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区域地质概况
陕西地理知识点

陕西地理知识点陕西位于中国的西北地区,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省份。
陕西的地理特点十分丰富多样,既有雄伟壮丽的山脉和高原,也有肥沃的平原和广阔的河流。
以下是陕西地理的一些知识点。
一、地理位置陕西位于中国的西北地区,东邻山西、河南,南界湖北、重庆,西接四川,北连内蒙古、宁夏、甘肃。
地处中国的腹地,是连接西北与华北、西南的重要通道。
二、地形地貌陕西地势起伏,地形多样。
其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呈阶地状递降,主要由秦岭、黄土高原和渭河平原组成。
1. 秦岭秦岭是中国五大山脉之一,也是陕西的主要山脉。
秦岭横贯陕西中部,全长约1200公里,是中国东部与西部的重要分界线。
秦岭山势险峻,峰峦叠嶂,有许多著名的山峰和景点,如华山、嵩山等。
秦岭还是中国著名的水源地之一,有许多重要的河流发源于秦岭。
2. 黄土高原黄土高原是陕西的主要地貌类型之一,占陕西总面积的大部分。
黄土高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适宜农业发展。
陕西的大部分农田就位于黄土高原上,这里盛产小麦、玉米、马铃薯等农作物。
3. 渭河平原渭河平原位于黄土高原和秦岭之间,是陕西的主要平原地区。
渭河是陕西的第二大河流,流经陕西的中部地区。
渭河平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是陕西重要的农业基地。
渭河平原还有许多历史文化名城,如西安、咸阳等。
三、气候特点陕西的气候类型多样,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同时还有少量的亚热带气候和高原气候。
1. 温带大陆性气候陕西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气温变化较大。
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春秋两季温暖宜人。
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点是降水量少,蒸发量大,干旱少雨。
2. 亚热带气候陕西南部地区属于亚热带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暖湿润。
这些地区年均降水量较多,适宜农业生产。
3. 高原气候陕西的西北部分地区属于高原气候,气温较低,年降水量较少。
这些地区地势较高,气候寒冷,适宜畜牧业发展。
四、自然资源陕西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煤炭、铁矿石、铝土矿等矿产资源,还有丰富的水力资源和太阳能资源。
【航拍中国】地理知识点笔记汇总 第一集 陕西

【航拍中国】地理知识点笔记汇总第一集陕西【航拍中国】地理知识点笔记汇总第一集陕西一、简介陕西位于中国中部,是中国历史文化名省之一。
陕西地域辽阔,自然风景优美,被誉为“中国西部明珠”。
以下是一些陕西的重要地理知识点。
二、地理位置陕西位于中国的西部,东邻山西、河南,南接湖北、重庆,西接甘肃、宁夏,北界内蒙古、山西。
全省总面积为20.56万平方公里,约占中国总面积的2.1%。
三、地形地貌陕西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可分为两个地理区域:关中平原和秦岭山脉。
关中平原是中国四大平原之一,地势平坦,几乎占据了陕西的三分之一。
秦岭山脉是中国著名的山脉之一,陕西境内的秦岭地势陡峭,形成了多个山脊和峡谷。
四、气候特点陕西气候类型多样,但主要受到季风气候和大陆性气候的影响。
陕西的气温和降水量在不同地区有较大的变化。
夏季炎热潮湿,冬季寒冷干燥。
除了山区以外,陕西大部分地区降水相对较少。
