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学习心得体会
学习外国文学的心得体会

学习外国文学的心得体会自我介绍我是一名外国文学专业的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我热爱阅读和研究外国文学作品,从中汲取了许多宝贵的心得体会。
在学习外国文学的过程中,我不仅提高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还拓宽了自己的视野,对外国文化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此,我将分享一些我学习外国文学的心得体会。
第一部分:文学的意义和价值外国文学作为人类智慧与情感的结晶,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意义。
通过阅读外国文学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对话,了解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历史、社会、人文等方方面面。
同时,外国文学作品也能够启迪我们的思考,引发我们对生活和人性的思考,有助于促进我们的成长和发展。
第二部分:外国文学与自我提高通过学习外国文学,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够拓宽我们的知识面和视野。
外国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魅力和美感,通过阅读,我们可以领略到不同文化和国家的思想和艺术的魅力。
同时,外国文学作品也能够培养我们的情感和情绪,使我们更加理解和关心他人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第三部分:外国文学与文化交流外国文学作为一种跨文化的艺术形式,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对话。
通过阅读外国文学作品,我们可以了解到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差异和相似之处,促进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同时,通过翻译和传播外国文学作品,我们可以向世界传递我们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和思想观念,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友谊。
第四部分:外国文学与情感启蒙外国文学不仅可以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还可以启迪我们的情感和思维方式。
通过阅读外国文学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作家对生活、人性和社会的深刻洞察和思考,通过他们的笔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面对自己的生活和遭遇。
同时,外国文学作品也能够激发我们对未来的希望和信心,引导我们积极进取,追求自己的梦想。
第五部分:外国文学的限制和挑战尽管外国文学有许多的价值和意义,但也存在一些限制和挑战。
首先,语言障碍是学习外国文学的一个主要困难,毕竟不同国家的文学作品所使用的语言不同,需要我们具备较高的语言能力才能够真正理解和欣赏。
教师外国文学史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教师,我有幸教授外国文学史课程。
在这段时间里,我深刻体会到了外国文学史的魅力和重要性,也收获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感悟。
首先,外国文学史课程让我认识到不同文化背景下文学作品的独特价值。
通过学习外国文学史,我了解到各个时期、各个国家的文学特点,以及这些作品所反映出的文化内涵。
这使我更加尊重和欣赏不同文化的多样性,也使我更加关注文学作品的跨文化交流价值。
在教学中,我努力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文学作品,培养他们的跨文化意识。
其次,外国文学史课程让我认识到文学作品的普遍性和永恒性。
尽管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具有各自的特点,但它们在人性、情感、道德等方面具有共通之处。
