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字体的书法鉴赏
各种字体的书法鉴赏

各种字体的书法鉴赏书法鉴赏——隶书隶书相传为秦朝程邈所创。
程邈为县狱吏,因得罪秦始皇,被关押于云阳狱中。
其时政务多端,文书日繁,小篆不便于速写。
程邈身为狱吏,深知小篆难以适应公务,便在狱中创造了隶书。
这种隶书特点是扁阔取势,结构简单,笔画平直,有了波磔,与小篆相比,书写方便,易于辨认。
秦始皇看后大喜,不但赦免其罪,还提升其为御史。
这种字因是徒隶所创,又首先在徒隶中使用,所以称之为隶书。
其实,据出土的文字资料来看,早在秦始皇推行小篆之先,就有隶书萌芽。
程邈只是做了一番整理工作。
但历史一般认为程邈是隶书的创造者。
可惜他没有书迹留下来。
隶书始用于秦代,盛行于西汉,鼎盛时期在东汉后期。
在隶书著名书法家中,程邈之后,最负重名的要算东汉末蔡邕。
他博学多才,精通经史、音律、天文,善辞赋,工书法,以隶书最为著名。
清代陈思说他“得八分之精微,体法百变,穷美尽妙,独步古今”。
汉灵帝熹平四年(175年)蔡邕奉诏写定“六经”文字,书丹上石,刊刻于洛阳太学门外,世称这些刻石为《熹平石经》。
石经用当时标准隶体书写,结体平整端庄,浑厚凝重,深受时人喜爱。
当其建立之始,乘车来观览、摹写者日余千人,填塞街衢,足见其声誉之高。
他的女儿蔡琰也是中国历史上博才多学的第一个有书法作品传世的女书家。
其他如萧何、曹喜、师宜官、梁鹄等也是写隶书高手,可惜他们的书迹没有流传下来。
隶书书法,除民间流存下来的帛书、竹简外,汉代刻石,保存也较为集中。
不过,西汉刻石,较为罕见,而且不少石刻仍是古隶,如《五风二年》刻石,《菜子侯》刻石,都略带篆书笔意。
隶书成熟以后,在东汉碑刻中大放异彩。
现存东汉刻石,以桓、灵之际为多,后世所谓“汉碑”,主要就是指这个时期的碑刻。
为了便于介绍,把风格比较接近的归类如下:清秀飘逸者:这类风格的为数最多,这主要因为字体纯熟首先要表现出一种秀丽俊俏。
我们可以举《曹全碑》、《张景碑》为例。
尤其《曹全碑》更为著名,此碑立于东汉中平二年(185年),原石现陈列于西安碑林。
古今名人书法作品欣赏及解析

古今名⼈书法作品欣赏及解析我国是⽂化历史悠久的国度,书法作品浩如烟海,本博从中选登古今名⼈的⼀些书法图⽚,请朋友们闲暇时欣赏。
唐代张旭的草书唐代张旭的草书唐代怀素和尚书法宋徽宗草书千字⽂⼿迹宋代⽶芾⼿迹元代赵孟頫⼿迹明代徐渭的书法徐渭书法明代唐寅书法唐寅书法清代刘墉书法清代郑燮书法蒋中正书法⽑泽东书法周恩来书法徐悲鸿书法齐⽩⽯书法中国历代书法(图)先秦书法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字差异很⼤,是发展经济⽂化的⼀⼤障碍。
秦始皇兼并天下,⾂相李斯主持统⼀全国⽂字,使之整齐化⼀,这在中国⽂化史上是⼀伟⼤功绩。
秦统⼀后的⽂字称为秦篆,⼜叫⼩篆,是在⾦⽂和⽯⿎⽂的基础上删繁就简⽽来。
著名书法家李斯的代表作为秦泰⼭刻⽯,历代都有极⾼的评价。
秦代是继承与创新的变⾰时期。
《说⽂解字序》说:“秦书有⼋体,⼀⽈⼤篆,⼆⽈⼩篆,三⽈刻符,四⽈⾍书,五⽈摹印,六⽈署书,七⽈书,⼋⽈⾪书。
”基本概括了此时字体的⾯貌。
秦代的六处经功刻⽯,将⽯刻艺术推向新的⾼度。
现存绎⼭、泰⼭、琅琊、会稽四种先秦是中国书法的初期阶段,先秦书法可分为商、西周时期和春秋、战国时期。
商、西周时期书法 中国书法是在汉字发展到成熟阶段时产⽣的。
商、西周的⽂字已具有⽤笔、结体和章法等书法艺术所必备的三个⽅⾯的要素,书法在这时已初步形成。
商、西周时期的书法主要有甲⾻⽂和⾦⽂。
商代中期,青铜器上就出现铭⽂,铭⽂很简短,⼀般为⼆三个字,多为族徽。
战国⽂字 战国时期,随着七国割据、各⾃为政,⽂字的地⽅⾊彩更为浓厚,⾃春秋晚期就已出现的⽂字异形的现象。
东⽅六国⽂字品式多样,风格不⼀,有很⾼的艺术性。
