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研究

合集下载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课件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课件

语文教学设计要遵循语文课程标准的 要求和内容,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需 求,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3.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 教学是一个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语 文教学设计,就要研究学生,准确地把 握学生的认知水平,才能达到较为理想 的教学效果。所谓研究学生,是指设计 者要了解学生的“已知”和“未知”。
语文教学属于母语学习范畴,学生对汉语的理 解和运用的能力不是“零”,尤其中学生,经 过6年的小学语文的学习(如是高中生,已经 上了9年语文课),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的能 力和一定的背景知识,设计者不能无视学生的 这种“已知”的存在,而应当在了解学生“已 知”的前提下进行教学设计和开展教学。 在设计教学过程的时候,还要预先考虑学生 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什么问题,思路的走向会 是怎样的,学生怎样“学”才是最有效的等等 问题。教师如果只从自己的经验、好恶去考虑, 也很难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重点 本章的教学重点是中学语文教学设计的 内容。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需要学习 一些相关的重要内容:设计、教学设计 与语文教学设计;语文教学设计的功能; 语文教学设计的依据;语文教学设计的 要求。在此基础上,再主要学习和掌握 语文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 (一)设计、教学设计与语文教学设 计
“设计”一词广泛应用于众多领 域。《现代汉语词典》解释,设计 是“在正式做某项工作之前,根据 一定的目的要求,预先制定方法、 图样等。”国外有学者认为,“设 计就是为创造某种具有实际效用的 新事物而进行的探究。”一般认为, 设计是指在活动之前,根据一定的 目的要求,预先对活动所进行的一 种安排或策划。
语文教学设计的本质特征是科学性与艺 术性的辨证统一。所谓科学性,就是要 以正确的教育理念和语文教育原理为指 导,准确把握教育教学的内在联系及其 规律性,准确把握教学内容;教学过程 的安排和方法的运用要符合学生的认知 规律。这是语文教学设计科学性的基本 内涵。所谓艺术性,就是要求语文教学 设计要行之有效和富于独创性,有利于 极大地刺激学生的学习情绪,解决他们 学习中的问题,满足他们学习的需求和 情感的需求,创造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

中学语文组教研计划(精选14篇)

中学语文组教研计划(精选14篇)

中学语文组教研方案〔精选14篇〕篇1:中学语文组教研方案一、指导思想继续以新《课程标准》作为理论指导,以推进课程改革为核心,以研究和探究新的课堂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为中心,突出“抓课改深化,争创特色;抓老师开展,争出成绩;抓教学评价,提升质量”的目的,,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科研活动,全面进步语文教育质量,加强语文老师队伍建立。

二、主要工作〔一〕加强学习,促进老师学会自我反思,努力进步老师的理论程度和教学素养。

1、以新课程培训、校本教研为载体,加强教育教学理论学习,不断进步老师的课程意识和研究程度。

重点学习研究课堂文化、课程文化建立内容,从更深层次来认识课改的意义,追寻富有诗意的语文课堂教学,努力促使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2、继续做好对语文老师理论学习的组织和指导,采取多种学习方式,使老师得到开展。

3、新课程标准的施行要落实在教学的各个方面,要通过精致巧妙的活动情境,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平时扎扎实实的课堂教学活动中长期积累和提升。

〔二〕实在进步老师施行课程的程度,扎实推进课程改革。

1、努力探究课程改革与进步教育质量的结合点,打破“四个方式”〔教研方式、评价方式、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二个开展”〔老师开展、学生开展〕。

全体老师要充分体会“新课标”的四大特点:参与性、互动性、互助性、体验性。

2、课堂教学应当成为学生自主学习、互相交流、不断提升的主阵地。

高中语文的课堂教学应当为学生自主阅读、自我体验和感悟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为学生、老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和交流提供充分的时机和时间;为学生人文精神和人文知识的提升和开展构建一个恰当的平台。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应当充满魅力,不仅有情趣,更要有品位,不仅有利益,更要有文化的内涵,要有情感的熏陶,有美的欣赏,要让学生长期受益,终生难忘。

〔三〕、以开拓创新的精神搞好常规教研工作1、工作中方案加强教研的多向交流,加大教研的参与面,例如对于一样的教材请不同的老师讲述自己对教材的处理方法,组织老师进展讨论,从而更好的优化课堂教学。