五、自然资源陕西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该省境内有大量的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储量,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基地之一。
此外,陕西还拥有丰富的稀贵金属资源,如铅、铜、锌等。
六、文化遗产陕西是中国历史文化名省,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
著名的兵马俑就位于陕西的西安市,是世界文化遗产。
此外,陕西还有著名的丝绸之路起点——西安市,以及敦煌莫高窟等众多历史古迹和人文景观。
七、总结陕西是一个历史悠久、风景优美的省份。
它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和丰富的自然资源都使得陕西成为中国独特的地理风景。
此外,陕西还以其丰富的文化遗产而闻名于世。
陕西地理知识

陕西地理知识陕西位于中国的西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省级行政区。
陕西的地理环境独特,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悠久的历史文化。
陕西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地处中国的中西部地区,东临河南省,南接湖北省,西邻甘肃省,北接内蒙古自治区,西北与宁夏回族自治区相连。
陕西的地形起伏较大,大致可分为三个地理区域:黄土高原、秦巴山区和陕北河谷。
其中,黄土高原是陕西的主要地貌类型,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秦巴山区则是陕西的天然屏障,山脉纵横交错,地势险峻,气候湿润,是陕西的重要水源地和森林资源区。
陕北河谷地势较为平坦,河流众多,是农业和工业发展的重要区域。
陕西的气候类型多样,主要分为暖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
夏季炎热潮湿,冬季寒冷干燥。
陕西境内还有大片的草原和森林,气候适宜,是众多动植物的栖息地。
陕西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其中最著名的是秦始皇陵兵马俑,是世界上最大的古代地下军事博物馆。
除此之外,陕西还有著名的敦煌莫高窟、华山、西安古城墙等景点。
这些历史遗迹和景点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学者前来参观和研究。
陕西的经济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玉米、小麦、大豆、苹果等作物,养殖畜牧业也十分发达。
此外,陕西还拥有丰富的煤炭、铝土矿、铜、铅、锌等矿产资源,是中国重要的矿产资源基地。
近年来,陕西积极推进工业化进程,发展了能源、化工、机械、食品加工等行业。
陕西的交通发达,是中国西部地区的交通枢纽。
西安作为陕西的省会城市,拥有众多的铁路、公路和航空线路,方便了陕西与其他地区的联系和交流。
此外,陕西还是中国的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与中亚、欧洲等地的贸易往来频繁。
陕西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资源为其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中国西部地区的开放和发展,陕西将继续发挥其独特的地理优势,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做出更大的贡献。
陕西的位置面积 、地形地貌、 气候特征

陕南秦巴山地包括秦岭、巴山和汉江谷地,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36%。秦岭在省境内东西长400~500公里,南北宽约300公里。终南山海拔2604米,太白山海拔3767米,华山海拔2160米。巴山位于本省最南部,海拔1500-2000米。秦巴山区是林特产的宝库,汉江谷地土质肥美,物产丰富。
