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坑变形监测技术方案 (2)

合集下载

基坑变形监测工程方案

基坑变形监测工程方案

基坑变形监测工程方案一、监测的内容基坑变形监测的内容主要包括基坑周边的地表沉降、基坑支护结构的变形、地下水位的变化和基坑周边建筑物的变形等。

在监测时需要对这些内容进行全面的监测,以及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1. 地表沉降监测地表沉降可以通过水准仪、全站仪或GPS进行监测。

监测站点应根据基坑的布置情况,合理设置在基坑周边并延伸至一定范围的地表上。

监测的频次应根据基坑施工工况和地质情况进行调整,以保证监测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2. 基坑支护结构的变形监测基坑支护结构主要包括钢支撑、深基坑墙、桩墙等结构,在施工过程中容易发生变形。

可以通过支撑位移仪、变形测斜仪、钢筋应变计等仪器设备进行监测。

3. 地下水位的变化监测地下水位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基坑的稳定性,因此需要对地下水位进行监测。

监测可以采用水位计、水压计等仪器设备,实时监测地下水位的变化情况。

4. 基坑周边建筑物的变形监测基坑施工可能会对周边建筑物造成影响,因此需要对周边建筑物的变形进行监测。

可以使用倾斜仪、位移计等仪器设备进行监测。

二、监测方法基坑变形监测的方法主要包括传统监测方法和新技术监测方法。

传统监测方法主要包括水准测量、测斜测量、倾斜测量、测量等方法;新技术监测方法主要包括全站仪测量、GPS 监测、激光扫描监测、遥感监测等方法。

在实际监测中需要根据基坑的特点和地质情况选择合适的监测方法。

三、监测仪器设备基坑变形监测需要使用一系列仪器设备进行监测,包括水准仪、全站仪、GPS、支撑位移仪、变形测斜仪、水位计、水压计、倾斜仪、位移计等仪器设备。

在选用仪器设备时需要考虑其精度、稳定性和可靠性,并且需要对仪器设备进行定期校准和维护。

四、监测周期基坑变形监测的周期需要根据基坑的施工工况和地质情况进行合理设置。

一般来说,基坑变形监测的周期应该是连续不断的,并且需要根据监测数据的变化情况进行调整监测周期。

五、实施方案基坑变形监测的实施方案主要包括监测方案的制定、监测点的设置、监测数据的处理和分析以及监测报告的编制等内容。

基坑监测方案

基坑监测方案

基坑监测方案一、背景介绍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基坑工程在城市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由于基坑工程施工所涉及的土地开挖、地下水位变动、邻近建筑物的安全等问题,必须对基坑进行监测和控制。

因此,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科学合理的基坑监测方案,对于确保基坑施工的安全和顺利进行至关重要。

二、监测内容1. 土体变形监测土体在开挖过程中会发生变形,因此需要监测基坑周边土体的变形情况。

监测内容包括土体的沉降、侧向位移和倾斜度等指标。

2. 地下水位监测基坑开挖过程中会涉及地下水位的变动,为了控制沉降和保证施工安全,需要对地下水位进行监测。

监测点布设应覆盖到基坑的各个不同位置。

3. 周边建筑物安全监测开挖基坑可能对周边建筑物的安全造成影响,因此需要对周边建筑物进行安全监测。

包括建筑物的沉降、裂缝情况等指标。

三、监测方法1. 土体变形监测方法(1)GPS监测:通过设置GPS监测站点,实时记录土体沉降、侧向位移和倾斜度等参数。

(2)倾斜仪监测:通过安装倾斜仪监测土体的倾斜变化情况,提供准确的变形数据。

2. 地下水位监测方法(1)水位计监测:在合适的位置安装水位计,实时监测地下水位的变化情况。

(2)井眼监测:通过设置监测井,在井眼内安装水位计,对地下水位进行定期监测和记录。

3. 周边建筑物安全监测方法(1)应力应变测量:通过安装应力应变测试设备,监测建筑物的变形情况,预警可能出现的安全风险。

(2)形变监测:通过安装形变传感器,监测建筑物的形变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应对措施。

