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有意”到“无意”书法创作的几种方法与境界

合集下载

书法作品创作思路

书法作品创作思路

书法作品创作思路书法,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自古以来便受到文人墨客的喜爱与推崇。

在进行书法作品创作时,书法家需综合考虑多个方面,以期达到形神兼备、意境深远的艺术效果。

以下是我个人在书法创作过程中的一些思路和方法。

一、选字与内容首先,在选择书写内容方面,我会根据创作目的、场合及受众来挑选适当的文字。

例如,若为庆典场合,可能会选取寓意吉祥、美好的词句;若为表达个人情感,则可能倾向于选择能体现心境的诗句或名言。

同时,我会注意文字内容的整体协调性,确保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在意义上相互呼应,形成和谐统一的整体。

二、章法与布局章法,即整幅作品的布局和安排,是书法创作中极为重要的一环。

我会根据所选文字的数量和内容,确定合适的幅式(如横幅、竖幅、斗方等),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精心布局。

在布局过程中,我会注重字距、行距的调整,以及字的大小、轻重、疏密等变化,以形成节奏感和层次感。

同时,我还会利用墨色的浓淡、润燥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

三、笔法与线条笔法是书法艺术的灵魂,直接关系到作品的成败。

在创作过程中,我会根据所写字的特点和个人审美追求,选择合适的笔法(如中锋、侧锋、逆锋等),并注重起笔、行笔、收笔的力度和速度控制。

此外,我还会特别关注线条的质量,力求做到线条流畅自然、有力有节。

在线条的呈现上,我会追求既符合传统规范,又能体现个人风格的独特美感。

四、墨法与色彩墨法在书法创作中同样不容忽视。

我会根据实际需要,灵活运用不同的墨法(如浓墨、淡墨、枯墨、润墨等),以丰富作品的视觉效果。

在色彩运用上,虽然书法以黑白为主色调,但我也会在适当的时候尝试运用彩色宣纸或添加印章、题跋等元素,为作品增添一抹亮色。

五、个人风格与审美追求将个人风格和审美追求融入作品是每位书法家的必修课。

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我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和审美理念。

在风格上,我注重传统与创新的结合,既尊重古典书法的法度和韵味,又敢于尝试新的笔法和形式。

在审美上,我追求简约而不简单、自然而不做作的艺术境界,力求在作品中展现出独特的个人魅力。

论书法创作中的“有意”与“无意”

论书法创作中的“有意”与“无意”

论书法创作中的“有意”与“无意”程思敏【摘要】在书法创作中存在着“意在笔先”与“无意于佳”两种观点.“意在笔先”讲的是在书法创作前要先进行构思,然后下笔.而“无意于佳”则表明创作不必刻意求工、墨守成规,这样反而会创作出自然萧散、出奇制胜的作品.二者看似相悖却有着紧密的联系.【期刊名称】《美与时代(下旬刊)》【年(卷),期】2017(000)002【总页数】2页(P75-76)【关键词】书法创作;“意在笔先”;“无意于佳”【作者】程思敏【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书法系【正文语种】中文在中国书法史上,有诸多书论对“有意”与“无意”的书写状态作出了苦心孤诣的探索与研究。

书家们在进行大量的书法创作之后,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和总结了深刻并真切的体会,同时凭借着敏感与锐利的艺术感知力,对书法创作的“有意”与“无意”进行过生动的描述。

本文就书法创作中的“有意”与“无意”作了探讨,希望能对书法创作者有所助益。

艺术创作是一种主体性的实践活动,其过程是清晰的、理智的。

艺术创作当然离不开艺术家在进行创作之前的构思与准备的“运思”阶段,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有意”。