简册 据⽂献记载商代就已经有了简册。
《尚书.多⼠篇》说周公曾对殷⼈讲过:“惟殷先⼈,有册有典”。
西周和春秋时期也应有⽵⽊简上记事的⽅式,因⽵⽊简易于腐朽,商、西周和春秋时期的简册⽬前尚未发现,⽽战国时期的⽵简发现很多。
据记载在汉、晋时期就有简牍的发现。
篆书从线条转化为⾪书的点画,不仅丰富了书法的⽤笔,⽽且这种新的体势和风格对以后的汉字和书法的进⼀步发展产⽣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2023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书法鉴赏课件(共39张PPT)

作品赏析
用笔以中锋为主,间有
。兼善隶、草、楷、行
1
考
代表作品
侧锋;笔画间的萦带,
《兰亭集
纤细轻盈,笔断而意连
序》被誉
,提按顿挫恰到好处。
为“天下
体式变化多端,笔画或
第一行书
疏或密,字形或大或小
”
《兰亭集
序》
选帖
。通篇一气呵成,天机
错落,具有潇洒流利、
优美动人的无穷魅力。
(1)行书——王羲之《兰亭集序》
1
划沙盘,纵横斜
笔圆劲有力,使转如环,
直无往不收;上
奔放流畅,一气呵成,他
怀素
考
点
2
的草字容易辨认,字迹清
《自叙
瘦见形,字字相连处亦落
帖》
下呼应如疾风骤
雨,可以想见当
笔清晰易临。与张旭齐名
《自叙帖》
,人称“张颠素狂”或“
选帖
颠张醉素”。
作品赏析
年操觚之时,心
手相师,豪情勃
发,一气贯之的
情景。
(2)草书——怀素
草书是按一定规律将字的
点划连字,结构简省,偏
旁假借,并不是随心所欲
的乱写。
专题一
汉字与书法鉴赏
五、五种书体的特点与代表人物(作品)
字体
考
点
篆书
1
特
点
示
例
返回目录
代表人物
笔画匀称,粗细划一,细劲挺直
秦代李斯
,无顿挫轻重。
形体宽扁,横长竖短,工整精巧
隶书
,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
东汉蔡邕、王敞
。
考
点
①篆书:排列整齐。行笔圆转。
中国古代各种书法字体的特点

中国古代各种书法字体的特点隶书的特点及结构隶书是将小篆的书体去其繁复、增减其体而创立。
结体更为端正整齐,呈秀丽端庄之美。
其用笔,如以汉隶为例,主要是横画的变化,蚕头雁尾,一波三折,尽情地舒展,呈委婉波状之势。
如果说,篆书以弧笔著称,那么隶书则以波势见长。
隶书是由籀文的草率写法演变而成的一种字体。
因为籀文圆转弯曲的笔道太多,写起来很费时间,所以人们在非郑重的场合,就将字写得草率一点,一些本该工整的弧形笔道变成了比较平直的笔画。
这种字体在战国后期的秦国开始出现,后来逐渐流行开来。
隶书分秦隶、汉隶和八分。
秦隶指秦始皇时期使用的简体字。
汉代日常应用仍是隶书,但是形体、笔势不断发展。
东汉中期出现庄重典雅的新体,熹平四年(公元175年)以新隶体立石经于太学,成为国家的标准书体。
魏以后称为八分。
总的说来,隶书的字体有以下一些特点:1、字形扁阔体势开张从大多数成熟时期的汉碑可看出,隶书的字形多呈扁方,波磔飞动,向背分时,这样就形成了典型的隶书特点。
2、横平竖直笔画匀称和楷书相比,其实隶书是更注重横平竖直的,尽管汉碑风格多样,但几乎都有着这个特点,但其外表的平稳和笔画匀称也是相对的,人们常常有意进行不平稳的处理。
3、内紧外松自然茂密隶书常常突出字中的主笔,有些汉碑中的一些字的笔画甚至作了夸张性的变长,同楷书相比,行书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1)减省点画:为了书写简便,行书对楷书的某些部位作了简化,或减省点画,或并合线条。
如“话”字的“言字旁”,原楷书繁写为七画,写行书就只有两画,省去了五画;“然”字的四点水,由四点变为一横,省去了三画;“近”字的游水,由一点三弯折加一平捺,简化为一竖横折,也省掉若干弯曲波捺;“佛”字中间原是变形的“弓”字,现用横折弯勾代替,一下子省去了两弯。