【陕西气候特征】 陕西属大陆季风性气候,由于南北延伸达800公里以上,所跨纬度多,从而引起境内南北间气候的明显差异。长城沿线以北为温带干旱半干旱气候、陕北其余地区和关中平原为暖温带半干旱或半湿润气候、陕南盆地为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山地大部为暖温带湿润气候。
全省以秦岭为界南北河流分属长江水系和黄河水系。主要有渭河、泾河、洛河、无定河和汉江、丹江、嘉陵江等。
全省土地面积为20.58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面积的2.1%。其中耕地面积415.4万公顷,园地面积68.1万公顷,林地面积1020.3万公顷,草地面积313.4万公顷,其它农用地30.3万公顷,未利用土地面积130.8万公顷。
作为中国南北气候分界线的秦岭山脉横贯全省东西。秦岭是我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线和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是陕南和关中重要的水源地,具有调解气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维护生物多样性等诸多功能。秦岭以北为黄河水系,主要支流从北向南有窟野河、无定河、延河、洛河、泾河(渭河支流)、渭河等。秦岭以南属长江水系,有嘉陵江、汉江和丹江。
陕西地形总结分析

陕西地形总结分析引言陕西位于中国中部,是中国著名的省份之一。
地形地貌是地理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了解陕西的地形特点对于深入了解该地区的自然环境、资源分布、交通、农业、旅游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陕西的地形进行总结和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陕西的地理特点。
1. 地理位置与边界陕西位于中国中部,东经105°29′03″至111°15′04″,北纬31°42′45″至39°35′17″之间。
地处黄河上游和长江中游的交汇区域,东邻山西、河南,南接湖北、重庆,西南接四川,西北和北边界与甘肃相连。
总面积约20.6万平方千米,占全国总面积的2.15%。
2. 地形特征陕西地形以丘陵和平原为主,其中包括几个重要的地形特征。
2.1 黄土高原陕西位于中国黄土高原的核心地带,境内黄土面积广阔。
黄土高原地势起伏较大,西部山地相对较高,东部平原地势较为平坦。
黄土地表干燥且无防护植被,容易发生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
2.2 秦岭山脉陕西境内的秦岭山脉是中国著名的山脉之一,也是我国自然界的屏障之一。
秦岭山脉自西北向东南贯穿陕西,其山势高峻,地势险峻。
秦岭东南坡地形复杂多变,有许多山峡、溪流、瀑布等地貌景观。
秦岭还是我国重要的水源地之一,有许多河流自南向北发源于秦岭,为陕西及周边地区的农田灌溉和供水提供了重要保障。
2.3 渭河流域渭河是陕西境内重要的一条河流,发源于秦岭,流经陕西中部,最终汇入黄河。
渭河流域地形较为平坦,地势逐渐由西部的山地过渡为东部的平原。
河流沿岸存在较多湿地和灌溉区,为周边农田提供了良好的灌溉条件。
渭河流域也是陕西人口和农业集中的地区之一。
2.4 高原和平原陕西境内还有一些高原和平原地形。
其中,位于陕西北部的毛乌素高原海拔较高,地势较为平坦,被称为“中国蔬菜之乡”。
陕西南部的巴山高原地势也较为平缓,是陕西重要的农业产区之一。
此外,陕西东南部和东部沿黄河的地区主要是平原地形,地势较为平坦,是农田和城市发展的主要区域。
陕西省省情知识点总结

陕西省省情知识点总结一、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1. 地理位置- 陕西省位于中国内陆腹地,黄河中游。
- 东邻山西、河南,西连宁夏、甘肃,南接四川、重庆、湖北,北界内蒙古。
- 地理坐标为东经105°29′~111°15′,北纬31°42′~39°35′。
2. 行政区划- 陕西省下辖10个地级行政单位,包括9个地级市和1个示范区。
