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滑脱症的诊断与治疗要点
腰椎滑脱诊断症状及治疗方案

腰椎滑脱诊断症状及治疗方案简介:腰椎滑脱症是指由于腰椎椎弓峡部裂,是椎体发生滑脱、压迫神经根,产生以腰腿痛为主要症状的疾病。
男性多见,主要发生在L5和L4。
病因:根据其病因可分为:1.先天性腰椎弓中央及两侧各有化骨中心,在发育中未能连接而成峡部裂,胎儿出生时即有椎弓峡部的缺损。
行走之后逐渐发生滑脱。
2.家族型或遗传性腰椎滑脱症,其原因也是先天性腰椎峡部化骨中心未能愈合,但有明显的家族型,可能系儿童时期细弱的峡部折断而成峡部缺陷。
3.后天性、疲劳骨折,峡部较细小,可能为发生峡部裂的内在因素。
相对细小的峡部,在劳动、运动或轻微外伤时,易发生劳损骨折。
由于症状轻或无症状而易被忽视,致骨折不连接,形成峡部裂。
4.创伤性腰椎滑脱症,腰椎峡部因外伤特别是后伸损伤,可发生骨折。
临床表现:发生腰椎滑脱后,患者可以没有任何症状,仅仅在是拍片时发现。
也可能会出现各种相关症状,如腰痛、下肢疼痛、麻木、无力,严重时可出现大小便异常。
滑脱较重的患者可能会出现腰部凹陷、腹部前凸,甚至躯干缩短、走路时出现摇摆。
诊断和鉴别诊断:(一)诊断1.下腰痛,在正中或偏一侧,深在,劳动后加重,休息则好转。
疼痛可向臂部或大腿后面放射。
如压迫神经根或伴椎间盘突出,则下肢放射痛沿坐骨神经根的分布走行。
2.站立时腰生理前凸增加。
3.直腿抬高多不受限,下肢的感觉、肌力及反射正常。
4.X线片显示腰椎峡部缺陷。
峡部裂隙之改变由裂隙增宽、硬化、颈部细长,向前延伸。
5.CT检查可显示腰椎峡部列。
在先天性腰椎滑脱严重者,腰前凸明显,L4及L5棘突积气上下韧带常有压痛,腰部活动受限。
有神经根受压征者,可根据感觉及肌力的改变来定位。
符合上述第1~3项可拟诊。
第5项确诊。
(二)鉴别诊断1.腰肌劳损和棘上韧带和棘间韧带损伤:好发于长期弯腰工作者。
主要症状未腰部酸痛。
劳累后加重,卧床休息后好转。
但卧床过久后,又感腰部不适,稍事活动后好转。
X线片可明确鉴别诊断。
2.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主要症状为腰痛。
腰椎滑脱的诊断和治疗

腰椎滑脱的诊断和治疗作者:何浪来源:《中国社区医师》2008年第17期腰椎滑脱的诊断症状多数腰椎滑脱没有明显症状。
一般情况下,患者的症状和体征与滑脱类型、腰椎稳定情况、滑脱程度、年龄、性别等因素有关。
退行性滑脱多在50岁以后发病,随年龄增长,发病率增加。
患者可有腰骶部疼痛,酸胀感可向大腿后方或整个大腿放射。
腰椎滑脱症状较重时可出现长时间站立或蹲起活动后疼痛加重,休息后缓解,平卧位时自觉症状缓解明显。
伴椎管狭窄时可有下肢疼痛、各种运动感觉障碍、肌肉无力、皮肤麻木等,并可出现间歇性跛行。
如伴椎间盘突出时,可出现下肢放射性疼痛。
峡部裂性滑脱多见于50岁以下患者,可有严重下肢痛,腰部过伸时可加重或诱发疼痛。
体征可表现为腰椎前凸增大,病椎处棘突压痛及台阶样改变等。
正常情况下,L5的滑脱引起L5神经根受累,L4滑脱刺激L4神经根。
详细的体格检查要注意全身状况及躯干平衡性:确定脊柱的活动度和胭绳肌的紧张性。
注意观察足跟、足趾行走能力和盘腿坐的能力,由此判断L4、5和S1神经根的功能。
同时进行下肢肌力、感觉和膝、踝反射等详尽的神经检查。
注意拇长伸肌和胫前肌的肌力。
检查下肢外周脉搏,询问有无血管疾病史。
影像学检查X线是诊断腰椎滑脱的首选方法。
腰椎滑脱的治疗非手术疗法对于轻度腰椎滑脱患者,首先应进行非手术治疗,减轻症状,防止滑脱进展。