书法作品的创作与其他艺术一样,同样需要书者“有意”地进行,正所谓“意在笔先”。

书论中“意在笔先”是指写字之前事先进行构思,然后再下笔。

此语出自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中“意在笔前,然后作字”[1]26。

这是书法创作的宗旨之一,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创作出的作品的成败。

如果书者在创作时“有意”为之,将可能收获到预期的效果。

因此,“意在笔先”这一命题深入人心。

王羲之主张的“未作之始,结思成矣”就表达了构思的重要性。

早在东晋,卫夫人就说过,“意后笔前者败”“意前笔后者胜”[1]23,强调的是要想进行书法创作须构思在前。

由此我们可知“意在笔先”就是要做到作字时的胸有成竹。

在完成一幅作品前,我们不但要思考每个字的笔划如何书写,每个字的结构怎样安排,整个章法的预期效果又会是怎样,还要看所书词句,需要用什么书体进行创作,或真或草,以何种纸色相称,素白或是仿古。

书法创作的过程和方法

书法创作的过程和方法

书法创作的过程和方法
书法是一门艺术,需要通过不断的创作和实践提高自己的水平。

在书法创作的过程中,需要遵循一定的方法和步骤:
1. 落笔与提起:落笔是指将笔落到纸上,提起则是将笔离开纸面。

在书写时,需要注意笔的落笔力度和提起顺畅程度。

2. 用笔的姿势:正确的用笔姿势是书写的基础。

一般来说,毛笔
书法需要用三指掌握笔杆,硬笔书法则需要用两指夹笔。

3. 书写节奏:书写需要有节奏感,避免出现过快或过慢的情况。

可以通过练习字帖来培养良好的书写节奏。

4. 用笔的转折:书写中常常需要进行笔画的转折。

需要注意转折
点的位置和有无歧义,同时也需要注意转折的力度和笔画的续接。

5. 用笔的粗细:通过掌握笔的用力程度,可以实现笔画的粗细变化,达到丰富书写的效果。

在进行书法创作时,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选好材料:书法专用纸张和墨汁能够提高书写的质量和效果。

2. 把握节奏:书写需要有整体的节奏感,需要把握好每个字的比
例和形状。

3. 熟练练习:书法需要不断练习,并注意改正自己的错误,以提
高自身的水平。

4. 借鉴他人之长:可以学习其他书法家的作品,理解他们的用笔技巧和风格,从而为自己的书法创作提供参考。

总之,书法创作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坚持下去才能提升自身的水平和艺术境界。

从尚意到无意――品读苏轼《黄州寒食帖》

从尚意到无意――品读苏轼《黄州寒食帖》

从尚意到无意——品读苏轼《黄州寒食帖》宋书尚意。

以苏轼为代表的宋人书法追求的是文人、文学和书法的结合,是以文章、才学为根基的个体心性的自然流露,将心灵、性情、文化素养推到至高无上的位置,传达其胸中郁结与率性真情,这就是不同于古人的“尚意”书法。

然而身为一个杰出的书论家,苏轼自然知道书法创作的最高境界乃是“无意”。

“无意”不是没有任何意识,而是我们所说的潜意识。

书法作为一门抒情达意的艺术,是书家心灵的外化,而人的情感总是自发的、自由的,是不受任何力量制约的,只有在无意识的状态下,人的性情才能得到最真实最充分的表达,也只有在无意识的状态下,书家才能“穷变态于毫端,合情调于纸上”而人书合一。

苏轼认为好的书法艺术完全应该是一种天真烂漫之意的自然流露,是一种无意识的冲动。

他曾多次在酒后作书,便是在寻求这种“无意”,他在《与上言上人书》中说:“雪斋清境,发于梦想,此间有荒山大江,修竹枯木,每饮村酒,醉后曳杖放脚,不知远近,亦旷然天真。

”苏轼的书学理论来源于他的哲学思想,他的哲学思想以佛道思想为主,其中又以庄子、禅宗思想为重,而庄、禅之核心乃“无”、“空”,苏轼书法的最高境界所达到的也是一种庄、禅的精神境界,即“无意”。

《寒食帖》无疑是最杰出的代表。

《黄州寒食帖》为墨迹素笺本,横118厘米,纵33.5厘米,共17行,129字,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无款及年月。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作品为两首五言古风,诗句苍劲沉郁,低回长叹;而书法则以手卷形式一气呵成,苏轼将诗句心境情感的变化寓于点画线条的变化之中,作品浑然天成,在技巧、情感、意境上都无可挑剔,诗、书俱出自然。

