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湿热敷疗法
中药湿热敷技术

中药湿热敷技术中药湿热敷技术是一种结合了中医理论和现代科学技术的治疗方法,具有操作简便、疗效显著、安全无副作用等优点。
本文将从中药湿热敷技术的定义、历史渊源、操作方法、适应症和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中药湿热敷技术的定义中药湿热敷技术是一种将中药煎汤后,用纱布或毛巾浸湿,敷于患者皮肤表面,通过热力作用将中药的有效成分渗透到患者皮肤内,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中医外治法。
二、中药湿热敷技术的历史渊源中药湿热敷技术源于中国古代中医外治法,具有悠久的历史。
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熨”的记载,即指用发热的物体在人体表面进行热敷。
到了明清时期,中药湿热敷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各种疾病。
三、中药湿热敷技术的操作方法1、准备材料:中药煎汤、纱布或毛巾、热水袋或毛巾、浴巾等。
2、操作步骤:将中药煎汤后,将纱布或毛巾浸湿,拧干至不滴水为止。
将纱布或毛巾敷于患者皮肤表面,再将其用热水袋或毛巾包裹,保持一定温度。
一般每次敷药时间约为15-30分钟,每日1-2次。
3、注意事项:在操作过程中,要注意保持纱布或毛巾的温度和湿度,避免过热或过冷。
同时,在敷药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有不适或过敏反应,应立即停止敷药。
四、中药湿热敷技术的适应症中药湿热敷技术适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如关节炎、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软组织损伤等。
通过中药湿热敷技术,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和炎症,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五、中药湿热敷技术的注意事项1、对于皮肤破损或感染的部位,应避免使用中药湿热敷技术。
2、对于患有严重心、肝、肾等疾病的患者,应避免使用中药湿热敷技术。
3、在使用中药湿热敷技术时,应避免温度过高或过低,以免造成不适或损伤皮肤。
4、在使用中药湿热敷技术时,应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如有过敏反应或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使用并采取相应措施。
六、总结中药湿热敷技术是一种具有显著疗效和安全性的中医外治法。
通过中药湿热敷技术,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和炎症,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中药湿热敷操作步骤(9分钟)

中药湿热敷操作步骤(9分钟)中药湿热敷操作步骤(9分钟)简介中药湿热敷是一种常见的中医疗法,用于缓解身体不适和促进疾病康复。
本文档将介绍中药湿热敷的具体操作步骤,旨在帮助读者正确进行中药湿热敷。
材料准备1. 中药材:选用具有清热、解毒、活血散瘀等功效的中药材,如黄芪、金银花等。
2. 纱布袋:用以装入中药材,方便湿热敷操作。
3. 清水:用于煮制中药。
操作步骤1. 将选用的中药材洗净,去除杂质,并晾干备用。
2. 准备纱布袋,根据需要的药量将中药材装入纱布袋中,并扎紧口。
3. 准备一锅清水,将装有中药材的纱布袋放入锅中,煮沸10分钟,煮熟中药材。
4. 将煮熟的中药材隔去,保留中药水。
5. 取得干净的毛巾或棉纱,在中药水中浸泡一段时间,确保毛巾或棉纱充分吸收中药水。
6. 拧干毛巾或棉纱,并稍微晾干一段时间,使其温度适宜。
7. 确保准备好湿热敷的区域,如脸部、颈部或关节部位,清洁干净并干燥。
8. 将温热的毛巾或棉纱敷在所需部位,轻轻按摩或揉搓,促进中药水的渗透。
9. 持续湿热敷时间约为5-10分钟,根据需要可适当延长。
10. 湿热敷结束后,用清水清洗所敷部位,保持干燥。
注意事项1. 湿热敷前应先洗手,确保操作的清洁卫生。
2. 中药湿热敷具有刺激性,敷用部位不宜有伤口或皮肤破损。
3. 在进行湿热敷时,使用的中药材应符合个人体质和需要,最好在专业中医的指导下使用。
4. 湿热敷后如出现过敏或不适症状,应立即停用,并咨询医生的意见。
结论中药湿热敷是一种简单有效的中医疗法,在缓解疼痛、舒缓身体不适方面有一定的功效。
通过正确掌握中药湿热敷的操作步骤,并注意事项的遵守,可以更有效地进行这项疗法,达到更好的效果。
这份文档介绍了中药湿热敷的操作步骤,包括材料准备、具体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和结论。
旨在帮助读者正确进行中药湿热敷,提供舒缓身体不适和促进疾病康复的效果。
中药湿敷技术