对儿童、青少年单纯椎弓崩裂者疗效明显。
急性峡部骨折,若能早期诊断,通过制动大部分可自行愈合。
老年患者亦可采用非手术治疗。
①腰部制动:包括卧床休息,避免参加腰部负重、扭转、弯腰用力等活动,腰部支具、围腰保护等。
②药物治疗:非甾体类抗炎药、病灶注射、神经阻滞治疗、中医药等。
③康复治疗:a、手法治疗。
屈髋屈膝法:使腹肌收缩,从而增加腹内压,压力作用于前凸的腰椎上,前滑的腰椎在前面首当其冲地受到力的作用,从而有可能改善其不正常的解剖结构关系来缓解症状。
屈脊位手法:此手法能有效扩大狭窄椎管硬膜囊矢状径,使凹入椎管之黄韧带拉长,并使椎间盘及前后纵韧带功能向有利于腰椎生理功能方面发展,从而有效地解除椎管狭窄所致的症状。
腰椎滑脱治疗方法

腰椎滑脱治疗方法腰椎滑脱根据慢性下腰部疼痛,伴一侧或双侧下肢疼痛麻木、间歇性跛钉、严重时出现摇摆步态及畸形体型,棘突台阶状,神经根和马尾神经受压体征,结合X-线及MRI影像学专有表现较易诊断。
X-线侧位片对腰椎滑脱诊断具有重要价值,是滑脱程度测量主要手段。
椎体向前滑移并有不同程度旋转,峡部不连时可见斜形透光带。
左右斜位X-线片上峡部裂呈狗带项圈征。
动力位X-线片椎间移位大于3mm有助于退行性滑脱的诊断。
MRI上峡部裂表现为低信号带,双关节征、双边征有助于腰椎滑脱诊断。
不论是腰椎退行性滑脱,还是椎弓根峡部崩裂性滑脱,经过严格保守治疗无效,症状反复发作者多需要手术治疗。
手术指证有:①Ⅱ度以下滑脱、顽固性下腰部疼痛或下腰部疼痛症状加剧,经过保守治疗无效。
②伴有腰椎间盘突出或椎管狭窄出现下肢神经根性疼痛,间歇性跛钉或马尾神经受压症状。
③病程长并有逐渐加重趋势,症状轻重与滑脱加重程度和椎间盘退行变程度相符,影像学检查证实滑脱进度。
④Ⅲ度以上严重滑脱。
?传统的椎板减压后外侧植骨融合术是治疗腰椎滑脱的常用手术方法,对侧隐窝和椎间孔减压不彻底。
往往是术后神经根症状残留的重要原因。
后外侧植骨融合病变椎体间未作植骨,脊柱前中柱缺乏支撑和融合,很难纠正椎体滑脱和恢复椎体生理弧度,在后外侧植骨融合及椎弓根系统传递绝大部分重力负荷情况下,椎间盘存在微小变形和移位,可能是下腰部疼痛持续存在的原因。
?经过椎间孔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是目前常用的治疗技术。
经过椎体间植骨融合和椎弓根钉内固定重建前柱的支撑作用及后柱的张力带功能获得较好的稳定性,经过切除椎间盘组织消除了椎间盘致痛性物质,椎体间融合消除了椎体间的不稳,从而消除了物质及生物力学致痛因素。
对退行性腰椎滑脱可行单侧操作,通过单侧部分椎板和上关节突切除椎体间植骨融合,保留了脊柱后侧韧带复合体结构及肌肉附丽点,有利于腰背肌的功能恢复,增加脊柱生物力学稳定性。
尤其经椎间孔植骨融合术操作在出孔神经下方,纵行神经根上方和硬膜囊外侧间隙,对神经根和硬脊膜的牵拉小,大大降低神经根损伤和神经根周围疤痕形成或硬膜囊撕裂机率。
腰椎滑脱的病因、症状和按摩、整脊治疗_崔彦杰

一、腰椎滑脱的病因:腰椎滑脱是指因椎体间连接异常发生的上位椎体于下位椎体表面部分或全部的滑移。
简单地说腰椎滑脱是指一个椎体在另一椎体上向前或向后移位。
腰椎滑脱一般为前滑脱。
后滑脱好发于腰5和腰4椎体,约占95%,其中腰5椎体发生率为82~90%,其他腰椎少见。
一些外伤或退行性滑脱可多节段同时发生,甚至出现后滑脱。
腰椎滑脱是怎样引起的?腰椎滑脱主要是由于椎体间骨性连接异常而引发的。
椎体间骨性连接异常主要有5种情况。
1、病理性骨折由于全身局部病变累及椎峡部上下关节突,使椎体稳定性丧失发生椎体滑脱。
