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湿疹药方

合集下载

根治慢性湿疹的中药方

根治慢性湿疹的中药方

根治慢性湿疹的中药方
湿疹是由于复杂的内外因素激发而引起的一种皮肤炎症反应。

慢性湿疹一般局限而有浸润和肥厚,瘙痒剧烈,容易复发。

下面由店铺给大家整理了根治慢性湿疹的中药方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根治慢性湿疹的中药方
内服方
生地10克,白芍10克,丹参10克,当归6克,生白术10克,茯苓10克,生苡仁10克,陈皮6克,防风6克。

水煎服,每日1剂。

外用方
枯矾、皂矾、轻粉、松香、赤石脂各30克。

共研成细末,用香油调成糊状,将药厚厚的涂于患处,待1小时左右,药稍干后用纱布包裹,待其干燥结痂自行脱落而愈。

注意,用药治疗期间,患者要保持情绪乐观,避免精神紧张及过度劳累;忌食辛辣、牛羊肉、鱼虾等食物。

慢性湿疹病因
发病原因复杂,内外因素相互作用,常为多方面。

病人往往是过敏体质,这种过敏体质与遗传因素有关,故在特定的人群中发病。

常见的内在因素如:胃肠功能紊乱、精神紧张、神经功能障碍、内分泌失调、体内有感染病灶、肠道寄生虫等。

外界因素如:日光、风吹、寒冷、炎热、搔抓、摩擦以及接触肥皂、化妆品等,动物皮毛、植物、化学物质等也可诱发。

慢性湿疹临床表现
多因急性、亚急性湿疹反复发作演变而成,也可开始即呈现慢性炎症。

患处皮肤浸润增厚,变成暗红色及色素沉着。

持久不愈时,皮损纹变粗大,表现干燥而易发生皲裂。

常见于小腿、手、足、肘窝、外阴、肛门等处。

自觉剧烈瘙痒,红斑、丘疹、丘疱疹或水疱密集成片,易渗出,境界不清,周围散在小丘疹、丘疱疹,常伴糜烂、结痂,如继发感染,可出现脓包或脓痂。

处理适当则炎症减轻,皮 ......。

中药治疗湿疹方法

中药治疗湿疹方法

中药治疗湿疹方法
中药治疗湿疹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1. 桂枝茯苓丸:此方适用于湿热型湿疹,具有清热解毒、祛湿止痒的功效。

2. 达英丹:适用于慢性湿疹,具有清热、解毒、祛湿的作用。

3. 金银花、连翘、黄连等清热解毒中药:适用于湿热病邪所致的湿疹,可以清热解毒、消肿止痒。

4. 石斛、知母、炒麦芽等清热凉血中药:适用于湿热郁血型湿疹,可以清热凉血、解毒消肿。

5. 当归、白芍、柴胡等活血化瘀中药:适用于血瘀型湿疹,可以活血化瘀、清热解毒。

需要注意的是,中药治疗湿疹时应根据个人的体质和病情选用适当的药物。

同时,中药治疗湿疹需要在专业中医的指导下进行,避免不当使用或药物反应等问题。

最好结合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综合考虑体质、病情、病因等因素,因此建议您咨询中医师或前往正规中医医院就诊。

中医草药治疗湿疹舒缓瘙痒的良方

中医草药治疗湿疹舒缓瘙痒的良方

中医草药治疗湿疹舒缓瘙痒的良方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其特点是皮肤红肿、瘙痒、起水泡或结痂,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

虽然现代医学在治疗湿疹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传统中医草药在舒缓湿疹症状方面也有着显著的疗效。

本文将介绍一些中医草药治疗湿疹的良方,帮助患者舒缓瘙痒,促进湿疹康复。

1. 金银花和薄荷金银花和薄荷都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对于湿毒引起的湿疹瘙痒非常有效。

