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2020玉米干燥技术规范》编制说明
玉米两次烘干法国标操作规程

玉米两次烘干法国标操作规程摘要:一、玉米烘干概述1.玉米烘干的目的2.玉米烘干的过程简介二、法国标烘干操作规程1.操作前的准备工作2.烘干过程的具体步骤3.烘干过程中的注意事项4.烘干后的处理措施三、两次烘干的意义和优势1.两次烘干的概念解释2.两次烘干的优势分析3.两次烘干在实际操作中的应用四、总结1.法国标烘干操作规程的特点2.两次烘干在玉米烘干中的重要性正文:一、玉米烘干概述玉米烘干是玉米产业链中一个重要的环节,主要是通过烘干技术将收割后的湿玉米快速干燥,以达到降低水分、防止霉变、提高储存质量的目的。
玉米烘干过程包括预热、干燥、冷却和包装等步骤。
二、法国标烘干操作规程1.操作前的准备工作在开始烘干操作前,需要对设备进行检查和调试,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同时,对玉米进行筛选和分级,去除杂质和不饱满的玉米粒。
2.烘干过程的具体步骤(1)预热:将玉米粒放入烘干室,通过加热设备对玉米进行预热,使玉米粒的表面水分逐渐蒸发。
(2)干燥:预热后的玉米粒进入烘干室进行干燥,通过热风循环将玉米粒内部的水分逐步排出。
干燥过程中,需要控制烘干室的温度、湿度和风速,以保证烘干效果。
(3)冷却:烘干后的玉米粒需要经过冷却处理,使其温度逐渐降低,以避免高温对玉米粒造成损伤。
(4)包装:冷却后的玉米粒进行包装,将其存放在通风、干燥的地方。
3.烘干过程中的注意事项(1)严格控制烘干室的温度和湿度,避免过高或过低的温度对玉米粒造成不良影响。
(2)在烘干过程中,要定期检查玉米粒的烘干程度,防止过度烘干或烘干不足。
(3)对设备进行定期维护和清洁,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4.烘干后的处理措施烘干后的玉米粒需要进行筛选和分级,去除破碎粒、杂质等不良品,然后进行包装和储存。
三、两次烘干的意义和优势1.两次烘干的概念解释两次烘干是指在玉米烘干过程中,先进行一次初步烘干,使玉米粒的水分降低到一定程度,然后再进行第二次烘干,将玉米粒的水分进一步降低。
玉米浆干燥技术文件

蒸发量700kg/h压力式干燥系统技术文件一、设计依据及要求:1、物料名称:玉米浆;2、物料性状:料温70℃;固含量:38-40%;3、产品性状:水分≤6%;4、环境空气:气温20℃;相对湿度60%;5、尾气排放:气温70℃;湿度0.06kg/kg;6、设备形式:压力式喷雾干燥;7、进风温度:240℃;风量28000 m3/ h;8、出风温度:90-120℃;9、产品粒度:40-60目;10、雾化方式:顺流压力喷雾;11、工作压力:60-120kg/cm2;(泵压)12、加热方式:蒸汽+铝翅换热器;13、除尘方式:二级旋风除尘器;14、装机容量:120KW;15、设计产量:料液处理量:1185kg/h;水分蒸发量:≥735kg/h;产品产量:≥450kg/h;二、干燥系统工艺阐述:1、常温空气由鼓风机送入铝翅换热器,再经过热风管道进入热风分配器,均匀布风,进入干燥塔。
2、预热到70℃,固含物38-40%料液由高压均质机以流量1185L/h的速度压送到压力喷嘴,雾化成细小雾滴与热风接触并迅速蒸发。
大部分产品由塔底排出,少部分随湿空气进入除尘器分离并收集,废气排空。
3、塔底和旋风受到的产品以风运的方式分别由卸料器收集并打包。
干燥系统工艺详见《干燥系统工艺流程图:》。
三、基本技术参数设计:热风进口温度为240℃;塔底出风口温度为90-100℃;热风分配室尺寸:Ф2500×H1200;干燥段基本尺寸:Ф5000×H3500;锥体段基本尺寸:Ф5000×H4800;塔体总高度:20.7m;有效容积:187m3;干燥强度:3.9kg水/m3.h;四、配套设备选型:1、进料系统:高压均质机,料管保温。
2、雾化系统:由喷枪、枪座、喷嘴、连接软管等组成,喷枪两套,其一备用。
3、热风系统:由调节风门、鼓风机、铝翅换热器、热风管道等组成。
4、干燥塔体:由热风分布室、塔体、骨架、观察孔、人孔、出风管道等组成。
玉米两次烘干法国标操作规程

玉米两次烘干法国标操作规程
(原创版)
目录
1.玉米烘干的背景和必要性
2.法国标准的玉米烘干操作规程
3.玉米烘干的两个阶段
