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光的世界里知识点与练习题

合集下载

中考物理总复习《光和眼睛》专项练习题(附带答案)

中考物理总复习《光和眼睛》专项练习题(附带答案)
【答案】 ①. 小于 ②. 凸
【解析】正常眼睛的明视距离为25cm,近视眼的明视距离相对正常眼要(短),即近视眼的明视距离比正常眼的明视距离小。
远视眼的晶状体凸度过小或眼球前后径过短,外界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后方,故应佩戴凸透镜,使进入眼睛的光线会聚一些后再通过晶状体,使像成在视网膜上。
5.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森林防火人人有责。某学校开展了“森林防火”主题班会活动,其中有同学提到不能将矿泉水瓶随意丢弃在森林,这是因为有水的矿泉水瓶相当于一个__________透镜(选填“凸”或“凹”),对太阳光有__________作用,从而点燃枯叶引发火灾。
游人看到的水中的鱼,水中鱼反射出的光,在水面处发生了折射,折射光线向远离法线的方向偏折,看到的是变浅的鱼的虚像。
3.有些人的眼睛只能看清远处的物体,而不能看清近处的物体,这样的眼睛需佩戴______(选填“凸透镜”或“凹透镜”)矫正。这种透镜对光有______作用。
【答案】 ①. 凸透镜 ②. 会聚
B. 太阳光照在人身上的反射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C. 通过天文望远镜看到月球环形山,此时像与物等大
D. 白光经三棱镜分解成的彩色光,可通过凸透镜合成白光
10.某物理兴趣小组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将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50cm刻度线处,光屏和点燃的蜡烛分别位于凸透镜两侧,实验前调整好实验器材。如图所示,将蜡烛移至25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呈现在光屏上清晰的像的特点是( )
D.露珠下的叶脉被放大是光的折射现象,椭圆的露珠相对于是一个放大镜,所以能形成正,绚丽多彩,下列有关光学知识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 光在同种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B. 光的三原色是红、黄、蓝
C. 张志和在《玄贞子》中记载“背日喷乎水,成虹霓之水”是光的色散

八年级物理上册精品课堂(沪科版)第三章光的世界教学设计

八年级物理上册精品课堂(沪科版)第三章光的世界教学设计
要求:描述清晰,分析到位,体现光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完成课后练习题,包括以下内容:
-光的传播、反射、折射基本概念的选择题和填空题。
-光学元件(如凸透镜、凹透镜)成像特点的应用题。
-光的颜色、亮度、对比度等概念的相关题目。
要求:独立完成,书写规范,注重解题思路和方法的运用。
3.小组合作,设计一个简单的光学小制作,如:自制望远镜、放大镜等。
针对以上情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如:结合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兴趣;设计有趣的实验,提高学生的参与度;鼓励学生提问、讨论,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有针对性的教学,使学生在掌握光学知识的同时,提高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二)讲授新知
1.光的传播:介绍光的直线传播原理,通过激光笔照射小球实验,让学生观察光的传播路径,理解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特点。
2.光的反射:讲解反射定律,演示平面镜成像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光的反射现象,掌握反射定律的应用。
3.光的折射:介绍折射定律,通过凸透镜、凹透镜成像实验,让学生观察光的折射现象,理解透镜的成像规律。
(一)教学重难点
1.光的传播、反射、折射规律的深入理解与应用,特别是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的掌握。
2.光学元件的使用及其成像原理,尤其是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成像特点和应用。
3.光的颜色、亮度、对比度等概念的理解,以及色光混合原理的掌握。
4.光学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和影响,如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解决实际问题。
3.引导学生关注光学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科技素养,增强创新意识。
4.培养学生爱护眼睛、保护视力的重要性,形成良好的用眼习惯。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在光的世界里》教学教案含复习和总结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在光的世界里》教学教案含复习和总结