可以将金银花和薄荷一同煎水,待水温适中后用纱布蘸取煎好的药水,轻轻拍打患处。

每日多次使用,能够有效缓解瘙痒和红肿情况。

2. 杞菊地黄丸杞菊地黄丸是一种中药复方制剂,具有清热解毒、养阴生津的功效。

将杞菊地黄丸按照说明书指导服用,常常能够改善湿疹患者的症状。

此外,杞菊地黄丸还具有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对湿疹的治疗非常有帮助。

3. 当归黄莲汤当归黄莲汤是一种经典的中药方剂,对于湿疹患者有着显著的疗效。

将当归、黄莲加水煎煮,待水温适中后用纱布蘸取汤水,轻轻擦拭患处。

当归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黄莲则能够清热解毒,两者相结合能够缓解湿疹的瘙痒症状。

4. 牡丹皮洗剂牡丹皮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祛湿止痒的功效。

将牡丹皮煮成浓汤,用于湿疹患处洗涤,能够有效减轻瘙痒和红肿。

牡丹皮洗剂的使用方法简单,适合广大湿疹患者使用。

5. 石膏粉石膏粉是中医中常用的一种草药,具有凉血解毒的作用。

将石膏粉与适量的水混合,制成糊状,涂抹于湿疹患处,能够起到很好的舒缓瘙痒症状的效果。

6. 黄芩黄连丸黄芩黄连丸是一种中药复方制剂,主要用于清热燥湿、解毒消肿。

黄芩黄连丸具有清热解毒、祛湿止痒的功效,常常能够缓解湿疹引起的瘙痒症状。

总结起来,中医草药对于湿疹的治疗具有显著的效果。

金银花和薄荷、杞菊地黄丸、当归黄莲汤、牡丹皮洗剂、石膏粉以及黄芩黄连丸等草药配方能够舒缓湿疹症状,减轻瘙痒和红肿,促进湿疹的康复。

然而,每个人的体质不同,对于不同的人群来说,最适合的中医草药方剂可能也会有所不同。

中医治疗湿疹的偏方验方

中医治疗湿疹的偏方验方

中医治疗湿疹的偏方验方湿疹可分为手部湿疹、阴囊湿疹等,临床结合中医治疗湿疹的偏方验方,可增强疗效。

对于湿疹的治疗,应按遵从皮肤科常规处理,切忌盲目用药。

1.鲜马齿苋300克,加水半脸盆煮沸3分钟,去渣,用药水将新毛巾浸透,湿敷患处,日3次,每次40分钟。

2.五倍子6克。

将其炒黄研细末,撒于患处。

3.密佗僧、黄柏、甘草各10克,冰片2克,研细末,外敷患处。

4.荆芥、防风、透骨草各30克,水煎后加醋250毫升泡洗,主治手部湿疹,对脚气也有疗效。

5.大黄9克,清油适量。

将大黄研细末,用清油调擦患处,本方适用于湿疹水泡期。

6.黄柏6克,丹皮炭、陈皮炭各3克,冰片1.5克,蛋黄,油适量。

前4味药研细末,用蛋黄油调成糊状,涂患处,每日3次。

7.生黄柏、大枣炭各等份:将大枣炒成炭同生黄柏共研成细粉,香油调匀涂局部。

如渗出液多亦可撒干粉,每日2--3 次。

8、古方中有一条是用蜈蚣治疗湿疹,它的原理是“以毒攻毒”。

蜈蚣三条,猪胆汁少许。

将蜈蚣烘干,碾成粉末,用猪胆汁调均,敷到患处。

9.水蛇1-2条,蟾蜍2-4只,粳米适量。