4.各阶段的具体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5.烘干效果的评估和质量控制
正文
玉米烘干是粮食加工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适当的烘干可以有效地延长玉米的保存时间,同时保证其口感和营养成分不受损失。
法国标操作规程是国际上广泛认可的一种烘干标准,其对玉米烘干的操作流程和要求有着详细的规定。
法国标准的玉米烘干操作规程主要包括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初步烘干,主要是通过高温高湿的环境,使玉米中的大部分水分蒸发。
这个阶段的操作方法是将玉米放入烘干设备中,然后将温度逐步提高到 60-70℃,同时保持湿度在 60% 以上。
这个阶段的烘干时间通常为 2-4 小时,具体时间需要根据玉米的含水量和设备性能来调整。
第二阶段是深度烘干,主要是通过低温低湿的环境,使玉米中的剩余水分蒸发。
这个阶段的操作方法是将温度逐步降低到 40-50℃,同时将湿度控制在 40% 以下。
这个阶段的烘干时间通常为 4-6 小时,具体时间同样需要根据玉米的含水量和设备性能来调整。
在烘干过程中,有一些注意事项需要特别强调。
首先,烘干设备的清洁和维护非常重要,每次烘干前后都需要对设备进行彻底的清洁,以保证烘干环境的卫生和安全。
其次,烘干过程中的温度和湿度需要严格控制,
过高或过低的温度和湿度都会影响烘干效果。
最后,烘干结束后,需要对烘干效果进行评估,通过检测玉米的含水量和色泽等指标,来判断烘干效果是否达到预期。
原国标GB8876—88《粮食干燥机技术条件》修订说明

少试验 用粮 量的计算公式 。
( )试 验 仪 器 安 装 9
次修 订 不再针 对不 同 的机型 提 出不同 的要求 。具体 的单 位耗 热 量标准 是根 据 近年来 国 内外粮食 干燥 机测试 数据 ( 国外 主要参 考 的是加拿 大 干燥机 的测试 数 据 )的中等
偏上水平确定 的。
( )配 套 设 备 技 术 要 求 7
由于 整个干燥 系统运 行的效 率和质 量还与配 套 的输
的输送 中更容易产 生破损 ,从而增加不完善粒 。干燥和冷 送 、清理 、暂存等设备、设施相关,而且,干燥机生产厂 却是玉米产生应力裂纹 的重要原 因,所 以从世行贷款改善 家都倾 向于 自己生产配套设备 ,而不是从专业厂 家采购 ,
理之处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 了干燥 机的操作 、维修和性能
对干燥 系统构成 、流程走 向提 出了推荐 性要求 ,对 的进一步提高 。因此,本标准增加了对 干燥机结构设计制
土建基础设计提 出了应考虑风载、雪载 的要求 ,以及寒冷 造的要求。
地 区应考 虑 冻 土 深 度 的 要 求 。
变后 ,一 般是 由于过度 受热 引起 的,容易 导致玉 米营养
露 标 准 内容 的 调 整
1主要新增 内容
( )术 语和 定义 1
成分 损失和 破损 。原标准 没有 涉及 ,近年来 由于玉 米品
质 日益受 到关注 ,故本次 修订 增加 了热 损伤率 增值 的要
求 ,规定 不得超过 1 %。这一 指标 的制定 ,有利于促进 玉
为 保 证 干 燥 机 性 能 试 验 的 顺 利 进 行 , 参 照 机 的性 能测试 。此外 ,原标 准将 连续 式干燥 机和 批式 干 IO15 0 1 S 1 2 .增加 了有关试验 用粮 准备的要 求 ,给 出 了最 燥 机设 定 了不 同的单位 耗热 量标 准 ,实际意 义不 大 ,本
国家标准粮食烘干机安全操作规程编制说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粮食烘干机安全操作规程》编制说明(征求意见稿)《粮食烘干机安全操作规程》起草小组二〇〇八年七月二十日1 工作简况1.1任务来源根据国家2007年标准制定计划。
1.2主要起草单位国家粮食储备局郑州科学研究设计院。
1.3主要工作过程①成立标准起草小组2008年3月成立了由3名高级工程师和7名工程师组成的标准起草小组。
②技术调研,收集资料标准起草小组在接到任务之后,进行了精心的调研,利用互联网等检索手段收集了有关粮食烘干机及附属设备的操作以及安全技术知识方面的资料,并利用我院在粮食烘干实践方面的经验和优势,借鉴了相关标准。
对相关资料中进行分析和整理,针对以往实践中重要的经验和教训,与相关的企业技术人员和使用人员进行了详细的技术咨询和探讨。
