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湿疹临床经验浅谈

合集下载

湿疹的中医辨证论治

湿疹的中医辨证论治
加减:心火炽盛、口干心烦、口舌生疮、失眠易惊者加三心(连翘心、生桅仁、莲子心)三黄(黄连、黄芩、黄柏);胃火炽盛、口苦口臭、苔厚燥、唇干裂、便干结加大黄、黄连、桅子;夏季暑湿重加茵陈、蕾香、薏仁;渗液多加车前、泽泻、猪等、冬瓜皮等。
2.湿热内蕴,湿重于热(湿盛型)
主证:多见于亚急性湿疹及体弱脾虚患急性湿疹者。表现为皮肤轻度潮红,有淡红色或暗红色粟粒状丘疹、水疱、轻度糜烂、渗出、结痂、脱屑反复发作者,痒重抓后糜烂渗出不止。
与此型相近也多见于亚急性湿疹的为脾虚湿困,湿邪蕴肤型。患者多见于营养不良少儿及老年人,素体虚弱者,常迁延发病而无明显急性症状。病程日久,皮肤反复起水疱,结痂,瘙痒,搔抓后则糜烂渗出,抓后脱屑;久之皮肤肥厚,色素沉着。自觉身倦乏力,胃脘胀满,纳差,口中黏腻,大便常不成形,舌淡舌体胖嫩有齿痕,苔白厚腻,脉沉缓。证属脾虚湿盛,蕴于肌肤。治宜健脾除湿,养血润肤。处方:白术l0g、枳壳l0g、薏米30g、扁豆l0g、厚朴l0g、干生地10g、车前子15g、泽泻15g、冬瓜皮15g、赤芩皮15g、马齿苋30g、白鲜皮30g、苦参15g、当归l0g、丹参15g、地肤子15g。方白术、萻米、扁豆、厚朴健脾燥湿;赤芩皮、冬瓜皮渗湿利水;车前子、泽泻、白鲜皮、苦参利湿清热;干生地凉血滋阴,当归、丹参养血活血润肤。此亚型与湿热困脾型不同之处在于患者素体虚弱,多迁延发病呈亚急性或慢性变化,无明显热象,故以健脾益气除湿利水为主,佐以清热凉血、养血活血润肤。此型临床十分多见,且多为局限性皮损,故应重视引经药的使用,如上肢皮损加片姜黄,下肢皮损加木瓜、牛膝;头面皮损加黄芩、野菊;口周皮损加黄连、桅子;耳周,阴肛部皮损加胆草、黄柏;腰背部皮损加杜仲等。还应根据湿疹的不同病因病位辨证加减:如脂溢性湿疹加桑白皮、地骨皮、野菊、生槐花;痕积性湿疹加丹参、红花、木瓜、牛膝;传染性湿疹样皮炎加公英、败酱、鱼腥草、双花等;遗传过敏性湿疹加焦四仙,炒莱菔子等。

中医内科治疗内科湿疹的临床研究

中医内科治疗内科湿疹的临床研究

中医内科治疗内科湿疹的临床研究【摘要】目的:以本院自拟的除湿汤结合西药治疗慢性湿疹的疗效进行探讨。

方法:收集本院通过诊断标准的73例慢性湿疹患者,采取本院独特汤剂混合西药治疗内科湿疹。

并观察比对治疗情况。

结果:经过治疗后,本组73例患者有70例题痊愈出院,总治愈了达到90%以上,比单独使用中药治疗或者西药治疗的治愈率较高。

结论:使用本院的除湿汤配合西药进行湿疹治疗,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慢性湿疹;除湿汤临床上常出现一种较为常见的内科疾病--湿疹,是一种常见的内科炎症性皮肤病,它具有以下临床特点:形状多样、发作时溺水并向四周侵润,患者伴有瘙痒剧烈,难以忍耐。

湿疹属于反复发作性疾病,运用常用方法难以得到很好的效果,常年存在病患体内的病毒会存活较长的年限,并且在患者体内繁殖,有扩散趋势,难以根除,就本院收治的73例患者进行总结,并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诊断与纳入标准临床上多参照《皮肤性病学》的诊断标准进行临床诊断,诊断标准中包括:年龄、性别、病程等,但不包含以下情况的患者进行湿疹治疗:准备妊娠的男女患者、处于妊娠期货哺乳期的妇女;以及患有患有心、肝、肾病合并皮肤病的患者;难以确诊的患者;在短时间内使用过多的肾上腺皮质激素、抗菌药;药物过敏者等。