总之,除先天性滑脱外,目前多数学者认为腰椎滑脱主要是由于外伤和劳损引起。
先天性滑脱占33%,峡部裂引发滑脱占15%,最多见的是退行性滑脱。
2、创伤性创伤引起椎弓、小关节峡部等骨折,由于椎体前后结构的连续性破坏,发生滑脱。
3、关节突的峡部异常引发滑脱峡部异常可有峡部疲劳骨折,峡部急性骨折;及峡部的延长。
4、退行性变由于长时间腰椎不稳或应力增加使相应小关节发生磨损。
退行性改变,使之呈现特殊形态,关节突变得水平而逐渐发生滑脱。
多见于50岁以后,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3倍。
多见于腰4,其次为腰5。
5、先天发育不良由于骶骨上部或腰5椎弓缺损,从而缺乏足够的力量阻止椎体前移的倾向,使其向前滑脱。
有遗传性,有报告父母与子女同患腰椎椎体滑脱的病例。
二、腰椎滑脱的临床症状:大多数腰椎滑脱没有症状。
患者的症状和体征与滑脱类型、腰椎稳定情况,滑脱程度、年龄、性别等因素有关。
通行性滑脱多见于50岁以后发病,随年龄增长,发病率增加,患者可有腰骶部疼痛,酸胀感可向大腿后方或整个大腿放散。
腰椎稳定性较差时疼痛有如下特点:休息时意识到疼痛和下肢僵硬感,活动后可稍缓解,长时间站立,蹲起活动后疼痛加重,再休息后又缓解。
伴椎管狭窄时可有下肢疼痛、各种运动感觉障碍,肌肉僵硬,皮肤刺痛、麻木等。
有时出现间歇性跛行。
伴椎间盘突出时,神经牵引征阳性。
峡部崩裂性滑脱多见于50岁以下可有腰背痛和下肢痛,腰部过伸时可加重或诱发疼痛。
腰椎滑脱症全面解析:分类、症状、诊断与治疗策略2024(附表)

腰椎滑脱症全面解析:分类、症状、诊断与治疗策略2024(附表)腰椎滑脱症是脊柱外科常见疾病,主要见千中老年人群,是指腰椎中的某一椎体与其邻近的椎体发生了相对向前或向后的滑移。
类型及病因根据发生滑脱的原因,分为椎弓发育不良性、椎弓峡部裂性、退行性、创伤性、病理性和医源性滑脱这几种类型,临床上以椎弓峡部裂性和退行性多见。
1、椎弓发育不良性:通常发生在Ls/S1。
由先天性胀骨关节突或Ls 脊柱后方结构断裂,造成Ls全体滑向骨前方;么椎弓峡部裂性:腰椎滑脱最常见的原因。
多发生在腰低部,主要是椎弓峡部断裂或骨折所致;3、退行性:主要是由千老化,腰椎后方小关节发生退行性变而引起的滑脱,面椎板峡部并无异常。
发病多见L3-Ls。
常出现Ls神经根受压迫的临床表现;4、外伤性:由千脊柱除峡部以外有部位的骨折而引起;5、病理性:由千腰椎骨肿瘤、代谢性骨病导致;6、医瀛性:在医疗中对脊椎后方结构过分减压而造成。
症状1、腰祗疼痛:疼痛涉及到腰抵部,多为钝痛,极少数患者可发生严重的尾骨疼痛;疼痛可在劳累后逐渐出现,或千一次扭伤之后持续存在;站立、弯腰时加重,卧床休息后减轻或消失;2、坐骨神经受累:峡部断裂处的纤维结缔组织或增生骨痴可压迫神经根,滑脱时L5或S1神经根受牵拉,出现下肢放射痛、麻木;直腿抬高试验多为阳性,Kemp征阳性。
疼痛及麻木症状可出现在两侧,但因腰椎紊乱后的扭曲侧弯可使两侧受损程度不一,而症状表现轻重不等,甚至只在单侧出现症状;3、间歇性陂行:若神经受压或合并腰椎管狭窄则常出现间歇性跋行症状;4、马尾神经受牵拉或受压迫症状:滑脱严重时,马尾神经受累可出现下肢乏力、区麻木及大小便功能障碍等症状。
影像学检查1、椎弓崩裂征象:X线腰椎45°斜位摄片示上关节突轮廓似“狗耳”,横突似“狗头",椎弓根似“狗眼”,下关节突似“狗前肢",关节突间部或称峡部似“狗颈部“、椎弓峡部崩裂时“狗颈部“可见裂隙;上关节突妇关节突问邓(峡祁)下关节突植廿趴哀腰椎斜位片椎弓峡部裂征象示意图2、Meyerding腰椎滑脱分度:腰椎滑脱侧位片示上一椎体对下一椎体发生向前移位。