减省点画,大都在字的部首偏旁方面用得最多。
(2)笔势流动A:增加勾挑与牵丝:写楷书要求点画分明,一笔一画地写,写行书则可点画连起来,在点画之间增加勾挑与牵丝。
行楷字体大全

行楷字体大全
行楷字体是一种优美的楷书字体,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被广泛应用于书法、印章、广告设计等领域。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常见的行楷字体,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1. 丁氏行楷,丁氏行楷是一种流畅、秀美的行楷字体,笔画圆润,结构稳健,书写起来非常舒畅。
它的特点是端庄典雅,适合用于书法作品和印章设计。
2. 赵孟頫行楷,赵孟頫是宋代著名的书法家,他的行楷字体书法造诣极高,被誉为“行楷圣手”。
赵孟頫行楷字体端庄大方,笔画丰满,书写起来气势磅礴,是一种非常经典的行楷字体。
3. 欧阳询行楷,欧阳询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他的行楷字体刚劲有力,笔画饱满,结构严谨。
欧阳询行楷字体适合用于书法作品和篆刻印章。
4. 褚遂良行楷,褚遂良是唐代书法家,他的行楷字体书法造诣极高,笔法刚劲有力,结构严谨。
褚遂良行楷字体适合用于书法作品和印章设计。
5. 杨凝式行楷,杨凝式是唐代书法家,他的行楷字体书法造诣极高,笔法刚劲有力,结构严谨。
杨凝式行楷字体适合用于书法作品和篆刻印章。
6. 董其昌行楷,董其昌是明代著名的书法家,他的行楷字体书法造诣极高,被誉为“行楷宗师”。
董其昌行楷字体端庄大方,笔画丰满,书写起来气势磅礴,是一种非常经典的行楷字体。
以上就是一些常见的行楷字体,它们各具特色,适合不同的书法作品和印章设计。
希望以上内容对你有所帮助,谢谢阅读!。
书法各个字体的特点

书法各个字体的特点
书法是中国独特的艺术形式,各种字体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美感。
以下是对几种常见书法字体的特点的简要介绍:
1. 篆书:篆书字形规整,线条流畅,多用于书写古代官方文献和重要文件。
它的特点是字形圆润、笔画匀称、结构严谨,给人以高贵、典雅的感觉。
2. 隶书:隶书是秦朝开始出现的一种新字体,字形较扁,笔画横平竖直,多用于书写碑文、刻章等。
隶书端庄、稳重,富有装饰性,给人以庄重、肃穆的感觉。
3. 楷书: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是现代常用的书写字体。
它的特点是字形方正、笔画清晰、结构严谨,易于学习与辨认。
楷书具有规范性、易读性和实用性,给人以端正、整洁、严谨的感觉。
4. 行书:行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书写形式,既有楷书的工整,也有草书的流动与飘逸。
行书的特点是书写流畅、字形潇洒、变化丰富,适用于手写笔记、信函等场合。
5. 草书:草书是一种高度简化的书写形式,追求书写速度和流畅性。
草书的字形简练、笔画连绵,富有动感和节奏感,给人以奔放、自由的感受。
这些字体的特点都是相对而言的,不同的人对于字体的感觉也可能不同。
此外,各种字体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域也有所变化和发展,因此其特点也会有所不同。
书法字体的种类及其特点

书法字体的种类及其特点
书法字体的种类:
篆书、隶书、草书、行书、楷书五种。
特点:
1.篆书:篆书是大篆、小篆的统称。
笔法瘦劲挺拔,直线较多。
起笔有方笔、圆笔,也有尖笔,手笔“悬针”较多。
