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调研系列卷八年级上第三次考试语文试题讲解
精品八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三次学情调研试题苏教版

【最新】2019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三次学情调研试题苏教版八年级语文学科试题第一部分(100分)一、积累与运用。
(共34分)1、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列各题。
(6分)10年前,我们搬进这座高层建筑时,还依稀可biàn往日的荒芜□ 如今,鳞次zhì比的高楼和变幻莫测的霓虹灯已经把凄凄的荒草、幽幽的土路永远留给了昨天的记忆。
都市原来也如人一样在不断地发育,等我们倏然领悟到它的变迁时,往昔的一切已如渗入泥土中的老酒……(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根据汉字写拼音。
(4分)依稀可biàn 鳞次zhì比霓虹灯倏然(2)文中□处应填写的标点符号是: ________(1分)(3)解释词语。
变幻莫测:(1分)2、按要求默写。
(每空1分,共10分)(1)_____ __,乌蒙磅礴走泥丸(毛泽东《七律长征》)(2)纵使晴明无雨色,。
(张旭《山中留客》)(3)_____ __,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司空见惯浑闲事,。
(5)_____ __,恨别鸟惊心。
(杜甫《春望》)(6)人生自古谁无死,。
(文天祥《过零丁洋》)(7)《望岳》中,表现诗人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的诗是:,。
(8)《登飞来峰》中能表达“高度决定视野”这一哲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词语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
(2分)A. 在晚会上,大家都表演唱歌,只有他俩别出心裁,表演了一段逗趣的相声。
B. 如果“中国式过马路”者在一起起车祸面前还无动于衷,那将会成为极其危险的人。
C.骆老师在演讲中时时旁征博引,妙语连珠,简直令同学们目不暇接。
D. 全球股票市场的动荡加剧,也使得各大基金公司经理人退避三舍,不愿承担过多的风险。
4.下列各项中,语言表述正确的一项是()(2分)A.我们建立中共六大纪念馆,是要铭记历史,是要发扬和继承中俄传统友谊,促进两国世代友好。
B.自2004年起,每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国家图书馆都联合社会各界举办丰富多彩,让读者参与其中。
【初中教育】最新八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三次质量调研试题苏教版

——教学资料参考参考范本——【初中教育】最新八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三次质量调研试题苏教版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____________________部门一、积累与运用(共28 分)1.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写出相应的汉字。
(4 分)捧读语文课文,我们足不出户也能áo 游祖国名山大川。
在阿里山的原始森林里侧耳dì 听,你会感到那是一个静mì 的世界、净洁的世界;在西双版纳的村寨里徜徉,你会发现秀水青山在傣族姑娘们色彩斑斓的筒裙映衬下,更显出几分妩mèi 。
2.根据提示补写名句或填写课文原句。
(10分)(1),入云深处亦沾衣。
(张旭《山中留客》) (2)庭下如积水空明,,。
(苏轼《记承天诗夜游》)(3),浅草才能没马蹄。
( 《钱塘湖春行》)(4)落红不是无情物,。
(龚自珍《己亥杂诗》)(5)《登飞来峰》中表达诗人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的句子是:,。
(6)四季之景皆有迷人之处,请写出描写冬景的一句古诗句:,。
3.将①~④句填在横线上,顺序恰当的一项是()(2分)沿池环水四周,新筑一道长600多米的环池路。
________还有那修复完美的明代遗迹,“临流亭”,四周环水,兀立池中,游客观望,流连忘返。
①形态各异的飞禽雕塑,浮游水面②水上画舫往返,笑声朗朗③路面铺设的鹅卵石,在碧波辉映下,色彩鲜艳,晶莹闪烁④路边垂柳依依,清风送爽A.③④②① B.④②③① C.③④①② D.④③①②4.下列标点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2分)A.书籍好比食品,有的只需浅尝,即浅尝辄止;有的可以吞咽,即囫囵吞枣。
只有少数需仔细咀嚼,慢慢品味。
B.如何对付作弊?一直是让考试部门头疼的大事。
C.日前,××市著名心理教育专家李万华应邀为叶甸中心小学200多名三、四年级的学生家长作专题讲座。
D.新版《水浒传》热播,以此为主题的络游戏掀起了一股全民“水浒热”。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次月考调研题及答案

2020年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次月考调研题及答案1、 下列加点字读音无误的一项是( )A. 教诲(hui) .荻港(出)承载(zdi)锐不可当(ddng ).B. 绯红(f0i) . 轻盈(ying) . 仲裁(zhdng) • 摩精竭虑(ddn ) .C. 凌空(lin) . 翘首(qid 。
