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观遗传学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

合集下载

基于表观遗传学探讨中医药防治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

基于表观遗传学探讨中医药防治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

基于表观遗传学探讨中医药防治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
孟胜喜;霍清萍
【期刊名称】《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年(卷),期】2018(16)13
【摘要】应表观遗传学是神经系统疾病机制研究的前沿领域,是一种可遗传可逆的基因表达调控方式。

表观遗传学的整体观、动态观与中医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等理论有诸多相似之处。

探讨表观遗传学与神经系统疾病的作用及中医药通过表观遗传学对神经系统疾病的防治,阐述基于表观遗传学研究中医药在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防治中的作用及其应用前景。

【总页数】4页(P1838-1841)
【关键词】神经系统疾病;表观遗传学;中医药;进展;综述
【作者】孟胜喜;霍清萍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1;R259
【相关文献】
1.基于表观遗传学调控的中医药防治乳腺癌研究进展 [J], 王一同;李娟;卢雯平;;;;
2.基于表观遗传学调控的中医药防治乳腺癌研究进展 [J], 王一同;李娟;卢雯平
3.基于表观遗传学调控的中医药防治乳腺癌研究进展 [J], 王一同;李娟;卢雯平
4.基于表观遗传学调控的中医药防治乳腺癌研究进展 [J], 王一同;李娟;卢雯平;;;;
5.基于表观遗传学调控的中医药防治胃癌研究进展 [J], 梁明坤;梁杏秋;钟静;梁健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表观遗传学机制的研究与应用前景

表观遗传学机制的研究与应用前景

表观遗传学机制的研究与应用前景随着现代生物学领域中新技术的发展以及对表观遗传学研究的深入,表观遗传学机制的研究与应用前景正变得越来越广泛。

表观遗传学是指一种不涉及DNA序列改变,但能影响基因表达的遗传变异形式。

这种变异可以通过化学修饰(如甲基化)、组蛋白修饰、染色质构象等引起,从而对基因调控产生影响。

表观遗传学研究对于深入了解个体发育、疾病乃至人类进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表观遗传学机制的研究进展通过基因芯片技术、高通量测序和单细胞测序技术等,表观基因组学研究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

表观组学技术使得我们能够更加全面地观察表观修饰的变化及其在生理和病理发生中的作用。

表观遗传学机制的研究,揭示了许多重要的生物学问题,如胚胎发育、免疫系统及许多细胞重要生理功能的调控机制等。

同时,研究表明表观遗传学机制在疾病的发生和进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表观遗传学机制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随着对表观遗传学研究的深入,我们发现表观遗传学机制在医学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1. 临床诊断表观遗传学机制的研究为疾病的诊断、治疗带来了新的思路。

目前,表观遗传学技术已广泛运用于临床疾病的检测和诊断领域中,如肿瘤、心血管疾病、神经疾病、免疫疾病等。

通过检测染色质重构、组蛋白修饰、DNA甲基化等表观遗传学变化,可以对患者的病情进行更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2. 新药研发表观遗传学机制作为调控基因表达的重要机制,已成为药物研发中重要的靶点。

利用表观遗传学技术,可以开发出针对多种疾病的新药,如针对癌症、免疫系统疾病等的新药物。

3. 个性化治疗通过检测患者的表观遗传学变化,可以精准进行个性化治疗。

比如,通过检测染色质重构、DNA甲基化等表观遗传学变化,可以为肿瘤患者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三、表观遗传学机制的应用前景表观遗传学机制已成为生物医药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其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1. 治疗疾病表观遗传学的治疗在肿瘤、神经系统疾病、免疫系统疾病等方面有着巨大的应用潜力。

表观遗传学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

表观遗传学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

表观遗传学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表观遗传学是研究基因副本的在细胞和体内特定生长发育阶段上的调控方式的学科,是遗传学和生物学中新兴的交叉研究领域。

虽然DNA是建立生物体的基础,但这些二聚体分子本身不能解释所有的遗传现象。

表观遗传学的研究内容是各种化学修饰和DNA包装方式以及其如何影响基因表达的调节方式。

这些修饰包括甲基化、组蛋白修饰等,成功地用于癌症、精神疾病、转基因作物、新农药等研究领域。

表观遗传学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是其其中一项重要的应用方向。

表观遗传学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主要是针对部分疾病的分子机制不明确,基础科学研究的进展相对滞后,传统方法难以攻克的难题而提出。