中学语文教研课题(3篇)

中学语文教研课题(3篇)

第1篇一、课题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中学语文教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核心素养作为课程改革的核心概念,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包括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思维品质、审美情趣、文化意识等方面。

中学语文作为基础学科,承载着传承文化、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使命。

因此,研究基于核心素养的中学语文教学策略,对于提高中学语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课题研究意义1. 提高中学语文教学质量:通过研究核心素养导向的中学语文教学策略,有助于教师把握语文课程特点,优化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提升中学语文教学质量。

2.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核心素养导向的中学语文教学策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有助于学生在语言文字运用、思维品质、审美情趣、文化意识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3. 推动中学语文课程改革:本研究将为中学语文课程改革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有助于推动中学语文教学模式的创新。

4. 丰富中学语文教学研究:本研究将拓展中学语文教学研究视野,为中学语文教学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三、课题研究内容1. 核心素养的内涵与特点(1)核心素养的内涵:核心素养是指个体在终身学习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基本素质。

(2)核心素养的特点:综合性、实践性、发展性、时代性。

2. 中学语文核心素养体系构建(1)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包括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以及语言文字运用中的思维品质、审美情趣、文化意识等方面。

(2)思维品质:包括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等方面。

(3)审美情趣:包括文学素养、艺术鉴赏、审美体验等方面。

(4)文化意识:包括民族文化、世界文化、传统与现代文化等方面。

3. 基于核心素养的中学语文教学策略(1)教学目标设计: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设定具体、可操作的教学目标。

(2)教学内容选择:根据核心素养要求,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

(3)教学过程设计:注重学生主体地位,采用启发式、探究式、合作式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摘要】本文主要围绕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展开研究,通过对其概述、要素、基本原则、方法与技巧以及实践案例的分析,探讨语文教学艺术在中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和影响。

文章首先介绍研究的背景和意义,为读者提供研究的依据和重要性。

在详细讨论了语文教学艺术的要素和基本原则,以及如何运用不同的方法和技巧进行教学。

通过实践案例的展示,呈现了语文教学艺术在实际教学中的运用情况。

结论部分分析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对学生的影响,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为深入探讨语文教学艺术的作用和意义提供了启示。

通过本文的研究,有助于提升中学语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关键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背景、研究意义、教学要素、基本原则、方法与技巧、实践案例、影响、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是一门复杂而又重要的学科,关乎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全面发展。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与发展,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也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

目前对于该领域的研究还存在一定的欠缺和不足。

有必要对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以便更好地指导教师改进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

研究背景中的问题主要有:一是当前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往往只注重知识的传授,缺乏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二是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在语文课堂中缺乏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三是教师在教学中可能存在教态不活泼、表现形式单一等问题,导致课堂效果不佳。

对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通过对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系统研究,可以有效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这也是本研究的重要意义所在。

1.2 研究意义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的意义在于探讨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全面提升。

语文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学科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而中学阶段是学生语文基础扎实的关键时期,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研究对于引导学生正确学习语文、培养学生综合语文能力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研究论文10篇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研究论文10篇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研究论文10篇第一篇:中学语文备课策略探讨中学语文课程的备课一般分为:研究教材、走近学生、设计教学方案和设计教学计划这四个层次,也被称为“三备一教案”,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独立。

但在信息技术参与下的备课在这四个层次上是有所不同的。

备教材在传统意义上分为研究教材、课程计划、教学方案、掌握教学的内容和教材的范围,在信息技术参与的情况下,还添加了对教材内容进行扩充的部分。

在信息技术的参与下,语文教材更有特色,内容也更加丰富,而且信息技术能够为我们提供网络资源,我们可以拥有很多新颖的语文素材和课外资料,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获取网上的教学资源,进而为学生扩展课外知识,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增强学生对学习的热情。

学习《荷塘月色》,教师在备课时,就可以通过收集朱自清的其他作品和相关文章如《哪里走》和《一封信》,进而分析《荷塘月色》的写作背景,还可以为学生提供课外知识,增强其学习兴趣。

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站在作者的角度去分析文章、感受文章,进而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思想,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每一篇文章。

教学的基础是学生对学科的认知情况。

教师在教学前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习惯、学习态度以及性格特点是教学能够顺利进行的关键。