③提出标准总体框架结构通过归纳分析所收集的相关标准及资料,深入探讨在粮食干燥系统使用当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了本标准的提纲和总体框架结构,初步确定了标准拟规定的主要内容。
④起草标准初稿结合标准总体框架结构,起草小组对标准拟规定技术内容进行细化。
同时按照GB/TXXXXXX的要求起草标准《征求意见稿》的初稿。
初稿形成后,起草小组多次反复讨论并在单位内部征求意见,并对标准初稿进行适当修改。
⑤编制标准《征求意见稿》及相关附件结合国家标准及安全法,标准起草小组对《征求意见稿》初稿进行修改,于2008年5月25日完成了标准《征求意见稿》及相关附件。
并拟向科研院所、高校、设备检测、设备生产和使用单位等各有关方面专家发出5份标准《征求意见稿》。
1.4标准主要起草人及所作的工作首席专家:李杰国家粮食储备局郑州科学研究设计院高工主持标准编制项目,提出标准总体框架结构,负责确定主要标准安全指标和技术内容,负责验证和修改。
成员:马云霞国家粮食储备局郑州科学研究设计院高工收集标准有关资料,主要编写标准主要指标和技术内容。
2 编制原则和确定标准的主要内容2.1标准编制原则本标准以我国粮食烘干系统近年来的使用现状为依据,综合考虑在操作、使用和安全等方面容易发生的问题,以标准格式进行严谨的规范,以达到科学、合理、安全的使用本系统,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并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粮食烘干中心验收技术规范(上)

《农机市场》 2024年第4期粮食烘干中心验收技术规范(上)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粮食烘干中心验收技术规范的术语定义、技术要求、试验方法、验收规则和标志、包装、运输及贮存等。
本标准适用于玉米、稻谷、小麦的连续式和循环式粮食烘干中心设备性能和质量检测验收。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10395.1 农林机械 安全 第1部分:总则GB 10396 农林拖拉机和机械、草坪和园艺动力机械 安全标志和危险图形 总则GB 13271 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9517 国家电气设备安全技术规范GB/T 3768 声学声压法测定噪声源声功率级 反射面上方采用包络测量表面的简易法GB/T 5506.1 小麦和小麦粉 面筋含量 第一部分:手洗法测定湿面筋GB/T 5506.2 小麦和小麦粉 面筋含量 第二部分:仪器法测定湿面筋GB/T 6970 粮食干燥机试验方法GB/T 9969 工业产品使用说明书总则GB/T 10596 埋刮板输送机GB/T 13306 标牌GB/T 14095 农产品干燥技术术语GB/T 16714 连续式粮食干燥机GB/T 21162 顺流粮食干燥机单位耗热量与处理量折算规则GB/T 30467 横流粮食干燥机单位耗热量与处理量折算规则GBZ/T 192.1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 第1部分: 总粉尘浓度JB/T 9800 装配式金属筒仓JB/T 10268 批式循环谷物干燥机LS/T 3505 自衡振动筛LS/T 3514 粮食斗式提升机LS/T 3515 粮食带式输送机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中国农业机械流通协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 中联重机股份有限公司、安徽中科智能感知大数据产业技术研究院、安徽省现代农业装备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安徽云龙粮机有限公司。
产品标准文本编制模板(按照GBT20001.10-2014规定)

产品标准文本编制模板(按照GB/T 20001.10-2014规定)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饲料添加剂XXX(或饲料原料XXX)产品的术语和定义、技术要求、取样、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签、包装、运输、贮存和保质期。