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发现这些共通之处,让他们认识到文学作品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艺术性,更在于其对人性的思考和启示。
这种认识使我更加坚定了文学教育的信念,也让我更加热爱我的教育事业。
再次,外国文学史课程让我认识到文学作品的批判性。
文学作品往往反映出一个时代的风貌和社会问题,具有强烈的批判性。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关注文学作品的批判精神,让他们认识到文学作品对于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
这使我更加关注学生的思想成长,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此外,外国文学史课程让我认识到文学作品的创作手法和技巧。
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文学作品进行分析,我学会了如何从文本中挖掘作者的创作意图,如何欣赏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
这些知识不仅丰富了我的教学,也使我在日常生活中更加关注文学作品的创作手法和技巧。
在教学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以下几点:1. 教师要具备扎实的文学功底。
只有对文学作品有深入的了解,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去欣赏和解读。
2.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主动去阅读文学作品,从而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3.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使他们在文学学习上取得更好的成绩。
通过外国文学学习的心得收获

通过外国文学学习的心得收获。
外国文学作品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看待世界。
这些作品通常具有独特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这些背景直接影响着作品的创作和阐述。
通过阅读外国文学作品,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历史以及思想。
这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在跨文化交流中做到谅解和包容。
外国文学作品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优秀的认知工具。
通过阅读外国文学作品,我们可以与不同年龄、性别、背景和信仰的角色进行沟通。
这些作品展示了人类丰富的想象力和无尽的创造性,通过卓越的文学之笔,透视人性、生命、精神和社会问题等方方面面。
这些作品可以帮助我们学会思考、自我反思和成长,探索生命的意义,有助于我们增强自己的情感意识和认知能力。
外国文学作品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惊喜和启示。
这些作品往往包含一些限制性的规则和特殊的文体结构。
例如,类似于克隆奴隶和的人工生命体,或妖精、魔法师、宙斯和幽灵等神话人物,这些文字的背后都诠释了一定的社会和文化历史背景,引人深入。
外国文学作品有助于我们开拓思维,放飞想象,去突破传统、规则和束缚。
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情感上,外国文学作品都可以带给我们惊喜和启发。
外国文学作品有助于我们提高外语能力。
其中包括单词的理解、发音的准确性、语法和表述的技巧。
这些方面都是非常重要的,通过阅读外国文学作品,我们可以轻松而又愉快的学习和掌握另一种语言,这无疑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
通过外国文学的学习我收获了很多。
阅读外国文学作品是一种全面且多维度的学习方式,我们可以获取文化、历史、社会和艺术方面的知识和理解,这无疑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式。
文学的魅力和影响力都是无穷的,我们应该继续不断的探索,求知,成长。
五篇关于外国文学的读后感想