康二病区
概念
中药湿热敷技术是将中药煎汤或其它溶媒浸泡,根据治疗需要选择常 温或加热,将中药浸泡的敷料敷于患处,通过疏通气机、调节气血、 平衡阴阳,达到疏通腠理、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一种操作方法。
点击添加添题1
禁忌症
1、疮疡脓肿迅速扩散者 3、癌性浮肿
5、精神分裂者、抽搐、高 度神经质点及击严添重加不添合题作1 者 7、亚急性皮肤炎有血行不良时
骨折愈合后肢体功能障碍—肩、颈、腰腿痛,膝关节痛
红花、没药、乳香、三七、当归、川芎、独活、桂枝、桃仁、海桐 皮、伸筋草、透骨草适量打成细粉,装入无纺布贷内,大火煎汤者 沸后2-3min,将敷料放入浸透。
《内经》曰:“肝主筋、肾主骨”,筋的活动 有力,骨的生长发育均有赖于肝血和肾精的 滋养。当肝肾精血渐亏,气血不足,筋骨失 养,加之感受风寒湿邪或外伤后使瘀血垂滞 颈、腰、膝部活动较频繁的关节部位而出现 退行性病变,通则不痛,痛则不通。
评估
点击添加添题1
1、病室环境,温度适宜。 2、主要症状、既往史及药物过敏史。 3、对热的敏感性和耐受程度,感觉有无迟钝、障碍。 4、局部皮肤情况。 5、明确热敷部位:护士应了解患者病情,保证热敷 部位准确。若患者对热敷部位有疑问,护士应详细 了解病情及查对医嘴后,向患者解释清楚,打消其 顾虑。
解释告知
适用范围
1、软组织损伤
3、 肩、颈、腰 腿痛,膝关节痛。
5、强直性脊柱炎
2、骨折愈合后 肢体功能障碍
4、类风湿性关 节炎
软组织损伤
防风,牛膝,苏木,透骨草,没药,红花,桃仁,当归,伸筋散, 威灵仙等中药适量打成细粉,装入无纺布袋内,大火煎汤煮沸后23min,将敷料放入浸透。
软组织损伤在我国医学中称为“伤筋”,在 正常情况下气血行于全身,周流不息。局部 损伤时,气血多伤及。伤气则气滞,伤血则 血凝,气滞能使血凝,血凝能阻气行,以致 变为血淤,滞于肌表则青紫肿痛。
中医院护理中药湿热敷技术

中医院护理中药湿热敷技术
中药湿热敷技术是将中药煎汤或其它溶媒浸泡,根据治疗需要选择常温或加热,将中药浸泡的敷料敷于患处,通过疏通气机、调节气血、平衡阴阳,达到疏通腠理、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一种操作方法。
一、适用范围
适用于软组织损伤、骨折愈合后肢体功能障碍,肩、颈、腰腿痛,膝关节痛,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
二、评估
1.病室环境,温度适宜。
2.主要症状、既往史及药物过敏史。
3.对热的耐受程度。
4.局部皮肤情况。
三、告知
1.湿热敷时间20~30分钟。
2.如皮肤感觉不适,过热、瘙痒等,及时告知护士。
3.中药可致皮肤着色,数日后可自行消退。
四、物品准备
治疗盘、药液、敷料、水温计、镊子2把、纱布,必要时备中单、屏风等。
五、基本操作方法
1.核对医嘱,评估患者,做好解释。
2.备齐用物,携至床旁。
取合理体位,暴露湿热敷部位。
3.测试温度,将敷料浸于38~43℃药液中,将敷料拧至不滴水即可,敷于患处。
4.及时更换敷料或频淋药液于敷料上,以保持湿度及温度,观察患者皮肤反应,询问患者的感受。
5.操作完毕,清洁皮肤,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
六、注意事项
1.外伤后患处有伤口、皮肤急性传染病等忌用中药湿热敷技术。
2.湿敷液应现配现用,注意药液温度,防止烫伤。
3.治疗过程中观察局部皮肤反应,如出现水疱、痒痛或破溃等症状时,立即停止治疗,报告医师。
4.注意保护患者隐私并保暖。
中药湿敷的操作方法