剥去蟾蜍外皮,去掉头、爪、内脏,洗净后切小块,剥去水蛇皮,去掉内脏,放人开水中煮熟,拆肉去骨,再人蟾蜍肉一起放人锅内,加粳米(或糯米)水煮粥,调味食。

10.乌梢蛇1条,猪脂、盐、姜少许。

将蛇切片煮汤,加猪脂、盐、姜少许调味,饮汤吃肉。

本方祛风、除湿、解毒,适用于湿疹及风湿痹痛症。

11.吴萸螵硫散:吴茱萸30克,海螵蛸24克,硫黄9克,冰片3克;上药共为细末,湿重流水者用药面撒患处,湿轻流水不重者,用麻油和药抹患处,每日2次。

12.苦参治湿疹:河北来苏州打工的郝勇搬出了他姥爷的验方苦参皮爽康,擦洗几次就好了。

13.中医介绍给大家一个偏方,就是敷用青黛粉治疗湿疹,青黛粉适量,纯芝麻油。

每晚临睡前涂抹一次,直到痊愈,如患处出水,可敷上滑石膏。

青黛粉和滑石粉在一般大型中药店都可以买到。

以上治疗湿疹的偏方,疗效方面并不确切,劝告大家要先去正规医院咨询一下中医,看自己是否适合此偏方,千万不可擅自使用。

中医治疗湿疹的偏方

中医治疗湿疹的偏方

中医治疗湿疹的偏方文章目录*一、中医治疗湿疹的偏方*二、湿疹日常饮食禁忌*三、湿疹多吃什么食物好中医治疗湿疹的偏方1、中医治疗湿疹的偏方用白醋泡水洗脸:很有用,两天湿疹就消了。

可以经常洗用来做为日常保健和预防。

金银花煮水。

每天擦洗次数不限,不要太烫的水洗,稍微温一点。

要是长痱子的,也可以用来洗澡,洗头(煮得淡一点)。

药房有两种买,记得是买专门洗澡的,还有一种是煮水喝的。

艾叶煮水洗澡,每天一次。

鸡蛋馏油:鸡蛋7个,煮熟取蛋黄,锅内放麻油50~100克,文火将蛋黄内油熬出,待蛋黄呈焦糊状即可,去渣留油、后冷却备用。

皮损处,先用双氧水清洗,然后敷上鸡蛋黄油,外用纱布包扎,三五天即愈。

2、湿疹的病因湿疹病因复杂,常为内外因相互作用结果。

内因如慢性消化系统疾病、精神紧张、失眠、过度疲劳、情绪变化、内分泌失调、感染、新陈代谢障碍等,外因如生活环境、气候变化、食物等均可影响湿疹的发生。

外界刺激如日光、寒冷、干燥、炎热、热水烫洗以及各种动物皮毛、植物、化妆品、肥皂、人造纤维等均可诱发。

是复杂的内外因子引起的一种迟发型变态反应。

3、湿疹怎么诊断主要根据病史、皮疹形态及病程。

一般湿疹的皮损为多形性,以红斑、丘疹、丘疱疹为主,皮疹中央明显,逐渐向周围散开,境界不清,弥漫性,有渗出倾向,慢性者则有浸润肥厚。

病程不规则,呈反复发作,瘙痒剧烈。

湿疹日常饮食禁忌1、忌致敏感食物,若在饮食方面发现有致敏的食物,如鱼虾,蟹、牛羊肉、鸡、鸭、鹅、花粉等引起,应彻底禁忌这些食物,以免引起变态反应,导致湿疹复发或加重病情。

2、忌辛辣刺激食物湿疹患,忌饮浓茶、咖啡、酒、吸烟,勿吃辛辣和刺激性食物。

酒、烟、浓茶等物的刺激可使搔痒加剧,势必引起搔抓,这样又造成恶性循环,使皮损难以痊愈。

葱、大蒜、生姜、辣椒、花椒等味辛、性温食物,耗阴助阳,对湿疹是一种刺激,应避免食用。

3、忌发湿、动血、动气食物,中医认为对皮肤湿疹患者应忌食发湿之物,如竹笋、芋头、牛肉、葱、姜、梨、蒜、韭菜等;动血之物,如慈菇、胡椒等动气之物,如羊肉、莲子、芡实等,以有益于疾病康复。