本标准适用于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饲料添加剂XXX(或饲料原料XXX)。
(提示:饲料添加剂按照加工工艺流程简单描述,饲料原料基本按照饲料原料目录中的特征描述)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提示:按照先国家标准后行业标准、序号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凡在正文中引用到的标准才可以在此列出)示例:... ...GB/T 6435 饲料中水分的测定GB/T 8170 数值修约规则与极限数值的表示和判定GB 13078 饲料卫生标准GB 10648 饲料标签GB/T 10649 饲料工业术语GB/T 14699.1 饲料采样GB/T 18823 饲料检测结果判定的允许误差... ...3 化学名称、分子式、相对分子质量和结构式(提示:3为可选项。
一般适用于饲料添加剂)4 术语和定义GB/T 10649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提示:4为可选项。
凡是标准文本中的术语和定义在GB/T 10649中的,均应保留此引导语)4.1木聚糖酶活力英文5技术要求5.1 外观与性状5.2 鉴别(提示:5.3为可选项。
一般适用于饲料添加剂)示例:应符合赖氨酸茚三酮试验的反应特征。
5.3 理化指标(提示:饲料原料的理化指标,一般应注明:各项理化指标数值均以88%干物质为基础计算)5.4 卫生指标(提示:饲料原料应符合GB 13078的规定。
饲料添加剂不能引用GB 13078,应根据实测值及危害性,参考GB 13078的要求综合确定)6取样按GB/T 14699.1规定执行。
33.玉米籽粒节能环保机械化干燥技术

玉米籽粒节能环保机械化干燥技术一、技术概述(一)技术基本情况粮食是国民经济重要的战略物资,粮食安全储藏关系到国家安全稳定、国民经济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等重大战略问题。
然而,我国粮食产后机械化干燥程度较低,粮食机械化干燥率一直处于20%以下,粮食自然晾晒依然占据主流,受气候等因素影响导致收获后的大量粮食质量得不到保障,损害了广大农户和粮食企业的利益。
据最新数据统计,我国玉米收获后在脱粒、晾晒、贮存、运输、加工、消费等过程中的损失为每年粮食总产量的12%,其中因天气原因造成玉米产后得不到及时干燥而出现霉变的损失达粮食总产量的7%以上。
造成这种局面的最主要因素就是我国的玉米籽粒机械化干燥率较低、干燥技术落后,农户辛苦一年收获的粮食因为没有及时高效的进行干燥,形成目前“增产不增收”的窘境。
通过“玉米籽粒节能环保机械化干燥技术”普及推广,将有助于大力提升我国玉米产后品质,将为我国玉米产业“保质增效”发挥积极作用,不但增强我国粮食产量优势,更要提升粮食品质优势,有效提升我国粮食产业核心竞争力。
(二)技术示范推广情况“玉米籽粒节能环保机械化干燥技术”是郑州万谷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和河南工业大学深度合作、根据当下我国高质高效发展现代农机的需求而创新研发的一项适合我国玉米产后干燥的新技术,该技术自2018年以来已在我国河南、新疆、吉林、黑龙江、甘肃、陕西等十余个省、区进行大范围推广应用,获得业内专家和广大用户的一致认可。
2020年该技术被河南省农业农村厅遴选为“河南省2020年农业主推技术”。
近三年来该技术已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近200台(套),累计烘干玉米1000万吨。