五篇关于外国文学的读后感想对于“罪与罚”这一主题的探讨,我想除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外,影响较大的还有《圣经》、莎士比亚等。
接下来看看五篇关于外国文学的读后感想。
外国文学读后感1《包法利夫人》读后感:《包法利夫人》是福楼拜的代表作,真不愧为作者用了几年时间雕琢出来的精品。
这部作品的语言是我阅读过的所有作品中最精致、最简练的。
以前看莫泊桑的《一生》,赞叹其文句的优美,感觉文字的简洁、出神尤其突出在自然环境、情景交融等的描写上。
现在一经对比,发现莫泊桑的文字功力整体上还是不及师傅福楼拜,所谓“姜还是老的辣”。
福楼拜对字字句句匠心独运,一方面可以看出他对艺术的热忱和严格的要求,另一方面也使得作品凸显刻意雕琢的痕迹,可能得不到崇尚“自然”者的完全认可。
普通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也可能会遇到一些阻碍,因为普通人在读小说时的思维没有那么缜密,极有可能是流水线式的,他们倾向于欣赏结构简单、脉络清晰、语言通俗的优秀艺术作品,而同样优秀但构造复杂、细节精致的优秀作品,则似乎更适合喜欢拿着显微镜去做深入调查和分析的人。
说实话,我读《包法利夫人》时的心态是比较复杂的,一面想缩减时间,一面书中经过权衡的语言又无法在短时间与自己的思维顺利地契合,一面我又不忍心快速的线性扫描,我摆脱不了文中精美的文句的魅力,我想知道作者到底怎样独特地去描述。
于是有些句子跳过后又禁不住回过头来一字一字浏览一遍。
李健吾的翻译很好地把握了原著的精髓。
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主人公爱玛。
惊奇于作者赋予她的浪漫主义想象和追求风月经验的勇气。
梦被福楼拜描写得极浪漫、迷人,可能无数少女读者都会忍不住跟爱玛一起沉迷于此。
我想涉世未深的少女们或多或少拥有些感性、天真的气质。
甚至可能无论男性或女性在潜意识里都曾存有像爱玛一样疯狂去追求爱情或情人的想法,只是敢不敢,做没做的问题,大部分人难以摆脱建立起来的文明、伦理、道德规范的约束。
恪守传统家庭伦理道德的人绝对会对她嗤之以鼻,她一点也不适合为人妻和为人母。
外国文学学习心得体会(通用6篇)

外国文学学习心得体会(通用6篇)外国文学学习篇1在没接触外国文学时,还真没有意识到原来外国文学的范围那么地广,除了中国以外的文学都称为外国文学。
不难想象,这是一个多么辽阔的领域呀!单中国的文学就有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就这两样就让我头疼了,如今来来个外国文学,它可是从希腊神话开始,一直到当代,并且贯穿几大洲,几乎全世界的外文学都要涉及一下。
所以没上课之前,对这门课还挺恐惧的。
原因有三:一事要学的东西太多,怕吃不消;二是从来都没看完过一本外国的书,自身内功不够;三是通病,老师如何?好不好说?怀着一颗不安的心走进了外国文学课堂,习惯性找了一个靠后的位置坐下,翻着课本,找找有什么好玩一点东西。
老师一上来真是给我们一惊,先说课题纪律:上课不能吃东西,玩手机,不能穿拖鞋,迟到扣分。
几点要求下来,心里不禁泛起了小波动,暗想,这年死啦! 光纪律就这样,真不懂以后还会有什么要求?殊不知,一节课下来,对老师的恐惧消除了。
老师其实很好说的,谈笑风趣,讲的东西也不乏味,还挺有意思的,或许是新接触的原因吧!老师课堂延伸的东西,很有意思,也很值得学习!经常介绍书籍给我们,记得很清楚一次,老师给女生们介绍四本女性必读书,我四个男生在下面窃窃私语,想问老师有没有我们男性的书刊?老师也常介绍书本以外的电影,说是他喜欢的,但也有一些我不喜欢。
当然了,这是因人而异,个人风格所造成。
像《红樱桃》我就不喜欢,故事倒不错,可能那个年代离我们太远了,心灵上、情感上没有共鸣。
打消了客观的因素后,剩下的就是自己的事了。
每次听老师讲课,把故事情节连起来讲,感觉写得很不错,表现也很到位,自我觉得比起中国的小说还要好看。
但是去看书时,根本就没这种感觉,一点往下读的欲望都没有。
外国文学真的很难读,它的故事情节发展太缓慢了,而且心里描写太多了,一本书,有时几页都是在写一个人的内心独白,让人看得不知所云,看到了后面,忘了前面,经常是不能把故事连在一起。
还有一大难题就是,外国人的名字太长,记不住谁是谁,最可恨的是一个家族的人,他们都有共同的姓,有时名也一样,在读的时候也常常不懂这人到底是那个?很是费事,记不得了,还得往前找,等找到了,阅读的兴趣也差不多了。
外国文学作品读后感

外国文学作品读后感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然后将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叫做读后感。