大篆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
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简化字体,其特点是形体字体宽扁,左右舒展,平衡对称,整齐均匀。
2.隶书:隶书是从篆书发展而来的,隶书是篆书的化繁为简,化圆为方,化弧为直。
其结构特点是字形扁方左右分展、起笔蚕头收笔燕尾、化圆为方化弧为直、变画为点变连为断、强化提按粗细变化
3.草书:草书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
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
4.行书:行书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
特点是既工整清晰,又飞洒活泼。
5.楷书: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
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
字体方正,规矩严整。
中峰明本“柳叶体”书法鉴赏

中峰明本“柳叶体”书法鉴赏1. 引言1.1 中峰明本的柳叶体书法简介中峰明本是中国著名的书法家,擅长柳叶体书法。
柳叶体是一种流畅优美的书法字体,形似柳叶,笔法流畅、雅致,给人以优美动人的感觉。
中峰明本在柳叶体书法领域有着极高的造诣,其作品不仅在国内广受欢迎,也在国际上享有盛誉。
中峰明本的柳叶体书法作品,字体秀丽,线条流畅,气韵悠然。
他对于柳叶体的运用非常独到,将传统技法与现代审美完美结合,展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他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体现了一种对传统的尊重与创新。
中峰明本柳叶体书法作品中所蕴含的历史意义不容忽视。
他通过自己对传统书法的理解与探索,为柳叶体书法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为中国书法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与生机。
2. 正文2.1 中峰明本柳叶体书法的特点其字体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征。
中峰明本柳叶体书法字体秀丽优美,笔画流畅圆润,线条韵律感强烈,整体给人一种优雅且舒展的感觉。
柳叶体是一种流畅自如的行书字体,富有变化和韵味,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中峰明本柳叶体书法具有独特的表现力和变化性。
在书法作品中,他常常通过运用不同的字体结构、线条变化和笔触技法,使作品富有变化和层次感,更具观赏性和欣赏性。
中峰明本柳叶体书法注重情感表达和意境感悟。
他在书法创作中往往能够将自己的情感和意境融入到作品之中,通过笔墨的运用表现他对生活、对自然、对人情的感悟和领悟,使作品更具深远的内涵和内在的美感。
中峰明本柳叶体书法的特点在于其独特的风格和特征、表现力和变化性、以及情感表达和意境感悟。
这些特点使得他的书法作品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价值,成为当代书法艺术中的重要一员。
2.2 中峰明本柳叶体书法的历史意义中峰明本柳叶体书法的历史意义十分重要。