第四章在光的世界里本章内容概述本章涉及的是光学基础知识.内容包括:光的直线传播、光的传播速度、光的反射规律、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光的折射规律、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凸透镜的应用、光的色散等.本章共分8节:1.第一节“光源光的传播”,介绍了光源的概念及其分类,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知道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掌握光沿直线传播的现象及应用;知道光线表示光的传播径迹,知道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2.第二节“光的反射定律”,通过实验探究出光反射时的规律;认识到物体表面能反射光,区别镜面反射与漫反射;会利用光的反射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明白反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3.第三节“平面镜成像”,通过实验探究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认识到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理解平面镜成像原理,会画平面镜成像的光路图,掌握生活中的平面镜成像特点,简单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4.第四节“光的折射”,通过实验探究出光的折射时的规律,理解光发生折射的条件,认识生活中的折射现象,利用光的折射规律解决简单的物理问题.5.第五节“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讲述了凸透镜和凹透镜,透镜对光的作用,透镜的焦点、焦距;探究了凸透镜成倒立缩小实像、倒立放大实像、正立放大虚像的规律;介绍了生活中的透镜: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6.第六节“神奇的眼睛”,介绍眼睛的结构,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及其矫正.7.第七节“透过透镜看世界”,介绍显微镜和望远镜的结构和成像特点,简单讲述了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的的历程.8.第八节“走进彩色世界”,认识光的色散现象,知道色光的三原色,会利用光的色散解释生活中的常见现象;认识太阳光谱.本章教材的设计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突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强调初中物理学习的基础性(如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础实验的教学),对学生提升科学素质大有帮助,也是初中物理教学要注意的重点.本章特别强调实验在教学中的地位,让学生在实验中体会、感悟实验方法对物理学习的重要性.光学知识渗透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要求学生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的实际来参与学习光现象的知识.本章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在知识与技能方面:了解光源、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c=3×108m/s、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色散现象、太阳光谱和看不见的光的存在.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掌握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认识光反射的规律,理解反射、折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了解透镜的分类,透镜的焦点、焦距,知道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和应用,认识眼睛的结构,知道眼睛的成像原理,理解远视眼、近视眼的成因及其矫正.大致了解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2.在过程与方法方面: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体验和感悟我们是如何看见不发光的物体.经历探究“光反射、折射时的规律”,获得比较全面的探究活动体验.通过观察,理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主要差异.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体验由折射引起的错觉.通过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实物及挂图,明确两种透镜的结构特征,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抓住事物本质特征的能力.通过制作模型照相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对凸透镜成像实验的观察分析,总结出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并用列表的方法归纳出凸透镜成放大或缩小、正立或倒立、实像或虚像的条件,养成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3.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通过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乐于参加物理学习活动.在探究“光反射、折射的规律”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客观地看到社会进步的同时,人类的生存环境也遭到了破坏,从而形成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意识.【教学重点】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折射规律,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难点】理解光路的可逆性,平面镜成像实验的探究,折射引起的错觉,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课时建议】本章共有8节,建议11课时.1.光源光的传播课标要求【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光源,知道光源大致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两类.2.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3.了解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c=3×108m/s.二、过程与方法观察光在空气中和水中传播的实验现象,了解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2.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教学重点】光的直线传播、光的传播速度.【教学难点】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简单的光现象.【教具准备】激光演示器、盛有水的水槽、牛奶(或红墨水)、蚊香、火柴、玻璃杯、白炽灯、皮球、三球仪、空的易拉罐、半透明的塑料膜、蜡烛、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设计【新课引入】课前利用课间休息,滚动播放一组与光现象紧密联系的优美图片和视频:影、倒影、水面下的物体、霞光万道、晨曦中穿透树林的道道阳光、白光通过三棱镜的色散、彩色的肥皂泡、北极光、日晕、日幻……最后将画面停在“节日夜空中的多彩激光”,直指本课的主题.让学生欣赏绚丽多彩的光现象的同时认识到大自然中有许多光沿直线传播的例子,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进入这节课的学习.【进行新课】一、光源生1:太阳、电灯、蜡烛.生2:手电筒、火把、油灯.生3:霓虹灯、钠灯、汞灯、氖灯、萤火虫..太阳和蜡烛都是光源,它们有何不同呢?生:太阳是自然光源,蜡烛是人造光源.归纳光源定义:能够自身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分类:光源可分为自然光源、人造光源.教师介绍人造光源的发展和应用,使学生意识到人造光源的前景十分广阔.例题1(多媒体展示)下列物体属于光源的是()A.反射阳光的平面镜B.月亮C.放电影时所看到的银幕D.收看电视时看到的电视机屏幕解析: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平面镜、月亮只是反射太阳光,不是自己发光;放电影时看到的也是银幕的反射光,不是银幕自己发光,所以它们都不是光源.