- 地级市包括:西安市、宝鸡市、咸阳市、渭南市、延安市、汉中市、榆林市、安康市、商洛市。
- 示范区为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二、自然资源1. 土地资源- 陕西省总面积约为205,800平方千米。
- 地形分为关中平原、陕北高原和陕南山地三部分。
2. 水资源- 主要河流有黄河、渭河、汉江等。
- 拥有大型水库如三门峡水库、安康水库等。
3. 矿产资源- 煤炭、石油、天然气、盐矿资源丰富。
- 拥有中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
三、人口与民族1. 人口- 根据最新统计数据,陕西省总人口约为3800万。
- 人口构成以汉族为主,同时拥有多个少数民族。
2. 民族- 陕西省共有55个少数民族,包括回、藏、蒙、满等。
- 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陕北和陕南地区。
四、经济概况1. 农业- 陕西省是中国重要的农业省份,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棉花等。
- 特色农产品有苹果、猕猴桃、红枣等。
2. 工业- 以能源化工、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产业为主。
- 拥有一批大型国有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
3. 服务业- 旅游业发展迅速,拥有兵马俑、华山等著名景点。
- 金融服务、信息技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逐渐兴起。
五、文化教育1. 文化- 陕西省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 世界文化遗产有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大雁塔等。
2. 教育- 高等教育机构众多,包括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
- 基础教育体系完善,普及率高。
六、交通运输1. 公路- 高速公路网络发达,连接全省各地级市。
- 国道、省道贯穿全境,交通便捷。
陕西省地质

陕西省地质环境概况地貌陕西境内地貌自北而南可分为四个各具特色的地貌单元,即:陕北沙漠高原,陕北黄土高原,关中断陷盆地及陕南秦巴山地。
一、陕北沙漠高原陕北沙漠高原区主要分布在最北部长城以北地区,是毛乌素沙漠的南缘,地形平坦,以活动沙丘、沙垄及片沙为主。
沙丘沙地绵延不断,风蚀严重,风沙移动显著,土地沙化普遍。
沙丘、沙地之间湖泊、海子星罗棋布,滩地交错,土地盐渍化有逐渐扩大的趋势。
地势总的趋势是西高东低,海拔1400—900m,最高处在定边和靖边一带,最低处在神木县。
该区气候干旱,地表起伏不大,组成物质松散,因此流水、重力作用不显著,沟壑不发育。
风蚀风积地貌分布普遍。
依据形态特征,可分为三种次级地貌类型:(一)沙丘沙地:主要分布在榆溪河西岸与无定河北岸的三角地带、梁镇至定边以北地区、红柳河与芦河之间。
这里各种流动、半固定、固定的新月形沙丘及新月形沙丘链、长条形沙垄和沙滩、平缓沙地交错分布,连续不断,占据了地面的主要部分。
沙丘、沙垄一般长几十米至百米,底宽几十米,高度一般10—30m,少数可达40m,最小2—5m。
在一些较大沙丘之间,常有丘间洼地。
这一地区地下水水位埋深大,土地沙漠化严重。
(二)草滩盆地:主要分布在定边—靖边地区,由一些低缓的内陆小盆地和滩地组成。
地面开阔平坦,由流水冲积、洪积沙土及风积沙土组成。
滩地和盆地中部低洼,有的积水成湖,因长期盐分积累,形成许多盐湖、盐碱地。
仅定边西北部就有大小盐湖11个。
小盆地之间为宽、高几米至十几米的宽缓分水鞍地。
表面坡度3—10°,越向盆地、洼地中心,越平坦。
地下水丰富,水位埋藏浅,夏季水草丰盛,是良好的牧场。
但春冬季风沙危害严重,土地不断沙化,草场持续受到破坏。
另外,在北部边缘与内蒙古接壤地带及榆林附近,分布有一系列湖盆滩地。