随着近年来基因组测序技术的迅猛发展,发现了越来越多的疾病相关的关键突变、基因和通路,但同时,研究也表明多数疾病就算有某些相关的变异,其永久性倾向是表观遗传学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表观遗传学的研究手段从基于RNA、基因组甲基化、全基因组组蛋白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和全基因组3D结构的种种技术,它们都适用于药物研发中的新型靶点探测和小分子化合物药物的发现。

首先,表观遗传学有助于疾病分型。

表观遗传学与基因组学的研究可以帮助研究人员了解疾病的分型和分类。

这对于药物研发过程中的化合物靶点筛选和验证至关重要。

例如,在癌症领域中,通过对某些基因的研究,研究人员已经分离出了不同癌症亚型。

应用表观遗传学技术分析这些亚型的表观遗传修饰可以帮助确定特定的治疗策略,这对于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表观遗传学可以促进药物的开发和验证。

过去几十年,大部分新药的开发都集中在靶基因研究,但由于功能性遗传研究的局限性,疾病通常表现出复杂的表型和多基因调控,这样的疾病就很容易被修改(即基因剪接、交替剪切、错配突变等)而不是突变。

与突变相比,这些修饰具有更广泛、更复杂的空间调节作用。

表观遗传学技术可以帮助研究人员精确地确定化合物所作用的特定靶点,并验证其细胞功能。

最后,表观遗传学可以加快个性化药物研发进展。

表观遗传学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

表观遗传学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

表观遗传学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表观遗传学的改变已被认为是最有前途的疾病防治新战略。

中医药通过表观遗传学调控基因表达,可参与细胞凋亡、增殖、分化及细胞周期调控、免疫、炎症、代谢等病理生理过程。

本文对目前表观遗传学研究较为热门的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和miRNA调控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概述。

Abstract:Epigenetics change has been considered to be the most promising new strategy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TCM regulates gene expression through epigenetics,participating in pathological and physiological process including cell apoptosis,proliferation,differentiation,cell cycle regulation,immunity,inflammation,and metabolism. This article reviewed the application of DNA methylation,histone modification and the miRNA regulation in TCM research.Key words:epigenetics;TCM;DNA methylation;histone modification;miRNA regulation;review表观遗传学由Waddington CH[1]于1942年作为后生论和遗传学的合词而提出。

1975年,Holliday R对表观遗传学进行了较为准确地描述,认为表观遗传学不仅在发育过程中,还在成体阶段研究可遗传的基因表达改变,这些信息可经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在细胞和个体间世代传递[2]。

表观遗传学的作用及其在医学中的应用

表观遗传学的作用及其在医学中的应用

表观遗传学的作用及其在医学中的应用表观遗传学是关于基因表达和细胞特异性的研究领域,它研究的是从DNA到RNA和蛋白质表达之间的调控和过程。

表观遗传学在医学中有广泛的应用,这篇文章将深入探讨表观遗传学的作用和在医学中的应用。

一、表观遗传学的作用表观遗传学的作用十分重要,因为它可以由遗传形式产生的多样性。

1.1 分化表观遗传学被用来解释为什么一个单一的DNA序列能够驱动产生不同细胞类型取决于DNA的表达方式或“选择性地表达子集”。

这是在起初阶段即从胚胎干细胞发育到成熟的多种细胞类型时非常重要的。

1.2 在分裂中修改表观遗传学是在细胞分裂中实现的,因为细胞分裂会影响细胞内一些基因的表达。

因此,表观遗传学可以使细胞命运保持不变。

例如,在人体的代谢细胞中,由于表观遗传学作用于某些基因使其表达受到抑制,因此它们不能转变为其他类型的细胞。

1.3 学习和记忆表观遗传学在人类行为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

神经细胞可以建立记忆和新的学习体验,这主要是由表观遗传学提供的蛋白质反应和化学反应导致的。

二、表观遗传学在医学中的应用在医学领域,表观遗传学有许多应用。

我们现在将介绍一些与表观遗传学相关的医学应用。

2.1 研究疾病的新机制表观遗传学提供了研究疾病的新机制的途径。

对于许多疾病,基因测序和外显子测序已被广泛使用。

但是,在很多情况下,表观遗传的变化也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例如,在多种癌症中,DNA 甲基化的增加会导致癌细胞的不规律增长。