1.2临床资料本院自2009年以来收治了湿疹患者共73例,其中男性患者共42例,女性患者31例,从年龄阶段来划分:幼儿发病率较高,老年发病率较低,资料显示:不足1周岁的患者共45例,属于最高发阶段,2至5岁的患者共8例;28岁以上不足38岁的患者共12例,55岁至65岁之间的患者8例。

从病程上划分:一周以上不足3年。

患者发病部位划分:患者中发生在头部的共45例,发于其他部位的18例,发于四肢的11例。

1.3治疗方法中医治疗湿疹主要选择疏风、解毒、凉血、利湿,煎服中医。

药方:15g,花粉6g,栀子花15g,白鲜皮9g,滑石12g,生地黄12g,桑皮9g,苦参9g,杏仁6g,甘草6g,蛇床子6g,每次服前用加温。

张士芳应用当归拈痛汤加减治疗湿疹的临床经验分析

张士芳应用当归拈痛汤加减治疗湿疹的临床经验分析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1年4月第6卷第11期DOI :10.19347/ki.2096-1413.202111008作者简介:田静媛(1990-),女,汉族,河北石家庄人,住院医师,硕士。

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血管疾病、皮肤病。

*通讯作者:郭旸,E -mail :guoriyi@.Analysis of Zhang Shifang's clinical experience in treating eczema withmodified Danggui Niantong decoctionTIAN Jingyuan,GUO Yang *,ZHAO Haishan,GUO Lijun,ZHANG Yuntao(Aerospace Center Hospital,Beijing 100049,China)ABSTRACT:Eczema is a delayed-type allergic skin inflammatory disease that occurs in the epidermis or the superficial layer of the dermis.The skin lesions have pleomorphic,symmetrical,itching,exudative tendency and repeated attacks.Western medicine mostly uses glucocorticoids for external treatment,but some patients have poor curative effect,and long-term use may have many adverse reactions.Zhang Shifang director is the former vice -president of the aerospace center hospital.He is a vetera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expert in the "Xinhuo Inheritance 3+3Project"of Beijing Administr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2018.Zhang Shifang has been engaged in medical work for more than60years.He often combines modern prescriptions with traditional prescriptions when using drugs in clinical practice especially in the field of skin diseases,and has unique experience i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eczema.This paper aims to summarize Zhang Shifang's clinical thinking and experience in treating eczema with Danggui Niantong decoction from wind,dampness and heat,and analyze how to treat the disease by Chinese medicine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with eczema in clinic and reduce the clinical recurrence rate.KEYWORDS:Danggui Niantong decoction;dermatosis;eczema张士芳应用当归拈痛汤加减治疗湿疹的临床经验分析田静媛,郭旸*,赵海珊,郭丽君,张运涛(航天中心医院,北京,100049)摘要:湿疹是发生于表皮或真皮浅层的一种迟发型变态反应性皮肤炎症疾病,皮损具有多形性、对称性、瘙痒、渗出倾向以及易反复发作等特点。

脏腑辨证论治湿疹经验总结

脏腑辨证论治湿疹经验总结

脏腑辨证论治湿疹经验总结[摘要] 根据湿疹发病及症侯的特点,运用脏腑辨证将其分为肝胆湿热、湿热蕴脾,肾虚血燥、心火亢盛、风热袭肺五型,应用中医内、外治法,取得良好效果。

[关键字] 脏腑辨证;湿疹;经验总结湿疹是皮肤科常见病,占皮肤科门诊病人的1/5左右,其病因复杂,容易反复,是皮肤科的疑难病症之一。

我门诊自2006年开始运用脏腑辨证论治法治疗湿疹取得较好效果,总结经验如下:1.肝胆湿热证急性渗出及红肿表现。

热盛则皮损潮红,自觉灼热;湿滞则见皮损肿胀、糜烂、结痂,瘙痒剧烈;肝经循绕阴器,过少腹,湿热沿经蔓延,下注浸淫,遂见男子阴囊肿胀灼热疼痛,女子带下或黄或赤,稠粘腥臭;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皆为湿热之象。