(三)提质增效情况该技术对于我国粮食产业尤其是玉米产品的提质增效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粮食品质的提高,通过机械化干燥降低粮食产后因不能及时干燥造成的霉变减损,还通过优化烘干工艺技术,大大改善了烘干品质,烘干后在破碎率、裂纹率等品质方面提升10%以上;第二烘干产业的节能降耗,该技术烘干机能耗相比同类产品节能5%以上,通过该技术创新,烘干机烘干效率更高,烘干成本更低,更有利于推动我省玉米产业的规模化经营;第三有利于促进粮食干燥产业的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粮食干燥运行成本中燃料成本约占75%以上,解决烘干机燃料的低成本、低排放成为粮食烘干机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玉米干燥技术规范》国家标准编制说明一、工作简况1 任务来源本标准根据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关于下达2019年第二批推荐性国家标准计划的通知》(国标委发[2019]22号)立项,项目编号为20191876-T-449。
本标准由全国粮油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课题“玉米干燥规程标准的研究”是项目“重要农林产品现代加工质量提升共性技术标准”的子课题。
2 协作单位项目的主持单位为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木材工业研究所,课题承担单位为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科学研究院,课题其他参与单位为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内蒙古大学和北京物资学院。
3 主要工作过程2016年7月~12月,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科学研究院对我国玉米干燥现状进行了调研,调研发现我国黑、吉、辽、内蒙、新疆等地区存在以下问题:新收获的高水分玉米因未及时干燥造成霉变损失、或因干燥工艺选择不当造成干燥不均和降质降等、尾气环境污染等。
2017年1月,标准《玉米干燥技术规范》由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科学研究院提出,由全国粮油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2017年2月,针对我国玉米干燥现状及现有干燥标准对玉米干燥工艺、干燥品种和干燥品质等内容阐述模糊或缺乏等问题,确定对原标准GB/T 21017-2007中:1、范围;2、规范性应用文件;3、术语和定义;4、基本要求;5、干燥技术要求;6、安全技术要求;7、干燥成品质量及检验等七个方面加以修订。
2017年3月~4月,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科学研究院、吉林大学、辽宁省粮食科学研究院、郑州中粮科研设计院有限公司、酒泉奥凯种子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储粮成都粮食储藏科学研究所等有关单位和相关人员成立了标准编制组。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科学研究院就有关标准制定原则及起草工作进行了说明和具体分工,制定了起草工作时间表。
2017年5月~7月,标准编制组进行标准起草。
2017年8月,编制组提出了标准的征求意见稿框架,经技术负责人大纲审查后,2018年3月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科学研究院完成初稿和统稿任务,2018年6月完成初稿汇总和修改后,2018年7月和2019年5月进行了两次内部专家讨论,2019年6月与编制小组讨论修改稿件,现于2019年7月~8月通过相关行业征求意见,发送“征求意见稿”的单位数10个,收到“征求意见稿”后回函的单位数10个,收到“征求意见稿”后回函并有建议或意见的单位数10个,对反馈意见进行汇总分析,经过修改后,2019年10月完成标准《玉米干燥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并提交上报。
4 主要起草单位和起草人主要起草单位为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科学研究院、吉林大学、辽宁省粮食科学研究院、郑州中粮科研设计院有限公司、酒泉奥凯种子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中储粮成都粮食储藏科学研究所。