因此,研究表观遗传学机制可提供治疗癌症的新靶点。

2.2 治疗某些心脏疾病心脏疾病是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健康问题之一。

表观遗传学也在这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研究表明,在某些心脏病中,基因表达的表观遗传修饰发生了改变,这可以给疾病的治疗带来新思路。

通过限制或改善表观遗传的变化,例如使用已知的表观遗传抑制剂等,可以对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进行干预。

因此,表观遗传学的发现对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提供了新的机会。

2.3 研究先天性免疫系统疾病表观遗传学也被用于研究先天性免疫系统疾病。

表观遗传学研究进展及其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表观遗传学研究进展及其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表观遗传学研究进展及其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文化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遗传、基因以及遗传变异的研究越来越深入。

众所周知,种族、传统、生活环境等等都影响着一个人的身体特征和表象。

而表观遗传学即是关注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影响,是研究基因外表达的调节机制和表观遗传变异的学科。

目前,表观遗传学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非编码RNA等方面,而随着研究的深入,表观遗传学在疾病治疗上的应用也在不断扩展。

一、表观遗传学研究进展1、DNA甲基化DNA甲基化是最早被鉴定为表观遗传学现象的一种形式。

简单来讲,甲基化是指DNA分子上的一种添加物甲基化基团(CH3),通过将甲基加到DNA中的胸腺嘧啶(Cytosine,C)残基,使得C位点上多出一个甲基,这会在转录过程中对DNA的读取速度造成影响,从而影响基因表达。

因此,DNA甲基化是维持基因表达稳定性和空间分布的重要手段。

而DNA甲基化异常会导致某些基因不正常表达,甚至诱发癌症、免疫疾病等疾病。

2、组蛋白修饰组蛋白是构成染色体的核心蛋白质,而组蛋白修饰依旧是表观遗传学的学科范畴之一。

组蛋白修饰指的是在组蛋白N端的不同残基上,通过添加相应的基团,以及不同的空间构型,而产生的不同化学特征。

组蛋白修饰调节染色体的结构和DNA的可读性,是非常重要的转录调控机制。

当组蛋白的修饰模式发生变化时,会对细胞命运的决定产生影响,从而引起多种人类疾病。

3、非编码RNA调控传统观念中,RNA只是将基因信息从DNA转码成蛋白质的中介物,也就是所谓的“转录物”。

然而,新近研究表明,除了具有转录功能的RNA,还有诸如小RNA、长链RNA等不具备转录功能的“非编码RNA”(ncRNA),它们对基因的调节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ncRNA能够通过底物竞争、RNA酶介导和RNA结合蛋白介导等多种方式调节基因转录过程,进而影响表观遗传状态。

二、表观遗传学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表观遗传学的研究可能为许多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和方法。

中药表观遗传学研究进展

中药表观遗传学研究进展

中药表观遗传学研究进展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人开始注意到中药的价值,而中药的表观遗传学也成为了热门研究课题之一。

表观遗传学研究的是基因表达如何被调控和影响,主要包括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非编码RNA等方面。