治宜清肝泄火,除湿止痒,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山栀、黄芩、柴胡、当归、生地、车前子、白鲜皮、白茅根、地肤子、泽泻、丹皮、双花、土茯苓、生甘草。

外用芒硝、明矾、硼砂溶液冷敷。

2.湿热蕴脾证慢性少量渗出、丘疹、鳞屑表现。

热盛则皮疹色红;熱盛伤津则见鳞屑;湿邪内蕴则见渗出、痂皮、瘙痒剧烈;若湿热阻滞中焦,纳运失健,升降失常,气机阻滞,可见腹胀,纳呆食少,泛酸;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或滑数均为湿热内蕴之征。

治宜清热利湿,健脾和胃,方用除湿胃苓汤加减:茯苓,苍术,陈皮,泽泻,猪苓,黄芩,栀子,柴胡,生地,丹皮,地肤子,白鲜皮,甘草。

外用黄柏、马齿苋,、双花、黄精、甘草煎汤温敷。

3.肾虚血燥症皮肤干燥、肥厚、色素沉着、呈苔藓样变或皮色紫褐表现,耗伤阴血,肌肤失养则皮肤干燥、皲裂;病久则淤,故皮肤肥厚、色素沉着;若血虚肢体头目失养则见头晕乏力腰膝酸软,眩晕耳鸣之象;舌质淡,苔白,脉沉细或缓均为肾虚血燥之象。

方用当归引子加减:黄芪、当归、白芍、何首乌、丹参、川芎、防风、白蒺藜、全蝎、甘草。

黑豆、黄精、红花、桃仁、黄柏、马齿苋、白鲜皮适量煎汤外洗。

4.心火亢盛证湿疮浸淫、糜烂成片、面红口渴、口舌生疮表现。

心经热甚亦可见心烦不安,便干溲赤,舌红绛,尖起刺,脉数。

刘爱民教授治疗湿疹经验

刘爱民教授治疗湿疹经验
[ 3 ] Ha n n S K, L e e HJ .S e g me n t a l v i t i l i g o : c l i n i c a l i f n d i n g s i n 2 0 8 p a t i e n t s [ J ] . J Am A c a d De r m a t o l , 1 9 9 6 , 3 5 : 6 7 1 — 6 7 4 .
证 则 认 为是 典 型 的湿 热蕴 肤 证 ,但 导 师运 用 季节 、 脏腑 、 经络 、 部 位 四位 一 体辨 证 , 则 认 为证 属 风寒 外 束、 湿 热 蕴 肤证 , 而且皮损多发肝经 , 脉弦滑 , 可 见
个脏腑组织器官都不是孤立 的, 而是人体这个大环 境 的一部分 , 它们不仅功能上相互制约 、 相互 依存 和 相 互 为用 ,而且 各 脏 腑之 间 以经 络 为 联 系通 道 , 在气血精液周流全 身的情况下 使各个脏 腑组织之 间形成 一个 协 调 的统一 体 。 自然界亦 是 一个 有机 整 体 。四季 的交 替 、 昼 夜晨 昏的变 换 、 地理 环境 的特 殊
常规辨证则认为是典型的湿热蕴肤证但导师运用季节脏腑经络部位四位一体辨证则认为证属风寒外束湿热蕴肤证而且皮损多发肝经脉弦滑可见量少且睡眠多梦属阴血不足血虚生烦而多梦行血先养血故去动血之品给予滋阴养血安神疏肝理气
中国中西医结合 皮肤性病 学杂志 2 0 1 3年第 1 2卷第 6期

3 7 5・
量少 , 且睡眠多梦 , 属 阴血 不 足 , 血 虚 生 烦 而 多梦 ,
导, 对本病 的治疗大有裨益。
[ 5 ] 陈量 , 许爱娥 , 施桂芬. 2 3 3例 白癜风患者 舌证 浅析I J 1 . 实用 中西 医结合杂志 , 1 9 9 7 , 1 0 ( 7 ) : 1 2 5 4 . [ 6 ] 卢 良君 , 许爱娥 , 陈梅花. 白癜风 中医证 型与分 型分期的关系[ J ] .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 2 0 0 6 , 5 ( 2 ) : 9 1 — 9 3 . [ 7 ] 张广 中 , 王倩 , 曹洋 , 等. 蔡念 宁教授治疗 白癜风经验 浅谈 中 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 2 0 1 1 , 1 0 ( 2 ) : 1 1 1 - 1 1 2 . ( 收稿 日期 : 2 0 1 3 — 0 5 — 1 0 )