只有电视机的屏幕,是电子枪发射的电子打到荧光屏上,使屏上的荧光物质发光,所以电视机屏幕是光源.答案:D二、光的直线传播1.光的直线传播生:我猜测,光在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演示1:在暗室里,将一束光射到有少许牛奶的水中,观察光在水中的传播路径.生1:光在空气中传播.生2:光在水中沿直线传播.注意:1.光在水中沿直线传播,学生的感性认识较少,一定要演示给学生看看.2.演示实验可用激光器演示,也可用长手电筒演示(玻璃上用还有1~2毫米宽缝隙的厚牛皮纸或硬纸片挡住).演示时,为了能看到光路,可以把几支蚊香同时点燃,在空气中形成烟雾,可在水中滴少许牛奶或红墨水.教师总结:光在同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是有条件的,如果介质不均匀,光的传播方向也会发生偏折.例如地球周围大气就是不均匀的,离地面越高,空气越稀薄,从大气层外射到地面的光线就会发生弯曲.早晨,当太阳还在地平线以下时,我们就看见了它,就是因为不均匀的大气使光线变弯了.因此应该说,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才是沿直线传播的.为了使学生亲身感受光的直线传播,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可以让学生自己做一个实验.学生实验:讲桌上放置点亮的白炽台灯,每个学生两只手各拿一块还有小孔的硬纸板,让眼睛穿过小孔观察光源.启发学生分析:只有当眼睛、两个小孔和光源恰好在一条直线上的时候,眼睛才能看见从光源发出的光.利用上面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使学生认识到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由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在这里可以向学生交待“光线”这个物理学名词.人们为了形象地表示光的直线传播,物理学中引入光线的概念.归纳:1.光线是表示光的传播方向的直线.2.光线是带箭头的直线,箭头表示光传播的方向,如→.2.光的直线传播应用可见学习物理知识是有用的,大家一定要学好这门课程.下面我们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一些简单的光现象.(1)影子的形成.演示2:用白炽灯对着墙,把皮球放在灯和墙之间.现象:墙上出现球的影子.教师启发学生用光的直线传播的知识解释影子的形成.(学生积极发言)师生共同归纳得:影的形成:光在传播过程,遇到不透明的物体,由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所以在不透光的物体后面,光照射不到,形成的黑暗部分就是影.(如图甲所示)(2)日食、月食的成因.演示3:用三球仪演示日食、月食的形成.教师启发学生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日食、月食的成因.如图乙(日食)和图丙(月食).(3)小孔成像.演示4:在一个空罐的底部中央打一个孔,再用一片半透明的塑料膜蒙在空罐的口上,将小孔对着烛焰.现象:可以看到烛焰在薄膜上呈现的像.教师启发学生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小孔成像的形成原因.师生共同归纳得:小孔成像的形成原因:烛焰上部的光线,由于光的直线传播,通过小孔后,射到了下部;下部的光线,由于光的直线传播,通过小孔后,射到了上部,就形成了小孔成像.(如图丁所示)教师总结: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条件是孔径必须很小.小孔所成的像的形状与物体的外部轮廓相似,像的大小取决于物、孔与屏三者之间的距离.例题2(多媒体展示)晴天,树荫下的地面上出现的圆形光斑是()A.太阳的实像B.太阳的影子C.太阳的虚像D.树叶的影子解析:树叶间的窗缝形成“小孔”,树荫里的光斑也就是我们所学的“小孔成像”现象,作为太阳的像,这个光斑也像太阳一样是圆的.这个光斑是太阳光射到地面上会聚形成的,所以是实像,C不对;这个光斑处有太阳光射到,自然也就不能叫影子了,B、D 不对.答案:A三、光的传播速度但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这说明什么问题?生:这表明光的传播速度比声音快.15℃)的传播速度是多大?生:340m/s.教师用多媒体播放课件“光的传播速度”,并讲解.归纳:1.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2.光在其他各种介质中的速度都比在真空中的小.3.光在空气中的速度可近似认为是3×108m/s.课堂演练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课堂作业部分.【教师结束语】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知道了光沿直线传播的应用:影子的形成、小孔成像、日食、月食的形成等.我们进一步探究了光的传播速度,知道真空中光的传播速度最快,是3×108m/s,我们可以利用光速来求星球之间的距离.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中课后习题,并预习下一节完成练习册中课前预习部分.教学板书教学反思1.这节课的内容,在以往的教学中常常只是简单介绍了事,若能改变旧的教学方式,提供大量器材,给学生适当的时间,让他们自己动手动脑,经历实验过程,并在其中去想、去说、去做、去感悟、去探索物理实验反映的物理本质,从而“发现”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通过探究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引导学生初步体会“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得出结论——解释现象——应用结论”的科学探究方法.这种探究方法,将对今后的实验探究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2.整节课,学生始终处于积极参与探究的状态之中,他们在思考之后,自己能去选取仪器、设计实验,想到一些非常有创意的方法.说明学生能独立地去探索、去实践.只要给他们充分发挥的时间和空间,就会激发起他们的创新潜能.2.光的反射定律课标要求【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光在一些物体表面可以发生反射.2.认识光反射的规律,了解法线、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含义.3.理解反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4.了解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观察光的反射现象.2.体验和感悟我们是如何看见不发光的物体的.3.经历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用实验的方法获得反射光线、入射光线跟法线位置的关系;通过测量反射光线与法线、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总结探究的结论,获得比较全面的探究活动体验.4.通过观察,理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主要差异.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2.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教学重点】用探究法研究光的反射定律.【教学难点】用光的反射解释一些简单现象.【教具准备】激光灯、刻度尺、手电筒、水、盆、光的反射演示装置图、平面镜、玻璃片、多媒体课件.学生用:手电筒(玻璃上有1~2mm缝隙的黑纸)、白纸、小平面镜、大头针、量角器、钢笔、图钉、刻度尺、透明胶条.【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设计【新课引入】但是,有的同学却看不见黑板上某处写的粉笔字(我们常常说“反光”),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光的反射.生:打开灯就能看见屋子里的东西.生:(不知道其中的原因)……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就是因为它们反射的光射入了我们的眼睛.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个有趣的实验.演示实验1:在桌面上放一盆水,用强光的手电筒照射到水面上.实验现象:可以看到墙壁上有明亮的光斑.归纳:光射到任何物体表面都能发生反射.【进行新课】一、光反射中的物理名词.演示实验2:让激光灯发出的一束光线射在平面镜上,引导学生观察一点、两角、三线.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反射图.入射点(O):入射光线与镜面的接触点.入射光线(AO)反射光线(OB)法线(ON):通过入射点且垂直于镜面的直线.入射角(i):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反射角(r):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二、实验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和光路的可逆性1.