) . 敛声(lidn) t 眼花缭乱(lido ) .D. 凛洌(ling ) . 默契(qi) • 婀熟(xidn)—丝不苟(gdu)•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A. 看过这场惊心动魄的电影,同学们都憧得了生命的可贯。
• • • •B. 这些年,毒大米等食品不安全事件层出不穷,蔓延之势锐不可当,严直威胁 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C. 在戈壁滩上,我们修建了第一批厂房,这真是白手起家,平地楼台。
D. 第十三车队工作一丝不苟,车辆的每一个小毛病,随时发现,随时修理。
• • ♦ ・4、 请选出下面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A. 人们喜爱观赏日出,面对日落,却很少有人去流连把玩,吟咏描绘。
B. 天然要比人工更美丽些,在一个动物身上,动作的自由就构成了美丽的天然。
C. 据统计,我国现有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白六十多种左右,传统剧LI 数以万计。
D. 随着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视,使我们都有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
5、 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A- “清国留学生”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 座富士山。
(夸张、比喻)B. 上野的樱花烂漫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
(比喻)C. 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引用)D. 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 还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
(35 分)要将脖子扭几扭。
实在标致极了。
(反语)6、下列语句的顺序排列恰当的一项是()①另外,通常的看法是,右者为点,因此遭受贬谪称为“左迁”。
吉林省长春市第一O八学校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三次学情调研语文(含答案)

林省长春市第一o八学校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三次学情调研语文试题一、积累与运用(15分)”千古风流人物一一苏轼主题书画特展”在故宫博物院文华殿展出。
为了让同学们走近苏轼,了解苏轼,学校举办了”在故宫遇见苏东坡”观展活动。
1.请阅读同学参观时拟写的新闻草稿,完成下列任务。
(8分)2020年9月13日,我校师生走进故宫,参观了”千古风流人物一-苏轼主题书画特展”。
本次展览共分为”胜事传说夸友朋””苏子作诗如见画”“我书意造本无法””人间有味是清欢”四个单元。
老师对每个单元进行了讲解。
听了老师的讲解,同学们了解到苏东坡诗词、文章、书法皆精: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其文汪洋恣肆,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书法_Q_,开创”尚意“书风,与黄庭坚、米带、蔡襄并称”宋四家”,作品《黄州寒食帖》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其绘画反对程式束缚,重视神似,为后世“文人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观过程中,有同学用手在空中临写着或遒劫或秀媚的字体,有同学惟妙惟当地模仿着西园雅集中名贤大儒们的动作和神态,有同学虽地欣赏着苏轼书《醉翁亭记》的拓本…….虽然观众_ (mo)肩接踵,络绎不绝,但大家的内心是那样沉静。
(1)加点字注音和根据拼音写汉字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A.遒动(jing)惟妙惟当(xiao)磨肩接踵B.遒到(jin)惟妙惟肖(xiao)磨肩接踵C.迺到(jing)惟妙惟肖(xiao)摩肩接踵D.遒切(jin)惟妙惟与(xiao)摩肩接踵(2)文中画横线处填入词语最恰当的-•项是()(2分)A.①巧妙绝伦②屏息敛声B.①自出心裁②诚惶诚恐C.①巧妙绝伦②诚惶诚恐D.①自出心裁②屏息敛声(3)为这则新闻稿拟标题,恰当的一项是()(2分)A.千古风流人物一一苏轼主题书画特展B.我校师生参观”千古风流人物”特展C.”千古风流人物“特展分为四个单元D.我校同学们观展认真投入,收获颇丰(4)冒号常用在总起句后,以引起下文的分说。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次月考调研题及答案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次月考调研题及答案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
(35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卑劣.(liè) 丰硕.(shuò) 携.手(xié) 出类拔萃.(cuì)B.湛.蓝(zhàn) 领域.(yù) 诬蔑.(miè) 自甘堕.落(duò)C.头衔.(xián) 蛮横.(hèng) 狡.辩(jiǎo) 彷.徨失措(fáng)D.萦.绕(yíng) 赋.予(fù) 烦琐.(suǒ) 一劳永逸.(yì)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在世界杯羽毛球女子双打决赛中,中国队的两位姑娘配合得天衣无缝....,获得冠军。