中峰明本是明代书法家王羲之第二十四代孙,他在柳叶体书法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柳叶体是一种极具个性和创新的书体,其独特的柳叶形状给人以视觉冲击,展现出浓厚的时代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各种字体的书法鉴赏书法鉴赏——隶书隶书相传为秦朝程邈所创。
程邈为县狱吏,因得罪秦始皇,被关押于云阳狱中。
其时政务多端,文书日繁,小篆不便于速写。
程邈身为狱吏,深知小篆难以适应公务,便在狱中创造了隶书。
这种隶书特点是扁阔取势,结构简单,笔画平直,有了波磔,与小篆相比,书写方便,易于辨认。
秦始皇看后大喜,不但赦免其罪,还提升其为御史。
这种字因是徒隶所创,又首先在徒隶中使用,所以称之为隶书。
其实,据出土的文字资料来看,早在秦始皇推行小篆之先,就有隶书萌芽。
程邈只是做了一番整理工作。
但历史一般认为程邈是隶书的创造者。
可惜他没有书迹留下来。
隶书始用于秦代,盛行于西汉,鼎盛时期在东汉后期。
在隶书著名书法家中,程邈之后,最负重名的要算东汉末蔡邕。
他博学多才,精通经史、音律、天文,善辞赋,工书法,以隶书最为著名。
清代陈思说他“得八分之精微,体法百变,穷美尽妙,独步古今”。
汉灵帝熹平四年(175年)蔡邕奉诏写定“六经”文字,书丹上石,刊刻于洛阳太学门外,世称这些刻石为《熹平石经》。
石经用当时标准隶体书写,结体平整端庄,浑厚凝重,深受时人喜爱。
当其建立之始,乘车来观览、摹写者日余千人,填塞街衢,足见其声誉之高。
他的女儿蔡琰也是中国历史上博才多学的第一个有书法作品传世的女书家。
其他如萧何、曹喜、师宜官、梁鹄等也是写隶书高手,可惜他们的书迹没有流传下来。
隶书书法,除民间流存下来的帛书、竹简外,汉代刻石,保存也较为集中。
不过,西汉刻石,较为罕见,而且不少石刻仍是古隶,如《五风二年》刻石,《菜子侯》刻石,都略带篆书笔意。
隶书成熟以后,在东汉碑刻中大放异彩。
现存东汉刻石,以桓、灵之际为多,后世所谓“汉碑”,主要就是指这个时期的碑刻。
为了便于介绍,把风格比较接近的归类如下:清秀飘逸者:这类风格的为数最多,这主要因为字体纯熟首先要表现出一种秀丽俊俏。
我们可以举《曹全碑》、《张景碑》为例。
尤其《曹全碑》更为著名,此碑立于东汉中平二年(185年),原石现陈列于西安碑林。
端方工整者:这类风格以严整健稳见长,但从中透露着自然朴茂之质。
我们举《衡方碑》、《封龙山颂》为例。
《衡方碑》立于建宁元年,在山东汶上县。
《封龙山颂》立于廷熹七年,是河北元氏县著名五碑之一。
全碑隶书15行,每行26字。
遒健挺劲者:这类风格的多以遒劲清癯见长,但又不失洒脱。
我们可以举《礼器碑》、《史晨碑》、《乙瑛碑》为代表。
《礼器碑》,全称《汉鲁相韩敕造孔庙礼器碑》,又称《韩敕碑》,无额,四面刻,隶体,汉桓帝永寿二年(156年)刻,《史晨碑》亦名《史晨奏铭》。
此碑前后两面刻字,所以也叫《史晨前后碑》,立于建宁二年,现在山东曲阜孔庙。
《乙瑛碑》全称《汉鲁相乙瑛置有石卒史碑》,亦称《孔酥碑》。
于东汉桓帝永兴元年(153年)立,现藏山东曲阜孔庙。
朴茂凝重者:这类风格的字,以厚重朴实见称,给人一种雄健有力的感觉。
我们以《张迁碑》、《鲜于璜碑》为代表。
《张迁碑》立于东汉中平三年(186年),现存泰山岱庙。
《鲜于璜碑》立于东汉廷熹八年(165年),碑两面刻字,共827字,现藏于天津历史博物馆。
奇纵恣肆者:这一风格的字,以奔放洒脱为人称道。
我们可以举《石门颂》、《西狭颂》为例。
《石门颂》刻于汉桓帝建和二年(148年),镌刻在陕西褒谷石门西壁的一块摩崖石刻。
共675字,每字约7—8平方厘米,被尊称为隶书神品。
《西狭颂》亦名《武都太守李碑》或《惠安西表》,全名为《武都太守李西狭颂》,刻于汉建宁四年(171年)。
唐代隶书历来有韩择木、蔡有邻、李潮、史惟则四家平分秋色。
其中韩择木列四家之首,其隶书代表作是《祭西岳神告文碑》。
史惟则,人称“史侍朗”,代表作是《大智禅师碑》。
而蔡有邻、李潮鲜有作品传世。