提出问题:光的反射遵循什么规律?也就是说,反射光线沿什么方向射出?2.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我们用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研究光的反射,其中选择对光反射能力强的平面镜做反射面,用白色硬纸板和白纸显示光束传播的路径.实验步骤:(1)按图甲所示,先使E、F成为同一平面,使入射光线沿纸板射向镜面上的O点时,引导学生观察从镜面反射出的光线的方向.(2)改变入射光线的方向,让学生观察反射光线的方向是怎样改变的.(3)按图乙所示,把纸片F向前折或向后折,让学生观察是否能看到反射光线.(4)让学生两人一组做实验,研究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可采取如丙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步骤如下:①将一张16K的白纸用图钉或透明胶条固定在水平桌面上,在白纸中间画出直线ON作为法线;在ON的一侧画几条角度不同的直线AO、A1O、A2O.②让从手电筒前面纸缝中射出的光分别沿AO、A1O、A2O射向镜面,观察反射光线.③分别在每条反射光线的位置上用大头针扎一个孔B、B1、B2,用刻度尺画出直线分别将OB、OB1、OB2连接起来.④再用量角器量出入射角(i)和反射角(r)的大小,并记录大小进行比较.⑤使光线分别沿BO、B1O、B2O射向镜面,观察每条反射光线的方向.3.分析和认证:(1)上述步骤(1)和(2)可看到E和F在一个平面内时有反射光线,且反射光线随着入射光线的改变而改变.(2)按步骤(3)把纸片F向前折或向后折,学生将观察不到反射光线.(3)从步骤(4)的①~④可看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4)从步骤(4)的⑤可看出反射的光路是可逆的.师生共同分析总结出光的反射定律.归纳:光的反射定律:1.三线共面: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2.两线分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3.两角相等:反射角等于入射角.4.在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教师总结:理解光的反射定律应注意以下四点:1.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间是因果关系,故光的反射定律中的“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不能颠倒位置.2.当入射光线垂直于反射面入射时,入射角为0°,反射角也为0°.3.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但由于反射角由入射角来决定,即反射角随入射角的变化而变化.4.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入射光线沿原来反射光线的相反方向射到反射面上时,反射光线将沿原来入射光线的相反方向射出.例题(多媒体展示)已知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成100°夹角,请画出镜面的位置.解析:法线既是反射面的垂线,又是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的角平分线,掌握法线的这种双重作用,作图就容易了.答案:(1)根据已知条件作图甲.(2)画出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角平分线,即法线ON,如图乙所示.(3)根据法线与反射面成垂直,画出镜面,如图丙所示.三、镜面反射和漫反射.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两个实验.演示实验3:让平行光射向平面镜.实验现象:看到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光线仍是平行的,而且在反射光线的方向上的光是很强的,其他方向无反射光..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课件“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并讲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多媒体课件)课堂演练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课堂作业部分.【教师结束语】本节学习的重点是用探究法研究光的反射定律,学习时应通过实验总结出规律.在运用规律解决问题时,应注意抓住规律的关键所在.光的反射是一种普遍现象,需要同学们在今后学习中多联系实际运用好本节知识.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中课后习题,并预习下一节完成练习册中课前预习部分.教学板书教学反思1.如果只按照课本的要求去进行教学,是无法完成教学任务的,因为我们的学生缺乏动手实践的意识,更缺乏动手实践的能力.所以,在物理学科学习的初始阶段,应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主,使学生在逐步体验成功的喜悦中培养兴趣、学会观察、学会提问、学会设计简单的实验去验证自己的猜想,学会汲取别人的成功改善自己,学会合作交流等等,这些能力的养成,比学会一些知识、技能更重要,所以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分析实验.开始可能缓慢些,但必须夯实这一过程,为以后的教学打好基础.尤其是思维基础较差的班级,更需要教师的耐心,因为这里是他们学习的转折点,低的起点,小的台阶,极易获得成功的体验,在乐学中培养学好物理的信心.2.在本节的教学过程中,“光线”一词常出现,会有学生提出:光线是一条线吗?对于这点,可以向学生介绍,在物理探究过程中,有许多研究方法,在我们今后的学习中会不断遇到.“光线”并不真正存在,是人们为了研究光的传播路径而假想的带箭头的直线.这样讲有助于学生物理思维的培养,可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物理,同样学生也会有意识地把物理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3.法线是人们为研究反射现象而引入的一条位置参照线,它经过入射点与反射表面垂直.引入法线后,对反射光和入射光的位置、方向的描述,就有了可供参照的标准,如入射角、反射角分别以与法线的夹角来计,易懂易记.由于法线是一条辅助线,在画光路图时用虚线表示.4.实验中为什么要测量多组数据?这是为了增加结论的可靠性,使归纳得出的规律更有普遍意义.物理的定量探究往往要测量多组数据,通过这几组数据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出规律.这种“数据归纳”的方法,在以后的探究学习中经常用到.3.科学探究:平面镜成像课标要求【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4.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义.3.通过观察感知球面镜对光线的作用.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和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3.通过对平面镜、球面镜的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教学重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球面镜的光学性质.【教学难点】虚像的概念,球面镜的应用.【教具准备】演示用:平面镜(大小形状各不同)、凹面镜、凸面镜、激光演示器、口径相同的平面镜和凸面镜、多媒体课件.学生用:玻璃板、相同的蜡烛两支、火柴、夹子两个、8开白纸一张、图钉、透明胶条、小平面镜.【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设计【新课引入】实验1:教师拿几个生活中常用的镜子让学生观察,引导学生说出镜子的特点.生:这些镜子的表面都是平的.实验2:用这些镜子可以照出人的“面孔”和各种各样的“物体”,镜子里的“面孔”、“物体”叫做像.镜中的像与原物体的形状一样..下面请同学们观察自己在平面镜中的像,并思考以下问题.(多媒体展示)思考题:1.当你改变与平面镜间的距离时,像怎样变化?2.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有怎样的关系?3.像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有关系吗?学习思考,但有的无法回答.(这些问题,并不要求学生立即回答,目的是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师要想知道上面这些思考题的答案,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平面镜成像”的知识.【进行新课】一、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向学生示范并说明实验探究活动的目的和过程.实验目的:(1)研究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和物体有什么关系.(2)研究像到镜。