无怪乎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为之折腰,在帖后题跋曰:“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

此书兼颜鲁公、然而胸中无盘郁纠结,何能寄寓又何所外化?盘郁纠结者为何?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受到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的排斥,因北宋最大的文字狱“乌台诗案”被贬任黄州团练副使,闲职长达四年。

书法笔意十二法

书法笔意十二法

书法笔意十二法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项重要艺术,是一种通过笔墨进行表现和传达的艺术形式。

在书法的世界里,有着一种很重要的概念——“笔意”。

笔意是指书法作品所表现出的气韵、神韵,它是书法艺术品硕果的精髓,也是区别于普通字体书写的独特之处。

今天,我们来谈一谈“书法笔意十二法”,一起探讨如何运用笔意创作出更为完美的书法作品。

一、转折法:指画线时尤其是锋线到达某个地方时,颠簸盘旋成为另外一条线,带动整个气氛转变。

二、心意法:指写作时必须得投入感情,它是意境的载体,也是字和心灵之间最为密切的纽带。

三、透体法:指书写时将整个字看作一个整体,不但包括每一笔的起伏变化,还包括笔画之间的相互呼应和内在协调。

四、碎劈法:指在书写时,用笔跳动碎劈,形成不同的笔锋,从而形成字形,达到书写的目的。

五、提顿法:指在书写时,有意深按一下笔的顶部,生成一个稍长一些的端点。

六、点画勾背法:指书写时,头顶下顶点顶坠顶钩等点画,要做的高、直、匀、长、厚、差的尺度关系,直笔要匀,弯折要差。

七、前伸法:指书写时,每一笔都要有一个明显的进步与前行,在“前伸”中表现出蓄势待发的动力和气定神妙的优雅。

八、长短畅滑法:指书写时,把握长、短的长度、宽窄的宽度以及不同笔的温度,短一点使笔画畅滑。

九、缠绵法:指书写时,描绘出相互交错纠缠的笔画,使字的构造更加严谨而有趣味得多。

十、生变法:指书写时可以根据形势变化,随意发挥笔力,从而实现笔力的自然延伸。

十一、厚薄确切法:指书写时,对字的粗细度的表现,用笔的压力大小与强度来区分。

十二、扭曲变化法:指书写时,笔画的弯曲度和后部的缩短度因协调,就像身躯扭曲,浑然天成。

总之,“书法笔意十二法”这些法则的出现,为书法家提供了一些书写的细节要点,使得更多的艺术家能够通过笔意创作出更加优美、优雅、富有韵律的作品。

因此,我们在创作书法时要注意,不仅要掌握每一笔的力度、长度、宽度等细节关系,在形式上展现的是一份功夫,关键在于书法艺术家的心智敏锐性与笔力的配合。

书法的八个阶段

书法的八个阶段

书法的八个阶段
书法的八个阶段如下:
1. 歪乱阶段:这是书法的初始阶段,也是学习的第一阶段。

初学者会发现自己的字写出来不成样子,甚至进步很小。

这个阶段就是“歪乱阶段”。

在这一阶段,初学者需要掌握笔画的基本技法,并理解领会汉字结构的规律。

2. 平整阶段:这是书法的第二阶段。

当初学者掌握笔画的基本技法,理解领会汉字结构的规律后,他们的字会变得更加整齐和规范。

3. 笔法阶段:这是书法的第三阶段。

在这个阶段,书法家开始探索笔法的运用,包括笔画的力度、速度和节奏等。

4. 字形阶段:这是书法的第四阶段。

在这个阶段,书法家开始注重字形的构造和美感,尝试通过不同的字形来表达自己的艺术观念和思想感情。

5. 墨法阶段:这是书法的第五阶段。

在这个阶段,书法家开始注重墨的运用,包括墨的浓度、墨迹的干湿、墨色的变化等。

6. 章法阶段:这是书法的第六阶段。

在这个阶段,书法家开始注重整体布局和章法安排,包括字与字之间的关系、行与行之间的呼应等。

7. 性情阶段:这是书法的第七阶段。

在这个阶段,书法家开始注重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个性,通过书法作品来展现自己的内心世界和
艺术追求。