因此,教师应当在教学之前充分做好针对学生的准备工作,并且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不同的学习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指导,提高教学的质量。

以前教师很难在一段时间内掌握学生的情况,如今在信息技术的影响下,能够方便快捷地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而更好地针对不同类别的学生进行教学。

如学习《赤壁赋》这篇课文,教师可以在备课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建立班级网络平台,及时了解学生的预习状况。

让学生利用班级讨论组系统,将不会的问题和遇到的难题以及没有解决的相关知识点都反映在讨论组里面,教师就可以据此对赤壁之战进行评价和定位。

其中赤壁之战可以有三大范围的定位:广义的赤壁之战发生在建安十三年的夏季,由曹操发起,目的在于夺取荆州;标准的赤壁之战也是由曹操发起的,在建安十三年冬季,目的是东进江夏,标准的赤壁之战是大众普遍认可的定义;狭义的赤壁之战是指曹操在建安十三年冬季东进江夏,在赤壁和乌林与周瑜两次战斗失败,并返回了江陵的部分作战。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一体化教案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一体化教案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一体化教案《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一体化教案范文第一部分课程说明中学语文教学研究》是江苏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汉语言文学专业(专升本)师范方向的限选课程,是以培养学生掌握新的语文教育理论,提高中学语文教学能力和教育研究能力为目的的一门应用理论课程。

鉴于学员在专科阶段已系统学过《中学语文教学法》,本课程主要就1、掌握传统语文教学的主要特点、经验和弊端。

2、了解近、现代语文教学发展中的重要改革。

3、理解语文教学观念传承与发展的关系。

二、内容要点第一节语文教学历史发展概要1、传统语文教学的特点、经验和弊端2、近现代语文教学发展中的重要改革第二节语文教学观念的传承与发展1、语文教学目标观的传承与发展2、语文教学内容观的传承与发展3、语文教学方法观的传承与发展4、树立正确的语文教学发展观三、重点、难点1、重点: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特点、经验和弊端。

2、难点:语文教学观念传承与发展的关系。

四、教学建议1、引导学生对一些语文教学现象追本溯源,由对语文教学现象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2、通过教学案例的比较,认识语文教学观念传承与发展的关系。

第一章语文学科的性质和任务一、教学要求1、掌握语文学科的性质。

2、掌握语文学科的任务。

二、内容要点第一节语文学科的性质1、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2、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3、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4、语文学科具有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点5、认识语文学科性质的重要意义第二节语文学科的任务1、在语文教学中培养正确的思想和健康的情感,形成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2、丰富语言的积累3、发展语文能力4、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三、重点、难点1、重点:语文学科的性质2、难点:语文各项任务之间的关系四、教学建议1、搜集有关语文学科性质问题讨论的文章,对其进行分析讨论。

2、具体分析讨论一篇语文课文教学应完成的任务。

第二章语文学习方法指导一、教学要求1、理解语文学习特点,掌握语文学习方法。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课例教案及教学评析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课例教案及教学评析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课例教案及教学评析[设计阐述]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关雎》一诗中抒情的特色,以及体味美好、丰沛的情感。

重点是使学生了解《关雎》一诗中情感传递的特色。

而这也是课堂教学的难点所在。

[教学过程]一、导入并背诵二、引出今天讨论的话题《毛诗·大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我们今天就具体讨论一下《关雎》是通过怎样的方式将这份爱之深情传递给我们的,使我们千载之下,犹然感动不已。

三、传递方式之一:起兴(一)学生在文中找到“起兴”的地方(二)分析过程1.分析“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是如何传达情感的。

2.分析“参差荇菜,左右流(采、笔)之”是如何传达情感的,在“起兴”方面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有何不同?四、解析传递情感的第二方式:反复吟咏(一)先请同学找一下反复吟咏的地方。

(二)具体分析1.请同学分析“参差荇菜,左右流(采、笔)之”表达情感上的特色。

2.“窈窕淑女”一共在诗中吟咏了四次,请同学分析其在表达情感上的特色。

五、解析传递情感的第三个特色:一个特殊的句子(—)通过与其他诗篇的比较,找到这个句子请同学再次浏览《静女》、《无衣》两首诗,通过比较,找出《关雎》一首诗在结构形式上最富特色的一个句子。