在光的世界里知识要点总结

在光的世界里知识要点总结

在光的世界里知识要点总结1.光源: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如太阳、烛焰、发光的电灯、萤火虫、灯笼鱼、斧头鱼、水母等,月亮不是光源。

2.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3.光沿直线传播的应用:①小孔成像成像特点:倒立实像。

像的形状:像的形状与物体相似与小孔的形状无关。

像的大小:像的大小决定于发光体的大小、小孔与光屏的距离、发光体与小孔的距离。

(当小孔到物体的距离一定时,光屏越远像越大;当小孔到光屏的距离一定时,物体越远像越小)②日食月食日食:当月球运转到太阳和地球之间并在同一直线时,由于光的直线传播,月球挡住了太阳射向地球的光线,形成了日食。

月食:当地球运转到太阳和月球之间时,地球挡住了太阳射向月球的光线,形成了月食。

③影子的形成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后面光不能到达的区域就形成了跟物体相似的黑暗部分,即为影。

如手影戏④激光准直4.光速:光在真空中速度最大C=3×108m/s ;光在空气中的速度十分接近光在真空中的速度,也可以示为3×108m/s ;光在水中的速度约为真空中的3/4,在玻璃中的速度约为真空中的2/35.光传播能量:如太阳能热水器、太阳灶烧水、激光打孔6.光传递信息:如红绿灯、光纤传像7.光的反射: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表面时,又有部分光返回原介质的传播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8.认识反射光路图:入射点:O 入射光线:AO 反射光线:OB 法线:NO 入射角:∠i (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做入射角) 反射角:∠r (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做反射角) 9.光的反射定律:①(三线共面)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以及法线在同一平面上。

②(两线异侧)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③(两角相等)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10.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11.光的反射的应用:平面镜成像、潜望镜、根据需要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12.根据反射定律作图(画出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或镜面):甲 乙 丙13.反射的两种形式:①镜面反射:平行光线入射到光滑的反射面上,反射光线将沿同一方向平行地反射出去,像这种反射成称为镜面反射,如黑板反光。

《光现象》复习教案

《光现象》复习教案

《光现象》复习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复习的内容为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材中“光现象”章节。

具体包括光的折射、反射、平面镜成像、凸透镜成像等基本概念和原理,以及实际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光现象的基本原理,如光的折射、反射、平面镜成像和凸透镜成像等。

2.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光现象,提高观察力和实践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光的折射和反射现象的理解与应用。

2. 教学重点:平面镜成像和凸透镜成像的原理及其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激光笔、平面镜、凸透镜、光屏、图示等。

2. 学具:学生用光现象实验盒、直尺、三角板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激光笔照射在平面镜上,引导学生观察反射光线的方向,激发学生对光现象的兴趣。