8. 意境阶段:这是书法的最高阶段。

在这个阶段,书法家已经达到了随心所欲、自由创作的境地,他们的作品不仅具有形式美,而且能够传达出深邃的思想和情感内涵。

以上是书法学习的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重点和要求。

只有不断努力和实践,才能逐步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达到更高的艺术境界。

书法艺术境界的九重划分法

书法艺术境界的九重划分法

书法艺术境界的九重划分法书法是我国传统艺术之一,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

在书法艺术的创作过程中,有一种九重划分法,可帮助艺术家更好的创作。

一、写作手法。

书法艺术的第一种境界是写作手法。

作为书法创作者的基础,正确的写作手法可让文字更加流畅、潇洒,表现出手迹的特点。

二、笔墨运用。

书法的笔墨运用是书法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要求笔墨浓淡、方圆的规矩,还应该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呈现。

三、字体选择。

字体的选择是书法艺术中不可忽视的元素。

它们的特点是有所不同的,比较流行的字体有楷书、行书、隶书、草书等,每种字体有着自己独特的韵味,需要根据书法创作者的风格和创作内涵来选择。

四、着重部位。

书法艺术的第四个境界是在着重部位上寻找突破。

着重部位应该吸引读者的眼球,并进行展示。

五、掌握书法法则。

书法艺术除了要有复杂的表现技巧外,还必须有条不紊,有章可循。

书法方面的法则有很多,如“八法”、“八点有躯”等,要想尽可能更好地发挥艺术家的创作能力,也必须要学会其中的每个细节。

六、行文整齐。

行文整齐是书法艺术第六个境界,书法作品的行文要整齐,具有规律性,这样才能使书法的美感更加脱俗。

七、气韵生动。

书法艺术的气韵生动是作品赋予生命的根本,它是书写线条的魅力、感情强度的集大成体。

八、简化手法。

书法艺术的第八个境界是使用简化手法。

较少繁琐的笔画,使文字更加清晰,让观众更加容易地理解书法作品所表达的文化意义。

九、创意设计。

最后,创意设计在书法艺术创作中也非常重要。

创意设计可能涉及形式、主题、画面构成、以及文字、颜色搭配等方面。

艺术家的想象力及创新能力在此发挥。

总之,“书法艺术境界的九重划分法”是一种综合性的思想方法,它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以帮助创作者创作更好的作品。

因此,在书法艺术的发展中,创作者应该积极探索,以提高自己的书法艺术境界。

书法创作的境界及标准

书法创作的境界及标准

一、书法创作的境界“创作”一词,包含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创”。

所谓“创”者,有开始做、初次做的意思,西方人称为“begintodo”或者“firsttimetodo”,其中心意思是“create”(创造)。

另一方面是“作”。

“作”有“skill”(作法)、“make”(制作)的意思,其中的“法”含有技巧化理论、意识的意思,制作的“制”含有目的、方法的意思。

因此上,英语对中国的书法创作解释为“techiniqueofcalligrahy”,意思是“有技巧的书写”。

“techinique”本义是技术、技巧、技能,在书法上则是指“汉字书写的方法”。

从上面的解释我们可以认识到:书法创作是有技巧、有意识、有方法的汉字书写。

理解有意识、有目的、有方法(技法)的书写汉字,对书法创作来说是很重要的。

它有五个要件:一是要有才学(有意识),二是有书写目的(动机),三是要有法(有技巧),四是线条书写(时空记录),五是汉字(作品性质的规定是汉字,而不是绘画)。

这五个方面是书法创作的全部内涵,它们是相辅相成有机的统一体,缺其一则不能称为完整的中国汉字书法创作。

当然,笔者在这里注重强调的是“意识”,尤其是书法家自己的意识对书法创作的影响是很重要的。

“有意识、有目的、有方法”中的三个“有”字的含义是得到、取得、获得、达到。

每个人获得的才、能和个人的创作目的是不相同的,所以每一个书法家创作的作品是唯一的、排他的、不可复制的。

也许,他可能借鉴某一个书法家的书写风格,或者他受师承关系的影响,具有某一书风笔意,但是他在创作某一件书法作品时,已经把过去所学的“才”和掌握的“能”升华为有自己意识的、独立的、排他的线条艺术了。