此外,唐代隶书作品,著名的还有徐诰的《嵩阳观记》,唐玄宗的《石台孝经》,李白的《上阳台》,杜牧的《张好好诗》等。
唐代以后隶书中衰,直至清代。
清代所涌现的隶书书家之多,水平之高,阵容之大实弥补了唐宋以来的不足。
其中以邓石如、伊秉绶最为突名。
邓石如,不仅篆书精妙,隶书也很突出。
他用篆书笔法写隶书,开创“篆从隶来,隶从篆出”的笔意。
清代书法理论家包世臣称邓石如的隶书为“神品”。
伊秉绶,字组似,号墨卿、墨庵,福建汀州宁化县人,人称“伊汀州”。
他博学多才,篆刻、绘画、诗文无所不精。
所以,在他的隶书作品中,还反映出浓厚的“金石气”和“书卷气”。
他与邓石如并称“南伊北邓”。
书法鉴赏——行书行书是继草书、楷书之后,出现的一种书体。
相传是后汉桓、灵帝时一位书法家刘德升所创,西晋时期的卫恒的《四体书势》里讲:“魏初有钟(繇)、胡(昭)两家,为行书法,具学于刘德升。
”可惜刘德升没有留下墨迹。
什么叫行书呢?简言之是在楷书的基础加以小的变化,书写起来很简便的书体,故而与楷书相间流行开来。
行书是介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一种书体,它不象草书那样难写难认,又不象楷书那样严谨端庄。
所以古人说它“非真非草”。
它的特点是运用了一定草法,部分地简化了楷书的笔画,改变了楷书笔形,草化了楷书的结构。
总之它比楷书流动、率意、潇洒,又比草书易认好写。
行书在汉末是伴随着楷书而产生的一种新的书体,在当时,没有普遍地应用。
直至晋朝王羲之的出现,才使之盛行起来。
上文讲过,草书、楷书到了王羲之手中才形成最完美的艺术。
行书也不例外,行书到王羲之手中,将它的实用性和艺术性最完美地结合起来。
从而创立了光照千古的南派行书艺术,成为书法史上影响最大的一宗。
将王羲之奉为“书圣”是当之无愧的。
王羲之的行书,在他本人各体之中也应排在首位。
王羲之的行书从刘德升、钟繇一脉传来,并把行书推到了相当成熟的高度。
但他留下的真迹不多,多是后人所摹。
其行书帖有《姨母帖》、《快雪时晴帖》、《兰亭序》、《圣教序》等。
其中,《兰亭序》(见图2—42)为王羲之行书的最突出的代表,被历代称为天下行书第一。
《兰亭序》是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和其好友谢安等12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举行“祓禊”之会,饮酒赋诗,各抒情怀,汇为《禊帖》。
王羲之满怀激情,笔走龙蛇,为本诗集写了序文,这就是光照千古的《兰亭序》。
此帖表现了王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
在用笔上有藏有露,侧笔取势。
遒媚劲健,自然精妙。
结体上变化多姿,匠心独运,文中20多中“之”字,7个“不”字,虽重复出现,却无雷同。
章法上则疏密斜正,大小参差,敛放揖让,承接呼应,均极为奇谲。
古人称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堪称绝妙的比喻。
可惜这件书林瑰宝,被唐太宗作为殉葬品,埋入昭陵,从此真迹永绝于世。
王献之亦极擅行书,其行草代表作有《中秋帖》、《鸭头九帖》、《新妇地黄汤帖》等。
《中秋帖》是“三希之一”。
《鸭头九帖》(见图2—43)也是王献之行书墨迹中的佼佼者。
其用笔洒脱流利,与其他帖相比,此帖风格明显不同,极其雅逸,随意中书写,而神韵自得。
《新妇地黄汤帖》及《廿九日帖》等也是王献之行书中的上乘之作。
用笔秀劲飘洒,灵动宜人。
在王氏一门书翰中,还有一件弥足珍贵的墨迹,就是王珣的《后远帖》。
珣为羲之侄,其书法遒丽峭劲,潇洒流畅,“东晋风流,宛然在眼”。
清代乾隆帝极珍爱此帖,将其与羲之《快雪时晴帖》、献之《中秋帖》同藏于养心殿书房,并称此处为“三希堂”。
所谓“三希”就是三件稀世珍宝。
该帖是存世最早的行书著名墨迹真本,极是珍贵。