中医治疗湿疹的处方

中医治疗湿疹的处方

中医治疗湿疹的处方
中医治疗湿疹的方法多种多样,根据湿疹的不同类型和症状,中医会
采用不同的处方进行治疗。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医治疗湿疹的处方:
1. 清热利湿方:适用于湿热型湿疹,表现为皮肤红肿、瘙痒、有水疱。

常用药物有黄芩、黄连、地肤子、苦参等。

2. 养血润燥方:适用于血虚风燥型湿疹,表现为皮肤干燥、脱屑、瘙痒。

常用药物有当归、白芍、熟地黄、何首乌等。

3. 祛风止痒方:适用于风热型湿疹,表现为皮肤瘙痒、起风团。

常用
药物有荆芥、防风、薄荷、蝉蜕等。

4. 健脾化湿方:适用于脾虚湿盛型湿疹,表现为皮肤肿胀、渗出、乏力。

常用药物有茯苓、白术、陈皮、薏苡仁等。

5. 滋阴降火方:适用于阴虚火旺型湿疹,表现为皮肤干燥、瘙痒、五
心烦热。

常用药物有知母、黄柏、地骨皮、麦冬等。

6. 活血化瘀方:适用于瘀血型湿疹,表现为皮肤紫暗、疼痛、有瘀斑。

常用药物有红花、桃仁、丹参、川芎等。

7. 外用方剂:除了内服药物外,中医还常用一些外用方剂,如黄连膏、三黄洗剂等,直接涂抹于患处,以减轻症状。

在实际应用中,中医医师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可能
还会结合针灸、拔罐、艾灸等其他治疗方法,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同时,患者在治疗期间应注意饮食调理,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利于病情恢复。

湿疹中医治疗7大药方

湿疹中医治疗7大药方

6.温阳除湿水剂
生川乌10g,生草乌10g,艾叶15g,大风子20g,威灵仙30g,红花15g,地肤子20g,苦参20g。每日1剂,加水煎取2000ml,温泡手足,每次30分钟,每日2次,3周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双手忌直接接触食物和各种洗涤用品。
“湿性重浊黏腻”,“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久之,阳气不能到达四肢末端,掌跖失于温润,湿邪因而停滞,局部气血瘀闭,肤络不畅.肌肤失养而成本病。故以温通经络、除湿润肤为治疗大法。方中牛川乌、生草乌、艾叶、大风子有温通气血、透达经络之作用,其中川草乌、大风子还有除湿作用;威灵仙通行卜二经络且祛风湿;红花活血通络;地肤子、苦参除湿止痒。诸药相配,则阳气至,经络通,气血畅,湿邪除,肌肤自然润泽。
根据湿热、脾虚、湿阻、血虚风燥、瘀毒积聚等不同证型,随症加减治疗。方中龙胆草性味苦寒,功在燥湿清热,入肝胆膀胱经,苦寒沉降,长于清泻肝胆实火、三焦湿热;黄芩、黄柏、苦参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三药共辅龙胆草清利三焦实热而燥湿;蛇床子燥湿祛风杀虫;车前草长于利湿消肿兼可清热。六一散中滑石性寒而滑,寒能清热,滑可利窍,除膀胱之热结而通利水道;甘草清热解毒。故六一散能利水消肿,兼可清热除烦止渴,釜底抽薪,标本兼治。生地、丹皮、赤芍凉血消斑,其中生地甘寒,既可凉血泻热,又善养阴生津,佐苦寒之剂免伤阴分;赤芍酸寒,能泻能散,既可凉血活血,又能泻肝火;丹皮苦寒,可清热凉血消斑。三药配合既可清热利湿,凉血消斑,又免过用寒凉而伤阴。板蓝根、马齿苋功在清热解毒,防治毒热湿邪,并能凉血消肿。全方诸药配合,共奏清热除湿、凉血解毒之功,使热清湿利而皮疹得消。药理研究证实,黄芩具有抗炎、抗变态反应以及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等作用;生地黄具有皮质激素样免疫抑制作用;马齿苋、甘草等均有抗过敏作用。诸药配合起到抗过敏、抗炎、免疫抑制等作用,辨证施治,对症治疗,相得益彰,疗效稳定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中医治疗湿疹的10个偏方_儿童保健