这就是书法创作的基本内涵。

那么,我们书法家在创作作品时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要达到何种境界,才是我们创作的奋斗目标呢?1.书法创作的第一境界——法无定法书法艺术有其自身的规定性,是客观的。

书法艺术的审美规律也是客观的,不以书法家意志为转移的,因此书法家只能发现它、遵循它,而不能改变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Ξ从“有意”到“无意”———书法创作的几种方法与境界章剑深(绍兴文理学院 美术系,浙江 绍兴312000)摘 要:本文把书法创作方法归纳为集字法、综合取舍法、立意法、无意法四种。

对每种创作法及创作者与之相适应的技法、学识、观念、情感等进行了阐述,揭示了每种创作法的不同特点及相互间层次上的差异,从而,提出创作的方法对作品的境界起决定性作用。

关键词:有意;无意;创作;方法;境界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93X (2000)03-0107-05书法艺术越来越为更多人所喜爱,学书者日众。

凡学书,皆以创作为指归。

无论是初涉书坛的学子,还是享有盛名的书界老宿,都在各自不同的层面上全心创作着,几乎每天、每时都把无数或成熟、或幼稚、或精美、或粗劣的书法作品投向社会,作用于人们。

面对这些作品,我们不光视其可见的形式而满足,我们总想透过形式了解更深层的东西,揣摩其创作方法、创作观念及创作意图,从而更加深刻地了解作品本身。

为此,本文想通过对几种创作方法的大致归类,并对每类创作方法及其相关的技法基础、创作观念、创作意图、情感状态等作一剖析,从而起到为创作服务的目的。

一、集字法创作集字法创作可分两个层次:初级阶段集字法创作和高级阶段集字法创作。

这是一般书家都曾有过体验的创作方法。

特别是初级阶段集字法创作,虽显得极幼稚,但它是书家走进漫长创作之路的第一站,通过这一站,把临摹和创作连接了起来。

初级阶段集字法创作,是找出字帖中所需的字,按内容临写成篇章的创作法。

这种创作其根本虽是依赖于临摹基础,然而,要搞出令人满意的作品,在临摹之外还须付出一定的劳动。

如寻好一段便于创作的文字内容,对字帖中找不出的字如何利用相近的字进行改造,如何利用部首间拼凑成字,有时还要运用《书法字典》等工具书帮助解决问题,这是第一步。

第二步是构成作品形式,尺幅安排,篇章构成,字间行间分布;字之大小、轻重、疏密、收放等搭配;落款、印章位置设计等,都有字的组合美和章法的构成美。

待这一切就绪,接着就是无数遍的重复书写。

这在当今一个个少儿书展、青年书展、离退休老人书展中,运用尤为广泛。

甚至用这种创作法所作的作品在各类大赛中获奖的也为数不少。

这种创作法有时也被一些书家所采用,并能书就较可观的书法作品来。

但就整体而言,这种创作常常是功力浅薄者用之,它只能在作品的外在形式上作些努力,无法在作品的内在意蕴中体现作者的思想情感。

这种创作好比执着拐杖行步,不可能写出高层书作。

如果说初级阶段的集字法创作可以凭一两本帖子临习数年就可以开始创作的话,那么高级阶段的集字法创作就没有如此容易了。

米芾在《海岳名言》中云:“壮岁未能立家,人谓吾书为‘集古字’,盖取诸长处,总而成之,既老始自成家,人见之,不知以何为祖也。

”高级阶段的集字法创作必须在会背临多种帖子的基础上方可进行。

它不能再象初级阶段集字法那样去照本摹仿,它应当是随心默出,召之即来,并能较好地顾及笔势行气,节奏韵律等,使其能自然和谐,不刻板杂乱。

然学书者能背临好一种字帖,非三五年临池701第20卷第3期2000年9月 绍 兴 文 理 学 院 学 报JOURNA L OF SH AOXI NG C O LLEGE OF ARTS AND SCIE NCES V ol.20N o.3Sep.2000Ξ收稿日期:2000-5-22作者简介:章剑深(1956-),男,浙江诸暨人,绍兴文理学院美术系讲师。