主要起草人为唐柏飞、何毅、吴子丹、郭道林、靳祖训、张忠杰、吴文福、尹君、王小萌、高树成、李杰、贾生活、郭军峰。
标准起草人负责收集国内玉米干燥信息,撰写标准的主要内容,组织并参与标准初稿的讨论,对相关的技术细节补充完善等。
二、国家标准编制原则和确定国家标准主要内容1 编制原则本标准按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强制性标准及相关产业政策要求。
本标准的编写,是在调研我国玉米干燥现状和总结我国玉米干燥技术问题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农业结构供给侧改革”政策和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组织开展的“中国好粮油行动计划”和“产后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关注玉米干燥后品质变化,以实现玉米保质干燥。
本标准适用于热风干燥的循环式粮食干燥机和连续式粮食干燥机(包括顺流干燥机、横流干燥机、混流干燥机、顺逆流干燥机、顺混流干燥机、顺逆混流干燥机等)干燥食用玉米、淀粉发酵工业用玉米、饲料用玉米和玉米种子等。
2 标准主要内容本标准是对GB/T 21017-2007《玉米干燥技术规范》的修订。
本标准与GB/T 21017-2007相比,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内容变化如下:——修改了适用范围;——修改了规范性引用文件;——增加了裂纹率增值、破碎率增值、脂肪酸增值、明显变色粒、粉质玉米、硬质玉米等术语;——修改了4.1原粮玉米的有关内容;——增加了5.1表1中玉米种子的受热温度;——修改了5.2干燥工艺的有关内容;——增加了5.3表2中热风温度推荐值;——增加了6安全要求的有关内容;——增加了7试验方法;——调整了8.1表3中玉米干燥质量指标。
主要内容包括:3. 术语和定义本标准定义了术语裂纹率增值、破碎率增值、脂肪酸增值、粮食生活力、热损伤粒、明显变色粒、粉质玉米和硬质玉米。
4. 基本要求本标准对原粮玉米、干燥机和人员提出了要求。
5. 干燥技术要求本标准对食用玉米、淀粉发酵工业用玉米及饲料用玉米和玉米种子允许受热温度、干燥工艺、干燥工艺参数和干燥机废气排放提出了要求。
食用玉米、淀粉发酵工业用玉米及饲料用玉米和玉米种子允许受热温度见表1。
表1 玉米允许受热温度干燥玉米热风温度推荐值见表2。
表2 热风温度推荐值6. 安全要求本标准对玉米干燥作业提出了详细的要求。
7. 检验方法本标准对样机状态、取样方法、样品处理提出了详细的要求,并详细介绍了破碎率增加值、热损伤粒、明显变色粒、脂肪酸值增加值、裂纹率增加值、干燥不均匀度、出机粮温、色泽气味、发芽率(生活力)、容重、苯并芘增加值测试方法。
8. 干燥质量玉米水分干燥到符合当地储藏安全水分,玉米干燥质量指标应符合表3规定。
表3 玉米干燥质量指标三、主要试验(或验证)的分析、综述报告,技术经济论证,预期的经济效果;1 标准立项背景积极响应国家“农业结构供给侧改革”政策和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组织开展的“中国好粮油行动计划”和“产后服务体系建设”,则玉米的“产前-产中-产后”全产业链条需有机紧密结合起来。
东北区域的玉米具有产量大、收获期短、水分含量高、环境温度低、现库存量大等特点,在新的研究背景下对干燥(产中环节)前后玉米品质的检测和衡量标准提出更为科学、严谨的要求,故需将原标准的品质加以提升而展开研究。
原标准中对干燥环节能耗未有明确的描述,现须据产后环节的需求和干燥技术发展的趋势而开展深入性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研究。
尤其十九大以来提出生态文明的建设,着力解决气体排放等环境保护问题,因此对干燥热源和干燥工艺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原标准中干燥工艺参数与加工目的有部分脱节,另外应参考相关标准规定对干燥后的气体排放再利用或直接排放需展开相关研究。
综上所述,《玉米干燥技术规范》的修订从响应国家及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等政策和科技发展趋势而言都是亟需解决的。