四、监测频率和数据处理1. 监测频率监测频率应根据基坑的工程特点和土体变化情况而定,一般为每日监测或定期监测。

2. 数据处理监测数据应及时进行整理和分析,通过对数据的处理和比对,判断基坑施工过程中的变化趋势和是否存在安全隐患,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五、应对措施1. 对于土体变形问题,根据监测数据确定是否需要进行加固措施,如土钉墙、加固支护结构等。

2. 对于地下水位变动引起的安全问题,可采取降低地下水位的方法,如抽水排水等。

基坑变形监测技术方案

基坑变形监测技术方案

基坑变形监测技术方案一、工程概况本工程由一幢门字形酒店、六幢不同高度公寓和整体地下车库组成,总占地面积约30000m2,总建筑面积约23万m2,地下建筑面积约8.7万m2。

本工程基坑总面积约29300m2,东西向长约300~400m,南北方向长约40~110m。

基坑总延长线为785m,地下室为三层,基坑开挖深度为-18.2m、-18.7m,管线分布复杂。

基坑北侧紧邻海河,南侧是车流量较大的公路,海河水位的变化及张自忠路面动荷载的干扰都将是某基坑监测的难点.基坑监测等级为一级,监测手段众多,监测内容、监测工作量及监测难度均较大.二、依据及原则1.《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97)2.《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3.《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4.《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93)5.《天津市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TBJ1—88)依据规范和天津市建设主管部门对建筑物基坑施工相关文件的要求,以及基坑设计的相关要求;为确保建筑物地下基坑施工及周边环境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使在基坑开挖和施工期间的变形得到有效控制,保证其不对基坑自身及周边环境造成破坏性的影响,用科学的数据指导基坑信息化施工,保证施工安全。

三、基坑监测项目为了及时收集、反馈和分析周围环境要素在施工中的变形信息,实现信息化施工并确保施工安全,综合本工程周边环境状况及围护结构和支护体系的特点,遵照设计的相关要求,本工程共进行如下几项基坑监测工作:1、周边环境监测A、地下管线变形监测;B、基坑外道路变形监测;C、基坑外地下潜水水位监测;D、基坑外承压水水位监测;E、基坑外土体水平位移(测斜)监测;F、基坑外土体表面变形监测;G、海河堤岸变形(沉降、变形)监测;2、围护结构监测A、围护桩桩体水平位移(测斜)监测;B、围护桩桩顶变形(沉降、位移)监测;C、围护桩内、外侧水土压力监测;D、围护桩的竖向钢筋应力监测;3、支撑体系和立柱监测A、支撑轴力监测;B、钢格构柱及立柱角钢应力监测;C、立柱位移和沉降监测;4、其它监测A、基坑开挖过程中土体分层沉降监测;四、基坑监测点位布置1、周边环境监测A、地下管线、路面等的变形监测包括基坑周边的张自忠路、兴安路的地下管线、路面、海河堤岸的沉降监测点的布设。

基坑变形监测方案

基坑变形监测方案

基坑变形监测方案一、工程概况1.1 工程名称:XX项目基坑工程1.2 工程地点:XX项目现场1.3 工程简介:XX项目基坑工程是该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基坑开挖、支护、排水等工程。

二、基坑变形监测目标2.1 总体目标:确保基坑施工过程中周边环境及基坑本身的稳定,及时发现并处理变形异常情况。

2.2 具体目标:(1)监测基坑的横向、纵向和斜向变形;(2)评估基坑支护结构的稳定性;(3)预警基坑周边建筑和道路的沉降情况。

三、基坑变形监测原则3.1 安全性:确保监测方案能有效反映基坑变形的真实情况,为施工安全提供保障。

3.2 准确性:监测数据应准确可靠,监测方法应科学合理。

3.3 及时性:监测工作应迅速响应,及时反馈变形信息。

四、基坑变形监测内容4.1 监测项目:包括基坑顶部、侧壁的横向、纵向和斜向变形,以及周边建筑和道路的沉降。

4.2 监测方法:采用变形杆、倾斜仪、水准仪、激光测距仪等监测设备。

4.3 监测频率:根据基坑开挖进度和支护结构稳定性,确定监测频率。

五、基坑变形监测实施与调整5.1 监测方案应在基坑施工前编制完成,并经相关部门审批。

5.2 监测工作应在基坑开挖过程中同步进行,确保监测数据的实时性。

5.3 监测数据应及时反馈至项目管理部门,对异常变形情况应迅速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六、基坑变形监测总结6.1 工程结束后,对基坑变形监测数据进行整理分析,评估监测方案的有效性。