B.孩子向家长倾吐心声时,家长应洗耳恭听....,这是家庭沟通中特别需要注意的地方。
C.几经周折,老人终于回到了阔别三十年的故乡,长年漂泊在外的愁绪荡然无...存.了。
D.杨绛先生为人谦逊低调,做学问孜孜不倦....,钱钟书先生评价她: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我们不仅要在课堂上学语文,还要在生活中学语文。
B.历史上那一位位著名的文学家给我们留下了优秀的许多文学作品。
C.在阅读文学名著的过程中,常常能够使我们明白许多做人的道理,悟出人生的真谛。
D.能否杜绝“到此一游”这种不文明现象,关键是提升公民的文明素养。
5、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秋冬之际,树上的叶子落光,抬头就能看到高树顶上的许多鸟窝,宛如一个个黑色蘑菇。
B.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C.丝瓜似乎心中有数,无言静观,它怡然泰然悠然坦然,仿佛含笑面对秋阳。
D.我亲眼见到,六七百穿得破破烂烂的农民和他们的妻子儿女被所谓官兵一阵凶杀毒打,血溅四五十里,哭声动天。
吉林省长春市名校调研系列卷(市命题)2024年中考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吉林省长春市名校调研系列卷(市命题)2024年中考联考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5.如需作图,须用2B铅笔绘、写清楚,线条、符号等须加黑、加粗.一、积累1.下面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入夜,亮化扩建后的朝阳路华灯齐放,流光溢彩....。
B.《哈利·波特》以其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而引人入胜....。
C.在南宁市几条繁华的商业街上,观光购物的人流济济一堂....,笑容满面。
D.我们对别人的成功经验固然需要学习,但不可生搬硬套....。
2.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①这样才能体现出一个有古今文化的社会主义中国园林。
②文物与风景区园林相结合,文物赖以保存,园林借以丰富多采、两者相辅相成,不矛盾而统一。
③我国名胜也好,园林也好,为什么能这样勾引无数中外游人,百看不厌呢?④我曾提过风景区或园林有文物古迹,可丰富其文化内容,使游人产生更多的兴会、联想,不仅仅是到此一游,吃饭喝水而已。
⑤风景洵美,固然是重要原因,但还有个重要因素,即其中有文化、有历史。
A.③②①⑤④B.③⑤④②①C.②④③⑤①D.②①③④⑤3.下列文学常识及对文章的理解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范进中举》节选自《儒林外史》,它是我国一部长篇章回体讽刺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B.《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描写作者童年生活的散文,其中成长读书阶段所遇的启蒙老师古板无趣,令作者心生厌恶。
江苏省淮安市黄集九年制学校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三次调研测试语文试题

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阶段学情调研八年级语文试卷(总分120分)一积累与运用(26分)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6分)走进经典,那重容流淌的文字,令我们回味无穷:《美丽的颜色》让我们看到居里夫妇对科学火炉般的炽.热与(执着执意);《白杨礼赞》让我们感受到北方抗日军民朴质而jué强的民族精神;《背影》让我们体会到一份深沉的爱;《藤野先生》让我们看到了鲁迅先生对一群看客的深恶痛嫉……2分)炽.热 ju②改正文段中的两个错别字。
(2分)改为 _________ 改为 _________③结合语境,从文段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写在横线上。
(2分)____________ 2.名著阅读。
(8分)蝉是非常喜欢唱歌的。
它翼后的空腔里带有一种像钹一样的乐器。
它还不满足,还要在胸部安置一种响板,以增加声音的强度。
因为有这种巨大的响板,使得生命器官都无处安置,只得把它们压紧到身体最小的角落里。
当然了,要热心委身于音乐,那么只有缩小内部的器官,来安置乐器了。
(1)语段选自法国作家的。
阅读本书,我们知道:______在地下“潜伏”四年才钻出地面;____ __像个吝啬鬼,身穿一件似乎“缺了布料”的短身燕尾服; _________“为它的后代做出无私无私的奉献,为儿女操碎了心”;___ ___善于利用“心理战术”制服敌人……(6分)(2)蝉的歌唱源于它怎样的身体构造?(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班级举行“我们的互联网时代”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4分)【材料一】其实,这种“网”不是一般的网,而是指国际互联网。
初二上学期第三次检测语文试卷(带解析).doc

初二上学期第三次检测语文试卷(带解析) 考试时间:120分钟 考试总分:100分第1题:阅读《苏州园林》选段,回答后面问题。
(10分) ①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
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__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__。