教学细节: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观察光线的反射现象。

2. 例题讲解:讲解光的折射、反射、平面镜成像和凸透镜成像的原理,结合实际应用进行分析。

教学细节:通过图示和实验,形象直观地讲解原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3. 随堂练习:针对每个知识点,设计相应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细节:及时解答学生在练习中遇到的问题,确保学生掌握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1. 光的折射2. 光的反射3. 平面镜成像4. 凸透镜成像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生活中常见的光的折射现象。

(2)简述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3)计算凸透镜成像的物距和像距。

2. 答案:(1)光的折射现象如:水中筷子变弯、海市蜃楼等。

(2)平面镜成像原理: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在平面镜上的交点即为像。

(3)根据凸透镜成像公式:1/f = 1/v 1/u,结合实际情况计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帮助学生巩固光现象的知识点。

课后应关注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光现象,探索光的奥秘,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

教科版第四章在光的世界里复习资料

教科版第四章在光的世界里复习资料

第四章在光的世界里复习资料基础知识一、光的直线传播1、光源:能够发光的物体。

我们看见物体是物体发出的光或反射的光射入人的眼中,从而看到物体。

2、光在________________是沿直线传播的3、光速:光在不同物质中传播的速度一般不同,真空中最快,在真空中光的传播速度:是C= ________m/s=________k m/s 。

发生雷电时,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是由于光速比声速大得多。

4、光直线传播的现象和应用现象:、、。

应用:激光准直,打靶瞄准,列队看齐等。

夜晚,某同学在放学回家的途中,从一路灯下远离时,他看到自己的影子的长度变____,这种现象可以用光的________来解释。

二、光的反射:1、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的交界面时,一部分光返回原来介质中,使光的传播方向发生了改变。

2、光的反射定律理解:反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减小而减小,当入射角为0°时,反射角也变为0°(1)在图中,画出反射光线OB的入射光线AO,入射角等于______。

(2)如果入射光线与平面镜镜面的夹角是30°,则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是______。

3、两种反射现象(1)镜面反射:如黑板“反光”,在某一方向的同学看不清黑板的字;(2)漫反射:在各个不同的方向都能看到反射光线;如人能从不同角度看见物体4、光的反射的现象:、。

注意:无论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三、平面镜1、平面镜对光的作用:(1)成像(2)改变光的传播方向:如潜望镜2、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虚像、等大、等距、垂直)(1)所成的像是正立的虚像(2)像和物的大小相等(3)像和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像和物到镜的距离相等(4)物像连线垂直平面镜练习:(1)如果反射光线与平面镜镜面的夹角是40°,则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是,人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选填“实”或“虚”)像。

(2)如图所示甲、乙两图都是时钟在平面镜中成的像,它们的实际时间是甲;乙。

初中物理《八上》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透镜 考试练习题

初中物理《八上》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透镜 考试练习题

初中物理《八上》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透镜考试练习题姓名: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题型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xx题xx题xx 题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1、如图所示,F点是凹透镜的虚焦点,O点是光心,请画出两条光线经过凹透镜的光路图。

知识点:透镜【答案】【详解】经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射向凹透镜另外一侧虚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射出,如下图所示:2、如图 1所示,从P点发出的三条特殊光线经过凸透镜后会聚于点。

现有一条光线也从P点发出,经过凸透镜后的传播路径,在图 2的四种表示中,正确的是()A .甲B .乙C .丙D .丁知识点:透镜【答案】A【详解】点为像点,经过P点发出的光线最终都会通过点,故 BCD不符合题意, A符合题意。

故选 A。

3、如图所示,O 为凸透镜的光心, F 为凸透镜的两个焦点,请在图中画出光源 S 经凸透镜所成的像S′ .知识点:透镜【答案】【详解】利用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平行与主光轴的光通过透镜后会过焦点,这两条折射光线的交点就是像点S′ .4、如图所示,请画出入射光线A 、 B 、 C 经过透镜后的折射光线。

(_____ )知识点:透镜【答案】【详解】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其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焦点,如图所示:通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平行于主光轴;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过焦点。

如图所示:5、国家卫健委专家表明:75% 医用酒精能够有效消灭活菌病毒。

为了预防新冠病毒,可以用酒精定期给手或者物体表面消毒。

疫情期间 75% 医用酒精均已售罄,小明在网上购置了一瓶 95% 酒精(如图所示),能直接用来消毒吗?他在网上查了: 75% 酒精(纯酒精体积∶ 纯水体积=3∶1 ,不考虑酒精和水混合后体积的变化)可以使微生物外壳的蛋白质脱水而使其失去活性,可以有效杀灭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等多种细菌,杀菌率达 99.9% 。

2020-2021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全套练习题》word版(附答案)