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外国文学作品读后感5篇,盼望对大家有所关心。
外国文学作品读后感1花了五天多的时间最终读完了《简爱》,我知道这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
这连住的几日,我几乎除了吃饭和睡觉,一切时间都耗费在这原来自遥远国度的小说里。
然而我还得在埋怨的同时,不得不承认它的杰出与迷人。
很少见到这样迷人的异国风情。
这布满着英国十九世纪趣味的故事里,让我感慨了许多。
其实我应当早些接触这本书,早就有许多的人介绍它了。
惋惜,我拥有着一点排外的情愫,始终拖到现在去观赏它,实在有些相见恨晚。
对简爱,我是观赏和赞美的。
她追求独立的人格,追求男女之间精神的公平。
虽经受了许多的不幸却照旧喜爱生活,并把爱带给每个需要她的人。
为了自己的爱的信念,公平的真实纯粹的爱,甚至毅然放弃渴望以久的唾手可得的爱情,并最终也和自己的爱人实现了精神上的公平,简爱的一生,虽谈不上轰轰烈烈,但却是平凡而不平凡。
在我心中,简爱就像一个布满才智、布满爱心并努力使自己生命得到最大张扬的精灵。
她的生命,有如彗星的闪亮和漂亮。
《简爱》是英国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传世之作,它胜利地塑造了英国文学史中第一个对爱情、生活、社会以及宗教都实行了独立自主的乐观进取态度和敢于斗争、敢于争取自由公平地位的女性形象。
夏洛蒂笔下的简爱却把她倔强的性格,独立的共性留给我们一个感动。
所以她是胜利的,幸福的女性。
简爱已作为独立女性的经典,我盼望阳光下,鲜花里有更多的简爱走出来,不管是贫困,还是富有;不管是美貌,还是相貌平凡,都有美妙的心灵和充实的心胸,都能以独立的人格和顽强的共性生活。
外国文学作品读后感2《简爱》是一部带有自转颜色的小说,它告知人们一个人生的真谛。
《简爱》的夏洛蒂勃朗特温顺,纯洁,喜爱追求一些美妙的东西,尽管她家境贫困,从小失去了母爱,再加上她身材矮小,容貌不出众,但或许就是这样一种灵魂深处的自卑,反映在她的性格上就是一种特别敏感的自尊。
外国文学学习心得范文学习外国著名文学的心得体会

外国文学学习心得作为一个英语专业的学生,外国文学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是最具挑战性的一部分。
在这几年的学习中,我逐渐体会到了外国文学学习的重要性,并获得了一些心得体会。
阅读要有自己的方法和重点。
学习一门外国文学,最重要的是掌握其原著文本。
我们可以将其与中文翻译对着读,理解原著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
同时,在阅读过程中要注重细节,生动描绘一些情节代入自己的生活经验当中,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原文所传达的思想、情感和文化内涵。
学习外国文学的时候要注重历史和文化背景的了解。
尤其是对于那些跨度较大的文化和历史时期,我们不能仅仅是读懂作品本身就好了。
只有了解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文化传统,才能更好的理解作品,更好的品味作品。
在学习文学理论的基础上,对于外国文学作品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的了解,是我们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
多角度解读。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阅读经验和文化背景,读者能从作品中感受到的东西各不相同。
要有多种解读的可能性,并学会用不同的角度或方法来解读同一部作品,寻找不同的美学视角。
尤其是那些有争议的文学作品,同样的作品可能被不同的人阅读为不同的性质,这给我们这些读者更多的解读和思考的空间。
读者们的角度不同,作品的意义就会发生变化。
阅读之外需要进行批判性思考。
在学习外国文学的过程中,我们除了需要阅读外还要进行批判性思考。
也就是说,必须在阅读过程中不停地提出问题,彻底地理解作品的内在机制和手法,不断地质疑,寻找不同的美学视角和更深刻的意义。
批判性思考是进一步理解和感悟外国文学的必要先决条件。
对于学习外国文学的人来说,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文化素养是很重要的,进行多角度解读和批判性思考便是更加深入地理解和领略外国文学的重要方法。
虽然外国文学所包容的文化背景和历史传统与我们不同,但它所代表的人类文化精神内核是越来越引人入胜的。
通过对外国文学的学习,我们不仅能了解外国文化,而且也能拓展我们的视野和人生经历。