老中医:湿疹的临床症状及辨证施治方

老中医:湿疹的临床症状及辨证施治方

湿疹是一种常见的变态反应性、非传染性、过敏性表皮炎症,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表皮及真皮浅层的炎症性皮肤病,一般认为与变态反应有一定关系。

其临床表现具有对称性、渗出性、瘙痒性皮肤病、多形性和复发性等特点。

湿疹是一种容易复发的皮肤病,治疗需要专用药康,也是一种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病以皮疹多样性,对称分布、剧烈瘙痒反复发作、易演变成慢性为特征。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任何部位,任何季节,但常在冬季复发或加剧有渗出倾向,慢性病程,易反复发作。

湿疹在中医文献中拥有“浸淫疮”、“旋耳疮”、“绣球风”、“四弯风”、“奶癣”等多种别称,分发作部位及人群不同又有多种分类。

近年来,湿疹的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中医专家认为这与气候的变化、日常生活中大量化学制品的应用、都市生活饮食结构的改变等有密切联系。

水流湿,火就燥。

中华传诵的各式俗语民歌皆以现实为引、暗指事物百态、流传人生。

如水火之理,中医认为湿热累积、余火上涌、集内外风湿热邪淫浸肌肤而生湿疹;又或然饮食不节,过食辛腥、脾失健运而生湿疹。

此外,湿热蕴久,肌肤失养也可导致类似病状。

临床表现1.皮疹呈多形性,按皮损表现特点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湿疹三种。

(1)急性湿疹:为多数粟粒大红色丘疹、丘疱疹或水疱,或水肿性红斑,还可有明显点状或小片状糜烂、渗液、结痂。

损害边界不清,合并感染时可出现脓疱、脓性渗出及痂屑等。

(2)亚急性湿疹:常因急性期损害处理不当或本病迁延所致,皮损以红色丘疹、斑丘疹、鳞屑或结痂为主,间有少数丘疱疹或水疱及糜烂渗液。

(3)慢性湿疹:多由急性、亚急性湿疹反复不愈转化而来,皮损为暗红或棕红色斑或魔丘疹,常融合增厚呈苔藓样变,表面有脱屑、抓痕和血痂,周围散在少数丘疹、丘疱疹等。

皮损在一定诱因下可急性发作。

2.皮疹可发生在任何部位,但以外露部位及屈侧为多见,皮疹往往对称分布。

3.自觉瘙痒剧烈。

4.病程不规则,常反复发作,迁延难愈。

5.常见特定部位的湿疹有耳、手、乳房、肛门、阴囊、小腿湿疹等。

肛门湿疹的中医症状分析与治疗

肛门湿疹的中医症状分析与治疗

肛门湿疹的中医症状分析与治疗肛门湿疹是一种常见的肛肠疾病,给患者带来了不少困扰。

中医对肛门湿疹有着独特的认识和治疗方法,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肛门湿疹的发生多与体内的湿热、风邪、血虚等因素有关。

湿热下注是常见的病因之一。

当体内湿热蕴结,下注于肛门部位,就容易导致皮肤出现红斑、丘疹、水疱,伴有渗出、糜烂,瘙痒剧烈。

患者可能还会有口苦、口干、大便黏腻不爽、小便短赤等症状。

这种情况下,肛门周围的皮肤往往红肿、灼热,触摸时有明显的湿感。

风邪侵袭也是引发肛门湿疹的一个因素。

风邪善行而数变,当风邪侵袭肛门肌肤,会导致瘙痒无度,且症状时轻时重,变化无常。

皮肤可能会出现干燥、脱屑等表现。

血虚风燥则常见于病程较长的患者。

由于久病耗伤阴血,导致血虚生风,肌肤失去濡养,从而出现皮肤粗糙、肥厚、干燥,伴有剧烈的瘙痒,尤其是在夜间更为明显。

患者常常面色无华,容易感到疲倦乏力。

在中医治疗肛门湿疹时,会根据具体的症状和病因进行辨证论治。

对于湿热下注型的肛门湿疹,治疗以清热利湿为主。

常用的方剂有龙胆泻肝汤加减,其中包含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木通、车前子等中药。