2020-2021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全套练习题》word版(附答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全套练习题12盘古开天地13精卫填海14普罗米修斯15*女娲补天第四单元知识点汇总我会读1.易读错的字茂.密(mào)浑浊.(zhuó)敬佩.( pèi)饶恕.(shù)锁.链(suǒ)忍.受(rěn)惩.罚(chéng)女娲.(wā)倒塌.(tā)挣扎.(zhá)熄.灭(xī)冶.炼(yě)花圃.(pǔ)花蕊.(ruǐ)花卉.(huì)牡.丹(mǔ)2.多音字少shǎo(多少)shào(少年)隆lōng(轰隆隆)lóng(隆重)扎zā(包扎)zhā(扎针)zhá(挣扎)恶è(恶心)wù(可恶)我会写1.重点词语黑乎乎上升下降精疲力尽倒下血液奔流不息汗毛茂盛雨露祖宗人间悲惨情景自从危害得知消息严厉敬佩悄悄归还请求坚定违抗如此狠心尖利喷喷不平敢于获得2.形近字组词劈(劈开)缓(缓缓)液(血液)坚(坚强)环(环境)壁(墙壁)援(援助)夜(夜晚)竖(竖线)坏(坏人)词语积累1.近义词茂盛——茂密悲惨——凄惨危害——伤害严厉——严格敬佩——佩服违抗——违命尖利——锋利茂盛——茂密2.反义词上升——下降茂盛——稀疏悲惨——幸福燃烧——熄灭安全——危险缓慢——立刻严厉——宽松尖利——迟钝背诵《精卫填海》《嫦娥》。

课文重点知识1.《盘古开天地》:读懂课文内容,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

2.《精卫填海》:体会精卫不畏困难,意志坚决的品质。

3.《普罗米修斯》:抓住有关语句揣摩人物的心情。

体会普罗米修斯的勇敢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及献身精神。

4.《女娲补天》:了解女娲寻找五彩石以及补天的过程。

12盘古开天地课后练习题(附答案)字词模块一、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

浑浊.(zuózhuó)丈.量(zànɡzhànɡ)滋.润(zīzhī)血.液(xuěxuè)二、看拼音,写词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在光的世界里知识点与练习题1.光源光的传播1.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

2.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3.光线:用来表示光的传播情况。

要注意:光线并不是实际存在的,而光是真实存在的。

4.光速:在真空中最快(为3.0×108m/s),在空气中次之,在计算时也近似地看成3.0×108m/s。

2.光的反射定律1.光的反射定律: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在反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3.反射现象分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3.科学探究:平面镜成像1.平面镜成像特点:(1)像和物体大小相等;(2)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3)像和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4)像是虚像。

2.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光的反射。

3.平面镜的作用:改变光路和成像。

4.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凹面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4.光的折射1.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的现象。

2.光的折射规律:(1)在光的折射现象中,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2)当光线由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折射角也增大。

(3)当光线垂直入射时,光的传播方向不变。

(4)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5.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第1课时认识透镜1.凸透镜:(1)外形特征:中间厚、边缘薄。

(2)对光的作用:会聚。

2.凹透镜:(1)外形特征:中间薄、边缘厚。

(2)对光的作用:发散。

3.焦点: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于一点,这一点叫凸透镜的焦点(F)。

平行于凹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交于一点,这一点叫凹透镜的焦点(F)。

4.焦距:透镜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f)。

第2课时凸透镜成像及应用1.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2.凸透镜成像中物体与像的移动规律:凸透镜成实像时,若凸透镜不动,物体向上移动,像会向下移动。

若物体不动,凸透镜向上移动,像也向上移动。

3.凸透镜成像规律:(如图所示)6.神奇的眼睛1.眼睛与照相机:2.近视眼和远视眼:7.通过透镜看世界1.显微镜的工作原理:显微镜的物镜相当于一个投影仪的镜头,目镜相当于一个放大镜。

被观察的物体经物镜成一个放大的实像,被目镜再次放大。

经两次放大后,我们就可以看清细小的物体。

2.望远镜的工作原理:望远镜的物镜相当于一个照相机的镜头,目镜相当于一个放大镜。

被观察的物体经物镜成一个缩小的实像,经目镜放大后就能被看清。

8.走进彩色世界1.光的色散现象:一束太阳光通过三棱镜,被分解成多种色光的现象叫光的色散,这几种色光依次为红、橙、黄、绿、蓝、靛、紫。

同理,被分解后的色光也可以混合在一起成为白光。

2.色光的三原色:红、绿、蓝。

色光的三原色按一定比例混合后可以得到白光。

透镜对光的作用1.【2016·广东】如图所示,可以利用不同的光学元件来改变入射光线OA的传播方向。

请在图中分别画出两种合适的光学元件(只要求画出光学元件大致位置的示意图,但须与光学规律相符)。

(第1题图)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2.【2016·北海】如图所示是通过实验得到的凸透镜像距v和物距u的关系图,由图可知凸透镜的焦距是________cm,若利用这个凸透镜作为照相机的镜头,要得到清晰的像,被拍摄的物体距离照相机至少大于________cm。