6.2 撰写基坑变形监测总结报告,为今后类似工程提供借鉴和改进方向。

本基坑变形监测方案旨在确保基坑施工过程中周边环境及基坑本身的稳定,及时发现并处理变形异常情况。

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和优化基坑变形监测策略,以实现设计目标。

基坑围护桩施工变形监测专项监控量测方案

基坑围护桩施工变形监测专项监控量测方案

基坑围护桩施工变形监测专项监控量测方案一、背景介绍基坑围护桩是基础建设中常用的一种施工方式,通过在基坑边缘打入桩体来支撑土壤,以防止边坡坍塌和基坑变形。

然而,基坑围护桩在施工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变形现象,因此,对基坑围护桩的变形进行监测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一种基坑围护桩施工变形监测专项监控量测方案。

二、监测设备的选择1.变形测量仪:用于测量基坑围护桩的变形情况,可以通过测量点位与参考点的相对位移来计算变形量。

2.倾斜仪:用于测量基坑围护桩的倾斜角度,可以通过倾斜角度来判断桩体的稳定性。

3.压力传感器:用于测量基坑围护桩的负荷压力,可以了解桩体所承受的力的大小。

4.GPS定位仪:用于确定监测点的位置,以便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

三、监测点的设置为了全面了解基坑围护桩的变形情况,需要设置一系列的监测点。

监测点的设置应根据基坑围护桩的实际情况和施工要求进行确定,一般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监测点:1.桩顶监测点:用于测量基坑围护桩的竖向位移和沉降情况。

2.桩身监测点:用于测量基坑围护桩的水平位移和倾斜情况。

3.周边土体监测点:用于测量基坑围护桩周边土体的位移和变形情况。

4.基坑内土体监测点:用于测量基坑内土体的位移和变形情况。

四、监测频次和周期基坑围护桩施工变形监测应根据实际需要和施工进度来确定监测频次和周期。

一般情况下,可以将监测频次设置为每周一次,监测周期设置为施工周期的两倍。

这样可以及时了解基坑围护桩的变形情况,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

五、数据处理和分析监测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是基坑围护桩施工变形监测的重要环节。

监测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数据处理:对采集到的监测数据进行整理和清洗,排除异常值和错误数据。

2.数据分析:对处理后的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得出基坑围护桩的变形特征和趋势。

3.结果评估:根据分析结果对基坑围护桩的变形情况进行评估,判断是否需要采取进一步的措施。

工程基坑变形监测方案

工程基坑变形监测方案

工程基坑变形监测方案一、前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型建筑工程基坑的开挖和支护工程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基坑变形监测作为工程施工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本文将从工程基坑变形监测的重要性、监测内容及监测方法等方面展开介绍,以期为相关工程施工提供参考。

二、基坑变形监测的重要性基坑工程开挖及支护过程中,受到土体变形、地下水位变化、周边建筑物影响等因素的影响,往往容易引发基坑结构变形,因此对基坑变形进行监测可以及时发现并解决基坑的变形问题。

同时,基坑变形监测也可以为后续的支护施工提供实时的监测数据,确保施工过程安全可靠。

基坑变形监测的重要性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可有效掌握基坑的变形情况,保障基坑支护施工的安全稳定;2. 可及时发现并解决基坑变形问题,避免引发安全事故;3. 可为后续支护工程提供实时监测数据,确保工程质量;4. 可为工程设计提供实际的变形数据,为相应的设计方式提供依据。

基于以上考虑,基坑变形监测方案的制定和实施显得尤为重要。

三、基坑变形监测内容基坑变形监测的内容主要包括:1. 水平变形监测:包括基坑的水平位移变形监测;2. 竖向变形监测:包括基坑内部各个深度处的沉降变形监测;3. 周边建筑物变形监测:包括周边建筑物的位移变形监测;4. 地下水位监测:包括基坑周围地下水位的变化监测。