学生找出“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二)你是如何认识其特殊性的?六、总结全篇[教学反思]对此课的教学,主要有三点思考。

一、语文课应该是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生命和情感的相互交融。

一堂课有多种上法,但有一点应该是始终不变的,那就是在整个诵读、研讨过程中,应该让学生感觉到每个文字都有新鲜、丰盈、充沛的情感,都是站立着的。

二、评价一首诗的优劣有多种角度,一首诗好与不好,最根本的特征应该是看其是否传递了生命的感动,它应该是一个兴发感动的生命。

三、在整个诗歌教学中,鉴赏也是创作。

中学语文教学教研论文(3篇)

中学语文教学教研论文(3篇)

第1篇摘要: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入,中学语文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

本文从新时代背景下中学语文教学的特点入手,分析了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以期为中学语文教师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新时代;中学语文;教学策略;问题与对策一、引言新时代是我国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教育改革是新时代的重要任务。

中学语文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传承文化、培养人才的重要使命。

然而,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学语文教学面临着诸多挑战,如课程改革、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

本文旨在分析新时代背景下中学语文教学的特点,探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

二、新时代背景下中学语文教学的特点1. 教学内容多元化新时代背景下,中学语文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涵盖了传统文化、现代文学、外国文学等多个领域。

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重跨学科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2. 教学方法多样化新时代背景下,中学语文教学方法更加多样化,如翻转课堂、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等。

这些教学方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3. 评价体系多元化新时代背景下,中学语文评价体系更加多元化,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

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1. 教学内容单一部分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过于注重教材内容,忽视了对课外阅读的引导,导致教学内容单一,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2. 教学方法陈旧部分中学语文教师仍采用传统的讲授法,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不佳。

3. 评价体系不合理当前中学语文评价体系仍以考试成绩为主,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新时代背景下中学语文教学策略1. 丰富教学内容,拓展课外阅读教师应注重教学内容多元化,引导学生阅读经典文学作品、传统文化著作等,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 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翻转课堂、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案例分析)
在《中学语文教学研究》课程学习中,有关如何开展作文教学、如何能够有效培养和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问题被同学们屡屡提及,而这个问题恰恰也是课程学习中的一个重点加难点的内容。

这里将根据作文教学一般规律和教学策略,结合两个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希望引起大家的思考,给大家一些帮助和启发。

作文必须要具备的两个条件是:学生得有话想说,还得有话会说。

而作文教学的困难恰恰是:一到作文,学生没话说,或者有话不会说。

从对教材第五章后的案例《都是课代表惹的祸》研究中,我们可以提炼出以下要点:
第一,作文首先得“有话要说”;
第二,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写作的情境;
第三,学习写作的规律是:模仿—创造。

我们讨论过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一般采用的策略有:
(一)采用情境教学,使学生产生写作的欲望
(二)通过阅读来启迪智慧,激发写作热情
(三)在阅读和作文过程中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培养学生作文兴趣
关键是,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如何在具体的作文训练活动中恰当的、有效地运用这些规律和策略呢?我们可以看看下面的案例。

案例一:诗歌《哭亡女苏菲》的仿写
1 .诗歌《哭亡女苏菲》朗读教学课
2004 年12 月底,山东枣庄八中孙晋诺老师所主持的在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立项的“十、五”课题“积累、审美、创新——高中语文教学改革实验”召开结题会。

作为课题汇报的内容之一——孙老师上了一节诗歌教学课,课题为《哭亡女苏菲》(教材为自选)。

开会的前一天,孙老师上了第一课时:安排学生自读,并要求选择最使自己感动的诗节,以“答亲爱的父亲”为题写答诗。

结题会上的汇报课是第二课时——朗读并理解这首诗。

诗歌这一文学样式的突出特点是饱含丰富的感情。

诗歌教学的课堂上,同样需要营造浓浓的感情氛围;学生只有融入诗境,才能真正懂得诗。

在这节课上,孙老师以指导朗读,把学生带入诗中;以对朗读的表达恰当与否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句;以写、读“答诗”,让学生入情入境地体会苏菲的感情。