(第2题图)光现象与凸透镜的综合3.【2016·枣庄】小峰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之后,又对凸透镜的焦距与其凸起程度的关系进行了探究:(1)小峰第一次选取一个凸起程度较小的凸透镜,测量焦距的实验如图甲所示,测得的焦距为________。

(第3题图)(2)第二次他又选用一个凸起程度较大的凸透镜,测得的焦距为8cm,由这两次实验可得出的初步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峰回想起白光经三棱镜后,光屏上自上而下出现了红、橙、黄、绿、蓝、靛、紫的色带(如图乙所示),受此启发,于是他选取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用红光和蓝光来进行图甲的实验,实验结论:对同一凸透镜,________的焦距大些。

(4)在用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探究成“等大实像”的实验时,老师发现有两个小组所测像距分别为17.5cm和22cm,与理论像距20cm相比偏差较大。

若不是因为长度测量方法错误和测量误差导致的,请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综合眼睛和眼镜的实验探究4.【2016·滨州】小华同学用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等器材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在如图甲所示的位置上,成的像是等大的倒立的实像。

分析实验成像情况可知实验中所用凸透镜的焦距为________cm。

(2)当把点燃的蜡烛由图甲所示位置向右移至光具座的35cm刻度时,向________(填“左”或“右”)移动光屏会得到一个倒立、________的实像;________就是利用这一成像规律工作的。

此时,风一吹,烛焰向左偏,则光屏上成的像向________偏。

(3)小华用此光具座模拟人眼看远近不同物体的情况,当人眼看清眼前30cm处的物体时,凸透镜的位置、形状如图乙所示。

如果将物体移至眼前50cm处,保持凸透镜(晶状体)、光屏(视网膜)之间距离不变,则应该换上更________(填“薄”或“厚”)的凸透镜(凸透镜直径大小相同),才能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

(第4题图)5.【2016·南京】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

(第5题图)(1)如图甲所示,凸透镜位置固定,发光的小灯泡放在40.0cm刻度线位置时,移动光屏发现光屏上始终能呈现一个面积大小不变的光斑,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________cm。

(2)小明用蜡烛代替小灯泡继续做实验,烛焰在图乙所示位置能在光屏上成一清晰的像,则该像是倒立、________(填“放大”“等大”或“缩小”)的实像。

(3)若想使光屏上烛焰的像变得再大一些,在不改变凸透镜位置的情况下,应将蜡烛向________(填“左”或“右”)适当移动一段距离,再调整光屏的位置。

(4)在图乙中,小明借来物理老师的眼镜,并将其靠近凸透镜左侧,发现光屏上的像由清晰变模糊,向右移动光屏又发现清晰的像,说明老师所戴眼镜的镜片是________透镜,老师的视力缺陷是________(填“近视”或“远视”)。

6.【2016·锦州】某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选用了焦距未知的凸透镜。

(第6题图)(1)如图甲所示,该凸透镜的焦距为________cm。

(2)如图乙所示,想在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的像,需将蜡烛向________(填“左”或“右”)移动,此时光屏上能得到一个倒立、________(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________(填“照相机”“放大镜”或“投影仪”)就是根据此原理工作的。

(3)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后,该同学把他的近视眼镜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光屏上烛焰的像变模糊了,在不改变凸透镜和光屏位置的情况下,若想在光屏上再一次得到烛焰清晰的像,他应该将蜡烛向________(填“左”或“右”)移动。

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矫正7.【2016·包头】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中:【导学号06222051】(1)如图甲所示是小明通过实验得到的凸透镜的像距v和物距u关系的图象。

由图象可知凸透镜的焦距是________cm。

(2)把蜡烛放在距凸透镜16cm处时,如图乙所示,在凸透镜另一侧前后移动光屏,会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________的实像。

(3)实验完成之后,小明把自己的近视眼镜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如图丙所示,因为近视眼镜对光有________作用,所以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得模糊了,若想在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的烛焰像,在不改变蜡烛和凸透镜位置的情况下,应将光屏________凸透镜。

(第7题图)(第8题图)8.【2016·镇江】如图所示,某同学用自制的水透镜来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当向水透镜里注水时,水透镜的焦距将变小;当从水透镜里抽水时,水透镜的焦距将变大。

【导学号06222052】(1)如图1所示,一束平行光平行于主光轴射向水透镜,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光斑,则此时水透镜的焦距为________cm,实验前,应调节烛焰、水透镜和光屏三者中心在____________;(2)该同学移动蜡烛、水透镜和光屏至图2所示位置时,恰能在光屏上看到清晰的像,利用此成像特点可制成________(填“照相机”或“投影仪”);若仅将蜡烛与光屏位置对调,则在光屏上________(填“能”或“不能”)看到清晰的像;(3)在图2所示实验场景下,该同学把自己的眼镜给水透镜“戴上”(如图3所示),当从水透镜中抽出适量的水后,他发现烛焰的像再次变得清晰,由此判断该同学戴的是________(填“近视”或“远视”)眼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