外国文学作品读后感(精选31篇)

外国文学作品读后感(精选31篇)外国文学作品读后感(精选31篇)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
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外国文学作品读后感(精选31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外国文学作品读后感篇1在文学史上有许多经典名著都已永垂不朽,但能够像《简爱》这样深深地进入人们的灵魂的旷世奇作并不多。
它以一种不可抗拒的美感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读者,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
《简爱》是一部自传色彩极其浓厚的长篇小说,它以平实却又震撼人心的语言向我们阐述了这样一个主题:人生的价值=自尊+爱。
这是一部以爱情为主题的小说,却又毫不低俗。
主人公简爱是一个心地纯洁,善于思考的新社会女性,她生活在社会底层,受尽磨难。
她的生活遭遇令人同情,但她那倔强的性格和勇于追求平等,幸福的精神却为人们所赞赏。
简爱生存在一个父母双亡,寄人篱下的环境。
从小就承受着与同龄人不一样的待遇,舅母的嫌弃,表姐的蔑视,表哥的侮辱谩骂与毒打。
我们很难想象她到底经历了什么,但我知道这些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无疑是对其尊严的无情践踏。
或许,正是因为这一切的一切,换回了简爱无限的信心和百折不挠的精神,一种不可战胜的内在的人格力量。
小说主要描写了简爱与罗切斯特之间的爱情。
她的爱情观更加深化了她的个性,加强了他的人格魅力。
她认为爱情应该建立在精神平等的基础上,而不是取决于社会地位,财富和外貌。
只有男女双方彼此正真相爱,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
正因为如此,在罗切斯特面前,她从不因为自己的地位低贱而感到自卑,反而是认为他们是平等的。
不应该因为她是仆人,就不被别人尊重。
也这是因为她的正直,高尚,纯洁,心灵没又受到世俗社会的污染。
才使罗切斯特为之震撼,并且慢慢爱上了她。
他的真心也赢得了简的真心,并接受了他。
但过程并不平稳。
其实罗切斯特已有妻子,简默默地离开了。
当简再度归来,庄园毁了,罗切斯特也成了一个身染残疾之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国文学学习心得体会下面是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外国文学学习心体会得,欢迎大家阅读。
>>>更多精彩的“外国文学学习心得体会外国文学学习心体会得篇1在上大学那时后,对文学的发展史还是比较感兴趣的。
再有一次接触了外国的文学史之后,就开始着迷了。
这让我感触很深刻。
这学期的《外国文学史》已经结束了。
记忆中印象深刻的反倒不是这门课本身,而是刘老师“传道授课的方式。
天马行空,随意无拘,从书本至现实,分析到提问,点点滴滴,无一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如果说,现代社会需要的不仅是知识,而且更多地是一个有思想的头脑和一颗丰富的心灵,那么无疑,刘老师对我们至少对我的影响是巨大的。
还记得老师说过,文学其实很渺小,它并不能解决我们的生存问题,只是在生存之外,像所有的乐趣一样,被普通人或偶尔或时常为之的一种工具和手段。
这是很富有个性与见解性的评价!从小至大,我还未曾遇过讲文学的这样贬低文学。
因此,当时听了“它能供给我们饭吃吗?能让我们吃得更好吗?就不免笑了起来。
不过现在想想,这样的说法是实在的:文学可以改变我们,甚或我们的生存方式,但不可能解决我们根本的生存问题,以及社会问题。
可以说,这样带点幽默跟余韵的批判性思考,是我从这门课里学到的最宝贵的东西。
虽然看过《呼啸山庄》,知道冉阿让,记得堂吉诃得的傻气,听了《神曲》的有关一二......虽然它们时而给我震撼,时而令我感动与兴奋,时而让我觉得好笑、好玩,有趣;可是,这些所谓的“知识并没有让我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使我对事对人有着独特的己见。
为什么?一直弄不明白,读了一些书,许多事情还是力感不从,人云亦云。
直到上完刘老师讲的课,回顾课上的点滴情景,才算豁然开朗。
那就是:思考很重要。
看过一本书,一篇小说,一些文字,得有一点个人的想法。
那才能长进。
否则,读了再多,也是白搭。
一句话,《外国文学史》让我真切地体会到了----思考的力量。
一个国家。
一个时代的文学特征的同时也积淀着其民族性、时代性。