中药表观遗传学研究则是探讨中草药的代谢调控机制。

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更新,中药表观遗传学的研究也在不断推进。

最近几年来,关于中药表观遗传的研究成果令人瞩目。

首先,中药的活性成分与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等方面密切相关。

吴巍等人的研究发现,蛇床子中的赤苷、杜仲中的脂肪酸等成分可以改变非小细胞肺癌血清中九种微小RNA的DNA甲基化状态,从而影响其表达和功能。

同时,刘拓等人的研究也发现,芪草、人参、桂枝等中药成分可以影响DNA甲基化水平和组蛋白修饰水平,从而调控药物代谢和细胞增殖等生物学过程。

其次,非编码RNA在中药中的作用也受到关注。

朱晓玲等人的研究发现,柴胡中的微小RNA可以通过降低糖皮质激素的受体表达来调控身体的免疫反应。

而另一项研究则发现,黄芪中的长非编码RNA可以调控机体的免疫应答和抗病毒作用。

这些研究说明中药的活性成分可以通过调控非编码RNA的表达和功能来影响机体的代谢和免疫功能。

最后,中药表观遗传的研究也在推动中药炮制和配伍的进一步优化。

王伟等人的研究发现,当人参和黄芪共同煎煮时,可以降低人参的总黄酮含量,并增加黄芪酸的产量。

这项研究表明,中药的炮制和配伍可以影响中药中活性成分的含量和种类,进而影响中药的药效。

总体来看,中药表观遗传学的研究涉及到中药成分、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非编码RNA等多个方面,为中药的利用和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但同时也需要指出,中药表观遗传学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对中药中活性成分的机制和作用还有待深入研究和探索。

表观遗传学在疾病治疗中的新思路

表观遗传学在疾病治疗中的新思路

表观遗传学在疾病治疗中的新思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表观遗传学。

表观遗传学强调非DNA序列的变化可以影响基因的表达,从而影响个体的生理和病理状态。

表观遗传学及其治疗策略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重要。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表观遗传学在疾病治疗中的新思路。

表观遗传学简介表观遗传学是遗传学的一个分支,研究非DNA序列的变化如何影响基因表达,而不改变DNA序列。

这些表观遗传修改包括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和非编码RNA的表达等。

这些修饰的变化可以是暂时的或持久的,它们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基因的表达,从而影响个体的生理和病理状态。

表观遗传学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多种疾病,特别是癌症,常常涉及基因表达级别的变化和遗传变异。

表观遗传学能够捕捉到这些变化,因此在疾病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许多小分子化合物已经被发现可以通过影响表观遗传修饰来治疗疾病。

这些药物能够促进或阻碍基因的表达,从而调节生理和病理状态。

例如,DNA甲基转移酶抑制剂可以抑制DNA甲基化,从而阻碍肿瘤细胞的增殖。

此外,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可以通过阻断组蛋白修饰的去乙酰化过程来治疗某些癌症。

同样,某些特定的miRNA模拟剂和反义物可以通过调节miRNA的表达来治疗疾病。

表观遗传学在疾病预测和诊断中的应用表观遗传学还可以用于疾病的预测和诊断。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表观遗传学的变化可以被用作现代医学的生物标记物,即可检测到的特定分子或细胞变化,其在病理生理中具有潜在的诊断或预后价值。

例如,DNA甲基化状态的改变可以被用于癌症的预测和诊断,国际疾病分类第11版(ICD-11)将DNA甲基化状态的检测列为一项诊断标准。

此外,许多疾病已经被证实与某些表观遗传学变化有关,如自闭症和精神分裂症等。

因此,可以用表观遗传学变化作为疾病的预测和诊断的一种方法。

表观遗传学的潜在效应,不限于疾病治疗表观遗传学在疾病治疗中的重要作用已经得到了证实,但现在表观遗传学所涉及的治疗方案还很有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观遗传学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作者:成细华饶春梅喻嵘任婷来源:《中国中医药信息》2016年第01期摘要:表观遗传学的改变已被认为是最有前途的疾病防治新战略。

中医药通过表观遗传学调控基因表达,可参与细胞凋亡、增殖、分化及细胞周期调控、免疫、炎症、代谢等病理生理过程。

本文对目前表观遗传学研究较为热门的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和miRNA调控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概述。

关键词:表观遗传学;中医药;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miRNA调控;综述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6.01.035中图分类号:R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6)01-0134-03Application of Epigenetics in TCM Research CHENG Xi-hua, RAO Chun-mei, YU Rong,REN Ting (Hu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Changsha 410208, China)Abstract: Epigenetics change has been considered to be the most promising new strategy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TCM regulates gene expression through epigenetics, participating in pathological and physiological process including cell apoptosis, proliferation, differentiation,cell cycle regulation, immunity, inflammation, and metabolism. This article reviewed the application of DNA methylation, histone modification and the miRNA regulation in TCM research.Key words: epigenetics; TCM; DNA methylation; histone modification; miRNA regulation; review表观遗传学由Waddington CH[1]于1942年作为后生论和遗传学的合词而提出。