通过对以上内容的监测,可以全面了解基坑的变形情况,为工程施工过程提供重要依据。

四、基坑变形监测方法1. 静力位移监测法通过在基坑周边设置一定数量的静力位移监测点,利用水平倾斜仪、水准仪等静力位移仪器进行定期的位移测量。

该方法操作简单、数据确切,能够有效地监测基坑的水平变形情况。

2. GPS监测法通过在基坑周边设置一定数量的GPS监测点,通过GPS定位技术获取基坑变形的信息。

该方法操作便捷、数据精确,适合进行基坑的大范围位移监测。

3. 沉降盘监测法通过在基坑内部设置一定数量的沉降盘,通过沉降盘的沉降变形情况来监测基坑的竖向变形。

基坑变形监测技术方案

基坑变形监测技术方案

基坑变形监测技术方案基坑变形监测是指对地下基坑在施工过程中或者使用过程中由于不均匀沉降、滑移、侧倾、地下水位变动等因素引起的变形进行实时、连续的监测和预警的技术手段。

基坑变形监测的目的是为了及时发现和评估基坑变形情况,为基坑的施工和使用提供科学依据。

1.监测点布置方案:根据基坑的形状、尺寸和地下结构的具体情况确定监测点的位置和数量。

一般来说,监测点应该均匀分布在基坑的不同位置以及周围的地表上,以保证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监测仪器选择方案:根据监测需求和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监测仪器设备。

常用的监测仪器包括测量仪器、位移传感器、应变传感器、倾斜传感器等。

这些仪器可以实时测量和记录基坑变形的各个参数,并将数据传输给监测系统进行分析和处理。

3.数据传输与处理方案:选择合适的数据传输方式和监测系统。

常见的数据传输方式包括有线传输和无线传输,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传输方式。

监测系统可以对传输过来的数据进行实时分析和处理,生成监测报告并进行预警处理。

4.监测报告与预警方案:根据监测结果生成监测报告,并根据预设的预警标准进行预警处理。

监测报告应包括基坑变形的具体情况、变形的趋势和可能的风险评估等内容,以便施工单位或者相关部门及时采取措施避免事故发生。

5.健全的管理与应急预案: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和应急预案,并进行培训和演练。

这样可以确保监测系统的正常运行和数据的准确性,同时也能够提高对基坑变形事故的应对能力和处理效率。

总之,基坑变形监测技术方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选择和设计,并且要注重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和预警处理,以保证基坑的施工和使用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同时,还需要加强对相关技术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高监测系统的使用效率和数据的可靠性。

基坑变形监测技术方案

基坑变形监测技术方案

基坑变形监测技术方案1. 概述基坑工程在建设过程中,由于土体的开挖、支护和工程荷载等因素,基坑周围土体会发生变形,进而对相邻的土体以及周边建筑物产生影响。

为了确保基坑工程的安全进行和及时预警,需要对基坑的变形进行监测。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坑变形监测技术方案,通过采用监测设备和数据处理方法,实现对基坑变形的实时监测和分析。

2. 监测设备和传感器为了实现基坑变形的监测,需要安装相应的监测设备和传感器。

以下是常用的监测设备和传感器的介绍:2.1 GNSS测量仪GNSS测量仪(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可用于测量基坑中各个关键点的三维位移,通过比较测量结果与基准值,可以判断基坑是否发生变形。

2.2 倾斜仪倾斜仪可以用于测量基坑支撑体的倾斜情况,倾斜仪的安装位置通常选择在支撑体的关键部位上。

2.3 压力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可用于测量基坑周边土体的压力变化,通过监测压力的变化,可以判断土体的变形情况。

2.4 监测网络为了实现对监测设备的集中管理和远程监控,可以通过建立监测网络来实现,监测网络可以将各个监测设备的数据传输到监测中心,实现对数据的实时监测和分析。

3. 数据处理方法基坑变形监测的数据处理方法对于实时监测和预警具有重要意义,以下是常用的数据处理方法:3.1 数据采集与存储监测设备通过传感器采集到的数据需要进行有效的存储,可以采用数据库或者云存储的方式,确保数据的安全和可靠。

3.2 数据分析与处理通过采用数据处理算法和数学模型,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可以得到基坑变形的趋势和变形量,进而判断基坑是否存在安全隐患。