以下是外国文学的发展过程:欧洲文学从古希腊、罗马到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文学中很丰富的一部分。
古希腊、罗马文学是欧洲文学的开端。
古希腊文学中的神话和史诗则反映了从氏族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时的希腊生活和斗争。
希腊神话是古希腊人最早的意识形态,是古代希腊人民留给后世的一份珍贵的口头文学遗产。
希腊神话包括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突出征服自然的战斗精神和乐观主义情感。
《伊利亚特》[《伊利昂纪》和《奥德赛》(《奥德修纪》)]是欧洲文学史中最早的重要作品。
十三、十四世纪之交,随着意大利城市的兴起,佛罗伦萨文化的发达,学术派别对意大利文学的影响,产生了代表作家但丁。
留下了他最伟大的作品《神曲》。
《神曲》的构思宏伟,想象丰富,结构完整。
象征、寓意、梦幻的表现手法给后人以启发。
十四至十六世纪的文艺复兴,是一次新兴资产阶级反教会、反封建的文化思想启蒙运动。
这个时期,古希腊、罗马文化重新受到重视,因而有“文艺复兴之名。
代表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文学最高成就的是威廉·莎士比亚的戏剧创作。
亚洲和非洲是世界上两个最大的大陆,由于民族复杂、人口众多;历史悠久、文化传统源远流长。
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这一地区众多民族所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学,都是世界文学宝库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亚非是人类文化的发祥地,也是世界文学的摇篮。
这一时期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史诗、诗歌、戏剧、宗教箴言等等反映出人类童年时期的历史印迹,表现出古代人类为征服自然所进行的艰苦斗争,记载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重大变革,它代表了古代世界文学的最高成就,成为人类历史上珍贵的精神财富。
现代亚非文学,指二十世纪初到五十年代这一时期的亚洲和非洲的文学。
印度的近代文学,虽然在十七世纪后半叶巳经初现萌芽,但真正的开端是在十九世纪下半叶。
印度文学最重要的代表作家是世界闻名的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
日本现代文学是以二十年代反映现实为主旨的左翼文学和以追求艺术美为主旨的新感觉派双峰并峙的。
新感觉派的产生标志着日本现代派的诞生也标志着西方现代派文学开始在日本生根发芽。
其代表作家有:横光利一和川端康成。
发展到近代,西方社会的发展使社会悲剧诞生,大都取材于社会丑陋于人类美好愿望的对立,这也从侧面表现了西方社会发展到近现代产生的对人类自身的批判性。
另外,文学不仅仅是时代、民族、国家精神特质的浓缩,还有助于我们认识世界各地的文化风俗、风土人情,扩展我们的视野。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其实是要求我们不仅仅要注重书籍的阅读还要求我们领略各地不同的风情,而外国文学就是我们领略世界风情的最好的桥梁。
学习外国文学不仅可以自身的文学素质和修养,还可以在我们研究中国文学时扩展思路、提供新的研究方法和对象。
不过仅仅通过专题的学习不能让我们完全了解外国文学的文化内涵,想要真正实现外国文学带给我们的意义和价值,更需要我们挑选几本外国文学的经典作品,潜心阅读,才能真正提高和完善自己!不难想象,这是一个多么辽阔的领域呀!单中国的文学就有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就这两样就让我头疼了,如今来来个外国文学,它可是从希腊神话开始,一直到当代,并且贯穿几大洲,几乎全世界的外文学都要涉及一下。
所以没上课之前,对这门课还挺恐惧的。
原因有三:一事要学的东西太多,怕吃不消;二是从来都没看完过一本外国的书,自身内功不够;三是通病,老师如何?好不好说?怀着一颗不安的心走进了外国文学课堂,习惯性找了一个靠后的位置坐下,翻着课本,找找有什么好玩一点东西。
老师一上来真是给我们一惊,先说课题纪律:上课不能吃东西,玩手机,不能穿拖鞋,迟到扣分。
几点要求下来,心里不禁泛起了小波动,暗想,这年死啦! 光纪律就这样,真不懂以后还会有什么要求?殊不知,一节课下来,对老师的恐惧消除了。