中药湿敷的操作方法中药湿敷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将煎煮好的中药药液浸泡在纱布或棉布中,然后敷在患处,利用中药的渗透作用和药效来治疗疾病或缓解症状。
中药湿敷的操作方法简单易行,适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和保健。
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中药湿敷的操作方法。
首先,准备好所需的中药材和器具。
选择适合治疗病症的中药材,如黄连、板蓝根、决明子等,并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搭配。
然后准备好煎煮中药所需的器具,如煎药壶、纱布或棉布、保温瓶等。
其次,煎煮中药。
将准备好的中药材放入煎药壶中,加入适量的清水,然后用文火煎煮,直至药液呈现出浓厚的颜色和味道。
煎煮中药的时间和火候需要掌握好,以充分释放药效为目的。
接下来,浸泡纱布或棉布。
将煎煮好的中药药液倒入一个容器中,然后将纱布或棉布浸泡其中,使其充分吸收药液。
待纱布或棉布完全浸泡后,拧干多余的药液,使其不滴水为宜。
然后,敷在患处。
将浸泡好的纱布或棉布敷在患处,可以用绷带或胶布固定住,以防止敷料移动。
敷料的面积和厚度可以根据病情和医嘱进行调整,一般情况下每次敷料的时间为20-30分钟。
最后,注意事项。
在进行中药湿敷时,需要注意保持敷料的清洁和干燥,避免受凉或感染。
同时,需要根据医生的建议和病情变化进行调整,不宜随意更换中药材或增减敷料时间。
总之,中药湿敷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中医疗法,可以在家中进行,对于一些慢性病症和慢性疼痛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但在进行中药湿敷时,仍需谨慎对待,避免不当操作导致不良后果。
希望大家在使用中药湿敷时,能够根据医生的建议和指导进行操作,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中药湿热敷实施指南

中药湿热敷实施指南
一、前期准备
1.选择合适的中药材:常用的中药材有黄柏、苦参、金银花、连翘等,可以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中药材。
2.准备工具:纱布袋、毛巾、热水袋或热敷器、温水、酒精等。
二、中药材煎煮
1.将选择好的中药材放入砂锅或瓷锅中,并加入足够的清水,将中药
材煎煮20-30分钟,直至水变浓缩。
2.煎煮时要避免过度沸腾,以免药性挥发太多,同时要不断搅拌,避
免溅出。
三、敷贴方法
1.选择合适的位置: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合适的部位进行敷贴。
常
用的部位有胸部、腹部、背部等。
2.准备好敷贴工具:将煎好的药液倒入温水中,控制好温度(约40-
45摄氏度),将纱布袋或纱布包好的中药放入药液中浸泡。
3.保持环境整洁:清洁敷贴部位,可用酒精擦拭,以免引起感染。
4.敷贴方法:将浸泡好中药的纱布袋或纱布敷贴于患处,覆盖好毛巾,可用保鲜膜加以固定。
切记要保持患者的舒适感,避免过热烫伤。
5.敷贴时间:一般每次敷贴20-30分钟,每日1-2次,连续敷贴一周
为一个疗程。
四、注意事项
1.药液温度要适中,不宜过热,避免烫伤皮肤。
2.敷贴后患者要保持温暖,避免受凉。
3.敷贴完成后要检查患者的皮肤是否有不适或过敏现象,如有不适,要及时停止敷贴。
4.敷贴过程中要保持患者的舒适感,可以放上适合的音乐、提供温馨的环境等,有助于放松身心。
5.中药湿热敷是一种辅助疗法,不能代替药物治疗,如有需要,要结合药物治疗进行。
中医湿热敷的操作方法

中医湿热敷的操作方法
中医湿热敷的操作方法一般包括以下步骤:
1. 准备湿热敷物品:选择一块干净的毛巾或纱布,将其浸泡在热水中,待湿润但不滴水。
2. 准备热水:在一个容器中烧开适量的水,水温应该是热的但不会烫伤皮肤。
3. 温热局部:用热水浸湿毛巾或纱布,拧干多余的水分,然后将热湿敷物品敷在需要疏通湿热的部位。
4. 护理好边界:如果需要较大区域的湿热敷,可以在湿热敷物品周围加上一层毛巾保护。
避免直接接触皮肤,以免烫伤。
5. 保持湿热效果:当湿热敷物品逐渐变凉时,可以再次蘸取热水擦湿,以保持热度。
6. 控制时间:根据需要和个人情况,一般持续湿热敷约20 - 30分钟,可根据需要延长或缩短时间。
7. 温和移除:将湿热敷物品从皮肤上轻轻取下,避免用力过大或快速拉扯。
需要注意的是,湿热敷的温度和时间要适当,避免烫伤皮肤。
另外,湿热敷一般用于治疗一些湿热病症,如湿热痰咳、湿热腹痛等,应在医生或中医师的指导下操作。
中药湿热敷操作规范