中医治疗湿疹的10个偏方_儿童保健

湿疹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皮肤疾病,该病给很多患者生活和工作都带来严重不便,为了治疗这种顽固湿疹,患者需要有耐心以及信心。

那么,中医怎么治湿疹呢?中医治疗湿疹的10个偏方1、黑鱼头:用黑鱼的鱼头放在瓦片上烤焦,碾成粉末,然后用麻油拌了涂在患处,效果挺好的。

2、苍耳棵30克,蛇床子15克,白藓皮15克,苍术15克,苦参15克,生军15克,黄柏15克,地肤子15克。

水煎取滤液待温凉后洗患处。

每天1剂,早、中、晚各洗1次。

3、白术10克,云苓15克,当归10克,丹参15克,白芍10克,生地15克,地肤子15克,苡米30克,水煎服。

4、荆芥10克,白藓皮15克,当归10克,大黄10克,防风10克,百部10克,连翘10克。

共炒研极细末,每次6克,饭后两小时,滚水冲服,每日两次。

5、黄芩6-10克,黄柏10克,苍术10克,苦参12克,车前草15克,猪苓10克,水煎服。

6、取炉甘石30克,孩儿茶20克,冰片10克,共研成细末,贮瓶备用,有渗出液者可用上药撒之,无渗出者用麻油调匀涂擦患处,每天2次。

适用于急性湿疹。

7、取轻粉,密陀僧,冰片,雄黄,硫黄,蛇床子,黄柏,地肤子,苍术,共研成细末,贮瓶备用,用时取药粉适量,加食醋调成糊状,涂擦患处。

适用于顽固性湿疹。

8、生首乌15克、徐长卿6克、蝉蜕6克、金银花6克、野菊花6克、苦参6克、生甘草5克、地肤子6克、白藓皮6克、生薏米6克、茯苓皮6克、苍术3克、茵陈6克、黄芩6克。

水煎服。

每日一剂。

9、白藓皮40克,地肤子40克,蛇床子40克(以上3味药均研成细粉),炉甘石粉40克,青黛粉20克,香霜1500克。

将药充分调匀贮瓶中,用时每日3次外搽。

10、全虫方全虫(打)6克,皂刺12克,猪牙皂角6克,苦参6克,刺蒺藜15克,炒槐花15克,威灵仙12克,黄柏15克,白藓皮15克,川军(大黄)15克。

久煎,一日一剂,每两服。

湿疹的原因1、环境因素近年来很多研究证实患有湿疹与环境因素有很大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番荔枝的种子具有抗着床和致流产作用。

【性味】味甘;性寒
【功能主治】补脾胃;清热解毒;杀虫。

主恶疮肿痛;肠寄生虫病
百合大枣汤:
主料:百合(干)40克,枣(干)100克,桑椹子40克
百合大枣汤的做法:
1. 大枣去核洗净;
2. 百合、桑葚子洗净;
3. 以上三味约同置煲内,加水5碗,煲至出味。

健康提示
1. 凡血虚而风燥者,有慢性皮肤湿疹、干燥脱皮屑、色毒沉着,患部剧烈瘙痒,抓后有黄色液体渗出;
2. 本汤养血祛风,保护皮肤润滑;
3. 桑葚子及桑树所结成的一种聚合果实,多汁叶甜,能补虚益气、明目聪耳、利水消肿、解酒毒。

清利湿热作用的食物,如赤小豆、绿豆、冬瓜、丝瓜、黄瓜、黄花菜、水芹、荸荠、黑木耳、藕、胡萝卜、西红柿、西瓜、山药
壮医治疗湿疹,常采用以下方法:
1.艾灸阿是穴,曲池(肘横纹头处)、大椎(颈后高骨下方)、合谷(手背一、二掌骨之间中点)。