这就使学生完全融入在诗歌里。

学生一首首精彩动人的“答诗”就印证了这一点。

听了这一课,使人感觉经历了一次精神的感情的洗礼,最突出的是强烈的父女之间的爱。

原作只写了父爱,而学生的“答诗”,学生对自己作品的诠释,则充分表达了女儿的爱,从而大大拓展和丰富了原作的内容。

这种父女之间的爱,既表现为分在两个世界的撕心裂肺的思念,表现为父亲的无法弥补的自责与愧疚,又表现为女儿对父亲细致入微的体谅和理解,以及规劝和鼓励。

这种真的善的美的丰富的情感活动,犹如“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滋润着课堂里每一个人的心田。

这与其说是教学,不如说是享受。

而这种在阅读课教学中开展的仿写训练,以读带写,以写促读,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涌现了一大批文情并茂的佳作。

范文3 赵笑怡姓名自解
本人姓赵,百家姓中天下第一家,是一个众所周知的普通姓【“普通”用词不妥。

】,但再加上后面“笑、怡”二字却又不免变得与众不同。

我的名字很特别,认为天下并无第二号,因此有些得意——与众不同吗!又显出我极富个性。

说实话,我不太喜欢自己的名字,念出来有些“土”,仔细斟酌又不好听,曾经一通乱翻字典,想给自己改名,却又怎么也不觉有这个好。

【以上文字拉杂颠倒,以下文字精彩纷呈。


第一,“笑”字意为“乐”,“乐”即表高兴之意。

“怡”也是喜悦之意,如此一来,“赵”即天下第一家,再加上双倍的喜悦之情,那我这一生就是天下第一的欢乐喽!可见父母对我的期望,“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并不是最高要求,一生活得快活才是最有意义的。

第二,用英文字母把三个字的开头字母缩写,就为“ZXY ”,再按外国人的习惯——姓放在名后,于是就为“XYZ ”,成了代数学中常见的三个未知数!从浅来看,可表现出我对数学极富天分。

从深挖掘,则表现出我一生极富神秘色彩,将来肯定不是个凡人。

由我的名字就可以看出父母对我深厚的爱与期望,我一定不负所望,朝着我的“姓名目标”努力,打造自己不平凡的一生。

【作者在姓名自解中洋溢着乐观与自信:“天下第一欢乐”,“极富数学天分”,“极富神秘色彩”,“肯定不是凡人”……真诚的自白,美好的憧憬,绿色的情怀。

需要提请注意的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固然不是人生的“最高要求”,但它毕竟是“活得快活”与“打造自己不平凡的一生”的重要前提!】
范文4 杨霖赫姓名自解
“杨”不论如何也算大姓, 总不能“杨一”,“杨二”地叫下去,所以便在“杨”后面加了些别的字,就成了名字。

——这就是我曾经对名字的理解。

据说【把“据说”改为“后来我才听说”,以便与首段“曾经”一语照应。

】我下生时,前来拜访的亲友很多,给我起了不少名字:杨闯——闯闯荡荡;杨爽——爽爽快快;杨梅——当场否决……但最后,爸爸还是翻了字典,起了一个绕口的名字——杨霖赫。

杨,是姓,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又有“杨家将”做祖上,是不能改的。

霖,“雨”+ “林”,
希望我长大后不至于遭受贫寒之苦,就像“林”一样,每天都有雨滋润。

赫,有两重意思。

“赫”可以解为“显赫”,父母希望我会众人皆知;“赫”又可以做“鹤”。

因为两个弟妹都属鸡,故我父母望我“鹤立鸡群”,独占熬头。

因为有了父母的爱,我就【把“就”改为“才”,方能在文脉上与前文呼应。

】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

【短短三百字,写得一波三折。

第一折:由对名字的“误解”,转到“理解”;第二折:由“杨闯”、“杨爽”、“杨梅”转到“杨霖赫”;第三折:由“霖”之“免受贫寒”转到“赫”之“众人皆知”与“鹤立鸡群”。

最后用一个“爱”字紧紧束住,有波澜而不枝蔓,情意深而主题明。


这样的作文教学,紧密联系学生自己的生活,尊重学生独特的认识,能够激发学生浓厚的写作兴趣,同时每个人都有话可说。

而教师的作用还体现在通过对范文的评点,恳切而不露声色地进行了写作指导,这种指导非常具体和中肯,有的放矢,对于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和作文能力、乃至思想认识都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