3.3 预警与报警基于数据分析结果,可以设置相应的预警和报警机制,当监测数据超过预设阈值时,即发出预警信号,便于及时采取措施避免事故的发生。

4. 方案优势通过采用基坑变形监测技术方案,可以实现以下优势:4.1 实时监测监测设备可以对基坑变形进行实时监测,及时获取监测数据并进行分析,保证工程施工过程的安全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坑变形监测方案2007-11 基坑变形监测技术方案一、工程概况本工程由一幢门字形酒店、六幢不同高度公寓和整体地下车库组成,总占地面积约30000m2,总建筑面积约23万m2,地下建筑面积约8.7万m2。

本工程基坑总面积约29300m2,东西向长约300~400m,南北方向长约40~110m。

基坑总延长线为785m,地下室为三层,基坑开挖深度为-18.2m、-18.7m,管线分布复杂。

基坑北侧紧邻海河,南侧是车流量较大的公路,海河水位的变化及张自忠路面动荷载的干扰都将是某基坑监测的难点。

基坑监测等级为一级,监测手段众多,监测内容、监测工作量及监测难度均较大。

二、依据及原则1.《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97)2.《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3.《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4.《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93)5.《天津市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TBJ1-88)依据规范和天津市建设主管部门对建筑物基坑施工相关文件的要求,以及基坑设计的相关要求;为确保建筑物地下基坑施工及周边环境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使在基坑开挖和施工期间的变形得到有效控制,保证其不对基坑自身及周边环境造成破坏性的影响,用科学的数据指导基坑信息化施工,保证施工安全。

三、基坑监测项目为了及时收集、反馈和分析周围环境要素在施工中的变形信息,实现信息化施工并确保施工安全,综合本工程周边环境状况及围护结构和支护体系的特点,遵照设计的相关要求,本工程共进行如下几项基坑监测工作:1、周边环境监测A、地下管线变形监测;B、基坑外道路变形监测;C、基坑外地下潜水水位监测;D、基坑外承压水水位监测;E、基坑外土体水平位移(测斜)监测;F、基坑外土体表面变形监测;G、海河堤岸变形(沉降、变形)监测;2、围护结构监测A、围护桩桩体水平位移(测斜)监测;B、围护桩桩顶变形(沉降、位移)监测;C、围护桩内、外侧水土压力监测;D、围护桩的竖向钢筋应力监测;3、支撑体系和立柱监测A、支撑轴力监测;B、钢格构柱及立柱角钢应力监测;C、立柱位移和沉降监测;4、其它监测A 、基坑开挖过程中土体分层沉降监测;四、基坑监测点位布置1、周边环境监测A 、地下管线、路面等的变形监测包括基坑周边的张自忠路、兴安路的地下管线、路面、海河堤岸的沉降监测点的布设。

管线和路面每间隔30米布设一个监测断面,共约239个监测点。

其中海河堤岸监测点编号为HD1~HD10,而地面沉降监测点共105个,布点数量较多,最终编号以实地布设完点位后的编号为准(详细点位见附后“地面及海河堤岸监测点位示意图)。

供电管线沉降监测点编号为GD1~GD10;路灯管线沉降监测点编号为LD1~LD10;电信管线沉降监测点编号为DX1~DX25(电力管线监测点详细点位见附后“电力管线沉降监测点位示意图”)。

输水管线沉降监测点编号为SS1~SS15;污水管线沉降监测点编号为WS1~WS7;雨水管线沉降监测点编号为YS1~YS15(雨污水管线监测点详细点位见附后“输排水管线沉降监测点位示意图”)。

煤气管线沉降监测点编号为MQ1~MQ40(煤气管线监测点详细点位见附后“煤气管线沉降监测点位示意图”)。

沉降监测点的布设采用铆钉嵌入法布设(如图一),首先在设点剖面图图一俯视图处用电钻打出Φ12直径的圆孔,深度约10CM左右,再将专用圆铆钉牢固地嵌入孔中,圆帽的下边缘与地面齐平。