腰椎滑脱症

腰椎滑脱症1、定义:正常人的腰椎排列整齐,如果由于先天或后天的原因,其中一个腰椎的椎体相对与邻近的腰椎向前滑移,即为腰椎滑脱。
因退变、外伤或先天因素等使腰椎椎体与椎弓根或小关节突骨质连续性中断者,称为腰椎峡部崩裂;椎骨出现变位致使连续性延长,以致上位椎体、椎弓根、横突和上关节突一同在下位椎节上方向前移位者,称为腰椎峡部崩裂合并腰椎滑脱。
而退变因素致腰椎滑脱者占60%以上。
发病年龄以20~50岁较多。
2、临床表现:1、早期可无明显症状;2、腰椎不稳定所致腰背痛,有时与过度活动或者体育运动有关;3、因椎管狭窄或神经根狭窄引起下肢疼痛、麻木,间隙性跛行症状。
3、分型:1、I型-先天不发育性腰椎滑脱;2、II型-峡部型腰椎滑脱;3、III型退变性型腰椎滑脱4、IV型创伤性腰椎滑脱5、V型病理性腰椎滑脱6、VI型:医源性腰椎滑脱。
4、腰椎滑脱程度分级:Meyerding 分级利用侧位X 线平片对滑椎的程度进行了划分,主要是基于滑椎的椎体对应其下一椎体滑移的百分比。
I 度滑椎小于 25 %, II 度滑椎介于 25 - 49 %之间, III 度滑椎在 50 - 74 %之间, IV 度滑椎为 75 %- 99 %,如果椎体滑移至下一椎体水平以下则为 V 度,即滑脱。
5、影像学检查:X线:标准的侧位X 线平片是最好的初步影像学检查手段。
侧位X 线平片可观察到椎体的滑移,正位X 线平片如果发现"拿破仑帽样"征,则表明有严重滑椎或滑脱。
斜位X线平片可显示峡部的断裂。
CT检查:可见进一步确定峡部的断裂。
MRI检查:可见判断有无合并椎管狭窄。
6、治疗:大部分有症状的滑椎儿童可以通过保守、非手术治疗获得满意疗效。
停止剧烈活动即可减轻症状,卧床休息、牵引及支具均可有效缓解症状。
儿童滑椎的手术治疗仅适用于保守治疗无效或由神经损害的病人。
对于有严重滑椎的骨骼发育不成熟的病人,即使没有症状,也应行椎体融合术。
腰椎滑脱诊断与治疗PPT

影像学检查:X光、CT、MRI等,观察腰椎结构、滑脱程度等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生化等,排除其他疾病可能
病史询问:了解患者症状、病史、生活习惯等
体格检查:观察患者腰椎活动度、肌肉力量、神经反射等
病史询问:了解患者是否有腰椎滑脱的病史、家族史等
汇报人:
CONTENTS
护理人员
腰椎滑脱的诊断
腰椎滑脱的治疗
腰椎滑脱的预防
腰椎滑脱的并发症及处理
PART ONE
PART TWO
骨密度检查:了解骨质疏松情况,评估治疗方案
神经电生理检查: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等,评估神经损伤程度
影像学检查:X光、CT、MRI等,观察腰椎结构、滑脱程度等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生化等,排除其他疾病可能
PART FIVE
神经根受压:导致下肢疼痛、麻木、无力等症状
椎管狭窄:压迫脊髓,导致下肢无力、麻木、大小便失禁等症状
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根,导致下肢疼痛、麻木、无力等症状
腰椎不稳:导致腰部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
肌肉萎缩:长期卧床或活动受限,导致肌肉萎缩、无力等症状
骨质疏松:长期卧床或活动受限,导致骨质疏松、骨折等症状
辅助器具:如腰围、护腰等