1975年,Holliday R对表观遗传学进行了较为准确地描述,认为表观遗传学不仅在发育过程中,还在成体阶段研究可遗传的基因表达改变,这些信息可经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在细胞和个体间世代传递[2]。

2008年的冷泉港会议达成了关于表观遗传学的共识,即“染色体的改变所引起的稳定的可遗传的表现型,而非DNA序列改变”[2]。

表观遗传学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两类:一类为基因选择性转录表达的调控,有DNA甲基化、基因印记、组蛋白共价修饰和染色质重塑;另一类为基因转录后的调控,包括基因组中非编码RNA、miRNA、反义RNA、内含子及核糖开关等。

表观遗传学应用于中医药研究,则集中于DNA 甲基化、组蛋白共价修饰和miRNA领域。

兹将近年来的相关研究总结如下。

1 表观遗传学与中医证候表观遗传学是中医证候多样性的部分物质基础。

牟氏等[3]对糖尿病肾病人群不同体质类型、不同证候及其与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基因T869C多态性的内在关联及其交互作用进行分析,发现糖尿病肾病的部分体质和TGF-β1基因T869C多态性有相关性。

对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证候与TGF-β1基因T869C多态性进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无相关证候进入回归模型。

说明与证候的动态性和受后天环境因素影响较大有关,因此认为表观遗传学在探究中医证候实质中应具有重要地位[4]。

刘氏等[5]研究了急性髓系白血病各证型患者ID4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阳性率,由低到高依次为气阴两虚证、瘀血痰结证和毒热炽盛证,表明证型与表观遗传学变化存在一定联系。

曾氏等[6]发现,肾阳虚组血浆中免疫相关基因FHIT、MAP2K6基因CpG岛甲基化水平高于健康组,WNT5B、FRAT2、CSNK1D基因CpG岛甲基化水平低于健康组,说明以上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与肾阳虚证相关。

颜氏等[7]报道,hsa-miR-18a上调和hsa-miR-99b下调可能与阴虚火旺型口腔扁平苔藓发生相关。

2 DNA甲基化DNA的甲基化是基因组DNA的一种主要表观遗传修饰形式。

在脊椎动物中,DNA启动子区CpG岛成簇状存在,是DNA发生甲基化的主要位点,所以,研究DNA甲基化常与CpG 岛相关联,目前对DNA启动子区CpG岛异常甲基化的研究是表观遗传学的一个热点。

血府逐瘀胶囊、四季三黄胶囊及其联合应用均具有降低血清三酰甘油水平、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提高血清中DNA甲基化水平和DNA甲基化转移酶(DNMTs)水平有关[8]。

纳米脂质体槲皮素下调DNMTs1和组蛋白脱乙酰化酶1表达,降低p16INK4α甲基化水平,通过表观遗传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途径而下调角质形成细胞增殖的NF-κB和白细胞介素(IL)-6炎症因子的表达[9]。

黄氏等[10]用不同浓度白藜芦醇孵育体外培养的人胃癌SGC-7901细胞,结果白藜芦醇能以剂量依赖性方式抑制SGC-7901细胞增殖,随着浓度的增加,RASSF1A甲基化的水平逐渐减弱,非甲基化水平逐渐增多;同时,RASSF1A的mRNA 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上调。

提示白藜芦醇对甲基化水平的调节可能是其抗癌的重要因素。

郭氏[11]研究表明,消痰散结方能有效抑制胃癌细胞系及裸鼠原位移植瘤生长,其机制与逆转抑癌基因p16甲基化水平、增加p16 mRNA表达水平有关。

林氏等[12]采用8.4%的益肾方剂和15.2%的健脾方剂处理生理性肾虚小鼠,显示益肾健脾方剂能明显提高生理性肾虚小鼠肝细胞DNA甲基化酶的活力,具有延缓衰老的作用,为从分子生物的角度探讨中医益肾健脾延缓衰老的机理提供了客观依据。

多数研究表明,中药调节DNA甲基化,治法多属于补肾填精、益气健脾活血、化痰散结等方面[12]。

3 组蛋白修饰组蛋白的去乙酰化与基因的失活相关,乙酰化转移酶主要是在组蛋白H3、H4的N端尾上的赖氨酸加上乙酰基,去乙酰化酶则相反,不同位置的修饰均需要特定的酶来完成。