圆铆钉的顶部圆帽适用于水准测量,顶部的强制归心孔适用于海河堤岸水平位移观测。

重要地下管线主要包括三条煤气管线,分别为DN529、DN325和DN219。

其监测点的布设首先用雷迪4000管线探测仪(如右图)测定出地下管线的平面位置和埋深,再用电钻在垂直于管线的路面上打孔,嵌入圆铆钉,其它管线利用“地下综合管线探测图”结合实地位置进行布点,埋设标志方法同上。

在基坑周边绿地内或未硬化路面中有重要压力管线的,采取直接布点法,将观测标志设置在监测管线的管壁上。

B、地下水位监测地下水位观测包括基坑外的潜水和承压水水位监测,水位观测井反映的是基坑开挖过程中基坑外侧的水位变化情况。

共计设置15口潜水水位观测井,编号SW01~SW15;设置9口承压水观测井,编号CY01~CY09(观测井的详细位置及编号见附后“基坑外水位监测井位置图”)。

根据《某岩土图三承压水层PVC管工程详细勘察报告》所述,某场地潜水含水岩组埋深约16米,初见水位埋深约3.1~4.3米,静止水位埋深约2.5~3.2米。

故水位观测井布设时首先用钻探机在设计位置钻Φ150mm的孔,孔深为15米。

将专用PVC水位管(左图)下端封堵好后,底端用电钻打上一些小孔,并填入粗砂或包上土工布用来渗水并防止泥浆的灌入。

往钻探孔中一边下水位管,一边用套管接头将PVC水位管一节节的连接上,同时用胶带密封。

全部水位管下完后在管中灌入清水,最后用细砂及回填土填满水位管外围的孔隙。

根据《某岩土工程详细勘察报告》所述,某场地承压含水岩组第一承压含水层为更新统第五组陆相冲积层上部粉土(力学分层号为7a),位置深约在大沽高-15~-21米之间,实际埋深约为18~25米。

为保证基坑止水工作的安全,防止承压水头外涌,在公寓A和公寓B附近各设置1口⑧b层承压水观测井,埋设深底为35米。

其它7口为⑦a层承压水观测井,埋设深度为22米。

水位管的埋设方法同潜水水位监测井的图四基坑测斜管塑料套管埋设,但需对管体接口进行有效的密封。

C、基坑外土体变形监测土体变形监测包括土体表面的沉降监测以及深层土体水平位移(测斜)监测。

测点与围护体的水平位移监测点有所对应,坑外土体共设置14个监测点T01~T14(详细点位见附后“支护结构监测点位示意图”)。

其埋设方法是在坑外土体中钻Φ150mm的钻探孔,考虑到测斜管的埋设深度应不会造成深层承压水与地下潜层水的连通,土体测斜管实际埋设深度为35米。

首先将测斜管下端封堵好后,一边往钻探孔中下一边将测斜管用套管接头一节节的连上,同时用胶带密封并灌入清水。

全部下入后用细砂及回填土填满管周围的孔隙。

测斜管材料为PVC硬塑,内有定向槽,管径70毫米(左图)。

测斜管顶部加套一米长的Φ80mm的硬塑管进行保护,并做醒目标志,防止施工过程中的意外破坏(如图四)。

2、围护结构的监测A、灌注桩桩身水平位移(测斜)硬件埋设依据设计图纸某基坑共计埋设灌注桩桩身倾斜监测孔25处,埋设深度图一基坑测斜管塑料套管灌注桩30米,其监测孔的布设方法如图一所示。

在测斜管安装时应注意,对接两根管子时要对好管壁内侧的导向槽,接头处用封口胶带和螺丝固定,外面缠上胶带,以防止污水或砂浆从管子接头处渗入。

管顶、管底用专用封堵帽,防止异物进入管道造成堵塞。

用铁丝将测斜管固定在钢筋笼背向基坑的一侧或中间部位,以防止基坑开挖后,平整围护桩内壁时损坏管道,同时应保证测斜管导槽与基坑开挖面在水平方向的垂直性。

当测斜管随同钢筋笼下入挖好的槽孔中后,应及时向管内注入清水,以减轻测斜管承受的外界水压和混凝土的压力。

在砼浇筑时, 测斜管最上部一米范围要加Φ150mm塑料保护套管,防止管壁在剔桩头作帽粱时被破坏。

B、灌注桩内、外侧水土压力硬件埋设依据设计要求,在不同区域的灌注桩内、外侧共计设置4组水土压力监测点,每组设置5个观测断面,每个断面皆进行水土压力监测,其中3个断面还要进行坑内水土压力监测。