2 主要技术路线(1)调研东北区域玉米生产及收储现状,研究影响高水分玉米干燥的主要品质控制指标,筛选得出高水分玉米干燥的关键品质指标参数;(2)仔细研读GB/T21017-2007《玉米干燥技术规范》,并做相关研究和拟定干燥工艺参数,提出适合我国玉米特别是东北区域的高水分玉米保质干燥工艺参数;(3)完成GB/T21017-2007《玉米干燥技术规范》(修订)国家标准的起草。
(4)根据修改意见进一步修订完善《玉米干燥技术规范》(修订)。
3 预期的经济和社会效果玉米干燥是保证玉米质量、减少玉米损失、确保玉米储藏安全的重要产后环节。
(1)修订的《玉米干燥技术规范》国家标准,是落实“中国好粮油”行动计划的重要举措,是完善我国玉米干燥技术,建立保质玉米干燥评价体系的重要环节。
(2)修订的《玉米干燥技术规范》国家标准,对促进我国玉米干燥技术升级,实现高品质玉米产出,具有重要意义。
(3)修订的《玉米干燥技术规范》国家标准,对促进我国高品质玉米国际贸易,消除贸易壁垒具有重要意义。
四、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程度,以及与国际、国外同类标准水平的对比情况,或与测试的国外样品、样机的有关数据对比情况;本标准方法本标准没有采用国际标准形式。
本标准是对GB/T 21017-2007《玉米干燥技术规范》的修订,主要参考了如下标准:GB 1353 玉米GB/T 3543.7 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其他检验项目GB/T 5009.27 食品中苯并(a)芘的测定GB/T 5510 粮油检验粮食油料脂肪酸值测定GB/T 5520 粮油检测发芽试验GB/T 8613 淀粉发酵工业用玉米GB 10396 农林拖拉机和机械、草坪和园艺动力机械安全标志和危险图形总则GB/T 13271 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T 14095 农产品干燥技术术语GB/T 16714 连续式粮食干燥机GB/T 17890 饲料用玉米GB/T 29405 粮油检测谷物及制品脂肪酸值测定仪器法JB/T 10268 批式循环谷物干燥机(将用新标准代替)LS/T 3110 中国好粮油食用玉米NY/T 370 种子干燥机质量评价技术规范同时,由于目前国内没有关于玉米干燥后脂肪酸值增值限量的标准,本标准参考文献《关于玉米脂肪酸值变化规律及其市场需求等有关情况的调研报告》对脂肪酸值增值进行了定义和限量,文献中指出“东北机械烘干玉米入库储存后,脂肪酸值年平均上升幅度比自然晾晒的高 3~6 mg KOH/100g”。
五、与现行法律、法规和强制性国家标准的关系本标准是对GB/T 21017-2007《玉米干燥技术规范》的修订,与本行业现有的其他标准协调配套,没有冲突。
六、重大意见分歧的处理经过和依据专家针对是否将脂肪酸值增加值加入本标准产生了重大分歧。
脂肪酸值是衡量粮食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
在粮食干燥方面,我国对粮食干燥品质变化机理与控制技术研究薄弱,现有干燥工艺有过度的追求一次降水幅度和产量现象,干燥强度大,干燥后的玉米质量差,由此导致干燥后脂肪酸值增加高,粮食耐储性能差。
为完善我国玉米干燥技术,促进我国玉米干燥技术升级,实现高品质玉米产出,需将脂肪酸值增加值列入本标准中。
七、国家标准作为强制性国家标准或推荐性国家标准的建议;脂肪酸值是衡量粮食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
目前,我国还没有关于玉米干燥后脂肪酸值增值限量的标准,建议国内食用玉米、淀粉发酵工业用玉米、饲料用玉米和玉米种子等干燥相关行业将本标准作为国家标准使用。
八、贯彻国家标准的要求和措施建议(包括组织措施、技术措施、过渡办法等内容);为了贯彻实施本国家标准,建议国内食用玉米、淀粉发酵工业用玉米、饲料用玉米和玉米种子等干燥相关行业采用。
九、废止现行有关标准的建议;建议废止现行的国家标准GB/T 21017-2007《玉米干燥技术规范》十、其他应予说明的事项。
无《玉米干燥技术规范》国家标准起草组2019年9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