这些药物能够清热利湿,使体内的湿热之邪得以清除,从而缓解肛门湿疹的症状。

同时,还可以配合外用的中药洗剂,如苦参汤,以增强清热利湿、止痒的效果。

风邪侵袭型的肛门湿疹,治疗重在祛风止痒。

常用的方剂有消风散加减,其中有荆芥、防风、蝉蜕、苦参等中药。

这些药物能够驱散风邪,缓解瘙痒症状。

外用药物可选择薄荷脑洗剂等,以清凉止痒。

对于血虚风燥型的肛门湿疹,治疗则以养血润燥、祛风止痒为主。

常用的方剂有当归饮子加减,其中包含当归、白芍、川芎、生地等中药。

这些药物能够滋养阴血,润燥祛风,改善皮肤的干燥、瘙痒等症状。

外用药物可选用润肤止痒的膏剂。

除了中药治疗,中医还有一些其他的治疗方法。

针灸治疗就是其中之一,通过针刺特定的穴位,如血海、足三里、曲池等,能够调节体内的气血运行,增强机体的抵抗力,从而缓解肛门湿疹的症状。

中医皮肤科疑难病例讨论

中医皮肤科疑难病例讨论

中医皮肤科疑难病例讨论简介这份文档旨在讨论中医皮肤科的疑难病例。

我们将探讨一些有趣和具有挑战性的病例,并通过专业讨论的方式来分享经验和知识。

病例一:湿疹病情描述患者为一名45岁女性,主诉全身长期湿疹,瘙痒难忍。

病程已有3年,曾就诊于多家医院,但效果不佳。

皮肤检查显示患者有红斑糜烂、渗液、结痂等湿疹症状。

并伴有轻度水肿和瘙痒感。

中医思考根据中医理论,湿疹属于湿热内蕴的范畴,与体内湿困瘀滞有关。

针对湿疹的治疗,可采用清热利湿、活血祛风的中药方剂,并配合针灸和外治法。

治疗建议1. 中药方剂:建议使用清热利湿的方剂,如龙胆泻肝汤等,结合具体症状进行个性化调整。

2. 针灸疗法:推荐采用清热解毒的穴位,如合谷、太溪等,可通过调理气血达到治疗目的。

3. 外治法:建议使用中药湿敷或湿润疗法,如菊花、苦瓜等,可以缓解瘙痒和湿疹症状。

病例二:痤疮病情描述患者为一名18岁男性,面部长期出现痤疮症状。

曾尝试使用外用药物治疗,但效果有限。

病情时好时坏,多为丘疹和脓疱,留下痕迹。

中医思考中医认为痤疮是由阳毒蕴结、气血不顺所致。

治疗时要调理肝胃,清热解毒,活血祛风,以改善体内的湿热痰浊。

治疗建议1. 中药方剂:推荐使用清热解毒、活血祛风的方剂,如玉屏风散等。

结合个体情况进行调整。

2. 饮食调理:建议患者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食用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蔬果和粗粮。

3. 外治法:建议使用中药外用药膏,如黄柏膏、茯苓膏等,可以用于消炎和祛痘。

结论中医在皮肤科疑难病例的治疗中有其独特的优势。

通过清热利湿、活血祛风的方法,结合中药、针灸和外治法,可以有效缓解湿疹和痤疮等皮肤疾病。

然而,具体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制定,建议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请注意: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方案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治疗湿疹临床经验浅谈
发表时间:2017-02-27T16:07:28.213Z 来源:《航空军医》2017年第1期作者:肖红卫
[导读] 中医治疗湿疹,关键在于辨证论治,首先要明确辨析湿疹的病因病机,才能在此基础上对患者进行辩证施治。

祁东县鸟江镇卫生院湖南祁东 421600
【摘要】湿疹是皮肤科较为常见、多发的一种过敏性疾病,通常伴有瘙痒剧烈、对称分布以及易反复发作等特征,中医称之为血风疮、湿疮等,给患者的日常工作、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湿疹的病因十分复杂,通过由多种内外因素所致,且多与变态反应密切相关。