2.渗出液多时可用煅石膏、煅明矾各适量研粉过筛,调茶油外用。

3.选用黄连、苍耳子、苦楝皮煎水外洗。

4.芦荟100克,捣烂涂患处。

1.冰硼散:清洗患处后,将适量的冰硼散撒于患处,每日用药3~5次,应连续用药3~5日。

此药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

2.双料喉风散:清洗患处后,将适量的双料喉风散喷于患处,每日用药3~5次,应连续用药3~5日。

此药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

3.藿香正气水:清洗患处后,用消毒棉签蘸取适量的藿香正气水涂抹于患处,每日用药3~5次,应连续用药3~5日。

此药具有解表化湿、理气止痒的功效。

4.季德胜蛇药片:将5~10片的季德胜蛇药片研成细末,再用米醋将其调成稀糊状。

清洗患处后,将此药糊敷于患处,每日换药1次,可连续用药5日。

此药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

5.青蛤散:清洗患处后,将适量的青蛤散撒于患处,每日用药3~5次,可连续用药5~7日。

若患处皮肤已出现了皲裂、糜烂、渗液等症状,可先将此药与适量的香油调成糊状,再涂抹于患处,每日换药1次,可连续用药5~7日。

此药具有清热解毒、燥湿杀虫的功效。

缓解痛经
按摩:先用拇指点按肚脐、气海、关元、中极、归来、三阴交,每穴半分钟。

然后仰卧位,用右手掌按揉下腹部(脐以下)约3分钟,再由脐部向耻骨联合(阴部前方高骨)推摩30分钟。

要求经前1周开始自我按摩,每日1次,月经干净后3天结束。

灸法:(1)取关元、气海、曲骨、外陵、三阴交穴。

按艾卷温和灸法操作施术,每次选用3个穴,每穴施灸20分钟左右,连续治疗4天。

腰痛重者,加灸肾俞。

4次为1疗程,治疗间隔4天,适应于痛经,一般在月经来潮前2天施灸术。

2)取神阙、子宫穴。

按灸法常规施灸。

取川牛膝、乳香、没药、白芍、丹参、红花、山检查,广木香各15克,上药共研细末,加冰片1克,混合后贮瓶备用。

敷灸时每次取上药30克,以姜汁(或黄酒)适量调和糊膏状,分别敷于神阙、子宫穴,上盖纱布(或油纸),橡皮膏固定即可,2日换1次药,应于月经前3天(或经期)敷灸。

刮痧:主要刮拭、大椎、肩井、大杼、膏盲,配刮关元至中极、地机至三阴交、5次。

肝郁加刮太冲经穴部位,气血虚加刮足三里、命门经穴部位。

轻刮足三里、命门经穴部位3分钟;重刮其它穴位3~5分钟。

拔罐:取肾俞、胸腰部(后背)、骶椎两侧、下脘穴,选用大小适当的玻璃火罐,用闪火法将罐吸附于所选部位上,每次只拔2~3罐,留罐25~30分钟,每日1次,7~10次为疗程。

敷贴法:(1)取当归、吴茱萸、乳香、没药、肉桂、细辛各50克,樟脑3克。

先将当归、吴茱萸、乳香、没药、肉桂、细辛水煎2次,煎液浓缩为糊状,混入(溶于95%乙醇)适量乳香、没药液,烘干后研细末,加樟脑备用,月经前3天取药粉5克,用黄酒调为糊状,外敷脐,用胶布固定,药干则调换1次药,月经3天后取下,每月1次,连续使用,治愈为止。

(2)将肉桂10克、吴茱萸20克,茴香20克研为末,用白酒调成糊状加热敷脐,每日1次,经前连用3天,适用于寒凝血瘀型痛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