手术适应症:严重腰椎滑脱、保守治疗无效、神经压迫等症状
术后康复:卧床休息、物理治疗、药物治疗等
手术风险:神经损伤、感染、出血等
手术方法:椎体间融合术、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椎间盘切除术等
物理治疗:包括按摩、热敷、电疗等
运动疗法:如瑜伽、普拉提等,增强肌肉力量和稳定性
药物治疗:如非甾体抗炎药、肌肉松弛剂等
腰椎滑脱怎么治疗好呢,治疗方法

腰椎滑脱怎么治疗好呢,治疗方法腰椎滑脱是指椎间盘向后凸出或向后滑脱,从而使腰椎相邻的两个椎骨之间距离变短或不规则,压迫或刺激周围神经根或脊髓,导致腰痛、下肢放射痛、感觉异常、运动障碍等症状。
下面是腰椎滑脱的治疗方法及注意事项。
1.非手术治疗(1)药物治疗:通过减轻疼痛、消炎、肌肉松弛等方式缓解症状。
如非甾体抗炎药、止痛药、肌肉松弛剂等。
(2)物理治疗:包括牵引、按摩、理疗电流等。
如利用牵引器进行气动牵引、水中运动、按摩等。
理疗电流可以用于镇痛、肌肉放松,如经皮电刺激、中频电疗等。
(3)针灸治疗:针灸可以缓解腰痛、放松肌肉、改善微循环等。
2.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是腰椎滑脱的最后治疗手段,通常在非手术治疗无效或临床症状较严重时考虑。
手术包括腰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椎间突切开减压、椎体形成术等。
注意事项:1.定期康复训练:康复训练有助于恢复脊柱功能,加强脊柱肌群,防止疾病复发。
2.注意保持合理姿势:当站立或坐位时,应保持姿势正常,避免长时间弯腰或猫背的姿势,腰部宜放松,脊柱应保持自然弧度。
3.减轻体重:腰椎滑脱患者应适当减轻体重,减少脊柱的负担。
4.避免剧烈运动:腰椎滑脱患者应避免进行剧烈运动,如跑步、跳跃等,以免加重腰椎负担。
5.戒烟限酒:抽烟和饮酒对腰椎滑脱患者有害,应戒烟限酒。
6.合理劳动和生活方式:患者应避免长时间坐或长时间站,也可以选择工作或生活方式上的调整来避免过度负担腰椎。
7.定期体检:腰椎滑脱患者需要定期进行体检,及时了解病情。
腰椎有骨刺,怎么治疗呢,治疗方法腰椎骨刺是指腰椎骨增生引起的骨质增生,常见于年龄较大的人群中。
骨刺可能会给日常生活带来很大的不便,甚至会引起疼痛和神经症状。
治疗骨刺的方法有很多,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手术治疗等。
在治疗骨刺的同时,还需要注意一些事项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一、药物治疗1.镇痛药:可以缓解疼痛,但是不能治愈骨刺。
2.消炎药:可以缓解骨刺周围的炎症,减轻疼痛,但是不能治愈骨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腰椎滑脱症
简介:
腰椎滑脱症是指由于腰椎椎弓峡部裂,是椎体发生滑脱、压迫神经根,产生以腰腿痛为主要症状的疾病。
男性多见,主要发生在L5和L4。
病因:
根据其病因可分为:
1.先天性腰椎弓中央及两侧各有化骨中心,在发育中未能连接而成峡部裂,胎儿出生时即有椎弓峡部的缺损。
行走之后逐渐发生滑脱。
2.家族型或遗传性腰椎滑脱症,其原因也是先天性腰椎峡部化骨中心未能愈合,但有明显的家族型,可能系儿童时期细弱的峡部折断而成峡部缺陷。
3.后天性、疲劳骨折,峡部较细小,可能为发生峡部裂的内在因素。
相对细小的峡部,在劳动、运动或轻微外伤时,易发生劳损骨折。