中药湿热敷操作规范
湿敷法是将无菌纱布用药液浸透,敷于局部,以达到疏通腠理、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等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
目的
减轻局部肿胀、疼痛、瘙痒等症状。
注意药液温度,防止烫伤。
物品准备
治疗盘、遵医嘱配制药液、敷布数块(无菌纱布制成)、凡士林、镊子、弯盘、橡胶单、中单、纱布等。
操作程序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取合理体位,暴露湿敷部位,注意保暖。
遵医嘱配制药液,药液温度适宜并倒入容器内,敷布在药液中浸湿后,敷于患处。
定时用无菌镊子夹取纱布浸药后淋药液于敷布上,保持湿润及温度。
操作完毕,擦干局部药液,取下弯盘、中单、橡胶单,协助患者衣着,整理床单位。
整理用物,做好记录。
注意事项
操作前向患者做好解释,以取得合作。
注意保暖,防止受凉。
注意消毒隔离,避免交叉感染.
治疗过程中观察局部皮肤反应,如出现苍白、红斑、水疱、痒痛或破溃等症状时,立即停止治疗,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三、中药湿敷疗法禁忌
(一)禁忌证
1、一般内科疾病不宜使用.
2.大疱性皮肤病及表皮剥脱松解不宜使用。
(二)注意事项
l. 纱布从药液中捞出时,要拧挤得不干不湿,恰到好处。
过干了效果不好,过湿了药液漫流。
2.药液不要太烫,防止烫伤。
3.药物组成可根据不同的疾病,作适当的调整和化裁.
4.在应用湿敷疗法的同时,还可根据病情适当配合熏洗、药物内服和针灸等疗法,以增强疗效。
5.注意保持敷料湿润与创面清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湿热敷疗法
热疗法是一种采用温热的方式来改善局部经络气血的运行,消除风寒湿邪、气血郁滞、痰湿凝滞等病邪,达到邪去正安目的的治疗方法,古代称为熨法。
《厘正按摩要术.熨法》曰:“每遇病者食积痰滞,结于胃脘,宜辛开苦降以治之。
设误服攻下大剂,正气已伤,积滞未去,此时邪实正虚,无论攻下不可,即消导破耗之剂,并不敢施,惟有用熨法外治。
”热敷可以分为湿热敷与干热敷。
目前我院已开展的中药湿热敷疗法,有温热肌肤、行气活血、舒筋通络、解表散寒、祛瘀止痛、调和脏腑等功效。
我科在老年病专病专科建设中,积极开展中药热敷疗法,是我科具有较好的中医特色治疗特色手段之一,它在高血压病、糖尿病并末梢神经病变、中风、颈腰椎骨关节病、软织损伤疾病及各种痛证的治疗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一、中药湿热敷的原理及其适应症
中药湿热敷法使药物直中药热敷接透过皮肤,通过经络血脉信息传递,并利用不同药物的性味作用,由经脉入脏腑,输布全身,直达病所,并利用适宜温度刺激,使局部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增加局部药物的强度,改善周围组织的营养,从而起到行活血化瘀、运行气血、清营凉血、消肿止痛、促进血管新生的功效。
中药湿热敷疗法适合于各种闭合性损伤、肢体经络病、各种痛证。
二、中药湿热敷方法
操作时可直接将草药放入大盆内煎煮,也可以将药物包入口袋内再放入盆中煎煮,煮好后,可先用热蒸汽熏蒸患处,待药液温度下降适中时,用毛巾或纱布蘸取中药液敷于患处,或直接将装药的口袋敷于患处,每次治疗时间为20~30分钟,每日1~2次。
三、中药湿热敷的注意事项
中药湿热敷疗法在应用中首先应注意温度的掌握,以免烫伤。
其次热敷所用中药,一般用量大,药物毒性大,千万叮嘱病人不得误服,以免药物中毒,务必遵医嘱使用。
还应注意中药热敷疗法虽然使用广泛,疗效卓著,但也有不宜中药热敷的疾病,如皮肤破损、开放性损伤等疾病不适宜采用热敷疗法。
重点询问有无糖尿病史,有无药物过敏史,重点注意有无糖尿病史,因为正常湿敷的温度为50-60°,糖尿病病人皮肤耐受性差,要适当降低湿敷温度)。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