乙酰化酶家族可作为辅激活因子调控转录,调节细胞周期,参与DNA损伤修复,还可作为DNA结合蛋白。

去乙酰化酶家族则和染色体易位、转录调控、基因沉默、细胞周期、细胞分化和增殖及细胞凋亡相关[13]。

白藜芦醇及其衍生物能直接激活去乙酰化酶SIRT1,促使转录因子FOXO3a与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活化受体γ共激活因子-1α(PGC-1α)活化[14]。

在小鼠动物模型中,白藜芦醇诱导SIRT1活化,激活PGC-1α与蛋白激酶AMPK,减少类胰岛素1增长因子表达与提高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通过增强线粒体氧化磷酸化和有氧代谢能力,增加机体的能量消耗,延长小鼠寿命。

提示白藜芦醇起着类似减少热量饮食或节食的功效[15]。

姜黄素处理新牛鼠心肌细胞后,姜黄素抑制GATA4、肌细胞增强因子2C和Nkx2.5表达,可能机制是这些基因启动子区域组蛋白乙酰化修饰状态降低导致染色质构型紧密,不利于转录因子及其他相关元件与启动子的结合,从而抑制了基因的表达[16]。

有研究者用文献信息学方法,发现在众多方药中,补药主要针对组蛋白修饰发挥功效[17]。

4 miRNA调控miRNAs(MicroRNAs)是在真核生物中发现的一类内源性的具有调控功能的非编码RNA,其大小长约20~25个核苷酸[18]。

Ma YN等[19]对益髓生血颗粒一些纯化的组分进行分析,发现大黄素能促进K562细胞内CD235a和CD71及α-、ε-和γ-珠蛋白的表达,并能通过下调miR-221和miR-222的表达水平调控红细胞分化。

说明地中海贫血相关miRNA的研究能从一个侧面揭示中医药治疗相关疾病的分子机制。

白藜芦醇具有抗癌活性,基因芯片分析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发现白藜芦醇处理后71个miRNAs表达异常,其潜在靶基因分别参与细胞凋亡、细胞周期、细胞增殖和分化的调控[20]。

白藜芦醇也能上调免疫细胞如THP-1单核细胞miR-663的表达,通过miRNA起着抗炎的作用[21]。

迄今为止,中医药调控miRNA及其相关基因多局限于姜黄素、白藜芦醇、大豆异黄酮、丹参酮ⅡA、人参皂苷、延胡索总生物碱等中药活性成分,而复方研究尚少。

鉴于miRNA在中医药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其为中医药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切入点[22]。

5 其他卢氏等[23]认为,开展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等表观遗传学调控及其相应调控蛋白酶研究,对于深入阐述针灸“理、法、方、穴、术”的物质基础具有积极意义。

miRNA与靶基因之间的动态平衡关系与中医的阴阳平衡思想不谋而合。

以miRNA及其调控网络为切入点,结合病证结合、方证对应的临床研究模式,获取相关证候及方剂起效前后的miRNA表达谱,进而寻找相关靶基因及其细胞分子网络,将为阐明中医治病求本的机制提供新的视角,对中医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4]。

6 展望表观遗传学的改变已被认为是最有前途的疾病防治新战略。

中医药通过表观遗传学调控基因表达,参与细胞凋亡、增殖、分化、细胞周期调控、免疫、炎症及代谢等病理生理过程。

但中医药调控表观遗传学的研究尚处于初期和不完善阶段。

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肿瘤领域,且多为甲基/去甲基化酶、乙酰/去乙酰化酶表达差异,基因的启动子甲基化、乙酰化调控,miRNA 表达差异等方面,研究深度和系统性待提高。