中医治疗湿疹,关键在于辨证论治,首先要明确辨析湿疹的病因病机,才能在此基础上对患者进行辩证施治。

本篇论文中,笔者根据自身经验,并参考相关文献研究,对中医治疗湿疹的临床经验进行了总结与简要论述,以供参考。

【关键词】中医;湿疹;临床经验
湿疹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过敏性皮肤病,以剧烈瘙痒、易为慢性、皮疹多样、反复发作以及有渗出倾向为主要特点,给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中医称湿疹为“血风疮”、“浸淫疮”、“湿疮”,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丘疹、红斑、糜烂、水泡渗出以及瘙痒等,《医宗金鉴》中称,“遍身生疮,瘙痒无度,形如粟米,搔破时,津脂水浸淫成片”,指的便是湿疹[1]。

1.湿疹之病因病机
中医理论认为,湿疹是由风、湿、热之邪内侵所致。

急性湿疹患者,通常以湿重为主;而慢性患者一般伴有血虚之证,湿疹的诱因主要包括气候变化、多食生冷或者甜腻之物、季节因素、久居湿地、嗜酒或者是过食膏粱厚味等。

湿疹的发病机制为,脾湿内蕴,流溢肌肤,再加上风邪外袭,久郁化热,导致营卫气血运行失畅,从而致病,久病而伤阴耗血,导致肌肤失养、血虚风燥,从而呈现出全身皮肤干燥之病变,且多为慢性病变。

2.湿疹之辩证施治
2.1血虚风燥型湿疹的辩证施治
血虚风燥型湿疹患者,多为湿疹反复发作,病程相对来说较长,通常是由于刺激或经常搔抓,而导致皮损色暗肥厚、并呈现出苔藓样变,有的脓痂不敛,有的脱屑、有的皲裂、有的呈现出扩散性色素沉着,有的痂皮覆盖伴少许溢液,又或者是越抓越痒、越痒越抓,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2]。

腰酸肢软、神情萎靡、脉沉细、舌质偏红,且苔白,则多考虑为慢性湿疹。

中医治疗血虚风燥型湿疹,以除湿止痒、养血息风为主。

对血虚风燥型湿疹患者,可应用首乌四物汤予以治疗,药方如下:首乌藤30克、鸡血藤30克、茯苓20克、当归15克、蝉蜕15克、防风15克、知母15克、白蒺藜15克、地肤子15克、赤白芍12克、胡麻仁12克、生地黄12克、玄参12克、熟地10克、泽泻10克、甘草6克。

在此药方基础上,辨证加减:对于皮损干燥、脱屑者,加用石斛、玉竹、麦冬;对于皮肤粗糙、肥厚者,加用益母草、丹参;对于夜间瘙痒加剧、失眠多梦者,加用生牡蛎、生龙骨、夜交藤,且生牡蛎需先煎。

此外,对于慢性湿疹患者来说,肌肤失养、血虚风燥之症候虽然是慢性湿疹的主要表现,但湿毒蕴结仍不可忽视。

基于这样的原因,若首乌四物汤加减方对血虚风燥型湿疹患者的辨治疗效不佳,则必须注意合理运用祛湿、健脾药物,如佩兰、藿香、滑石、炒白术、泽泻以及茯苓等。

2.2湿热内蕴型湿疹的辩证施治
湿热内蕴型湿疹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起病急骤、病情较短,且易复发,易转化为慢性湿疹。

症见瘙痒剧烈、皮损潮红、皮损肿胀、渗出显著、浸淫遍体、糜烂结痂,且伴有心烦易怒、口苦咽干、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等症状,脉滑数,舌质偏红,且苔黄厚腻,则多考虑为湿热内蕴型湿疹。

中医治疗湿热内蕴型湿疹,以祛风止痒、利湿清热以及清肝泻火为主。

对湿热内蕴型湿疹患者,可应用龙胆泻肝汤予以治疗,药方如下:车前子20克、泽泻20克、龙胆草10克、刺蒺藜15克、防风15克、蝉蜕15克、地肤子15克、炒黄芩12克、炒栀子12克、生地黄10克、木通10克、甘草6克、当归尾6克。

在此药方基础上,辨证加减:对于瘙痒剧烈者,加用苍耳子、白鲜皮;对于壮热口渴者,加用知母,生石膏,且生石膏需先煎;对于皮疹鲜红者,加用赤芍、丹皮。

此外,在对湿热内蕴型湿疹患者进行辨证治疗的过程中,需注意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湿遏热阻的化解难度非常大,对湿遏热阻证患者,为避免其中焦虚寒,忌大剂量应用苦寒之品[3];第二,对湿热内蕴型湿疹患者,必须注重给湿邪以出路,也就是说需利小便,可应用泽泻、车前子、茯苓等药物。