其中羲之的《快雪时晴帖》被列为“三希之首”。
到了唐代,唐太宗李世民尤喜行书,他酷爱王羲之的行书。
由于唐太宗的提倡,更加稳定了行书在书法史上的地位,尤其是二王体系的行书,笼罩了整个唐代,成为一代风范。
他本人也是行书的高手,他的代表作品《温泉铭》(见图2—44),就是学习二王典范。
此碑也是第一块将行书运用到碑版上来的刻石。
这在行书史上是一大飞跃;也为行书开辟了新的领域。
盛唐时,出现了一位书法大家,他将二王行书又推向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他就是李北海。
李北海,名邕,字泰和,因任北海太守,人称“李北海”。
他在继承二王同时,发挥自己的特点,创立了行楷一路,所谓的“行楷”就是指在楷书的笔画中溶会行书的笔意,在行书的结构中又吸收了楷书成分。
这种字虽早在李北海之先就有过试尝,但到李北海笔下才真正成熟和统一。
当时的李阳冰称赞他为“书中仙手”。
李北海一生写字甚勤,有人说他平生书碑有八百多块,许多名碑都自书自刻。
传世作品有《麓山寺碑》、《云麾将军李秀碑》、《云麾将军李思训碑》、《法华寺碑》、《东林寺碑》、《叶有道碑》等等。
其中《麓山寺碑》(见图2—45)最见风神。
此碑刻者托名黄仙鹤,其实就是李北海自己刻的。
后人称此碑“三绝”:文绝、书绝、刻绝。
唐代杰出的书法家颜真卿,不仅楷书艺术博大精深,而且在行书上也有极高的成就。
他的行书雄健刚强、气势磅礴,不追求雕琢之气,而渗透他那刚正的性格、豪放炽热的情感。
其著名行书作品有《祭侄稿》(见图2—46)、《争座位帖》、《刘中使帖》等。
字体挺拔、气骨情真,为历代书家所颂。
宋代米芾号称《争座位帖》为颜书第一。
元人鲜于枢把《祭侄稿》评为天下第二行书,有人将此帖同王羲之《兰亭序》并列为世之“双璧”。
行书到了宋代,出现了新的面目。
书法家往往借助书法来表现个人的学识、个性和怀抱。
所以古人评及宋人书法说“宋人尚意”。
能代表宋代风格要推举“宋四家”。
宋四家指的是苏轼、黄庭坚、米芾和蔡襄。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学识渊博,在古文、诗词、书法、绘画等方面都取得相当辉煌的成就,可以说他是历史上少有的天才。
他在书法上主张师化自然,所以他的作品中有一种天真烂漫之气。
代表作品有:《天际乌云帖》、《寒食帖》、《赤壁赋》、《杜甫桤木诗帖》等等。
以《寒食帖》(见图2—47)为世人所重。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
他出自苏轼之门,而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
他也具备多方才能,他的书法追求迭宕态势,他的字“中宫敛结,长笔四展”。
特点是中部较紧实缜密,外围较开拓宽博。
代表作品有:《松风阁诗》(见图2—48)、《幽兰赋》等。
米芾,字元章,他的号很多,常见有襄阳漫士,海岳外史。
他在书法上的造诣,应居宋四家之首,最善临古,据说传世二王墨迹,不少是他摹制的。
代表作品有:《蜀素帖》、《苕溪帖》、《方圆庵记》等;其中《蜀素帖》(参见图2—49)最能代表其风格。
全篇气韵高古,奔放潇洒,结字奇伟,翩翩若飞,用笔凌厉痛快,有人将它奉为“宋代第一行书”并非虚誉。
蔡襄,字君谟,他的行书主要以平和蕴藉见称,宗法颜真卿、虞世南,清秀圆润之中带有一种妍丽之质。
米芾评他的书法说:“蔡襄如少年女子、体态娇娆,行步缓慢,多饰繁华。
”代表作品有:《蔡襄自书诗帖》、《谢郎帖》、《离都帖》等。
行书在元朝,如同楷书一样,还是要首推赵孟兆页。
赵孟兆页的行书,一扫两宋书坛。
,独标晋唐风神。
他对《兰亭序》深有研究,他的临本可入晋唐之室,他也深得李北海之神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