 夸张
14.结合文章结尾“父亲没有传奇,一生的精彩长在地里”,谈谈你对文中父亲形象 的理解。(4分)
答案:(示例)父亲是一个平凡而普通的农民,他在一生中并没有做出什么轰轰烈烈 的大事,但他勤劳、淳朴、厚道,把一生的理想、执着、渴望、欢乐都寄托在土地 上,抒写了精彩、丰厚的人生,是广大农民形象的代表。
四、综合性学习 15.童年的生活令人流连忘返,为此向阳中学七(1)班要开展以走进“童年乐园”为主题 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也来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 (1)请给本次活动设计一段开场白,要求语言优美,富有文采,不少于50字。
小说集《
》呐《喊
》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
狂人》日。记代表作有 朝》花,散夕文拾诗集
《
野》草和杂文集《坟》等。
4.感知文本
本文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 散文(体裁),选自《
朝花夕拾 》。课文通过对百草园和
三天味真书活屋泼美好生活的回忆,表现了儿童
2024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阅读综合实践课件新人教版

材料三: 根据不同的读书目的,可以选择不同的阅读内容。
例如,如果是为了与课内学习沟通衔接,就要关注与课 内关联度较高的内容;如果是为了写读后感,就要关注 感受最多、体会最深的内容;如果是为了质疑批判,就 要关注你认为可以商讨、指瑕的内容。
阅读不同的文本,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例如,实 用文体可以采取“冷读”的方法,阅读时头脑冷静,心 平气和,这样有利于把握概念,抓住要点,深入理解; 文学作品则可以采取“热读”的方法,阅读时可以调动 感情,鼓舞精神,一气贯注,达到感同身受或身临其境 的效果。再如,理解、记忆性阅读,可以采取默读的方 法;评价、探究性阅读,可以采取评点、批注的方法; 消遣、娱乐性阅读,可以采取浏览、跳读的方法。
有起码的发言权。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
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
(选自马南邨《不求甚解》)
材料二: 如果把阅读分开来说,一般科学的教科书应该偏重于阅,
语言文字的教科书应该偏重在读。一般科学的教科书虽也用 了文字写着,但我们学习的目标并不在文字上,譬如说,我 们学地理、学化学,所当注意的是地理、化学上所记着的事 项本身,这些事项除图表外还用文字记着,但我们不必专从 文字上记忆揣摩,只要从文字去求得内容就够了。
1. 请仔细阅读文章,以“我”为陈述对象,完成下面的
表格。(4 分)
时间
主要事件
心理
7 岁的一 (1)“___我__”__割__麦__子__受__伤__却__不_ 个夏日 _忍__丢__下__母__亲__一__个__人__干__活____
矛盾
10 岁那年 我制作碳棒笔在操场学习 (2)___坚__定____
⑤那天临近傍晚,母亲照例拉我到池塘边冲洗,我死活 不下去,她才瞅见了我没穿袜子的那只脚,还有脚背上的伤。 “没事,都结痂了,两天就好了。”母亲说时语气很轻松, 就像受伤的是别人家的孩子。她或许不知道,一个7 岁的小 孩子,自己受伤了很疼很想休息却不忍心丢下母亲独自割麦 子的矛盾心理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中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第十一课
《春》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十一课《春》。
《春》是朱自清创作的写景诗文,这篇课文以优美的文笔,用诗一般的语言描写了春天一派生机的景象。
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可以潜移默化地感受大自然美好的景色,从而培养热爱大自然的兴趣。
二、学情分析
1、七年级的学生刚经历从小学生到初中生身份的转换,又处于青春期,容易害羞,但内心渴望表现自己,所以上课时教师应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2、七年级的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和自行探究能力,但理解复杂词语、句子的能力还不够,所以我会先安排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后再进行重难点教学。
三、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
2、引导学生品味揣摩作者用词的妙处,感受课文优美的语言。
3、学习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并学会运用。
4、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四、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品味揣摩作者用词的妙处,感受课文优美的语言。
2、学习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并学会运用。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诵读法、讨论法
六、教学用具
写教案、制作PPT课件、板书
七、课时安排
2个课时(每课时45分钟)
八、教学过程
《春》第一课时
(一)课前预习
1.利用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掌握本文字词,熟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对有疑惑的地方做好记号。
2.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认识并熟悉作者以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二)扫清生字词
1、结合课后的“读一读写一写”,教师以抽读的形式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2、由学生提问文中的有疑惑的生词,教师进行解答(将生字词板书)。
(三)理清文章脉络
1、播放《春》朗诵音频,学生跟随录音默读,感受课文的语言,并用数字“1、
2、3……”标好各段落。
2、(用PPT展示)划分课文层次,这篇课文可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作者盼望着春天来临。
第二部分(第2至7自然段):描绘了一幅优美的大自然春光图。
第三部分(第8至10自然段):歌颂春天的美好。
(四)感受用词之妙
有些学生写作造句的用词会比较单调,不够生动,所以让学生品读和揣摩课文中动词、形容词以及副词等的巧妙运用,显得十分重要。
这有助于学生增强语言功底,也是本节课的重点所在。
“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捉几回迷藏。
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多个动词连用,突出小草可爱的模样。
....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巧妙运用色彩,突出花儿们的......
娇艳。
“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
”“绿得”、“青得”.....二词,充满清新之感;“逼”突出小草儿生机勃勃的样子。
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其他用词巧妙的句子,进行补充解释。
(五)、作业设计(课后巩固知识)
1、阅读关于“春”的文章,并找出作者的用词之妙。
2、找出课文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并用铅笔在旁边标注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春》第二课时
(一)课前检查
1、先组织学生四人为一组进行讨论,交流并分享课文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然后教师提问部分同学。
2、用PPT展示文中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或者段落,带领学生一起朗读。
(二)感受修辞之美
七年级的学生大多只会用比喻这些比较简单的修辞手法,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系统地学习修辞手法,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不仅能学习多种修辞连用,还能感受运用修辞所带来的写作享受。
本文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有单用比喻、拟人、排比、引用,也有的将另种或两种以上的修辞结合在一起。
例如文中有:
“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拟人、排比)“‘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引用、比喻)
以下三句又构成排比句: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比喻)“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比喻)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比喻)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一起分析文中句子所运用的修辞好在哪里,促进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体会作者情感,谈谈收获
1、教师带领学生跟随录音朗读课文,朗读前留下问题:结合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分析这篇课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采用学生回答,学生点评,教师总结的方式。
2、让学生谈谈学完课文后的收获。
(用词之妙、修辞手法、作者情感等等)
(四)、作业设计(课后巩固知识)
继续阅读关于“春”的文章,任选一段你最喜欢的优美语言抄写下来,并从用词、修辞、真情实感等方面自选一个角度,说说你认为美在哪里?(4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