其特点是:沙丘沙地环抱湖盆草滩,沙丘高度一般较小,高3—6m,多已固定、半固定。
草滩地主要由冲积沙、粘土组成,地面较平坦,潜水水位埋深十几厘米至一、二米。
介绍陕西的轮廓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500字

介绍陕西的轮廓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500字
陕西省自然地理概况
地形:
1.中国第二级阶梯。
总体特征南北高,中间低。
2.三个地貌区:陕北高原(45%)、关中平原(19%)陕南山地(36%)
3.气候:半干旱气候区(北);半湿润气候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
4.植被:草原;森林草原;落叶阔叶林自然地理单元:黄土高原、关中平原、秦巴山地。
北部是黄土高原区,海拔900—1900米,总面积8.22万平方千米,约占全省土地面积的40%。
中部是关中平原区,海拔460-850米,总面积4.94万平方千米,约占全省土地面积的24%。
南部是秦巴山区,海拔1000—3000米,总面积7.4万平方千米,约占全省土地面积的36%。
在陕西境内有许多著名峰岭,如华山、太白山、终南山、骊山,作为中国南北气候分界线的秦岭山脉横贯全省东西。
陕西省,古称三秦大地,地处祖国大西北,为西北五省之第一大省。
陕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著名的景点有兵马俑、法门寺、大雁塔、华山、古汉台、黄帝陵、壶口瀑布等。
陕西八大怪是陕西人文所在,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
分别是面条像腰带、锅盔像锅盖、油泼辣子一道菜、凳子不坐蹲起来、帕帕头上戴、房子半边盖、碗盆分不开、秦腔吼起来。
陕西分布有大熊猫、金丝猴、羚牛、朱鹮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省区域地质概况陕西的地质位置在我国具有得天独厚的特点,它处于中国南、北接壤,东、西过渡和三大构造域交汇地带,地层发育齐全,各种岩类发育,可追溯的地质历史近30亿年,许多重要的地质事件在本省都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地层区划横跨华北、华南两个地层大区、4个地层区、10个地层分区和20个地层小区,从新太古代-新生代地层均有不同程度分布。
其中,新太古代—古元古代地层主要由中深变质的高级片麻岩系组成,呈构造穹隆或构造残块出露于秦岭造山带及其两侧;早—中元古代以浅变质火山岩和次稳定变质细碎屑岩为特征;长城—蓟县纪由火山沉积为主逐渐转为陆源碎屑沉积为主;震旦纪—早寒武世全区均为碎屑岩—碳酸盐岩建造;古生代海相地层分区明显;中三叠世以后全区均为陆相地层。
一、地层(一)陕西地层的基本特征横跨华北、秦岭和杨子三个一级综合地层区。
除晚白垩世缺失、晚侏罗世尚有争议和古元古代尚不清楚外,各时代地层发育较为齐全,自太古代至第四纪不同程度均有纪录。
出露最老的地层为太古界,分布于华北地层区南缘,研究程度低。
元古界分布较广,为本省前寒武系的主体。
古生界构成本省南部地层的主体,研究程度较高。
中、新生界遍及全省,集中于陕北、关中地区。
地层大小单元达263个。
(二)陕西地层的分布和发育特点前震旦系主要沿南、北古老地块的边缘形成,呈带状分布,震旦系主要分布于秦岭区和扬子区,华北区仅分布于南缘,寒武一奥陶系和二叠一三叠系省内普遍分布,华北区缺失志留和泥盆系,扬子区大部缺失泥盆系和石炭系;晚侏罗世及晚白垩世全省普遍缺失沉积;新生界主要分布于秦岭以北,以汾渭分区最为发育。
以上反映了古生代以来,省内地壳有两次普遍沉降和两次整体遭受剥蚀的过程。
金堆城小区中、晚元古界发育较完整,为我国西北地区所少有。
扬子区至秦岭区震旦系的横向连续变化,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阳平关小区及高滩—兵房街小区震旦系与寒武系剖面连续过渡,是研究两者界线的良好地区。
岚皋—竹溪分区志留系笔石化石特别丰富,笔石带较为齐全,是研究笔石化石不可多得的地区。
徽县—旬阳分区旬阳、西口一带,晚古生代地层发育齐全,剖面连续,化石较为丰富,在当前堪称是研究我国中部晚古生界层型剖面最有利的地段。