工夫不可。

况且,在创作中只凭一种字帖其容量是很不够的。

所以,这种集字法创作,没有十余年临池工夫,休言“笔笔有来历,字字有出处”。

就古代米芾来说,尚且到了“壮岁未能立家,人谓吾书为‘集古字’”。

其实,这个集古字实属来之不易,这是前半生临池功深的结晶。

凡历史上卓有成就的书法家大多是如此的:前半生循规矩,后半生由自己。

遗憾的是,我们几乎看不到他们早期学书过程的书迹,这是书法史的一大缺憾。

孙过庭《书谱》云:“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

”“贵似”不单体现于对帖临摹的惟妙惟肖上,同时更应体现于一定时期内的创作之中,使创作出的作品入某家某帖,以像为好。

有人学书,临摹与创作总是脱节,照着字帖临写很像,一旦自己创作,就不成样子,究其原因,就是缺少了这一环节。

有志于书事者,不能不慎。

这一时期的创作,实质是继承为主,是在打坚实的基础,主观上理应不该求变求新,是因为没有足够的求变求新之本。

若遭人非议,讥讽为“集古字”、“奴书”、“无个性”、“无新意”等,都是情理中事,壮岁未能立家嘛。

这种创作法,主要是求技法上的成熟和形式上的规范、完善,情感上则以复述、体验古人情感、意趣为主。

它还没有使自己从复述古人情感转为抒发自己情感的要求上来。

然而,书作若能较好体现古人风格,体验、复述古人情感、意趣,也不失为是佳作。

在古代的一些优秀书家笔迹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曾有过这种创作法历程的某些烙印。

如:隋智永学右军之真草书,唐陆柬之学右军《兰亭序》行书,宋吴琚学米芾行书等。

这种创作法对于书家成长过程来说,是极为必要的。

但对于进入成熟期后的书家来说,应该摆脱出来,从方法到观念都应作大的转变。

否则,将影响书家的历史地位及书作的品格评价。

二、综合取舍法创作综合取舍法创作是把所涉及过的诸家、诸碑帖进行综合取舍,“盖取诸长处”,按自己的审美理想,大胆地“移植”、“嫁接”,试图“研制”出崭新的品种来。

或取某家笔法与某家笔法结合,或取某家笔法与某家字法相融,或用某家字法结合某家章法,甚至用某家书体去写某家气息(格局、意境)等。

综合取舍法创作是由作者的求变、求新、表现自我的要求开始的,是对集字法创作的一种突破。

它基于观念的转变带来方法的变易。

观念的转变全赖于学识的积累和情感的养育;而方法的转换则须有深厚的临池功夫作保证。

因此,这种创作法一般须在较长的临池经历以后才选择它。

它是自成面目前的必要锤炼。

这种创作法大多是在理性管束下,在良好审美能力支撑下展开的一种自由的畅想,并将这种自由畅想付诸为实际的行动。

所以,这种创作法带来的苦乐是习书以来所没有过的。

综合取舍法创作容易使人陷入一种迷津。

它和集字法创作相比,集字法创作的单纯性、依赖性,保证了创作的一路平安,稳步向前,只是缺少了新奇的光彩,易入平庸。

而综合取舍法创作,它的多样性、自选性、不确定性,如同走入一个无限之大的迷宫,有时,你的勤奋将换来身心的疲惫与方向的迷失。

避免这种困境,并能在这探索、漫游中满载而归,一是提高识见:要多读书,多听有识者的批评、建议,多思考,多总结,读书与临池并进,见识与技艺共增。

二是注意学习方法:要有点有面,点面结合。

点即是重点专攻,面即是百家串门。

点须要相对稳定,不可老是改换门庭。

它是聚积之所,聚积从面处采集来的各种“奇珍异宝”。

没有点,纵使采尽百家,到头来还是无“家”可归,也谈不上综合取舍了。

点也有人喻之为“根据地”。

综合取舍法创作,最易把字写糟,但也最利把字写好。

关键全在一识见上,包括学习方法的运用也取决于识见。

这点,王羲之看来也有过这样的过程和抉择。

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云:“予少学卫夫人书,将谓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曹喜等书,又之许下,见钟繇、梁鹄书,又之洛下,见蔡邕《石经》三体书,又于从兄洽处,见张昶《华岳碑》,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耳。