表观遗传学DNA序列不变而功能可变与中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有很强的结合点。

同一疾病的发生可能与不同甲基化或乙酰化调控相关,而不同疾病的发生可能受同一甲基化或乙酰化调控。

另外,中医整体观念强调自然环境对机体的不可分割性与表观遗传受环境影响、阴阳相互转化与表观遗传抗逆性均有高度一致性。

表观遗传学具有可遗传、可逆性的特点,可通过相互作用,多途径、多层次影响和调控遗传基因的功能和特性。

该特点与中医药治疗疾病的整体性、综合性、多靶点性等具有很大相似性。

表观遗传学方法的出现,将为中药有效性的研究提供新方法,进一步丰富中医药理论,促进中西医结合理论的发展。

参考文献:[1] WADDINGTON C H. The epigenotype[J]. Endeavour,1942,1:18-20.[2] LEDFORD H. Language:Disputed definitions[J]. Nature,2008, 455(7216):1023-1028.[3] 牟新,赵进喜,刘文洪,等.试论糖尿病肾病中医体质易感性和证候多样性[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11):1771-1773.[4] MOU XIN, LIU WEN-HONG, ZHOU DAN-YANG, et al. Associ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constitution susceptibility to diabetic nephropathy and TGF-β1(T869C) gene polymorphism[J]. 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2011,17(9):680-684.[5] 刘菲,徐瑞荣.急性髓系白血病中医证型与ID4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相关性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32(4):471-473.[6] 曾跃琴,李炜弘,张天娥,等.肾阳虚证免疫相关基因CPG岛调控机制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3,24(6):1515-1517.[7] 颜家渝,曾洁萍,黄映红.阴虚火旺型口腔扁平苔藓差异表达miRNAs靶基因分析[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4(2):77-79.[8] 赵伟峰,周明学,王绿娅,等.活血解毒中药对动脉粥样硬化小鼠斑块稳定性、血脂及DNA甲基化水平的影响[J].北京中医药,2014,33(3):215-218.[9] 郭晓瑞,李红文,郑乃刚,等.槲皮素下调人角质形成细胞内NF-κB和IL-6表达的表观遗传学修饰效应[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3, 27(10):977-981.[10] 黄明明,蔡卫东,刘永辉.白藜芦醇对胃癌细胞Ras相关结构域家族1A基因甲基化及表达的影响[J].当代医学,2011,17(18):21-22.[11] 郭维.消痰散结方对胃癌P16基因甲基化的影响[D].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2010.[12] 林一萍,陈比特,陈玉春.DNA甲基化酶与中医抗衰老机理的关系[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1999,6(6):18-19.[13] PHAM T X, LEE J. Dietary regulation of histone acetylases and deacetylases for the prevention of metabolic diseases[J]. Nutrients,2012,4(12):1868-1886.[14] HUBBARD B P, GOMES A P, DAI H, et al. Evidence for a common mechanism of SIRT1 regulation by allosteric activators[J]. Science,2013,339(6124):1216-1219.[15] BAUR J A, PEARSON K J, PRICE N L, et al. Resveratrol improves health and survival of mice on a high-calorie diet[J]. Nature,2006,444(7117):337-342.[16] 孙慧超,朱静,吕铁伟,等.姜黄素对小鼠心脏发育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及其表观遗传调控机制[J].基础医学与临床,2011,31(9):959-964.[17] HSIEH H Y, CHIU P H, WANG S C. Epigenetic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pharmacy:a bioinformatic study at pharmacopoeia scale[J]. Evid Based Complement Alternat Med,2011,2011:816714.[18] KALA R, PEEK G W, HARDY T M, et al. MicroRNAs:an emerging science in cancer epigenetics[J]. J Clin Bioinforma,2013,3(1):6-11.[19] MA Y N, CHEN M T, WU Z K, et al. Emodin can induce K562 cells to erythroid differentiation and improve the expression of globin genes[J]. Mol Cell Biochem,2013,382(1/2):127-136.[20] BAE S, LEE E M, CHA H J, et al. Resveratrol alters microRNA expression profiles in A549 human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cells[J]. Mol Cells,2011,32(3):243-249.[21] TILI E, MICHAILLE J J, ADAIR B, et al. Resveratrol decreases the levels of miR-155 by upregulating miR-663, a microRNA targeting JunB and JunD[J]. Carcinogenesis,2010,31(9):1561-1566.[22] 郑思道,吴红金,刘宇娜.microRNA在现代中医药研究中的作用和意义[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10(7):857-860.[23] 卢圣烽,徐斌,于美玲,等.表观遗传学在中医针灸研究中的应用探讨[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29(2):105-108.[24] 虞桂,王阶.miRNA及其调控网络与中医治病求本机制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27(11):2789-2791.(收稿日期:2014-10-08)(修回日期:2015-05-28;编辑:梅智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