由于症状轻或无症状而易被忽视,致骨折不连接,形成峡部裂。
4.创伤性腰椎滑脱症,腰椎峡部因外伤特别是后伸损伤,可发生骨折。
临床表现:
发生腰椎滑脱后,患者可以没有任何症状,仅仅在是拍片时发现。
也可能会出现各种相关症状,如腰痛、下肢疼痛、麻木、无力,严重时可出现大小便异常。
滑脱较重的患者可能会出现腰部凹陷、腹部前凸,甚至躯干缩短、走路时出现摇摆。
诊断和鉴别诊断:
(一)诊断
1.下腰痛,在正中或偏一侧,深在,劳动后加重,休息则好转。
疼痛可向臂部或大腿后面放射。
如压迫神经根或伴椎间盘突出,则下肢放射痛沿坐骨神经根的分布走行。
2.站立时腰生理前凸增加。
3.直腿抬高多不受限,下肢的感觉、肌力及反射正常。
4.X线片显示腰椎峡部缺陷。
峡部裂隙之改变由裂隙增宽、硬化、颈部细长,向前延伸。
5.CT检查可显示腰椎峡部列。
在先天性腰椎滑脱严重者,腰前凸明显,L4及L5棘突积气上下韧带常有压痛,腰部活动受限。
有神经根受压征者,可根据感觉及肌力的改变来定位。
符合上述第1~3项可拟诊。
第5项确诊。
(二)鉴别诊断
1.腰肌劳损和棘上韧带和棘间韧带损伤:好发于长期弯腰工作者。
主要症状未腰部酸痛。
劳累后加重,卧床休息后好转。
但卧床过久后,又感腰部不适,稍事活动后好转。
X线片可明确鉴别诊断。
2.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主要症状为腰痛。
少数可向下肢放射,第三腰椎横突处压痛,无坐骨神经症状。
X线检查可明确诊断。
3.腰椎管狭窄症:许多因素可引起椎管、神经根管、椎间孔狭窄使相应部位的脊髓、神经根或马尾神经受压的症状。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腰痛,马尾神经或神经根受压的症状,特别是间歇性跛行。
鉴别主要靠X线正侧位和左右斜片位、CT和MRI。
4.腰椎间盘突出症:腰痛伴下肢放射痛。
增加腹压时下肢放射痛加重,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加强试验阳性。
X线正侧位片盒左右斜片位、CT检查可明确诊断。
治疗方案:
1.非手术治疗
(1)无症状的峡部裂及Ⅰ度腰椎滑脱患者不需要特殊治疗。
(2)口服非甾体消炎镇痛药,压痛点局部封闭,理疗,佩带腰围,加强腰背肌锻炼。
2.手术治疗
(1)前路椎间植骨融合术:切除椎间盘,上下椎体作出骨粗面或一骨槽以接纳植骨。
用适当器械使脱位椎体复位,于髂骨结节处取适当大小骨块,植于两椎体间,并钢板固定。
术后卧床8~12周。
石膏腰围固定后起床,再固定8周。
(2)椎弓切除、后路复位追健体植骨融合术:游离椎弓包括其关节突完全切除,以使神经根彻底减压。
探查有无椎间盘突出,并将整个椎间盘包括软骨板及椎体皮质骨板切除。
用特制脊柱撑开器将椎体间撑开并回复脊柱轴线,取髂骨块植骨。
术后卧床8~12周。
石膏腰围固定后起床,再固定8周。
(3)脊柱外固定支架复位、固定术:使用脊柱外固定支架治疗腰椎滑脱。
受限C形臂X线机的引导下,于脱位之上方、下椎体,对没有神经根症状者经皮拧入椎弓根螺纹钉,安装外固定架;对有神经根症状者,切开减压后拧入椎弓根螺纹钉,安装外固定架。
每天转动外固定支架上方的调整螺丝,进行复位,待2~3周复位后再进行前路椎间植骨融合术。
预后:
对Ⅰ度以下的腰椎滑脱肺手术治疗可改善临床症状,但常易复发。
对Ⅰ度以上的腰椎滑脱者,只要能达到充分减压、良好的复位、牢固的固定和融合,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