2.3脾虚湿盛型湿疹的辩证施治
脾虚湿盛型湿疹患者,通常是由湿热内蕴型湿疹迁延所致,基于这样的原因,脾虚湿盛型湿疹患者多为反复发作、病程较长、迁延不愈。

症见糜烂渐敛、滋水渐少、红肿渐退,但脱屑、丘疱疹尚存,且通常伴有面色萎黄、腹胀纳呆、大便溏薄、腿脚浮肿等症状,脉滑或缓,舌淡水滑、苔白且腻,则多考虑为脾虚湿盛型湿疹。

中医治疗脾虚湿盛型湿疹,以健脾祛湿为主。

对脾虚湿盛型湿疹患者,可应用消风散合并参苓白术散予以治疗,药方如下:蛇床子20克、苦参20克、蝉蜕20克、防风20克、炒白术20克、茯苓20克、党参20克、山药20克、莲子肉15克、陈皮15克、扁豆15克、薏苡仁15克、砂仁10克、焦三仙10克、甘草10克。

在此药方基础上,辨证加减:对于纳差腹胀者,加用焦三仙、苏梗;对于皮肤肿胀者,加用玉米须、冬瓜皮;对于头重如裹者,加用佩兰、鲜藿香;对于乏力倦怠者,加用黄芪;对于渗水不止者,加用马齿苋、黄柏、生地榆,煎水冷敷患处。

此外,对脾虚湿盛型湿疹患者进行辨证治疗的过程中,需注重固护脾胃、健脾除湿。

除湿也就是健脾,患者脾健之后湿自然能够去除。

3.讨论
对于湿疹患者来说,其在病程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均存在着风、热、湿毒不同程度的病理变化,基于这样的原因,祛风、清热、利湿,是中医治疗湿疹贯穿始终的治疗方法,临床上,需侧重不同阶段的不同变化,对这3种治疗方法进行灵活运用。

与此同时,在对血虚风燥型湿疹、湿热内蕴型湿疹、脾虚湿盛型湿疹进行治疗的过程中,也可以对活血化瘀法进行酌情使用。

活血化瘀法治疗湿疹的优势在于,首先,可使肌肤通透性得到改善,从而有利于脉络皮肤功能恢复;其次,可活血止痒,有利于得到血行风自灭的效果;最后,可开气血之闭,从而可以促进湿毒的化解,基于这样的原因,在对湿疹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对活血化瘀法进行酌情使用,可以得到更为理想
的效果。

此外,对于耳部、手部、乳房、外阴等特殊部位的湿疹,切忌以急性湿疹、亚急性湿疹、慢性湿疹简单地与中医的辨证分型套用[4]。

这些特殊部位的湿疹,虽然多属于慢性湿疹,表现为皮损肥厚、病程缓慢,但若将其归属为血虚风燥型湿疹进行辩治,则疗效并不理想,如果皮损表面有痂屑,且与正常肤色相比较红,则应辨为湿热内蕴型湿疹,结合经脉循行,治疗宜以化瘀止痒、清肝利湿为主。

综上所述,中医认为湿疹是由风、湿、热之邪内侵所致。

中医治疗湿疹,关键在于辨证论治,首先要明确辨析湿疹的病因病机,才能在此基础上对患者进行辩证施治。

参考文献:
[1]翟烨,张丰川,姜玉,林玮华.中医治疗湿疹临床经验浅谈[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6,06:2199-2201.
[2]杨艳平,吴嘉瑞,崔雅军,刘丽琴.基于数据挖掘的治疗湿疹处方用药规律研究[J].中医药导报,2015,03:41-44.
[3]任继刚,申治富,罗薇,刘旭光,钟枢才.钟枢才教授内外合治法治疗湿疹经验[J].亚太传统医药,2015,22:68-69.
[4]宋海祯,黄莺,陈华全,周发忠.近10年中医药治疗湿疹研究进展[J].山东中医杂志,2014,07:612-614.
作者简介:
肖红卫性别:男出生年月:1978年1月籍贯:湖南祁东
工作单位:祁东县鸟江镇卫生院学历:本科职称:主治医师邮编:4216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