每个测点布置1个测试元件,即一组监测点包括8个水压力计和8个土压力计,4组共计64个监测元件。

本工程围护体孔隙水压力及土压力计的硬件埋设采用挂布法,挂布选用土工布,要求透水性能好,但不允许渗透水泥浆。

预先在挂布上按设计要求深度固定好传感器,受压膜放在挂布向外直接面向土体的方向,将挂布包裹在钢筋笼上,挂布接缝处搭边约20CM,并将接缝紧密连接固定。

在吊装安放时,现场安装人员应注意避免硬件和电缆与钻孔上边缘的刮碰,以免硬件的损坏,最上部一米范围要加Φ150mm塑料保护套管保护电缆。

最后利用混凝土浇捣时的外挤力,将挂布及传感器受压膜紧贴于桩体外侧土面上,完成传感器的安装。

C、灌注桩内、外侧竖向钢筋应力硬件埋设围护体的竖向钢筋应力监测可直接反映开挖过程中地下围护结构的受力情况,本工程共设置6组观测点,每组5个断面,每个断面共布置内外侧测试元件各2个,即每组测点包括20个,共计120个钢筋应力计。

在安装前应按待测钢筋直径选配相应规格的钢筋计,并根据下件的埋深选择适当的电缆长度。

安装时将钢筋计并置在待测钢筋旁并用铁丝固定。

将电缆线捆绑在钢筋内侧引出至围护桩顶外部不会被混凝土掩埋的地方并加装Φ150mm塑料保护套管,防止破坏。

在捆绑完成后,随钢筋笼一起吊装即可。

3、支撑体系和立柱监测A、支撑轴力监测在支撑的主要受力杆件上布置轴力监测点,第一道支撑上设置测点24个(如右图),第二、三道支撑各设置42个测点,三道支撑共108个测点,实际轴力监测点位根据支撑的最终布设形式来确定。

编号方式为“支撑层数+位置+钢筋计自身编号”,例如:第二道撑,3号位置处的钢筋计编号为C2-ZL3-****。

每一测点处在混凝土支撑内钢筋茏子两侧的主筋上各安置一个钢筋应力计。

安置器件时左右两个钢筋计应尽量对称,监测时两侧钢筋计的数据才能够更好的进行对比和分析。

安装时根据器件的位置、埋深选择适当的电缆长度,将钢筋计并置在待测钢筋旁并用铁丝固定。

将电缆线捆绑在钢筋上并引出至支撑外部不会被混凝土掩埋的地方并加装保护套管,防止破坏(详细位置见“支撑轴力测点位置示意图”)。

B、钢格构柱及立柱角钢应力监测在支撑竖向荷载比较大和典型的位置布设钢立柱角钢应力监测点,依据设计要求共设置11个钢格构柱表面应变计(如右图),测点编号为JY1~JY11(角钢应力监测详细点位图见附后“立柱桩及角钢应力监测点位示意图”),实际监测点位根据钢格柱及立柱桩的最终位置确定。

安装时将应变计两端直接焊在或用螺钉固定在监测部位,并将读数电缆线引至安全地点并加以保护。

C、钢立柱位移和沉降监测与钢立柱的角钢应力监测点有所对应,同时进行钢立柱的位移和沉降监测,测点数量为38个监测点,测点编号为LZ1~LZ38(立柱桩位移和沉降监测详细点位图见附后“立柱桩及角钢应力监测点位示意图”)。

由于立柱桩在基坑开挖后的状态是悬空的,所以测点处无法上人架设棱镜和水准标尺,所以位移监测采用坐标法,沉降监测采用三角高程法。

为了安全起见,点位标志设置的是全站仪贴片,该贴片是仿棱镜设计,有精确的高反光性,可以代替全站仪的专用反光棱镜。

在钢立柱出露并有布点条件时,将全站仪贴片用胶水沾在钢立柱表面设计位置即可。

5、其它监测A 、基坑开挖中土体分层沉降监测基坑开挖阶段对坑内土体进行隆起监测,采用分层沉降标进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