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他们惟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美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②__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
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回避似的。
__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
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③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
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
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
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
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__往往__安排桥梁。
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
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
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的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姓名: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密----------------------------------封 ----------------------------------------------线----------------------一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校调研系列卷·八年级上第三次月考试卷语文(长春版)一、积累与运用(14分)请在下面田字格中或横线上端正地书写名句、对联和交际语句。
(第1-7题每句1分,第8、9题各2分,书写1分)1.烽火连三月,。
(杜甫《春望》)2. ,浅草才能没马蹄。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3.乡书何处达,。
(王湾《次北固山下》)4. ,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5. ,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6.杜牧的《赤壁》诗中,诗人以孔明借东风助周瑜取胜之事,来抒发自己空有才情而难逢良机的感慨的诗句是:,。
7.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诗中,跨越时空的界限,设想日后相逢之景,足显今时相思之苦的诗句是:,。
8.近期,我市公交公司正在向市民征集宣传文明公交的标语口号,某同学得知后,创作了一副对联作为宣传语。
请根据上联,对出下联。
上联:人人做表率;下联:。
9.你的同桌在语文课前演讲中,由于一时忘词,无法使演讲顺利进行下去,最后在老师的帮助下,他虽然完成演讲,但还是心情郁闷,你将用怎样得体的语言来开导同桌?二、阅读(46分)(一)古诗文阅读(15分)(甲)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10分)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0.本文作者是(朝代)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人名)。
(1分)1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2分)(1)桑竹之属(2)延至其家12.“世外桃源”历来被认为是美好社会的象征,结合文章内容,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一下作者笔下的桃花源的美好体现在哪些方面?(2分)13.刘子骥与作者是同时代的人,文章最后写刘子骥去寻找桃花源,有何用意?(2分)14.作者生活的时代战乱频繁,民不聊生,但在他心中藏着一幅美妙的桃源图景。
作者以此寄托他怎样的政治理想?你如何评价这一理想?(3分)(乙)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5分)渔父(元)吴镇红叶村西夕照馀。
黄芦滩畔月痕初。
轻拨棹,且归与。
挂起渔竿不钓鱼。
【注释】①黄芦:指发黄的芦苇。
②棹:划船的一种工具,形状和桨差不多。
15.“且与归”中的“归”字在句中的意思是。
(1分)16.开头两句勾画出一幅祥和安静的乡村晚景图,请用自己的语言将这幅画面勾勒出来。
(2分)17.词中的渔父并非以捕鱼为生的普通渔民,而是一个隐士形象。
从“轻拨棹,且与归挂起渔竿不钓鱼”几句可以看出渔父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二)现代文阅读(26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温暖的噪音包利民在我们的心里,天籁并不全是指那些自然界的美丽之声,更是那些深入心灵的声音,那些难忘的声音。
如此,我们听到的噪音,却有可能是别人耳中的天籁。