老师其实很好说的,谈笑风趣,讲的东西也不乏味,还挺有意思的,或许是新接触的原因吧!老师课堂延伸的东西,很有意思,也很值得学习!经常介绍书籍给我们,记得很清楚一次,老师给女生们介绍四本女性必读书,我四个男生在下面窃窃私语,想问老师有没有我们男性的书刊?老师也常介绍书本以外的电影,说是他喜欢的,但也有一些我不喜欢。
当然了,这是因人而异,个人风格所造成。
像《红樱桃》我就不喜欢,故事倒不错,可能那个年代离我们太远了,心灵上、情感上没有共鸣。
打消了客观的因素后,剩下的就是自己的事了。
每次听老师讲课,把故事情节连起来讲,感觉写得很不错,表现也很到位,自我觉得比起中国的小说还要好看。
但是去看书时,根本就没这种感觉,一点往下读的欲望都没有。
外国文学真的很难读,它的故事情节发展太缓慢了,而且心里描写太多了,一本书,有时几页都是在写一个人的内心独白,让人看得不知所云,看到了后面,忘了前面,经常是不能把故事连在一起。
还有一大难题就是,外国人的名字太长,记不住谁是谁,最可恨的是一个家族的人,他们都有共同的姓,有时名也一样,在读的时候也常常不懂这人到底是那个?很是费事,记不得了,还得往前找,等找到了,阅读的兴趣也差不多了。
所以我每每拿起书本,又在一次次迷糊中放下,实在没兴趣去读,即便强行地去读,但内容就没有了。
这就造成了,课堂上很清晰,课后很模糊的现状。
虽然自己读不下书本,但对外国文学的内容还是很喜欢的,不看书,去看电影,也大致了解了点东西,但对细节的描写就没有了,许多经典的对白也感受不到,这不为一件憾事呀!不管怎么说,这学期还是学到了许多之前没有涉及的知识,弥补了我外国文学一无所知的空白。
以前的什么《简爱》、《俄狄浦斯王》、《伪君子》等等,很多作品都是耳熟能详,可是大致情节却不知道,更别说表现的主题了。
所以通过了学习外国文学,如今大致认识了好多作品,还有各个时期的作家和流派。
现在叫我来谈一部作品,我可能做不到,但在同学中交流,这部作品里的人物,某个情节,是可以的。
不再像以前,人家谈个作品中的故事或人物形象,自己像听什么一样,完全不懂人家讲的是什么,自然就插不上嘴了。
通过学习,也了解了那一时期,外国的政治和经济的状况,弥补了好多历史上学不到的东西。
外国的文学表现的是外国的东西,在文化上和东方文化就存在很大差异,特别像我这样从小就被传统文化养着的,虽然也学习英语,可我一点感觉也没有,对外国的东西只停留在风景和电影上,好多的东西都不怎么喜欢。
所以在文学表现出来的东西也有点出入,在情感上就不那么乐意接受了,在逻辑上也些事情理解不好。
在果戈理的《死魂灵》里,里面的四大吝啬鬼之一的泼留希金,像这样的一个守财奴,我很是不能理解他的所作所为。
身为一个农场主,不光有着自己的庄园,还有自己的农奴,在物资上可以说是丰富的,但其行为却极大不符。
在村里捡破烂,他走过的路就像扫过一样;自己的穿着简直就是个乞丐,面襟可以做镜子;招待客人竟然用变质的饼干,泡了虫子的酒,这些东西他平时还舍不得用呢!这种行为和守财奴、吝啬鬼的身份不大。
在这我就受东方思想影响,吝啬是对别人的,不是对自己。
自己守着一堆财富,自己却像乞丐一样地活着,简直就是变态,性格的扭曲。
一学期的学习的时间太短,没几节课,就到期末了,许多作品都是点到为止,没有具体展开来讲,很是遗憾。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谁叫外国文学那么多,而给我们的时间却是那么的短暂,用一年的时间去解读几千年,一百多个国家的文学。
每每谈论到此,老师无大失所望,时间太少,内容太多,都要涉及就要流于形式,没有很好的把握,自然谈不上理解了。
本来它就比较抽象,不好解读,现在时间又短,在外国文学的课程上很有挑战。
在听到这学期不用考试时,很是高兴呀!实在是怕考外国文学,那么的多流派以及作家和作品,我自己背中国的都要命,更何况那怪异的名字。
但学期要考试了,并且是全部课程,我表示压力很大,期待下学期自己对它有所改观。
对于下学期我暂时也没有什么好的打算,继续跟着老师走,一定要去读一些篇幅小的作品,不能只停留在课堂上的讲解和电影的了解,要去亲自去感受文本,体验那文字的里的真实。
对于老师我没有什么建议,这样的教学模式是我可以接受的,课程的设计也还好,详略得当。
国外文学博大无边,所以在下学期里要更加专注,认识更多的东西,了解西方的文化,希望能改变一些自己对西方的一贯看法。
点击下页查看更多外国文学学习心得体会相关内容这些世界名著逻辑性都很强,故事也颇为有趣。
只是似乎都具有政治意义,特别是文艺复兴时期文学以后,都有抨击、讽刺原有的落后制度及当时社会的黑暗,再歌颂赞美新制度,体现新思想,描绘新蓝图,使得我不禁产生这样的念头:难道没有现实意义,没有政治性就算不得世界名著了吗?其实也有,像古希腊神话和荷马史诗,政治性就不是那么强,只是反映当时的状况,探究一些人性及道理。
我想这是因为那个时代远古,看作品应该考虑它的历史性,从历史的眼光去看待,要求自然也就没那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