陕甘宁分区中生代地层系统发育,是我国内陆盆地较为完整并具代表性的地区之一。
关中、陕北第四系黄土分布广,剖面较为完整,在我国也是少有。
(三)古生代海生生物群的分区特征华北区属北方(西方)大区;扬子区属东方(太平洋)大区或古地中海大区,秦岭区常为上述两大区的过渡类型。
反映了古生代(主要为早古生代)秦岭海域南北并无长期的阻隔,只有环境的差异或局部的地理隔绝。
中生代海相地层,秦岭区出现北方的菊石及南、北方瓣鳃类的混生。
陆相地层植物群,西北地层区以温暖、潮湿的蕨类为主,其次银杏,西南地层区以炎热环境的苏铁类为主。
说明了在中生代秦岭已对我国南、北自然环境及气候起了一定的分割作用。
(四)沉积类型华北区自长城纪始由准稳定转向稳定类型沉积;扬子区自震旦纪起为稳定类型沉积;秦岭区除晚震旦世外以活动类型沉积为主。
扬子区和秦岭区震旦系由差异到相似,寒武系由相似到差异的演变,反映了稳定区与活动带的演化既有显著的差异,但在某些时期又有相似和过渡,同时也说明了地层序列、沉积类型与地质演化的关系。
(五)地层含矿性陕西地层含矿层位较多,除华北区及扬子区奥陶系或志留系外,几乎遍及各个时代的地层,其中属同沉积的矿产。
华北区,前寒武系以铁为主,古生界以煤为主,其次为磷、铁、硫铁及粘土,中生界以煤、油气为主,新生界仅有石膏、石英砂及油气显示。
扬子区,前震旦系以铁、铜为主,震旦系以磷、锰为主,古生界以磷、铁、硫铁及煤为主,中生界有石膏、煤,其次为铁和粘土。
秦岭区,前震旦系以铁、硫铁、多金属为主,震旦系以磷、钡为主,其次为硫铁及锰等,古生界的铁、多金属以及钡、硫铁、磷、铀、煤均具有一定意义,中生界以煤为主,新生界有砂金、砂铂。
秦岭区碳硅质地层普遍富含钒、钼、铀及稀土等元素。
省内碳酸盐岩地层构成的石灰岩、白云岩矿产地也不少。
二、岩石(一)沉积岩及岩相古地理1.省内沉积岩以分布广泛,海、陆相均较发育,环境多样,物源复杂,岩类较多,成岩后生作用明显,时空上多种岩类共生互变为特点。
在划分的十一个岩类中,以碎屑岩、碳酸盐岩及粘土质岩最为发育,其次为硅质岩、磷质岩;铁、锰、铝、铜质岩,形成于特定的环境,局限在少数层位,可燃有机岩主要分布在内陆盆地,并以华北区为主。
在陕北上二叠统一下三叠统中还发现沸石质岩。
2.本省碎屑岩较为复杂,不同时代和地区变化较大。
砾岩按成因分为海相,陆相,冰成及成岩四种类型,以前两类较为普遍。
华北区南缘上奥陶统出现有水下重力流砾岩。
冰成岩形成于早震旦世,以华北区较为典型,扬子区仅有冰水沉积岩。
成岩角砾岩仅见于扬子区三叠系中。
砂岩分布的时代和层位最多。
海相砂岩,稳定区以成熟度高的石英砂岩为主,杂基较少;活动带以长石石英砂岩及粉砂岩为主,泥质杂基成分较高。
陆相砂岩,以长石砂岩为主,其次为岩屑砂岩。
长石砂岩华北区以斜长石为主,含一定量的黑云母,钙质胶结为特征,扬子区以钾长石为主,云母少,粘土质胶结为特点。
3.石灰岩以海相浅水沉积为主,古生代最发育,粒屑灰岩和晶粒灰岩类分布最广。
粒屑灰岩类以生屑灰岩和内碎屑灰岩较为普遍,晶粒灰岩以灰泥岩为主。
早古生代普遍富硅、镁、铁,晚古生代以高钙为特点。
不同程度可见白云岩化、方解石化、硅化、膏化及压溶作用等成岩后生变化。
白云岩以晚元古代及早古生代最发育,按其成因,有同生白云岩和交代白云岩两类。
同生白云岩省内以晶粒白云岩分布最广,隐藻白云岩主要分布于地台区前寒武纪地层。
交代白云岩三大区均有分布,但主要分布于古生代以来地层中。
从华北区元古代白云岩化学成分反映,以高硅、钾、富镁质为特点。
4.通过对震旦纪至第三纪沉积相和古地理环境的研究,较系统全面地反映了各时期海陆分布、变迁和沉积环境的基本特征。
华北区早古生代主要为滨海潮坪及台地环境,石炭纪至三叠纪为内陆盆地滨海平原和河湖沼泽环境,扬子区早古生代以浅海陆棚环境为主,晚古生代主要为滨海台地环境,中生代以来由滨海局限台地演化为内陆盆地,秦岭区自古生代始至中三叠世,总体以浅海陆棚及盆地环境为主,海域自南、北向中心逐渐收宿,由东向西迁移,晚三叠世以后为山问(断陷)盆地沉积,北秦岭元古代古陆及扬子北缘汉南等古陆,对古生代省内三大区沉积海域不同程度地起了一定阻隔作用,但海域又常守所沟通。
5.陕西磷质岩分布在十一个地层单位,主要为震旦系和寒武系,有规律地沿古陆边缘滨、浅海环境形成。