遂改本师,仍于众碑学习焉。

”这里,我们得知王羲之早年学卫夫人书,自认为书已写得很好。

其实,这个阶段他学书应该是很狭隘的,所谓的“大能”,无非是凭少年的记忆力和摹仿力,把卫夫人教他的字写得滚瓜烂熟,随手默出而已。

这种学习效果之快,自我感觉之好,正是集字法创作阶段的反映。

继之他渡江北游,见到了众多历代名家的书迹,眼界大开,才觉原先自己的“大能”是很幼稚的做法。

“遂改本师,仍于众碑学习焉”,由原来的一家转入“百家”学习。

这在学习方法与创作方法上均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即由原来的单纯的“集字法”转入“综合取舍法”是很自然的事。

但如何走好这一程,识见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感到王羲之在向众碑学习的过程中,801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20卷没有被迷惑,而是能很好地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并且能博而返约。

王羲之云:“顷寻诸名书,钟、张信为绝伦,其余不足观。

”(孙过庭《书谱》)经过众多书家书体的学习、比较、综合取舍,得出“钟、张信为绝伦,其余不足观”的结论,足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概和见地。

正因为他这一过人的见地及有点有面的学习方法,使他在综合取舍前人的作书得失时获得了极大的成功,成为了书法史上的一位集大成者。

综合取舍法创作最具探索精神和创造精神。

它使作者从单纯走向多元,从平正迈入险绝,从肤浅进入深沉。

是技的精进,胸的拓展和胆的放大。

越具有艺术气质和好奇心者,为此投入将越多。

然而,这种创作法容易产生作意态。

正如孙过庭《书谱》中所云:“中则过之。

”虽然这种创作法所成作品成功率较低,但能使书家的创造力、想象力、自我表现力均得到很好的锻炼和体验。

它从集字法创作的被动位置逐渐转入书法创作中的主动位置,为日后自己风格的创立起了关键的作用。

在历史上,留有这种创作法“印记”的佳作也不少,如唐颜真卿之《裴将军诗》书作,清郑燮之“六分半书”书作等。

三、立意法创作立意法创作,即作者在创作书作前,须经酝酿、构思,在头脑中先确立一个所书作品的基本形象,即“成竹在胸”,然后在书写中进一步明确、完善这一形象的创作。

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中云:“夫欲学书法,先乾研墨,凝神静虑,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则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

”在《书论》中又云:“凡书贵乎沉静,令意在笔前,字居心后,未作之始、结思成矣。

”这是一种很理性,很经意的创作法。

在作书之前,从局部到整体都经过深思熟虑,然后挥写。

这种创作态度不但体现在作书前,甚至在作书中也显得特别沉稳和有序,它对事先预想的意,在书写中还可时时调整、充实、完善:“起笔下笔,忖度寻思”(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每作一字,须用数种意”,“若作一纸之书,须字字意别,勿使相同。

”(王羲之《书论》)因而在书成作品中尤感其从容自度,墨沉笔实,线条凝炼,给人以意疏字缓,气宽韵逸之美。

立意法创作在古今人的运用中又有所不同。

古人极注重书前的酝酿工夫,打好“腹稿”,并在挥写中能做到“心急笔迟”,心与笔之间留有再可“忖度寻思”之余地,使得书写作品的成功率极高,很少浪费纸墨。

而今人大多在书前所立之意是极粗率大概的,在挥写中又往往是心急笔速,在心与笔之间很少留有再可“忖度寻思”之余地,使书写作品成功率较低,每每需用去许多纸后,才渐渐接近、实现其原先心目中所要的作品效果。

立意法创作贵在得“意”。

“意”除少数是莫名生发外,大多需要诱发:或把玩前人妙迹而有会于心;或与人论艺而心有所悟;或观自然景物而有所启发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