一楼下不远处的一个平房里,每天都会传出锛刨斧锯响在木头上的声音。
那家开了一个木材加工小作坊,给别人打造各种器具。
我曾去看过,那中年人很有个性,还是用着最古老的手工工具,那些什么电锯一类电动的一概不要。
不过这一点倒是吸引了不少人前来定做些东西,可能人们都崇尚于纯手工制品。
有时挺烦随风传来的那些噪音的,很难让人静下心来。
不过我渐渐发现,有一个七八岁的男孩几乎每天中午都在那小作坊门前转悠,起初我以为是那木匠家的孩子,后来发现根本不是。
有一次实在是好奇,就去问男孩,他告诉我:“我家在后面的小区里,我爸也是木匠!”原来,男孩的父亲去年因病去世了。
以前他没事时总是在一旁看父亲做木工活,他来这里,就是为了听听那些熟悉的声音。
心里忽然很感动,那些噪音也一瞬间充满了温情。
二一个女孩曾在日记里深情地回忆自己的父亲。
她从小就失去了母亲,是父亲将她抚养长大。
她一直是胆子很小,一到夜里就会被莫名其妙的恐惧包围。
幸好有父亲在身边,父亲睡觉时鼾声如雷,起初她很难入睡,不过渐渐就习惯了,而且,父亲的鼾声响起,恐惧便一扫而空。
后来大些之后,她有了自己的房间,每到夜里,父亲的鼾声仍会穿透墙壁,驱散她心里的害怕。
上大学以后,离开了家乡离开了父亲,幸好宿舍里住着六个人,晚上的时候还不算太害怕,可是却总觉得睡梦中少了些什么。
毕业后,她留在了那个遥远的都市,自己租房子住,曾经的恐惧又如约而来,常常整夜整夜地失眠。
回了一次老家,再次听到父亲的鼾声,她睡了许多年来最香沉的一觉。
回到工作的城市,她终于可以每晚安眠了。
因为她录下了父亲的鼾声,夜里睡觉时,就戴着耳机,在阵阵巨大的鼻息中入梦。
她说,父亲的鼾声,就是世界上最动听的声音,可以给她一枕最美的梦。
三我有一个朋友,她却最喜欢听路边工人切割理石或者道砖的声音。
那声音极尖锐刺耳,是纯粹的噪音,真不知她这个爱好从何而来。
而且,每当她心情不好时,就会跑到马上路上或者施工现场,去听那种让人躲之不及的声音。
后来她终于告诉了我原由。
她两岁的时候,便患了突然性耳聋,从此在无声的世界里生活了十年。
四处求医,终无效果。
很偶然的一次,在治疗中让她看到了希望。
经过坚持针炙和服药,就在一个睛朗的日子,她便突然听到了声音。
她说:“我听到的第一种声音就是切割机发出的很响的噪音,可是听在我耳里,却是那么动听迷人,这个世界终于又用声音拥抱我了。
所以每当我失意时,或者心情不好时,我都会去听那种声音,告诉自己,别人耳中那么难听的声音,都可以是我的天籁,生活中的困难又算得了什么?”四老家的邻居中,有一个哑巴,他同我差不多年龄,每天蹬着三轮车帮父亲拉些东西。
他的嘴里总发出一种奇怪的声音,就像捏住了嗓子的鸡不停地鸣叫,而且很响亮,传遍整个小街。
每天上学放学,都会听见他的声音,那声音已经成了我们这条街上不可缺少的部分。
后来我离家上大学,又在外地工作,曾经有一段时间失落接着失落,心情也差到了极点。
于是开始强烈地想家,终于乘车归来,想在家人的温暖中平复一段时日。
我风尘仆仆地走上那条熟悉的街,上午的阳光暖暖地洒落。
就在此时,一阵奇怪的声音传入耳中。
我一下子停住了脚步,听着多年未曾听到的那个哑巴发出的声音,巨大的亲切感撞在心上,瞬间泪流满面。
18.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2分)(1)天籁()(2)瞬间()(3)鼾声()(4)针灸()19.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2分)(1)她一直是胆子很小,一到夜里就会被莫名其妙的恐惧包围。
(2)我风尘仆仆地走上那条熟悉的街,上午的阳光暖暖地洒落。
20.“我们听到的噪音,却有可能是别人耳中的天籁”一句中的“别人”在文中具体指哪些人?这些人耳中的天籁又是什么?(4分)21.从文章第一部分看,让作者“心里忽然很感动”觉得“那些噪音也一瞬间充满了温情”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回答。
(3分)22.对事物的喜好有些是因自己特殊的经历。
离不开父亲鼾声的女孩及那位喜欢听切割声的朋友,都是因何而喜欢这两种声音的?(4分)23.当“听着多年未曾听到的那个哑巴发出的声音”时,“我”的反应如何?为什么?(3分)24.作者围绕文题“温暖的噪音”写了四件事。
请用简洁的语言,为每件事拟写一个恰当的小标题。
(4分)25.文章叙述了某些声音对于某些人的特殊意义。
在你的日常生活中,有哪一种声音对你是有特殊意义的?请把这种声音和它对你的意义写下来,与大家分享。
(4分)(三)名著阅读(5分)26.学校校刊“文学形象我来评”栏目向同学们征稿,请从“祥子”“保尔·柯察金”“阿廖沙”中任选一位,写出所选人物所在的作品名称、作者,并对此人物进行点评。
所选人物:(1)作品:《》(1分)(2)作者:(1分)(3)人物点评:(3分)三、写作(60分)27.以下两个作文,任选其一。
(1)题目:我家的勤俭之风(2)阅读下面的材料,选择感悟最深的一点,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著名歌唱家贠恩凤的史记近日经媒体报道后,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反响。
艺术界人士及普通群众认为:贠恩凤不计报酬不求回报、全心全意用歌声为人民群众服务的精神,体现了艺术家的可贵品质,陕西省广播电视民族乐团男高音歌唱家王玉亭说,“是对党的忠诚让贠恩凤多年来坚持无私为民歌唱,是艺术家的责任感让她甘做为人民放歌的‘义务工’。
”贠恩凤的精神在艺术界难能可贵,艺术家们特别是中青年艺术工作者更应该向贠老师这样的老一辈艺术家学习。
”贠恩凤的事迹也在网络上引起关注和热议。
网民“平凡的日子”说:“和一些明星动辄数万元报酬相比,贠恩凤一年的工作收入,可能都比不上一些明星唱几首歌的回报。
但真正让老百姓记得住的,不是用名气换利益的明星,而是贠恩凤这样对老百姓有真情实感的人民艺术家。
”作文要求:(1)要自由、有创意地表达出真情实感。
(2)除诗歌外,其他文体不限。
(3)不少于500字。
(4)书写规范、整洁、美观。
(5)文中不得出现考生本人的姓名以及学校名。