滨海形成于海侵早期,以砂质或灰质磷质(块)岩为主,浅海形成F盆地或陆棚环境,以硅质磷质(块)岩为主,多数并具异化(地)磷块岩特征。
(二)岩浆岩1.省内岩浆活动具多期次,多岩类为特征。
在划分的十个期中,最早为阜平期,最晚为喜马拉雅晚期,其中火山岩浆活动有九期,20余个地层单位,侵入岩岩浆活动有七个期。
前寒武纪以火山岩占优势,寒武纪后以侵入岩为主。
按其分布的面积,侵入岩尤其花岗岩类最广,空间上以秦巴地区最为发育。
2.省内火山岩自老到新表现由基性+中基性+中酸性的演化趋势。
熔岩、火山碎屑岩及火山—沉积岩均较发育,常构成由喷发相至喷发—沉积相。
多数具旋回性和韵律性特点。
岩类较多,主要有:玄武岩(玄武—安山岩)单一组合,玄武—英安岩(或流纹岩)两端员组合,玄武—安山—英安—流纹岩组合和英安—流纹岩缺基性端员组合等四种类型。
以钙碱性系列为主,其次为碱性一钙碱性,少数为碱性系列。
火山喷发强度,可分别与夏威夷式、武尔卡诺式及斯特朗博利式对照,划为三种类型。
根据分异系数和固结指数,省内火山岩偏酸性者一般分异程度高,偏基性者一般分异程度低。
岩浆演化有三种趋势,即拉斑玄武岩趋势、钙碱性趋势和中间型趋势。
根据比率“T”值,火山岩可能来源于上地幔,地幔部分熔融及地壳物质的深部重熔三个方面。
本省火山岩形成的构造环境,可归纳为四种:①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受断裂控制,包含具活动带性质和准稳定区性质两种,前者靠洋一侧,后者靠陆一侧,②形成于大陆边缘由活动带向不成熟岛弧演化,具岛弧内外侧火山岩特征,③属于成熟岛弧造山带环境;④由陆壳再生分裂产生的,包括发展成为活动带及不具活动带性质两种,前者与弧后盆地火山岩类似,后者与大陆裂谷火山岩接近。
3.省内超基性及基性侵入岩发育,是我国主要分布区之一,共有岩体群244处,岩体1467个,岩石类型11种。
空间上划分为七带一区,以加里东期为主。
北秦岭及勉略地区主要为铁镁质及镁质超基性岩,汉南岩区及北大巴山岩带以铁质基性岩为主。
这些岩带(区)多数沿区域性断裂带分布,岩石普遍蚀变。
超基性岩含有铬、镍,基性岩含有钒钛磁铁矿及磷灰石等主要矿产。
4.省内闪长岩、正长岩类分布面积仅次于花岗岩类。
时空上划分为四期五个岩区,闪长岩类以华力西期规模最大,前燕山期一般形成于构造活动带或造山带,并常与花岗岩类伴生,岩体常受混染,燕山期多数与小斑岩体伴生。
有陆壳重熔和深部分异两种不同的物源。
正长岩类以加里东期为主,多数形成于准稳定发展阶段或稳定区的边缘,以略阳、勉县和安康,紫阳等地最为发育,中元古代为钙碱性,古生代为偏碱一过碱性。
与中性岩类有关的主要矿产,闪长岩类有铁、铜,正长岩类有铌、稀土及铀矿化。
5.本省花岗岩类岩石类型较多,时空上划分为七期和七个岩区。
按物质来源和成岩方式,划分为陆壳重熔,深部分异和混合交代三种成因类型。
在南郑碑坝并发现霓石花岗岩。
花岗岩类时空分布具有明显的规律性。
前寒武纪主要分布于华北、扬子两个稳定地块的边缘,加里东期主要分布于加里东褶皱带,华力西、印支期主要分布于秦岭印支构造带的西部及北秦岭加里东构造带;燕山期主要分布于北秦岭加里东构造带及华北地块南缘东段,先以重熔型为主,后以分异型为主。
扬子区白震旦纪以来未发现岩浆侵入活动;华北南缘在中元古代侵入活动后,东段叠加燕山期;秦岭区随其地质发展,总体自南北向中心迁移,西强东弱,北秦岭为多期侵入活动带。
花岗岩类各期次不同程度都有成矿现象,构成多期成矿特点。
一般晚期(次)成矿较好。
重熔型岩基(株)一般与稀有、稀土、铀,钨成矿关系密切,分异型小斑岩多数与钼、铜、铁成矿有关。
岩体的主要组分与成矿有一定关系,一般含矿岩体富硅、碱,贫铁、镁、钙。
成矿岩体具不同程度蚀变交代,与小斑岩有关的钼矿以钾,硅交代为主,铜矿具面型蚀变分带,大岩基成矿者常具垂直和水平蚀变分带。
(三)区域变质岩1.省内变质岩亦较发育,自太古代至三叠纪地层均有不同程度的变质。
主要分布于秦岭区,扬子区以墓底变质为主,华北区除基底变质外,南缘中元古界至早古生界盖层也经历有轻微变质。
岩石类型较多,除榴辉岩外其他各类岩石均有。
变质地层的原岩类型及变质程度,前震旦纪以火山型及混合型为主,一般形成中,低级变质,少数高级变质,震旦纪以来以正常沉积型及混合型为主,一般形成低级变质,部分为中级变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